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的土耳其為什麼站隊
Ⅰ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沒有攻擊土耳其
熟悉二戰的朋友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德國的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依靠強大的空軍作為後勤支援,配合以“閃電戰”的思想,在地面機械化部隊的牽引下,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攻陷了大半個歐洲,將戰車一直開到了英國附近,有包括法國和波蘭在內的歐洲大國被德國征服,此時的德國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而土耳其位於亞洲西部的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干半島的色雷斯東部地區,地跨歐亞兩大洲,扼守土耳其海峽(黑海海峽),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歷來是各國戰爭時期的紛爭之地。而在整個歐洲都陷入一團戰火的狀況下,身為歐洲邊境的土耳其卻一直保持著中立的態度,而德國也貌似沒有對土耳其動手的行為,這不禁讓人產生了疑問。因為拿下土耳其德國軍隊既可以直接進軍中東,直取印度,又可以完成對蘇聯的戰略包圍,那麼為何一直到二戰結束都始終未見德國對土耳其動手呢。
最後也是德國自身的的原因,我們知道在一戰之後德國的軍工體系被肢解,但是其之後默默的悄然建設軍隊力量,這其中效果最為顯著的就是空軍,其次是陸軍,但是海軍卻一直是德國的弱項,由於海軍艦艇建設動靜太大,德國一直無法有效將其隱蔽,因此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的力量在歐洲來說是戰力比較弱的。而德國想要攻擊土耳其就必須要經過地中海,雖然英國戰力有損,但是海軍是其強項,而地中海也一直處在英國的保護之中,因此德國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在海上去與英國抗衡,這也是不攻打土耳其的一個主觀原因的所在。
Ⅱ 德國的鐵桿支持者土耳其為何沒有加入軸心國
文/寂寞的紅酒
土耳其位於亞洲的西部,地跨歐亞兩大洲,是二戰時期少數沒有捲入戰爭的大國之一。作為一戰的戰敗國,一戰後土耳其和德國關系密切,兩國關系走的非常近,可以說好的穿一條褲子,土耳其是德國的鐵桿支持者。二戰爆發後,土耳其不顧英法的警告,不斷向德國提供鉻礦石、鐵礦砂、羊毛、煙草等資源以及大量的勞動力,在德國街頭能看到很多土耳其人在為德國人服務。當然,二戰中德國也給了土耳其不少好處。戰後土耳其成為德國納粹分子逃跑的一個重要目的地,土耳其為這些納粹分子提供了庇護。作為德國的鐵桿粉絲,土耳其為何沒有加入軸心國?
第一,土耳其人吸取了一戰的慘痛教訓。一戰中土耳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差點亡國,所以再也不敢輕易參戰。他們一直牢牢記住國父凱末爾的遺言:如果將來發生戰爭,土耳其無法保持獨立,一定要加入有英國的一方。這不僅僅因為英國強大,而是英國人從沒有站錯過隊,跟著英國一定沒錯。土耳其人記在了心裡,所以一直保持中立沒有加入軸心。
第二,土耳其地理位置重要,周邊局勢復雜。東面的巴爾干半島是軸心國的勢力,但其他方向是盟國勢力,北部強大的蘇聯和南部的英國他一個也惹不起,所以土耳其不敢貿然站隊,一旦激怒英國和蘇聯,親德的伊朗就是他的下場。雖然在德國席捲東歐時,土耳其確是動了入伙的心思,承諾如果德國拿下高加索就參戰。但沒多久德國就被蘇聯擋住,土耳其的承諾自然無法兌現,乖乖收起尾巴在一旁觀戰。
第三,土耳其雖然沒有入伙,但土耳其也沒閑著,吃了原告吃被告,從軸心國和盟國兩邊撈了不少好處。德國人幫他修鐵路、建工廠,英國人幫他修機場、建港口,美國人又給裝備又給錢,可以說土耳其賺翻了。在二戰中,土耳其利用兩邊的援助打造了一支近百萬人的現代化軍隊,國民經濟獲得較快發展,一躍成為西亞第一強國。當1945年德國大勢已去,土耳其很快變臉向軸心國開戰,搭上了聯合國的末班車,成為二戰戰勝國之一,還攀上了美國的關系。參考資料:百
Ⅲ 印巴沖突中,土耳其為何力挺巴基斯坦
土耳其也不是傻的,冒著這樣得罪美國的風險也要支持巴基斯坦,自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土耳其雖然是北約成員國,但是在面對自己國家利益的時候,肯定還是選擇站在有好處的一方,按理說土耳其是美國的盟友,在印巴這場沖突裡面,土耳其應該向著印度,畢竟土耳其明面上是和美國站在同一現象的,但那你就錯了,土耳其雖然明面上是美國的盟友,但並不是和美國一個鼻孔出氣,就像之前在敘利亞的內戰中,土耳其一直打擊的都是庫爾德武裝,而庫爾德武裝背後的大佬就是美國,所以土耳其也並不是完全和美國站在一個線條上,在有自己利益的時候,土耳其肯定選擇利益更大的那一方。而美國也不能幹涉土耳其的選擇,只能把牙打碎了往肚子裡面吞。
其次,土耳其的這個舉動和兩個國家制度的傳承性和相關性有關,土耳其是世界上第1個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而巴基斯坦獨立之後一直都是向土耳其學習,所以兩個國家在許多方面上很相似,所以兩個國家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自然要幫一把。
Ⅳ 一戰中土耳其,保加利亞為什麼要加入同盟國一方作戰
土耳其在長期對抗沙俄帝國的過程中,與德國產生很多利益契合點。因此歷史上一直有親徳的政治傳統,在情感上本來就偏向同盟國;一戰爆發前土耳其在英國購買了一艘戰列艦(原為出售給巴西海軍的「里約熱內盧」號戰列艦,後因經濟原因停購,轉而被土耳其買下),一戰爆發時該艦已經海試。但是英國政府擔心土耳其會加入同盟國對英作戰,於是強行沒收了該艦便如英國海軍,命名為「阿金庫爾」號戰列艦。此事徹底激怒了本來還心存猶豫的土耳其,成為土耳其參戰的直接導火索。
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陣營主要原因是分贓不均及自身貪婪所至。
在俄國和奧匈帝國的慫恿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等國組成了聯軍,共同進攻奧斯曼帝國。最終土耳其被迫答應和談。在瓜分勝利果實的過程中保加利亞獲得了馬其頓地區的控制權。但這引起了自己盟友塞爾維亞的嫉妒。僅1年後塞爾維亞就聯合了希臘、羅馬尼亞共同夾擊保加利亞。土耳其在這個時候也對保加利亞發動了反擊,試圖奪回失地。保加利亞無力抵抗,這就是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在這次戰爭之後,保加利亞僅僅剩下了馬其頓地區17%的土地,其餘的土地被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瓜分。這就是一戰爆發前的復雜關系,在一戰爆發之後,德國在初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這深深的刺激了保加利亞,保加利亞決定加入同盟國集團,其實它不想與其他國家為敵,只想全力進攻老冤家塞爾維亞。但是一戰的結果讓保加利亞很失望,德國一敗塗地,保加利亞也喪失了一部分領土。
Ⅳ 土耳其軍在「一戰」時,表現怎麼樣
土耳其在戰時的作用,最大的作用是扼守了黑海海峽,使得俄國失去了一條獲得協約國物資的捷徑
土耳其在戰時的表現差強人意,僅舉一例
恩維爾帕夏指揮的最精銳的土軍在面對戰鬥力一般的俄國高加索集團軍時,打得可以說相當難看。最後不得不找亞美尼亞人做替罪羊,從而誘發亞美尼亞大屠殺..
Ⅵ 一戰中土耳其,保加利亞為什麼要
土耳其是因為之前就依靠德國貸款,同時一戰爆發後,英國單方面扣押並使用原本應該買給土耳其的兩艘軍艦(土耳其當時已經付過錢了,而且是全國捐款付的),土耳其蘇丹認為英國在羞辱自己,本來蘇丹親英,並依賴自己的權利和親德的青年土耳其黨抗衡,這件事之後蘇丹徹底偏向青年土耳其黨,不就土耳其收留德國軍艦,不久之後,土耳其參戰。
保加利亞比較復雜,簡單的說就是想奪回在第二次巴爾干戰爭時失去的土地,建立大保加利亞,同時,保加利亞沙皇出身德意志地區,比較親德奧
Ⅶ 二戰期間,土耳其為何一直保持中立,直至雅爾塔會議後才對德宣戰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土耳其直接站隊,被列強瓜分了。所以在土耳其不確定哪邊會可靠一點的時候是不敢再輕易站隊的。但是土耳其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列強不會容忍土耳其這種模糊的態度,各方都在注意著土耳其,都想將土耳其拉到自己這一方。
但土耳其還在猶豫,直到實在不能再保持中立的時候,向德國宣戰,還趕在蘇聯前面。雖然蘇聯覺得土耳其很狡猾,但西方對土耳其比較寬容,土耳其最終倒向西方。
Ⅷ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處於哪方為什麼他被摧毀
土耳其的陸軍親德,而海軍則是親英,不過總體來說,德國對土耳其的影響力要比英國大得多。到了開戰之前,海軍大臣丘吉爾認為一旦英德開戰,土耳其必然倒向德國,而自己為土耳其打造的海軍戰艦也會變成遏制自己在地中海作戰的掣肘,因此扣押了土耳其在英國訂購的戰列艦「奧斯曼蘇丹五世」號,劃入了自己的海軍作戰序列,並重新命名為「阿金庫爾」號戰列艦。此舉徹底激怒了土耳其,而德國則水順推舟,宣布將剛剛逃命到地中海的德國海軍戰列巡洋艦「戈本」號「賣給」土耳其。至此,土耳其徹底倒向了同盟國,而宿敵希臘則投向了協約國。土耳其人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給了英國人一個狠狠的教訓,直接導致海軍大臣丘吉爾辭職調往法國前線,費舍爾勛爵辭去了海務大臣的職務離開了海軍。隨著同盟國的戰敗,土耳其也不免受到影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直接解體,歐洲數個小國在原土耳其的版圖上成立,奧斯曼帝國徹底土崩瓦解
Ⅸ 奧斯曼土耳其為什麼要在一戰加入同盟國
在一戰開始後,雖然存在於德國的秘密協定,土耳其想保持其中立地位,決定封鎖土耳其海峽——沙俄和協約國重要的物資運輸通道,但德國巡洋艦格本和布雷斯勞在英國海軍的圍追堵截下,不得不通過達達尼爾海峽在黑海避難。
英國政府本不希望土耳其加入戰爭,因此做了很多斡旋,例如要求土耳其遣散德國海軍並保留德國戰艦至戰爭結束等,但被土耳其親德的陸軍派系所拒絕接受,協約國在協調了在中東的利益之後,聯合了實質上被控制的埃及宣稱在中東的一切敵視協約國的活動視為宣戰,結果土耳其舉國上下受此震動,要求政府收復俄土戰爭時被沙俄佔據的領土,土耳其遂加入一戰的同盟國一方,至戰爭結束。
Ⅹ 土耳其為什麼要參加一戰
在一戰爆發以前,土耳其雖然在國力上不如那些世界強國,但它最起碼還是一個世界大國。但是在一戰結束以後,土耳其遭到了一系列的嚴重製裁,以至於喪失了全國70%的。其實土耳其原本可以宣布中立,可是它最終在1914年11月對協約國陣營宣戰。那麼,土耳其為何會加入同盟國集團呢?
在一戰爆發的初期,德國在東西兩線都取得了勝利,土耳其誤認為戰爭將會在半年內結束。土耳其與沙俄存在領土爭端,它試圖藉助德國的力量對付沙俄,等沙俄戰敗以後,自己好收復一些土地。1914年11月,土耳其正式對協約國參戰。在此之前,土耳其的主要對手就是沙俄,兩國海軍在黑海反復鏖戰。戰局的發展很讓人意外,德國速戰速決的戰法失敗,戰爭演變成了消耗戰,這對德國來說很不利。時間進入1916年以後,雖然德國取得了一些戰術上的勝利,但戰略上仍處於被動狀態。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第二年,在法國的凡爾賽舉行戰後會議。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如何處置德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的問題,正是在這次會議中,土耳其喪失了70%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