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有什麼名著
『壹』 有那些外國的名篇名著
1、《永別了,武器》
《永別了,武器》是美國小說家歐內斯特·海明威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早期代表作,首次出版於1929年9月27日。
該作講述美國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志願參加紅十字會駕駛救護車,在義大利北部戰線搶救傷員。
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亨利被炮彈擊中受傷,在米蘭醫院養傷期間得到了英國籍護士凱瑟琳的悉心護理,兩人陷入了熱戀。
亨利傷愈後重返前線,隨義大利部隊撤退時目睹戰爭的種種殘酷景象,毅然脫離部隊,和凱瑟琳會合後逃往瑞士。結果凱瑟琳在難產中死去。
通過描述二人的愛情,作品揭示了戰爭的荒唐和殘酷的本質,反映了戰爭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殘殺以及戰爭對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毀滅。
2、《綠房子》
《綠房子》是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作品。《綠房子》該部以叢林為背景的長篇小說通過一家妓院的興衰敘述了秘魯北部的社會生活。
《綠房子》這部小說,涉及了秘魯整個北部地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既有上流社會醉生夢死的豪華奢侈,又有底層民眾水深火熱的掙扎呻吟,為讀者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
3、《我的名字叫紅》
《我的名字叫紅》是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穆克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98年。
該小說講述16世紀末,離家12年的青年黑終於回到他的故鄉——伊斯坦布爾,迎接他歸來的除了愛情,還有接踵而來的謀殺案。
一位細密的畫家失蹤了,奉命為蘇丹繪制抄本的長者也慘遭殺害。蘇丹要求在三天內查出結果,而線索,藏在圖畫某處。
作品以巧妙的後現代敘事,用一件發生在伊斯蘭世界的謀殺案件作為故事主軸,以貌似偵探小說的結構性線索展開故事,實則是在講述一段古老的奧斯曼藝術史的往事。
由沖突、痛苦、共存三個不同的層面入手,借古喻今,探討生命與藝術的存在意義及信仰的沖突,呈現給讀者的是關於「文明沖突」的理性思考以及關於全球化語境中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歷史性解讀。
《我的名字叫紅》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法國文學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和都柏林文學獎在內的歐洲三大文學獎項。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作家米蘭·昆德拉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4年。
該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恆輪回」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5、《茶花女》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
作品通過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在法國文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為主角的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名著
『貳』 美國的名著有哪些名字是什麼
美國的名著我喜歡的有《麥田的守望者》,《了不起的蓋茨比》,不過我最喜歡的外國作品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生命種不能承受之輕》,《笑忘錄》等,還有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雪》,這些作品都不錯,很深刻,英國的上學的時候讀過《呼嘯山莊》,那時候感覺不錯,小仲馬的《茶花女》也很不錯,我那時侯被他都感動了。
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野性的呼喚》馬克吐溫的《湯姆索耶歷險記》…………
『叄』 土耳其有名的書是什麼書
奧爾罕·帕穆克的《新人生》 《雪》 《我的名字叫紅》 《伊斯坦布爾》
雷沙特·努里·君泰金的《戴菊鳥》
亞庫普·卡德里的《外人》
哈莉黛·埃迪普的《有蒼蠅的雜貨鋪》
雷沙特·埃尼斯的長篇小說《泥土氣息》
馬哈穆特寫的《我們的村子》(1950)曾引起巨大的反響,它的出版被認為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肆』 近代土耳其文學是什麼
19世紀以前主要是宮廷文學和民間文學。著名的宮廷詩人有富里、巴基、納比、內菲等。民間文學中最豐富的是詩歌,其主題多為歌頌愛情和反對黑暗勢力。
19世紀奧斯曼帝國在資本主義勢力的影響下開始進行政治改革,1839至1878年在土耳其歷史上被稱為「革新時期」。它的文學也逐步擺脫阿拉伯、伊朗文化的影響,竭力模仿歐洲文學。文學作品的內容大多抨擊封建專制和宗教傳統,宣揚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它的形式也逐漸多樣化,出現了新的文學體裁,如話劇、小說、雜文、政論等;它所用的語言也是更加純凈的土耳其語。
這時著名的作家有錫納西(1826~1871)、納默克·凱馬爾(1840~1888)和齊亞·帕夏(1825~1880)等。錫納西於1859至1860年間首次翻譯了法國的詩歌,創作了第一個劇本《詩人的婚姻》;阿卜杜爾·哈克·哈米德(1851~1937)最早接受歐洲詩歌的格律,對土耳其詩歌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19世紀70年代末,由於第一次君主立憲運動失敗,文學的革新遭到挫折。
1896年,一批作家以文學雜志《知識寶庫》為據點,形成一個流派,稱為「知識寶庫派」。他們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他們的創作更加西方化,作品往往脫離社會現實,充滿悲觀絕望的情緒。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泰夫菲克·菲克雷特,土耳其象徵主義詩歌的先驅及散文家傑納普·謝哈貝丁(1870~1934)及著名的小說家、長篇小說《藍與黑》和《破碎了的生活》的作者哈里德·齊亞·烏沙克雷吉爾(1866~1945)。
20世紀初,封建勢力重新抬頭,1901年《知識寶庫》雜志被封閉,文學再次陷入停滯狀態。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文學界才重新活躍起來。一些作家創辦《未來的曙光》雜志,繼承了「知識寶庫派」的事業,但沒有創新。這些作家中引人注目的有象徵主義詩人阿赫梅特·哈希姆(1884~1933),以寫歷史和社會題材小說聞名的亞庫普·卡德里(1889~1974)。
此後又出現民族文學流派,它的政治和社會基礎是土耳其民族主義。這個流派的作家被認為是共和國文學的奠基者。他們盡量不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在詩歌創作方面,他們主張廣泛採用民歌形式,用音節韻律來代替阿拉伯詩歌的「阿魯茲」韻律。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麥赫梅特·埃明(1869~1944)、亞赫亞·凱馬爾·貝亞特勒(1884~1959),以及一些被稱為「音節韻律派」的青年詩人。
在小說創作方面,他們要求取材於本民族的生活。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獨立戰爭延續了4年,激起了一個愛國主義的文學潮流,出現了許多以民族解放運動為題材的作品。如女作家哈莉黛·埃迪普(1884~1964)的著名長篇小說《磨難》(1922)、《殺死淫婦》(1926)及亞庫普·卡德里的長篇小說《私邸出讓》(1922)等。但這個流派中最有才華的作家是厄梅爾·賽斐丁和雷沙特·努里·君泰金。他們的作品大多屬於現實主義范疇,有的甚至帶有自然主義傾向。
『伍』 《我的名字叫紅》——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穆克 著作的TXT文本
鏈接:
《我的名字叫紅》是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穆克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98年。
『陸』 名著推薦
《兄弟相愛撼山河——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張文亮/著,敦煌文藝出版社
理由:這書寫了一個基督徒群體為英國近現代社會的卓越貢獻,並且幾十年如一日為在世界范圍內廢除販賣黑奴所做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不朽努力,這樣「日拱一卒」的韌性,何其感人!我們大家都喜歡民主自由,但有幾人在作堅韌的努力和畢生的事功?威伯福斯就是這樣一個人,值得成為大家的表率。這本書是目前國內關於威伯福斯及克拉朋聯盟的第一本傳記。
《大唐帝國》,陳舜臣/著,新星出版社
理由:我讀 《大唐帝國》,首先即被作者條理清晰、要而不繁的歷史敘事所吸引,作者重視史實,卻並不拘泥於正史,他顯然更善於利用散落於正史之外的民間史料來還原歷史細節,所以,他筆下的唐史固然不乏本諸野史之嫌,卻往往比正史有著更高的可信度,稱得上是遊走於正史與野史之間,左右逢源、游刃有餘,既把故事講述得驚心動魄,又將歷史的玄妙之處闡發得淋漓盡致,歷史小說寫到這個份上,才能夠產生出無窮的閱讀趣味。我個人所讀過的陳氏作品雖然只有一部《大唐帝國》 牞 不過,僅就這一部作品而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的確不愧有「中國權力游戲的人性白皮書」之譽,而作者本人,也完全當得上 柏楊 先生所謂的 「他一系列的歷史故事,使斑斑史跡,變成生龍活虎」之評價。
《西方正典》,【美國】哈羅德?布魯姆/著,江寧康、譯,譯林出版社
理由:該書副標題是「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作者的筆墨,無愧於他筆下的人物。除了宏大的視野,精闢的分析,更加難得的,是流溢其中的文學情感。布魯姆告訴我們,文學評論本身也是有望偉大和不朽的。前人約翰遜博士已經做到了,後人也可以做到。
《故事》,董橋/著,作家出版社
理由:董橋的兩類文章,我最喜歡。一是書話,二是古董瑣記。他的書話很有英倫藏家的派頭,而他的古董瑣記卻有十足的中國傳統文人的韻味。《故事》所收文章就是後一類。
近年來,董橋亦藏亦品亦文,讓人無限想像他的風雅。收藏界有句行話,叫「包漿」,是指有年分的古器物長年受藏者摩挲,表面慢慢凝有一層歲月的薄膜。這是判別藏品真偽的重要依據之一。讀《故事》,可感董橋文字的「包漿」。
《古代中國文化講義》,葛兆光/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理由:這是一本非常值得向普通讀者推薦的書,作者用一種非常通暢而明白的方式把中國文化思想來源梳理了一遍,全書由講義的形式,結構清晰,語言流暢,沒有一般學術書籍的生澀。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到底現代中國有哪些地方已經和古代中國斷裂了,哪些方面我們還保存著自己的傳統。讀完以後不難發現,原來我們的言語思維、舉手投足都和我們的古人有著分割不了的聯系。
『柒』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外國 外國名著簡介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是西班牙人的後裔,住在遠離海濱的一個印第安人的村莊。他與烏蘇拉新婚時,由於害怕像姨母與叔父結婚那樣生出長尾巴的孩子,烏蘇拉每夜都穿上特製的緊身衣,拒絕與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鄰居阿吉拉爾的恥笑,何塞殺死了阿吉拉爾。從此,死者的鬼魂經常出現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涼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寧。他們只好離開村子,外出尋找安身之所。經過了兩年多的奔波,來到一片灘地上,由於受到夢的啟示決定定居下來。後來又有許多人遷移至此,建立村鎮,這景是馬貢多。布恩迪亞家族在馬貢多的歷史由此開始。
何塞是個極富創造性的人,他從吉卜賽人那裡看到磁鐵,便想用它來開採金子。看到放大鏡可以聚焦太陽光,便試圖研製一出種威力無比的武器。他從吉卜賽人那裡得到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通過實驗認識到「地球是圓的,像橙子」。他不滿於自己所過的貧窮落後的生活,他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
他帶一幫人披荊斬棘幹了兩個多星期,卻以失敗告終。他痛苦地說:「咱們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們會在這兒活活地爛掉,享受不到科學的好處了。」後來他又沉迷於煉金術,整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由於他的精神世界與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的現實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於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烏蘇拉成為家裡的頂樑柱,她活了115至120歲。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二代有兩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卡迪奧是在來馬貢多的路上出生的。他在路上長大,像他父親一樣固執,但沒有他父親那樣的想像力。和一個叫皮拉苔列娜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但在一次吉普賽人來馬貢多表演時又與一名吉普賽女郎相愛,於是他選擇了出走。後來他回來了,但是性情琢磨不定。最後不顧一切家人的反對,與雷貝卡結婚,但被趕出家門。
老二奧雷良諾生於馬貢多,在娘肚裡就會哭,睜著眼睛出世,從小就賦有預見事物的本領,少年時就像父親一樣沉默寡言,整天埋頭在父親的實驗室里做首飾。長大後愛上鎮長千金雷梅苔絲,在此之前,他與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名叫奧雷良諾·何塞。他美麗的妻子被阿馬蘭塔意外毒死後,他參加了內戰,當上上校。他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倖免於難,當他認識到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時候,便於政府簽訂和約,停止戰爭,然後對准心窩天槍自殺,可他卻奇跡般的活了下來。
與17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後不約而同回馬貢多尋根,卻在一星期內全被打死。奧雷良諾年老歸家,每日煉金子作小金魚,每天做兩條,達到25條時便放到坩鍋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親一樣過著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
老三是女兒阿馬蘭塔,愛上了義大利技師,因愛情的不如意,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綳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但她內心感到異常孤獨、苦悶,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想用此作為「治療病的臨時葯劑」。然而她終於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制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第三代人只有何塞·阿卡迪奧的兒子阿卡迪奧和奧良諾的兒子奧雷良諾·何塞。前者不知生母為誰,竟狂熱地愛上自己的生母,幾乎釀成大錯,後來成為馬孔多的從未有過的暴君,貪贓枉法,最後被保守派軍隊槍斃。後者過早成熟,熱戀著自己的姑母阿馬蘭塔,因無法得到滿足而陷入孤獨之中,於是參軍。進入軍隊之後仍然無法排遣對姑母的戀情,便去找妓女尋求安慰,藉以擺脫孤獨,最終也死於亂軍之中。
第四代即是阿卡迪奧與人私通生下的一女兩男。女兒俏姑娘雪梅苔絲楚楚動人,散發著引人不安的氣味,這種氣味曾將幾個男人置於死地。她全身不穿衣服,套著一個布袋,只是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穿衣服上。這個獨特的姑娘世事洞明,超然於外,最後神奇地抓著一個雪白的床單乘風而去,永遠消失在空中。
她的兩個弟弟阿卡迪奧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是孿生子。阿卡迪奧第二在美國人開辦的香蕉公司里當監工,鼓動工人罷工,成為勞工領袖。後來,他帶領三千多工人罷工,遭到軍警的鎮壓,三千多人只他一人倖免。他目擊政府用火車把工人們的屍體運往海邊丟到大海,又通過電台宣布工人們暫時調到別處工作。阿卡迪奧四處訴說他親歷的這場大屠殺揭露真象,反被認為神智不清。他無比恐懼失望,把自己關在房子里潛心研究吉卜賽人留下的羊皮手稿,一直到死他都呆在這個房間里。
奧雷良諾第二沒有正當的職業,終日縱情酒色,棄妻子於不顧,在情婦家中廝混。奇怪的是每當他與情婦同居時,他家的牲畜迅速地繁殖,給他帶來了財富,一旦回到妻子身邊,便家業破敗。他與妻子生有二女一男,最後在病痛中與阿卡迪奧一同死去,從生到死,人們一直沒有認清他們兄弟倆兒誰是誰。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是奧雷良諾第二的二女一男,長子何賽·阿卡迪奧兒時便被送往羅馬神學院去學習,母親希望他日後能當主教,但他對此毫無興趣,只是為了那假想中的遺產,才欺騙母親說他在神學院學習。母親死後,他回家靠變賣家業為生。後發現烏蘇拉藏在地窖里的7000多個金幣,從此過著更加放盪的生活,不久便被搶劫金幣的歹徒殺死。
大女兒梅·雷梅苔絲愛上了香蕉公司汽車庫的機修工毛里西奧·巴比洛尼亞,母親禁止他們來往,他們只好暗中在浴室相會,母親發現後禁止女兒外出,並請了保鏢守在家裡。毛里西奧·巴比洛尼亞爬上梅家的屋頂,結果被保鏢打中背部,後來死掉了。梅萬念俱灰。她母親為家醜不外揚,將懷著身孕的她送往修道院。
小女兒阿馬蘭塔·烏蘇娜早年在布魯塞爾上學,在那裡與飛行員加斯東結婚,婚後二人回到馬孔多,見到一片凋敝,決心重整家園。她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僅在三個月就使家園煥然一新。她的到來,使馬孔多出現了一個最特別的人,她的情緒比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陳規陋習打入十八層地獄。她決定定居下來,拯救這個災難深重的村鎮。
布恩迪亞家的第六代是梅送回的私生子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他出生後一直在孤獨中長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賽梅爾加德斯的房間里研究各種神秘的書籍和手稿。他甚至能與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賽人對話,並受到指示學習梵文。他一直對周圍的世界漠不關心,但對中世紀的學問卻了如指掌。他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姨母阿瑪蘭塔·烏蘇娜,並發生了亂倫關系,盡管他們受到了孤獨與愛情的折磨,但他們認為他們畢竟是人世間唯一最幸福的人。後來阿瑪蘭塔·烏蘇娜生下了一個男孩:「他是百年裡誕生的布恩迪亞當中唯一由於愛情而受胎的嬰兒」,然而,他身上竟長著一條豬尾巴。阿瑪蘭塔·烏蘇娜也因產後大出血而死。
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當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的只剩下一小塊皮的兒子時,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庭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貢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捌』 世界名著有哪些
鏈接:https://pan..com/s/1Hd_Cx_tYjDVNbAAA0cIkNw
《世界名著》指2000年,根據《紐約時報》和美國《讀者文摘》組織的橫跨歐、亞、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萬讀者的投票調查,精選出的十部經典長篇名著
『玖』 現代土耳其文學是什麼
現代土耳其文學在詩歌方面曾出現過受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影響的「七火炬」流派。
20世紀30年代,內吉普·法澤爾(1905~)的表現個人在社會和宇宙中的孤獨、絕望和痛苦的詩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納齊姆·希克梅特則以其描寫社會生活的自由體詩歌而聞名。後來,迪納莫(1909~)、勒法特·厄爾卡茲(1911~)和阿·卡迪爾(1917~)等人也寫了不少反映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詩歌。但由於希克梅特這些進步詩人被監禁及遭受迫害,這些詩人的創作未能順利發展。
20世紀40年代,以詩人奧爾·韋利(1914~1950)為代表的「怪誕派」對土耳其詩歌進行了重大革新,進一步發展了自由體詩歌。這時還有一個不屬於任何流派、風格獨特的詩人達拉爾賈(1914~),以其抽象的、富有哲理性的作品而引人注目。這時在短篇小說方面,有不少作品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反映了嚴酷的社會現實。如:雷菲克·哈利特·卡萊伊(1888~1965)的《鄉土故事》(1939)。此外,薩伊特·法伊克·阿巴瑟亞納克(1906~1954)的作品也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1956年後,短篇小說創作方面曾出現過一個受存在主義影響的流派。他們的作品內容抽象,結構奇特,語言晦澀,不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其中一些作家後來也都改變風格,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期間,土耳其政局動盪不安,各種思潮之間的斗爭錯綜復雜,這一切都由感覺敏銳的青年作家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反映了出來,因而在這期間短篇小說的創作比較活躍。其中較為有名的有貝基爾·耶爾德茲(1935~)、奧斯曼·沙欣(1938~)和女作家菲呂贊·塞爾柱(1935~)。
在長篇小說方面,著名作家亞庫普·卡德里的《外人》(1932),哈莉黛·埃迪普的《有蒼蠅的雜貨鋪》(1936)及雷沙特·努里·君泰金的《戴菊鳥》(1922),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人民生活,因而深受歡迎。20世紀30~50年代之間出現的薩巴哈丁·阿里、薩德利·埃爾泰姆(1900~1943)和雷沙特·埃尼斯(1909~)等作家,大多以城市貧民、士兵、農民、工人、囚犯和流亡者的生活為題材。埃爾泰姆的《當紡車停轉的時候》(1931)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農村階級斗爭的小說。雷沙特·埃尼斯的長篇小說《泥土氣息》(1944),描寫了一個貧苦家庭的悲慘命運,反映了農民遭受剝削的處境,成為40年代的名著之一。
1954~1967年這幾年是農村小說最風行的年代。亞沙爾·凱馬爾、奧爾·凱馬爾、薩米姆·科賈格茲(1916~)和奧爾·漢切爾里奧盧(1916~)等作家廣泛而深入地描寫了農民的生活。20世紀40、50年代期間一些畢業於「農村學院」(一種從農民中培養為農村服務的人才的學校)的學生也成了著名的農村小說作家。如馬卡爾·馬哈穆特(1930~)、法基爾·巴伊庫爾特(1929~)和塔里普·阿普阿伊丁(1926~)等。馬哈穆特寫的《我們的村子》(1950)曾引起巨大的反響,它的出版被認為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20世紀60年代後期,長篇小說仍然以社會政治題材為主,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土耳其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題材也逐步由農村生活轉向城市生活。這時期的作品一方面暴露社會的黑暗,一方面努力探索實現社會變革的道路。
『拾』 土耳其文學的現代文學
19世紀奧斯曼帝國在資本主義勢力的影響下開始進行政治改革,1839至1878年在土耳其歷史上被稱為"革新時期"(即"坦齊瑪特"時期)。它的文學也逐步擺脫阿拉伯、波斯文化的影響,竭力模仿歐洲文學。文學作品的內容大多抨擊封建專制和宗教傳統,宣揚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它的形式也逐漸多樣化,出現了新的文學體裁,如話劇、小說、雜文、政論等;它所用的語言也是更加純凈的土耳其語。
這時著名的作家有錫納西(1826~1871)、納默克·凱馬爾(1840~1888)和齊亞·帕夏(1825~1880)等。錫納西於1859至1860年間首次翻譯了法國的詩歌,創作了第一個劇本《詩人的婚姻》;阿卜杜勒·哈克·哈米德(1851~1937)最早接受歐洲詩歌的格律,對土耳其詩歌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19世紀70年代末,由於第一次君主立憲運動失敗,文學的革新遭到挫折。1896年,一批作家以文學雜志《知識寶庫》為據點,形成一個流派,稱為"知識寶庫派"。
他們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他們的創作更加西方化,作品往往脫離社會現實,充滿悲觀絕望的情緒。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有陶菲克·菲克萊特,土耳其象徵主義詩歌的先驅及散文家傑納普·謝哈貝丁(1870~1934)及著名的小說家、長篇小說《藍與黑》和《破碎了的生活》的作者哈利德·齊亞·烏沙克雷吉爾(1866~1945)。
20世紀初,封建勢力重新抬頭,1901年《知識寶庫》雜志被封閉,文學再次陷入停滯狀態。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文學界才重新活躍起來。一些作家創辦《未來的曙光》雜志,繼承了"知識寶庫派"的事業,但無甚創新。這些作家中引人注目的有象徵主義詩人阿赫梅特·哈希姆(1884~1933),以寫歷史和社會題材小說聞名的亞庫普·卡德里(1889~1974)。
此後又出現民族文學流派,它的政治和社會基礎是土耳其民族主義。這個流派的作家被認為是共和國文學的奠基者。他們盡量不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在詩歌創作方面,他們主張廣泛採用民歌形式,用音節韻律來代替阿拉伯詩歌的"阿魯茲"韻律。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麥赫梅特·埃明(1869~1944)——土耳其國歌《獨立進行曲》的詞作者,·凱馬爾·貝亞特勒(1884~1959),以及一些被稱為"音節韻律派"的青年詩人。
在小說創作方面,他們要求取材於本民族的生活。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獨立戰爭延續了 4年,激起了一個愛國主義的文學潮流,出現了許多以民族解放運動為題材的作品。如女作家哈莉黛·埃迪普(1884~1964)的著名長篇小說《磨難》(1922)、《殺死淫婦》(1926)及亞庫普·卡德里的長篇小說《私邸出讓》(1922)等。
但這個流派中最有才華的作家還是奧馬爾·賽福鼎和雷沙特·努里·君泰金。他們的作品大多屬於現實主義范疇,有的甚至帶有自然主義傾向。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在詩歌方面曾出現過受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影響的"七火炬"流派。到30年代,內吉普·法澤爾(1905~ )的表現個人在社會和宇宙中的孤獨、絕望和痛苦的詩歌又風靡一時。與他同時代的納齊姆·希克梅特則以其描寫社會生活的自由體詩歌而聞名。稍後,迪納莫(1909~ )、勒法特·厄爾卡茲(1911~ )和阿·卡迪爾(1917~ )等人也寫了不少反映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詩歌。但由於希克梅特及這些進步詩人被監禁和遭受迫害,這些詩人的創作未能順利發展。40年代期間雄踞詩壇的是以奧爾□·韋利(1914~1950)為代表的"怪誕派"詩人。他們對土耳其詩歌進行了重大革新,進一步發展了自由體詩歌。這時還有一個不屬於任何流派、風格獨特的詩人達拉爾賈 (1914~ ) ,以其抽象的、富有哲理性的作品而十分引人注目。在短篇小說方面,有不少作品描寫勞動人民生活,反映了嚴酷的社會現實。雷菲克·哈利特·卡萊伊(1888~1965)的《鄉土故事》 (1939)是最早的現實主義作品。 薩伊特·法伊克·阿巴瑟亞納克(1906~1954)的作品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1956年後,短篇小說創作方面曾出現過一個受存在主義影響的流派。他們的作品內容抽象,結構奇特,語言晦澀,不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其中一些作家後來也都改弦易轍,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60年代末和70年代期間,政權更迭頻繁,各種思潮之間的斗爭錯綜復雜,這一切都由感覺敏銳的青年作家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反映了出來,因而在這期間短篇小說的創作比較活躍。其中引人注目的有貝基爾·耶爾德茲(1935~ )、奧斯曼· 沙欣(1938~ )和女作家菲呂贊·塞爾柱克(1935~ )。
在長篇小說方面,亞庫普·卡德里的《外人》(1932),哈莉黛·埃迪普的《有蒼蠅的雜貨鋪》(1936)及雷沙特·努里·君泰金的《戴菊鳥》(1922),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人民生活,因而深受歡迎。30至50年代之間出現的薩巴赫丁·阿里、薩德里·埃爾泰姆(1900~1943)和雷沙特·埃尼斯(1909~ )等作家,廣泛而深入地描寫了城市貧民、士兵、農民、工人、囚犯和流亡者的生活。埃爾泰姆的《當紡車停轉的時候》(1931)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農村階級斗爭的小說。雷沙特·埃尼斯的長篇小說《泥土氣息》(1944),以一個貧苦家庭的悲慘命運反映了農民遭受剝削的處境,成為40年代的名著之一。1954至1967年間是農村小說最風行的年代。亞沙爾·凱馬爾、奧爾□·凱馬爾、薩米姆·科賈格茲(1916~ )和奧爾□·
汗切爾里奧盧(1916~)等作家廣泛而深入地描寫了農民的生活。40、50年代期間一些畢業於"農村學院"
(一種從農民中培養為農村服務的人才的學校)的學生也成了著名的農村小說作家。如馬卡爾·馬赫穆特(1930~ )、法基爾·巴伊庫爾特(1929~ )和塔里普。
阿普阿伊丁(1926~ )等。馬哈穆特寫的《我們的村子》(1950)曾引起巨大的反響,它的出版被認為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60年代後期,長篇小說仍然以社會政治題材為主,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土耳其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題材也逐步由農村生活轉向城市生活。作家們不僅暴露社會的黑暗,而且努力探索實現社會變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