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怎麼向奧地利發動戰爭

土耳其怎麼向奧地利發動戰爭

發布時間: 2022-04-21 23:52:44

A. 奧土戰爭發生在哪兩個國家之間

奧土戰爭指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而發動的各次戰爭。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開始征服歐洲,進而於1521年佔領貝爾格萊德。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捷匈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站穩了腳跟,就有了進一步向西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則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

B. 奧土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奧土戰爭指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而發動的各次戰爭。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開始征服歐洲,進而於1521年佔領貝爾格萊德。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捷匈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站穩了腳跟,就有了進一步向西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則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

1529年,土耳其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1529年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

但是,土軍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能達成協議。1532年夏,戰事再次發生。查理五世統率的奧軍在匈牙利中部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

根據這項條約,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但奧地利每年必須向土耳其蘇丹進貢3萬杜卡特,並保證不進攻匈牙利東部受土耳其操縱的揚·查波爾斯基的軍隊。

1540~1547年戰爭是土耳其聯合法國進行的。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動了進攻,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根據1547年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了土耳其,匈牙利中部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手中。

1551~1562年的奧土戰爭,是為了爭奪特蘭西瓦尼亞。土軍取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1553年攻佔埃格爾。

但是,根據1562年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盡管1566年土軍攻佔奧地利的錫格特瓦爾要塞,但1566~1568年戰爭中土耳其仍一無所獲。

1592~1606年戰爭是由土軍的進攻挑起的。1596年10月,奧匈軍隊在克烈斯特什附近慘遭敗北。爾後雙方互有勝負。

根據1606年的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權利平等的締約一方,它無須再向土耳其蘇丹繳納年貢,但需一次付清20萬杜卡特。

1660~1664年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而爆發的。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哥特哈德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到蒙特庫科里元帥統率的奧軍迎頭痛擊。

根據1664年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特蘭西瓦尼亞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在1683~1699年戰爭中,土耳其企圖利用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1683年7月,土軍圍困了維也納。

但是,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2萬餘人戰死,丟失300門火炮和全部戰旗。維也納一戰失敗後,奧斯曼帝國被迫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

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了反土耳其「神聖同盟」,1686年起俄國也加入了這一聯盟。1686年,奧軍攻佔布達,1687~1688年期間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和巴納特,攻佔貝爾格萊德。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維丁城附近戰敗。

但是,就在這一年,土耳其扭轉戰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的領土。俄國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態勢。爾後,雙方互有勝負。

1697年9月,葉夫根尼·薩沃斯基統率的奧軍在蒂薩河畔的澤特附近獲得勝利。土軍3萬餘人陣亡,損失了全部火炮和輜重。

根據1699年卡爾洛維茨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神聖同盟」的其他參加國也得到不少土地。

1716~1718年戰爭中,奧地利同威尼斯結盟。1716年10月,葉夫根尼·薩沃斯基率領奧軍攻取特梅什瓦爾要塞,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

根據1718年簽訂的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奧地利又獲得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波斯尼亞北部等地領土。

1737~1739年戰爭是奧地利根據1726年奧俄共同防禦條約發動的。

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和瓦拉幾亞許多地區,但1739年7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慘敗。

同年,奧地利與土耳其單獨媾和,簽訂貝爾格萊德和約,不僅將1737年所佔領的全部領土,而且將以前佔領的巴納特、塞爾維亞北部等部分領土歸還土耳其。

1788~1790年戰爭也是奧地利發動的。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但於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為土軍所擊潰。俄軍在蘇沃洛夫和波將金統率下一再取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3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

法國大革命後國際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根據單獨議和的1791年錫斯托夫和約,土耳其收回了前一次戰爭中奧地利所侵佔的所有省份。

其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上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

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出於在兩國佔領地區內鎮壓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兩國對抗在19世紀初葉軍事實力和政治力量大大增強了的俄國的共同要求。

整個說來,奧土戰爭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C. 奧土戰爭發生的經過是怎樣的

16~18世紀的奧土戰爭。16~18世紀間的奧土戰爭,是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持續了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多民族的奧匈帝國開始形成。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紀末葉,奧斯曼突厥部落酋長的兒子奧斯曼襲封後,宣布成立獨立公國,遂不斷進行擴張,於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國內訌,開始插足歐洲。到14世紀末,巴爾乾的絕大部分土地都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5世紀,土耳其開始對拜占庭帝國展開新的攻勢。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領。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到15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已經佔有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巴爾干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斗,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也在長期爭斗中形成。從此,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後,繼續對外擴張。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間(1512~1520年),開始對伊朗的戰斗,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一部和庫爾德斯坦。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期。蘇里曼進行多次擴張,1521年,進占貝爾格萊德和羅德斯島。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進一步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匈牙利內部呈現兩派,一部分貴族選立斐迪南為王,藉以與土耳其對抗。土耳其蘇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貴族選立查帕爾亞為王,反對斐迪南,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直接沖突。1529年,土耳其蘇里曼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但是,土耳其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532年夏,雙方重又開戰,奧軍在查理五世統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區,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奧土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根據條約規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奧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3萬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幣);匈牙利其餘部分歸蘇里曼控制,奧軍保證不對駐軍進攻。

1540~1547年,土耳其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聯盟,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起攻勢,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與法作戰的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1547年,奧土雙方簽訂《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匈中部地區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大部地區的統治。1551~1562年,奧土雙方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而展開爭斗。土耳其軍隊獲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佔埃格爾。但是,根據1562年的雙方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雙方呈膠著狀態。在1566~1568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仍無建樹。

1592~1606年的戰爭是由土耳其挑起的,雙方各有勝負。根據1606年雙方締結的《席特瓦托羅克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平等的締約一方。1660~1664年的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地區而爆發的。雙方於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戈特哈特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奧軍迎頭痛擊失利。根據1664年雙方締結的《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該地區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雙方經過16~17世紀的角逐,奧斯曼帝國已經渡過它的強盛時代。從16世紀後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對西方的威脅的勢頭逐漸減弱。由於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貴族的離心傾向和宮廷貴族爭奪政權的內訌,以及因侵略擴張政策而引起的與鄰國的不斷戰爭,土耳其的實力開始走向衰落。到17世紀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內外交困,越來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企圖聯合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進行對奧的戰爭。1683年7月,土耳其軍隊圍困維也納。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損失慘重:死亡2萬餘人,損失火炮300門。維也納一戰的敗北,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此後,戰局發生變化。1686年,奧軍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1687~1688年,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附近敗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轉敗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由於俄國的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的態勢。1697年9月,奧軍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獲勝,土軍亡3萬餘人,損失全部火炮和輜重。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進入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但告失敗。1716年10月,奧軍攻佔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根據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1735~173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連戰失利,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等地。1788~1790年期間,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軍擊潰。俄軍在俄土戰爭中的獲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三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歐洲形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後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1790年之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時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

奧土戰爭持續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激起了各鄰國之間的不滿,促使各鄰國結成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在戰略上把自己擺在東南歐和中歐國家的對立面,「失道寡助」。長期的征戰使國庫空虛,激起了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這一切都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土戰爭之後的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也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D. 俄土戰爭是怎麼回事

1787—1791年的俄土戰爭,是俄國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後期對土耳其發動的又一次大規模擴張戰爭。這次戰爭與1768—1774年的俄土戰爭一脈相承,都是俄國傳統南下政策的繼續。

1787年,土耳其要求俄國歸還克里米亞,承認喬治亞為土耳其的屬地,並對出入海峽的俄商船進行檢查。俄國拒絕土耳其的要求,土耳其遂出動軍隊對俄開戰。

1787年9月2日,土耳其艦隊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國護衛艦發起攻擊,俄軍艦隊和要塞炮兵還擊,戰爭首先從海上打響。9月25日夜,小股土耳其部隊在艦隊支援下,企圖在金布恩登陸,被俄軍擊潰,登陸未遂。

10月12日,土軍從奧恰科夫獲得增援後,再次攻擊金布恩。經多次爭奪,土軍遭到俄軍蘇沃洛夫軍團重創,幾乎遭全殲。金布恩之戰的失利,打亂了土耳其的戰略計劃,為俄軍集結主力發動進攻爭取了時間。

1788年1月,奧地利正式對土耳其宣戰。同年5月,俄軍主力編組完成,黑海艦隊力量加強。俄軍計劃攻佔奧恰科夫。6月下旬,俄波將金元帥率領5萬人渡過布格河,從陸上包圍奧恰科夫,同時以艦隊海上襲擾,對其長圍久困。

奧恰科夫攻防戰以海戰開始。6月中、下旬先後發生3次海戰,土軍損失各型艦艇共32艘,其餘艦艇或逃往黑海西岸,或避入奧恰科夫。土耳其統帥部為挽回敗局,調兵增援。俄土兩艦隊海上遭遇。7月14日,雙方艦隊在費多尼亞島交戰。俄軍烏沙科夫率艦全速出擊,搶占上風位置,從而使土艦隊處於俄艦隊夾擊之中。俄軍擊毀土艦1艘,其餘土艦先後撤回黑海西部沿海。

在奧恰科夫陸戰場上,俄軍繼續圍困要塞。直到1788年12月17日,俄軍兵分6路強攻奧恰科夫,經數小時戰斗,俄軍奪占奧恰科夫,斃俘土軍1.35萬人,繳獲火炮310門。

1788年夏,正值俄軍圍困奧恰科夫之時,土耳其盟國瑞典參戰,俄國遭土耳其和瑞典南北夾擊。俄力圖避免兩線作戰,但無濟於事。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俄以次要兵力在北線實施防禦,把主力放在南線,以對付土耳其。7月上旬,俄軍波羅的海艦隊一部,奉令出海尋殲瑞典艦隊。7月16日,俄瑞雙方在霍格蘭島附近遭遇,各自俘獲對方戰艦1艘,打成平手。海上交戰的同時,瑞典地面部隊分兩路向彼得堡方向進軍,由於瑞軍內部芬蘭籍官兵發生「騷動」,拒絕越境作戰,瑞軍進攻計劃破產,撤回本土。

1789年春,俄軍對土耳其作戰的部隊合編為南方集團軍,由波將金指揮。波將金1789年作戰計劃是:主力集團首先攻佔比薩拉比亞,爾後聚殲土軍於賓傑拉地區;牽制集團配合主力行動,並與奧地利軍隊保持聯系。為配合俄軍作戰,奧軍主要在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行動。

1789年的土耳其作戰計劃規定:在多瑙河下游集結15萬大軍,北上殲滅俄軍主力於賓傑拉地區。為免除後顧之憂,保證主力機動自由,土軍統帥部派出牽制部隊於福克沙尼方向,以切斷俄奧兩軍的聯系。

1789年6月下旬,集中於多瑙河下游一帶的土軍主力大舉北上,進抵福克沙尼。7月下旬,俄、奧兩軍在阿茹得會師,隨時准備攻擊進駐福克沙尼的土軍。俄軍指揮為蘇沃洛夫。

俄軍作戰方案是:俄奧聯軍從行進間強渡普特納河,對福克沙尼實施進攻。8月1日,聯軍與土軍在福克沙尼發生激戰。經10小時激戰,土軍陣亡1500人,聯軍傷亡300—400人。戰斗結束後,俄軍撤回原駐地。與此同時,波將金指揮的南方集團軍主力正向德涅斯特河推進,企圖迂迴賓傑拉,但行動遲緩。土軍趁機加緊准備發動進攻,計劃主攻方向指向聯軍結合部,殲滅蘇沃洛夫部隊,爾後回頭攻擊俄軍主力。另一支牽制部隊進駐伊茲梅爾。

1789年9月中旬,土軍主力進逼福克沙尼。9月21日,蘇沃洛夫部隱蔽進至福克沙尼,與奧軍會合。當日夜10時,聯軍在距土軍7—8公里處乘夜偷渡雷姆納河。22日晨,雷姆尼克會戰打響,雙方激戰達12小時。土軍遭重創,放棄陣地潰逃,傷亡、溺斃者達1萬餘人。

雷姆尼克一戰打亂了土耳其的整個作戰計劃。俄軍在此役之後,攻克賓傑拉,並且不戰而奪取阿克爾曼,控制整個摩爾多瓦。

俄軍為迫使土耳其停戰議和,計劃在多瑙河左岸展開積極的軍事行動,並做好打到右岸的准備。土軍依託沿岸一系列堅固設防的要塞進行戰略防禦。伊茲梅爾在諸要塞中,戰略地位最為重要。伊茲梅爾控制著多瑙河下游,直接威脅俄軍翼側和後方,不拔除伊茲梅爾,俄軍難以在多瑙河左岸行動;該地集中土軍精銳部隊,一旦被殲,土軍戰鬥力銳減。攻克伊茲梅爾不僅震撼土耳其,也有助於提高俄國在歐洲的地位。因此,伊茲梅爾勢在必克。

1790年3月,烏沙科夫就任黑海艦隊司令,先後在錫諾普海域、刻赤海峽和騰得拉島海域海戰中連續突擊,擊敗土耳其艦隊,牽制土海軍力量。然而,波將金指揮的地面部隊行動遲緩,貽誤了戰機。9月,奧地利單獨與土耳其締結和約,從而增加了俄軍的困難。1790年10月中旬,俄軍向伊茲梅爾開進。12月上旬,兩次圍攻伊茲梅爾,均未奏效。波將金指派蘇沃洛夫指揮伊茲梅爾地區的俄軍(地面部隊3.1萬人、火炮600門,多瑙河區艦隊小型艦艇200餘艘、艦炮約400門)。

蘇沃洛夫的作戰計劃是:地面部隊編成三個集團,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同時發起猛攻。從作戰部署看,主攻方向指向防禦較薄弱的南面,俄軍在該方向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和四分之三的火炮。

1790年12月22日凌晨3時,俄軍在夜幕和濃霧掩護下秘密接近城牆。5時30分,按統一號令,兵分三路同時發起攻擊,多瑙河區艦隊輸送地面部隊上陸,並以艦炮支援。8時,外城被攻破,雙方展開激烈的巷戰,16時戰斗結束。土耳其守軍陣亡2.6萬人,被俘9000人。俄軍傷亡約1萬人。伊茲梅爾一戰基本上決定了俄土戰爭的結局。

1791年夏,蘇沃洛夫部將庫圖佐夫兩次打敗土軍地面部隊,6月15日,在巴格達附近擊潰土軍2.3萬人。同時,烏沙科夫兩次打敗土耳其艦隊。8月11日,在卡拉克里亞海角,趁土艦隊官兵多數在岸上度伊斯蘭教節日之際,發動突然襲擊,重創土艦隊。雙方軍事行動至此基本結束。

1792年1月,俄土簽訂雅西和約,土耳其承認俄國兼並克里米亞,宣布放棄喬治亞。至此,整個黑海北岸廣大地區劃歸俄國版圖。

1787—1791年俄土戰爭的結束,沙俄實現了稱霸黑海的野心,為進一步向巴爾干、地中海和中亞方向侵略擴張創造了有利態勢。俄軍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在於葉卡捷琳娜二世善於把外交和軍事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戰前進行充分的外交准備,拼湊軍事同盟,孤立敵人,避免兩線作戰。俄國面對土耳其和瑞典兩個對手,始終把主力用在南線對付土耳其,而在次要方向的北線,只用少量兵力進行防禦。

這次俄土戰爭也充分展示了俄國統治集團內部軍事思想上的斗爭。在較長時期,革新派與保守派的斗爭一直不斷。從總體上說,保守派占優勢,18世紀後半期,以蘇沃洛夫和烏沙科夫為代表的革新勢力已嶄露頭角。他們兩人在作戰中相互配合,進一步發展了地面和海上作戰的基本原則。蘇沃洛夫的進攻思想充分反映了沙皇政府的擴張政策對軍事的要求。這種思想,較之西歐盛行一時的避免決戰、依靠「機動」取勝的消極作戰思想略勝一籌。然而,俄國封建農奴制決定了革新派在對外戰爭中雖然打勝仗較多,但在統治集團內部斗爭中卻往往敗北,成為宮廷陰謀的犧牲者。

E. 1683~1699年的奧土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在1683~1699年的奧土戰爭中,土耳其企圖利用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1683年7月,土軍圍困了維也納。但是,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2萬餘人戰死,丟失300門火炮和全部戰旗。維也納一戰失敗後,奧斯曼帝國被迫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

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了反土耳其「神聖同盟」,1686年起俄國也加入了這一聯盟。1686年,奧軍攻佔布達,1687~1688年期間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和巴納特,攻佔貝爾格萊德。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維丁城附近戰敗。但是,就在這一年,土耳其扭轉戰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的領土。俄國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態勢。爾後,雙方互有勝負。

1697年9月,葉夫根尼•薩沃斯基統率的奧軍在蒂薩河畔的澤特附近獲得勝利。土軍3萬餘人陣亡,損失了全部火炮和輜重。

根據1699年卡爾洛維茨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神聖同盟」的其他參加國也得到不少土地。

F. 奧土戰爭的戰爭歷程

17~18世紀,奧地利與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而進行的多次戰爭。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開始向歐洲擴張。在1521年奪占貝爾格萊德、1526年莫哈奇之戰中大敗捷匈聯軍、1529年攻佔布達佩斯之後,繼續向歐洲腹地推進,與統治中歐和東南歐部分地區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多次發生戰爭,先後奪取匈牙利東部和中部,並將特蘭西瓦尼亞變為其屬地。進入17世紀後,雙方進行了四次較大規模的戰爭。
1683~1699年戰爭1683年7月,土耳其宰相卡拉·穆斯塔法率兵15萬圍攻維也納。8月,波蘭國王約翰·索別斯基率由波蘭、巴伐利亞、薩克森組成的基督教聯合戰斗部隊約3萬餘人馳援奧軍,9月在奧軍配合下將土軍擊敗,殲敵2萬餘人,至年底將其逐出匈牙利西北地區。次年3月,奧地利與波蘭、威尼斯結成神聖同盟(沙皇俄國於1686年加入)。奧軍及其盟軍乘勝進軍,至1688年先後攻佔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大部及塞爾維亞北部。1690年,土軍乘奧地利受到法國進攻之機發起反攻,重新奪回塞爾維亞,但次年8月在斯托蘭凱門遭慘敗,損失3萬人。此後,戰爭出現僵局。1697年9月,土軍在蒂薩河畔再遭慘敗,3萬餘人喪生。1699年1月,雙方簽訂《卡爾洛維茨和約》。奧地利獲得除巴納特之外的整個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廣大地區。
1716~1718年戰爭1716年1月,奧地利與威尼斯結盟。8月,歐根親王率奧軍6萬人在多瑙河畔彼得瓦爾丁(今南斯拉夫彼得羅瓦拉丁)大敗土軍,10月攻佔泰梅什瓦爾(今羅馬尼亞蒂米什瓦拉),次年8月攻克貝爾格萊德。土耳其被迫求和。1718年7月,雙方簽訂《帕薩羅維茨和約》。奧地利取得巴納特、塞爾維亞北部、波斯尼亞和瓦拉幾亞部分地區。
1737~1739年戰爭1737年1月,奧地利根據1726年奧俄秘約對土耳其宣戰。戰爭初期,雙方互有勝負。1739年7月,奧軍在格羅茨卡遭慘敗,繼而貝爾格萊德失守,被迫議和。9月,雙方簽訂《貝爾格萊德和約》。奧地利割讓其佔有的塞爾維亞北部以及波斯尼亞和瓦拉幾亞部分地區。
1788~1790年戰爭1781年,奧、俄再次結盟。1787年俄土戰爭爆發。翌年初,奧地利依約對土宣戰。9月,奧軍在洛多什附近地區被土軍擊潰。因俄軍攻勢凌厲,奧軍得以調整部署恢復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20餘天圍困攻佔貝爾格萊德。由於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國際形勢變化,加之面臨普魯士入侵威脅和擔心沙皇俄國在巴爾干擴張,奧地利與土耳其單獨議和。1791年8月,雙方簽訂《錫斯托夫條約》。土耳其以波斯尼亞部分地區換取貝爾格萊德。
此後,因沙皇俄國在巴爾乾地區的擴張和各自佔領區內斯拉夫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兩國調整了國家戰略,關系趨於緩和。奧土戰爭加速了土耳其的衰亡,促進了多民族奧匈帝國的形成。

G. 奧土戰爭是怎麼回事

到18世紀間,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而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18世紀土耳其軍隊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紀末葉,奧斯曼突厥部落酋長的兒子奧斯曼襲封後,宣布成立獨立公國,遂不斷進行擴張,於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國內訌,開始插足歐洲。到14世紀末,巴爾乾的絕大部分土地都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5世紀,土耳其開始對拜占庭帝國展開新的攻勢。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領。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到15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已經佔有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巴爾干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斗,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也在長期爭斗中形成。從此,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後,繼續對外擴張。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間(1512—1520年),開始對伊朗的戰爭,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一部和庫爾德斯坦。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期。蘇里曼進行多次擴張,1521年,進占貝爾格萊德和羅德斯島。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進一步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匈牙利內部呈現兩派,一部分貴族選立斐迪南為王,藉以與土耳其對抗。土耳其蘇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貴族選立查帕爾亞為王,反對斐迪南,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直接沖突。1529年,土耳其蘇里曼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但是,土耳其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532年夏,雙方重又開戰,奧軍在查理五世統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區,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奧土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根據條約規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奧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3萬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幣);匈牙利其餘部分歸蘇里曼控制,奧軍保證不對駐軍進攻。

1540—1547年,土耳其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聯盟,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起攻勢,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與法作戰的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1547年,奧土雙方簽訂《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匈中部地區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大部地區的統治。1551—1562年,奧土雙方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而展開爭斗。土耳其軍隊獲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佔埃格爾。但是,根據1562年的雙方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雙方呈膠著狀態。在1566—1568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仍無建樹。

1592—1606年的戰爭是由土耳其挑起的,雙方各有勝負。根據1606年雙方締結的《席特瓦托羅克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平等的締約一方,它無須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但需一次付清20萬杜卡特。1660—1664年的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地區而爆發的。雙方於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戈特哈特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奧軍迎頭痛擊失利。根據1664年雙方締結的《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該地區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雙方經過16—17世紀的角逐,奧斯曼帝國已經渡過它的強盛時代。從16世紀後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對西方的威脅的勢頭逐漸減弱。由於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貴族的離心傾向和宮廷貴族爭奪政權的內訌,以及因侵略擴張政策而引起的與鄰國的不斷戰爭,土耳其的實力開始走向衰落。到17世紀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內外交困,越來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企圖聯合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進行對奧的戰爭。1683年7月,土耳其軍隊圍困維也納。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損失慘重:亡2萬餘人,損失火炮300門。維也納一戰的敗北,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此後,戰局發生變化。1686年,奧軍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1687—1688年,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附近敗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轉敗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由於俄國的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的態勢。1697年9月,奧軍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獲勝,土軍亡3萬餘人,損失全部火炮和輜重。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進入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但告失敗。1716年10月,奧軍攻佔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根據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1735—173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連戰失利,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等地。軍事失敗加深了奧斯曼帝國的危機。1788—1790年期間。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軍擊潰。俄軍在俄土戰爭中的獲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三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歐洲形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後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1790年之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時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總之,奧土戰爭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奧土戰爭持續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曾盛行一時,在其鼎盛時期,幅員跨歐、亞、非三大洲。早在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就開始遠征歐洲,之後,土耳其與東南歐和中歐各鄰國之間一直存在領土糾紛,各國統治者經常進行武力爭奪。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激起了各鄰國之間的不滿,促使各鄰國結成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在戰略上把自己擺在東南歐和中歐國家的對立面,「失道寡助」,長期的征戰使國庫空虛,激起了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人民憤懣情緒增長。1730年9月,伊斯坦布爾爆發人民起義。到18世紀後半期,奧斯曼帝國境內被壓迫民族也掀起爭取獨立的斗爭。這一切都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斯曼帝國的日趨衰落,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昔日的奧斯曼帝國已無往日的威風。

H. 1787~1791年的俄土戰爭的起因是什麼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1787~1791年的俄土戰爭是由於土耳其的復仇計劃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國歸還克里木,承認喬治亞為土耳其的屬地,允許土耳其檢查出入海峽的俄國商船。俄國拒絕了這一最後通牒,土耳其便對俄開戰,出動了20萬軍隊和一支強大的艦隊。俄軍統帥部展開了2個集團軍:葉卡捷琳娜集團軍和烏克蘭集團軍,以及克里木軍團和庫班軍團。同時,還調動了黑海艦隊。

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艦隊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國護衛艦發起攻擊。9月13日夜,土軍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陸,但被俄軍擊潰。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陸隊在炮火掩護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陸,但遭到蘇沃洛夫軍團的急速突擊,幾乎被全殲。1788年戰爭初期,奧地利加入俄國一方參戰,並派出科布爾格斯基親王的軍團2.6萬人在摩爾達維亞作戰。

戰爭過程中,俄軍圍攻並奪取了霍京和奧恰科夫要塞。在攻打奧恰科夫要塞時,艦隊起了重要作用。

在1789年的戰爭中,烏克蘭集團軍在比薩拉比亞對賓傑里以及其他要塞展開了爭奪戰。1789年8月1日,一支俄國部隊和奧地利的一個軍團在福克沙尼擊潰奧斯曼•帕夏的軍隊3萬人。9月22日,俄奧聯軍在蘇沃洛夫的指揮下在雷姆尼克河畔粉碎了尤素甫•帕夏宰相的土軍10萬人。但波將金沒有利用這些勝利向多瑙河對岸發展進攻,而只是限於攻佔賓傑里、哈吉別伊和阿克爾曼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國各捕敵私船隊活動在土耳其艦隊的交通線上。

在1790年的戰爭中,波將金仍是集中主力圍攻敵要塞,而不是在野戰中殲滅土軍。土耳其指揮部將主要突擊方向轉向黑海高加索沿岸,將巴塔爾•帕夏的部隊4萬人調往阿納帕要塞地區攻打庫班,並且做好了在克里木登陸的准備。

俄黑海艦隊在烏沙科夫海軍少將的指揮下,先後在錫諾普海域、刻赤海峽和堅德拉島海域的海戰中連續突擊,擊敗了土耳其艦隊。在9月8~9日堅德拉島海戰中俄艦隊鞏固了這一勝利。南方集團軍在艦隊的協助下佔領了基利亞、土耳恰和伊薩克恰諸要塞。向卡巴爾達進攻的巴塔爾•帕夏軍團也被擊潰。9月,奧地利單獨與土耳其締結和約,從而使俄國處於困難境地。盡管如此,俄國仍向多瑙河展開進攻。

1790年12月22日,蘇沃洛夫所部以猛攻奪取了土耳其防禦工事堅固的伊茲梅爾要塞。

俄軍在1791年的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6月15日,庫圖佐夫將軍的部隊強渡多瑙河後,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土軍2.3萬人。7月9日,俄軍主力在默欽戰役中擊敗土軍。7月3日,古多維奇將軍的部隊在西高加索以猛攻奪取了阿納帕。俄軍在陸上和海上的勝利,以及烏沙科夫8月11日在卡列阿克里亞角擊潰土耳其艦隊的勝利加速了雅西和約的簽訂。

I. 俄土戰爭是怎麼樣發生的

俄土戰爭指俄國與土耳其為爭奪黑海及其毗連地區的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17世紀至18世紀上半葉所進行的戰爭,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和克里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並13世紀被蒙古韃靼人侵佔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奪取黑海出海口。這是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18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關於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復;以及俄國力圖在巴爾干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為此而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蓬勃發展的反對奧斯曼帝國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

1676~1681年的俄土戰爭是在烏克蘭同俄國重新合並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侵烏克蘭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對重新合並。

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戰爭中佔領了波多利亞,以後又依靠右岸烏克蘭的黑特曼多羅申科,企圖將整個右岸烏克蘭地區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1674年,左岸烏克蘭的黑特曼薩莫伊洛維奇被選為烏克蘭的總黑特曼。多羅申科率部1.2萬人於1676年佔領了黑特曼首都奇吉林,企圖藉助於土軍恢復自己的統治。

為阻止這一企圖,俄國—烏克蘭聯軍在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的率領下,於1676年春渡過第聶伯河,包圍了奇吉林,並於8月2日奪取該城,俘虜了多羅申科。在奇吉林遠征期間,俄國—烏克蘭聯軍與土耳其韃靼軍爭奪奇吉林的斗爭始終沒有停止。

1679~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託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里木韃靼人的多次侵襲。土耳其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被迫於1681年1月23日簽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承認左岸烏克蘭與俄國的重新合並。俄軍和烏克蘭軍的一致行動,對在戰爭中戰勝土耳其韃靼軍起了重要作用。

1686~1700年的俄土戰爭是俄國反對奧斯曼帝國侵略斗爭的繼續。戰爭是在俄國加入反土「神聖同盟」之後爆發的。

戰爭過程中俄軍進行了克里木遠征和亞速遠征。由於俄瑞戰爭迫近,以及同盟的其他成員國與土耳其締結了和約,俄國政府也同土耳其締結了君士坦丁堡和約。

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轉歸俄國。戰爭證明俄軍必須進行改革。

1710~1713年的俄土戰爭是在北方戰爭期間進行的,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述,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

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是1733~1735年俄波戰爭後由於俄土之間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

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帥的第聶伯河集團軍以猛攻奪占彼列科普,爾後又佔領克里木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但後來由於發生了流行疾病和缺乏糧秣及飲水,俄軍被迫撤回烏克蘭。拉西將軍指揮的俄頓河集團軍,在布列達利海軍中將的頓河區艦隊的支援下,於1736年6月30日攻佔亞速。1737年7月頓河集團軍在區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錫瓦什湖,在薩爾吉爾河交戰中擊潰了克里木汗的軍隊。7月13日,第聶伯河集團軍以猛攻奪取了奧恰科夫。

同年,奧地利參戰,但奧軍屢遭失敗。為了與活動在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的奧軍協同作戰,俄軍於1739年初向摩爾達維亞展開進攻。從而使戰爭產生了轉折。8月,第聶伯河集團軍在斯塔武恰內戰役中擊潰了土軍。

根據摩爾達維亞代表團的請求,摩爾達維亞被接收加入俄國版圖。俄國由於面臨瑞典入侵的威脅而且同盟國奧地利及退出戰爭,不得已與土耳其簽訂了貝爾格萊德和約。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中,強渡地形復雜的水障礙的經驗豐富了軍事學術。

1768~1774年俄土戰爭是由奧斯曼帝國對俄國的侵略行動和反對俄國在波蘭擴大影響而引起的,是俄國爭奪黑海出海口斗爭的繼續。10月6日,得到法奧兩國支持的土耳其對俄宣戰。

為此,俄國將戈利岑將軍的第1集團軍從基輔調往霍京,將魯緬采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調到第聶伯河與頓河之間的地區作戰。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蘭·格來的軍隊入侵烏克蘭領土。俄第2集團軍在擊退敵人對烏克蘭的進攻後,前出至亞速海,封鎖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戰區,戈利岑與20萬敵軍作戰。

在對霍京的兩次猛攻失利後,他被迫於1769年6月率部撤過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駐防軍由於缺少食物,放棄了霍京。第1集團軍在新任指揮官魯緬采夫的指揮下向雅西展開進攻,於10月7日佔領該城;第2集團軍沿南布格河作戰。1769年7月,海軍上將斯皮里多夫的分艦隊從波羅的海駛入地中海參戰。

在1770年的戰爭中,第1集團軍在坑田墓地附近及拉爾加河和卡古爾河河畔擊潰了敵軍。俄國分艦隊在愛琴海的出現,促進了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統治的起義。

在切斯梅海戰中,俄國分艦隊擊潰了土耳其艦隊,從而保障了自己在愛琴海的制海權,並完成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封鎖。9月,俄軍以猛攻奪取了賓傑里要塞,7~11月,先後攻佔了伊茲梅爾、基利亞、布賴洛夫和阿克爾曼。

1771年,第1集團軍展開軍事行動,在多瑙河區艦隊的協同下,於2月佔領了茹爾扎,3月封鎖了土耳恰和伊薩克恰要塞。多爾戈魯科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在亞速海區艦隊的協同下,於6月25日以猛攻奪取了彼列科普,並佔領了克里木。

奧軍推進到俄國邊境之後,俄第1集團軍轉入積極防禦。

該集團軍分3個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作戰,於6月和10月多次擊退企圖以優勢兵力沖入多瑙河左岸地區的土軍。俄國艦隊在地中海成功的行動,促進了埃及和敘利亞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起義的爆發。俄國在陸海戰場的勝利迫使土耳其於1772年5月30日在茹爾扎同俄國簽訂停戰協定。11月12日,俄國又同克里木汗薩希布·格來締結條約。

根據條約,克里木脫離土耳其,處在俄國的庇護之下。

1773年的軍事行動是在巴爾干戰區進行的。6月,魯緬采夫集團軍渡過多瑙河,包圍了錫利斯特里亞要塞。5~6月,蘇沃洛夫將軍的部隊多次成功地襲擊了圖爾圖卡伊。

但由於兵力不足,魯緬采夫集團軍被迫撤過多瑙河。9~10月,俄軍企圖攻打瓦爾納和敘姆拉,均未果。

1774年6月,魯緬采夫率俄軍5.2萬人強渡多瑙河。6月20日,俄軍在科茲盧賈附近擊潰土軍4萬人。薩爾特科夫的部隊在圖爾圖卡伊附近擊潰土軍1.5萬人。魯緬采夫所部封鎖了敘姆拉、魯敘克和錫利斯特里亞諸要塞,其先頭部隊越過了巴爾干。

在這種形勢下,俄土雙方於7月24日簽訂了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和約確認了俄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勝利,保障了俄國自由進入黑海。

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的戰略協同動作、強渡大的水障礙、山地進攻、爭奪要塞等方面的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魯緬采夫在戰爭中創建了協同陸軍完成戰斗任務的利曼槳船區艦隊。

戰爭中,廣泛採用新式疏開戰斗隊形——師、團方陣,採用與射擊兵散開隊形相結合的縱隊取代線式戰斗隊形。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制定的教令和守則反映了部隊的戰斗經驗。

1789~1791年的俄土戰爭是由於土耳其的復仇計劃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國歸還克里木,承認喬治亞為土耳其的屬地,允許土耳其檢查出入海峽的俄國商船。俄國拒絕了這一最後通牒,土耳其便對俄開戰,出動了20萬軍隊和一支強大的艦隊。俄軍統帥部展開了2個集團軍:葉卡捷琳娜集團軍和烏克蘭集團軍,以及克里木軍團和庫班軍團。

同時,還調動了黑海艦隊。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艦隊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國護衛艦發起攻擊。9月13日夜,土軍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陸,但被俄軍擊潰。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陸隊在炮火掩護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陸,但遭到蘇沃洛夫軍團的急速突擊,幾乎被全殲。1788年戰爭初期,奧地利加入俄國一方參戰,並派出科布爾格斯基親王的軍團2.6萬人在摩爾達維亞作戰。

戰爭過程中,俄軍圍攻並奪取了霍京和奧恰科夫要塞。在攻打奧恰科夫要塞時,艦隊起了重要作用。

在1789年的戰爭中,烏克蘭集團軍在比薩拉比亞對賓傑里以及其他要塞展開了爭奪戰。1789年8月1日,一支俄國部隊和奧地利的一個軍團在福克沙尼擊潰奧斯曼·帕夏的軍隊3萬人。9月22日,俄奧聯軍在蘇沃洛夫的指揮下在雷姆尼克河畔粉碎了尤素甫·帕夏宰相的土軍10萬人。

但波將金沒有利用這些勝利向多瑙河對岸發展進攻,而只是限於攻佔賓傑里、哈吉別伊和阿克爾曼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國各捕敵私船隊活動在土耳其艦隊的交通線上。

在1790年的戰爭中,波將金仍是集中主力圍攻敵要塞,而不是在野戰中殲滅土軍。土耳其指揮部將主要突擊方向轉向黑海高加索沿岸,將巴塔爾·帕夏的部隊4萬人調往阿納帕要塞地區攻打庫班,並且做好了在克里木登陸的准備。

俄黑海艦隊在烏沙科夫海軍少將的指揮下,先後在錫諾普海域、刻赤海峽和堅德拉島海域的海戰中連續突擊,擊敗了土耳其艦隊。在9月8~9日堅德拉島海戰中俄艦隊鞏固了這一勝利。南方集團軍在艦隊的協助下佔領了基利亞、土耳恰和伊薩克恰諸要塞。向卡巴爾達進攻的巴塔爾·帕夏軍團也被擊潰。9月,奧地利單獨與土耳其締結和約,從而使俄國處於困難境地。盡管如此,俄國仍向多瑙河展開進攻。

1790年12月22日,蘇沃洛夫所部以猛攻奪取了土耳其防禦工事堅固的伊茲梅爾要塞。

俄軍在1791年的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6月15日,庫圖佐夫將軍的部隊強渡多瑙河後,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土軍2.3萬人。7月9日,俄軍主力在默欽戰役中擊敗土軍。7月3日,古多維奇將軍的部隊在西高加索以猛攻奪取了阿納帕。俄軍在陸上和海上的勝利,以及烏沙科夫8月11日在卡列阿克里亞角擊潰土耳其艦隊的勝利加速了雅西和約的簽訂。

1787~1791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在戰略和戰術上協同的新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縱隊與散開隊形相結合的戰術和圍攻要塞的戰法得到了發展。蘇沃洛夫在《制勝的科學》條令中總結了俄軍的先進經驗。

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是土耳其在拿破崙一世的支持下發動的。土耳其企圖在戰爭中進行報復,因為當時俄國正與法國、伊朗進行著激烈的戰爭。

這場戰爭的起因是:1805年簽訂的關於俄國船隻自由通過海峽的條約遭到破壞。

對此,俄國政府於1806年11~12月將米赫爾松將軍的摩爾達維亞集團軍調到了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多瑙河哥薩克軍投靠了俄國。12月30日,站在俄國一邊的大不列顛開始行動,其艦隊企圖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辛亞文海軍中將的俄國分艦隊,以捷涅多斯島為基地,從1807年2月起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在達達尼爾海戰和阿索斯海戰中戰勝了土耳其艦隊。

在巴爾干戰區和高加索戰區,俄軍也多次擊敗土軍。英俄反土聯盟崩潰之後,俄國於1807年8月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但1809年春戰火重燃。俄軍與亞塞拜然民團和喬治亞民團在高加索戰區協同作戰,將土軍逐出波季和蘇胡姆—卡列,同時還佔領了阿哈爾卡拉基要塞。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率俄軍8萬人,在擁有140艘艦船的多瑙河區艦隊的配合下強渡了多瑙河,奪取了伊薩克恰、土耳恰、巴巴達格、默欽、伊茲梅爾、布賴洛夫等要塞。

1810年5月,俄軍在新任總司令卡緬斯基將軍的指揮下,佔領了帕扎爾吉克、錫利斯特里亞和拉茲格勒諸要塞。在9月7~8日巴蒂納戰役中,土軍敗北。9月,魯舒克要塞和茹爾扎要塞的土耳其駐防軍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奪取了洛佛奇,但很快又將其放棄;1811年2月10日以猛攻的方式再次攻克該城。

1811年初,俄國由於面臨拿破崙軍入侵的威脅,被迫將多瑙河集團軍一部調往西部邊境。兵力幾乎減少一半的俄軍開始由庫圖佐夫指揮。他在7月4日魯舒克戰役和12月5日斯洛博德澤亞地區的交戰中迫使土軍投降,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由於庫圖佐夫具備高超的外交藝術,土耳其才簽訂了布加勒斯特和約。和約規定比薩拉比亞和西喬治亞並入俄國的版圖。拿破崙在1812年衛國戰爭前夕失去了土耳其這一盟友。

在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中,陸海軍在戰略上協同作戰的新經驗,以及奪取要塞、包圍敵人的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

1828~1829年的俄土戰爭是由於歐洲列強爭奪奧斯曼帝國的領地而引起的。

當時,奧斯曼帝國嚴重的國內危機由於希臘民族解放革命戰爭而進一步加深。

當聯合艦隊出動保衛希臘自治權而在納瓦里諾海戰中擊敗土—埃聯合艦隊之後,土耳其蘇丹得知同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劇,便撕毀了俄土兩國以前締結的所有協定,並於1827年12月宣布對俄進行「神聖戰爭」。

1828年4月26日,俄國向土耳其宣戰。為對付海珊·帕夏的15萬軍隊,俄國將維特根施泰因元帥的集團軍9.5萬人調到多瑙河戰區;將帕斯克維奇將軍的軍團2.5萬人調到高加索戰區,以對付5萬人的土耳其軍。

維特根施泰因集團軍於5月7日越過國境,經過一個月的戰斗,佔領了多瑙河各公國,強渡了多瑙河。10月11日,俄軍從陸上和海上發起聯合攻擊,佔領了瓦爾納。帕斯克維奇軍團越過國境之後,於7月5日以猛攻奪佔了卡爾斯要塞。7~8月間,高加索軍團各部隊在地方民團的支援下佔領了阿爾達甘、阿哈爾齊赫、波季和巴亞濟特諸要塞。

在1829年戰爭中,雙方戰斗非常激烈。6月11日,季比奇將軍指揮的俄軍在序列夫恰附近的戰役中擊潰了兵力比自己多1倍的敵軍,並於6月30日佔領錫利斯特里亞。7月,季比奇率部1.7萬人越過巴爾乾地區,向亞得利亞那堡挺進。8月20日,該城守軍投降。

俄軍向南發展進攻,使伊斯坦布爾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俄軍於7月9日控制了埃爾祖魯姆,前出到特拉帕作斯。俄軍在兩戰區取得勝利,主力前出到伊斯坦布爾,艦隊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以及艦船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帶游曳,這些行動都迫使土耳其政府於9月14日簽訂了亞得利亞那堡和約。

1828~1829年的俄土戰爭對於改進軍隊的指揮,組織陸海協同具有很大的影響,同時,積累了爭奪要塞和進行野戰的經驗,使戰役諸要素得到了發展。

俄土戰爭的結果,是俄國保留了南烏克蘭、克里木、比薩拉比亞及高加索的部分領土,並在黑海沿岸鞏固地建立了自己的統治。

J. 什麼是奧土戰爭

16~18世紀的奧土戰爭16~18世紀間的奧土戰爭,是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持續了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多民族的奧匈帝國開始形成。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紀末葉,奧斯曼突厥部落酋長的兒子奧斯曼襲封後,宣布成立獨立公國,遂不斷進行擴張,於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國內訌,開始插足歐洲。到14世紀末,巴爾乾的絕大部分土地都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5世紀,土耳其開始對拜占庭帝國展開新的攻勢。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領。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到15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已經佔有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巴爾干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斗,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也在長期爭斗中形成。從此,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後,繼續對外擴張。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間(1512~1520年),開始對伊朗的戰斗,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一部和庫爾德斯坦。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期。蘇里曼進行多次擴張,1521年,進占貝爾格萊德和羅德斯島。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進一步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匈牙利內部呈現兩派,一部分貴族選立斐迪南為王,藉以與土耳其對抗。土耳其蘇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貴族選立查帕爾亞為王,反對斐迪南,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直接沖突。1529年,土耳其蘇里曼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但是,土耳其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532年夏,雙方重又開戰,奧軍在查理五世統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區,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奧土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根據條約規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奧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3萬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幣);匈牙利其餘部分歸蘇里曼控制,奧軍保證不對駐軍進攻。

1540~1547年,土耳其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聯盟,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起攻勢,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與法作戰的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1547年,奧土雙方簽訂《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匈中部地區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大部地區的統治。1551~1562年,奧土雙方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而展開爭斗。土耳其軍隊獲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佔埃格爾。但是,根據1562年的雙方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雙方呈膠著狀態。在1566~1568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仍無建樹。

1592~1606年的戰爭是由土耳其挑起的,雙方各有勝負。根據1606年雙方締結的《席特瓦托羅克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平等的締約一方。1660~1664年的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地區而爆發的。雙方於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戈特哈特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奧軍迎頭痛擊失利。根據1664年雙方締結的《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該地區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雙方經過16~17世紀的角逐,奧斯曼帝國已經渡過它的強盛時代。從16世紀後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對西方的威脅的勢頭逐漸減弱。由於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貴族的離心傾向和宮廷貴族爭奪政權的內訌,以及因侵略擴張政策而引起的與鄰國的不斷戰爭,土耳其的實力開始走向衰落。到17世紀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內外交困,越來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企圖聯合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進行對奧的戰爭。1683年7月,土耳其軍隊圍困維也納。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損失慘重:死亡2萬餘人,損失火炮300門。維也納一戰的敗北,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此後,戰局發生變化。1686年,奧軍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1687~1688年,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附近敗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轉敗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由於俄國的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的態勢。1697年9月,奧軍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獲勝,土軍亡3萬餘人,損失全部火炮和輜重。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進入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但告失敗。1716年10月,奧軍攻佔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根據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1735~173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連戰失利,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等地。1788~1790年期間,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軍擊潰。俄軍在俄土戰爭中的獲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三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歐洲形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後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1790年之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時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

奧土戰爭持續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激起了各鄰國之間的不滿,促使各鄰國結成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在戰略上把自己擺在東南歐和中歐國家的對立面,「失道寡助」。長期的征戰使國庫空虛,激起了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這一切都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土戰爭之後的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也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7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3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7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4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