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塔爾為什麼那麼多土耳其國旗
⑴ 莫斯塔爾城為什麼出名
南斯拉夫西南部有座古城叫莫斯塔爾。「莫斯塔爾」的意思 是「護橋人」。這座古城最著名的古跡是土耳其人建造的一座高大的石板拱橋———奈雷特瓦河橋。莫斯塔爾城就是因這座橋出了名。橋是在很多年以前建造的,現在橋面的石板已經磨光,留下一道一道很深的車軲轤印。
⑵ 莫斯塔爾城為什麼出名
南斯拉夫西南部有座古城叫莫斯塔爾。「莫斯塔爾」的意思是「護橋人」。這座古城最著名的古跡是土耳其人建造的一座高大的石板拱橋———奈雷特瓦河橋。莫斯塔爾城就是因這座橋出了名。橋是在很多年以前建造的,現在橋面的石板已經磨光,留下一道一道很深的車軲轤印。傳說建造這座拱橋時,在橋中心留下一個小洞,小洞里藏有一把神奇的鑰匙,如果把這把鑰匙拿走了,整個石橋就要倒塌,因此人們在橋的兩頭修了崗樓、火葯庫、值班室和監獄等,防止有人盜走鑰匙。橋附近有賣肉條的菜館、做傘的商店,還有一座被叫作「迷宮」的地下餐廳。這里雖然經過多次戰爭,但是這座古橋照樣保護得很完好,這表明莫斯塔爾人一直忠於「護橋人」的職守。
⑶ 波黑是哪個國家啊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地位目錄
【概況】
【國旗】
【國徽】
【人口】
【地理】
【歷史】
〖簡史〗
【政治】
【行政區劃】
【主要城市】
【經濟】
【交通】
【教育】
【對外關系】
〖與中國的關系〗
【行政區劃】
【主要城市】
【經濟】
【交通】
【教育】
【對外關系】
〖與中國的關系〗
英語:Bosnia and Herzegovina
波斯尼亞語/克羅埃西亞語:Bosna i Hercegovina
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母版):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
漢語簡稱:波黑
[編輯本段]【概況】
【國名釋義】「波斯尼亞」得名於「波斯尼亞河」,塞爾維亞語意為「寒冷」或「清澈」;黑塞哥維那」源自古高地德語,意為「公爵」。
【首都】薩拉熱窩(Sarajevo)
【面積】51129平方公里
【人口】383萬人
【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民族】穆斯林族40%、塞爾維亞族30%、克羅埃西亞族17%、阿爾巴尼亞族、匈牙利族等
【宗教】伊斯蘭教、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
【貨幣】波黑第納爾
【國 慶 節】10月15日
【時差】比北京時間晚7小時
【氣候】南部屬地中海型氣候、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名勝】薩拉熱窩普林西普橋
【工業】木材、鋼鐵、卷煙、製糖、製革等
【農業】穀物、蔬菜、甜菜、亞麻、煙草等
【礦產】煤、鐵、銅、錳、鉛、汞、銀等
[編輯本段]【國旗】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國旗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國旗是長方形的,長寬之比為2:1。藍色旗面,圖案為金黃色大三角形,沿三角形的一條邊還有一排白色星星。大三角形的三條邊象徵組成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共和國的三個主要民族,即穆斯林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金色即太陽之光輝,象徵著希望。藍底色和白色星星象徵著歐洲,標志著波黑是歐洲的一部分。
[編輯本段]【國徽】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國徽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國徽為藍盾。一道白色的寬條斜貫盾面,上下各有三朵黃色百合花點綴盾面。黃色三角形代表組成國家的三個地區,也代表太陽,象徵對和平的渴望; 藍色和星星象徵這個國家與歐洲、歐洲聯盟以及歐洲議會的關系。
[編輯本段]【人口】
3644606人(1996年),其中波黑聯邦(即穆克聯邦)2253606人,塞族共和國139100人。主要民族為波斯尼亞族,佔48%(簡稱波族,即波黑穆斯林人),約180萬人,克羅埃西亞族佔14.3%,約45萬人,塞爾維亞族佔37.1%,約135萬人。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其中絕大多數波族人信伊斯蘭教,絕大多數塞族人信東正教,絕大多數克族人信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波斯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埃西亞語。
[編輯本段]【地理】
波黑共和國位於原南斯拉夫中部,介於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兩共和國之間。面積51129平方公里。薩瓦河(多瑙河支流)為波黑北部與克羅埃西亞的邊界。南部在亞得里亞海上有一個20公里長的出海口。海岸線長約25千米。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均海拔693米,迪納拉山脈(也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的大部分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 ,最高山峰為馬格里奇山,海拔2386米。境內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納河、德里納河、烏納河和伐爾巴斯河。北部為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南部為地中海型氣候。
⑷ 戰爭狂人進來下
1盧安達
1994年4月6日凌晨,盧安達總統哈比亞利馬納在鄰國坦尚尼亞參加完和平談判後,其座機在返國途中被不明飛彈擊落,機毀人亡,胡圖族激進分子迅速掌控盧安達政府。4月7日,震驚世界的盧安達大屠殺開始。胡圖族激進分子因為不滿哈比亞利馬納准備與圖西族政黨簽訂權力共享協議而製造了這起暗殺。隨後,他們依照計劃開始殺害胡圖族溫和派政治人物和圖西族領袖,然後他們試圖消滅整個圖西族。 據估計,在接下來的100天內,將近100萬人被屠殺,這堪稱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大屠殺。直到圖西人領導的軍隊贏得了這場內戰並開始掌權時,大屠殺才被制止。
造成盧安達內戰和部族大屠殺的原因十分復雜。盧安達部族矛盾由來已久。歷史上,西方殖民主義者對盧安達實行「間接統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圖西人統治占人口85%的胡圖人,後又利用胡圖人反對圖西人並統治圖西人,導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後發生4次大規模部族流血沖突。一批又一批圖西人被迫逃往鄰國,截至1990年10月,流亡國外的難民多達50萬人,原本和睦相處的兩部族反目成仇。這次內戰便是部族矛盾長期蓄積的惡果。
另一方面,這次盧安達部族仇殺也是一場爭奪土地的戰爭。盧安達獨立時人口僅有300萬,到內戰前夕已增至800萬,而國土面積僅有2.6萬平方公里。作為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盧安達許多農民無地可種,難以謀生。在此情勢下,流亡國外的難民要回國,而國內居民又擔心危及自身生存而反對,也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
但盧安達內戰悲劇的另一個根本原因,則在於西方鼓吹的「多黨民主」浪潮的沖擊。1990年10月,盧安達內戰初起之際,西方以停止援助相要挾,迫使當時的總統宣布實行多黨制和西方式的民主,並於1992年4月吸收反對黨組成多黨聯合政府。沒想到,勉強移植的西方多黨制民主模式,非但沒有帶來穩定繁榮,反而使黨派斗爭進入政府決策機構,政府的施政能力被大大削弱,各類矛盾加劇,全國局勢早已近於失控狀態。
盧安達大屠殺留下了深刻教訓,引發了人們對安理會作用、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有效性以及國際社會在預防此類屠殺事件中的責任等問題的沉重反思。早在慘案發生之前,就有人向聯合國提出關於盧安達可能發生部族屠殺的報告,但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事發後,聯合國曾與10多個國家協商出兵盧安達事宜,也未能成功。
2 剛果金
剛果(金)
簡史:約從公元10世紀起,剛果河流域陸續形成一些王國,公元13世紀至14世紀是剛果王國的一部分。15世紀至16世紀盧巴、隆達、姆西里帝國在東南部地區先後建立。15世紀至18世紀葡、荷、英、法、比等國殖民者相繼入侵。1878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誘迫扎伊爾流域的部落首領接受一系列奴役性條約。1884年至1885年英、法、德等15國在柏林會議上達成協議,將扎劃為國王的「私人采地」,稱「剛果自由國」。1908年成為比利時殖民地,改稱「比屬剛果」。1958年10月盧蒙巴建立剛果民族運動黨,並提出立即獨立的口號。1960年2月比利時被迫同意扎伊爾獨立。同年6月24日成立以盧蒙巴為總理的第一屆政府,30日宣告獨立,定名為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利)。同年7月8日比利時出兵入侵,15日美國打著聯合國旗號進入扎。9月14日陸軍參謀長蒙博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政府全部權力,1961年1月17日美國假手沖伯集團將盧蒙巴殺害。1964年7月沖伯任總理,8月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1965年11月,國民軍總司令蒙博托發動政變,推翻卡薩武布總統,行使總統權力。1966年5月首都利奧波德維爾改名為金沙薩,同年6月30日,民主共和國改為剛果(金)。1971年10月27日改國名為扎伊爾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Zaire)。 1990年4月24日,蒙博托總統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國;取消人民革命運動的執政黨地位,實行多黨制。1997年5月16日反政府武裝攻佔金沙薩,蒙博托宣布放棄權力,並前往摩洛哥首都拉巴特,開始流亡生活。1997年5月17日,朗·卡比拉領導的剛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的武裝部隊攻佔首都金沙薩,宣布就任總統,並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1998年8月,剛果政府在遣返盧安達軍隊一事上引發了一場武裝沖突,並迅速演化為區域性戰爭,剛果再次陷入政治混亂、經濟惡化和社會動盪之中。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各方代表簽定了盧薩卡和平協議和停火協議。2001年1月,卡比拉遇刺身亡,其子約瑟夫·卡比拉繼承總統職位。約瑟夫·卡比拉上任後,執行和平外交政策,主張和平解決國內矛盾,剛果(金)局勢趨於穩定。2006年1月,剛果(金)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
3前南斯拉夫
科索沃,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南斯拉
夫聯邦共和國(即塞爾維亞)
附:前南斯拉夫解體的原由
1992年獨立前,波黑是南斯拉夫最大也是最窮的一個共和國。1991年
4月,波黑塞族人議會宣布「塞爾維亞共和國」獨立,點燃了內戰的導火線。戰火
起點就在我入住的「假日酒店」(也是薩城最大的涉外旅店)。塞族狙擊手從旅館
內向和平示威的平民百姓射擊。塞族人倚仗前南斯拉夫駐波黑的五萬軍隊的支持,
開始大舉佔領土地,驅趕波黑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人。從此開始了種族清洗和大屠
殺。他們包圍了克族城鎮,對平民目標開炮。內戰打了四年,直到1995年,波
黑,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三國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達成並草簽了結束波黑戰爭和實
現全面停火的和平協議(所謂「代頓協議」)。
說起來,塞族,克族,和波黑穆斯林都是斯拉夫人,何以來種族矛盾?又為何相煎太急?
巴爾干半島連接歐亞兩大洲,又是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歷史上歷來是兵家必
爭之地。近百年爆發過好幾次大的戰爭,說它是火葯桶,一點不過分。戰爭沖突的
主要緣由是土地之爭和宗教紛爭。因為歷史上領土的一次次變遷和隨之而來的人口
遷移,巴爾干半島的每一個國家都居住著不同宗教的少數民族。而這些少數民族在
另一個國家又是多數民族。譬如克族在克羅埃西亞是主要民族,在波黑卻成了少數民
族;塞族在塞爾維亞是多數民族,在波黑卻是少數民族。地域,疆界的劃分又因為
政權的更替不停地變化,使得巴爾干半島的十個國家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矛盾重
重。
復雜的宗教關系為這個魔方更增加一層魔力。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將巴爾干
半島一分為二,斯洛維尼亞歸屬羅馬帝國;塞爾維亞,馬其頓隸屬拜占庭帝國,正
好以波黑作為分界線。14世紀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侵,把伊斯蘭教帶到東歐,從
而開始了長達500年的對巴爾乾地區的統治。這期間,波黑完全融入東方的文化
和宗教,成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交匯點。土耳其佔領後,百分之四十的斯拉夫人
信奉了穆斯林。可以說土耳其入侵給巴爾干半島的宗教分離種下了禍根。波黑從此
變成了歐洲最東方化的國家。十五世紀起隨著奧匈帝國的統治,又帶來了東正教,
給本來就復雜的宗教關系更添了一層矛盾。從波黑聯想到當今世界北愛爾蘭、科索
沃、巴以、印巴、印尼各地的沖突,無不與宗教有關。但這些矛盾在鐵托的無產階
級專政下,暫時掩蓋起來。
巴爾乾的大勢,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八十年代蘇聯解體後,隨著科索沃
從南斯拉夫聯邦分離出去後,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等其它共和國紛紛宣
布獨立。1992年,原南斯拉夫僅存的塞爾維亞共和國與黑山共和國組成南斯拉
夫聯邦共和國,即塞爾維亞。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從此解體。波黑共和國
宣布獨立後,民族矛盾激發,引發了內戰。戰爭三方分別是代表伊斯蘭教的波斯維
亞族,代表天主教的克族,和代表東正基督教的塞族。敵對三方本是同根生,可是
穆斯林族卻變成了塞族和克族的共同敵人。而塞族和克族之間相互也不團結,分別
由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在幕後撐腰,目的很清楚,為的是進一步劃分波黑土地,成
立所謂大塞爾維亞和大克羅埃西亞。這場戰爭三方交火,使得二十多萬人在戰火中喪
生。傷亡最慘重的當然是穆斯林族,加上大批難民背井離鄉,波黑人口從戰前的五
百萬降到現在的三百五十萬。
戰後八年的今天,波黑仍是塞,克,穆斯林三「族」鼎立。行政上是一個聯邦
,兩個共和國。穆斯林族和克族共同控制51%疆土,其中穆斯林集中在首都薩拉
熱窩;克族主要居住在第二大城市莫斯塔爾(Mostar)。塞族控制著另外4
9%的土地。國家有兩套行政,法律,和金融系統。總統每八個月由三族之間輪流
坐莊。有識之士認為美國不該在波黑戰爭剛結束時,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下搞民主
選舉,提醒美國剛打完伊拉克,不要在伊拉克犯同樣的錯誤。
也許正是不成熟的民主制度,使得波黑的戰後重建變得那麼艱難。波黑至今仍
駐扎著國際維和部隊。三族之間表面上相安無事,但私下與波黑朋友聊天,知道他
們不是沒有怨恨的。戰爭中的敵人現在生活在同一國家,同一城市。雖然人種和外
貌上看不出誰是塞族,誰是克族,誰是穆斯林族,但從姓名上大多能分辨。同時人
們也深深感受到戰爭的創傷,大都企盼長久和平,希望從歷史恩怨,相互仇視中走
出來,化干戈為玉帛。
⑸ 波黑是哪個國家
波黑是歐洲巴爾干半島的一個獨立國家。
位於原南斯拉夫中部,東鄰塞爾維亞,東南部與黑山共和國接壤,西部及北部緊鄰克羅埃西亞。國土總面積51129平方公里,首都薩拉熱窩。12世紀末建立波斯尼亞公國,15世紀後被奧斯曼帝國征服。19世紀淪為奧匈帝國屬地。 1918年並入塞爾維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成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加盟國,1992年宣布獨立。
波黑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均海拔693米,迪納拉山脈(也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的大部分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 ,最高山峰為馬格里奇山,海拔2386米。波黑境內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納河、德里納河、烏納河和伐爾巴斯河。
(5)莫斯塔爾為什麼那麼多土耳其國旗擴展閱讀:
波黑國名釋義
「波斯尼亞」得名於「波斯尼亞河」,塞爾維亞語意為「寒冷」或「清澈」;黑塞哥維那」源自古高地德語,意為「公爵」。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國旗是長方形的,長寬之比為2:1。藍色旗面,圖案為金黃色大三角形,沿三角形的一條邊還有一排白色星星。大三角形的三條邊象徵組成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共和國的三個主要民族,即穆斯林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金色即太陽之光輝,象徵著波黑人民心中充滿希望。藍底色和白色五角星象徵著歐洲,標志著波黑是歐洲的一部分。這面國旗採用於1998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