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hms多少錢
A. 加里波利之戰過程
加里波利之戰(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稱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島的一場戰役。它始於一個英國法國聯盟的海軍行動,目的是強行闖入達達尼爾海峽,然後佔領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此戰稱為恰納卡萊之戰(土耳其語:Çanakkale Savaşlari)。在此次登陸戰中,協約國方面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靠近十一個月的戰斗後,留下約131,000死亡, 262,000受傷。
序幕
在1914年的馬恩河戰役之後,協約國和同盟國在法國北方和比利時一角的戰線上陷入了僵持狀態。法國大臣推薦採取「外圍戰略」的辦法打破僵局。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至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澳大利亞與紐西蘭設澳新軍團節紀念4月25日登陸日期。
1914年11月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提出憑借英國海軍的實力打開達達尼爾海峽登陸,然後在加里波利登陸,直取鄂圖曼首都君士坦丁堡(今),把土耳其逐出戰爭。一方面又減輕俄羅斯高加索山戰線的壓力。得到君士坦丁堡控制的金角海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戰的俄國軍隊。並且,希望幾次開辟南線,攻打奧匈帝國。此設想,在戰略上固然相當高明,但實行起來卻搞得一團糟。1915年1月2日英國政府接受了尼古拉二世的請求,決定在達達尼爾海峽展開一條新戰線。
海戰
3月18日。英法兩國投入戰役的共計有62艘戰艦,以及大量輔助船隻,並指定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薩克維爾·卡登(Sackville Carden)上將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艦隊從2月19日炮轟達達尼爾海峽。3月18日,16艘軍艦企圖強行闖入狹窄的海峽通道, 4艘軍艦立即觸發水雷,艦只慌忙撤退。
在陸地上,土耳其軍隊在遭受突然襲擊的情況下,紛紛丟棄陣地向內陸退卻,英國突擊部隊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率先沖上海岸。至此,德國軍事顧問奧托·馮·贊德爾斯(Otto Liman von Sanders)已洞悉對方計劃中的加里波利登陸戰,火速調動軍隊至戰區。土耳其軍隊掘壕堅守,依據半島復雜的地形建立了強大的防禦體系,又在該地集結炮兵部隊。
在英法軍隊准備擴大戰果時,隱蔽在陣地中的土耳其士兵一起開火,把正在攀登懸崖的英軍也打了個措手不及。3月3日,聯軍的首輪登陸行動宣告失敗,卡登上將也被當作傷員送回英國。
陸戰
為奪回海灘,盟軍判斷一定要以陸軍佔領加里波利,才可得到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協約國在埃及和希臘群島倉促中集結了一支近八萬人的遠征軍,其主力由當時在埃及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隊組成,即「澳新軍團」(ANZAC)。英國兵部大臣赫瑞修·基欽納(Horatio Kitchener)命有「詩人將軍」之稱的英國陸軍上將伊恩·漢密爾頓(Ian Hamilton)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與其對陣的是由馮·贊德爾斯率領的土耳其新編第五集團軍,有八萬四千人。當協約國遠征軍抵達時,兵力已被對方超過,土軍居高臨下,火力又占壓倒優勢。
登陸
根據計劃,英軍和澳新軍團在同一天,分別從兩個不同登陸點上岸,英國軍隊從海麗絲岬(Cape Helles)登陸。在英國登陸之前,澳新軍團先在更北面近伽巴帖培(Gaba Tepe)的海灘登陸。
1915年4月25日夜,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准備後,協約國部隊同時展開登陸行動。由於澳新軍團士兵大多沒有接受過夜間登陸訓練,再加上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錯誤地登陸在目標以北的一個無名小灣(今澳新軍團灣)。同一天,英國和印度部隊在海麗絲岬同樣遭到土耳其猛烈火力。法軍在海峽對面,達達尼爾亞洲一邊登陸,但第二天撤退加入英軍。雖然建立了灘頭陣地,登陸軍根本就無法把部隊有效展開,實際上陷入了不穩固的、難以防守的立足點。
土耳其軍隊在穆斯塔法·凱末爾上校(後來「土耳其之父」阿塔土克)的指揮下,隨即進行了猛烈的還擊。經過一夜的混戰,雙方死傷慘重,已登陸的1.6萬名澳新軍團士兵在土耳其軍隊炮火的壓制下,被困在臨時掩體中動彈不得,接下來的幾天,雙方又陷入了僵持局面。
僵持
5月1日,土耳其軍隊大舉反攻協約國部隊最南面的一個登陸場。在戰斗中,英國戰列艦霍萊伊特號(HMS Goliath)、勝利號(HMS Triumph)和威嚴號(HMS Majestic)驅逐艦相繼被擊沉。結果英國撤離了大批艦只,這樣一來,登陸部隊便失去了海軍的支援,也失去了火力優勢。
5月6日至8日,協約軍向克里希亞(Krithia)進攻,死傷慘重,最終失敗。19日土耳其沿著整個澳新軍團前線又發起反攻。士兵在一連串自殺式沖鋒中戰死。澳新軍團無法佔領預定的山頭目標,他們被困守在一條從海灘到前沿不過400米的單薄的陣地上。
隨著夏季的來臨,上坡上遍地屍體,帶來痢疾、腹瀉和腸熱等疾病。半島上的澳新軍團士兵因氣候不適導致非戰斗減員持續增加。但協約國為了贏得此次行動的勝利,又調配了3個師的英軍前往半島。與此同時,馮·贊德爾斯也在拚命集結土耳其軍隊,准備迎擊新一輪的進攻。
8月進攻
1915年8月6日,新一輪的登陸戰在澳新軍團登陸場西北面的蘇弗拉灣(Suvla Bay)拉開。配合這個計劃的兩場戰斗在獨松(Lone Pine)和尼克山谷(The Nek)展開。這次行動由英國陸軍資深將領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Frederick Stopford)將軍指揮,由於土耳其人在蘇弗拉灣的防守比較薄弱,英軍在登陸時未遇到太多抵抗。可惜的是部隊上岸後未能及時擴大登陸場、鞏固灘頭陣地和向內陸推進佔領制高點,寶貴的戰機再次被錯過了。馮·贊德爾斯緊急從其他防線抽調了近2萬土耳其軍隊抵達蘇弗拉灣,搶先在薩里巴依爾山脊設置了一道臨時防線。凱末爾親自領土軍成功遏制了協約國軍隊前進的步伐。9月戰事開始又陷入僵局。
撤退
半島南岸W海灘,1月7日。9月,漢密爾頓被召回並被解除了指揮權,察爾斯·門羅(Charles Monro)將軍接替了他,但協約國軍隊的傷亡人數仍與日俱增。初冬寒冷,許多兵士患病,嚴重凍傷迅速在部隊中蔓延,超過16,000人凍傷,有人甚至凍死。11月23日,國防大臣基欽納視察戰場後,不得不下令按階段撤退。9萬軍人秘密撤離加里波利,而土耳其人完全沒有發覺。整個戰役中,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動,傷亡不到10人。1916年1月9日,當最後一名澳新軍團士兵離開海灘後,這次一戰中最大的登陸戰也就正式宣告徹底失敗。
史學家分析此次作戰,計劃疏漏,指揮不當,配合不力,導致傷亡慘重。其中,失敗很大原因歸咎於指揮者的優柔寡斷,正如一名英國歷史學家所言:「這是一個正確、大膽而有遠見的計劃,但卻被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英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錯誤給斷送了。」
B. 一戰戰艦哪幾款性能最好
有點復雜:
首先要進行戰略背景講解:
德國統一後,在俾斯麥的規劃下,第二帝國只實行歐陸第一強的地位,放棄海軍的投資,以便維持英德盟約,避免跟英國交惡;但威廉二世1888年上台後,這個才29歲的年輕崽,本身因為出生時候難產,給接生醫生拿產鉗夾了一下腦袋,搞得有點智力障礙加左手萎縮殘廢,自卑的很。照片都永遠是露右手左手放口袋的。自己也沒經歷過普法戰爭這些艱難,上台後跟現在糞青一樣,老想陸海雙強跟一哥(也是自己的表哥)較量,看不慣當時已經73歲的老傢伙俾斯麥,上台一年多就趕走了。然後開始大規模擴建海軍,德國佬很快就造出大量艦艇,成為世界第二海軍,而且都是新船。
英國佬當然不幹,就絞盡腦汁在1906年弄出一個專門奪取制海權的軍艦,無畏艦(Dreadnaught)
這種軍艦的特點是主炮都是相同口徑的,彈道完全相同,而且布置在中軸線上,可以集中最大火力擊沉對方,取消了以往戰列艦上的用於攻擊的第二口徑主炮,只保留了用於防禦輕型軍艦的副炮,以及使用高功率蒸汽輪機做動力;這種軍艦一出現,就將以往的軍艦全部淘汰,德國佬的投資打了水飄。從此海軍進入無畏艦時代。
無畏艦時代主要是幾個大強國建造這種皮厚肉粗炮管大的戰列艦,但由於皮太厚,速度都才20節左右,速度追不上當時的裝甲巡洋艦;而德國有很多裝甲巡洋艦可以到處去打擊英國的商船隊,為了對付這些巡洋艦,就把無畏艦的裝甲拆卸一部分,加裝鍋爐,在保持火力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得到巡洋艦級別的裝甲和速度,這就是戰列巡洋艦;
在戰術上,利用速度差,戰列巡洋艦可以充當主力艦隊的先鋒,而且也可以跟戰列艦進行一戰,糾纏等待戰列艦到來進行決戰,也可以通過速度差迂迴搶奪戰位來包抄主力艦隊。
一戰的主要海戰中,也基本是都是戰列巡洋艦出場的,戰列艦慢吞吞趕到戰場戰斗都結束了。
這兩種軍艦分別賦予不同的戰術理念,有不同的任務,是一起建造的;
由於英國的國力強,自1906年無畏號下水到1914年大戰爆發,共造了無畏艦38艘,德國才造了14艘。英國占據絕對優勢。戰列巡洋艦德國4艘,英國8艘。
1916年日德蘭海戰雙方參戰如下:
英國 28艘戰列艦9艘戰列巡洋艦8艘裝甲巡洋艦
德國16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6艘前無畏艦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雙方建成的無畏艦級別如下:
先說德國:
無畏艦:
拿騷級4艘:拿騷,威斯特法侖,萊茵蘭,波森;
赫爾戈蘭級4艘:赫爾戈蘭,東弗里斯蘭(又譯作「奧斯特弗里斯蘭」),圖林根,奧爾登堡;
凱撒(又譯作「皇帝」)級5艘:凱撒(又譯作「皇帝」),腓特烈大帝,凱瑟琳(又譯作「皇後」),阿爾伯特國王,路易特博爾德攝政王;
國王級4艘:國王,大選帝侯,邊境總督(又譯作「邊境伯爵」),威廉王儲。
超無畏艦:(主炮口徑在13.5 英寸以上者)
巴伐利亞級4艘: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未建成),薩克森(未建成)。
戰列巡洋艦:
馮-德-坦恩級1艘:馮-德-坦恩;
毛奇級2艘:毛奇,戈本;
塞德利茨級1艘:塞德利茨;
德弗林格級3艘:德弗林格,呂佐,興登堡。
英國的:
無畏艦(1906-1910)
無畏級戰列艦(同級艦1艘) 第一艘
無畏號戰列艦(HMS Dreadnought)(1906)
柏勒羅豐級戰列艦(Bellerophon class)(1907)(同級艦3艘)
柏勒羅豐號(HMS Bellerophon)壯麗號(HMS Superb)魯莽號(HMS Temeraire)
聖文森特級戰列艦(St.Vincent class)(1908-1909)(同級艦3艘)
聖文森特號(HMS St.Vincent)
科林伍德號(HMS Collingwood)
前衛號(HMS Vanguard)
海王星級戰列艦(Neptune class)(1909)(同級艦1艘)
海王星號(HMS Neptune)
巨人級戰列艦(Colossus class)(1910)(同級艦2艘)
巨人號(HMS Colossus)
大力神號(HMS Hercules)
超無畏艦(1910-1945)(主炮口徑在13.5 英寸以上者)
獵戶座級戰列艦(Orion class)(1910-1911)(同級艦4艘)
獵戶座號(HMS Orion)君主號(HMS Monarch)征服者號(HMS Conqueror)雷神號(HMS Thunderer)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1911年)(King George V class)(1911-1912)(同級艦4艘)
英王喬治五世號(HMS King George V)
百夫長號(HMS Centurion)
大膽號(HMS Audacious)
阿賈克斯號(HMS Ajax)
鐵公爵級戰列艦(Iron Duke class)(1912-1913)(同級艦4艘)
鐵公爵號(HMS Iron Duke)
馬爾博羅號(HMS Marlborough)
本鮑號(HMS Benbow)
印度皇帝號(HMS Emperor of India)
阿金科特號戰列艦(HMS Agincourt)(1913) 七炮塔妖怪,巴西訂造,賣給土耳其,英國沒收。
愛爾蘭號戰列艦(HMS Erin)(1913) 土耳其訂造,英國沒收。
加拿大號戰列艦(HMS Canada)(1913) 智利訂造,英國購買。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Queen Elizabeth class)(1913-1915)(同級艦5艘)
伊麗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
厭戰號(HMS Warspite)
巴勒姆號(HMS Barham)
勇士號(HMS Valiant)
馬來亞號(HMS Malaya)
復仇級戰列艦(Revenge class)(1914-1916)(同級艦5艘)
復仇號(HMS Revenge)
皇家橡樹號(HMS Royal Oak)
君權號(HMS Royal Sovereign)
決心號(HMS Resolution)
拉米利斯號(HMS Ramillies)
戰列巡洋艦:
無敵級戰列巡洋艦 (同級3艘)
無敵、不屈、不撓
不倦級戰列巡洋艦 (同級3艘)
不倦、紐西蘭、澳大利亞
獅級戰列巡洋艦 (同級3艘)
雄獅、皇家公主、瑪麗女王
虎號戰列巡洋艦 (1艘)(日本4艘金剛級與其類似)
聲望級戰列巡洋艦 (2艘 )
聲望號、反擊號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1艘 也是最後1艘)
最後評論:
一戰以後,由於技術發展,戰列艦已經可以有巡洋艦的航速,戰列巡洋艦由於生存力差,被淘汰了,舊的加裝裝甲,改建鍋爐成為高速戰列艦。
相對而言,越靠後的軍艦越先進,德國最好的戰列艦是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相比同期的英國伊麗莎白級別防護更好。
戰列巡洋艦德國的更出名,
塞德利茨號被命中22發大口徑穿甲彈和1枚魚雷,全部的五座主炮炮塔被毀,船艙內大量進水,總進水量超過排水量的五分之一,還可以獨自回港,號稱不沉戰艦。
戈本號原來服役地中海艦隊,給堵住回不去,就送給土耳其,把土耳其拉進一戰。最後,還一直服役到1954年才從土耳其海軍退役。
而英國的都是皮薄餡大,很容易打沉,死傷慘重。
C. 一些關於一戰的英文翻譯. Gallipoli Peninsula
Gallipoli Peninsula 加利波利半島
協約國 Entente Powers
同盟國 Allied Powers
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alipoli)半島的一場戰役。它始於一個英國法國聯盟的海軍行動,目的是強行闖入達達尼爾海峽,然後佔領鄂圖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此戰稱為恰納卡萊之戰(土耳其語:Çanakkale Savaşlari)。
在此次登陸戰中,協約國方面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靠近十一個月的戰斗後,留下約131,000死亡, 262,000受傷。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至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澳大利亞與紐西蘭設澳新軍團節紀念4月25日登陸日期。
序幕
在1914年的馬恩河戰役之後,協約國和同盟國在法國北方和比利時一角的戰線上陷入了僵持狀態。法國大臣推薦採取「外圍戰略」的辦法打破僵局。
1914年11月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提出憑借英國海軍的實力打開達達尼爾海峽登陸,然後在加里波利登陸,直取鄂圖曼首都君士坦丁堡(今),把土耳其逐出戰爭。一方面又減輕俄羅斯高加索山戰線的壓力。得到君士坦丁堡控制的金角海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戰的俄國軍隊。並且,希望幾次開辟南線,攻打奧匈帝國。此設想,在戰略上固然相當高明,但實行起來卻搞得一團糟。1915年1月2日英國政府接受了尼古拉二世的請求,決定在達達尼爾海峽展開一條新戰線。
海戰
不可抵抗號(HMS Irresistible)被水雷擊沉,3月18日。英法兩國投入戰役的共計有62艘戰艦,以及大量輔助船隻,並指定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薩克維爾·卡登(Sackville Carden)上將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艦隊從2月19日炮轟達達尼爾海峽。3月18日,16艘軍艦企圖強行闖入狹窄的海峽通道, 4艘軍艦立即觸發水雷,艦只慌忙撤退。
在陸地上,土耳其軍隊在遭受突然襲擊的情況下,紛紛丟棄陣地向內陸退卻,英國突擊部隊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率先沖上海岸。至此,德國軍事顧問奧托·馮·贊德爾斯(Otto Liman von Sanders)已洞悉對方計劃中的加里波利登陸戰,火速調動軍隊至戰區。土耳其軍隊掘壕堅守,依據半島復雜的地形建立了強大的防禦體系,又在該地集結炮兵部隊。
在英法軍隊准備擴大戰果時,隱蔽在陣地中的土耳其士兵一起開火,把正在攀登懸崖的英軍也打了個措手不及。3月3日,聯軍的首輪登陸行動宣告失敗,卡登上將也被當作傷員送回英國。
陸戰
為奪回海灘,盟軍判斷一定要以陸軍佔領加里波利,才可得到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協約國在埃及和希臘群島倉促中集結了一支近八萬人的遠征軍,其主力由當時在埃及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隊組成,即「澳新軍團」(ANZAC)。英國兵部大臣赫瑞修·基欽納(Horatio Kitchener)命有「詩人將軍」之稱的英國陸軍上將伊恩·漢密爾頓(Ian Hamilton)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與其對陣的是由馮·贊德爾斯率領的土耳其新編第五集團軍,有八萬四千人。當協約國遠征軍抵達時,兵力已被對方超過,土軍居高臨下,火力又占壓倒優勢。
登陸
根據計劃,英軍和澳新軍團在同一天,分別從兩個不同登陸點上岸,英國軍隊從海麗絲岬(Cape Helles)登陸。在英國登陸之前,澳新軍團先在更北面近伽巴帖培(Gaba Tepe)的海灘登陸。
1915年4月25日夜,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准備後,協約國部隊同時展開登陸行動。由於澳新軍團士兵大多沒有接受過夜間登陸訓練,再加上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錯誤地登陸在目標以北的一個無名小灣(今澳新軍團灣)。同一天,英國和印度部隊在海麗絲岬同樣遭到土耳其猛烈火力。法軍在海峽對面,達達尼爾亞洲一邊登陸,但第二天撤退加入英軍。雖然建立了灘頭陣地,登陸軍根本就無法把部隊有效展開,實際上陷入了不穩固的、難以防守的立足點。
土耳其軍隊在穆斯塔法·凱末爾上校(後來「土耳其之父」阿塔土克)的指揮下,隨即進行了猛烈的還擊。經過一夜的混戰,雙方死傷慘重,已登陸的1.6萬名澳新軍團士兵在土耳其軍隊炮火的壓制下,被困在臨時掩體中動彈不得,接下來的幾天,雙方又陷入了僵持局面。
-計劃登陸在伽巴帖培(Gaba Tepe)的海灘 -實際登錄在伽巴帖培(Gaba Tepe)的海灘以北兩公里的Ari Burnu(今澳新軍團灣)
僵持
5月1日,土耳其軍隊大舉反攻協約國部隊最南面的一個登陸場。在戰斗中,英國戰列艦霍萊伊特號(HMS Goliath)、勝利號(HMS Triumph)和威嚴號(HMS Majestic)驅逐艦相繼被擊沉。結果英國撤離了大批艦只,這樣一來,登陸部隊便失去了海軍的支援,也失去了火力優勢。
5月6日至8日,協約軍向克里希亞(Krithia)進攻,死傷慘重,最終失敗。19日土耳其沿著整個澳新軍團前線又發起反攻。士兵在一連串自殺式沖鋒中戰死。澳新軍團無法佔領預定的山頭目標,他們被困守在一條從海灘到前沿不過400米的單薄的陣地上。
隨著夏季的來臨,上坡上遍地屍體,帶來痢疾、腹瀉和腸熱等疾病。半島上的澳新軍團士兵因氣候不適導致非戰斗減員持續增加。但協約國為了贏得此次行動的勝利,又調配了3個師的英軍前往半島。與此同時,馮·贊德爾斯也在拚命集結土耳其軍隊,准備迎擊新一輪的進攻。
8月進攻
1915年8月6日,新一輪的登陸戰在澳新軍團登陸場西北面的蘇弗拉灣(Suvla Bay)拉開。配合這個計劃的兩場戰斗在獨松(Lone Pine)和尼克山谷(The Nek)展開。這次行動由英國陸軍資深將領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Frederick Stopford)將軍指揮,由於土耳其人在蘇弗拉灣的防守比較薄弱,英軍在登陸時未遇到太多抵抗。可惜的是部隊上岸後未能及時擴大登陸場、鞏固灘頭陣地和向內陸推進佔領制高點,寶貴的戰機再次被錯過了。馮·贊德爾斯緊急從其他防線抽調了近2萬土耳其軍隊抵達蘇弗拉灣,搶先在薩里巴依爾山脊設置了一道臨時防線。凱末爾親自領土軍成功遏制了協約國軍隊前進的步伐。9月戰事開始又陷入僵局。
撤退
半島南岸W海灘,1月7日。9月,漢密爾頓被召回並被解除了指揮權,察爾斯·門羅(Charles Monro)將軍接替了他,但協約國軍隊的傷亡人數仍與日俱增。初冬寒冷,許多兵士患病,嚴重凍傷迅速在部隊中蔓延,超過16,000人凍傷,有人甚至凍死。11月23日,國防大臣基欽納視察戰場後,不得不下令按階段撤退。9萬軍人秘密撤離加里波利,而土耳其人完全沒有發覺。整個戰役中,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動,傷亡不到10人。1916年1月9日,當最後一名澳新軍團士兵離開海灘後,這次一戰中最大的登陸戰也就正式宣告徹底失敗。
史學家分析此次作戰,計劃疏漏,指揮不當,配合不力,導致傷亡慘重。其中,失敗很大原因歸咎於指揮者的優柔寡斷,正如一名英國歷史學家所言:「這是一個正確、大膽而有遠見的計劃,但卻被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英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錯誤給斷送了。」
餘波
加里波利之戰有許多政治,軍事與文化上的後果。
傷亡
協約軍:44,072戰死,97,037負傷
英國:21,255戰死,52,230負傷
法國:約10,000戰死,約17,000負傷
澳大利亞:8,709戰死,19,441 負傷
紐西蘭:2,701戰死,4,852負傷
印度:1,358戰死,3,421負傷
紐芬蘭:49戰死,63負傷
鄂圖曼帝國:86,692戰死,164,617負傷
紀念
土耳其政府建立加里波利半島國立歷史公園紀念加里波利之戰而死的50萬士兵。公園里建有紀念館、紀念碑和墓地。
今天,加里波利半島昔日戰場,許多已經變成了農場。惟獨澳新軍團灣模樣基本沒變,成為了土耳其旅遊景點。
加里波利之戰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想像中,代表了兩國的國家特徵:英勇頑強和隊友情誼(mateship)。因此4月25日,澳新軍團登陸的日子,被定為澳新軍團日,為紀念加里波利之戰犧牲的聯合軍團將士。今天,澳新軍團節已成為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D. 加里波利之戰的僵持
1915年5月1日,土耳其軍隊大舉反攻協約國部隊最南面的一個登陸場。在戰斗中,英國戰列艦霍萊伊特號(HMS Goliath)、勝利號(HMS Triumph)和威嚴號(HMS Majestic)驅逐艦相繼被擊沉。結果英國撤離了大批艦只,這樣一來,登陸部隊便失去了海軍的支援,也失去了火力優勢。
1915年5月6日至8日,協約軍向克里希亞(Krithia)進攻,死傷慘重,最終失敗。19日土耳其沿著整個澳新軍團前線又發起反攻。士兵在一連串自殺式沖鋒中戰死。澳新軍團無法佔領預定的山頭目標,他們被困守在一條從海灘到前沿不過400米的單薄的陣地上。
隨著夏季的來臨,上坡上遍地屍體,帶來痢疾、腹瀉和腸熱等疾病。半島上的澳新軍團士兵因氣候不適導致非戰斗減員持續增加。但協約國為了贏得此次行動的勝利,又調配了3個師的英軍前往半島。與此同時,馮·贊德爾斯也在拚命集結土耳其軍隊,准備迎擊新一輪的進攻。
E.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哪一次戰役中,澳洲的士兵幾乎全部陣亡
加里波利之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一部份
日期:
1915年2月19日 - 1916年1月9日
地點:
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島
結果:
鄂圖曼帝國勝利
起因:
領土變更:
參戰方
英國
法國
澳大利亞
紐西蘭
印度
紐芬蘭
鄂圖曼帝國
指揮官
伊恩·漢密爾頓、察爾斯·門羅
奧托·馮·贊德爾斯、穆斯塔法·凱末爾
兵力
開始:5師
結束:14師
開始:6師
結束:14師
傷亡
死亡44,072,
受傷97,037
死亡86,692,
受傷164,617
加里波利之戰
海戰–澳新軍團灣–海麗絲岬–克里希亞–蘇弗拉灣–薩利柏爾–獨松–尼克山谷–彎刀坡–80號山坡
加里波利之戰(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稱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島的一場戰役。它始於一個英國法國聯盟的海軍行動,目的是強行闖入達達尼爾海峽,然後佔領鄂圖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此戰稱為恰納卡萊之戰(土耳其語:Çanakkale Savaslari)。
在此次登陸戰中,協約國方面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將近十一個月的戰斗後,雙方約131,000死亡, 262,000受傷。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至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澳大利亞與紐西蘭設澳新軍團節紀念4月25日登陸日期。
1.序幕
在1914年的馬恩河戰役之後,協約國和同盟國在法國北方和比利時一角的戰線上陷入了僵持狀態。法國大臣推薦採取「外圍戰略」的辦法打破僵局。
1914年11月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提出憑借英國海軍的實力打開達達尼爾海峽登陸,,然後在加里波利登陸,直取鄂圖曼首都君士坦丁堡(今),把土耳其逐出戰爭。一方面又減輕俄羅斯高加索山戰線的壓力。得到君士坦丁堡控制的金角海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戰的俄國軍隊。並且,希望藉此開辟南線,攻打奧匈帝國。此設想,在戰略上固然相當高明,但實行起來卻搞得一團糟。1915年1月2日英國政府接受了尼古拉二世的請求,決定在達達尼爾海峽展開一條新戰線。
2.海戰
不可抵抗號(HMS Irresistible)被水雷擊沉,3月18日。
英法兩國投入戰役的共計有62艘戰艦,以及大量輔助船隻,並指定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薩克維爾·卡登(Sackville Carden)上將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艦隊從2月19日炮轟達達尼爾海峽。3月18日,16艘軍艦企圖強行闖入狹窄的海峽通道, 4艘軍艦立即觸發水雷,艦只慌忙撤退。
在陸地上,土耳其軍隊在遭受突然襲擊的情況下,紛紛丟棄陣地向內陸退卻,英國突擊部隊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率先沖上海岸。至此,德國軍事顧問奧托·馮·贊德爾斯(Otto Liman von Sanders)已洞悉對方計劃中的加里波利登陸戰,火速調動軍隊至戰區。土耳其軍隊掘壕堅守,依據半島復雜的地形建立了強大的防禦體系,又在該地集結炮兵部隊。
在英法軍隊准備擴大戰果時,隱蔽在陣地中的土耳其士兵一起開火,把正在攀登懸崖的英軍也打了個措手不及。3月3日,聯軍的首輪登陸行動宣告失敗,卡登上將也被當作傷員送回英國。
3.陸戰
為奪回海灘,盟軍判斷一定要以陸軍佔領加里波利,才可得到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協約國在埃及和希臘群島倉促中集結了一支近8萬人的遠征軍,其主力由當時在埃及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隊組成,即「澳新軍團」(ANZAC)。英國兵部大臣赫瑞修·基欽納(Horatio Kitchener)命有「詩人將軍」之稱的英國陸軍上將伊恩·漢密爾頓(Ian Hamilton)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與其對陣的是由馮·贊德爾斯率領的土耳其新編第五集團軍,有8.4萬人。當協約國遠征軍抵達時,兵力已被對方超過,土軍居高臨下,火力又占壓倒優勢。
3.1登陸
根據計劃,英軍和澳新軍團在同一天,分別從兩個不同登陸點上岸,英國軍隊從海麗絲岬(Cape Helles)登陸。在英國登陸之前,澳新軍團先在更北面近伽巴帖培(Gaba Tepe)的海灘登陸。
1915年4月25日夜,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准備後,協約國部隊同時展開登陸行動。由於澳新軍團士兵大多沒有接受過夜間登陸訓練,再加上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錯誤地登陸在目標以北的一個無名小灣(今澳新軍團灣)。同一天,英國和印度部隊在海麗絲岬同樣遭到土耳其猛烈火力。法軍在海峽對面,達達尼爾亞洲一邊登陸,但第二天撤退加入英軍。雖然建立了灘頭陣地,登陸軍根本就無法把部隊有效展開,實際上陷入了不穩固的、難以防守的立足點。
土耳其軍隊在穆斯塔法·凱末爾上校(後來「土耳其之父」阿塔土克)的指揮下,隨即進行了猛烈的還擊。經過一夜的混戰,雙方死傷慘重,已登陸的1.6萬名澳新軍團士兵在土耳其軍隊炮火的壓制下,被困在臨時掩體中動彈不得,接下來的幾天,雙方又陷入了僵持局面。
3.2僵持
5月1日,土耳其軍隊大舉反攻協約國部隊最南面的一個登陸場。在戰斗中,英國戰列艦霍萊伊特號(HMS Goliath)、勝利號(HMS Triumph)和威嚴號(HMS Majestic)驅逐艦相繼被擊沉。結果英國撤離了大批艦只,這樣一來,登陸部隊便失去了海軍的支援,也失去了活力優勢。
5月6日至8日,協約軍向克里希亞(Krithia)進攻,死傷慘重,最終失敗。19日土耳其沿著整個澳新軍團前線又發起反攻。士兵在一連串自殺式沖鋒中戰死。澳新軍團無法佔領預定的山頭目標,他們被困守在一條從海灘到前沿不過400米的單薄的陣地上。
隨著夏季的來臨,上坡上遍地屍體,帶來痢疾、腹瀉和腸熱等疾病。半島上的澳新軍團士兵因氣候不適導致非戰斗減員持續增加。但協約國為了贏得此次行動的勝利,又調配了3個師的英軍前往半島。與此同時,馮·贊德爾斯也在拚命集結土耳其軍隊,准備迎擊新一輪的進攻。
3.3 八月進攻
1915年8月6日,新一輪的登陸戰在澳新軍團登陸場西北面的蘇弗拉灣(Suvla Bay)拉開。配合這個計劃的兩場戰斗在獨松(Lone Pine)和尼克山谷(The Nek)展開。這次行動由英國陸軍資深將領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Frederick Stopford)將軍指揮,由於土耳其人在蘇弗拉灣的防守比較薄弱,英軍在登陸時未遇到太多抵抗。可惜的是部隊上岸後未能及時擴大登陸場、鞏固灘頭陣地和向內陸推進佔領制高點,寶貴的戰機再次被錯過了。馮·贊德爾斯緊急從其他防線抽調了近2萬土耳其軍隊抵達蘇弗拉灣,搶先在薩里巴依爾山脊設置了一道臨時防線。凱末爾親自領土軍成功遏制了協約國軍隊前進的步伐。9月戰事開始又陷入僵局。
4.撤退
半島南岸W海灘,1月7日。
9月,漢密爾頓被召回並被解除了指揮權,察爾斯·門羅(Charles Monro)將軍接替了他,但協約國軍隊的傷亡人數仍與日俱增。初冬寒冷,許多兵士患病,嚴重凍傷迅速在部隊中蔓延,超過16,000人凍傷,有人甚至凍死。11月23日,國防大臣基欽納視察戰場後,不得不下令按階段撤退。9萬軍人秘密撤離加里波利,而土耳其人完全沒有發覺。整個戰役中,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動,傷亡不到10人。1916年1月9日,當最後一名澳新軍團士兵離開海灘後,這次一戰中最大的登陸戰也就正式宣告徹底失敗。
史學家分析此次作戰,計劃疏漏,指揮不當,配合不力,導致傷亡慘重。其中,失敗很大原因歸咎於指揮者的優柔寡斷,正如一名英國歷史學家所言:「這是一個正確、大膽而有遠見的計劃,但卻被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英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錯誤給斷送了。」
5.餘波
加里波利之戰有許多政治,軍事與文化上的後果。
5.1傷亡
· 協約軍:44,072戰死,97,037負傷
· 英國:21,255戰死,52,230負傷
· 法國:約10,000戰死,約17,000負傷
· 澳大利亞:8,709戰死,19,441 負傷
· 紐西蘭:2,701戰死,4,852負傷
· 印度:1,358戰死,3,421負傷
· 紐芬蘭:49戰死,63負傷
· 鄂圖曼帝國:86,692戰死,164,617負傷
5.2紀念
土耳其政府建立加里波利半島國立歷史公園紀念加里波利之戰而死的士兵。公園里建有紀念館、紀念碑和墓地。
今天,加里波利半島昔日戰場,許多已經變成了農場。惟獨澳新軍團灣模樣基本沒變,稱為了土耳其旅遊景點。
加里波利之戰,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代表了兩國的國家特徵:英勇頑強和隊友情誼(mateship)。因此4月25日,澳新軍團登陸的日子,被定為澳新軍團日,為紀念加里波利之戰犧牲的聯合軍團將士。今天,澳新軍團節已成為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F. 跪求最新土耳其連續劇,【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最新土耳其連續劇,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無人知曉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https://pan..com/s/1MNwhhLTVykzaPD5AJXEBYg
劇名:冠軍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https://pan..com/s/1l-J_8Q3t_HMSlIqMGI43bw
劇名:孩子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https://pan..com/s/12oecy6Zyfz_ck_DuL0Wicg
G. 奧托一世的早年的統治
1831年,當時的希臘總督約安尼斯·卡波蒂斯特里亞斯遇刺,希臘陷入無政府狀態。1832年5月的倫敦和會上,列強(英、法、俄)決定:希臘成為獨立的君主國,國王為巴伐利亞17歲的小王子奧托。國王的繼承人為奧托的後代,如果沒有後代奧托的弟弟及其後代為希臘國王的繼承人。希臘和巴伐利亞的王位不得由一人兼任。奧托的稱號是希臘的國王,而不是希臘人民的國王,這意味著仍有上百萬的希臘人在土耳其的統治下。
1833年2月6日,奧托王子在三個攝政和三千五百名巴伐利亞軍隊的陪同下在有六千名希臘居民的新首都納夫普利翁登陸。他是乘英國護衛艦HMS馬達加斯加號由英、法、俄三國海軍護送來的。
H. 愛爾蘭號戰列艦的介紹
愛爾蘭號戰列艦(HMS Erin)原是英國為奧斯曼土耳其建造的「瑞薩迪赫」號,維克斯船廠建造,於1911年8月開工,1913年9月3日下水,1914年8月完工。
I. 現在已經看不到的風景:一戰前夕的皇家海軍巡洋艦們
全級11艘,建造於1896-1901年。
造價:150000鎊。
尺寸:300英尺,全長313尺6英寸,寬36尺6寸,高16英尺,排水量2135噸
動力:兩台三漲式往復蒸汽機,5000馬力,18.5節,第3艘以後的航速提高到20節-21節。
裝甲:0.25寸炮塔,2-1.5寸甲板。
裝備:8門4寸炮,8門三磅炮,2具18寸魚雷發射管。
載員:224人。
其中的Pegasus號被柯尼斯堡號擊沉在尚比亞。
本文作者 : 南山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