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土耳其黨為什麼要親的
A. 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歷程
1911~1912年,發生了意土戰爭。
1912年,巴爾干半島的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黑山)等4個王國結成同盟,發動共同反對土耳其的第一次巴爾干戰爭。至11月中旬,土耳其在巴爾乾的屬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處。12月16日土耳其與4個交戰國在倫敦開始議和談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國內發生政變,新政府在德國的支持下,態度強硬,和談破裂。2月3日,戰事再起。4月22日土耳其再次求和。5月30日與4國簽訂《倫敦條約》。 1918年10月30日簽訂的《穆德洛斯停戰協定》,標志著青年土耳其黨人政權的終結。同年11月4日統一進步黨舉行非常大會,決定自行解散,黨魁恩維爾帕夏等人逃亡國外。
B. 奧斯曼帝國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了解中世紀西方歷史的人都應該對奧斯曼帝國這個名字耳熟能詳,曾經它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但到了十九世紀就慢慢衰落了,這么強大的帝國為何衰落?接下來小編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龐大的奧斯曼帝國是1300到1500年年間奧斯曼突厥人在西亞和東歐建立起來的。他們在宗教上是穆斯林,相信去征服和統治所有的非穆斯林是一種宗教的責任。他們以血腥戰爭震驚了整個歐洲,並把巴爾干半島各民族置於他們的統治之下。
此外,在阿拉伯也發生了若干次起義。所以並不奇怪,青年土耳其黨愈來愈轉而求助於歐洲最強的軍事強國德國,以便改組土耳其帝國。德國軍官被聘來幫助改革土耳其軍隊。最強硬的青年土耳其黨領袖們變得日益親德了。到1914年,土耳其由於德國的幫助,正在准備恢復它的軍事威望。在德國一方面,則希望從土耳其的友誼中得到好處。
C. 土耳其曾在條約簽訂後「勸告」中國,為何清政府沒理會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和哈里發。據說,這個國家是由突厥人建立的。提起突厥這個名字,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在隋唐時期,突厥勢力逐步做大,開始覬覦中原。不過,很不巧的是,他們面臨的對手,是唐太宗,是李靖,是蘇定方,交戰的結果可想而知。
隨著西突厥的覆滅,突厥人開啟了西遷之路,最初是目的地是中亞。後來,逐水草而居的他們,又來到了小亞細亞。1299年,突厥人在此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並在一百五十年後,滅掉了拜占庭帝國。經過幾個世紀的擴張,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成為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
不過,正所謂月滿則虧。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同中國一樣,在近代社會中逐漸落伍,成為了任人宰割的對象。當時的西方國家,還送給了這個國家一個綽號——「西亞病夫」。
慈禧太後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並沒有因此死心,在《辛丑條約》簽訂不久,他又派遣了一個代表團來華,還是以哈里發的名義,「命令」中國的穆斯林團結起來,為他效力。此次,清政府接待了他們,不過,對代表團提出的要求,並沒有理睬。代表團成員一看,這樣回去肯定交不了差,乾脆在北京住了下來,1908年,他們還在北京開了一所學校,據說,其樓目前還在北京牛街清真寺院內。
再說說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他的暴君式的統治讓一個名叫青年土耳其黨的革命團體迅速成長。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黨人領導的武裝革命爆發,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迫宣布恢復1876年憲法,再次召開議會。1909年4月27日,青年土耳其黨人廢黜了這位逆流而動的君主。
D. 一戰時,為什麼土耳其僅僅為了兩艘戰艦,便和德國結盟
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再衰落也不至於那麼不開眼,只能後來德國把被英國地中海艦隊追逐的躲到當時還是中立國的土耳其的兩艘戰艦送給土耳其發揮了臨門一腳的作用。畢竟當時土耳其的政局控制在本來就很親德的青年土耳其黨的手裡。就算沒有那2艘軍艦,在青年土耳其黨的忽悠下,土耳其早晚也會倒向德國的。
E. 青年土耳其黨的簡介
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各族人民並沒有被屠殺、迫害所嚇倒。馬其頓農民組織游擊隊,在山區展開了爭取土地和民族自由的斗爭。1889年5月,在首都四名醫科學校的學生,建立了一個反專制統治的團體,取名奧斯曼同盟,後改名為同盟進步委員會,歐洲人稱它為青年土耳其黨。很快,許多青年學生、軍官、知識分子和國外流亡者參加了該黨。它代表資產階級和自由派地主的利益,主張保持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反對專制制度,要求恢復1876年憲法。
1889年青年土耳其黨人艾哈邁德·里扎(1859~1930年)獲准到巴黎參加巴黎博覽會。他一到巴黎就成了在國外的青年土耳其黨的領袖。里扎曾留學法國,任布爾薩教育局局長。他在1895年創辦《協商》半月刊,宣傳青年土耳其黨的政治綱領,並秘密運往國內。
1897年發動軍事政變的密謀,因事機泄漏而失敗。青年土耳其黨在首都的組織被破壞,許多人被捕,13人被判處死刑,68人被流放。這次事變使依靠上層政變來實現其政治主張的策略遭到了挫折。在國外的組織也分裂了。以薩巴赫丁為首的一派人,反對里扎的政治主張。1902年由薩巴赫丁主持,在巴黎召開了青年土耳其黨大會,大會討論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僅靠宣傳和出版不能完成革命,因此有必要設法使軍隊也能參加革命運動;二是關於列強的干涉問題,大會在這個問題上公開分裂了。以薩巴赫丁為首的多數派希望得到歐洲列強的干涉,以此作為在奧斯曼帝國實行有效改革的保證。以里扎為首的少數派,堅決反對外國干涉,他們發表聲明說:所有外國都是以它們本身的利益為其行動指南的,而這種利益又不總是符合我國利益的。會後,薩巴赫丁建立了一個新組織,名叫個人主動與地方分權聯盟。
國內外高漲的革命形勢,使青年土耳其黨受到了鼓舞。他們把中央委員會從巴黎遷往馬其頓的重鎮薩洛尼卡,並在軍隊中成立革命組織。1906年由穆斯塔法·基馬爾等人,在大馬士革成立了祖國與自由協會,並在駐雅法和耶路撒冷的第五軍團的軍官中成立了支部。同年9月,駐薩洛尼卡的第三軍團也建立了革命組織。
為了加強各派政治力量的團結,1907年青年土耳其黨的兩派和馬其頓、亞美尼亞、阿拉伯各民族主義組織在巴黎舉行代表大會,制定了共同綱領。其主要內容是:廢黜素丹哈米德二世,恢復1876年憲法,保持奧斯曼帝國的完整,各民族不分宗教信仰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實現這些要求的方法是拒絕納稅,鼓動軍隊發動武裝起義。
1908年該黨控制了馬其頓地區的部分軍隊。1909年初領導和發動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4月該黨執掌政權,隨後推行大「奧斯曼主義」,鎮壓帝國境內民族解放運動,對外奉行親德政策。
從1909年到1911年,青年土耳其黨一直控制奧斯曼帝國政權。期間兩次被反對黨以專制違憲的名義倒閣。1913年6月,總理大臣馬哈茂德.謝夫凱特被暗殺後,土耳其建立了以陸軍大臣思維爾,內務大臣塔拉特和海軍大臣傑馬爾「三雄」組成的軍事獨裁政府。
F. 恩維爾帕夏的民族的英雄
1909-1911年任駐德武官三年,對德國人的效率和組織性留下深刻印象,並從此親德。他說:「土耳其是土耳其人的,但要有德國幫助」。恩維爾把土耳其的命運同德國拴在一起。 1911年秋義大利為奪取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里(今利比亞)而對土耳其開戰(意土戰爭)。恩維爾自告奮勇前往奔赴利比亞前線指揮北非戰事,在昔蘭尼加城外組織防禦直至停戰。在這里,恩維爾同他的部下青年軍官凱末爾發生摩擦,兩人關系很緊張。一位熟悉恩維爾和凱末爾的法國記者把他們兩人作了對比。記者寫道:「恩維爾很容易沉醉於大的計劃、大的理想,而忽略細節。穆斯塔法·凱末爾是個現實主義者,……他追求的目的有限,在作出決定之前總要仔細掂量和反復思考,從不滿足於『大概一差不多』、『一般』的說法,而要求可靠的材料和數據。」法國記者的觀察相當深刻。兩人後來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沉醉於大計劃而忽略細節的恩維爾終於走上了投機冒險的道路。 恩維爾一直到1912年10月土意簽訂和約、土耳其割讓利比亞以後才離開班加西回國。在此之前,土軍因裝備陳舊和人數(僅7000人)處於劣勢而接連吃敗仗。青年土耳其黨人的威望也隨之動搖。親英的自由和睦黨人於1912年7月趁機推翻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政權。但在同年10月開始的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他們也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不得不割地求和。恩維爾返回京城後,聲討軍中彌漫的保守和失敗情緒,參與領導政變,1913年1月率領三、四十人沖進大臣們開會的議事廳,當場打死軍事大臣納齊姆帕夏,迫使卡米勒帕夏政府辭職,恢復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政權。第二次巴爾干戰爭期間任土軍參謀總長,7月22日在德國將軍奧托·利曼·馮·桑德斯的幫助下收復故都亞德里亞堡(今埃迪爾內),贏得民族英雄聲譽。在首相馬赫穆德·謝夫凱特帕夏被暗殺以後,恩維爾接任軍事大臣,兼總參謀長,軍銜從上校晉升為將軍(帕夏)。
G. 凱未兒實行了兩黨制嗎
摘要 1. 凱末爾革命是土耳其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革命者凱末爾領導的一次十分成功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這次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使一個半殖民地的古老封建神權國家成為一個現代共和國,給民族解放運動樹立了光輝榜樣並產生深遠影響。
H. 青年土耳其黨的介紹
又稱「統一進步黨」或「統一與進步委員會」。1894年成立於伊斯坦布爾。最初領導人是阿麥德·李薩。1889年5月,在首都四名醫科學校的學生,建立了一個反專制統治的團體,取名奧斯曼同盟,後改名為同盟進步委員會,歐洲人稱它為青年土耳其黨。很快,許多青年學生、軍官、知識分子和國外流亡者參加了該黨。它代表資產階級和自由派地主的利益,主張保持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反對專制制度,要求恢復1876年憲法。
I. 將匈奴奉為先祖!土耳其這樣做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現代土耳其的英文版歷史教科書開篇寫道:「我們偉大的先祖迫使偉大的中國人建造了偉大的城牆(長城)」(OUR GREAT ANCESTORS
FORCED THE GREAT CHINESE BUILD THE GREAT WALL),開宗明義地把匈奴人(而不是突厥)列為自己的祖先。
以往土耳其作為突厥的後裔,是得到普遍認可的。
土耳其人的語言屬於突厥語系,追溯其祖先是西突厥的烏古斯部。
現在土耳其又明確認匈奴為祖先,是否有史書依據支撐呢?
匈奴和突厥歷史中間存在斷層,五胡亂華中匈奴劉氏曾問鼎中原,不過也僅曇花一現,劉淵匈奴王朝以及後來的赫連勃勃建立的胡夏被徹底滅掉的時候,突厥這個民族還沒有出現在中國史書里。
所以,從匈奴胡夏滅亡到突厥在北魏末期崛起的時間有一個100年左右的斷層。
在西方,匈奴人攻破了西羅馬,突厥人滅亡了東羅馬;在東方,匈奴劉氏滅亡了強大的西晉。現代土耳其人更是有資本津津樂道祖先的強盛了,這無疑更能激發他們的愛國心。
三是給土耳其提供一些別有用心的歷史依據
既然匈奴曾經統治從蔥嶺到大興安嶺的廣大領土,現代中國北方的草原、朔漠都曾經是匈奴人的控制范圍,土耳其也可以說這些是它的「歷史固有領土」,一旦中國發生點什麼,它還可以渾水摸魚。所以,千萬不要低估土耳其這個國家的野心程度,它也曾經是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只是近代以來式微了。
J. 一戰中土耳其,保加利亞為什麼要
土耳其是因為之前就依靠德國貸款,同時一戰爆發後,英國單方面扣押並使用原本應該買給土耳其的兩艘軍艦(土耳其當時已經付過錢了,而且是全國捐款付的),土耳其蘇丹認為英國在羞辱自己,本來蘇丹親英,並依賴自己的權利和親德的青年土耳其黨抗衡,這件事之後蘇丹徹底偏向青年土耳其黨,不就土耳其收留德國軍艦,不久之後,土耳其參戰。
保加利亞比較復雜,簡單的說就是想奪回在第二次巴爾干戰爭時失去的土地,建立大保加利亞,同時,保加利亞沙皇出身德意志地區,比較親德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