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不打土耳其
Ⅰ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沒有攻擊土耳其
熟悉二戰的朋友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德國的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依靠強大的空軍作為後勤支援,配合以“閃電戰”的思想,在地面機械化部隊的牽引下,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攻陷了大半個歐洲,將戰車一直開到了英國附近,有包括法國和波蘭在內的歐洲大國被德國征服,此時的德國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而土耳其位於亞洲西部的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干半島的色雷斯東部地區,地跨歐亞兩大洲,扼守土耳其海峽(黑海海峽),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歷來是各國戰爭時期的紛爭之地。而在整個歐洲都陷入一團戰火的狀況下,身為歐洲邊境的土耳其卻一直保持著中立的態度,而德國也貌似沒有對土耳其動手的行為,這不禁讓人產生了疑問。因為拿下土耳其德國軍隊既可以直接進軍中東,直取印度,又可以完成對蘇聯的戰略包圍,那麼為何一直到二戰結束都始終未見德國對土耳其動手呢。
最後也是德國自身的的原因,我們知道在一戰之後德國的軍工體系被肢解,但是其之後默默的悄然建設軍隊力量,這其中效果最為顯著的就是空軍,其次是陸軍,但是海軍卻一直是德國的弱項,由於海軍艦艇建設動靜太大,德國一直無法有效將其隱蔽,因此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的力量在歐洲來說是戰力比較弱的。而德國想要攻擊土耳其就必須要經過地中海,雖然英國戰力有損,但是海軍是其強項,而地中海也一直處在英國的保護之中,因此德國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在海上去與英國抗衡,這也是不攻打土耳其的一個主觀原因的所在。
Ⅱ 希特勒佔領了很多中立國為什麼卻單單不打這個國家
爆發於上個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大浩劫,全球的人們在一起廝殺。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不計其數。在歐洲,戰爭狂人阿道夫 希特勒率領的納粹德國利用鋼鐵洪流進行閃電戰橫沖直撞,很快佔領的北歐和西歐。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竟然只抵抗了僅僅40餘天就宣告投降,英法聯軍更是狼狽地丟下了全部的武器裝備,坐著小船從敦克爾克逃離了歐洲大陸來到英國。英吉利也是靠著英吉利海峽在苟延殘喘,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經濟因素。金融業和銀行業是瑞士的支柱產業之一,他的銀行保密工作更是做到了極致。納粹德國在與全世界為敵後,急需金錢,所以他要靠瑞士銀行來獲得外匯。而且有很多的德國元帥將軍將其搜刮來的金錢存在了瑞士的銀行里,一旦瑞士玩完,錢也沒了,這些人自然是不希望進攻瑞士的,在他們的鼓動下,希特勒的耳根子也就軟了。
所以二戰期間希特勒沒有進攻瑞士,直到現在瑞士還是著名的中立國。
Ⅲ 石油儲量嚴重不足的德國,二戰時卻不進攻中東奪取石油,為什麼
石油儲量嚴重不足的德國,二戰時卻不進攻中東奪取石油原因:
1、雖然中東的石油可望而不可即,在當時的情況,遠沒有直接入侵蘇聯,獲得其石油資源來得實在。然而德國進攻蘇聯,為了石油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原因,主要還是為了奪取重工業基地,摧毀蘇聯工業,避免形成納粹德國和蘇聯的東西對峙。
3、中東的石油,主要是運不過來,中間的戰略要地被英軍控制,隆美爾的北非軍團就是要幫助義大利去拔掉這顆釘子,都打到了敘利亞了,最後被蒙哥馬利打敗了,義大利軍隊不堪一擊,因為沒有撬棍打不開彈葯箱都投降,給德軍拖了後腿。
所以歷史沒有給予第三帝國征服世界的機會。希特勒把其對納粹主義意識形態的狂熱和偏執壓倒性地置於第三帝國的國家利益之上,這是導致德國難以產生深謀遠慮的大戰略,最終不得不坐視「失去的勝利」的最根本原因。這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之「不幸」,卻是包括德國人民在內的整個人類之大幸。
Ⅳ 二戰時土耳其為什麼不參戰
土耳其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次俄土戰爭的教訓,不敢再次輕易捲入戰爭。
土耳其人從此開始了對自己政務的管理,他們進一步鞏固安卡拉,並將其設為首都,廢除了伊斯蘭教君主政體。穆斯塔法·凱末爾成為新建立的世俗共和國的總統以及共和國人民黨。之後,他被授予「土耳其之父」的姓氏。阿塔爾圖克建立起民主政體。
阿塔圖爾克的繼任人,伊斯梅特·伊納尼小心翼翼地不讓土耳其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戰爭結束後,土耳其卻發現自己成了美國的同盟國。
當時亞美尼亞邊境就是蘇聯邊界的標志,由於土耳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成為對抗蘇聯的前沿陣地,故隨之開始接受美國援助。後來土耳其軍隊參加了韓戰,與美國的關系就更加密切了。此後不久,土耳其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
(4)希特勒為什麼不打土耳其擴展閱讀
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土政體始終為議會共和制,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並無太多實權。總統授權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為總理,總理作為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
2017年4月16日,土耳其舉行修憲公投。計票結果顯示,支持修憲的比例為51.4%,修憲獲得通過,土政體將由議會制改成總統制,土耳其總理職位將被廢除,行政權完全移交給總統。總統可直接任命包括副總統和內閣部長在內的政府高官,還可以繼續擔任政黨主席。
此外,總統還可任命最高司法機關「法官和檢察官最高委員會」的多數成員。總統可以不經過議會批准頒布法令和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Ⅳ 希特勒為何不佔領義大利
希特勒是個戰爭狂人,但這並不代表他沒腦子。
綜合分析
不佔領義大利的好處多餘吃掉他的利益
1.他需要盟友給他在旁邊分擔火力,不管是當助手還是盾牌.
給義大利一些利益,讓他主動參與絕對比佔領後讓他被動的跟隨效果不一樣。
德國在歐洲算大國,但是他也沒有足夠多的人佔領整個歐洲,就像戰爭後期,
德國的軍人人均年齡還不到15歲。
2.中東資源確實很豐富,但是阿拉伯地區在二戰時期是英法等國控制,而且二戰時期中東基本與戰爭無關。德國攻打高加索,算是離中東最近的了。所以這句可以忽略。。。
3.義大利和別的國家不同之處在於他的政體,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法西斯黨便是來自義大利,而且這個政黨還順利的執政了,希特勒可以把自己的背部給義大利,放心的和義大利結盟,卻不敢給蘇聯。蘇聯當時是共產主義的體制,在德國沒有強大到威脅蘇聯存亡的時刻,或許蘇聯不會主動進攻德國,而是和英法一樣持觀望態度,但是德國一旦和斯大林達成的協議一樣去和英法拼的兩敗俱傷的時候,蘇聯絕對會揮軍東進,坐收漁人之利。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對英、法宣戰,出兵法國南部,並向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和埃及發動進攻,企圖建立地中海帝國。10月派兵入侵希臘。1941年4月出兵配合德軍進攻南斯拉夫。6月22日對蘇宣戰並派兵配合德軍進攻。1943年7月25日,由於軍事上失利和國內反法西斯運動高漲被撤職,並被監禁在阿布魯齊山大薩索峰頂1943年9月被德軍傘兵救出後,在義大利北部薩洛出任「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政府總理。1945年4月27日在逃往德國途中為義大利游擊隊捕獲。次日被處決並暴屍米蘭廣場示眾。
4.希特勒認為不值得佔領義大利,只是在墨索里尼身邊秘密安插了幾名特工以進行監視。義大利不僅僅在三個法西斯國家中是最菜的,而且當時在歐洲也可以算是相當菜的。從士兵到指揮官,沒有一個拿的出手的,整個二戰義大利都沒有出現一點點亮點,光丟人了……
Ⅵ 希特勒為什麼不打土耳其
土耳其狡猾的很
一直周旋在德蘇盟國之間。戰後還成為了北約成員國。
義大利入侵巴爾干時他明確保持中立,賣了希臘和保加利亞
然後跟蘇聯曖昧。
德軍第一次對蘇作戰戰果輝煌
震懾了土耳其,於是土耳其開始像德國拋媚眼
當盟軍和蘇軍扭轉戰況,他們態度180度大轉彎,又跑到盟軍懷抱里
最後盟軍為了能讓土耳其參戰答應了一大堆條件。
德國和義大利也一直沒抽出功夫打到他那裡去
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都嚷嚷著兵源和物資不足。
Ⅶ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不通過進攻中東和西亞來獲取石油資源
希特勒不進攻中東和西亞,我認為有這么些理由:
1.德國進攻北歐國家,如挪威、瑞典,已經獲取不少石油資源。
2.德國進攻蘇聯,為了石油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原因,主要還是為了奪取重工業基地,摧毀蘇聯工業,避免形成納粹德國和蘇聯的東西對峙。
3.中東和西亞,尤其是阿拉伯國家是反對猶太人的,他們和希特勒是盟友,會提供一部分石油資源給德國,用不著搶奪。希特勒不會為此失去這個盟友!
4.隆美爾帶領軍隊去了埃及,也是為了石油。
5.地中海的英國海軍容易進攻阿拉伯國家,隆梅爾和義大利軍隊正是為了掃除這個障礙!但最終失敗了!
6.德軍指揮部的目標是從埃及攻入西亞一部分國家不加入軸心國的國家,控制住波斯灣地區,最後和東線德軍在高加索和伊朗中部會師,可由於德軍非洲軍團在阿拉曼戰役中的失敗和克里特島空降的傘兵損失慘重,被迫轉為防守,無力繼續進攻西亞。
Ⅷ 為什麼拿破崙與希特勒都沒有把土耳其吞下來
因為俄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拿破崙和希特勒勞師遠征,後勤補給困難,加上對當地氣候和地理條件的估計不足,往往會陷入持久戰,持久戰則對俄國有利。
Ⅸ 一戰協約國為什麼不強行制裁土耳其,領土基本上沒有任何變化,希臘也沒有獲得任何好處
首先土耳其抵禦住了希臘的入侵,並且戰勝了希臘
第二土耳其爆發了革命,開始進行凱末爾改革
首先,凱末爾牢牢地把握住軍權,這是他改革得以推行的有力後盾。凱末爾曾經給阿富汗國王阿馬努拉以忠告,在建立起一支可以信賴的軍隊之前,不要推行任何招致社會不滿的激烈改革。正是凱末爾一手創建的軍隊的強力支持,使得凱末爾渡過了一次次難關。
軍人出身的凱末爾個性堅強,意志堅定,常以軍人的雷厲風行來推行改革。如在進行字母改革時,總理伊斯梅特·伊諾努認為在6個月內根本無法完成從阿拉伯字母過渡到拉丁字母的任務,要求最少給他7年時間。但凱末爾以軍人的剛毅,要求必須在6個月內完成。他親自向議員們介紹新的字母,巡視各地時,他當場將官員叫到黑板前測試他們對新字母的熟悉程度。政府開辦了大量國民學校,教會人民新字母。在凱末爾所要求的6個月內,果然完成了向新字母的過渡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打擊保守力量,推行改革措施,避免國家分裂,凱末爾在世的時候實行的是「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領袖」的威權政治。但就個人而言,凱末爾極度反感專制,在他去世之前,曾有人要求他指定一個接班人,被他堅決拒絕,並聲稱繼承人必須由人民選舉而出。
其次,凱末爾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為土耳其贏得了和平的國際空間,並獲得了大量外國援助。凱末爾當政之後,通過談判,使英、法等國放棄了在土耳其的特權,並成功收回了海峽。和世仇希臘也通過談判,以人口交換的方式,使土耳其境內的150萬希臘人離開,解決了困擾雙方的領土和民族爭端問題。
土耳其推行多方位外交政策,與各個大國進行交往,但又保持一定距離。如凱末爾雖對法西斯深惡痛絕,認為希特勒的《我的奮斗》一書「語言卑鄙,極端瘋狂」,卻又保持並發展與德國的經濟貿易關系。對於強大的旁鄰蘇聯,凱末爾既保持警惕,卻又從蘇聯獲得了大量優惠貸款。30年代初,當全世界被經濟危機所困時,凱末爾從蘇聯得到了第一筆800萬美元的貸款,對土耳其渡過危機、開展工業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凱末爾多方位的外交政策,使得土耳其獲得了和平的國際環境,能專注於國內的全面改革和建設。
再次,凱末爾在改革中推行了一系列利於民眾的政策,得到民眾擁護,這是改革得以推行的堅實基礎。在多年戰亂之後,土耳其國內民生維艱,提高民眾生活質量成為凱末爾關注的重點。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農民被教會徵收的什一稅和兵役所困。凱末爾當政之後,大力打擊宗教勢力,廢除什一稅,縮減了農民的兵役時間。同時凱末爾控制農產品進出口價格,確保提高農民收入,得到農民的廣泛歡迎和支持。
凱末爾政府既對重要的工業部門和外貿加以控制,同時又鼎力扶持私人經濟的發展,使土耳其在短期內走向繁榮。在凱末爾擔任總統的15年裡,土耳其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每年經濟增長都保持在10%左右。1923年,土耳其連麵粉、糖、布這樣的生活必需品都要靠進口,到了1938年時,土耳其已經興建起了完備的工業體系,能生產各種生活必需品,初步完成工業化。
在領導土耳其取得巨大成就之後,1938年11月10日,凱末爾在伊斯坦布爾逝世,享年57歲。凱末爾曾說過,我終歸於塵土,而共和國卻將永存。凱末爾領導土耳其15年,身後給土耳其留下了一隻精銳強大的部隊,一個根除了專制的共和國,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一個文明有序的社會,一個嶄新的土耳其民族。
Ⅹ 希特勒當年為什麼不進攻土耳其,然後直撲高加索油田
土耳其並不好打,德意始終無法解決英國地中海艦隊,你打土耳其,土耳其必然投靠英國蘇聯以求自保,把博斯普魯斯海峽一堵,你怎麼打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