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巴爾干戰爭土耳其會失敗
『壹』 俄國土耳其歷史上有什麼恩怨,為什麼發生那麼多次戰爭呢
如果問起,這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最恨俄羅斯,拋開蘇聯解體後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那就非土耳其莫屬了。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三百多年間,兩國之間的大型戰爭,多達12次。
即使是今天,兩國在敘利亞戰場的暗中較量,也是持續不斷。
那麼,俄土兩國間究竟有什麼歷史恩怨,為什麼會造成今天這種水火不容的局面呢?
(葉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
真正讓土耳其痛不欲生的,是沙俄歷史上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第五次俄土戰爭爆發後,俄軍名將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大敗土軍,攻入克里木汗國和巴爾干,愛琴海的俄海軍也大獲全勝。
土耳其不得不休戰求和,俄國獲得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間地區和刻赤海峽,成功打通了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
但是葉卡捷琳娜並不滿足。1783年,克里木半島、塔曼島和庫班地區也被俄國強行佔有。至此,俄國得到包括黑海重要港口在內的大片海岸線,成為黑海沿岸國家。國勢日衰的土耳其,只能間接承認了俄羅斯的吞並。
俄國在黑海區域的擴張,和英國的龐大殖民利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英國希望利用土耳其,控制兩個海峽,遏制俄國與其爭霸。
第十次俄土戰爭時,俄軍一直挺進到離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的地方,差點實現彼得大帝的夙願。這次戰爭,不僅土耳其在整個巴爾乾地區的領土被肢解獨立,卡爾斯、阿爾達漢等也落入了俄國手中。
和俄國打了數百年的土耳其,慢慢淪落到牆倒眾人推的境地。1911年發生意土戰爭,1912年發生巴爾干聯盟戰爭。土耳其在巴爾干半島上的廣博領地,僅剩下伊斯坦布爾所在的一小塊東色雷斯。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和土耳其的凱末爾運動一拍即合。兩個世仇國家出現了少有的親密。但二戰後兩國關系再次走入冰點。在冷戰時期,土耳其一直是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抗蘇俄的最前沿陣地。
直到今天,俄羅斯還念念不忘君士坦丁堡和南方出海口的夢想,讓土耳其如芒在背。這對十世之仇的冤家,圍繞各自的政治利益,在敘利亞局勢中,暗地裡仍然摩擦不斷。
『貳』 哪位能介紹下巴爾干戰爭
1912年和1913年的兩次巴爾干戰爭,註定了處於衰落中的奧斯曼帝國的命運。奧斯曼的衰落始於16世紀末的勒斑陀戰役,薩伏伊王室尤金王子率領的基督教部隊將土耳其擊敗。戰爭的背景是土耳其與俄國這兩個宿敵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於1878年結束,沙皇軍隊進入高加索和巴爾乾地區。柏林協約結束了這一戰爭,同時這個協約也是一個地理政治催化劑,與1991年蘇聯解體時使歐洲遭到損害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很相似。從奧斯曼王國前巴爾乾地區的廢墟中產生了新的國家: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黑山)、波斯尼亞
-黑塞哥維那(波黑),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它們都深受俄國的影響。巴爾干半島上,土耳其人手中只剩下馬其頓、薩洛尼卡周圍的北希臘,以及塞爾維亞南部地區。
1908年巴爾干已經歷了一次動亂。當時奧地利-匈牙利受塞爾維亞擴張主義的影響,已經採取政治及軍事行動瓜分了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其結果是加劇了塞爾維亞對俄國的依賴性。因此,1911年義大利進攻土耳其,戰艦駛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博斯普魯斯海峽,佔領了佐澤卡尼索斯群島。這最後的侵犯對土耳其國內政治產生巨大影響,它迫使年輕的土耳其政黨採取高度民族主義的立場—這個政黨由思維爾· 帕夏領導並剛剛執政,而且穆斯塔法·基馬爾,即未來的「土耳其之父」已經出現。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土耳其政府政治氣候的變化使俄國感到驚慌,它害怕土耳其會因1878年的失敗而採取報復行動。於是通過俄國外交使臣哈維希在貝爾格萊德進行協調,與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之間建立聯盟,目的是徹底將土耳其逐出巴爾干,並削弱其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權力。此後,這一聯盟又增加了門的內哥羅和希臘。1912年10月8日,土耳其正同義大利作戰期間,蘇丹王梅爾梅特五世受到巴爾干四國的挑戰。這場戰役對土耳其軍隊來說是瞬間的災難。希臘圍攻薩洛尼卡,迫使哈桑·帕夏投降。與此同時,在亞歷山大王子的率領下,塞爾維亞迫使澤基·帕夏退往莫納斯提爾北部。在接下來的3天戰斗中,土耳其人以死傷1.7萬人、1萬人被俘而告失敗。但這場戰爭中最出色的勝利是保加利亞人取得的勝利,他們在克爾克—基利斯的瓦達河和盧利伯格茲(Luleburgaz),征服了土耳其部隊。1912年5月30日,「倫敦和平協約」結束了這場戰爭。土耳其失去了薩洛尼卡、尤斯卡布、約阿尼納、斯庫台和阿德里安堡,並被迫徹底放棄了對巴爾干半島領土的控制。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沒有使參戰各方獲得滿意的結果。塞爾維亞想得到亞得里亞海的出口,卻因奧地利和義大利的極力反對而未得到;希臘抗議義大利瓜分了佐澤卡尼索斯;尤其是保加利亞,參與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後,感到倫敦協約所做出的領土分割條款使之輸掉了塞爾維亞,因而向貝爾格萊德的宿敵維也納尋求幫助與支持。
因此,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停火不到一個月,保加利亞向塞爾維亞發起了進攻。羅馬尼亞、希臘、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立刻支持塞爾維亞,向保加利亞宣戰,而保加利亞此時發現自己完全處於孤立地位。另一方面奧匈帝國對此持謹慎態度,不予參戰。
保加利亞被擊敗,並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加勒斯特協約(1913年8月10日)。協約規定,南部多布羅加和錫利斯特拉由羅馬尼亞接管,馬其頓幾乎全部讓給塞爾維亞,土耳其重新獲得阿德里安堡,克里特和薩洛尼卡讓給希臘,最後,阿爾巴尼亞獲得獨立,它的三個主要城市斯庫台、都拉斯和發羅拉得到承認,維德威謙王子成為阿爾巴尼亞第一任國王。
即使經過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也未能解決這一地區的爭端。仍不滿意的塞爾維亞繼續發出威脅,主要面向其鄰國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火花就從這里燃起。
『叄』 在歷史進程中,為什麼巴爾干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葯桶」
「歐洲火葯桶」指的是巴爾干半島。這個地區為什麼被稱為「歐洲火葯桶」呢?這是由於巴爾干半島的地理位置和20世紀初的國際形勢造成的。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洲的匯合處,控制著黑海和地中海的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的殖民統治下,巴爾干半島上的希臘、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等,經過長期斗爭,到19世紀先後獲得獨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尚在土耳其控制下。19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處於崩潰的邊緣,於是巴爾干半島就成為歐洲列強瓜分的重點目標。20世紀初,巴爾干半島各族人民的解放運動進入新階段,但此時已經成立的兩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積極插手,從而使巴爾干半島地區充滿了錯綜復雜的矛盾,其中既有巴爾千人民同土耳其統治者的矛盾,又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還有巴爾干各族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1912——1913年的兩次巴爾干戰爭就是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僅是一次爭奪領土的戰爭,交戰雙方的背後是德奧和英俄法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集團。戰爭的結果,巴爾干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反而促使矛盾激化,保加利亞不甘心失敗,投靠德奧集團,伺機「復仇」;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希臘、羅馬尼亞則站到協約國一邊。這樣,兩大軍事集團對巴爾乾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巴爾乾地區籠罩著濃厚的戰爭氣息,成了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葯桶」,只要有火星,這個火葯桶就會爆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果然首先在這里點燃。
『肆』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的戰爭原因
巴爾干半島民族繁多,自從土耳其人在科索沃戰役中擊敗巴爾干聯軍,以武力征服整個巴爾干半島後,南斯拉夫民族便長期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
19世紀,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不斷發動武裝起義,力圖擺脫土耳其帝國獨立。
1830年希臘獨立大大鼓舞了南斯拉夫各民族,至於俄國也一直為了奪取地中海出海口,而發動第八次俄土戰爭,土耳其戰敗求和,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當中獲准塞爾維亞,黑山獨立,羅馬尼亞則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合並,另外建立一個大保加利亞公國,波斯尼亞獲得『自治』(實際上由奧匈帝國託管)。
『伍』 巴爾干戰爭的結果是怎樣的
巴爾干戰爭先後爆發了兩次。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4國組成的巴爾干聯盟所發起的,目的是反對奧斯曼帝國,使巴爾干各族人民擺脫土耳其的壓迫。
1912年8月,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爆發反土起義。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要求土耳其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以自治權。土耳其政府拒絕了這個要求,並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干聯盟對上宣戰的直介面實。1912年10月9日,門的內哥羅對土採取軍事行動。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行動。這幾個同盟國動員的兵力為95萬人,展開的兵力為60.3萬人,擁有火炮1511門。希臘海軍擁有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11艘炮艇。
土耳其動員了85萬人的兵力,戰爭初期派到歐洲戰場的約有41.2萬人,擁有火炮1126門。土軍還可以從小亞細亞抽調一些兵團來加強力量。土耳其海軍較希臘海軍為弱,共有3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4艘炮艇。巴爾干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炮兵質量和軍隊戰斗訓練水平上,均勝過敵軍。
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斗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保加利亞軍隊在伊斯坦布爾方向以3個集團軍組成主要集團。塞爾維亞的主要兵力對付土耳其軍隊在馬其頓的集團。希臘的弗薩利亞集團軍和伊皮魯斯集團軍分別准備對付薩洛尼卡和亞尼納。希臘海軍應對土耳其海軍採取行動,保證盟國在地中海的制海權。門的內哥羅軍隊的任務是協同塞爾維亞軍隊在馬其頓作戰。盟軍對土軍形成了包圍態勢,准備在土耳其援軍到達之前在巴爾干擊潰敵軍。土軍指揮部則力圖在增援部隊抵達前採取積極行動阻止盟軍的進攻。土耳其認為保加利亞是最危險的敵人,為了對付它而展開主要集團。
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土軍進攻。保軍越過保土邊界向南推進,10月22日與土軍交戰。位於保軍集團右翼的第2集團軍,擊退土軍,開始圍困埃迪爾內。
在左翼作戰的保軍第1、3集團軍,在多次遭遇戰中擊退土軍,於10月22~24日在基爾克—基利塞附近擊潰土軍第3軍,開始向南推進。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盧累布爾加茲發生激烈交戰,土軍第4軍被擊潰。土軍倉促退卻。保軍指揮部未能組織對敵堅決追擊。土軍固守伊斯坦布爾以西35~45公里的查塔爾賈築壘陣地。保軍於11月17~18日企圖佔領上述陣地未果。這里的戰線開始穩定下來。
在馬其頓,土軍於10月23日對塞爾維亞第1集團軍發起進攻,但被擊退。次日,塞爾維亞各集團軍發起總攻。第2集團軍向西南方向實施突擊,構成對土軍集團右翼的威脅。第1集團軍向庫馬諾沃發起進攻,於10月24日佔領該地。第3集團軍對斯科普里實施翼側突擊,於26日將其攻克。塞爾維亞軍隊迅速向南推進,11月18日與希臘部隊協同下攻克比托拉。馬其頓的土軍集團被粉碎。
塞軍各兵團進至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帶,與門的內哥羅軍共同包圍了斯庫台。希軍掃盪了伊皮魯斯境內的土軍,包圍亞尼納。在馬其頓南部,希軍於11月1、2兩日在葉尼傑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於9日投降。希海軍封鎖土海軍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
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但盟軍爾後的幾次軍事勝利並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國在支持巴爾干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布爾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交戰各國大使在倫敦就和約條件開始進行談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發生政變。新政府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干聯盟各國重新開戰。3月,土耳其丟失了亞爾納和埃迪爾內。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土耳其才於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門的內哥羅不同意這項協定,繼續圍困斯庫台。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簽訂1913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盡管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為了維護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等國王朝的利益,是出於這些國家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要求,但它使巴爾干各國人民擺脫土耳其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這場戰爭客觀上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是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所進行的戰爭。它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原有盟國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失去亞得里亞海出海口的塞爾維亞,要求馬其頓償付賠款。希臘也希望犧牲保加利亞以擴大自己的領土。羅馬尼亞向保加利亞提出對多布羅加的領土要求。
帝國主義列強力圖破壞協約國在巴爾乾的影響,從中插手,更加速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爆發。在奧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亞於1913年6月29日夜間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軍隊與希臘軍隊採取軍事行動。保軍各集團軍的進攻受阻。塞軍進行反擊,突破了保加利亞第4集團軍陣地。戰斗繼續到7月6日。保軍被迫撤退。10日,羅馬尼亞對保開戰。羅一個軍佔領多布羅加,羅軍基本兵力向索非亞推進,未遇任何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毀1913年倫敦和約,與保軍作戰,佔領埃迪爾內。保加利亞在全面潰敗的威脅下,於29日宣告投降。
根據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領土,而且喪失了多布羅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簽訂的君士坦丁堡和約又迫使保加利亞將埃迪爾內歸還土耳其。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結果是巴爾干半島的力量重新改組:羅馬尼亞脫離1882年三國同盟,而與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巴爾干戰爭導致國際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巴爾干戰爭中,作戰方法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種變化是由於作戰技術裝備的發展而引起的,首先是射擊威力、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也由於機槍數量增加;以及新式武器與飛機、裝甲車和無線電等軍事技術裝備的使用。
所有這一切促使陸軍改用疏開戰斗隊形,為了隱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溝,同時還必須保護部隊免遭空襲。軍隊在前線數百公里地段上展開。但顯而易見,交戰雙方均力圖把基本兵力部署在主要方向上。巴爾干戰爭證明了機動作戰和向心方向實施突擊,以及進行迂迴和包圍的優越性。軍隊火力的提高使防禦一方得到加強,因此,建立對敵巨大火力優勢就成了沖擊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同時,防禦強度的增加,又使機動作戰更加困難。過渡到陣地戰這種作戰樣式的趨向愈益明顯。戰爭清楚地表明,為了取得聯合作戰的勝利,必須組織好盟軍的戰略協同。
『陸』 巴爾干戰爭的戰爭結果
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即黑山)所組成的「巴爾干同盟」,反對土耳其的控制和壓迫所進行的戰爭。盟國由於向土耳其提出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自治權的要求遭到拒絕,在沙皇俄羅斯帝國(1547~1917)支持下於1912年10月9日對土耳其宣戰。盟軍為民族解放而戰,士氣旺盛。經過激戰,塞、門兩軍進占馬其頓和亞得里亞海沿岸;保軍控制伊斯坦布爾以西地區;希軍進占愛琴海諸島;土耳其軍隊敗退到埃迪爾內、約阿尼納和斯庫台等地。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請求歐洲列強進行和平調處。由於盟國得到俄羅斯(1547~1917)支持,土耳其得到德國(1871~1918)和奧地利(1867~1918)支持,在大國影響下,直到1913年5月30日簽訂《倫敦條約》,戰爭宣告結束。戰敗國土耳其喪失了在歐洲的大部領土。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的結果,使巴爾干半島各國人民擺脫了土耳其的長期統治,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結果,使巴爾干各國重新分化,羅馬尼亞與英、法、俄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國。戰爭中,由於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飛機、裝甲車、無線電)的使用,作戰方法也有新的變化:戰斗隊形更加疏開;軍隊行動更注意隱蔽;進攻多採取機動作戰和迂迴包圍;防禦多採取陣地作戰。巴爾干戰爭導致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柒』 巴爾干戰爭的具體情形是怎樣的
巴爾干戰爭先後爆發了兩次。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4國組成的巴爾干聯盟所發起的,目的是反對奧斯曼帝國,使巴爾干各族人民擺脫土耳其的壓迫。
1912年8月,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爆發反土起義。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要求土耳其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以自治權。土耳其政府拒絕了這個要求,並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干聯盟對上宣戰的直介面實。1912年10月9日,門的內哥羅對土採取軍事行動。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行動。這幾個同盟國動員的兵力為95萬人,展開的兵力為60.3萬人,擁有火炮1511門。希臘海軍擁有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11艘炮艇。
土耳其動員了85萬人的兵力,戰爭初期派到歐洲戰場的約有41.2萬人,擁有火炮1126門。土軍還可以從小亞細亞抽調一些兵團來加強力量。土耳其海軍較希臘海軍為弱,共有3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4艘炮艇。巴爾干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炮兵質量和軍隊戰斗訓練水平上,均勝過敵軍。
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斗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保加利亞軍隊在伊斯坦布爾方向以3個集團軍組成主要集團。塞爾維亞的主要兵力對付土耳其軍隊在馬其頓的集團。希臘的弗薩利亞集團軍和伊皮魯斯集團軍分別准備對付薩洛尼卡和亞尼納。希臘海軍應對土耳其海軍採取行動,保證盟國在地中海的制海權。門的內哥羅軍隊的任務是協同塞爾維亞軍隊在馬其頓作戰。盟軍對土軍形成了包圍態勢,准備在土耳其援軍到達之前在巴爾干擊潰敵軍。土軍指揮部則力圖在增援部隊抵達前採取積極行動阻止盟軍的進攻。土耳其認為保加利亞是最危險的敵人,為了對付它而展開主要集團。
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土軍進攻。保軍越過保土邊界向南推進,10月22日與土軍交戰。位於保軍集團右翼的第2集團軍,擊退土軍,開始圍困埃迪爾內。
在左翼作戰的保軍第1、3集團軍,在多次遭遇戰中擊退土軍,於10月22~24日在基爾克—基利塞附近擊潰土軍第3軍,開始向南推進。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盧累布爾加茲發生激烈交戰,土軍第4軍被擊潰。土軍倉促退卻。保軍指揮部未能組織對敵堅決追擊。土軍固守伊斯坦布爾以西35~45公里的查塔爾賈築壘陣地。保軍於11月17~18日企圖佔領上述陣地未果。這里的戰線開始穩定下來。
在馬其頓,土軍於10月23日對塞爾維亞第1集團軍發起進攻,但被擊退。次日,塞爾維亞各集團軍發起總攻。第2集團軍向西南方向實施突擊,構成對土軍集團右翼的威脅。第1集團軍向庫馬諾沃發起進攻,於10月24日佔領該地。第3集團軍對斯科普里實施翼側突擊,於26日將其攻克。塞爾維亞軍隊迅速向南推進,11月18日與希臘部隊協同下攻克比托拉。馬其頓的土軍集團被粉碎。
塞軍各兵團進至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帶,與門的內哥羅軍共同包圍了斯庫台。希軍掃盪了伊皮魯斯境內的土軍,包圍亞尼納。在馬其頓南部,希軍於11月1、2兩日在葉尼傑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於9日投降。希海軍封鎖土海軍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
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但盟軍爾後的幾次軍事勝利並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國在支持巴爾干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布爾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交戰各國大使在倫敦就和約條件開始進行談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發生政變。新政府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干聯盟各國重新開戰。3月,土耳其丟失了亞爾納和埃迪爾內。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土耳其才於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門的內哥羅不同意這項協定,繼續圍困斯庫台。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簽訂1913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盡管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為了維護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等國王朝的利益,是出於這些國家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要求,但它使巴爾干各國人民擺脫土耳其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這場戰爭客觀上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是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所進行的戰爭。它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原有盟國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失去亞得里亞海出海口的塞爾維亞,要求馬其頓償付賠款。希臘也希望犧牲保加利亞以擴大自己的領土。羅馬尼亞向保加利亞提出對多布羅加的領土要求。
帝國主義列強力圖破壞協約國在巴爾乾的影響,從中插手,更加速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爆發。在奧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亞於1913年6月29日夜間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軍隊與希臘軍隊採取軍事行動。保軍各集團軍的進攻受阻。塞軍進行反擊,突破了保加利亞第4集團軍陣地。戰斗繼續到7月6日。保軍被迫撤退。10日,羅馬尼亞對保開戰。羅一個軍佔領多布羅加,羅軍基本兵力向索非亞推進,未遇任何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毀1913年倫敦和約,與保軍作戰,佔領埃迪爾內。保加利亞在全面潰敗的威脅下,於29日宣告投降。
根據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領土,而且喪失了多布羅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簽訂的君士坦丁堡和約又迫使保加利亞將埃迪爾內歸還土耳其。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結果是巴爾干半島的力量重新改組:羅馬尼亞脫離1882年三國同盟,而與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巴爾干戰爭導致國際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巴爾干戰爭中,作戰方法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種變化是由於作戰技術裝備的發展而引起的,首先是射擊威力、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也由於機槍數量增加;以及新式武器與飛機、裝甲車和無線電等軍事技術裝備的使用。
所有這一切促使陸軍改用疏開戰斗隊形,為了隱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溝,同時還必須保護部隊免遭空襲。軍隊在前線數百公里地段上展開。但顯而易見,交戰雙方均力圖把基本兵力部署在主要方向上。巴爾干戰爭證明了機動作戰和向心方向實施突擊,以及進行迂迴和包圍的優越性。軍隊火力的提高使防禦一方得到加強,因此,建立對敵巨大火力優勢就成了沖擊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同時,防禦強度的增加,又使機動作戰更加困難。過渡到陣地戰這種作戰樣式的趨向愈益明顯。戰爭清楚地表明,為了取得聯合作戰的勝利,必須組織好盟軍的戰略協同。
『捌』 巴爾干半島成為一戰火葯桶的根本原因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所以這里一直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然而,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干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斗爭。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系。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乾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葯庫。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由此而起
『玖』 介紹一下二戰巴爾干戰役
巴爾干戰役
巴爾干戰役的目的在於建立進攻蘇聯的南方戰略基地和保障地中海區域的戰役實施。德國軍政當局早在1940年底,即義大利軍隊在希臘作戰失利之後就已制定了奪取希臘的計劃。在准備這次進攻時德軍最初指望南斯拉夫會俯首聽命,並企圖將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拉入法西斯聯盟。 巴爾干戰役 時間:1941年4月6—29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聯盟(德、意、匈)的國家為奪取南斯拉夫和希臘而採取的作戰行動。 1941年3月23日在南斯拉夫發生的國家政變使他們改變了這些計劃。新政府迫於人民群眾的壓力拒絕與德國結盟,而在1941年4月5日與蘇聯簽訂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於是德國軍政當局向其武裝力量下達摧毀南斯拉夫的任務。現在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軍事行動計劃已作為一個戰役計劃擬定出來了。為了實施這一戰役,動用了第12(司令為李斯特元帥)、第2集團軍(司令為魏克斯上將)和第1坦克群(共32個師,其中有10個坦克師),1500多架飛機(第4航空隊和空軍第8軍)。意、匈軍隊在輔助方向作戰。為了侵略巴爾干國家,德國及其盟國動用80多個師、2000多架飛機、近2000輛坦克。德軍處於包圍南斯拉夫和希臘軍隊的有利態勢。德軍的任務是: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奧地利境內實施多路向心突擊,侵入南斯拉夫,分割並消滅南斯拉夫武裝力量;同時,開始入侵希臘,奪取薩洛尼卡並向拉里薩方向進攻。航空兵應對貝爾格萊德實施突擊,摧毀南斯拉夫的機場,破壞鐵路交通,從而打破其戰爭動員計劃。南斯拉夫和希臘對抗擊這一侵略沒有準備。南斯拉夫的軍事計劃不適應新的戰略形勢。它的軍隊僅開始戰略展開。這支軍隊共有2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和32個獨立團(動員不充分、技術裝備很差),以及110輛坦克和416架陳舊的飛機。希臘軍隊的基本兵力(15個步兵師)當時正在意希戰場(阿爾巴尼亞)作戰。為了反擊法西斯德國的進犯,希軍指揮部只能抽調6個師。1941年3月,6萬多不列顛遠征軍(1個坦克旅、1個澳大利亞師和1個紐西蘭師)和為數不多的英國航空兵(9個中隊)的到來,沒能從根本上改善希臘軍隊的態勢。南斯拉夫軍隊同希英聯軍協同作戰的協議也未能達成。 德軍對南斯拉夫的入侵是1941年4月5日夜開始的。德意航空兵對南斯拉夫各機場、貝爾格萊德和其它城市實施突擊。德軍第12集團軍各師在3個地段越過保、南邊境。德軍坦克部隊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在進攻的第一天就推進30—50公里。4月7日南斯拉夫軍隊在馬爾頓被擊潰,德軍佔領斯科普里、什季普、韋列斯。4月8—10日德軍繼續南進。同時,在4月8日,德軍第1坦克群的各師從索非亞西部地區向尼什實施突擊。德軍坦克部隊3天內向前推進幾乎200公里,並從南威脅貝爾格萊德。4月10日南斯拉夫發生的政治事件(民族主義集團領導人的叛變分裂活動)使克羅里亞和斯洛維尼亞境內的抵抗停止了。4月11日意匈軍隊發起進攻。4月13日德軍在貝爾格萊德地區匯師,並攻佔該城。4月15日南軍停止抵抗。4月17日簽訂南軍無條件投降書。 在與南斯拉夫作戰的同時,德國第12集團軍左翼(6個師,其中包括1個坦克師)於4月6日向希臘軍隊發起進攻。4月9日,德軍佔領薩洛尼卡,希臘「東馬其頓」集團軍投降。德軍繼續南進,對英希聯軍中央集群造成包圍的威脅,並對意希戰場上希軍後方造成威脅。4月12日希軍指揮部開始從阿爾巴尼亞向國內撤軍。意軍(22個師)跟蹤追擊。軍事上的失利在希臘統治集團和希軍領導人員內部引起危機。4月23日簽訂希軍投降書。4月27日德軍進占雅典。4月29日日終前進抵伯羅奔尼撒半島南端。損失近1.2萬人的不列顛遠征軍,毀掉重武器和運輸工具,經海路撤往克里特島。巴爾干戰役的最後階段是克里特島空降戰。
克里特島空降戰
1941年5月20日至6月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巴爾干戰役中,德軍為奪取克里特島而實施戰役代號「水星」的作戰計劃。
德軍統帥部在佔領希臘後決定攻佔克里特島,因該島對奪取地中海東部和愛琴海的制海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戰役企圖規定,使用先遣空降兵首先奪取島上的3個機場,以利主力在該島順利實施機降。同時計劃派出登陸兵實施登陸並從海上運送重型武器裝備。
參戰軍隊計有:空降兵第7師、山地步兵第5師和若干獨立部隊(共約2.2萬人),第4航空隊第8和第11軍(轟炸機433架、戰斗機233架、運輸機500架、偵察機50架、運輸滑翔機72架);登陸兵(約7,000人)和各種艦船70艘。由第4航空隊司令勒爾上將負責統一指揮。攻擊開始時克里特島守軍有英軍3萬人(主要是由希臘撤至該島的遠征軍士兵)和希臘軍隊1.4萬人。守島軍隊裝備低劣,火炮不足,完全沒有飛機,坦克僅有6輛。任衛戍司令官的紐西蘭弗賴伯格將軍將兵力分散配給該島4個防區。
英軍統帥部估計德軍會首先派登陸兵登陸,因此,特別重視海軍的抗登陸防禦。英軍地中海艦隊所屬各編隊(戰列艦4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9艘、艦隊驅逐艦20餘艘)負責遂行此一任務。法西斯德軍在大陸和各島嶼上的空軍基地距克里特島不遠(120—140公里),因而可以保障在戰役中廣泛使用空降兵。
5月20日晨,德軍傘兵在航空兵對英軍克里特島陣地實施密集突擊之後在馬萊邁、雷西姆農、伊拉克利翁等機場地域和哈尼亞市進行傘降,遭到頑強抵抗,損失慘重。德軍付出重大損失的高昂代價才得以在馬萊邁和哈尼亞地域站穩腳跟。5月21日,德軍統帥部乘勝用飛機和滑翔機將山地步兵第5師空運到此。該師所屬部隊和殘存的傘兵分隊在航空兵積極支援下向該島內地發起進攻。 同時,德軍統帥部還企圖從海上實施登陸,但由於遭到英國海軍抗擊登陸未能成功。英國艦隊在敵人掌握制空權的條件下,未能給予遭受重大傷亡的守島部隊以重大援助。5月23日,部分英艦遭德軍航空兵突擊受重創,遂停止在克里特海域巡邏,撤向亞歷山大。5月28日夜間,英軍開始由該島向埃及撤退。5月29—31日,共撤出官兵1.8萬名。
克里特空降戰役中,德軍被擊斃和失蹤約4000人,受傷2100餘人,損失飛機220架,其中運輸機119架,以及大量艦船。英軍損失1.5萬餘人,其中被擊斃1742名。英艦隊損失很大:3艘巡洋艦和6艘雷擊艦被擊沉,許多艦只被擊傷,其中航空母艦1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6艘、雷擊艦7艘。希臘損失裝甲艦1艘、艦隊驅逐艦12艘、魚雷艇10艘和75%的商船,傷亡和被俘1.5萬人。希臘守島軍隊亦遭重大損失。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規模空降戰役之一。德軍攻佔克里特島後,其東南歐陸上交通線得到了可靠的保障,控制了愛琴海和地中海東部航線,並使英國喪失了一個地中海內最重要的據點。戰役中,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的德國空軍起了決定性作用,使英國地中海艦隊遭受重大損失。
克里特島抗登陸戰役之所以失敗,尚有下列因素:英軍統帥部不相信德軍藉助空降兵能攻佔如此巨大的海島;守島部隊沒有飛機,也缺少必要數量的坦克、火炮和其他武器裝備。奪占克里特島之戰顯示了空降兵作戰能力的增長。同時事實證明,實施這樣的戰役,如不與其他軍種協同,勢必遭到重大損失。因此,奪占該島之後,德軍統帥部再未敢實施類似的大規模空降戰役。
『拾』 高三歷史 概括兩次巴爾干戰爭爆發的原因
巴爾干半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土耳其戰敗求和,簽訂《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
。兩次巴爾干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