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土耳其就來庫布齊是什麼意思
㈠ 去土耳其旅遊千萬不要撿陌生人的東西,這裡面到底有何貓膩
隨著世界各國旅遊業的不斷開發,世界各國友人都喜歡走出國門去別的國家觀光遊玩,土耳其是世界十大旅遊國家之一,自然也吸引著大量遊客前往。但是去過土耳其的人都知道當地的一個」貓膩「,那就是在路上千萬不要撿陌生人掉落的東西,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因為這極有可能是個騙局。
所以去土耳其這樣的異國他鄉旅遊,一定要多做攻略,或者多聽導游的告誡,也可以去大使館多走走,看看有沒有相應的提醒和告知,以免上當受騙遭搶,畢竟旅遊是為了開心,如果遇到詐騙那就太煞風景了。
㈡ 古代絲綢之路為什麼不走烏克蘭這樣不就可以直接到達中歐了嗎也不用走土耳其海峽了
土耳其當時是波斯帝國,經濟實力十分雄厚,已經是人口密度比較大的國家了,烏克蘭當時人煙稀少,交通也不便利。絲綢之路是貿易路線,只能往人多的地方走。打個比方,絲綢之路的馬隊有100匹馬,其中10匹馱給養,其他的馱貨物,到波斯賣掉馱給養的幾匹馬以及部分馬匹貨物,到人多的地方就不發愁給養,這樣就能少帶給養,這樣一路走一路賣,過了海峽是希臘,同樣是人多的地方,又賣掉一部分,到義大利後繼續賣,最後賣完貨物了,再往回走,收購當地的貨物和馬匹,一路走一路收。如果走你說的路線,首先是路上地廣人稀,不好補充給養,這樣就得勻出更多的馬匹馱給養,不劃算,第二,這些地方不發達,絲綢賣不出去,也收不上好的貨物,也是不劃算。一般的商隊都是這樣的,他們的貨物馬匹都會在路上賣掉,回來的路上再收購馬匹貨物。畢竟是跑幾萬里路,沒個統籌計劃是不行的。基本路線是(按現在的地名),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巴格達,巴士拉),敘利亞(大馬士革),土耳其,希臘,義大利,法國
㈢ 怎麼去庫布齊沙漠
我剛從武漢到呼和浩特,
我記得我去庫布齊沙漠的時候,
是從呼市直接到沙漠的,
從呼市到沙漠大概2個半小時,
從希拉穆仁草原去大概要5個小時,
所以建議你從呼市直接到沙漠,
組團有車直接送過去,
㈣ 去庫布齊沙漠旅遊什麼季節最合適
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西、北、東三面均以黃河為界,地勢南部高,北部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達拉特旗和准格爾旗的部分地區。南部為構造台地,中部為風成沙丘,北部為河漫灘地,總面積約145萬公頃,流動沙丘約佔61%,長400公里,寬50公里,沙丘高10—60米,像一條黃龍橫卧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
基本概述
「庫布齊」為蒙古語,意思是弓上的弦。庫布齊沙漠位於鄂爾多斯高原脊線的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達拉特旗和准格爾旗的部分地區。西、北、東三面均以黃河為界,地勢南部高,北部低。南部為構造台地,中部為風成沙丘,北部為河漫灘地,總面積約145萬公頃,流動沙丘約佔61%,形態以沙丘鏈和格狀沙丘為主。氣候類型屬於溫帶乾旱、半乾旱區,年大風天數為25—35天。東部屬於半乾旱區,雨量相對較多;西部屬於乾旱區,熱量豐富;中東部有發源於高原脊線北側的季節性川溝十餘條,沿岸土壤肥力較高;西部地表水少,水源缺乏,僅有內流河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於沙漠之中。沙漠西部和北部因其地靠黃河,地下水位較高,水質較好,可供草木生長。庫布齊沙漠的植物種類多樣,植被差異較大。東部為草原植被,西部為荒漠草原植被,西北部為草原化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種類為東部的多年禾本植物,西部的半灌木植物,北部河漫灘地鹼生植物,以及在沙丘上生長的沙生植物。在北部的黃河成階地地區,多系泥沙淤積土壤,土質肥沃,水利條件較好,是黃河灌溉區的一部分,糧食產量較高,向來有「米糧川」之稱。
沙漠成因
庫布齊沙漠位於黃河南岸,其北是黃河,再往北是陰山西段狼山地區,其沙漠來源,可能有 三:來自古代黃河沖積物;來自狼山前洪積物;就地起沙。鑒於庫布齊沙漠的沙丘幾乎全部是覆蓋在第四紀河流淤積物上,因此,沙源來自古代黃河沖積物的可能更大些。不管是哪一種沙源,都為這里形成沙漠准備了物質基礎。自商代後期至戰國,氣候變得乾冷多風,使沙源裸露,並提供了動力條件。因此,可以說,庫布齊沙漠應是在此期間形成的。這一時期古文化遺址和遺物的罕見,也說明這個時期的生態環境是很惡劣的。陳林芳在荒漠地貌講義中提出:荒漠形成,取決於自然與社會兩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由氣候、地質、地貌三個因素作用;社會因素,主要是人為活動破壞草原和森林植被導致平衡失調。庫布齊沙漠地區,雖然在白泥窯文化、廟子溝文化期遺址較少,但到了阿善文化及其之後的永興店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開溝文化期,遺址卻是很多的,反映了人口也有一定數量,它對於庫布齊沙漠的形成,自然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似可說,庫布齊沙漠的形成,自然因素是主要的、基本的;社會因素是從屬的、輔佐的,只起促進或延緩作用。
沙漠景觀
庫布齊沙漠地帶,有過輝煌的過去,更會有燦爛的明天。通過治理開發,有著被利用的廣闊前景。
庫布齊沙漠東部水分條件較好,屬半乾旱區;西部降水少,跨入了乾旱區。該沙漠區有較好的光、熱、水,宜於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該沙漠東、中、西部各具特色,中、東部雨量較多,西部熱量豐富。中、東部有發源於高原脊線北側的季節性溝川約10餘條,縱流其間,並具有溝長、夏汛冬枯、含沙量大等特點。在流經沙漠的溝川兩岸,常有面積不等的溝谷階地。地下水埋深1--3米,土壤肥力也較高,出現了星羅棋布的綠洲景觀,形成較優越的小氣候條件。西部地表水很少,水源缺乏,僅有沙日摩林河流向西北消失於沙漠中。沙漠西端和北部的地下水受黃河影響,埋深1--3米,水質較好,也在黃河灌區之內。
最佳旅遊時間
內蒙古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東部為半濕潤地帶,西部為半乾旱地帶。最主要的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可達10度左右,所以到這里旅遊要多帶衣服。庫布齊景區屬於沙漠氣候區,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風暴,夏日酷熱,冬日奇寒,只有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約40天)氣候溫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節。如果在下雨或雨後去,沙丘是不會發出響聲的。最佳穿越時間:每年的五、六、九、十月。
㈤ 為什麼土耳其這邊還沒結束,中東又打起來了
土耳其這邊的戰爭還沒有結束中東又打起來了,之所以中東越來越混亂,首先是因為土耳其他們的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是一個大國,其他的國家就應該對他高看一眼,但是因為美國換了總統,雙方在很多問題上僵持,導致現在關系越來越不好了,而土耳其又出兵攻打了美國的小弟,惹怒了美國,美國就出兵去攻打土耳其。中東的局勢也越來越亂了。
土耳其要報復美國就直接派出軍隊去狠狠的收拾美國的小弟庫爾德武裝,因此雙方就徹底的爆發了矛盾,在美國和土耳其兩方沒有任何緩和的時候,土耳其又再次瞄準了伊拉克出手,而美國現在正在收縮中東地區的防線,現在土耳其這樣去攻打伊拉克,必然會惹怒了美國,美軍然後出兵去攻打土耳其,中東的局勢也越來越混亂。
㈥ 我們舉行辯論會!是關於人類該不該探險的!我們是反方!
1,探險的意外性很強,沒必要把寶貴的生命投入到無意義的活動去,有空了可以去做一些社會有意的事情,例如義工。
2,探險的多為知識分子,畢生所學的知識應該奉獻到其領域,而不是在探險上無謂冒著生命危險,如果出意外,多年的知識白學了,對不起國家也對不起家人。
3,探險還給社會造成負擔,浪費納稅人的錢。萬一遇到困難,又要出動警察和解救組,這不是浪費納稅人的錢么?(這點很重要)
4,結合國情,在目前我國,還是初級階段,應該把主要大部經歷放在偉大事業上,而不是做無謂的犧牲。(很重要)
舉例說明:
新華網烏魯木齊5月10日電 記者丁秀玲
今年的「五一」黃金周並不平靜:北京戶外探險者被困內蒙古沙漠,一人死亡;新疆31名「驢友」穿越車師古道時走失,隊伍中還有6名孩子,最小的不足6歲;在此之前,13名天津大學生也曾在沙漠遇險獲救……
種種事故與險情,引發人們對戶外探險的深度思考:探險游是勇氣可嘉還是要量力而行?探險是為了認識自然還是鍛煉膽量?面對險情是知難而退還是知難而進,維護自己的自尊心?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堯茂書漂流長江開始,國人迅速投入到各類探險活動中。相對於10年前只是專業人士的活動,探險現在也成為很多普通人的愛好。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時尚而刺激的游戲,視探險為一種人生的樂趣,甚至個人價值的體現。然而,頻發的事故卻為探險游敲響了警鍾。
「驢友」——「外面的世界」是在新疆車師古道失蹤的31人之一,想起「五一」的驚魂之旅,他至今還心有餘悸。
他說,當初決定帶著12歲的女兒參加當地一家戶外店組織的「五一」車師古道游,是為了鍛煉一下孩子的意志。他還算是一頭「老驢」,常跟這傢俱樂部出遊,對領隊周平有了一定的信任。但就是這種信任,使他忽視了周平根本沒有走過車師古道的事實。
他們中共有6名小孩,在暴風雪中迷失的4天中,幾個小一點的孩子凍得直哭,臉也被強烈的紫外線灼傷。獲救的時候,隊伍中有人腳趾被凍傷,更有3人得了雪盲症,需要牽著隊友的背包帶才能緩緩前行。幸運的是,他們最終平安獲救,但北京遊客小倩就沒那麼幸運了,體弱的她在內蒙古遇難的消息更是讓全國各地的「驢友」唏噓不已。
然而,這樣的不幸卻並非獨此一例。今年年初,罹難羅布泊荒原的背包客在全國各地「驢友」的網上尋親行動中才得以魂歸故里;在較受「驢友」青睞的四川線路,去年5月,當地一名藏族向導和一對經營戶外用品的夫婦在四姑娘山登山時遇險,其中兩人遇難身亡;今年元旦,兩名上海遊客在康定爬雪山時凍死,救援人員發現他們穿的竟是行動不便的牛仔褲。
探險游,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危險游戲」。
烏魯木齊登山探險協會主席、被譽為「新疆戶外第一人」的王鐵男說,從內蒙古庫布齊沙漠中的北京遊客遇險身亡,到新疆31名「驢友」遇險獲救,他們共同的問題是盲目自信,對可能出現的風險估計不足。
新疆「驢友」車師古道遇險獲救的消息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慶幸之餘,大家紛紛指責領隊不負責任,並且質疑讓小孩子參加「探險」的做法。
一些專業戶外探險人士慨嘆:現在許多戶外探險組織者水平良莠不齊,野外組織異常渙散。看似探險游,實為以探險者人身安全向大自然挑戰,無異以卵擊石。
王鐵男說,車師古道本身是一條古國道,在探險游中難度系數屬中低級,而且線路非常成熟,本來不會有什麼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事故,首先是領隊根本不稱職。作為領隊,不應將後面的隊員丟開,自行走掉。而應原地扎營,盡力與後面的人聯系,一起躲過風雪再行,或者乾脆帶人原路安全返回。
其次,帶40多人的大隊伍,還有體弱的女人和小孩,應該請5到6名協助人員,前後都有照應才是,怎麼可以讓一群對路途一無所知的人留在後面?
再者,在領隊自己都未曾穿越過的情形下,還敢帶隊翻越,無異於拿他人的生命冒險。
最後,應及時報警。出了事故時,僅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求助政府力量,將人盡快救出。王鐵男說,車師古道失蹤31人後,報警就不夠及時,如果再延遲幾天,恐怕問題會更大。
據統計,目前新疆僅烏魯木齊市就有戶外用品店近30家,戶外運動俱樂部十幾家,常年參與戶外徒步活動的人數也由上世紀90年代末的數百人增加到現在的近萬人。今年「五一」期間,新疆大約有3萬名「驢友」自助戶外旅遊,全國每年參與戶外探險的人數更是不下百萬人。
從參與者角度來看,准備不足、盲目自信已經成為探險游一大通病。北京遊客小倩參加探險前發帖說:回想上次健身時間好像還是去年夏天,在跑步機上跑了不到30分鍾。如此差的體力怎麼能去參加沙漠探險呢?小倩從准備探險到出發,不過一周多時間,也只經過跑步鍛煉和一次拉練,很顯然她對這次探險並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以至於經過庫布齊沙漠腹地時,出現不良反應就地暈倒。
由於缺乏經驗,大多數人對探險認識不夠。比如這次天津大學生遇險就是對沙漠認識不足,沒想到體力和飲水消耗如此之大。探險不是冒險,極地探險中,國家為探險者做了多少准備!而西藏登山協會每年都會阻止許多全無登山經驗和訓練的人,有穿著涼鞋、三接頭皮鞋、披著一件軍大衣就申請登珠峰的。
「迷路了,正確的方式是留在原地等救援的人到來。」他說。新疆車師古道失蹤者就是因為在與領隊聯系未果的情況下自行前行,才有了「驚魂之旅」的,在道路不熟的情況下強行亂走,只會增加危險和救援難度。
王鐵男反復強調的一個詞就是「量力而行」。在參與戶外運動的時候,請大家一定先查看線路的探險等級是否與自己的情況相符,在做好充分的物質准備外,盡量查閱更多的資料,做到心中有數,還需請有資質的專業人士組織帶隊,並具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而組織者也不能大意,要先行組織一定的適應性訓練,盡量做好一切安全准備。
現在探險游已經遍布全國,其中發展最快的就是各類自助游,最容易出問題的也是自助游。王鐵男說,當前探險游市場存在許多弊病,如一張召集帖就可以召集到眾多素不相識者,這樣組成的臨時團隊往往人心渙散,不夠團結;再遇上一個缺乏責任心或個人素質不夠的領隊,發生危險幾率很高。而AA制的通病是都不買保險,一旦出了事誰負責?
因此,王鐵男建議,應該盡早規范這個市場,尤其是提高領隊素質,提倡商業化運作,加強管理,建立救援機制,才能充分保障旅遊者的生命安全,促進「探險游」健康發展。
新疆探險人士英剛說,探險不是一種征服,而是對自然的一種認識和敬畏。1997年,在中國人首登博格達峰的壯行會上,當時的中國登山協會主席、中國資深探險人士曾曙生的話至今聽來仍有意義:探險不是冒險,沒有必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今天登不上去還有明天,山一直在那裡。
懂得進退,才稱得上真正的探險。
㈦ 怎麼去庫布齊沙漠
一,庫布齊沙漠介紹: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地處我國文化搖籃的黃河中游的南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北部,"庫布齊"蒙語意為"弓上的弦",黃河大轉彎像一把大弓,400公里的黃河帶如弦,"一代天驕,彎弓射鵰",體現了成吉思汗的宏大氣派,大漠、黃河、偉人,傳說組合成了一獨特景象。
二、內蒙旅遊小常識
1、包頭屬於內陸地區,氣候比較乾燥,故帶些潤唇膏及女士護膚品,多飲水,若怕水土不適,可每天在壺內裝酒店白開水。
2、市區海拔在1500米左右,陽光在6-9月直射較強故可帶些防曬霜。
3、呼和浩特飲食北方菜系為主,口味相對較重,餐廳會格外注意,此外貴賓們會嘗到當地風味——手扒羊肉,若吃不慣羊肉、也有其他餐、不必擔心,會滿足眾多隊員口味。
4、蒙古族自古以來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貴賓抵達定會以酒相迎,但不會強迫一飲而盡,但不適飲酒者一定要接過銀碗,以表示禮貌。
5、內蒙古風俗習慣較多,禁忌也有,要聽從地陪安排。
6、內蒙古屬偏遠地區,貴賓可帶些小禮品(文具或水果以表示禮貌,主人會格外高興)。
5-10月份在無風晴朗的天氣下中午最高溫度在30-40度左右,地表溫度60-70度
夜晚最低15度左右,有風的天氣體感溫度會低一些。
11-4月屬冬季氣候
三,交通:
乘坐火車到烏拉特前旗下車,縣城內有麵包車可出租至夜鳴沙老旅遊點,價格在150左右,也可到汽車站乘坐去杭錦旗的班車(半小時一趟)票價7元。縣城距離徒步起點夜鳴沙老旅遊點不到30公里,在包頭乘坐汽車可直接到烏拉山下車,然後租用麵包車前往。
註:七星湖沒有班車,只能搭車出來或者租用景區附近牧民的三輪車或者提前聯系好計程車去七星湖接。自駕車可走京藏高速到烏拉特出口下,折回烏拉山進入杭錦旗穿沙公路,也可走110國道在烏拉山電廠前面的杭錦旗穿沙公路口進入,車到達獨貴塔拉後把車寄存在鎮子里再包車前往。
四,穿越行程
D1.
到包頭後班車或者包車至夜鳴沙,也就是我們此次穿越的起點。
D2.
凌晨6:00拔營看日出後,開始穿越,計劃徒步10小時,25公里扎營。
D3.
早6:00出發,計劃徒步10小時,25公里左右。晚在七星湖扎營。
D4.
睡到自然醒後,七星湖遊玩,然後坐車到烏拉特前旗。午餐後離開。
從沙漠神光到七星湖旅遊點經GPS測量直線距離為38.6公里,但是實際距離比38.6公里長。我們去年在隊員體力較好時是一小時三公里,在去年走過的10公里縱深內,沙山不斷,經常要上升下降。
線路相關數據:
A、烏拉特前旗--9KM--烏拉山--5KM--黃河渡口--3KM--獨貴塔拉鎮--13KM--夜鳴沙老旅遊點
B、夜鳴沙老旅遊點--39KM(直線)--七星湖旅遊區北區停車場--45KM--獨貴塔拉
C、夜鳴沙老旅遊點--6KM--新旅遊點
D、呼和浩特--155KM--包頭--95KM--烏拉山
夜鳴沙老旅遊點GPS數據N40.27.719 E108.38.946
七星湖北區停車場GPS數據N40.40.626 E108.18.164
五,裝備
1、背包(女50L,男65L)2、睡袋(舒適溫度在-5度)3、防潮墊4、帳篷或者最好是露營袋。5、簡單個人餐具,刀具、水具,爐具,套鍋,頭燈等照明工具(電池自備),垃圾袋。6、個人衛生用品及葯品(維生素、藿香正氣水、防曬霜、護唇膏,和其他個人葯品)7、衣物(速乾衣褲、保暖衣褲、多帶幾雙襪子、登山鞋,沖鋒衣,沖鋒褲)8、食物 ,以高熱量夠用為原則,根據個人口味自備。食品建議種類為不易腐爛變質容易攜帶並能滿足大強度運動後及時補充體能的含豐富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壓縮餅干、方便麵、維生素沖劑、榨菜、鹹菜、火腿腸、巧克力、糖塊、少量水果、等速食品。用餐准備次數參考:2早,3午,2晚(只考慮徒步,午餐為路餐)9、水 礦泉水及功能飲料(水至少6升並視個人耐渴能力准備充分)沿途沒有補水點10、針對活動的其他特殊裝備(強調裝備):登山仗,雪套,紗巾或帽子,防沙眼鏡,爐頭,公用葯品,露營附品,GPS及軍用指北針。
六、最佳穿越時間:每年的五、六月,九、十月間。
七、推薦人數:六至七人。
八、徒步穿越少摸注意事項:
須熟練使用GPS定位導航,若沒有GPS可用指北針階段性定位,定位角度為318度(西北45度夾角)。可用沙漠里的大沙丘和埡口做參照物,一定要牢記參照物。建議雇向導。
隊伍負重穿越這條路線耗時在25小時左右。在沙漠里負重徒步均速在每小時3公里左右。輕裝穿越在13小時左右可完成 ,均速在4公里左右。
水量控制在每人24小時標准配置3-4升,5-10月之間可適量增加水量,11-4月可適當減少。
盡量使用用輕便的裝備,沙套、防風鏡必備。建議用露營袋代替帳篷,不用帶地席,沙漠里軟。負重行走建議帶雙杖(帶大雪欄)。
食品以輕便不容易變質的高熱量並且不耗費水為標准。穿越途中注意用路餐及時補充能量,建議上午9-10點,下午3-4點少量補充高能量食品。
盡量精簡裝備,沒用的東西盡量不要帶進去(如錢夾、洗漱用品、笨重的照相器材等等),盡量隊員之間進行裝備協調。
另:線路東北8-10公里就是黃河邊上的一條油路,路兩邊有牧民居住,有緊急事情可直接就近找牧民解決。
㈧ 敘利亞難民為什麼要到遠處的德國而不去進的土耳其
首先這個問題的關鍵點並不是難民想去哪裡,而是難民能夠去哪裡?土耳其的經濟和社會穩定性都遠不如德國,甚至被歐洲戲稱為笨豬五國之一,土耳其的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都不足以妥善安置難民,假設難民進入土耳其,一旦安置不好,就會和本地居民發生沖突,進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都不是該政府能處理的事情,也就是說土耳其是不願意接納難民的,政府沒有足夠的資源安置難民的生活就業等問題,土耳其政府也就封閉了國境線,難民就去不了土耳其。所以只好去經濟和社會更加有承受力的德國去了。
㈨ 有人問你是不是去土耳其了,是什麼意思
這是老話,去土耳其就是說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