土耳其為什麼留住了東色雷斯
『壹』 俄國土耳其歷史上有什麼恩怨,為什麼發生那麼多次戰爭呢
如果問起,這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最恨俄羅斯,拋開蘇聯解體後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那就非土耳其莫屬了。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三百多年間,兩國之間的大型戰爭,多達12次。
即使是今天,兩國在敘利亞戰場的暗中較量,也是持續不斷。
那麼,俄土兩國間究竟有什麼歷史恩怨,為什麼會造成今天這種水火不容的局面呢?
(葉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
真正讓土耳其痛不欲生的,是沙俄歷史上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第五次俄土戰爭爆發後,俄軍名將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大敗土軍,攻入克里木汗國和巴爾干,愛琴海的俄海軍也大獲全勝。
土耳其不得不休戰求和,俄國獲得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間地區和刻赤海峽,成功打通了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
但是葉卡捷琳娜並不滿足。1783年,克里木半島、塔曼島和庫班地區也被俄國強行佔有。至此,俄國得到包括黑海重要港口在內的大片海岸線,成為黑海沿岸國家。國勢日衰的土耳其,只能間接承認了俄羅斯的吞並。
俄國在黑海區域的擴張,和英國的龐大殖民利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英國希望利用土耳其,控制兩個海峽,遏制俄國與其爭霸。
第十次俄土戰爭時,俄軍一直挺進到離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的地方,差點實現彼得大帝的夙願。這次戰爭,不僅土耳其在整個巴爾乾地區的領土被肢解獨立,卡爾斯、阿爾達漢等也落入了俄國手中。
和俄國打了數百年的土耳其,慢慢淪落到牆倒眾人推的境地。1911年發生意土戰爭,1912年發生巴爾干聯盟戰爭。土耳其在巴爾干半島上的廣博領地,僅剩下伊斯坦布爾所在的一小塊東色雷斯。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和土耳其的凱末爾運動一拍即合。兩個世仇國家出現了少有的親密。但二戰後兩國關系再次走入冰點。在冷戰時期,土耳其一直是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抗蘇俄的最前沿陣地。
直到今天,俄羅斯還念念不忘君士坦丁堡和南方出海口的夢想,讓土耳其如芒在背。這對十世之仇的冤家,圍繞各自的政治利益,在敘利亞局勢中,暗地裡仍然摩擦不斷。
『貳』 保加利亞本來積極謀取領土,為啥反而大片失去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保加利亞大片領土被割走。但是歷史上普遍認為,保加利亞這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這是怎麼回事呢?
自古以來,巴爾乾地區都是歐洲的火葯桶,在這片土地上,奧斯曼土耳其和沙俄、奧匈帝國的較量就從未停止過。象保加利亞這樣的小國家,自然也難以擺脫大國的控制。
保加利亞還算精明,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才向美英宣戰。而對蘇聯,卻自始至終都沒有宣戰。整個二戰中,只是對南斯拉夫、希臘這些舊敵展開瘋狂進攻,收回了馬其頓和西色雷斯等舊地,重新奪回了地中海風光。
1944年9月8日,已向保加利亞單方宣戰的蘇聯軍隊,越過保羅邊界,准備向保加利亞進攻。
當天,保加利亞工人黨借機發動起義,推翻了君主政權。
新政府成立第二天就向德國參戰,和蘇聯站在了同一陣營,並配合蘇軍向希臘境內的德軍展開反攻。很快贏得了蘇聯的好感。
二戰結束後,在強勢蘇聯的堅持下,戰敗國保加利亞得以維持1941年1月1日的疆土面積。
雖然再次失去了西色雷斯和馬其頓領土。不過和一戰比起來,曾經被羅馬尼亞劃走的南多布羅加地區,終於得以保留。
就這樣,保加利亞永遠失去了地中海出海口,成為了半內陸國家。還和羅馬尼亞一道,成了蘇聯手下的小老弟。
在大國較量之間,像保加利亞這樣的地區小國,原本就玩不起。但他們想靠選邊站隊,來實現擴張野心,其實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顯然是不值得同情的。
『叄』 一戰後是不是土耳其的東色雷斯一小塊領土割讓希臘了
是也不是,一戰後1920年簽訂《色佛爾條約》,東色雷斯和瀕臨愛琴海的伊茲密爾區域割予希臘。
但希臘還不滿足,開打希土戰爭,結果偷雞不成。
1923年《洛桑條約》,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歸還土耳其。
『肆』 希臘和土耳其是世仇嗎為什麼
是的。
希臘和土耳其,這是一對著名的冤家,到現在已經有千年歷史了。
拜占庭帝國不必多說,只用說他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而且除了開始官方用語為拉丁語外後來一直都是希臘語,今天的希臘和土耳其都曾是拜占庭帝國的土地。
1071年,東方的塞爾柱帝國在曼奇科特擊敗了拜占庭帝國的軍隊,塞爾柱移民湧入安那托利亞高原,一度跑到愛琴海沿岸。當時的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正是在這個壓力下請教皇召集了十字軍。在十字軍和拜占庭軍隊的打擊下,這些塞爾柱人最終佔領了安那托利亞高原,除了沿海地區。此後雙方持續了數百年的沖突,但雙方誰都無法消滅誰。
但是羅姆蘇丹國並沒有打敗拜占庭,反而先一步分裂。在羅姆蘇丹的遺體上,出現了一批小的土耳其部落,比如卡拉曼坎達爾之類的,還有主角,奧斯曼。奧斯曼部落經歷了與其他土耳其部落的兼並,還成功跨過愛琴海。最後在1453年,當時的奧斯曼蘇丹進攻拜占庭帝國最後的堡壘-君士坦丁堡。圍城戰結束後,拜占庭帝國從歷史上消失,希臘人從此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直到今日,君士坦丁堡任然被稱作伊斯坦布爾,而索菲亞大教堂還是一個清真寺。
希臘人在土耳其人的手下生活了將近四百年,由於宗教的差異,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人越來越少。但是在民族主義最興盛的19世紀,希臘人還是發出了他們的怒吼。奧斯曼帝國對這些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由於土耳其核心地區大部分曾是拜占庭帝國的核心地區,這些地方的希臘人即使經歷了數百年,任然有不少希臘人保持東正教信仰。在1822年希臘終獲獨立之後,這些希臘人開始蠢蠢欲動,當年三月,一隊武裝希臘士兵登陸希俄斯島,獲得了當地不少島民的支持。然而奧斯曼突然對此島進行襲擊,希俄斯島的叛亂迅速被鎮壓。然而這些土耳其人並沒有停止,他們舉起了手中的屠刀。大約45000希臘人被殺,50000人被當做奴隸,23000人被驅逐,而島上僅留下了將近2000人。希俄斯島只是土耳其對希臘屠殺的縮影,在不少希臘人聚集的地方,屠殺都或多或少地發生著。
但希臘的獨立還是激勵著其他被土耳其人統治的民族,比如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他們聯合起來在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這些國家組建了巴爾干同盟,隨後巴爾干同盟向奧斯曼宣戰。戰爭之後奧斯曼喪失了幾乎所有的亞洲領土,僅保留東色雷斯地區。此後由於分贓不均,又爆發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希臘從保加利亞獲得了西色雷斯。希臘人似乎距離偉大復興只有一步之遙,而奧斯曼帝國在一戰戰敗使得這一步再次縮短。然而事與願違,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領導下,戰勝了希臘士兵,希臘不得不承認土耳其的主權,希臘人也沒能收復君士坦丁堡。之後,希臘與土耳其進行人口交換,徹底失去了偉大復興的理想,即便如此,希臘土耳其的仇恨,至今難忘。
『伍』 土耳其與中東國家關系
土耳其屬於中東國家。
中東包括西亞地區(除阿富汗)和部分北非地區(即埃及),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西亞國家(地區)包括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卡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約旦、葉門和塞普勒斯。
(5)土耳其為什麼留住了東色雷斯擴展閱讀:
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土耳其人主要是歐洲人種-地中海血統,1299年奧斯曼一世建立奧斯曼帝國。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16世紀~17世紀,尤其是蘇萊曼一世統治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區域地跨歐洲、亞洲和非洲。
因此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 土耳其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此得以統合。
『陸』 土耳其與希臘位於愛琴海兩側,為何大多數島嶼都屬於希臘呢
因為歷史的原因,愛琴海兩次的島嶼都是屬於希臘,而不屬於土耳其。土耳其曾經在歷史上作為一個帝國,征服了許多的國家而獲得了許多領土,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土耳其帝國逐漸崩潰,佔領的領土被分割了出去,最後只剩下土耳其現在的國家面積的領土。
對於土耳其來說,作為曾經領土面積非常大的帝國,到了最後差異點國家被滅亡確實是挺令人你唏噓的,現在的土耳其在西部的海域,佔領著非常狹小的領土和領海,面積是很可憐。在歷史上土耳其帝國有著稱霸歐洲的野心,但是最終失敗。
『柒』 色雷斯是在哪裡啊
色雷斯
色雷斯位於希臘東北部,是希臘與土耳其和巴爾乾地區各國接壤的橋頭堡,也是連接歐亞大陸的連接點。
【地理范圍 】
色雷斯的地域范圍古今不同:(1)古代色雷斯。東瀕黑海,北接多瑙河,南臨愛琴海,西與伊利里亞和馬其頓為鄰。古代色雷斯人居此。公元一世紀為羅馬人征服,劃為兩個行省:巴爾干山以南稱色雷斯省(即今保加利亞南部,通稱上色雷斯),以北稱莫埃西亞省。1018年被拜占庭侵佔。十四到十九世紀屬奧斯曼帝國,統稱魯米利亞。1878年俄土戰爭後,上色雷斯稱東魯米利亞,1885年與保加利亞公國合並。(2)現代色雷斯。指古代色雷斯南部,即今愛琴海與黑海之間的地區。馬里查河將其分為東、西兩部:東色雷斯,即今土耳其歐洲部分;西色雷斯,現屬希臘,包括埃夫羅斯和羅多波兩個州。馬里查河和登薩河流經全境。
【色雷斯的歷史及文明 】
1、色雷斯各個部落共享相同的語言和文明,但沒有文字。色雷斯人數眾多,昔修底德認為色雷斯是世界上人數僅次於印度的民族。絕大部分色雷斯人居住在村莊里,seuthopolis是色雷斯人建造的唯一城市,不過,不可忽視的是,色雷斯人卻建造了很多用於避難的堡壘。
2、色雷斯人作戰英勇,因此他們是非常受歡迎的雇傭兵。但同時,他們也是臭名昭著的強盜。色雷斯人喜愛酒精、唱歌、跳舞,他們的對戰爭的贊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希臘人將其比喻成泰坦的咆哮。
3、色雷斯人最初居住在中馬其頓,但在公元前7世紀早期馬其頓王國成立後,色雷斯人受到擠壓,被迫向東轉移,最終占據了巴爾乾的東北。隨後,希臘人開始在色雷斯人領地的沿岸殖民,這遭到色雷斯人的激烈反抗。從波希戰爭到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先後9次對斯台蒙峽谷地區殖民活動都以失敗告終。
4、公元前6世紀早期,波斯征服了色雷斯,將其並入skudra行省,色雷斯人被迫參加了波斯針對斯基台人和希臘人的侵略戰爭。大約6000名比西亞色雷斯人參加了第二次波希戰爭,不過色雷斯人出工不出力,他們更大的興趣卻是偷竊波斯人的戰車和馬。因此,只有很少的色雷斯人參加了普拉塔亞會戰。會戰結束後,色雷斯人還襲擊了經過其領土的波斯軍隊,殺傷了波斯指揮官mardonius。
5、阿德利希亞是最強大的色雷斯部落,大多數色雷斯王都來自該部落。大約公元前460,特雷斯一世建立了阿德利希亞王國,該王國的統治中心是色雷斯中部的平原,公元前3世紀,他們在平原上建立了自己的首都,也是色雷斯唯一的城市,seuthopolis。公元前445,接替特雷斯一世的是偉大的Sitalkes,後者與西徐亞進行了一場戰爭,後來雙方簽定了和約(不過,在公元前429,國王又攻擊了西徐亞)。伊斯特洛斯河於是成為阿德利希亞王國的北部邊界。王國每年有800塔蘭特的收入,這僅次於雅典。
6、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色雷斯是雅典的盟友。斯巴達試圖拉攏阿德利希亞王國,但被拒絕。斯巴達派往波斯的使者途經色雷斯時也被刺殺。429BC,應雅典的要求,Sitalkes率15萬色雷斯戰士南下,馬其頓國王佩狄卡斯的侄子阿敏塔斯也在軍中,國王向他許諾立其為新的馬其頓國王。這引起了整個希臘世界的震動,不過,當色雷斯人達到約定地點時,卻沒有發現一個雅典人。原來,雅典認為Sitalkes變化無常,預期色雷斯不會守約,並沒有派軍隊前去接應。缺少糧食的色雷斯在蹂躪該地區整整8天。佩狄卡斯賄賂了色雷斯軍的副帥,Sitalkes的侄子Scuthes,後者說服國王撤軍。
7、424BC,Sitalkes在征討特里巴利人的戰爭中逝世。他的墳墓於2000年在索非亞以東100英里處被發現。
8、既然阿德利希亞王國分裂了,色雷斯人仍在希臘事務中扮演重要的角色。423BC,進攻曼德和司其歐捏的雅典軍隊中有1000色雷斯雇傭兵。422BC,在安菲伯利斯擊敗克力翁(Cleon)伯拉西達的軍隊中,色雷斯雇傭兵的比例也很大。413BC,1300未來得及跟隨雅典艦隊前往西西里的迪伊人被打發回家;但途經皮奧夏時,他們洗劫了塔納格拉(Tanagra)和Mycalessos,在Mycalessos色雷斯人殺光了所有居民和牲畜,這是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最血腥、最殘忍的事件。40色雷斯騎兵和800色雷斯持盾標槍兵跟隨希臘雇傭兵參加了小居魯士的叛亂。在小居魯士死後,部分色雷斯人投奔了波斯人,其餘的跟隨希臘人返回了歐洲。
9、雅典通過挑撥阿德利希亞內部爭斗來控制色雷斯人。407/406BC,阿德利希亞王國被Medokos和Seuthes二世瓜分。雅典人亞西比德(Alcibiades)與兩者都保持聯盟關系,唆使色雷斯人攻擊赫勒斯旁的敵對希臘殖民地和為雅典提供雇傭兵。同時,亞西比亞還修建了橫穿加利波利(Gallipoli)半島的城牆,保護希臘殖民地免於色雷斯人的侵擾;另外,他也不斷出擊零散的色雷斯部落。為了對付Medokos,Seuthes二世僱傭了6000名從亞洲返回的希臘雇傭兵,其中有1000名持盾輕步兵、標槍兵和投石兵,50騎兵;再加上國王的軍隊,總兵力為2萬。這只軍隊幫助Seuthes控制黑海沿岸。幾個月後,部分希臘雇傭兵返回希臘,其餘的則跟隨斯巴達將軍Dercylidas對付小亞的比西尼亞人(Bithynia)。
10、比西尼亞人曾是波斯帝國的一部分,但在435BC左右脫離了波斯的統治,此後給當地帶來極大的困擾。Seuthes二世曾派200騎兵和300持盾輕步兵幫助斯巴達對付比西尼亞人。這些色雷斯人留下200希臘重步兵守衛營地,外出劫掠去了。但比西尼亞人此時卻攻擊營地,希臘重步兵被色雷斯標槍兵打的潰不成軍,只有15人在這場屠殺倖存。
11、394BC,斯巴達國王阿格西拉(Agesilaus)從亞洲撤回希臘,色雷斯人向斯巴達人索要100塔蘭特銀和100婦女作為過路費。斯巴達國王很痛快地支付了。
12、狡猾的雅典將軍伊非克拉底(Iphicrades)曾為雅典對付阿格西拉。戰爭結束後,他又作為僱傭軍為色雷斯人賣命;他幫助Seuthes於389BC登上王位。Seuthes死後,他又輔佐Kotys一世,幫助國王從雅典那裡奪回愛琴海沿岸的色雷斯領土。Kotys一世成功恢復了阿德利希亞王國,為此,他自稱阿波羅的後代。伊非克拉底也娶了國王的女兒,並獲得兩座沿海的城市作為犒賞。據說,伊非克拉底擁有8000人。此外,還有很多希臘將軍作為僱傭軍為色雷斯人賣命,但數目不詳。
13、腓力即位後,他賄賂Kotys一世,使色雷斯拒絕參加伊利里亞人對馬其頓的入侵。同年,Kotys一世死於和雅典有關的刺殺。阿德利希亞王國被他的三個兒子Kersebleptes、Amadokos和Berisades瓜分。伊非克拉底叛變,他縱兵洗劫了色雷斯,然後逃出色雷斯。
14、357BC,雅典與色雷斯的三位統治者締結和約。次年,雅典又和Berrsades的兒子Ketriporis,聯合伊利里亞人和派奧尼亞人(Paionia)進攻馬其頓。但腓力擊敗了敵人,並把龐迦伊昂的金礦和銀礦從色雷斯人手中奪走。隨後,Kersebleptes與雅典的戰端又開,直至353BC。357/346BC,先是馬其頓將軍安提帕特(Antipater),後是腓力,直至441BC,馬其頓佔領了色雷斯北部,並在這里建立了Philippopolis、Kabyle等城鎮。339BC,特里巴利人襲擊並擊傷了從與西徐亞人的戰爭撤迴路過哈埃穆斯山區的腓力。
15、336BC,腓力遇刺身亡,亞歷山大即位。色雷斯人迅速反叛,他們糾集伊利里亞人企圖入侵馬其頓。亞歷山大果斷出擊色雷斯,擊敗了叛亂者;並乘勝繼續北進,追上正在宿營的特里巴利人。特里巴利人躲進樹林中,亞歷山大命令弓手和投石兵攻擊樹林中的敵人,迫使其逃出來。然後,亞歷山大命令馬其頓騎兵和希臘騎兵分別攻擊特里巴利人的左翼和右翼,其餘騎兵攻擊中路,亞歷山大親率步兵壓後。3000特里巴利人被殺。特里巴利國王帶著殘余逃到多瑙河的一個島上避難。亞歷山大沒有足夠的船隻攻擊他,轉而攻打達西亞人(Getai)。達西亞人在河對岸布置了4000騎兵和1萬步兵,亞歷山大收集了足夠的船隻,乘夜將1500騎兵和4000步兵運過河,這大大出忽達西亞人的意料,當他們看到馬其頓方陣和沖鋒的騎兵時,紛紛掉頭逃亡。達西亞人放棄城鎮,帶著妻兒向俄羅斯草原逃去。亞歷山大洗劫了達西亞人留下的城鎮,並紮下營地。特里巴利人派使者來投降,並派兵加入亞歷山大的軍隊。
16、色雷斯人構成了馬其頓軍隊的五分之一。在侵入亞洲的32000馬其頓步兵中,有7000色雷斯人和伊利里亞人,1000弓手和派奧尼亞人;4500騎兵中有500色雷斯和派奧尼亞斥候騎兵,在孟非斯還有500色雷斯騎兵增援東征軍。在334BC的格拉尼克會戰(Granicus)中,色雷斯人被布置在左翼,但沒有參加戰斗。後來,色雷斯騎兵參與了向米利都(Miletus)的急行軍,色雷斯標槍手則在與披西達伊人(Pisidian)的戰斗中掩護了馬其頓軍左翼。在伊蘇斯會戰和高加美拉會戰中,色雷斯人與克里特弓手混編。被部署在左翼;特別在高加美拉會戰中,色雷斯人擊退了人數眾多的波斯騎兵的攻擊。在印度,色雷斯步兵還成功應付了印度騎兵對馬其頓輜重的騷擾;色雷斯輕步兵還用短劍攻擊印度戰象。
【古色雷斯諸王 】
出自塔西佗《編年史》東方兩王國的世系裡色雷斯諸王 :
萊美塔爾凱斯一世 前11—公元12
列司庫波里斯二世12—19 科提斯四世12—19
萊美塔爾凱斯二世19—40 [特列貝列努斯·路福斯攝政]
萊美塔爾凱斯三世 37(或38)—46
【當今的色雷斯 】
經過1913至1923年的兩次巴爾干戰爭和希臘-土耳其戰爭之後,保加利亞、土耳其和希臘三國分別佔領色雷斯的一部分。色雷斯地區屬於希臘的部分劃分為克桑西、羅德匹和埃夫羅斯三個省。馬其頓地區被劃分為13個省,屬於東馬其頓-色雷斯大區的是德拉馬和卡瓦拉兩個省。
盡管大區在經濟上屬於希臘的相對落後地區,但卻是與中國經貿合作的重要地區,尤其是希臘對中國出口和投資的重要地區。這里的復合磷肥和大理石等,都是向中國出口的拳頭產品,這些公司還在中國有總額高達數千萬美元的投資項目。兩岸低地是著名的農業區,產煙草、棉花等。
附註:圖為色雷斯的迄今發現的最大一座古墓
『捌』 古代的國家色雷斯在現代哪個國家的版圖內
色雷斯(Thrace)(古希臘語:Θρᾴκη,保加利亞語:Тракия)是巴爾干半島的一地區,為保加利亞最大的地區。位置在巴爾干山的南邊、愛琴海以北,西鄰馬其頓,東濱黑海,東南是土耳其海峽。前3500年開始色雷斯人一直佔領著保加利亞,不敵羅馬人的色雷斯王國遂分裂成兩個國家。後羅馬人將色雷斯吞並,作為帝國的一個行省。 位於希臘東北部,是希臘與土耳其和巴爾乾地區各國接壤的橋頭堡,也是連接歐亞大陸的連接點。
【地理范圍 】
色雷斯的地域范圍古今不同:(1)古代色雷斯。東瀕黑海,北接多瑙河,南臨愛琴海,西與伊利里亞和馬其頓為鄰。古代色雷斯人居此。公元一世紀為羅馬人征服,劃為兩個行省:巴爾干山以南稱色雷斯省(即今保加利亞南部,通稱上色雷斯),以北稱莫埃西亞省。1018年被拜占庭侵佔。十四到十九世紀屬奧斯曼帝國,統稱魯米利亞。1878年俄土戰爭後,上色雷斯稱東魯米利亞,1885年與保加利亞公國合並。(2)現代色雷斯。指古代色雷斯南部,即今愛琴海與黑海之間的地區。馬里查河將其分為東、西兩部:東色雷斯,即今土耳其歐洲部分;西色雷斯,現屬希臘,包括埃夫羅斯和羅多波兩個州。馬里查河和登薩河流經全境。
『玖』 土耳其內戰簡介
一次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土耳其加入德奧集團方面作戰。土耳其成為德國的財政和軍事附庸。大戰期間土耳其有60萬士兵戰死或被俘,200萬人受傷,國債高達44,800萬金里拉,經濟陷於崩潰。
1918年10月30日,奧斯曼帝國被迫與協約國代表簽訂《摩得洛司停戰協定》。協約國軍隊佔領首都伊斯坦布爾、海峽地區以及安納托利亞的東南部和西南部以及鐵路沿線的重要城鎮,土耳其面臨被瓜分的危險。1919年5月15日,希臘軍隊在英法支持下佔領伊茲密爾及其鄰近地區。土耳其各地紛紛成立護權協會等民族主義組織。1919年7月23日至8月7日,東部各省護權協會召開埃爾祖魯姆大會,凱末爾被選為大會主席和代表委員會主席;大會決議宣布,停戰協定確認的民族邊界內的領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反對各種形式的外國佔領和干涉;一旦伊斯坦布爾政府無力捍衛國家獨立,就應成立臨時政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託管和委任統治。同年9月4日至11日舉行的錫瓦斯大會,確認了埃爾祖魯姆大會所通過的民族斗爭綱領,大會成立全國性的安納托利亞和羅梅利亞護權協會,選舉以凱末爾為首的16人代表委員會,民族主義者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1920年1月28日,奧斯曼帝國議會代表委員會根據錫瓦斯大會決議精神擬定的、維護土耳其民族獨立和主權的《國民公約》,宣布停戰協定規定的邊界內土耳其人佔大多數的地區「構成一個真正的、在法權上不能以任何借口分割的整體」;反對阻礙土耳其政治、司法、財政發展的種種限制等。3月16日,協約國軍隊在伊斯坦布爾登陸。1920年4月23日,首屆大國民議會在安卡拉召開,成立以凱末爾為首的臨時政府,宣布自3月16日起的議定書一律無效,要求蘇俄政府支援土耳其的民族事業。1920年8月10日,巴黎和會通過剝奪土耳其民族生存權利的《色佛爾和約》。1921年7月,希臘十餘萬干涉軍在英國支持下,進犯安納托利亞。土耳其國民軍取得薩卡里亞戰役的勝利,成為民族獨立戰爭的轉折點,協約國陣營發生分化。1921年10月20日法土簽訂停戰協定,法國正式承認大國民政府,承諾在兩個月內從安納托利亞東南部撤出全部佔領軍。義大利也於同年秋天撤出安納托利亞南部,英國改變公開支持希臘的立場,轉向「中立」。1922年8月26日,土軍向希軍發動總反攻。9月18日,最後一批希臘軍隊撤離安納托利亞。同年10月11日,土希兩國簽訂停戰協定,土耳其收復東色雷斯,伊斯坦布爾地區的行政管理權交還土耳其。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和英、法、意、希、日等國簽署《洛桑和約》,取得外交上的重大勝利。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廢除蘇丹制。1923年9月,由護權協會第一集團改組的人民黨成立。
1923年10月29日晚8點半,議會通過建立土耳其共和國的決定,凱末爾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凱末爾革命取得勝利。
『拾』 土耳其和希臘共有愛琴海,為何大多數島嶼卻屬於希臘
英國最後只好同意讓凱末爾擁有黑海海峽的主權,以避免凱末爾有更多要求。1923年7月,戰勝國與凱末爾政府簽署《洛桑條約》,終止兩方幾年來的紛爭。
希臘與凱末爾政府以阿爾達河與馬里乍河匯流處為北方分界點,沿著馬里乍河下游往南劃至愛琴海。同年10月,土耳其共和國建立。
盡管兩國有這段對峙的歷史,但在30年代雙方都有意盡釋前嫌攜手合作,之後,兩國也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同樣受到蘇俄壓力,這也讓美國撒下大筆鈔票金援土、希兩國,以作為蘇聯陣營的前線。國與國之間的友好與對立,在外力的介入下更顯得錯綜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