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波蘭與土耳其
『壹』 波蘭是什麼國家
民主共和制國家。
波蘭共和國簡稱波蘭,是一個位於中歐,由16個省組成的民主共和制國家。東與烏克蘭及白羅斯相連,東北與立陶宛及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西與德國接壤,南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北面瀕臨波羅的海。
波蘭在10世紀末建立波蘭王國,1569年與立陶宛合並為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後國力衰退,並於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中亡國。拿破崙戰爭期間在法國的扶持下短暫復國,建立華沙大公國,拿破崙·波拿巴戰敗後,再次被俄普奧瓜分。
一戰後恢復獨立,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不久又在二戰中被蘇聯和德國瓜分,戰後建立波蘭人民共和國,1980年爆發團結工會大罷工,1989年實行總統和議會制,同年改名為波蘭共和國,後加入歐盟和北約。
(1)什麼是波蘭與土耳其擴展閱讀:
民主共和制的政體制度:
在民主共和制下,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的任期。因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關系的不同,這種制度又可分為議會共和制和總統共和制。議會共和制的國家,立法權歸議會,行政權歸政府,政府以總理為首腦並對議會負責,所設總統的職責是禮儀性和象徵性的。
在總統共和制的國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統集外交、內政大權於一身。總統定期選舉產生,政府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要向議會報告工作,無權解散議會,對議會通過的法案總統可行使否決權。美國、法國等國實行的是總統共和制,德國、印度等國實行的是議會共和制。
『貳』 1699年左右,土耳其與奧地利、波蘭、威尼斯以及俄國分別簽訂了哪些和約
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叄』 什麼是奧土戰爭
16~18世紀的奧土戰爭16~18世紀間的奧土戰爭,是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持續了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多民族的奧匈帝國開始形成。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紀末葉,奧斯曼突厥部落酋長的兒子奧斯曼襲封後,宣布成立獨立公國,遂不斷進行擴張,於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國內訌,開始插足歐洲。到14世紀末,巴爾乾的絕大部分土地都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5世紀,土耳其開始對拜占庭帝國展開新的攻勢。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領。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到15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已經佔有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巴爾干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斗,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也在長期爭斗中形成。從此,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後,繼續對外擴張。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間(1512~1520年),開始對伊朗的戰斗,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一部和庫爾德斯坦。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期。蘇里曼進行多次擴張,1521年,進占貝爾格萊德和羅德斯島。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進一步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匈牙利內部呈現兩派,一部分貴族選立斐迪南為王,藉以與土耳其對抗。土耳其蘇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貴族選立查帕爾亞為王,反對斐迪南,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直接沖突。1529年,土耳其蘇里曼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但是,土耳其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532年夏,雙方重又開戰,奧軍在查理五世統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區,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奧土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根據條約規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奧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3萬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幣);匈牙利其餘部分歸蘇里曼控制,奧軍保證不對駐軍進攻。
1540~1547年,土耳其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聯盟,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起攻勢,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與法作戰的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1547年,奧土雙方簽訂《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匈中部地區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大部地區的統治。1551~1562年,奧土雙方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而展開爭斗。土耳其軍隊獲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佔埃格爾。但是,根據1562年的雙方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雙方呈膠著狀態。在1566~1568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仍無建樹。
1592~1606年的戰爭是由土耳其挑起的,雙方各有勝負。根據1606年雙方締結的《席特瓦托羅克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平等的締約一方。1660~1664年的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地區而爆發的。雙方於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戈特哈特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奧軍迎頭痛擊失利。根據1664年雙方締結的《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該地區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雙方經過16~17世紀的角逐,奧斯曼帝國已經渡過它的強盛時代。從16世紀後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對西方的威脅的勢頭逐漸減弱。由於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貴族的離心傾向和宮廷貴族爭奪政權的內訌,以及因侵略擴張政策而引起的與鄰國的不斷戰爭,土耳其的實力開始走向衰落。到17世紀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內外交困,越來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企圖聯合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進行對奧的戰爭。1683年7月,土耳其軍隊圍困維也納。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損失慘重:死亡2萬餘人,損失火炮300門。維也納一戰的敗北,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此後,戰局發生變化。1686年,奧軍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1687~1688年,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附近敗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轉敗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由於俄國的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的態勢。1697年9月,奧軍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獲勝,土軍亡3萬餘人,損失全部火炮和輜重。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進入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但告失敗。1716年10月,奧軍攻佔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根據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1735~173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連戰失利,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等地。1788~1790年期間,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軍擊潰。俄軍在俄土戰爭中的獲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三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歐洲形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後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1790年之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時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
奧土戰爭持續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激起了各鄰國之間的不滿,促使各鄰國結成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在戰略上把自己擺在東南歐和中歐國家的對立面,「失道寡助」。長期的征戰使國庫空虛,激起了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這一切都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土戰爭之後的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也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肆』 土耳其和俄羅斯真的是朋友嗎:兩國歷史上
不知道土耳其和俄羅斯恩怨太多了現在只是為了各自的短暫利益而和
俄土戰爭是指17-19世紀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雙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和土耳其在俄國內戰中的干預通常也被認為是第11次和第12次俄土戰爭。
俄土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前後共長達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奧地利、英國、法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也先後參與其中。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
1676年至1681年之間的俄土戰爭,也稱第一次俄土戰爭,這是沙皇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與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之間第一次較為重要的戰爭。為爭奪第聶伯河下游地區,沙皇俄國同土耳其發生的戰爭。先是在1672年到1676年之間,波蘭遭受土耳其人入侵,喪失大片領土。1676年,俄國對土耳其宣戰,戰爭持續5年,雙方於1681年簽署和約,奧斯曼帝國承認沙皇俄國對第涅伯河左岸地區的統治。
第二次俄土戰爭發生於1686年至1700年間。1683年,奧斯曼帝國聯合對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一部分匈牙利封建主對奧地利發動戰爭。1683年7月土軍圍困維也納。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結成反奧斯曼帝國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
第三次俄土戰爭1709年,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戰敗於俄國境內的波爾塔瓦,撤退至奧斯曼帝國,請求蘇丹協助抗敵。土耳其軍遂北伐,收復頓河河口。俄土戰爭爆發。1711年,沙皇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克里米亞韃靼人軍隊的重圍。戰爭以俄國失敗告終,其被迫放棄亞速,並需拆毀亞速海沿岸的防禦工事。根據1711年7月俄土《普魯特和約》,亞速重歸土耳其統治。
第四次俄土戰爭(1735—1739年)起因於俄羅斯帝國與土耳其之間在1733年—1735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後不斷激化的矛盾以及克里米亞韃靼人對俄國國土無休止的襲擊。這場戰爭同時展現了俄羅斯帝國持續向黑海地區擴張的決心。
第五次俄土戰爭(1768-1774年)是發生在沙皇俄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間的一場影響重大的戰爭,其主要結果是南烏克蘭、北高加索地區和克里米亞從此被沙皇俄國控制。
第六次俄土戰爭是發生在1787——1792年,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的一場戰爭。作為俄土戰爭之一環。
第七次俄土戰爭發生於1806年至1812年間。
第八次俄土戰爭發生於1828年至1829年間,此時正值希臘人擺脫土耳其統治的希臘獨立戰爭,俄國趁火打劫,法國也支持希臘,英國詩人拜倫率領一支志願軍赴希臘作戰,土耳其與埃及聯軍戰敗。1829年9月,俄土雙方簽定《亞得里亞堡和約》,土耳其向俄國割讓外高加索沿海的領土。1832年,土耳其被迫承認希臘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伍』 現在有一個出國的機會,波蘭,土耳其,烏克蘭,羅馬尼亞,印度五選一
我建議您選擇烏克蘭,首先國土面積夠大,其次風景很好,再次西方的風情更加的濃郁一些,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烏克蘭號稱是世界上最出帥哥的(義大利只是媒體上關注的多一些)國家,此種原因不言自自明。羅馬尼亞國小,國窮不值得考慮。
另外印度很近,特色還是見慣的亞洲風情,不值得去,比較的臟亂差,而且他們的英文比較難聽。太熱了。老是下雨,所以放在最後考慮
波蘭與烏克蘭的情況比較的相近,但是風景不如烏克蘭,老謀子當年拍電影「十面埋伏」的時候就選擇的是美麗的烏克蘭。
最後就是土耳其了,這個國家可以放在第二順位,因為他是亞歐都擁有領土的很特殊的國家,伊斯坦布爾風景可以,橫跨亞歐的土耳其海峽,中東風情和伊斯蘭風格比較的重,自然風景不如烏克蘭,如果你對羅馬歷史,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比較的感興趣,可以選擇,如果沒有太多的歷史知識,選擇烏克蘭更好點,但是對海峽風景,大橋哦比較感興趣可以選擇土耳其。
我的QQ號626250679,我走遍了79個國家,嗯,有什麼旅遊的問題,可以直接來問我。呵呵。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陸』 每個國家的簡稱是什麼
1、中國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世界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世界第一大人口國,與英、法、美、俄並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
2、日本國,簡稱「日本」
日本位於東亞、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
3、大韓民國,簡稱「韓國」
韓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面積的45%),主體民族為韓民族,通用韓語,總人口約5147萬。首都為首爾。韓國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APEC、世界貿易組織和東亞峰會的創始成員國,也是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成員。
4、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
美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美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其他盟國取得勝利,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在蘇聯解體後,成為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經濟、文化、工業等領域都處於全世界的領先地位。
5、泰王國,簡稱「泰國」
泰國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泰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和創始國之一,同時也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歐會議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6、梵蒂岡城國,簡稱「梵蒂岡」
梵蒂岡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也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其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7、瑞典王國,簡稱「瑞典」
瑞典是一個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國家,北歐五國之一,首都為斯德哥爾摩。瑞典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盟成員國之一,被視為具有社會自由主義傾向以及極力追求平等,設立許多社會福利制度,且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中通常名列前茅。
8、瑞士聯邦,簡稱「瑞士」
瑞士是中歐國家之一,全國劃分為26個州。瑞士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全球最富裕、社會最安定、經濟最發達和擁有最高生活水準的國家之一。其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其人均GDP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歐洲僅次於盧森堡。瑞士還是世界上最為穩定的經濟體之一。
9、西班牙王國,簡稱西班牙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國,還是歐元區第五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GDP)居歐洲國家第6名,世界第13名。
10、巴西聯邦共和國,簡稱巴西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享有「足球王國」的美譽。巴西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完整的工業基礎,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南美洲第一,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是金磚國家之一,也是南美洲國家聯盟成員。是里約集團創始國之一,南方共同市場、20國集團成員國,不結盟運動觀察員。
『柒』 俄羅斯和波蘭在歷史上有什麼恩怨
十七世紀初波軍殺進莫斯科
波蘭民族和俄羅斯民族在人種、語言上同屬斯拉夫人,說是兄弟民族並不過分,但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波蘭人信仰天主教,從中世紀後期起就不斷發生沖突。
13世紀中期,俄羅斯的前身羅斯諸公國和波蘭都遭到拔都率領的蒙古西征軍的攻擊,後來蒙軍撤出波蘭,在今天俄羅斯的土地上建立了金帳汗國。羅斯諸公國成為金帳汗國的附庸,它們與波蘭經常發生戰爭。
1480年,莫斯科公國擺脫金帳汗國統治之後,逐步建立近代俄羅斯。波蘭也日益強大,1569年,通過「盧布林聯合」,波蘭-立陶宛共和國(以下簡稱波蘭)誕生。為爭奪東歐霸權,該國與俄羅斯開始長期斗爭。
(7)什麼是波蘭與土耳其擴展閱讀:
波蘭與俄羅斯的其他矛盾:
二戰結束以後,波蘭雖然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但是那種藏在人民內心對於俄國人的厭惡讓這種政治體制變得十分不穩定,波蘭人民追求社會主義民主改革的運動也毫無例外遭到了蘇聯的「反修正」鎮壓。
積怨之下,波蘭內部的「自由」勢力在美國「和平演變」戰略的推動下開始逐漸興奮作浪,曾經蓄積已久的「反俄」情緒被別有用心者轉化為反對社會主義制度的「顏色革命」浪潮。
在這些內外因素的驅使下,以波蘭為主的東歐國家終於在上世紀80年代末爆發了世界矚目的「東歐劇變」。至此,跟隨西方的波蘭徹底走上了與俄羅斯人勢不兩立的方向。
直至今日,兩國仍然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其中,有歷史宿怨,有宗教分歧,有政治對立。兩國的恩仇何時可以一笑而泯,前途一片迷茫。
『捌』 為什麼瑞典、波蘭和土耳其一直是俄國在歐洲擴張的三個主要對象
主要是地理原因
因為這三個國家都與俄國接壤
而且占據著入海口
奪取入海口是幾代俄國沙皇的夢想
其他的原因大概就是類似宗教
民族的
不過就是俄國入侵的借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