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土耳其哪個厲害
㈠ 奧斯曼帝國和明朝得海上和陸地軍隊那個強大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強大
他們在哼長時間內都能壓著其他歐洲國家打
而明朝的軍鎮把部隊的戰鬥力徹底毀掉了
㈡ 奧斯曼土耳其與明朝鼎盛時期誰更強大
當然是大明王朝了,古代的時候在晚清之前所有的國家都要比中國落後很多。僅供參考。
㈢ 明朝與同時期的奧斯曼帝國誰更強
如以軍事論, 不好說,各有千秋。
論富,土爾其更強,畢竟占著東西貿易的中間點,不論哪邊貿易都要經過它。
論政體,中國要先進些,至少是中央集權。土爾其還在封建制。
論文化,土爾其要比明朝好些。土爾其愛書如命,曾有蘇丹下命,所有到土爾其的船都要搜船,要是發現土爾其沒有藏書,一律充公,國家補償與書同重的黃金。在歐洲滅跡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先賢的作品都是從土爾其的圖書館中找到的。
明朝雖然也修書,但主要是中國自己的經,史,子,集,深度先不說,至少在廣度上比不上人家,反正我是沒聽《永樂大典》裡面有收錄聖經。
㈣ 奧斯曼土耳其與明朝鼎盛時期誰更強大.
毫無疑問,明朝更強大,大明帝國在「永樂盛世」時候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75%
㈤ 奧斯曼土耳其比明朝強嗎
論立國時間,明朝有276年,奧斯曼土耳其有六百多年,明朝統治時間及不上奧斯曼土耳其一半。
論極盛時期疆域,明朝極盛時期不到一千萬平方公里,而奧斯曼土耳其於公元1683年時,其疆域共計一千一百九十五萬五千平方公里。比較兩國疆域得失情況,明朝自宣德以後,基本是一直在喪地失土,東失土於朝鮮,西失土於土默特部,北失土於瓦剌韃靼蒙古部,南失土於緬甸;而奧斯曼土耳其在明朝喪地失土這段時間里一直在開疆拓土,東拓土於波斯,西拓土於埃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北拓土於希臘、保加利亞、匈牙利、克里米亞,南拓土於阿拉伯。
遭遇小冰河時期,明朝當時國內人相食屍骸遍地慘不忍睹,而政府喪失賑濟能力以致飢民造反兵戈四起,終致滅亡;而奧斯曼土耳其卻越發強悍,更加進取,領土越發膨脹,頻繁的勝利將財富源源不斷流入帝國,成為蘇丹建立包括窮人在內的福利體系的基礎,以大型公共廚房作為濟貧模式,在促進奧斯曼化、建立等級社會過程起了巨大作用。
論軍隊槍炮普及程度,明朝也是很難與奧斯曼土耳其相比,因為明朝後期還要從奧斯曼帝國引進土耳其式嚕密銃。
㈥ 明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嗎
是。
明朝前期和中期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沒有加之一)
從軍事、政治、對外交流政策等都是世界第一。
明朝經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屬於發達階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宣德以後,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內閣與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晚期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科技發展很快。與此同時,中國也涌現了徐光啟,宋應星,徐霞客,馮夢龍等一大批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辟了窗口與機會,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進入了最後的加速發展階段。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勵精圖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朝以北進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錫蘭,羈絆馬來諸島族,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萬邦來朝」。1442年後,宦官王振開始擅權,1449年發生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永樂以來的軍事優勢遭到破壞,並使國力大損,景泰帝果斷任用於謙擊敗瓦剌。後又經歷景泰、天順兩朝經營恢復,國力有所回升,到明中葉孝宗弘治時期再次大治,此時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對外復立哈密等衛,重新確立對西域的羈絆和控制,歷史上稱此時期為「弘治中興」。正德朝開始逐漸中衰,至嘉靖時推行新政,政治國力一度有所恢復,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又開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至隆慶年間徐階,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罷海禁,冊封俺達等人,到萬曆朝時,在著名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輔政之下實行改革,再度中興,此時期海內清平,又先後平定甘肅,貴州叛亂,並為援救朝鮮擊敗侵朝日軍。此時期明朝經濟文化極其發達,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主階級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萬曆末年,關外建州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中官黃門集團的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因為連年災害,明廷因財政破產,無力鎮撫,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後金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同年清軍入關。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擁立明朝宗室建立幾個政權,史稱南明。1662年,吳三桂將永曆帝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台灣鄭氏政權繼續沿用永曆年號,1683年清朝派施琅進攻台灣,鄭氏投降,監國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
16世紀,新航路開辟以後,葡萄牙人於1511年佔領了馬六甲,愈甚渴望對中國的往來。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並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後來,中國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並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列強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陸中國並接觸中國。
萬曆二十年(1592年),羅馬教皇派出利瑪竇去中國教區工作。由於利瑪竇很快學會中文,並穿儒服、通儒書,頗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後被舉薦至京,頗得神宗信任。他進獻坤輿萬國全圖、自鳴鍾、日晷、西洋炮、望遠鏡、火槍、西葯、聖母像、十字架等貢等貢品,先後在北京、肇慶等地展出。利瑪竇不僅傳播天主教,還啟發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學習西學。另外他還將中國各種文化傳入歐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學說、圍棋等,可謂「貫通中西第一人。」另外,有不少明朝軍隊裝備相當數量的火器,包括西洋「紅夷大炮」「佛郎機炮」和中國自己發明改造的種類,當時有人評價,這些改造的火器,「猶勝西番」。
㈦ 不如假設歷史,奧斯曼帝國(土耳其)vs明清聯軍(中國)誰勝誰負
首先,以雙方的國力,都支撐不了幾十萬軍隊行進大半個歐亞大陸的長途奔襲。誰進攻誰輸。
那麼如果雙方只能在架空的中立場地交戰,這就看是什麼場地了。
奧斯曼帝國擅長在沙漠,草原這樣的開闊地界,畢竟是騎兵為主,也習慣了這樣的作戰。
明清軍隊攻城守城或者在丘陵等地區作戰還好說。明的火器,射程很近,清也是出身於山林漁獵民族,都是小規模戰斗。
最後單獨說說明軍,明朝初期,國力還算強的時候,就根本沒法和蒙古打,打了就是土木堡。 而整個明朝戰鬥力最強的戚家軍,擅長的也只是用十幾個人為單位的戰法對抗流寇規模的倭寇。
而清,本身軍隊規模就太小,民族人口不足,純粹是明朝作死他們撿了便宜進來的。
總之,我更看好奧斯曼(說到底奧斯曼更接近歐洲,即使和明清一樣封建,其得到歐洲先進武器技術也更容易)
㈧ 不如假設兩軍對戰,土耳其(奧斯曼帝國)vs明vs清(中國)誰勝誰負
明末時期的奧斯曼和歐洲一樣進入了全火器時代,甚至騎兵擁有了手槍。。雖然明朝的火器數量也不少,但三眼銃是冷兵器兼容火器而已,射程和准確度要差很多,實戰效果遠不如奧斯曼的火槍+刺刀的現代化軍隊的雛形。火炮數量明朝稍為占優,但質量差很遠。明朝幾乎都是小口徑的虎蹲,佛朗機。奧斯曼火炮基本都是類似紅夷大炮。因為是全火槍,基本不需要小口徑的火炮。清軍就算了,清軍之所以打贏明軍,是因為明軍沒錢沒後勤發揮不了火器的優勢,而且三眼銃不倫不類,加上清軍有大量的奴軍。這樣的軍隊對上全火器的奧斯曼,就是送死。清軍的存在只是抹平奧斯曼騎兵的優勢。
一戰定輸贏,9成9明清聯軍會輸,但火器戰爭是打國力的,生產出來是個人都能戰斗,而且火器可以輕易模仿,不存在技術門檻,一旦打輸,明朝就會發動作坊大量生產火器,改進三眼銃,從而越打越強。說到底奧斯曼的國力是比不上明朝的。
㈨ 明朝的時候有哪些強大的國家分別都有什麼出色的戰績
強大的國家有,葡萄牙,西班牙,帖木兒帝國,莫卧兒王朝等等,都是當時實力比較強大的國家。而他們的出色戰績有很多,幾乎是當時的最強國,而且他們四處擴張,四處掀起戰爭,希望獲得更多的財富。
㈩ 帖木兒帝國和明朝的軍事力量誰更強大
明朝
從1380年開始,帖木兒帝國先後奪取了伊朗和阿富汗,進而攻佔兩河流域;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1389~1395年,多次進攻欽察汗國,毀其首都薩萊·伯克爾等城市,統治亞美尼亞和南高加索;1398年進攻圖格魯克王朝首都德里,屠殺戰俘約10萬人,統治北印度。曾經打敗蒙古帝國西征大軍的埃及馬布留克王朝因為拒絕與帖木兒帝國結盟,1400年帖木兒率兵進攻敘利亞。蘇丹法賴吉親自率兵抵抗也無濟於事,整個敘利亞的領土被佔領,名城大馬士革被焚毀。
帖木兒的目的是想把分封的蒙古各汗國再度統一起來,為此還北上攻打金帳汗國。不料撒馬爾罕爆發了異族的叛亂,把他的算盤打破了。這時候帖木兒意識到蒙古各汗國對他的威脅不如其他異族大,因此他掉轉矛頭往其他國家去,首先自然是把叛亂鎮壓下去,撒馬爾罕又遭受了一遍徹底屠殺,以後在進攻印度的時候他也保持了屠殺的政策,打下德里,他的軍隊所過之處和以前的蒙古軍隊並無二致。
1368年明朝建立後把元廷趕出了中原,對西亞的帖木兒帝國要求按元例進貢。帖木兒一開始並沒有理會,到1388年起才開始遣使進貢。雖然在官方信件中帖木兒自稱是"臣",但他想的絕對不是奉中土為宗主,相反,通過使節他在不斷了解明朝的情況和國力。1396年,帖木兒撕下臉皮,把外國使節給扣了,這其中包括中國和土耳其兩個大國的。1398年他攻列印度,佔領北部一些地區,1399年開始遠征小亞細亞。他決定先把背後的土耳其給擊敗,然後騰出手去進攻明國。
明朝把元廷趕出中原後,,對西亞的帖木兒帝國要求按元例進貢。帖木兒一開始並沒有理會,到1388年起才開始遣使進貢。雖然在官方信件中帖木兒自稱是「臣」,但他想的絕對不是奉中土為宗主,相反,通過使節他在不斷了解明朝的情況和國力。1396年,帖木兒撕下臉皮,把外國使節給扣了,這其中包括中國和土耳其兩個大國的。1398年他攻列印度,佔領北部一些地區,1399年開始遠征小亞細亞。他決定先把背後的土耳其給擊敗,然後騰出手去進攻明國。
明朝方面,雖然內亂導致國力有所損失,但軍隊因戰亂戰鬥力得以保持,仍然不失為軍事強國。1404年11月帖木兒揮軍往東,時明朱棣奪取帝位不久,內部反對者相當多。但是,1405年2月18日帖木兒在行軍途中病亡,大軍未與明軍發生大規模交戰即停止了東征。
從事實上來說,帖木兒並不承認自己是明朝中國的附屬國,反而認為中國是他最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