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盟軍為什麼投降

土耳其盟軍為什麼投降

發布時間: 2022-04-29 17:10:16

❶ 想知道兩次巴爾干戰爭跟一戰的關系

巴爾干戰爭
19世紀末至20世紀期間,巴爾干半島是歐洲的一個戰爭最頻繁的地區,成為一個「反復爆炸的火葯桶」。讓我們一起來追尋其戰爭爆發的歷史軌跡。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 1912年8月,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爆發反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起義,得到巴爾干各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9月,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黑山逐步結成巴爾干同盟,企圖乘機對土耳其發動戰爭,瓜分其歐洲地區的領土。10月9日,黑山首先對土採取戰爭行動。隨後,保、塞、希先後對土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全面爆發。巴爾干盟軍勢如破竹,至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巴爾干同盟的勝利引起了歐洲列強的不安。俄國擔心保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影響其實現對黑海海峽的控制;德國和奧匈帝國則因利益所在不願看到土耳其覆滅。為此,奧匈帝國還調動軍隊企圖阻止塞軍向亞得里亞海岸進軍。在大國壓力下,保、塞與土耳其於1912年12月簽訂停戰協定。1913年5月30日,土耳其被迫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和約》,幾乎喪失其歐洲地區全部領土。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巴爾干同盟因戰果分配不均而矛盾激化。保加利亞企圖獨占馬其頓;塞爾維亞沒有得到亞得里亞海出海口,要求在馬其頓得到補償;希臘企圖擴大在馬其頓的佔領區;羅馬尼亞要求從保加利亞獲得南多布羅加。歐洲列強則利用巴爾干各國矛盾,加緊對該地區的爭奪。俄、法支持塞、希,奧匈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突然向駐馬其頓的塞、希軍隊發起攻擊。7月初,塞、希軍隊發起反攻,迫使保軍撤退。7月10日,羅馬尼亞對保宣戰,佔領多布羅加,並向索菲亞進軍。21日,土耳其乘機攻佔阿德里安堡,保加利亞軍隊全線潰退,於7月29日宣布投降。8月10日,主要交戰雙方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9月29日,保、土又簽訂《君士坦丁堡和約》。根據條約,保加利亞喪失在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獲得的大部分土地。戰後,巴爾干力量重新組合: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希臘接近協約國;保加利亞、土耳其則接近德奧同盟。列強對巴爾乾的爭奪日益加劇,從而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 ~~~~~~~ 兩次巴爾干戰爭使歐洲大國關系失去平衡,加速了一戰的爆發。此外,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使德奧同盟終於找到向協約國尋釁的借口。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8月,德、英、俄、法參戰,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些重大戰役都是在巴爾干土地上進行的,其中有些戰役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爭最終的結局。如1914年奧匈帝國討伐塞爾維亞的戰爭。當時由奧匈帝國上將波提柯雷克帶領的部隊在塞爾維亞境內兩次受到奇襲,最終於1914年12月中旬被逐出了塞爾維亞。還有1915年10月爆發了塞爾維亞戰役,德國、奧匈和保加利亞為打通柏林至君士坦丁堡的鐵路交通而聯合進攻塞爾維亞,並攻陷了貝爾格萊德。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巴爾干出現了新形勢:南部斯拉夫人趨向聯合;巴爾干其他國家在各自的國境內成立。但馬其頓仍被宰割。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爆發時,巴爾干各國已置身兩大營壘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茨韋特科維奇政府加入軸心國陣營;後來南斯拉夫脫離軸心國陣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陣營。加入反法西斯陣營的巴爾干國家還有希臘和阿爾巴尼亞。1940年在義大利進攻希臘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就蔓延到了巴爾干半島(事實上1939年義大利佔領阿爾巴尼亞已是法西斯在這一地區侵略的組成部分)。1941年軸心國德國、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進攻南斯拉夫。除土耳其直到戰爭結束始終保持「中立」外,巴爾干其他各國各民族,都卷進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者捲入侵略集團,或者成為侵略的受害國。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些決定性戰役都不是在巴爾乾地區進行的,但是,巴爾乾的局勢對盟國來說仍是舉足輕重的。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廢除三國軸心公約,法西斯德國不得不臨時抽調兵力攻佔南斯拉夫,從而打亂了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時間表。1941年-1945年南斯拉夫人民抗擊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斗爭牽制了大量德軍使其不能抽調到其他戰場,具有巨大的道義、政治意義,而且還具有重大的軍事意義。 希臘內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臘成立了以共產黨為核心的民族解放陣線,並成立了人民解放軍。1944年10月,人民解放軍從法西斯德國手中解放希臘大部分領土。當月,英軍在希臘登陸,護送希臘流亡政府回到雅典,隨後下令解除民族解放陣線武裝。12月,希臘政府在英軍支持下製造雅典流血慘案,挑起內戰。為消滅希臘人民解放軍,英國從義大利等地調來大量增援部隊。

❷ 一戰中德國投降,為什麼不選擇在柏林簽訂協議

大多數人都認可《凡爾賽和約》,戰勝國對德國的過於苛刻,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但很少有人知道,協約國對德國軍事打擊的不徹底性,是導致其戰後軍事力量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不完整的戰爭。

一戰中的德國投降,主要是政治和經濟的崩潰所致,並不是真正的軍事失敗。因為在德軍投降的那一刻,依然占據著法國、俄國、比利時等國的大片土地;更因為柏林沒有被攻佔,才使得一戰看起來,更像是“停戰”,而不是德國投降。



當然,單從軍事實力看,協約國軍隊的軍事素養與德軍還有不小的差距,繼續進攻,誰都沒有把握能夠戰勝德軍,更何況進攻就意味著傷亡,民眾的呼籲,士兵的厭戰,迫使各國盡快結束戰爭,哪怕是一絲的希望,他們都要努力爭取之。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❸ 兩次世界大戰情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

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殺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
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❹ 二戰時期,土耳其在幹些什麼

在二戰時期,土耳其在做什麼?
一開始中立,最後還是加入盟國了。
土耳其地處歐亞大陸交匯處,把守戰略要道。戰爭剛剛開始,各國使節就蜂擁而至,希望用各種陰謀詭計動搖這個年輕的共和國的中立立場。但土耳其的策略是同時向德國和英國出口礦石等資源,換回武器和其他物資來保衛自己的國家,並藉此機會尋求發展。德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道路和鐵路,英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機場和港口,兩國會相互競爭,各自提供最好的設備,而土耳其則允許兩國勢力在國內用各種陰險的伎倆明爭暗鬥。
土耳其利用自己的鉻鐵礦和銅礦石換回了先進的武器。由50個旅,80萬農民出身的士兵組成的步兵在古安納托利亞高原嚴酷的環境下鍛煉出來,足可以媲美歐洲任何一國的步兵。土耳其領袖伊諾努決心維護國家的獨立,他不希望依靠別國軍隊保衛自己的家園,因為那樣的代價就是本國的子弟兵也要為他國的利益流血犧牲。
土耳其同交戰雙方簽署了貿易和約,換來雙方對自己中立地位的承認。1943年1月30日,伊諾努與丘吉爾在土耳其南部城市阿達納舉行會談,並同意在聖誕節那天加入戰斗。隨後同盟國向土耳其提供了350輛坦克,48門自動炮,300門野戰炮,近3000門防空炮,大約100萬枚反坦克地雷和10萬把步槍,作為第一批軍事援助。但1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這三巨頭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的時候,土耳其依然拒絕與德國斷絕聯系,甚至不允許英國飛機使用盟軍幫助修建的空軍基地。
現在,只有丘吉爾對土耳其的參戰依舊感興趣,蘇聯對其徹底失望,決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巴爾干半島。在開羅會議上,伊諾努辯解稱自己沒有行動是因為需要和其他國家的部隊協同作戰,這需要周密的准備。而被要求現在就著手制定計劃的時候,伊諾努卻說軍事將領都留在安卡拉,所以無法討論。
1944年2月,駐土耳其的英國司令官回國;4月,英國要求土耳其停止向德國出口鉻鐵礦,否則就封鎖土耳其的口岸。8月,土耳其終於照辦,因為到這時,納粹德國已經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報復這樣一個國家了。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再過5天,就要超過同盟國定下的有權在戰後加入聯合國的最後期限。
土耳其人民是幸福的

❺ 二戰時土耳其為什麼不參戰

土耳其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次俄土戰爭的教訓,不敢再次輕易捲入戰爭。

土耳其人從此開始了對自己政務的管理,他們進一步鞏固安卡拉,並將其設為首都,廢除了伊斯蘭教君主政體。穆斯塔法·凱末爾成為新建立的世俗共和國的總統以及共和國人民黨。之後,他被授予「土耳其之父」的姓氏。阿塔爾圖克建立起民主政體。

阿塔圖爾克的繼任人,伊斯梅特·伊納尼小心翼翼地不讓土耳其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戰爭結束後,土耳其卻發現自己成了美國的同盟國。

當時亞美尼亞邊境就是蘇聯邊界的標志,由於土耳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成為對抗蘇聯的前沿陣地,故隨之開始接受美國援助。後來土耳其軍隊參加了韓戰,與美國的關系就更加密切了。此後不久,土耳其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

(5)土耳其盟軍為什麼投降擴展閱讀

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土政體始終為議會共和制,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並無太多實權。總統授權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為總理,總理作為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

2017年4月16日,土耳其舉行修憲公投。計票結果顯示,支持修憲的比例為51.4%,修憲獲得通過,土政體將由議會制改成總統制,土耳其總理職位將被廢除,行政權完全移交給總統。總統可直接任命包括副總統和內閣部長在內的政府高官,還可以繼續擔任政黨主席。

此外,總統還可任命最高司法機關「法官和檢察官最高委員會」的多數成員。總統可以不經過議會批准頒布法令和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❻ 達達尼爾海峽之戰的經歷

1914年,日後的英國首相當時英國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下了一招臭棋,他以一戰爆發為由把兩艘土耳其人已經付清全款的超無畏艦在交付當天「徵用」走了。雖然英法兩國曾經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幫助土耳其抵抗過死敵俄國,但如今這三個國家都在協約國陣營,土耳其蘇丹正犯愁是要摻和這場群架還是當圍觀群眾的時候英國人卻來了這么一出背信棄義的鬧劇--兩艘價值七百七十萬英鎊的超無畏艦是土耳其舉國上下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搞來撐門面表達發奮圖強理想的形象工程,英國人這么干讓土耳其人的臉丟到太平洋去了。同年八月,德國的地中海分艦隊被英國人追得走投無路,一腦袋躲進伊斯坦布爾,而後精明德國人居然順水推舟把包括戈本號戰列巡洋艦在內的數艘軍艦連人帶船送給了土耳其海軍,徹底把蘇丹的芳心打動了。土耳其人後來不但加入了同盟國陣營,更是大方地把相當一部分的軍隊指揮權交給了德國人。可以說,正是丘吉爾先生和德國人一起把土耳其推進了同盟國陣營。1914年10月,土耳其封鎖了協約國通過達達尼爾的航線,跟英國人徹底翻臉。為了兩艘超無畏艦把擁兵百萬的土耳其推到對手的陣營,海軍大臣丘吉爾先生的智商是需要不少人重新認識的。
估計在土耳其倒向同盟國之前,丘吉爾就考慮要拿土耳其人開刀了---徵用土耳其的寶貝軍艦正是為了給自己的計劃找個好借口。他在1914年9月就向首相提交了從海路進攻土耳其的計劃,建議奪取加里波利半島,而後殺進馬爾馬拉海,直接威脅伊斯坦布爾,或者叫做君士坦丁堡--這個名字更合基督子民們的胃口。但當時整個英國只有他一個人對土耳其有這么濃厚的興趣,其他的英國人都把目光盯在西線和德國的鏖戰中。直到另一頭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發來求援信--這個俄國的末代沙皇是個很徹底的敗家仔,戰爭一爆發,他便響應英法的召喚向德國發動進攻,卻忘記掂量自己有多少斤兩,第一批出發的俄軍甚至有拿著冷兵器的。結果體制和裝備都處於劣勢的俄國人被新銳的德國陸軍在坦能堡一頓胖揍之後領著追兵把戰火燒到境內來了。同時,俄國在高加索和土耳其也打了起來。兩線作戰的沙皇撐不住了,寫信要求協約國對自己「英勇」進攻德國的舉動給予「報答」,信里飢不擇食地說明這種報答是「某種對付別處土耳其軍的牽制行動,海軍的或陸軍的都可以。」
英國人是有求必應的,尤其是這種引狼入室的要求,丘吉爾本來被束之高閣的計劃被迅速付諸實施。這個計劃的關鍵就在於加里波利半島,它猶如一隻土耳其人從東北方向伸進愛琴海的靴子,從鞋底開始到小腿部分與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的形成了細長的達達尼爾海峽,最窄的「鞋跟」部分僅有不到兩公里寬,通過達達尼爾海峽之後便進入了土耳其的內海馬爾馬拉海,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就建在馬爾馬拉海和黑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之上。一旦加里波利半島失手,伊斯坦布爾就將暴露在英法海軍的艦炮射程之內。英國人這份熱情高漲的計劃終於把沙皇從飢不擇食的狀態中拉了回來,斷然拒絕了丘吉爾提出的南北夾攻土耳其的建議---伊斯坦布爾又名君士坦丁堡,信奉東正教的沙皇們歷來自稱是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是第三羅馬,君士坦丁堡可是東正教徒們嫡出正溯的聖地,讓新教徒或者天主教徒染指君士坦丁堡都將是對「第三羅馬」最大的侮辱。撇開宗教單從地緣政治上考慮,與其讓如日中天的英國人分享君士坦丁堡日後威脅自己富饒的南方,俄國人不如讓老邁的奧斯曼帝國繼續在這里苟延殘喘。
即使北邊的俄國人按兵不動,丘吉爾仍然堅持要單干。但這個固執的英國人只是個政客,他只是從國家戰略的角度看到了加里波利的價值,至於如何奪取它,他是一竅不通的。更可悲的是前面講到過---除了丘吉爾,之前英國人對這里沒有興趣,包括英國的將軍們。雖然對達達尼爾海峽和加里波利半島的情況兩眼一抹黑,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薩克維爾.卡豋上將依然覺得只要協約國的海軍力量一出現在加里波利,土耳其人將不戰自潰。
在卡豋上將的指揮下,由11艘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16艘驅逐艦、7艘潛艇、一艘飛機運輸艦組成的英法聯合艦隊在2月19日就殺到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炮擊這里的土軍炮台,並派了數量有限的步兵上岸毀壞了部分土軍撤離後留下的岸炮。雖然第一天的進攻沒有遇到太多的抵抗,但由於沒有派飛機校對目標,布置在縱深區域的土軍堡壘並沒有被摧毀,在卡豋准備進一步擴大戰果的時候遇到了麻煩,土耳其人鼓起勇氣反擊了。
第一個倒霉的是最前沿的掃雷漁船,或許是日不落帝國的榮耀讓這些人腦袋不清醒,這些英國漁民駕駛拖網漁船徑直殺向了海峽的蜂腰處--土耳其人重兵防守的恰納卡萊。結果可想而知--英國漁夫們的自殺式裸奔受到了土耳其大炮的熱烈歡迎。而後埋伏在半島沿岸制高點的土耳其士兵突然開火,前面上岸的英國登陸部隊恰好正在攀岩毫無還手之力,很快就被擊潰退回海上。土耳其人並不準備束手就擒,況且他們身後還有德國人---由德國顧問團指揮的土耳其第一、第二集團軍已經開赴海峽兩側,而海峽里則按照德國顧問的計劃密密麻麻地布置了十道由300多顆水雷組成的封鎖線---在達達尼爾海峽這種狹長水道中水雷是最有效的非對稱武器。
卡豋上將在發現大英帝國的米字旗沒能起到他想像中那種讓土耳其人望風而逃的威力之後立刻就病倒了,據記載是因為「長時間緊張」。丘吉爾先生一定沒有想到這位大英帝國的海軍上將體質這么差,但上將不行了就換中將上,約翰.羅德貝克中將接過了指揮權。很快,不到一個星期,事實就證明卡豋上將病得是多麼急流勇退且恰到好處。3月18日,羅德貝克同志把艦隊開進達達尼爾海峽繼續和土軍用大炮對轟。一開始順利得不得了,因為有飛機進行火力校對,僅一個早上沿岸的土軍炮群就被打啞了,畢竟這些幾萬噸的大傢伙不是吃素的,為首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擁有十五英寸(381毫米)的主炮,沒有任何土軍堡壘能受得了這種怪物的轟擊。然而到了下午情況忽然急轉直下,英法艦隊不知不覺跑進了土軍的雷區,雖然之前掃雷艇清理過這一帶,但一條土軍小木船在前一天又來這裡布了一批水雷。更不幸的是走在艦隊前面的掃雷漁船在遭到土軍炮擊之後竟然自己掉頭跑了,估計是前些天在雷區受的驚嚇太大,英國漁夫不準備再為那些躲在厚鋼板後面皇家海軍當替死鬼。法國人率先中標,老式戰列艦布韋號在返航的時候觸雷,難以理解的是它觸雷後並沒有停下來,而是邊開邊沉,最後帶著艦長和六百餘名船員一起沉沒了。之後觸雷的是英國人的不屈號和不可抗拒號,達達尼爾海峽艦隊的旗艦不屈號戰列巡洋艦觸雷後撤出戰場擱淺在博茲加島附近,老式戰列艦不可抗拒號則在沉沒前拉了一個同伴墊背,同為老式戰列艦的海洋號在試圖去拖帶它時觸發了第四枚水雷,兩艦則相繼沉沒。人們都沒有料到布韋號、不可抗拒號和海洋號三艘前無畏艦在水雷面前居然如此外強中干。相反不屈號戰列巡洋艦倒是體現出了比較強悍的生存能力。但不管怎麼說,用幾萬噸鋼鐵數百萬英鎊打造的高科技大傢伙被這么幾顆猥瑣而便宜的老式水雷弄得如此狼狽,大英帝國的臉丟大了,為了避免剩下的面子也跟著沉到海里去,羅德貝克趕緊下令倖存的艦只撤回愛琴海。
不過倔強的英國人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們發現單純依靠海軍無法奪取海峽之後決定海陸一起上,搞一次陸海軍聯合戰役。但從加里波利半島的什麼位置登陸?英國陸軍部沒想好,他們任命的登陸部隊統帥伊恩.漢密爾頓爵士是個著名的詩人,在詩歌方面造詣頗高,詩人一接到任命就激情四射地行動起來,他沖進書店買了一本君士坦丁堡的旅遊指南,跟一本1912年的土耳其陸軍操典一起放進包里就走馬上任了。和手忙腳亂的詩人將軍一樣,他的部隊也是陸軍部七拼八湊來的,七萬八千名來自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法國的士兵陸續抵達戰區,其中以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兩國的軍隊被稱為澳新軍團。這兩個英聯邦國家的軍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得非常驍勇,比本土的英國陸軍厲害多了。如果沒有這些勇敢的士兵,英國人會輸得更加難看。
協約國艦隊休整和集結登陸部隊用了四十八天,期間隔海相望的希臘主動找上門來,表示願意出動三個師協助英法進攻加里波利。這份熱情立刻招致沙皇俄國的強烈反對,沙皇不但自己不肯出兵策應加里波利的英法聯軍,而且絕不容許希臘染指土耳其。說來也在理,希臘這么一個幾十年前剛剛脫離奧斯曼土耳其獨立的東正教小國萬一真跟著英法混成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沙皇做為「東正教的庇護者」面子往哪擱?為了沙皇的面子,兵力本來就不足的聯軍還是回絕了希臘的熱情,不過他們依然相信少了希臘這點兵力並不影響自己摧枯拉朽般地奪取眼前這個小小的半島。
這段時間里土耳其人在德國人的指導下有充裕的時間來布置它的防禦體系。為了此次戰役土耳其組建了擁有八萬四千人的第五集團軍,並將原來的第一集團軍駐扎在半島區域內的兵力也劃歸第五集團軍,全部由德國名將奧托.利曼.馮.桑德斯指揮,桑德斯敏銳地判明了協約國的進攻方向,利用加里波利半島多山的復雜地形挖掘了大量的壕溝工事,並增強了炮兵火力。而此時英國人卻連一張加里波利准確的地形圖都還沒搞到。
鑒於本方對戰場地形極度不熟悉這個客觀現實,詩人將軍漢密爾頓異想天開地布置了一個充分發放前線官兵主觀能動性的的登陸計劃,他只大致安排了登陸方向—澳新軍團從北路、英軍從南路、法國部隊則佯攻海峽另一側,具體登陸場由前線指揮官「自由選擇」。於是數萬登陸部隊在只有大致方向不知道登陸地點和登陸時間的情況下被派了出去。北路澳新軍團的指揮官威廉.伯德伍德爵士認為夜間發動進攻能夠起到奇襲的效果,而南路的亨特.維斯頓將軍卻覺得白天進攻比較有利於艦隊的火力支援。在無線電已經普及的1915年,這兩位指揮官卻在相隔僅有幾十公里的兩個地方各自為戰,在沒有通知友軍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始登陸。4月25日,澳新軍團在位於加里波利半島的鞋尖位置賽迪爾巴希爾登陸,由於夜間光線嚴重不足,大批登陸部隊在還沒有到達海灘前就開始迷路抓瞎,土耳其人這個晚上卻沒有打瞌睡。伯德伍德爵士即興選擇的登陸場居然是一塊兩側都是懸崖的狹窄絕地,登陸兵力無法展開,大批人員和物資被限制在不到兩平方公里的狹長灘頭。土耳其人居高臨下的炮擊從澳新軍團登上海灘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盟軍的偷襲變成了強攻,澳新軍團擁擠的灘頭陣地成了一塊巨大的活靶子,每一發土軍炮彈都能捲起不少士兵的血肉。天亮前整個登陸場已經堆滿了屍體和傷兵,所幸的是海上擁有絕對火力優勢的英法艦隊在天亮之後壓制了土耳其人的炮火,緩解了澳新軍團的困境,一些傷兵得以撤離灘頭,同時也給土耳其人造成了一定的傷亡。到黃昏時分,雙方的死傷人數就超過了五千人,其中澳新軍團的傷亡佔了其中的一半。之後這塊登陸場成為了整個加里波利戰斗最慘烈的地方,上萬澳新軍團將士埋骨於此。英勇的士兵和慘烈的傷亡讓兩國人民難以忘懷,十年之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都把登陸的這一天定為法定假日,稱為「澳新軍團日」。
到了第二天,已經有一萬六千多澳新軍團的官兵登陸,但由於土耳其人占據了制高點,聯軍沒有能力擴大登陸場,反而是得到增援的土耳其人加強了炮擊力度,登陸部隊只能就地尋找山洞和彈坑來躲避炮火,傷亡人數不斷上升,戰線卻推進得極慢。當面的土耳其軍隊是由穆斯塔法.凱末爾上校指揮的第19師,凱末爾應該是很多中國人唯一認識的土耳其人,他因後來領導了凱末爾革命被稱為「現代土耳其之父」,如今土耳其但凡有閱兵或者遊行,第一個抬出來的就是他的畫像。凱末爾當時雖然已經參加了反政府組織,卻沒有在國家被入侵的時候倒打一耙,反而在抵抗侵略的戰爭中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他的第19師在後面的幾天里與澳新軍團開始了以不斷死人為代價的僵持,雙方一邊用大炮對轟一邊努力挖掘工事,傷亡數字不斷攀升。由於土軍占據了有利地形,雖然火力遠不如有艦炮支援的澳新軍團,但傷亡卻和對手差不多,基本上一個換一個。這個結果對於聯軍而言是徹底的失敗,當年的八旗兵在八里橋如果能跟英法聯軍取得這樣的交換比,別說圓明園不會被燒,指不定到1915年都滿清能混成列強了。
5月5日,桑德斯覺得在炮彈橫飛的沙灘上已經趴了十天的聯軍應該精神崩潰了,於是命令土軍發動反攻,但沒有想到這些來自南半球的牛仔們在挨了十天炮擊之後依然精神抖擻,脫離防禦工事的土耳其軍隊顯然不是澳新軍團的對手,反攻的土耳其人被迅速擊潰,但澳新軍團在第二天乘勝追擊的時候又被躲回工事的土耳其人擋了回來,雙方不得不回到幾天前的狀態。
海上的戰斗也很熱鬧,這里的主角是德國潛艇U21號,它在愛琴海兩天之內搞掉了兩艘英國戰列艦。這條潛艇是德國海軍歷史上的一段傳奇,它之前曾經闖進大英帝國的內海愛爾蘭海一連擊沉三艘商船之後旁若無人地開到海岸邊上,用艇上的艦炮轟擊岸邊的一個英軍機場,大膽程度讓交戰雙方都大跌眼鏡。5月25日U21長途奔襲4000多海里,在夜裡偷偷溜進位於希臘角的協約國海軍錨地,等到天亮才升起潛望鏡挑了艘最大的英國戰列艦凱旋號下手,僅用一條魚雷就把凱旋號擊沉。而後U21居然沒有見好就收,反而潛行到沉沒的凱旋號旁邊坐底等候,英國人的巡邏艇、驅逐艦在錨地折騰了一天都沒有找到它。待到第二天U21又浮上來挑了另外一艘戰列艦尊嚴號發射了艇尾的魚雷,把尊嚴號也擊沉了,至此U21才趁亂離開。在英軍重重警戒的海軍錨地,U21用兩天時間兩條魚雷擊沉了兩艘英國戰列艦後全身而退,徹底羞辱了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U21的艇長奧托.豪森也成為了德國海軍的偶像。當然,英國潛艇也曾經有過戰績,在達達尼爾分艦隊到達土耳其之前的1914年12月,英國潛艇B11曾經成功穿越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土軍封鎖線,擊沉了土耳其人的古董鐵甲艦馬蘇迪號,不過從軍艦價值上看,馬蘇迪號已經下水40多年了,十艘馬蘇迪號也比不上一艘凱旋號戰列艦。
在遭受U21重創之後,英國海軍終於承受不了這樣巨大的艦船損失。之前的5月12日巨人號戰列艦被土耳其魚雷艇偷襲得手,再加上U21的戰績,協約國在達達尼爾海峽共損失了六艘戰列艦。而後來跟德國公海艦隊的大決戰日德蘭海戰也才損失了三艘戰列巡洋艦和三艘巡洋艦。5月底,海軍這些大傢伙們徹底沒了繼續呆在達達尼爾的勇氣,撇下還在灘頭苦戰的陸軍灰溜溜地離開了。也在這個月,海軍大臣丘吉爾下台。
雖然丘吉爾下台後自願下放到法國前線體驗生活,但其實丘吉爾先生最應該去的是他魂牽夢繞的加里波利,在那裡,他倡導這場「海陸軍聯合」奇襲登陸並沒有隨著他的下台而結束,而是演變成和西線一樣的戰壕戰,雙方的步兵連續數月在堆滿屍體的爛泥里毫無意義地反復廝殺,所有的進攻和反擊在到達對方的戰壕跟前時都是乏力的。雖然8月份英軍在蘇弗拉灣開辟了一個新的登陸場,但仍只得到了一條無法推進的戰線和一連串新的傷亡數字。很難理解協約國為什麼在艦隊撤離之後不但堅持將登陸部隊留在半島上繼續傷亡,而且還不斷向半島加派軍隊。任何人都清楚:離開了艦炮的火力支援,協約國奪取半島的希望比原來更渺茫了。戰壕中的士兵已經明白這是一場沒有希望的消耗戰,僵持期間雙方逐漸變得不那麼以命相搏,很多距離僅有幾十米的戰壕時常心照不宣地停火數天,甚至還互相朝對方的戰壕內投擲香煙和牛肉罐頭等補給品表達友誼。但地中海乾熱的夏天讓遠道而來的協約國軍隊苦不堪言,痢疾等傳染病開始迅速在戰壕中傳播起來,而艦隊的離開也削弱了灘頭陣地的醫療救治力量,戰場上發生了大量的非戰斗減員。隨之而來的秋冬季節則是長時間的暴風雨天氣,充沛的雨水甚至沖塌了雙方的臨時工事,數百名士兵被塌方的戰壕活埋。僵持的戰線和惡劣的氣候讓加里波利半島變成了一個不斷吞噬生命和物資黑洞。在1915年結束之前,陸續登陸的50餘萬協約國軍隊傷亡了59%,而土耳其方面則有25萬人傷亡。
到了1915年底,所有的跡象都表明丘吉爾先生的戰略意圖已經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了。協約國在達達尼爾海峽的笨拙表現先是把旁邊的保加利亞惡心到德國那邊去,而後德國和保加利亞在巴爾乾的聯手又把做為協約國前進基地的希臘搞得意亂情迷,也有了倒向德國的苗頭。擔心後院起火的協約國被迫撤離戰場。詩人將軍漢密爾頓對從這個原本應該讓他獲得史詩般勝利的戰場中撤離顯得非常不滿,他認為「撤離將會損失一半以上的部隊」。很明顯,漢密爾頓准備轟轟烈烈敲鑼打鼓地「體面撤退」。所幸陸軍部派了查爾斯.門羅將軍來接替他指揮部隊撤離。近代史告訴我們,英國人在撤退方面的天賦是無人可以企及的,從12月19日開始,在門羅將軍的指揮下,21天的撤離行動有條不紊無聲無息人員傷亡極少,土耳其人在幾天後還在向空無一人的協約國陣地開炮開槍和扔手榴彈,全然不知對手已經坐船遠去。這些應付了事的炮彈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下半年半島上的戰斗是多麼乏味無聊和缺乏目的性,以致土耳其人在開火前根本不想知道准心裡有沒有敵人。
1916年1月9日,當最後一船協約國士兵離開加里波利半島,這場傷亡總數超過50萬的無謂屠殺終於結束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它結束得比一戰早得多。
整個事件都是丘吉爾海軍大臣拙劣的表演啊,損失了2個國家+6條戰列艦+25萬大軍......德國人只是送出去2跳軍艦給了盟友做「軍援」而已!

❼ 二戰歐洲戰場國家都在干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參戰了,只是主要戰場發生在歐洲,東亞,東南亞和北非。

美洲雖然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英國曾與德國在南美洲沿海發生過海戰,詳情可參見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但是許多國家仍然向軸心國宣戰並且派出遠征隊(比如巴西)或者向盟軍提供資源及幫助。

真正保持中立的,除了眾所周知的瑞士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國家,分別是:愛爾蘭,瑞典,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西班牙,沙烏地阿拉伯,阿富汗,北葉門,土耳其,安道爾,列支敦斯登,摩納哥,聖馬利諾和梵蒂岡。

中立國其實是「非交戰國家」。在二戰中,真正保持中立的國家是幾乎不存在的,就連瑞士也是打下過盟軍和軸心國的飛機的,這種情況實在不能算是中立,應該說是兩邊都得罪才是吧(事實上瑞士也在二戰的時候不僅被軸心國而且被盟軍「不小心」轟炸過,只是造成的損失不大而已)。

關於「非交戰國家」即為中立領土的基本國際法是在海牙公約(1907年)定下的,因此在這里就按照海牙公約對「中立領土」的定義來定義中立國家。

愛爾蘭。

雖然作為大英帝國的鄰居,然而愛爾蘭人堅決不想淌二戰這灘渾水,就算是被德國轟炸,被英國人和德國人擊沉商船,他們也堅決不加入戰爭。

就連炸彈扔到國都頭上,也休想讓他們從他們的島上挪移一步。英國人甚至為了防止門口有敵人,一度計劃過入侵並佔領愛爾蘭(W計劃),但看在愛爾蘭實在是人畜無害,戰線又鋪得太開,也就算了。所以愛爾蘭的中立從戰爭開始一直維持到結束,過著相對悠閑的小日子。

葡萄牙。

葡萄牙這個國家很迷,新國是法西斯政府,但是總被隔壁同門師兄西班牙眼睜睜地瞅著。

為了制約西班牙加入軸心國並入侵的野心,葡萄牙身為法西斯政府卻和盟軍走得更近,尤其是英國(一方面是因為英國在地中海沿岸的軍隊,一方面是歷史上持續數百年的軍事同盟)葡萄牙在二戰中與軸心國和盟軍均有貿易往來。

葡萄牙在二戰後期將亞速爾群島借給盟軍作為軍事機場以便針對德軍的潛艇進行攻擊(雖然本質上借給他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知道英國人有佔領亞速爾群島的計劃並且知道打不過他們)。總體而言因為和西班牙互相牽制著對方,所以兩邊都按兵不動,大眼瞪小眼了一整場戰爭。

另外,雖然西班牙的藍色師中絕大多數是西班牙人,但是同為法西斯陣營的葡萄牙也象徵性地派出了一些兵力加入藍色師。

西班牙。

葡萄牙的鄰居是弗朗西斯哥·佛朗哥的長槍黨的地盤。在二戰之前,西班牙剛剛結束了一場血腥的內戰,保王的長槍黨戰勝了西班牙國名黨,西班牙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聯軍。

在建立了一個軍事獨裁政府之後,西班牙就閉門造車了,眼巴巴地瞪著隔壁鄰居葡萄牙看,雖然因為葡萄牙和盟軍的親近使得佛朗哥不敢動手,生怕牽扯進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沒有直接參戰,然而親近軸心國(在1935年的時候佛朗哥訪問過納粹德國並與希特勒會面。

希特勒表示對佛朗哥的事業的支持)的西班牙還是像軸心國提供了兵力支持,就是附屬於德國陸軍的47000人的藍色師,這支部隊在列寧格勒之圍和克拉斯尼博爾戰役中表現優異,是德軍中唯一一支被賦予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勛章的師團(藍色師勛章)。

他們在整個東線戰場上死亡人數22000人左右,而整支師團消滅了近50000的蘇軍有生力量。

瑞士。

眾所周知的萬年中立國瑞士中立的主要原因在於它作為世界的銀行,蘇黎世儲存的大量資金都可能被盟軍或者軸心國掠奪。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瑞士乾脆誰的陣營也不加入。

雖說如此,瑞士依賴於德國的煤礦進口(德煤佔了當時瑞士國家能量資源消耗的41%),因此私底下它還是跟鄰居德國有貿易往來。據說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盟軍轟炸了瑞士,瑞士也毫不示弱地用高射炮射下了盟軍的飛機。

德國也曾有過侵略瑞士的意向,因此派偵察機巡邏過瑞士阿爾卑斯山,然而剛進入瑞士的領空沒多久便也被瑞士人射下來了,作為回報,德國人也派了轟炸機轟炸了瑞士。在戰爭開始前,瑞士曾經預料過周圍國家戰爭時期入侵的可能性,因此在阿爾卑斯山中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

因為瑞士多山的地理,這個國家易守難攻,再加上本身它對於德國的依賴性,德國最終便放棄了入侵瑞士的計劃。

瑞典。

雖然沒有加入軸心國陣營,然而在冬日戰爭(1939-1941)及後繼戰爭(1942-1944)中瑞典向芬蘭提供了武器和人力資源,並組織了志願軍幫助芬蘭抗擊蘇聯的進攻。

此外,瑞典還提供鐵路運輸幫助德軍向芬蘭前線輸送物資和軍備(1941年6月到7月,德國第163步兵師從德佔的挪威經由瑞典向芬蘭運送大量的榴彈炮和坦克)並向德國進口鋼鐵。

然而在戰爭快結束的時候瑞典發現事態不對,便倒戈向盟軍,在芬馬克郡解放戰時向盟軍提供由挪威難民組建的挪威游擊隊作為幫助。瑞典在二戰期間收留了大量北歐反法西斯戰士和猶太難民,並暗中給予幫助。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在1938年7月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簽訂了中立條款,然而戰爭爆發時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無視波羅的海三國的中立性,迅速攻下並佔領了這三個國家。此後這三個國家先後出現了反蘇地下黨組織,然而很快被蘇聯秘密警察組織內務人民委員部扼殺。

為了防止更多的起義發生,蘇聯在波羅的海三國實行焦土戰術。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中,波羅的海三國被納粹德國攻陷,部分國民被納粹德國強征入伍(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附屬於德軍的愛沙尼亞第八步槍軍和附屬於武裝黨衛隊的拉脫維亞軍團)。

其餘的一些軍民逃亡芬蘭並加入了芬蘭軍隊抗擊蘇聯。立陶宛相對蘇聯而言更加歡迎德軍,並組織立陶宛秘密警察幫助德國搜捕蘇聯和波蘭的地下黨成員。

沙烏地阿拉伯。

沙特1939年9月的時候與德國斷絕外交關系,於1941年10月與日本斷絕外交關系。雖然正式外交層面上保持中立國家態度,然而靠石油賺錢的沙烏地阿拉伯把石油賣給了獅子大開口的美國。

1943年,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正式建交(沙烏地阿拉伯在1932年前還是一堆打來打去的沙漠小部落,內志酋長國戰勝了英國扶植的赫賈茲王國和奧斯曼帝國支持的舍邁爾山酋長國,成立沙烏地阿拉伯)。

阿卜杜勒-阿齊茲·阿爾-沙特國王和富蘭克林·羅斯福私下成為了好友。沙烏地阿拉伯允許美國在宰赫蘭建設軍事機場,但是沙特本國在1945年才向德國和日本宣戰,因此沒有什麼實際作為。

土耳其。

在二戰開始時土耳其還在從一戰的戰敗造成的動亂中恢復。二戰開始前,土耳其在1939年與英法簽訂互助合作條約。然而德國入侵法國後土耳其以出兵可能會導致與蘇聯產生沖突(蘇聯39-41年間與德國處於半同盟狀態)為由沒有出兵而保持中立。

1941年7月,保加利亞王國加入軸心國並允許德國經由國土入侵希臘與南斯拉夫。土耳其就慫了,跟德國簽訂了中立條約。土耳其產鉻(用來生產不銹鋼和耐火材料),而德國因為當時盟軍對他們的禁運令而缺鉻,所以作為不被入侵的條件,土耳其在二戰期間成為德國鉻的主要來源。

1944年看到德國人被打得七葷八素之後,土耳其就變跳了,於是和德國斷絕了外交關系並停止向他們供應鉻。1945年,看德國要戰敗了,土耳其趕緊巴結盟軍,並向德國宣戰,然而土耳其最後也並沒有出兵。

葉門。

國家一大半被英國人占著,沒有心情管二戰。

安道爾。

雖然理論上來說從一戰到現在一直跟德國人處在交戰狀態,但壓根沒有在乎。法國,說不要再從國家輸送地下黨。

列支敦斯登。

把資產移走。

摩納哥。

賭、娛樂。

聖馬利諾。

駐扎德國的醫務人員。

梵蒂岡。

壓根沒動。

(7)土耳其盟軍為什麼投降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❽ 二戰如果土耳其和西班牙加入軸心國會怎樣

西班牙入軸,奪取直布羅陀。軸心國勢力將控制整個地中海,北非將很快淪陷。以至於中東國家時刻受到軸心國威脅而被迫選擇陣營。土耳其入軸又會將黑海完全封鎖,導致蘇聯黑海艦隊時刻面臨被全殲的風險,德軍將會在義大利艦隊幫助下在黑海沿岸登錄奪取克里米亞,高加索地區受到的威脅將前所未有。不會再出現歷史上德軍為了奪取油田而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把自己戰線拉的過長。德軍將會在土耳其境內部署軍隊進攻高加索,克里米亞集結的軍隊向斯大林格勒與方向推進,蘇聯將陷入三線作戰。而一旦高加索地區淪陷,蘇聯將會陷入極大的戰略被動,東線戰場的進展將會使盟軍在諾曼底登錄無限延遲。再大膽一點,高加索地區淪陷向北推進後配合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和克里米亞集團軍大規模合圍蘇軍,而蘇軍丟失了巴庫油田喪失了大規模進攻能力,大量有生力量被殲滅也就離莫斯科淪陷不遠了,蘇聯隨後宣布投降,在如此局勢下,諾曼底登錄將會變得毫無意義,而英美的海軍又讓德軍很難實施海獅行動。至此無論在戰略還是民族情結上德國都會選擇和英美和解,德國將會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建立新秩序。

❾ 在二戰時期,土耳其在做什麼

一開始中立,最後還是加入盟國了。
土耳其地處歐亞大陸交匯處,把守戰略要道。戰爭剛剛開始,各國使節就蜂擁而至,希望用各種陰謀詭計動搖這個年輕的共和國的中立立場。但土耳其的策略是同時向德國和英國出口礦石等資源,換回武器和其他物資來保衛自己的國家,並藉此機會尋求發展。德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道路和鐵路,英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機場和港口,兩國會相互競爭,各自提供最好的設備,而土耳其則允許兩國勢力在國內用各種陰險的伎倆明爭暗鬥。
土耳其利用自己的鉻鐵礦和銅礦石換回了先進的武器。由50個旅,80萬農民出身的士兵組成的步兵在古安納托利亞高原嚴酷的環境下鍛煉出來,足可以媲美歐洲任何一國的步兵。土耳其領袖伊諾努決心維護國家的獨立,他不希望依靠別國軍隊保衛自己的家園,因為那樣的代價就是本國的子弟兵也要為他國的利益流血犧牲。
土耳其同交戰雙方簽署了貿易和約,換來雙方對自己中立地位的承認。1943年1月30日,伊諾努與丘吉爾在土耳其南部城市阿達納舉行會談,並同意在聖誕節那天加入戰斗。隨後同盟國向土耳其提供了350輛坦克,48門自動炮,300門野戰炮,近3000門防空炮,大約100萬枚反坦克地雷和10萬把步槍,作為第一批軍事援助。但1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這三巨頭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的時候,土耳其依然拒絕與德國斷絕聯系,甚至不允許英國飛機使用盟軍幫助修建的空軍基地。
現在,只有丘吉爾對土耳其的參戰依舊感興趣,蘇聯對其徹底失望,決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巴爾干半島。在開羅會議上,伊諾努辯解稱自己沒有行動是因為需要和其他國家的部隊協同作戰,這需要周密的准備。而被要求現在就著手制定計劃的時候,伊諾努卻說軍事將領都留在安卡拉,所以無法討論。
1944年2月,駐土耳其的英國司令官回國;4月,英國要求土耳其停止向德國出口鉻鐵礦,否則就封鎖土耳其的口岸。8月,土耳其終於照辦,因為到這時,納粹德國已經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報復這樣一個國家了。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再過5天,就要超過同盟國定下的有權在戰後加入聯合國的最後期限。
土耳其人民是幸福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5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0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7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5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4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0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6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4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8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