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在土耳其把木頭燒了是什麼意思

在土耳其把木頭燒了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4-16 16:57:24

Ⅰ 一噸的木頭燒成灰,那麼物質到底是如何消失的

愛因斯坦提出“物質守恆”定律,也就是說宇宙之中沒有任何物質可以憑空產生,都是由其他物質轉變而來的,在現代社會,燒木材已經很少見,大多數人家都用天然氣或者煤氣,一噸的木頭燒成灰,那麼物質到底是如何消失的?通過火和空氣中氧氣發生化學反應,一噸的木頭變成了幾百千克灰和轉化為其他物質,木頭就發生了轉變。

在生活中化學和物理變化無處,他們方便了我們生活,物理變化就是將物體的形態或者大小發生改變,比如將魚切塊,讓他更容易進入味道,我們吃起來更爽,而化學變化就是燃燒,燃燒有機物變成無機物,物質就是這么消失變化的。

Ⅱ 火燒木是什麼

火燒木:火燒過的木頭,但是只是輕度被燒,可以用來做鉛筆、工藝品等。

1、木頭是有機物,被燒完了就碳化了,剩下的是黑色的物體,燃燒的過程中熱氣向上流動,氣體就帶著碳化的黑色物體的小顆粒上升,所以是黑煙。

2、在燃燒的過程中(木頭中含有的水蒸氣汽化又液化,會看到白色的煙。如果煙的顏色越黑表明木頭的燃燒越不完全,被碳化的顆粒越多。

(2)在土耳其把木頭燒了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火燒木的傳說:1600年前的日本,是一個木材極為缺乏的國家,而又濱臨海岸線,當地的木屋多取自海上的浮木,而在自然氣候的影響下,木質常年受損,甚至還經常發生蟲蟻災害,當時的日本人就發明了這種用火燒木頭的方式。

2、最開始的火燒主要是將板材圍成一個三角(給予燃燒需要的空氣,及通煙),用沾了水的繩子(防止燒斷)捆住,用紙引火從板材底端點火。

3、由於這樣製作費時費力,現在的手法主要是用燃燒器進行火燒。

4、通過火燒使木材表面炭化,表面部分的耐候性比未處理木材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碳層薄,用在戶外的耐久性不足。由於木材早晚材硬度不同,組織復雜,高溫處理後,表面木紋凹凸不平,因此經過表面清理的火燒木,極具質感,立體裝飾效果十分出彩。

5、炭化木是經過表面炭化或是深度處理的木材,表面炭化,炭字下是火,顧名思義,必須滿足無水,高溫的條件,控制炭化過程,必須有保護介質。

6、木材在碳化過程中,木材內部的絕大部分菌類和全部的蟲類在高溫空氣中被殺死,同時木材在高溫狀態下,其內部的營養成分發生了復雜而且劇烈的化學變化,被降解或重組,可使倖存的菌類因失去維持生命的營養而死掉。也就是說木材在碳化後不會發生霉變的情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碳化木

Ⅲ 中國志願軍是怎樣消滅土耳其旅大部隊的

1950年10月27日,毛澤東發電報給志願軍,祝賀取得殲滅南朝鮮軍的勝利。

電報轉發給各軍,志願軍上下一片沸騰。

承擔主攻的三十八軍官兵們也非常興奮,但他們也意識到,在接下來的戰斗中,能不能殲滅美軍的一兩個師,關繫到整個朝鮮戰局的前途;而殲滅美軍師的關鍵,在於第三十八軍能不能穿插到位。

為此,彭德懷命令三十八軍:立即向三所里方向前進,把美軍的退路徹底封鎖住!

在三十八軍的任務中,-一四師穿插的目標是嘎日嶺。嘎日嶺是自德川向西南20公里處的一個天然屏障,在高山密林中,有一道僅10多米寬的險峻隘口,它是穿插部隊向下褐隅里方向前進的必經之路。如果聯合國軍佔領這里,三十八軍的前進道路就會被卡住。即使三所里穿插成功,也得不到主力部隊的配合。

而此時,為恢復破碎的右翼,沃克已命令土耳其旅的先頭部隊從價川出發向嘎日嶺而來。

土耳其旅的5000官兵是幾天前才到達朝鮮的。沃克在右翼崩潰的時候讓這支部隊去堵缺口,這個調遣被美國軍事史學家形容為用一個阿司匹林葯瓶的軟木塞去堵一個啤酒桶的桶口。

事實上,土耳其旅既沒有得到應得到的有關戰場情報,也沒有看到沃克承諾的美軍顧問。此時,西線上的美軍在向後撤退,而他們卻受命向前沿開進。

但是,土耳其旅出發幾個小時之後便傳來了大獲全勝的消息。根據他們自己說,他們與蜂擁而至的中國軍隊進行了激烈地戰斗,經過浴血奮戰守住了陣地,並且還抓獲了幾百名俘虜。

美第二師的軍官們聽了喜出望外,立即派情報官和翻譯前去審問俘虜。軍官沒問幾句就明白了,土耳其人打垮的是一群潰敗下來的南朝鮮第七師的士兵,這些南朝鮮士兵從德川逃出來,逃進了土耳其人的陣地。剛上戰場的土耳其人既不懂朝語又不懂英語,被他們打死在陣地上的中國士兵全是南朝鮮士兵!

土耳其旅已經前進到了價川。從價川到嘎日嶺30公里,乘坐汽車用不了兩個小時,而一一四師距離嘎日嶺還有18公里,疲勞的士兵靠步行先敵佔領嘎日嶺的埡口已經來不及了。

夜間,第三十八軍軍長梁興初和政委劉西元心急如焚地趕到了距嘎日嶺只有兩公里的-一四師指揮所,已在這里的副軍長江擁輝向軍長報告說,土耳其旅的一個加強連已經佔領了嘎日嶺主峰。

江擁輝和-一四師師長翟仲禹等人經過討論,決定採取三四二團團長孫洪道和政委王丕禮的建議:既然土耳其旅在明處,咱們來個偷襲,悄然接近,突然開火,一舉拿下。

三四二團二營的官兵對這里的地形很熟悉,因為第一次戰役的時候,他們曾在這里防守過。

在三四二團團長孫洪道和政委王丕禮分別帶領下,二營的七連和八連向嘎日嶺主峰摸上去。

他們把身上所有可能發出聲音的東西全部丟掉了,只帶槍支和手榴彈。但是,在接近主峰的時候,腳上穿的大頭鞋踩在雪上吱吱直響。於是,他們便把鞋脫了,光著腳在雪地上爬山。

主峰上土耳其士兵衣衫單薄,升起了10幾個火堆。寒冷的夜晚只顧得烤火,燃燒的木頭發出爆裂的聲音。

政委王丕禮把士兵分成若干小組,命令一個小組解決一堆火旁的土耳其士兵。

在離土耳其士兵只有20米遠的距離上,志願軍開火了。在手榴彈的爆炸聲中,土耳其士兵立即四處逃散。20分鍾後,嘎日嶺主峰落在志願軍的手中。

土耳其士兵在慌亂中爬上汽車,汽車連成串地向山下開去。

山道盤旋,土耳其士兵一時還逃不出志願軍的攻擊。團長孫洪道命令八連下去把土耳其士兵截住。士兵們抄最近的直線撲向山道的下端。

山勢非常陡峭,戰士們徑直從陡壁往下跳,摔傷的和沒有摔傷的都繼續前撲,在山道的一端堵住了逃跑的土耳其士兵。

這一次,土耳其士兵遇到真正的中國軍隊了。土耳其軍官們把帽子扔在地上,以此為線,不許士兵跑過此線後退一步。

在戰斗中,志願軍發現那些鑽進石頭縫和汽車下的單個兒的土耳其士兵,無論怎麼喊話,堅決不投降,直到被打死。結果,在志願軍的圍殲下,只有少數土耳其士兵被俘。

志願軍們看見被俘的土耳其士兵和他們在第一次戰役中看見的一些美國兵一樣,人人屁股上都掛著一隻甚至幾只朝鮮銅碗,這些碗在他們走起來的時候叮當亂響。中國的翻譯人員跟他們解釋說這碗不是金的,但土耳其士兵就是不信,無論如何也不扔。

5000人的土耳其旅在嘎日嶺方向的戰斗結束後,只剩下了不到兩個連的兵力。

到了28日早上,西線戰役的戰局已經十分明確。

美軍第九軍所屬第二師、第二十五師,土耳其旅,美騎兵第一師以及南朝鮮第一師,都已經在志願軍的三麵包圍之中。

至此,只有自安州向肅川南逃的退路尚未被切斷,而三所里是這條退路上的必經咽喉之地。如果三所里堵不住,整個第二次戰役勢必會成為一場達不到殲滅聯合國軍目的的擊潰戰。

Ⅳ 木材燃燒對人體的危害是什麼

木材燃燒生成的CO2倒也好說,因為CO2並不污染空氣,可以參與自然界正常的碳循環(當然,溫室效應是CO2帶來的,但燃燒產生的CO2量與其相比微不足道)
木材中含硫,含氮,這些東西燃燒生成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導致酸雨和光化學煙霧,污染空氣,污染水源。

裝修材料燃燒就太恐怖了,一般的裝修材料中,比如說,塑料,常用的為聚氯乙烯,燒了之後放出HCl,味道難聞對人也有毒;再比如說,含芳香烴,這些東西熔沸點較低,不經過燃燒直接變成氣體,芳香烴對人體毒害較大,有些稠環芳烴還是致癌物質,比如香煙里頭的3,4苯並苾。

大概就這么些吧,廢棄物盡量不要以「一把火燒了」的方式處理。

Ⅳ 穆斯塔法·凱末爾的一生是什麼樣的對土耳其有什麼影響

如果你去過土耳其,那麼你一定會在國家各處看到他的雕像。這些雕像大小不一,體現了土耳其國民對此人的充分肯定。而且任何來訪的各國政要,也都會來到這位名人的雕像前敬獻花圈。

他就是就是幫助土耳其擺脫封建王朝統治,經過現代化改革後使土耳其走向強大的"現代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

一、為土耳其而生

1881年3月12日,在奧斯曼帝國的塞薩洛尼基,一個做木頭生意的商人在這一天顯得格外高興,因為他的妻子給他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幼年時期,這個小男孩就天資聰慧,十分惹人喜歡。1902年,21歲的他在哈拜參謀學院就讀時,因為在數學上表現優異,一位老師就給他起了個"凱末爾"的名字,阿拉伯語的意思是"完善的"。


位於首都安卡拉凱末爾紀念館

1938年11月10日,這位為土耳其奉獻大半生的政治家,因嚴重的肝硬化,在伊斯坦布爾多爾馬巴赫切宮溘然長逝,終年57歲。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一座國際機場、一座多功能體育場都以他的名字來命名。1953年,他的遺體被安葬在首都安卡拉的凱末爾紀念館中,供外界瞻仰。

結語

穆斯塔法·凱末爾,這位為土耳其近代化貢獻良多的政治家,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他的思想都影響了一代代土耳其民眾。也讓這個橫跨亞歐大陸的世俗化國家走上了良性的發展道路,憑這一點,"土耳其之父"的名號可謂名副其實。

Ⅵ 古希臘神話一個故事的人物,燒木頭死人

墨勒阿革洛斯 是那個犧牲的絕世美男~~

卡呂冬王國的王妃阿爾泰亞生了一個漂亮的孩子墨勒阿革洛斯。命運之神告訴阿爾泰亞,只要火爐里的木柴燒光了,她的孩子就會死去。墨勒阿革洛斯長大了,有一天,他邀請卡呂冬的公主阿塔蘭忒和一些朋友去打獵。忽然,墨勒阿革洛斯感到渾身灼熱難耐,他因此而去世了。

這是奧林匹斯星傳上的簡介 嗯 女孩是阿塔蘭特 可愛的一對兒 但是活生生的被拆散了...

詳情見網路上的人物介紹吧~~

O(∩_∩)O~ 一起熱愛希臘神話噻~~ 本人最喜歡俄爾普斯 還有艾科....(貌似跑題了)

有興趣再交流吧 呵呵

Ⅶ 帝國時代3克制土耳其的國家

土耳其很逆天,剋制不剋製得分情況,全面對比的話不打快攻,打協約抹殺掉土耳其的快速殖民,法國是克制土耳其的國家,西班牙不行。法國騎兵比較強大,土耳其反騎兵能力相對稍差,胸甲血厚點,掩護輕騎兵上去屠殺炮兵,其他的國家對付土耳其成型都很困難,土耳其45農民基本夠了,強大的火炮群和強大的輕騎兵會把對方炮海淹死,而土耳其的炮很有名的厲害,剋死俄羅斯和日本的垃圾和不垃圾的散兵海。中國的雙騎有距離攻擊,土耳其步兵炮對中國垃圾散兵不佔便宜,騎兵炮兵還是沒中國人多,比較費勁。如果不打協約戰,打快攻,阿茲特克剋死大部分國家當然也剋死土耳其。具體原因是,阿茲特克開局看運氣,人不少箱子多一個,運氣不好撿箱子300食物,運氣好400食物,馬上殺肉不造農民,第一個選快速進入殖民時代,其他國家無法比這貨早,開局有300食物100木100金,或者400食物100木,或者300食物200木都很郁悶,因為開局阿茲特克送個戰酋,采肉夠殖民立刻造一個祭壇選擇加經驗,基本上殖民完成後預留的第一波兵到對方主城下對方還沒進入殖民時代,阿茲特克有殖民叉叉,殖民土狼,還有大按鈕豹武士,3波兵達到前考烏特莫克去騷擾,血厚很結實,對方第一波兵出來前,主城可能沒了,出來的兵豹子克騎,克肉搏,土狼殺農民,叉叉拆遷利器,土耳其殖民快也快不過考烏特莫克,開局木頭多,就算造一個箭塔也沒什麼意義,土耳其那開局木頭造了那個基本也就成蝸牛了,因為教堂需要木材科技太重要,自動造農需要房子支撐人口。土耳其最瘋狂的戰術是馬後炮群,步兵根本無法靠近,各國都可以嘗試用長炮和馬跑組合用反騎兵的步兵保護,和土耳其死磕。讓對方騎兵難以靠近,用射程打對方的炮,傷亡是不可避免的。土耳其還有一種戰術,就死磕輕騎兵,其他不造或者少造,50-60個輕騎兵分1到6組突襲,留少量騎兵步兵等防禦。土耳其的騎兵殺農民很有名,就到處屠民強拆主城,所以遇到土耳其,打到後面拉牆要不怕心疼木頭,不然肯定郁悶。想辦法防禦住土耳其前面的進攻,土耳其進入殖民後會有一個很緩慢的發展期,土耳其一般死在這個階段比較容易,越持久,土耳其越難打。至於土耳其親兵....我從來不覺的單獨的親兵有多厲害,殖民的時候親兵還是很血薄,怕很多東西。拉牆,塔,TC,弓,弩,散兵親兵去了也找死

Ⅷ 中考達標學案名著解讀一點通魯濱孫漂流記的答案 主編劉江,

一、名著篇目考點總結之魯賓遜漂流記
1.作者介紹:丹尼爾•笛福,1660年生於英國倫敦,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大陸各國經商。
2.中心思想:人不是一生都幸運的,不是一生都完美的,不是不會犯錯誤的,但上天對我們是一樣公平的,只是我們要去發現、去拼搏、去創造,作者通過魯濱遜這個人物形象體現了作者的一種心理活動,一種作者所嚮往的歷險精神、為了生存而拼搏、斗爭的頑強精神,同時表現處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地層人生活的艱難,贊美生命的頑強,以及告誡人們熱愛生命,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放棄,還有多學知識的重要性。
3.關鍵情節:魯濱遜出身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他瞞著父親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風浪,船隻沉沒,他好不容易才逃出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經商,賺了一筆錢。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爾人俘獲,當了奴隸。後來他劃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貨船救起。船到巴西後,他在那裡買下一個庄園,做了庄園主。他不甘心於這樣的發財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販賣奴隸。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一個人倖存下來,隻身飄流到一個杳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葯、工具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後的山洞鑿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製作桌、椅等傢具,獵野味為食,飲溪里的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4.主要人物
魯濱遜:魯濱孫是一個充滿勞動熱情的人,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一人在這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8年。面對人生困境,魯濱孫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與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他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斗爭。 魯濱孫又是個資產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剝削掠奪的本性。
星期五:星期五是一個樸素的人,忠誠的朋友,智慧的勇者,孝順的兒子。他知恩圖報,忠誠有責任心,適應能力強,他和魯濱遜合作著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島上度過了多年 。
該書採用第一人稱概述手法,主要描寫魯賓遜在一個小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的非凡經歷。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充滿傳奇色彩。征服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堅韌不拔的實干精神使魯賓遜的形象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作者也藉此歌頌了資產階級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冒險精神。
「首先,我在這里擺脫了一切人世間的罪惡。我沒有肉體的慾望、眼目的情慾以及今生的驕傲,我一無所求。因為我所有的一切,已經夠我享受的了。我是整片采邑的主人,如果我願意,我可以在我擁有的土地上封王稱帝。我沒有對手,也沒有競爭者與我來競爭主權或領導權。我可以種出一整船的穀物,可是這對我沒有用處所以我視情況而少種一點,只要夠我吃就行了。……」
我們不難發現魯賓遜因遠離塵世而產生了一種宗教意識,乃至對世界和人生也產生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此時他的精神和意識都提高了一個水平。獨處使他反省內心觀察自我,在漫長的孤獨生活中用實踐證明自己的思索以及在上帝那裡所學到的東西。作者用魯賓遜二十多年的荒島生活論證了一個人應該懂得如何思索自我的必要性。上帝創造了人,人一生下來就是一個不斷經歷苦難的歷程,這個歷程永遠沒有邊界。這也許就是作者回顧自己前半生所做的感慨。

二、常考的一些題目:
1.《魯濱孫漂流記》的作者是 ( ) 國的( )。

2.《魯濱孫漂流記》是以第 ( )人稱寫的長篇小說。

3.魯濱孫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 ),

不料卻遇到了可怕的風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4.魯濱孫第二次出海是去( )經商,這一次他成功了。

5.魯濱孫第三次出航極為不幸,他們遇到了 ( ) ,被俘虜,變成了奴隸,逃出後抵達巴西。

6.魯濱孫第四次航行是去( ) ,遭遇颶風,一連十二天。當行駛到 ( )洲一個島嶼附近時,船突然觸礁,遂遭滅頂之災。

7.魯濱孫登陸小島的日期是 ( )。

8.在魯濱孫登陸小島的第 ( )個年頭,他造成一艘小船,做了一次環島旅行。

9.魯濱孫有一包錢幣,約值( ) 金鎊,可對於島上的生活來說,它們卻是 ( )。

10.魯濱孫來到島上第 ( ) 年的 ( )月,突然發現島上出現了一群 ( ) 。兩年後,他救下這群 ( )帶來的一個俘虜,那天是 ( ) ,因此,這個俘虜名叫 ( ) ,他成了魯濱孫的僕人。

11.( )年( ) 月( )日,魯濱孫帶著僕人乘船離開海島,他一共在島上生活了( )年( )月零( ) 天。

二、簡答題。

1.試總結《魯濱孫漂流記》的主題。

2.試分析魯濱孫的形象。

3.魯濱孫在流落孤島之前,都有過什麼經歷?對他今後歷險有什麼影響和意義?

4.魯濱孫能夠在孤島上生存下去,有哪些條件?

5.食人生番的情節描寫精彩在何處?

6.魯濱孫宗教信仰的動機是什麼?

7.分析「星期五」這一人物形象。

8.《魯濱孫漂流記》的結局與一般小說相比不同之處是什麼?

《魯濱孫漂流記》習題答案

一、填空。

1.英,笛福,英國小說和報刊文學之父

2.一

3.倫敦

4.非洲

5.土耳其海盜

6.販運黑奴,南美

7.1659年9月30日

8.6

9.36,倒霉而無用的東西,星期五

10.23,12,野人,星期五,星期五

11.1686,12,19,28,2個,19

二、問答題。

1.提示:可從魯濱孫這一人物形象著手,總結出以魯濱孫為代表的18世紀資產階級的時代特徵。也可從魯濱孫的個人奮斗著的手,歸納出如何對待逆境的問題等等。

2.提示:這個形象是上升時期的生氣勃勃的資產階級的典型,體現的是資產階級的思想感情和他們的階級本質,他具有頑強奮斗的幻想,而是腳踏實地去戰勝困難,用行動去實現目的。他是一個具有冒險精神的資產者,又是一個具有實干精神的資產者,還是一個追求財富的殖民者。

3.提示:流落島前的經歷使他積累了一些必要的航海知識,使其在性格上逐漸成熟,另外,他在巴西作種植園的經歷和財產也為他以後的生活打下物質基礎。

4.首先是他得到了遇難般只上的大量的物品,這里客觀條件。第二個條件是他的人生態度——積極樂觀,不屈不撓的精神。

5.它生動地揭示出魯濱孫思想中情感與理智的斗爭。

6.魯濱孫在流落孤島後,在病痛和寂寞的狀態下發現了一本《聖經》,而且他開始反省自己,面對上帝發自肺腑的懺悔,而聖經中的「在患難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求你,你也要榮耀我」使魯看到了希望,《聖經》成為他的精神食糧。

7.「星期五」對於魯濱孫來講是一個最忠實、最可愛、最誠懇的僕人,他聰明,又勤勞,對魯濱孫忠心耿耿,具有心地善良,尊敬老人等美好品德,性格中也不乏天真、活潑的元素。

8.它的結局是開放形的結局,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魯濱孫說他以後還有更驚人的遭遇,留待將來記述,給人一種充滿期待,意猶未盡之感,留下懸念,吸引讀者。

《魯濱孫漂流記》練習
(一)
九月三十日這一天,是我上島的紀念日。像去年一樣,我嚴肅虔誠地度過了這一天。我來到這島上已兩年了,但與兩年前剛上島時一樣,毫無獲救的希望……
直到現在,我才充分意識到,我現在的生活比過去幸福得多。盡管我目前處境不幸,但我過去過的卻是一種罪惡的、可憎的、令人詛咒的生活。我現在完全改變了對憂愁和歡樂的看法,我的願望也大不相同,我的愛好和興趣也變了。與初來島上相比,甚至與過去兩年相比,我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歡樂。
過去,當我到各處打獵,或勘查島上環境時,一想到自己的處境,我的靈魂就會痛苦不堪;想到自己被困在這些樹林、山谷和沙灘中間,被困在沒有人煙的荒野里,我覺得自己就像是個囚犯,那茫茫的大海就是我牢獄的鐵柵欄,並且永無出獄之日。一想到這些,我總是憂心如焚。即使在我心境最寧靜的時候,這種念頭也會像暴風雨一樣突然向我襲來,使我扭扯雙手,像小孩一樣號啕痛哭。有時在勞動中,這種念頭也會突然襲來。我就會立刻坐下來,長吁短嘆,兩眼死盯著地面,一兩個小時一動也不動,這就更令人痛苦了。因為,假如我能哭出來,或用語言發泄出來,苦惱就會過去;悲哀發泄出來後,心情也會好一些。
1、 魯濱孫漂流記_______國著名作家_________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 ,小說中的「我」來自______國,在荒島上度過了_______年。
2、 閱讀本段,說說「我」此時的心情和對生活的態度與初到荒島時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由此我們可以獲得怎樣的人生啟示?

(二)
下一個問題是我需要一個石臼舂糧食。因為我明白,僅憑自己的一雙手,是無法做出石磨的。至於如何做石臼,我也一籌莫展。三百六十行中,我最不懂的就是石匠手藝了,更何況沒有合適的工具。我費了好幾天的功夫,想找一塊大石頭,把中間挖空後做個石臼。可是島上盡是大塊岩石,根本無法挖鑿,而且石質不硬,是一些一碰就碎的沙石,經不住重錘去舂,而且即使能搗碎穀物,也必然會從石臼中舂出許多沙子和在麵粉里。因此,當我花了很長時間找不到適當的石料時,就放棄了這個念頭,決定找一大塊硬木頭。這要容易得多。我弄了一塊很大的木頭,大得我勉強能搬得動。然後用大斧小斧把木頭砍圓;當起初具圓形時,就用火在上面燒一個槽。火力和無限的勞力,就像巴西的印第安人做獨木舟那樣終於把臼做成了。又用鐵樹做了一個又大又重的杵。舂穀的工具做好後,我就放起來准備下次收獲後舂穀做麵粉,再用麵粉做麵包。
第二個需要克服的困難是,我得做一個篩子篩麵粉,把麵粉和秕糠分開。沒有篩子,就無法做麵包。做篩子想想也把我難倒了。我沒有任何材料可以用來做篩子,也就是那種有很細很細網眼的薄薄的布可以把麵粉篩出來。這使我停工好幾個月,不知怎麼辦才好。除了一些破布碎片外,我連一塊亞麻布也沒有。雖然我有山羊毛,但我根本不知道怎樣紡織,即使知道,這里也沒有紡織工具。後來,我忽然想起一個補救辦法,也是當時唯一的辦法,那就是在從船上搬下來的那些水手衣服里,有幾塊棉布和薄紗圍巾。我拿了幾塊出來做成三個小篩子,總算能湊合著用,這樣應付了好幾年。至於後來怎麼辦,我下面再敘述。
1、 用分別用三個字概括選文中魯濱孫所做的兩件事,並結合作品的其他情節寫出三件以上主人公戰勝困難的事情。(4分)

2、結合本文段及其它文段中的一些細節描寫,簡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點。(4分)

(三)
(A)就拿這伙人來說吧,我簡直很難想像他們中間有什麼人能死裡逃生,也沒有任何理由指望他們全體生還。對他們來說,唯一的希望是被結伴同行的船隻搭救。可是這種可能性實在太小了,我看不出任何一點被搭救的跡象。看到這一情景,我心裡產生了一種說不出的求伴求友的強烈慾望,有時竟會脫口而出地大聲疾呼:"啊!哪怕有一兩個人——就是只有一個人能從船上逃出性命也好啊!那樣他能到我這兒來,與我作伴,我能有人說說話也好啊!我多年來過著孤寂的生活,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地渴望與人交往,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切地感到沒有伴侶的痛苦。
(B)在他們和我的城堡之間,有一條小河。這條小河,我在本書的開頭部分曾多次提到過;我把破船上的東西運下來的時候,就是進入小河後搬上岸的。我看得很清楚,那逃跑的野人必須游過小河,否則就一定會被他們在河邊抓祝這時正值漲潮,那逃跑的野人一到河邊,就毫不猶豫縱身跳下河去,只劃了三十來下便游過了河。他一爬上岸,又迅速向前狂奔。後面追他的那三個野人到了河邊。其中只有兩個會游水,另一個卻不會,只好站在河邊,看其他兩個游過河去。
1、A段主要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寫出了魯濱孫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況?

2、B段中「他」指誰?後來,魯濱孫給他取了什麼名字?兩個人關系如何?

3、結合兩段文字,談談魯濱孫為什麼會救這個野人?

《魯濱孫漂流記》閱讀 參考答案
(一)1、英 笛福 魯濱孫漂流記 英 28
2、由最初的痛苦沮喪到後來的積極樂觀。啟示:當我們面臨困難時,一定要沉著冷靜,勇敢堅毅,樂觀自信,這樣才能戰勝困難,渡過難關。

(二)1、做石臼,做篩子。搭建住所,築防禦工事,做桌子,做傘,做鏟子,制陶器,制麵包等。
2、在荒無人煙的海島上,魯濱遜運用自己的智慧,創造性地解決了食物、用具等問題,選段中他做舂糧食的石臼,篩麵粉的篩子及他做鏟子,制麵包等細節描寫,充分表現了他積極面對困難,豁達樂觀的態度,勤於思考、勇於實踐和非凡的創造能力。

(三)1、心理描寫;非常孤獨與寂寞,渴望有人陪同。
2、野人,魯濱孫與「星期五」是以中國主僕關系;「星期五」對魯濱孫非常忠誠。
3、為了擺脫內心的孤獨與寂寞。

Ⅸ 阿基米德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阿基米德(前287年—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 阿基米德
家。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阿基米德到過亞歷山大里亞,據說他住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發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機,今天在埃及仍舊使用著。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大軍圍攻敘拉古,最後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羅馬士兵之手。 阿基米德出生在希臘西西里島東南端的敘拉古城。在當時古希臘的輝煌文化已經逐漸衰退,經濟、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但是另一方面,義大利半島上新興的羅馬帝國,也正不斷的擴張勢力;北非也有新的國家迦太基興起。阿基米德就是生長在這種新舊勢力交替的時代,而敘拉古城也就成為許多勢力的角力場所。 阿基米德的父親是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所以他從小受家庭影響,十分喜愛數學。大概在他九歲時,父親送他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念書,亞歷山大城是當時世界的知識、文化中心,學者雲集,舉凡文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的研究都很發達,阿基米德在這里跟隨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學習,包括有名的幾何學大師—歐幾里德,因此奠定了他日後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 [1]
編輯本段科研教學
浮力原理的發現
關於浮力原理,有這樣一個的傳說。 相傳敘拉古赫農王讓工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假,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 阿基米德發現浮力
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 後來,國王請阿基米德來檢驗。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領。一天,他在家洗澡,當他坐進澡盆里時,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托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測定固體在水中排水量的辦法,來確定金冠的比重。他興奮地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跑了出去,大聲喊著「尤里卡!尤里卡!」。(E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他經過了進一步的實驗以後來到王宮,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純金放在盛滿水的兩個盆里,比較兩盆溢出來的水,發現放王冠的盆里溢出來的水比另一盆多。這就說明王冠的體積比相同重量的純金的體積大,所以證明了王冠里摻進了其他金屬。 這次試驗的意義遠遠大過查出金匠欺騙國王,阿基米德從中發現了浮力定律:物體在液體中所獲得的浮力,等於他所排出液體的重量。一直到現代,人們還在利用這個原理計算物體比重和測定船舶載重量等。
一個支點,舉起地球
阿基米德對於機械的研究源自於他在亞歷山大城求學時期。有一天阿基米德在久旱的尼羅河邊散步,看到農民提 水澆地相當費力,經過思考之後他發明了一種利用螺旋作用在水管里旋轉而把水 杠桿原理
吸上來的工具,後世的人叫它做「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埃及一直到二千年後的現在,還有人使用這種器械。這個工具成了後來螺旋推進器的先祖。當時的歐洲,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一些簡單機械,譬如:螺絲、滑車、杠桿、齒輪等,阿基米德花了許多時間去研究,發現了「杠桿原理」和「力矩」的觀念,對於經常使用工具製作機械的阿基米德而言,將理論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上是輕而易舉的。他自己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 剛好海維隆王又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國王替埃及托勒密王造了一艘船,因為太大太重,船無法放進海里,國王就對阿基米德說,「你連地球都舉得起來,一艘船放進海里應該沒問題吧?」於是阿基米德立刻巧妙地組合各種機械,造出一架機具,在一切准備妥當後,將牽引機具的繩子交給國王,國王輕輕一拉,大船果然移動下水,國王不得不為阿基米德的天才所折服。從這個歷史記載的故事裡我們可以明顯的知道,阿基米德極可能是當時全世界對於機械的原理與運用,了解最透徹的人。
當代數學大師
對於阿基米德來說,機械和物理的研究發明還只是次要的,他比較有興趣而且 阿基米德
投注更多時間的是純理論上的研究,尤其是在數學和天文方面。在數學方面,他利用「逼近法」算出球面積、球體積、拋物線、橢圓面積,後世的數學家依據這樣的「逼近法」加以發展成近代的「微積分」。他更研究出螺旋形曲線的性質,現今的「阿基米德螺線」曲線,就是為紀念他而命名。另外他在《恆河沙數》一書中,他創造了一套記大數的方法,簡化了記數的方式。 阿基米德在他的著作《論杠桿》(可惜失傳)中詳細地論述了杠桿的原理。有一次敘拉古國王對杠桿的威力表示懷疑,他要求阿基米德移動載滿重物和乘客的一般新三桅船。阿基米德叫工匠在船的前後左右安裝了一套設計精巧的滑車和杠桿。阿基米德叫100多人在大船前面,抓住一根繩子,他讓國王牽動一根繩子,大船居然慢慢地滑到海中。群眾歡呼雀躍,國王也高興異常,當眾宣布:「從現在起,我要求大家,無論阿斯米德說什麼,都要相信他!」阿基米德還曾利用拋物鏡面的聚光作用,把集中的陽光照射到入侵敘拉古的羅馬船上,讓它們自己燃燒起來。羅馬的許多船隻都被燒毀了,但羅馬人卻找不到失火的原因。900多年後,有位科學家按史書介紹的阿基米德的方法製造了一面凹面鏡,成功地點著了距離鏡子45米遠的木頭,而且燒化了距離鏡子42米遠的鋁。所以,許多科技史家通常都把阿基米德看成是人類利用太陽能的始祖。
天文研究
他曾運用水力製作一座天象儀,球面上有日、月、星辰、五大行星,根據記載,這個天象儀不但運行精確,連何時會發生月蝕、日蝕都能加以預測。晚年的阿基米德開始懷疑地球中心學說,並猜想地球有可能繞太陽轉動,這個觀念一直到哥白尼時代才被人們提出來討論。 公元三世紀末正是羅馬帝國與北非迦太基帝國,為了爭奪西西里島的霸權而開戰的時期。身處西西里島的敘拉古一直都是投靠羅馬,但是西元前216年迦太基大敗羅馬軍隊,敘拉古的新國王(海維隆二世的孫子繼任),立即見風轉舵與迦太基結盟,羅馬帝國於是派馬塞拉斯將軍領軍從海路和陸路同時進攻敘拉古,阿基米德眼見國土危急,護國的責任感促使他奮起抗敵,於是他絞盡腦汁,日以繼夜的發明御敵武器。 根據一些年代較晚的記載,當時他造了巨大的起重機,可以將敵人的戰艦吊到半空中,然後重重摔下使戰艦在水面上粉碎;同時阿基米德也召集城中百姓手持鏡子排成扇形,將陽光聚焦到羅馬軍艦上,燒毀敵人船隻(不過,電視節目流言終結者曾經針對這個傳說做過實驗,結果認為這實際上幾乎不可能成功);他還利用杠桿原理製造出一批投石機,凡是靠近城牆的敵人,都難逃他的飛石或標槍。這些武器弄的羅馬軍隊驚慌失措、人人害怕,連大將軍馬塞拉斯都苦笑的承認:「這是一場羅馬艦隊與阿基米德一人的戰爭」、「阿基米德是神話中的百手巨人」。
編輯本段個人著述
阿基米德流傳於世的數學著作有10餘種,多為希臘文手稿。他的著作集中探討了求積問題,主要是曲邊圖形的面積和曲面立方體的體積,其體例深受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的影響,先是設立 阿基米德
若干定義和假設,再依次證明,作為數學家,他寫出了《論球和圓柱》、《圓的度量》、《拋物線求積》、《論螺線》、《論錐體和球體》、《沙的計算》數學著作。作為力學家,他著有《論圖形的平衡》、《論浮體》、《論杠桿》、《原理》等力學著作。 其中《論球與圓柱》,這是他的得意傑作,包括許多重大的成就。他從幾個定義和公理出發,推出關於球與圓柱面積體積等50多個命題。《平面圖形的平衡或其重心》,從幾個基本假設出發,用嚴格的幾何方法論證力學的原理,求出若干平面圖形的重心。《數沙者》,設計一種可以表示任何大數目的方法,糾正有的人認為沙子是不可數的,即使可數也無法用算術符號表示的錯誤看法。《論浮體》,討論物體的浮力,研究了旋轉拋物體在流體中的穩定性。阿基米德還提出過一個「群牛問題」,含有八個未知數。最後歸結為一個二次不定方程。其解的數字大得驚人,共有二十多萬位! 《砂粒計算》,是專講計算方法和計算理論的一本著作。阿基米德要計算充滿宇宙大球體內的砂粒數量,他運用了很奇特的想像,建立了新的量級計數法,確定了新單位,提出了表示任何大數量的模式,這與對數運算是密切相關的。 《圓的度量》,利用圓的外切與內接96邊形,求得圓周率π為:22/7>π>223/71,這是數學史上最早的,明確指出誤差限度的π值。他還證明了圓面積等於以圓周長為底、半徑為高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積;使用的是窮舉法。 《球與圓柱》,熟練地運用窮竭法證明了球的表面積等於球大圓面積的四倍;球的體積是一個圓錐體積的四倍,這個圓錐的底等於球的大圓,高等於球的半徑。阿基米德還指出,如果等邊圓柱中有一個內切球,則圓柱的全面積和它的體積,分別為球表面積和體積的。在這部著作中,他還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公理」。 《拋物線求積法》,研究了曲線圖形求積的問題,並用窮竭法建立了這樣的結論:"任何由直線和直角圓錐體的截面所包圍的弓形(即拋物線),其面積都是其同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積的三分之四。"他還用力學權重方法再次驗證這個結論,使數學與力學成功地結合起來。 《論螺線》,是阿基米德對數學的出色貢獻。他明確了螺線的定義,以及對螺線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同一著作中,阿基米德還導出幾何級數和算術級數求和的幾何方法。 阿基米德
《平面的平衡》,是關於力學的最早的科學論著,講的是確定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重心問題。 《浮體》,是流體靜力學的第一部專著,阿基米德把數學推理成功地運用於分析浮體的平衡上,並用數學公式表示浮體平衡的規律。 《論錐型體與球型體》,講的是確定由拋物線和雙曲線其軸旋轉而成的錐型體體積,以及橢圓繞其長軸和短軸旋轉而成的球型體體積。 除此以外,還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著作,是一封給埃拉托斯特尼的信,內容是探討解決力學問題的方法。這是1906年丹麥語言學家J.L.海貝格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發現的一卷羊皮紙手稿,原先寫有希臘文,後來被擦去,重新寫上宗教的文字。幸好原先的字跡沒有擦乾凈,經過仔細辨認,證實是阿基米德的著作。其中有在別處看到的內容,也包括過去一直認為是遺失了的內容。後來以《阿基米德方法》為名刊行於世。它主要講根據力學原理去發現問題的方法。他把一塊面積或體積看成是有重量的東西,分成許多非常小的長條或薄片,然後用已知面積或體積去平衡這些「元素」,找到了重心和支點,所求的面積或體積就可以用杠桿定律計算出來。他把這種方法看作是嚴格證明前的一種試探性工作,得到結果以後,還要用歸謬法去證明它
編輯本段科學成就
幾何學方面
阿基米德確定了拋物線弓形、螺線、圓形的面積以及橢球體、拋物面體等各種復雜幾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在推演這些公式的過程中,他創立了「窮竭法」,即我們今天所說的逐步近似求極限的方法,因而被公認為微積分計算的鼻祖。他用圓內接多邊形與外切多邊形邊數增多、面積逐漸接近的方法,比較精確的求出了圓周率。面對古希臘繁冗的數字表示方式,阿基米德還首創了記大數的方法,突破了當時用希臘字母計數不能超過一萬的局限,並用它解決了許多數學難題。阿基米德螺旋永動機 。
天文學方面
阿基米德在天文學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除了前面提到的星球儀,他還 認為地球是圓球狀的,並圍繞 永動機 著太陽旋轉,這一觀點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要早一千八百年。限於當時的條件,他並沒有就這個問題做深入系統的研究。但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提出這樣的見解,是很了不起的。
重視實踐
阿基米德和雅典時期的科學家有著明顯的不同,就是他既重視科學的嚴密性、准確性,要求對每一個問題都進行精確的、合乎邏輯的證明;又非常重視科學知識的實際應用。他非常重視試驗,親 阿基米德螺旋永動機
自動手製作各種儀器和機械。他一生設計、製造了許多機構和機器,除了杠桿系統外,值得一提的還有舉重滑輪、灌地機、揚水機以及軍事上用的拋石機等。被稱作「阿基米德螺旋」的揚水機至今仍在埃及等地使用。 阿基米德發展了天文學測量用的十字測角器,並製成了一架測算太陽對向地球角度的儀器。他最著名的發現是浮力和相對密度原理,即物體在液體中減輕的視重,等於排去液體的重量,後來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稱於世。在幾何學上,他創立了一種求圓周率的方法,即圓周的周長和其直徑的關系。阿基米德是第一位講科學的工程師,在他的研究中,使用歐幾里德的方法,先假設,再以嚴謹的邏輯推論得到結果,他不斷地尋求一般性的原則而用於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終融合數學和物理,因此阿基米德成為物理學之父。 他應用杠桿原理於戰爭,保衛西拉斯鳩的事跡是家喻戶曉的。而他也以同一原理導出部分球體的體積、回轉體的體積(橢球、回轉拋物面、回轉雙曲面),此外,他也討論阿基米德螺線(例如:蒼蠅由等速旋轉的唱盤中心向外走去所留下的軌跡),圓、球體、圓柱的相關原理,其成就。阿基米德將歐幾里德提出的趨近觀念作了有效的運用,他提出圓內接多邊形和相似圓外切多邊形,當邊數足夠大時,兩多邊形的周長便一個由上,一個由下的趨近於圓周長。他先用六邊形,以後逐次加倍邊數,到了九十六邊形,求出π的估計值介於3.14163和3.14286之間。另外他算出球的表面積是其內接最大圓面積的四倍。而他又導出圓柱內切球體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二,這個定理就刻在他的墓碑上。
編輯本段阿基米德之死
據說羅馬兵入城時,統帥馬塞拉斯出於敬佩阿基米德的才能,曾下令不準傷害這位賢能。而阿基米德似乎並不知道城池已破,又重新沉迷於數學的深思之中。 一個羅馬士兵突然出現在他面前,命令他到馬塞拉斯那裡去,遭到阿基米德的嚴詞拒絕,於是阿基米德不幸死在了這個士兵的刀劍之下。 另一種說法是:羅馬士兵闖入阿基米德的住宅,看見一位老人在地上埋頭作幾何圖形(還有一種說法他在沙灘上畫圖),士兵將圖踩壞,阿基米德怒斥士兵:"不要弄壞我的圓!"士兵拔出短劍,這位曠世絕倫的大科學家,竟如此地在愚昧無知的羅馬士兵手下喪生了。 馬塞拉斯對於阿基米德的死深感悲痛。他將殺死阿基米德的士兵當作殺人犯予以處決,並為阿基米德修了一座陵墓,在墓碑上根據阿基米德生前的遺願,刻上了"圓柱容球"這一幾何圖形。 隨著時間的流逝,阿基米德的陵墓被荒草湮沒了。後來,西西里島的會計官、政治家、哲學家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年)游歷敘拉古時,在荒草發現了一塊刻有圓柱容球圖形的墓碑,依此辯認出這就是阿基米德的墳墓,並將它重新修復了。
編輯本段所立墓碑
阿基米德之死,羅馬將軍馬塞勒斯甚為悲痛,除嚴肅處理這個士兵外,還尋找阿基米德的親屬,給予撫恤並表示敬意,又給阿基米德立墓,聊表景仰之忱.在碑上刻著球內切於圓柱的圖形,以資紀念.因阿基米德發現球的體積及表面積,都是外切圓柱體體積及表面積的2/3.他生前曾流露過要刻此圖形在墓上的願望. 後來事過境遷,敘拉古人竟不知珍惜這非凡的紀念物.100多年之後(公元前75年),羅馬著名的政治家和作家西塞羅(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在西西里擔任財務官,有心去憑吊這座偉人的墓.然而當地居民竟否認它的存在.眾人藉助鐮刀辟開小徑,發現一座高出雜樹不多的小圓柱,上面刻著的球和圓柱圖案赫然在目,這久已被遺忘的寂寂孤墳終於被找到了.墓誌銘仍依稀可見,大約有一半已被風雨腐蝕.又兩千年過去了,隨著時光的流逝,這座墓也消失得無影無蹤.現在有一個人工鑿砌的石窟,寬約十餘米,內壁長滿青苔,被說成是阿基米德之墓,但卻無任何能證明其真實性的標志,而且「發現真正墓地」的消息時有所聞,令人難辨真偽.
編輯本段個人影響
阿基米德的幾何著作是希臘數學的頂峰。他把歐幾里得嚴格的推理方法與柏拉圖先驗 阿基米德
的豐富想像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從而「使得往後由開普勒、卡瓦列利、費馬、牛頓、萊布尼茨等人繼續培育起來的微積分日趨完美」。阿基米德是數學家與力學家的偉大學者,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其原因在於他通過大量實驗發現了杠桿原理,又用幾何演澤方法推出許多杠桿命題,給出嚴格的證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數學上也有著極為光輝燦爛的成就,特別是在幾何學方面.他的數學思想中蘊涵著微積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沒有極限概念,但其思想實質卻伸展到17世紀趨於成熟的無窮小分析領域里去,預告了微積分的誕生。正因為他的傑出貢獻,美國的E.T.貝爾在《數學人物》上是這樣評價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張開列有史以來三個最偉大的數學家的名單之中,必定會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兩們通常是牛頓和高斯。 除了偉大的牛頓和偉大的愛因斯坦,再沒有一個人象阿基米德那樣為人類的進步做出過這樣大的貢獻。即使牛頓和愛因斯坦也都曾從他身上汲取過智慧和靈感。他是「理論天才與實驗天才合於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拿他來做自己的楷模。後人常把他和I.牛頓、C.F.高斯並列為有史以來三個貢獻最大的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義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裡,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並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鑽研《幾何原本》。 後來阿基米德成為兼數學家與力學家的偉大學者,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其原因在於他通過大量實驗發現了杠桿原理,又用幾何演澤方法推出許多杠桿命題,給出嚴格的證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數學上也有著極為光輝燦爛的成就。盡管阿基米德流傳至今的著作共只有十來部,但多數是幾何著作,這對於推動數學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丹麥數學史家海伯格,於1906年發現了阿基米德給厄拉托塞的信及阿基米德其它一些著作的傳抄本。通過研究發現,這些信件和傳抄本中,蘊含著微積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沒有極限概念,但其思想實質卻伸展到17世紀趨於成熟的無窮小分析領域里去,預告了微積分的誕生。 正因為他的傑出貢獻,美國的E.T.貝爾在《數學人物》上是這樣評價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張開列有史以來三個最偉大的數學家的名單之中,必定會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兩們通常是牛頓和高斯。不過以他們的宏偉業績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來比較,或拿他們影響當代和後世的深邃久遠來比較,還應首推阿基米德。
編輯本段阿基米德羊皮書
古代抄本
古希臘阿基米德是最富傳奇色彩的古代科學家。1998年之前,傳世的阿基米德著 阿基米德
作共8篇,依次是:《論平面平衡》、《拋物線求積》、《球體和圓柱體》、《測圓術》、《論螺線》、《論浮體》、《圓錐體和橢球體》、《數沙者》。這8篇的內容傳自兩個古代抄本系統,它們被專家稱為「抄本A」和「抄本B」。不幸的是這兩個抄本都已佚失。1998年,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出現了一件名為「阿基米德羊皮書」的拍品,這是一本很不起眼的中世紀抄寫的祈禱書,但是因為據信它原先是一本阿基米德著作的抄本,只是後來被人刮掉了原書字跡,再用來抄寫祈禱書的(這種「廢物利用」在古代並不罕見),所以身價不菲,最終由一位神秘富翁以200萬美元拍得。隨後這位富翁自稱「B先生」,派人找到巴爾的摩市的華爾特藝術博物館手稿部主任諾爾博士,要諾爾組織團隊來研究「阿基米德羊皮書」,研究經費由他來資助。但研究結束後羊皮書要歸還給他。諾爾組織了一支包括了古代科學教授、數學史教授、中世紀藝術史教授、化學教授、數碼成像專家、X射線成像專家、古籍手稿研究專家的研究團隊,他們都主要是在周末業余時間從事這項研究。研究過程中,B先生也經常參與決策。他「一直是負責的、考慮全面的、大方的」。這支研究團隊辛勤工作了7年——從1999年至2006年,「這個項目從來沒有發生資金短缺的問題」。 研究者們將「阿基米德羊皮書」一頁頁拆開,利用各種現代的成像技術,最終竟然成功地完整重現了那份在700多年前已經被從羊皮紙上颳去的抄本內容。於是傳世阿基米德著作的第三個抄本重新出現了。它現在被稱為「抄本C」,成為存世的阿基米德著作抄本中最古老的版本。 「抄本C」中包括了阿基米德的7篇著作:《論平面平衡》、《球體和圓柱體》、《測圓術》、《論螺線》、《論浮體》、《方法論》、《十四巧板》。其中前五篇是以前「抄本A」和「抄本B」系統已經承傳下來,為世人所知的;而最為珍貴的是最後兩篇,即《方法論》和《十四巧板》,這是以前從未出現過的。
學術成就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大師們無不汲汲以追求希臘著作為務 (哪怕是經過希臘文—阿拉伯文—拉丁文這樣重重轉譯的) 。達·芬奇就曾盡力搜尋阿基米德的著作,但他無法看到《方法論》,因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只能依賴「抄本A」和「抄本B」(那時還未佚失)來了解阿基米德。而達·芬奇要是看到了《方法論》,他一定會爽然自失——原來阿基米德的研究和成就早在1700年前就大大超過他了。阿基米德在《方法論》中已經「十分接近現代微積分」,這里有對數學上「無窮」的超前研究,貫穿全篇的則是如何將數學模型進行物理上的應用。研究者們甚至認為,「阿基米德有能力創造出伽利略和牛頓所創造的那種物理科學」。至於另一篇新發現的著作《十四巧板》,則又別開生面。盡管「十四巧板」這種古代游戲(比中國民間的「七巧板」更復雜些)在西方早已為人所知,但最初諾爾他們認為《十四巧板》既難以理解也無關緊要,也許只是阿基米德的游戲而已。不過後來研究組合數學的專家參加研究之後,又有了驚人發現——他們認為阿基米德在《十四巧板》中,其實是要討論總共有多少種方式將十四巧板拼成一個正方形?他們研究的答案是:《十四巧板》中的十四巧板總共有17152種拼法可以得到正方形。這使他們相信,《十四巧板》表明「希臘人完全掌握了組合數學這門科學的最早期證據」。 「阿基米德羊皮書」提供的《方法論》和《十四巧板》這兩篇阿基米德遺作的重新問世,確實可以說是「改寫了科學史」。
編輯本段阿基米德說過的名言
首先,要在地球上舉起與地球等重量的物體要6*10^22的力,若他能用的最大力為600N,哪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動力臂要是阻力臂的10^22倍。而即使有這樣長的杠桿,在茫茫宇宙中,也不會有相對於地球靜止的固定支點,應為太陽系中的星體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而即使找到這樣的支點,哪怕只是撬動地球1mm,他在宇宙中所畫過的圓弧也會達到10^17km(約10000光年),這夠他玩一輩子的了。所以到現在為止也不可能只要在宇宙中給他一個指點,他就能把地球撬起來。但如果你能找到方法一定會轟動世界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6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1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9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5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5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1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7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6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8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