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打克里米亞
『壹』 克里米亞戰爭的目的究竟有哪些
克里米亞戰爭是奧斯曼帝國和其他幾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奧斯曼帝國曾經一度稱霸歐洲,而俄國在奧斯曼帝國衰退之時就打起了它的主意。神聖同盟的建立讓俄國對中東歐以及巴爾乾地區有所忌憚,但是奧斯曼帝國這一塊肥肉讓俄國看到了希望。尼古拉一世統領的俄國是歐洲的霸主,而他的野心漸漸的擴大,妄圖讓俄國成為整個歐洲的主人,把俄國建立成為一個世界帝國。土耳其在俄國的眼中就是一個瀕臨垂危的國家,想要瓜分它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加上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拜倒在俄國腳下,法國剛好經歷了革命動亂還不足以和俄國為敵,只有英國做為土耳其的盟友對俄國的行為表示不滿。俄國企圖拉攏英國一起瓜分土耳其的地盤,後來在土埃戰爭中英國就和土耳其簽訂了《海峽公約》,而俄國曾經費盡心力和奧斯曼帝國簽訂的《安吉阿—斯凱萊西條約》就已經作廢了,這代表從此以後除了英國之外的國家都無法進入土耳其境內的海峽。英俄矛盾在此時加深了,克里米亞戰爭的目的已經不僅僅是俄國企圖霸佔奧斯曼帝國的問題了,在俄國野心大到想吞下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兩公國的時候,觸及到了英國的底線,因為英國認為海峽問題是覺得不能放棄的。在俄國和土耳其談判的時候雙方無法做出協議,俄國就打算付諸於武力,但是英國做為土耳其盟友伸出了援手,法國也加入了戰爭,這一次克里米亞戰爭以俄國的戰敗收尾。
『貳』 土耳其為何不承認克里米亞並入俄羅斯,關鍵原因有哪幾點
一共有三點原因。第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是因為國家利益的。第二個原因是這兩個國家有世仇。第三個原因是很多國家都沒有承認這個國家並入俄羅斯。所以它自然也可以理直氣壯地不承認,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而且這兩個國家因為這個地區結怨已久。克里米亞在上個世紀曾經屬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但也屬於俄羅斯(俄羅斯帝國)。這兩個國家為了這個地區不斷打仗,爭議不斷。不過最終還是被俄羅斯攻下了這個地區。現在住在克里米亞的人也大多是俄羅斯族的人。所以他們願意並入俄羅斯。
『叄』 解析克里米亞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1853年2月,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緬希科夫親王作為俄國全權特使派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皇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以及希臘人等)有特別保護權。就在這時,巴爾干土耳其領地門的內哥羅發生革命,土耳其軍隊開進門的內哥羅鎮壓。緬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獲得了重大勝利,蘇丹答應在聖地保護權上做出一切必要讓步。然而,緬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蘇丹答應簽定一項新條約,土耳其應該從門的內哥羅撤軍。這不啻於將巴爾干拱手讓與沙皇,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無法答應這個這個苛刻的要求,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英國駐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勛爵鼓勵蘇丹拒絕俄國的漫天要價,和以往一樣英國許諾將在危機中支持土耳其,且這次還有法國的支持。
奧斯曼於1853年5月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牒,並允許英法聯合分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俄國遂與土耳其斷交,並於1853年7月3日派兵進駐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
1853年7月3日克里米亞戰爭:沙俄軍隊開入多瑙河流域國家
1853年7月3日,俄國出兵8萬人佔領了在奧斯曼帝國的屬地—多瑙河兩公國—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並拒絕了蘇丹提出的撤軍要求。
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蘇丹阿卜杜—麥吉德在大不列顛和法國的支持下要求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
1853年10月16日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土耳其政府向俄國宣戰
1853年10月16日,奧斯曼土耳其政府向俄國宣戰。這樣,在俄土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終於在多瑙河上開始了,對於雙方來說,這是宗教狂信的戰爭,對於俄國人來說,這是實現傳統的野心的戰爭,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是生死存亡的戰爭」。
1853年11月30日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海軍取得了黑海制海權
1853年11月30日,俄國海軍中將納希莫夫率領的俄國分艦隊,突然襲擊在黑海南岸的土耳其海軍基地錫諾普,打敗了土耳其分艦隊,俄國取得了黑海制海權,激化了同英法的矛盾。
1854年3月27日克里米亞戰爭:英國向沙俄宣戰
1854年4月20日克里米亞戰爭: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防禦聯盟協議
1854年4月20日,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防禦聯盟協議,這個協議在這場戰爭內有效。
『肆』 東方問題與克里米亞戰爭的由來是什麼呢
1814年的歐洲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拿破崙在滑鐵盧的慘敗,標志著拿破崙稱霸歐洲的時代已經過去,而新的秩序即將誕生,1815年英、俄、奧、普等戰勝國在維也納會議建立了歐洲大陸新的體系,即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使得俄國、普魯士、奧地利建立神聖同盟,英國繼續奉行大陸均衡政策,法國雖然戰敗但實力依然不弱,維也納體繫到克里米亞戰爭的幾十年間歐洲大國之間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和平。
然而,平靜背後卻暗流涌動,東方問題攪動著整個歐洲,一場大戰正在悄悄醞釀,東方問題的尖銳和國際化致使克里米亞戰爭一觸即發。換句話說,克里米亞戰爭是東方問題的直接產物,也是東方問題的高潮。
東方問題的由來
這樣,在1853年5月,奧斯曼毫不猶豫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牒,並允許英法聯合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接著俄國與土耳其斷交,並於1853年7月3日出兵,佔領了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個多瑙河公國。
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在英國和法國的支持下,要求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1853年10月16日,俄羅斯開戰土耳其,克里米亞戰爭爆發。英、法為保持並擴大在土耳其的勢力,參加了土耳其方面對俄作戰。這樣,這場戰爭實際上是俄羅斯與同盟國英、法、土和撒丁王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至此,東方問題達到了高潮。
『伍』 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是怎麼回事
在波光瀲灧的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中部的四座小山中,有一座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古城,它就是馳名於世,為世界各地的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所頂禮膜拜的聖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個並不起眼的小城,但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卻並不弱於紐約、巴黎。它的聲望之所以如此經久不衰,完全是因為這里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有歷史的古跡、獨特的情調和奇妙的神話故事。《聖經》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和神話等,都可以在耶路撒冷的老城區找到相應的教堂和殿宇。
在耶路撒冷的南郊,有個叫伯利恆的小鎮,小鎮附近有一個山洞,叫馬赫德山洞,聖母瑪利亞就在這個山洞裡生下了耶穌。耶穌年輕的時候,就是在耶路撒冷求的學。後來又在伯利恆收受門徒,傳播上帝的「福音」,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也是埋葬在這個地方。不過耶穌受難三天後,又從墓地復活了,40天後升上天國。今天在馬赫德的復活教堂,就是古羅馬皇帝的母親在耶穌的基地上修建的。因為耶穌在此降生、受難和復活,耶路撒冷更是神聖和至尊。
可歷史總是讓人哭笑不得。
聖地應是一個不可褻瀆的地方,聖誕節本是一個充滿溫馨和歡樂的日子。而就在1847年聖誕節,就在這個神聖庄嚴的地方——耶穌的誕生地伯利恆小鎮的聖教堂里,一群平常道貌岸然的教士,正以燭台和十字架為武器,如荒野中的野狗一樣相互追逐斗毆……
群毆的雙方為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教士們。
他們是為了爭奪對聖地的管理權:誰來掌管伯利恆教堂的鑰匙?誰負責修繕聖墓教堂的圓頂?聖墓上豎立什麼樣的伯利恆星……
這個事件發生後,法國皇帝路易·拿破崙以天主教徒保護人的身份,對土耳其蘇丹施加壓力(這個地區當時歸土耳其管轄),要求土耳其蘇丹尊重天主教徒的權利。土耳其蘇丹指望得到法國的支持,就把聖地的管理權交給了天主教會。於是伯利恆教堂的鑰匙就交到了天主教修道士的手裡。一顆鑄有法國國徽的天主教的銀星也在聖地上豎了起來。對此,沙皇尼古拉一世極其惱火。另外,君士坦丁堡和兩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對各列強最具有吸引力。因為它們是溝通黑海與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金橋」,是重要的戰略要地。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稱之為「我們房屋的鑰匙」。馬克思在一篇論《戰爭問題》中指出:「沙皇的這樣大的一個帝國只有一個港口作為出海口,而且這個港口又是位於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國人進攻的海上,這種情況使沙皇感到不滿和惱火,因此,他極力想實現先人的計劃——開辟一條通向地中海的出路。」
於是,他便以東正教徒保護人的身份,要求土耳其蘇丹尊重東正教徒的權利。他派出以緬希科夫為首的高級使團到達土耳其,要求蘇丹:1.保障東正教會對聖地的特權;2.以正式條約確認沙皇享有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境內所有東正教臣民的保護權等等。土耳其迫於沙皇的威脅,部分滿足了俄國的要求,但拒絕簽訂協定,不承認沙皇對土耳其東正教臣民的保護權。
沙皇尼古拉一世哪裡吃這一套,不管三七二十一,於1853年7月3日,以保護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居民權利為借口,出兵佔領土耳其的附庸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10月4日,土耳其對俄國宣戰,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土耳其得到了英、法和撒丁王國的支持,普魯士和奧地利實際上也站在了土耳其方面。恩格斯曾這樣評價,俄國所面臨的是一個生產方式落後的民族對幾個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的一場無望的戰爭。
1853年11月18日,俄土雙方第一次大會戰在土耳其的錫諾普軍港進行。當時英、法、奧、普等國,硬要土耳其政府下令停止剛剛開始的軍事行動,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俄國利用時機,在海軍上將納希莫夫指揮下,出動6艘主力艦和兩艘巡洋艦與土耳其艦隊發生激戰。4個小時後,土耳其被擊沉7艘戰艦,分艦隊司令官被俘,水兵5000餘人戰死。錫諾普戰役俄軍的勝利,使其控制了黑海局勢,土耳其軍隊的陸戰計劃受到遏制。
「錫諾普戰役,好像這樣一個沖擊器,把蓄積已久的電流的沖擊四散開來。」1854年1月3日,拿破崙三世建議英國與法國共同對俄國採取軍事行動「保護」土耳其。2月6日,俄國與英、法兩國的外交關系中斷。2月7日,英、法兩國向俄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俄國在4月30日以前,退出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俄對此置之不理。3月12日,英、法和土耳其的三國同盟形成。27和28日法、英兩國先後對俄國宣戰,英法聯軍進駐黑海。
為爭取更多的盟國,拿破崙三世想使奧地利放棄中立而站在英、法方面,1854年12月2日,英、法、奧攻守同盟確立。由於奧國早與普魯士締結了同盟,這樣英、法、奧、普共同對俄國作戰。奧地利政府動員了所有的軍隊,但仍然避免軍事行動。
但是,拿破崙三世也對撒丁王國的積極活動有一定成效。法國使節從1854年5月開始就和撒丁王國的國王和首相頻繁接觸,終於在1855年1月26日簽訂同盟條約。其後,由馬摩拉將軍指揮的15000名義大利士兵,在克里木半島與英、法聯軍共同對俄國作戰。這樣,英、法和撒丁王國聯軍的軍事力量,遠遠超過了俄國。
克里米亞戰爭形成了多瑙河流域、黑海沿岸和高加索三個戰場。英、法等國政府認為,只要攻佔了克里木半島上的俄國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就一定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從而消除俄網對巴爾乾和近東的勢力。
1854年9月14日由英國拉格蘭將軍和法國聖·阿爾諾將軍指揮的軍隊,共約60000餘人,在克里木登陸,並包圍了塞瓦斯托波爾。奧國負責守護多瑙河的公國。1855年9月11日,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陷落。在此之前,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殺。
俄國戰敗後,雙方於1856年2月25日至3月30日舉行巴黎會議並締結《巴黎和約》,結束了克里米亞戰爭。
「沙皇政府遭到了慘敗……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給俄國丟了丑,同時也在俄國面前給自己丟了丑,前所未有過的覺醒時期開始了。」
克里米亞戰爭後沙皇俄國多年來擁有的歐洲反動勢力的首腦地位消失了,向中歐和南歐發號施令的局面也結束了。俄國對於奧地利的「背叛」懷恨在心,奧英關系也親熱起來。克里米亞戰後歐洲國際關系出現了新的格局。
『陸』 什麼叫克里米亞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英文:Crimean War,法文:Guerre de Crimée,俄文: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 ,義大利文:Guerra di Crimea.,土耳其文:Kırım Savaşı,又名克里木戰爭、東方戰爭、第九次俄土戰爭),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羅斯帝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斗爭。
『柒』 克里米亞戰爭原因是什麼
克里米亞戰爭是發生在歐洲大陸上的一場紛爭,這件事情的導火索是因為歐洲大陸各國為了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這場擴日持久的國際戰爭是繼拿破崙帝國崩潰之後最大的一次了,是一些帝國聯合起來向俄羅斯帝國宣戰的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在歐洲大陸影響有多大呢?克里米亞戰爭時間又是什麼時候呢?共同向俄羅斯帝國發起宣戰的國家有奧斯曼帝國、法國、英國。撒丁王國等國家,克里米亞戰爭發起的時間是1853年,俄軍隊在這段時間進入了多瑙河流域,同年的10月奧斯曼帝國向俄軍隊開始宣戰。
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俄軍隊佔領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這些領土是多瑙河兩公國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不僅如此俄羅斯還拒絕了蘇丹提出的撤軍要求,後來土耳其政府就向俄羅斯宣戰。本來俄羅斯是為了佔領土地而發生戰爭,但是英法兩國加入了這場戰爭向俄羅斯宣戰,隨著撒丁王國的加入這場戰爭越來越大,從俄土之間的矛盾變成了俄羅斯和英法為了爭奪黑海和巴爾乾的戰爭。1854年8月間聯軍對俄國發起攻擊,戰事越來越擴大,英法聯軍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達黑海。之後聯軍的兵力集中在克里米亞半島,就是為了從俄國手裡奪取黑海的控制權。聯軍勝在人數眾多,所以雙方的第一次陸上作戰俄軍就損失了將近5700人,聯軍成功的將俄軍擊退回了塞瓦斯托波爾。在塞瓦斯托波爾聯軍和俄軍進行了11個月的圍攻戰,最後在1856年雙方共同簽訂了《巴黎和約》,這次戰爭直接導致了俄國從霸主的地位上跌落下來。
克里米亞戰爭也是戰爭上一個重要階段,這不僅僅是人力之間的戰爭,更多的用上了現代化武器和戰術。就像之前的戰爭無法傳輸信息,只單純依靠人力的攻擊,但是在這場戰爭中英法聯軍率先利用上了無線電技術,讓指揮部的首腦人物做到了隔空下達戰略部署。技術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無線電讓大眾傳媒發展起來,人們可以知道戰爭的近況。不僅是技術方面,在後勤方面英法聯軍也採取了一種系統體系,讓後勤供給和運輸、醫療方面變得更加有秩序性,整個系統操作起來十分嚴謹。
雖然各國都拿出了最新研發的技術,也大力的推動了戰爭歷史上的進程,但是在一場戰爭中最重要的始終是戰術。各國都潛心研究技術方面的知識,就像英國想維持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一直處於海軍軍備的前沿地位。對於陸地上的兵器,法國就一直在研究新式步槍,奧地利注重的就是火炮的攻擊力度,各個國家一直在加強自身能力。克里米亞戰爭的發生讓英、法、俄等國推動了軍事發展,也發揚了很多新的軍事裝備,是一次革新也是一次實驗。戰地記者們在戰爭中冒著風險捕捉真實情況,在這次戰爭中戰地記者們首次採用了拍照記錄的方式,這都是克里米亞戰爭發生後的影響。
『捌』 當時為什麼會出現克里米亞戰爭
說起克里米亞戰爭,需要先追溯到20多年前的納瓦里諾海戰。1827年10月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的聯合艦隊在納瓦里諾與土-埃艦隊進行了海戰。這次海戰的勝利,使得土耳其海軍全軍覆沒,有力推動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當然俄國在巴爾乾的影響也有所增強。在這場戰爭中,俄國又獲得了黑海東北岸的阿納帕和波季。
至於戰爭的贏家,英國、法國、土耳其都有各自的收獲,相對而言法國收獲大一些,因為擴大了在歐洲的影響。當然美國有了意外收獲,俄國以低價將阿拉斯加賣給了它。
『玖』 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是什麼 克里米亞事件始末
具體年份不知道,我只能大概這么說:
在當年,俄羅斯帝國和土耳其打了半個多世紀,最後把克里米亞給拿下來了,之前克里米亞是依託土耳其的。然後,這個地方作為俄羅斯帝國僅有的亞熱帶氣候地方,逐漸得到發展,大量移民(俄羅斯族)到了這里,改變了人口架構,簡單說,現在是俄羅斯族人多。
到蘇聯,赫魯曉夫腦子一發熱,說為了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300周年,就把這地方行政上,從俄羅斯劃給了烏克蘭管轄。當然那時候誰也沒想到蘇聯會解體。
然後到了1991年蘇聯解體,克里米亞給了烏克蘭,但是當地居民,絕大部分是俄羅斯人,想回俄羅斯,當然俄羅斯國力也弱,而且,烏克蘭和俄羅斯歷來關系不錯,唇齒關系嘛,俄羅斯國內雖然也有聲音要收回克里米亞,但是俄政府一直沒過分鬧,也算默認了烏克蘭的主權。
然後把,烏克蘭又分為兩種,和俄羅斯接壤的那部分動烏克蘭,親俄羅斯,而西烏克蘭人,大部分都討厭俄羅斯,所以當烏克蘭國內形勢變化,討厭俄羅斯親西方的政客上台後,不斷和俄羅斯交惡,導致親俄羅斯的那部分極為不滿,就武裝鬧獨立,加上俄羅斯暗中推了一把,最後,克里米亞人就自己把烏克蘭人趕走然後劃入俄羅斯了。
這事情,西方對俄羅斯,也只能經濟制裁,畢竟第二核武國家,沒人敢惹,說白了還是拳頭大,如果是小國家,北約恐怕早就開戰了。
『拾』 1787年,土耳其為什麼出動軍隊對俄開戰
1787年,土耳其要求俄國歸還克里米亞,承認喬治亞為土耳其的屬地,並對出入海峽的俄商船進行檢查。俄國拒絕土耳其的要求,土耳其遂出動軍隊對俄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