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那麼多青花瓷
❶ 元青花瓷器為什麼這么珍貴求解
元朝時期,米納依彩繪陶器使用含鈷的氧化物繪制燒成釉下藍彩的技術,傳到了我國內地,為景德鎮制瓷藝人掌握,燒出了純深藍色的霽藍釉和聞名世界的精美的白釉下藍花的青花瓷器。
優質的元青花瓷為元末景德鎮特製.
元朝有關的記述中沒有提到青花,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波普博士根據英國人大維德收藏的一對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雲龍象耳瓶,對照伊朗阿德比爾宮博物館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收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器,進行了對比研究,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使國際上產生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熱潮。
此後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元青花。其中有許多與大維德瓶的水平、風格相似。而也有的青花發色淺淡甚至灰暗,紋樣簡單,器型較小,並且可以確定這種元青花器的製作早於至正年。至正型的青花是使用伊朗青料繪制燒成。元青花大多數沒有款識,後人即使見到精美的元青花,容易誤認為宣德時期,洪武與永樂朝的青花也存在這種情況,只是最近20年才逐漸被區分出來。
元代青花瓷器的創制,是陶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從此以後,以青花為主體的彩瓷成為瓷器的主流品種,以往一貫佔主流地位的顏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學上從以素雅為美的中古時代進入了五彩繽紛的近古時代。因此元青花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被學術界認識之後,就立即引起了藝術品收藏界的關注。元青花的市場價格一路飆升。那麼這到底合理不合理?元青花究竟應該如何估價?
關於文物藝術品的估價問題,按照價值規律。實際上並非每一件元青花都是一級精品。造型、紋樣都十分精美的屬於一級珍品;器型較小、紋飾略簡單的可列為二級和三級。
元青花的特點
元代瓷器造型上總的特點是渾厚凝重、氣魄雄偉,特別是高級的細瓷,包括至正型青花,這個特點尤為明顯。這與蒙古人豪爽的性格有關,同時也與它是出口品有關。至正型青花最主要的器型是大盤,傳世品也是以大盤為最多,而且這些傳世的元青花大盤大部分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國家博物館,是昔日王宮的遺留。這說明元青花在當時主要是返銷元青花技術的故鄉—盛產米納依彩繪陶器的伊朗。當然也有龍泉窯的大盤。這種大盤是我國以前沒有的新型式樣,系按照伊斯蘭國家人的飲食習慣,置於地毯上盛放食物。盤子的直徑達三尺,卻極為平整,毫不翹棱變形。盤的樣式為折沿,而且板沿很寬,有二寸多,適於手持搬動,分菱花和圓形兩種。菱花式的有十瓣、十二瓣和十六瓣。十瓣和十六瓣的是花口圓身;十二瓣的是花口、花身、花足的通體菱花式,每瓣大小相同,製作十分講究,尤為精緻。
元青花的裝飾
至正型青花在紋樣上的特點是既帶有一些西亞美術的裝飾形式,又有濃厚的我國傳統民間圖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風格華麗熱烈,與當時織金錦的圖案和效果又極為相似。從陶瓷藝術發展史上看,元青花的紋飾不但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宋代磁州窯黑彩的圖樣,表現技法也十分熟練高超,畫面精美生動。
西亞的特產花卉—大麗花,又稱西番蓮的纏枝花紋是元青花的最常見的紋樣,也是我國瓷器的主要紋飾。元青花的紋飾分很多層,少則兩三層,多達七八層,但均分主紋與輔紋兩類,瓶罐的腹部和盤子的中心為主紋,常見的有海水龍、雲龍、鳳凰、麒麟、孔雀、天馬、獅子、魚藻、草蟲、牡丹、山茶、松竹梅、鴛鴦荷花、牽牛花、庭院竹石芭蕉以及十字寶杵等,輔紋有如意雲肩、纏枝花、蕉葉、海浪、魚鱗、龜貝、金錢、回紋、鎖子連環、雜寶變形蓮瓣等,極為豐富。
至正型青花發色青翠濃艷,青花紋飾筆畫有些暈散,濃淡相互映襯,變化自然,最濃處成為黑色並深入胎骨,並發出黑色閃銀光的鐵斑。用手撫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處感覺凹陷。
元青花無論大小盤、碗、杯、盞之屬,均里外畫花,有白底藍花,也有藍底白花,還有白底藍花與藍底白花分不同層次交織在一起。有的白花凸起,呈淺浮雕狀,為預先在胚體上雕刻而成,可見元青花製作之精。
元青花的胎釉特點
元朝開始採用高嶺山的優質瓷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法配置瓷胎,胎質已經比宋代影青玻璃化程度高多了,堅實細膩,但仍然含有金屬雜質,所以燒出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處呈現紅色斑,俗稱「火石紅」。
元青花一般器型碩大,顯得笨拙,胎體比其他時代的瓷器厚而沉重。修胎也不精,大罐、大瓶之類,介面鏇削不細致,用手撫摸多凹凸不平;加上大器燒造不易,所以難免會出現翹棱、夾扁、凹心、塌底等缺陷。
元青花的釉面顏色總體為青白色,早期偏青,並且釉子較厚,常有垂流淚痕,淚痕處顏色更加青灰。晚期的特別是至正型精品,釉子濃淡適宜,釉色透亮接近潔白。器里施釉少而薄,接痕更加明顯。
❷ 為什麼現代人在技術條件都很成熟的情況下卻燒制不出前人的青花瓷
其實這個題目我是想舉報的,景德鎮每年出產那麼多青花瓷,怎麼會燒制不出青花瓷?我告訴大家,其實在我們的景德鎮依舊是全球出產青花瓷最多的地方,青花瓷的燒制工藝在這個地方是個人人都知道的工藝。我們產出的青花瓷流向海外依舊受外國人追捧。在我們國家青花瓷盤吃飯是比較平常的事,在法國,青花瓷只有在皇家或者國宴最重要的場合才會用青花瓷。
不過現在的人越來越追求利益,傳承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喜歡賺快錢,忘了老祖宗的手藝。人家以前這樣的藝人受人尊重,現在這樣的人叫灰頭土臉。所以世風日下,怎麼能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是個難題。
❸ 元青花瓷為什麼這么出名又為什麼會讓人追捧
我們國家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歷史的文化大國。並且因為我們國家擁有這么淵遠流長的歷史,我們也擁有了許多驚嘆的藝術。而元青花就受到了歷代的人們的追捧,深受著歷代人們著世人們的歡迎。
其實歷史發展到今天,元青花已經是一種象徵。所以許多人追捧元青花,主要是因為它的存在見證了歷史,見證了一個國家的興衰。但同樣如果元青花作為一種裝飾品,也是很有自然的氣息,放在家中裝飾的話,顯得很有氣派。
❹ 青花指的是什麼
青花是我國陶瓷裝飾中發明較早的方法之一.在窯器"以青如尚",單色青釉為主.
『青花』牽引 穿越時空信守承諾 船上緣遇土耳其男孩『信物』交換�藍色不但涵蓋了土耳其,還連結著周傳雄另外一首動聽的新歌「青花」。周傳雄一直想創作一首有關「信物」的歌曲,象徵情感的永恆與信念的堅定,但遲遲未能如願。機緣巧合遇到作詞人陳信榮寫下的「青花」,而無心插柳圓了他的夙願。歌詞氛圍中帶有濃厚的江南氣息,以中國最著名的青花陶瓷藝術象徵信物,勾繪出人們面對愛情聚散時的糾葛心情及身處愛情中對於信守承諾的在乎與執著。在土耳其的渡船上,周傳雄遇見了一群個性開朗的土耳其青少年,對於這一行工作人員的來歷感到非常好奇,畢竟東方面孔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少見的。當他們知道周傳雄是來拍攝音樂錄影帶的歌手時,一群男孩便熱烈地跟周傳雄討論著跟音樂相關的話題。突然之間,有位男孩把脖子上的項鏈摘下來,說要送給周傳雄做為見面禮,紀念這次相聚的緣分,周傳雄當下也立即拿出拍攝MV用的專輯CD裸片作為回禮送給男孩,使得這張CD成為第一張對外發布的紀念專輯,意義深重。這個偶然,更和『青花』歌曲中所要表達的『交換信物、信守承諾』不謀而合。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元朝時期,青花瓷器便已經過絲綢之路外銷到當時的中亞、因而在土耳其的博物館里還收藏著許多當時精緻經典的青花瓷器。這樣的緣分巧合讓所有人都感覺到不可思議,並對土耳其充滿好奇,彷佛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牽引著周傳雄走進神秘又美麗的藍色土耳其。
❺ 關於青花瓷,急!!!!!!!!!!!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春節晚會上周傑倫的一曲《青花瓷》讓眾人贊嘆,但更令人驚艷的是他身後那隻帶著淡淡笑意的瓶子。
青花之美,美於幽靜,青花之色單與任何一種顏色相比都略顯幽暗,而古時技藝高超的工匠將青花與潤白的瓷相結合,便立即賦予了其生命。就如同一塊美玉,溫潤、淡雅、清澈,但易碎的特性使其更加彌足珍貴。
青花瓷是白地藍花釉下彩瓷器的專稱,就是在瓷器毛坯上先用鈷藍描繪圖紋裝飾,再塗覆上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在高溫1300℃上下一次燒成,使色料充分滲透於坯釉之中,呈現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顯得明凈素雅。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
青花瓷之美全由釉彩和畫功來區分。而青花瓷中最具特色的鈷藍釉彩是在白色坯體上繪制,因此時坯土仍處於濕潤狀態,當畫師繪圖時自然而然產生暈染效果,呈現出柔和的暈染筆觸,然後採用釉下彩製作方式,經過燒制過程讓色彩與釉質全然結合,整個釉面光滑平潤,晶瑩剔透,加上透明的青花紋飾不褪色、不剝落,呈現出幽靜淡雅的色彩,具有高度藝術魅力。
在今天,鈷藍釉下彩仍為製作青花瓷主流,然而透過濃度的調配,青花作品能夠展現出各種不同的藍色,從最淺的冰藍色,到最厚重的深藍色。
畫師功力也是青花作品增添魅力的推手,從作品上可觀賞到構圖的完整性、工整與精緻的筆觸。東方青花瓷作品傳達出鄉土與人情味,欣賞畫師對當時生活狀態的描繪,西式青花瓷則可欣賞不同藍色調的表現,與畫師嫻熟工整的細致畫工。
清代龔軾在他的《陶歌》中這樣稱贊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誰也無法解釋青花瓷的魅力:明明筆筆簡潔,卻有一種由內而外的華貴;明明色調單純,卻有一種無法比擬的絢麗;明明恣肆風流,卻有一種漫不經心的從容;明明清朗飄逸,卻有一種溫柔可融的意境……與青花瓷相遇是一種緣分。當你見到它時,立刻會被它所震撼、所吸引、所痴迷。
現代外行看熱鬧
被指正的「青花」
周傑倫的一曲《青花瓷》無疑是2008春晚的一個亮點。但是這首歌曲的歌詞中卻存在著錯誤——著名收藏家、鑒定家馬未都說,該歌詞中有兩處錯誤,其中謬誤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此,馬未都的解釋是:青花自誕生之時迅速成為中國瓷器的霸主,700年來無人撼動。可瓶底從未書寫過漢隸,僅在明崇禎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寫過隸書。另一處錯誤是「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馬未都說,這句歌詞的錯誤之處在於「宋體落款僅見康雍乾三朝琺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見過。」
被藏在地鐵里的「青花」
在地鐵奧運支線北土城站地下一層, 28根高大的圓柱分列兩旁,印著傳統的青花瓷花紋圖案,藍花白底兒,滿花、半花交叉錯落,豎立有致,人在其間,猶如置身中國古典藝術展覽館。這些青花瓷圖案是印在搪瓷鋼板上,用800多度高溫燒出,保證100年色彩不變。北土城站設計出自中央美院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設計師之手,他們的靈感來自於藝術與空間相結合,又同周邊的古城牆遺址相協調。
被搬上銀幕的「青花」
2005年,電視劇《青花》為我們展現了中國瓷器的無窮魅力,雖然《青花》是一部電視劇,虛構了景德鎮兩大制瓷世家的恩怨離合,以及圍繞國寶青花展開的民族爭端。但劇中不僅涵蓋瓷器的工藝、發展、選擇等,還有製作瓷器的精髓,片中還有很多陶瓷製作的方法和流程,不熟悉陶瓷的人在看完《青花》後,一定對瓷器會有一知半解。
同年,電影《青花》上映。編劇陳大鵬說收藏是自己搞文學創作之餘的一個「副業」,他尤其沉迷中國古代陶瓷。這部《青花》,寫的是中國古代制瓷人的精神。電影中,李若彤扮演的三個時代的三個不同的「青花」,是一種象徵,一種隱喻,一種傳承:在箭嘯馬鳴的元代,她是「師傅」的妻子,為了幫助丈夫給皇上燒「龍瓶」,死在督窯官的刀下;在列強凌辱的清代,她是收藏家的少奶奶,為了保護龍瓶不外流,她死在列強的槍下;而到了現代,她是青年瓷藝家。
元代 青花的見證
元代,我們記憶中不應該只有彪悍的成吉思汗,金戈鐵馬、英雄豪氣,這時的國力強盛和經濟繁榮直接導致中華文化在全世界佔有了引領地位,於是我們的國粹青花就誕生在這箭嘯馬鳴的年代。
雖然元青花如此顯赫,但據記載,青花瓷並非被元朝皇室使用,而是作為朝廷外貿創匯的重要產品而聲名遠播。在明清兩朝的皇宮收藏中沒有元青花,傳統的瓷器收藏記錄中也沒發現它,在早期的中國陶瓷藝術研究領域更沒有元青花的位置。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個美國學者根據英國戴維得基金會所藏的青花雲龍象耳瓶和土耳其、伊朗博物館所藏青花瓷器歸納為元「至正型」青花瓷,國際陶瓷學術界和古董收藏界才多了一個新的寵兒:元青花。
成熟的元青花瓷器,反映了十四世紀中國對外加工貿易的歷史情景。在工藝上,它使中國高超的制瓷技藝與外域的實際需求完美結合。它的形制、用途、文飾和青花鈷料都是外來的,但它又無處不浸透著中國匠師們的高超技藝和心靈創造。
我們現在能知道的重要的元青花瓷器大多數都在歐美、日本和土耳其、伊朗等地博物館里。據不完全統計,國外約有200件左右。1917年4月9日,世界外交史上發生過一件奇聞:奧古斯特二世與鄰國普魯士國王達成一項交換協議,用自己的600名智勇、英俊的御林軍將士換回127件中國瓷器。這些瓷器,至今仍陳列在德累斯登博物院中。可見世界各國對中國瓷器都格外鍾愛。除此之外,如英國牛津大學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劍橋大學博物館以及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地公私收藏都有一定數量。國內從1959到2005年的46年間,收藏的完整器約有100多件,傳世品只佔一小部分,主要為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以及香港一些私人收藏家所藏。
由於從誕生之始,就是中西結合的藝術,元青花自然成為中外藏家仰慕的對象。在2005年7月12日,也就是Woolley&Wallis拍賣公司拍賣前3天,倫敦佳士得拍出了一件「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大罐,成交價為1568.8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2.3億元,成為全世界中國工藝品中的最高拍賣價。到今天為止,打開Woolley&Wallis公司的網頁,這只元青花雙葫蘆紋瓶依舊是其成交額最高的紀錄保持者,歷史的機緣巧合讓奇跡再次出現。
清代 自上而下的藝術
幾千年來,青花瓷依舊泛著細膩而柔和的光澤,經歷了歷史上那麼多的朝代更替、榮辱沉浮、風雨喧囂。到了清代,特別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彩、花繪等方面,都獲得了新的成就。加上康、雍、乾三朝帝王對瓷器的熱愛,不惜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精心製作,所以燒制出的青花瓷器堪稱是中國陶瓷史上的巔峰之作,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和收藏價值。據《景德鎮陶錄》說:「陶至今日(清朝)器則美備,工則良巧,色則精全;仿古法先,花樣品式、咸月異歲不同矣。而御窯監造,尤為超越前古。」
如康熙青花的色調鮮藍青翠,明艷凈麗,嬌翠欲滴。畫法精細挺秀,分色層次增加,甚至在一筆中分出深淺濃淡的筆韻,表達出純熟的繪瓷技巧和豐富的表現力。如故宮博物院藏瓷青花錦雞牡丹鳳尾尊和青花人物山水紋蓋罐,都是康熙時的典型作品。在裝飾風格上,更多地吸取了民間木刻版畫的表現手法,對所表現的形象做概括、誇張的加工,用剛勁、細致的筆法勾線,再以多種深淺料色渲染,看上去爽朗明快。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它一直都有深遠的影響,它的料色成為後來模仿的標准。據了解,明末清初民間畫風日盛,先後出了四王等頗具代表性的人物畫家,康熙青花瓷器顯然是沿用四王的畫風,不僅線條流暢如行雲流水般飄逸,且色階豐富多變,畫面層次感很強,比其他年代的青花瓷看起來更要有韻味,因此,康熙青花瓷可謂是清代瓷器中的極致精品。
青花的生產受到一定影響,已失去以前的優勢。但仍有一部分製作得非常精細的作品。如故宮藏瓷雍正青花團菊紋蓋罐,造型勻稱,團菊圖案紋樣格式布局勻整而靈秀。乾隆青花梅鵲紋表果瓶,其造型系乾隆時的典型風格,一改康熙時的挺硬格調,而運用柔和線條,使器物造型雋秀。其紋飾梅鵲出自康熙,較細膩寫實,趨於自然寫生,也為乾隆繪畫裝飾的風格特點。當時盛行仿古之風,多仿明代宣成作品,雖有仿得極精者,但終究缺乏新意和原來自然流暢的筆調。有許多民間窯的青花瓷器,也往往在底款寫上大明或成化所制字樣。這時的青花色調變化比較多,大致上雍正比較輕淡沉著,乾隆時比較鮮藍濃艷。
青花瓷沒有貴賤之分,帝王將相因為崇尚高貴、華麗、豪氣的秉性,所以促成官窯青花表現出雍容華貴、典雅大度的皇家氣質;文人墨客因為追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文理想,所以促成民窯青花表現出端莊素雅、卓爾不群的高尚情懷;普通百姓因為嚮往安寧幸福、吉祥如意的生活環境,所以促成了民窯青花又表現出勤勞質朴、張揚生命的執著精神。青花瓷就是這樣,無論它是一隻碗或是一隻瓶,無論它的花紋是十字邊或是芭蕉腳,它總是很容易讓你讀懂它,而且被它吸引、感染,為它沉醉。文/王威斯
❻ 青花瓷的歷史是什麼
一)青花瓷器的出現
青花瓷器產生於何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還是從事實出發吧。本世紀四十年代,人們發現了一件書有"至正十一年"紀年銘款的元代青花瓷瓶。從此以後,國內外研究我國古瓷器的人,便根據這件瓷器的造型、胎、釉、料色與紋飾方面的特徵,把許多傳世的、或出土的和這件瓷器的工藝與裝飾風格相近的青花瓷器,確定為元代的青花。這只帶有年款的瓶子公諸於世以後,中外研究古陶瓷的作為元代創始青花的依據。但是這些青花瓷器紋飾精美,料色濃艷,氣勢宏偉,無論是裝飾還是工藝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在元代已普遍出現,而風格固定趨於成熟,因此有些人認為,這樣成熟的青花瓷器,不可能是突然出現的,它一定經歷了一個草創的階段而逐步達到這樣的水平。所以,青花瓷器的創始時期,近年來有些人根據元代作品本身給人的感覺,宋代的青白瓷盛傳江湖,造成景德鎮瓷突飛猛進的發展,而推定青花瓷萌芽於當時已具有質地優良、能清晰以發顯青花藍色透明釉的景德鎮宋窯場。
解放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以後,我國文物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大量的考古發掘資料,為我們弄清早期青花的面貌,提供了科學的依據。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元大都遺址時,和景德鎮陶瓷館試掘湖田古瓷窯遺址中,都出土了有確切地層關系的青花瓷器。如景德鎮陶瓷館在試掘湖田古瓷窯 遺址時,發現有青黑釉下彩繪的影青碗底心殘片一塊,及影青釉下加褐斑點黑彩的虎形枕等遺物,對研究景德鎮瓷器釉下彩繪的起源和青花瓷器的萌芽問題,提供了一些實物資料。由於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早期青花瓷器都是元代景德鎮生產的,而景德鎮湖田古瓷窯遺址出土的元代青花又與國內外傳世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基本一致,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青花瓷器在世界上出現。最晚在我國元代(十三世紀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紀六十年代),並為我國的陶工所製作。
二)元代的青化瓷
元代隨著國內外貿易發展的需要,景德鎮的瓷業生產較宋代又有更大的進步。從湖田古瓷遺址所遺存的大量窯具及瓷器碎片中,可以發現當時印有"樞府"字樣的印花器和青花瓷片。在這些瓷片中,有一種青花的紋飾呈灰青色調、瓷質較差,是用土料畫成的;而另一種則用筆工整、構圖繁復、發色鮮藍、瓷質細膩,是當時的精緻作品。我們推測,這種用土料畫成的青花瓷器可能是當時民間用瓷,而發色鮮藍的精緻青花瓷器應該是價格昂貴而遠銷海外的"人間瑰寶"。
由於元青花近年才被人們認識的,因此隨著對元青花的了解,扭轉了過去人們認為元瓷粗率的錯誤看法。實際上元代瓷器隨著青花釉里紅彩繪碗、盤的出現,無是料色、器型、花紋圖案都已相當考究。從國內外傳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來看,其料色有所謂"蘇泥勃青"型的,即藍里有黑色斑點,線條有暈散現象;有呈鮮艷的藍紫色的,它非常接近於現代用很純粹的氧化鈷所配製的青料色調;也有呈灰青色的,它可能是使用土料繪成的。就這些情況來看,當時的青料來源比較廣闊。
元代青花不但料色豐富,而且在器型及花紋裝飾上也相當工整細致,有其一定的特色。這一時期比較常見的器物為大盤、瓶和罐。大盤一般折沿,有圓口和棱花口兩種形式,這種大盤是當時輸出國外的主要品種之一,現在留存在伊朗、土耳其及印度尼西亞的為數頗多。據韓槐准氏《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瓷》一書稱:"當時馬來亞人習慣,凡遇宴會,例用可供四人至八人共食之大盤"。馬歡著《瀛涯勝覽》一書亦有"國人……用盤滿盛其飯,澆酥油湯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的記載,因此元代的大盤可能專為外銷燒制的。大盤常採用的青花紋飾在花卉方面有菊、蓮花、牡丹、卷(蔓)草、竹子、芭蕉、竹子和芭蕉一般是和石頭畫在一起。禽鳥有飛鳳、鷺鶿、鴨和鴛鴦。獸類有麒麟和鹿。龍的運用也較多,具有特色,如故宮博物院藏瓷中的元代青花雲龍紋梅瓶(見圖15)瓶的造型是小口、短頸、豐肩、瘦足,所裝飾的龍與十五世紀以後明代龍的形狀不同,它的特點是細頸三爪,龍總是和雲或海水畫在一起。瓶身紋飾多為三組,肩上常為下垂的如意頭紋、紋內畫花卉;中部畫花卉或雲龍紋;下部多為蓮瓣紋,紋內畫蓮瓣或八寶。罐的造型多為直口、短頸、闊肩、瘦足,肩上突起雙獸面耳,口部、頸部、肩上和足上均裝飾得工整細致。如1960年在北京德勝門外出土的青花大蓋罐,小口廣腹、器身通體作十三瓣瓜棱形,上覆荷葉式蓋,蓋紐上畫垂雲紋。蓋面主題為折枝花卉,蓋邊環以卷草花紋。器身口沿以回紋圖案作邊,下飾如意重雲紋。器身主體部分以各種不同種類的花卉作圖案,花卉根部襯以山石。器身下部飾仰復蓮,仰復蓮內分別填以朵花及四葉菊花,兩蓮中間以回紋帶相隔。底足周圍環以卷草紋。象這種在一件器物上,蓋畫七層,器身畫十層不同紋飾的大型青花產品,比明清兩代考究的工細的青花作品也毫不遜色。又如1970年在北京元大都發掘的青花鳳首扁壺,青花托盞及青花大碗,其中青花鳳首扁壺是一件空前希世的佳作。它的造型是發晉唐發來的天雞壺發展過來的。景德鎮的五代及宋代仍有雞頭壺的製作。而元代的陶工們巧妙地繼承了這一傳統造型手法,配合青花對鳳的形象的彩繪裝飾,而與壺體結合得十分自然而貼切。使整個鳳壺的形象更加生動而富有裝飾性。同時吸收了北方民族馬蹬壺的扁體造型,這顯然與使用對象的生活愛好有關的。它的青花呈色鮮藍蒼翠,用的是當時上等好料,所畫筆法工整細膩,也出自繪瓷能手。這樣的作品是當時經過精心設計製作的少量奢侈品,從這些精工的元代裝飾樣上,可以看出與宋代景德鎮影青刻花和定窯印花紋樣的淵源關系,如盤上的回紋邊,及菊花、牡丹、蓮花、雲龍、飛鳳等紋樣造型都從影青刻花和定窯印花紋樣脫胎而出。而新出現在壺肩部的大如意加花紋的紋飾則是受蒙古族的文化影響。這種紋樣以後一直在明清的陶瓷上出現,成為我國陶瓷裝飾上的特有樣式。其他如1962年北京市新街口北城牆下出土的青花瓶;1964河北保定出土的元代青花加紫開光鏤空大蓋罐、青花八棱執壺;北京市文物管理處1954年入藏的元青花玉壺春瓶;1962年山西博物館入藏的元青花纏枝牡丹罐;1966年江蘇金坑出土的青花雲龍罐,以及景德鎮陶瓷館最近幾年來在湖田古瓷窯址發掘到的大量元代青花瓷器碎片來看,無論從器型、料色、 釉水、花紋等方面,足可證明元代青花瓷器的質量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完全是一種成熟定型的產品。
元代,由於青花瓷器的普遍出現和趨於成熟,其產銷情況,元人蔣祁著《陶紀略》(記元代景德鎮瓷業情況的唯一的書籍)中記述?quot;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揀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由於生產的發展,元代統治階級對景德鎮瓷業的剝削也更為加緊。對瓷窯課稅榨取,是極其殘酷的,關防也極嚴密。在窯座方面,則是"窯之長短,率有相數,官藉丈尺,以第其稅"。"興燒之際,按藉納金"。在關防方面,則"窯有尺籍,私之者刑,釉有三色,冒之者罰。凡利於官者,一涉欺瞞,則牙商擔夫,一例坐罪。"這樣,就使當時"巨商,今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官之利羨,乃有倍蓰之虧時耶"。同時,元統治者濫發元基金的紙幣--中統鈔、至元鈔,這種紙幣給景德鎮瓷業工人造成了深重的災難。當時民謠"一里窯,五里焦",即當時真實的寫照。景德鎮的勞動人民在元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與壓迫的環境里,為景德鎮瓷器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明代的青花瓷
明代,景德鎮瓷業生產出現了新的局面。自明以來,景德鎮壓倒了歷史上一切著名窯場,一躍而為全國造瓷事業的中心。如果說元代的青花瓷器曾動搖了青釉瓷器的地位,那麼從明代起,景德鎮的白地青花瓷器,開始壓倒了歷史上的青瓷。以後,青花瓷器的製作日多,青瓷的製作便逐漸減少了。青瓷的商業市場上甚至下降到這樣的程度,據《明會要》記載:當年一個處州青瓷碗在海外的價值一百五十貫,一個青花白瓷碗就要值三百貫,一個青花白瓷碗的價格比青釉瓷碗高一倍,而青花瓷器卻又比青釉器更容易燒成。所以青花瓷器打敗了處州青瓷。景德鎮能夠在十四世紀以後發展成我國瓷業中心,這就毫不奇怪了。
隨著青花瓷器的發展,明代景德鎮瓷業生產進入空前發展的程度。據記載,當時景德鎮被稱為"江南雄鎮。"後人記述這里的繁華情況是:"轂擊肩摩,四方雲集,巷連鱗接,萬戶星稠,誠江右一大都會也。"據說當時官窯和民窯將近三百所之多,年產瓷器數十萬件。生產情況是?quot;晝間白煙蔽空,夜間紅焰熏天""終歲煙火相望。"產品則是:"器成天下走。"商市爭售,並遠銷世界各國。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說:"若夫中華器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明代景德鎮的瓷器最主要的就是"青花",從這些情況來看,明代的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
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在封建社會中:"只有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才是創造財富和創造文化的基本階級。"景德鎮的陶工,正是明代的豐富多彩的青花陶瓷藝術的創造者。明代所製作的青花瓷器,各個不同時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徵。如果按照它的不同時期的青花瓷器的不同時代特徵加以區分的話,那麼,可以把明代的青花瓷器分為:一、明早期(永樂至宣德);二、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明中後期(嘉靖至萬曆);四、明末期(天啟、祟禎)。這四個時期的青花用料來源不同,呈色有顯著的區別。
明早期
入明以後,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洪武二年,在鎮設立御廠。其所制瓷,只求精工,不計成本,專供宮庭貴族享用,這種制度一直沿襲至清末。青花瓷器是明代瓷器的主流,這時景德鎮的制瓷技術已日臻精美。明初的青花瓷器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宣德時期的作品上,永樂、宣德時期是明代瓷器生產鼎盛時期,而《景德鎮陶錄》雲?quot;宣窯青花最貴。"可知明瓷第一種的"宣德窯"是以"青花"為代表作的。"宣德青花"的特徵為發色深藍蒼翠,明艷渾厚,料色透入釉骨,線條往往有散暈現象及深色暈點(即使用所謂"蘇泥勃青"型的青料)。很象中國畫在宣紙上所形成的墨暈一樣,加上錯落有致的暈點,筆線自然渾化,別具風趣。的描繪技法上,是採用畫筆描線與塗染,畫面上表現深淺關系是用筆拓出來的,這是宣德及以前的青花繪瓷技術上的特徵,因當時還沒有發明運用渾染(分水)法。所繪內容多纏枝花卉瓜果,也有畫一些人物、園景、魚禽、走獸、海濤雲龍等圖樣,配以一定的邊腳圖案,在盤碗上又往往裡外都畫,使整個瓷器裝飾得比較豐滿而莊重。又多作大缸、坐墩、大盤、大花瓶等大件器皿,加上濃重渾厚的青花裝飾,更顯得氣勢磅礴,創青花藝術一代之奇。如故宮博物院藏瓷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天球瓶(見圖16),其造型堅實硬朗,端莊舒展,裝飾以青花纏枝,用筆流暢,用料有濃淡,墨色渾然而莊重,使整體顯得豐盛而又秀麗,是一件較具代表性的作品。
明中期
到了十五世紀六十年代成化時期,青花瓷的製作有一個新的轉變。在選料、成坯、燒制上都比較講究。制瓷技術也更加熟練,瓷胎做得細膩輕薄,有所?quot;青花紙薄灑盞之制。"器型趨鉛輕靈秀巧,在繪瓷技法上從單一的畫筆,發展為用細筆畫線,另用大筆分水的餚痙ā6運攣錚諳咼璧幕∩霞由掀皆鵲納媯夠奼硐值酶由鋼攏⒃黽由? 淺不同的色調,更接近於中國水墨畫的筆墨效果。在青花色料上,改用平等青料,相傳為景德鎮鄰縣樂平的坡塘青。其呈色秀雅,成為一種淡描青花,雖無宣青的明艷凝重,亦清麗可愛。《飲流齋說瓷》說:"成化五彩,青花,均極工緻,青花藍色深入釉骨,畫筆老橫,康熙猶當卻步也。"這可成化"青花"雖不及宣德,便也有其勝人之處。正德時期出現了一些青色比較濃艷,裝飾比較豐滿的作品,據《窺天外乘》等文獻記載:正德時已從雲南得到西域"回青",但從裝飾風格上來說,大致上與成化相同。成化以後,中等器物的花紋普遍使用渲染(景德鎮今稱"混水"與古文獻同),那時候的青花碗盤一式"動累百千",為了要"畫款相同,"不致"參差互異"(《陶冶圖編次》),故把彩繪青花的手藝分割成"畫者只學畫而不學染,染者只學染而不學畫。"(同前注)隨著技術上的精進,專業分工上更為精細,據《天工開物》中說:"共計一壞工力經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過手七十二",可見分工之細達到何等程度。明代景德鎮陶工曾以其特有的"分工",為人類製造出多少精美的青花器。
明中後期
到了十六世紀二十所代以後嘉靖、萬曆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海外貿易的發達,當時青花器的生產量空前擴大。青花藝術的格調也更顯得華麗繁縟,這表現在官窯瓷器上的大量龍鳳圖案。器形也變得更加復雜,除了製作大件瓷器外,還增加各種形狀的鑲器。更創富麗華貴的青花五彩瓷器,艷極一時。所用青料是回青。經過淘煉的回青,並加以江西所產的石子青,所青花色調極濃艷,有的呈堇青色有的帶紫紅色,與宣(德)、成(化)時期的青花迥乎不同。其造型與紋樣,也都以繁復異於前代。
明代景德鎮的民窯青花非常發達,畫風豪放雄偉,製作渾厚朴實,是官窯瓷器莫及的。明代中葉以前的民窯瓷器,有許多不寫款,在還可以查考得出來的明代著名的民窯,有明中葉嘉靖、隆慶所間的崔公窯,製品精好。
到明代末期,政治腐敗,國勢動亂,官窯生產幾乎停頓,重工精緻的瓷器很少出現。相反,當時民窯的青花瓷器有許多精彩作品,所繪花鳥草蟲、山水人物小品,構圖簡潔清麗,寥寥數筆,生趣盎然。青花色調也很凈麗青翠,另有一番民間簡朴清新的情趣。
四)清代的青花瓷器
清代的青花瓷在明代青花卓越成就的基礎上,繼續有所發展和提高。特別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彩、花繪等方面,都獲得了新的成就。據《景德鎮陶錄》說:"陶至今日(清朝)器則美備,工則良巧,色則精全;仿古法先,花樣品式、咸月異歲不同矣。而御窯監造,尤為超越前古。"(卷五),青花瓷器以康熙時期的作品最為突出。康熙十九年清朝政府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器型大小不一,式樣繁鑫,青花瓷器的料色,似今雲南珠明料的色調,具有鮮麗明爽之感,青花器物的紋飾,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齋,稱為清代三冠。其器物樣式,一變明代風貌。造型多為挺拔硬朗的形式。如棒錘、芭蕉、鳳尾、花觚等式樣,多硬直及方體器型。與當時清麗、明朗的青花裝飾名副其風格能取得相互協調統一。青花的色調鮮藍青翠,明艷凈麗,嬌翠欲滴。畫法精細挺秀,分色層次增加,甚至在一筆中分出深淺濃淡的筆韻,表達出純熟的繪瓷技巧和豐富的表現力。如故宮博物院藏瓷青花錦雞牡丹鳳尾尊(見圖19)和青花人物山水紋蓋罐(見圖20),都是康熙時的典型作品。在裝飾風格上,更多地吸取了民間木刻版畫的表現手法,對所表現的形象作概括、誇張的加工,用剛勁、細致的筆法勾線,再以多種深淺料色。渲染,看上去爽朗明快。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它一直都有深遠的影響,它的料色成為後來模仿的標准。《陶雅》說:"雍、乾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熙)窯,然則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濃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卷上),《飲流齋說瓷》也說:"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說彩色第四),可見康熙青花是獨步清朝的,《陶冶圖說》中有兩條說到"青料",第八條採取青料說:"瓷器無分園琢其青花者,有宣成嘉萬之別,悉藉青料為繪畫之需而霽青大釉,亦賴青料配合,料出浙江紹興、金華兩郡所屬諸山。………其江西、廣東諸山間有產者色澤淡薄不耐煅煉,止可畫染市賣粗器。"第九條揀選青料說:"用青之法,畫於生坯罩以釉水,入窯燒出,具成青翠。若不罩釉,其色仍是黑色,窯火稍過,則所畫青花多致散漫…?quot;。
到了雍正、乾隆時期,瓷器生產上著重於釉上五彩、粉彩的製作,並得到高度發展,青花的生產受到一定影響,已失去以前的優勢。但仍有一部分製作得非常精細的作品。如故宮藏瓷雍正青花團菊紋蓋罐(見圖21),造型勻稱,團菊圖案紋樣格式布局勻整而靈秀。乾隆青花梅鵲紋表果瓶(見圖22),其造型系乾隆時的典型風格,一變康熙時的挺硬格調,而運用柔和線條,使器物造型雋秀。其紋飾梅鵲出自康熙而較細膩寫實,趨於自然寫生,也為乾隆繪畫裝飾的風格特點。當時盛行仿古之風,多仿明代宣成作品,雖有仿得極精者,但終究缺乏新意和原來自然流暢的筆調。有許多民間窯的青花瓷器,也往往在底款寫上大明或成化所制字樣。這時的青花色調變化比較多,大致上雍正比較輕淡沉著,乾隆時比較鮮藍濃艷。
乾隆後期,由於封建制度已面臨末日,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相應的衰落下來,除了當時的民用青花瓷器還保持著清新、樸素的風格之外,官窯青花瓷器,追求自然主義,紋樣繁瑣,反映了統治階級腐朽、低級的審美趣味。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我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由於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國內反動派的摧殘,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一蹶不振,久負盛譽的青花瓷器,也失掉了往日的光輝,到解放夕,景德鎮青花瓷的生產,幾乎到了停產地步。
五)結語
綜觀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的青花瓷發展的歷史,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青花瓷器是景德鎮勞動人民的血淚和智慧的結晶,也是統治階級殘酷壓榨的罪證。歷代統治者均在景德鎮設立專為統治階級燒造奢侈品的御器廠,並設有督陶官吏駐廠造辦。它是當時勞動人民一項沉重的負擔,據邑志記載:"大小工匠約有五百,奔走之力不下千計,"以致"民以陶病久矣。"可見御器廠每年要役使一千餘人替皇家賣力,沉重壓榨人民。督陶官吏"借上供之名,分外苛索",對景德鎮的勞動人民橫征暴斂,百般壓榨。元代著名民謠:"一里窯,五里焦",就是勞動人民深受災難的真實寫照。明嘉靖末期,地方上加派隨糧帶征的銀兩,弄得"公私苦匱",民窮財盡,成為擾民的苛政。萬曆十九年一次就加派瓷器二十三萬九千多套、件。萬曆二十七所宦官潘相來鎮督理陶務,潘相和他的爪牙王四到處濫征商稅,盤剝窯工,因燒造青花龍缸,致逼陶工童賓赴火而死。萬曆時期有個叫王敬民的官員曾上疏皇帝"奏罷燒造奇器淫巧。"(《浮梁縣志》)"陶政篇")這種疏奏,並沒有使統治階級減輕對景德鎮勞動人員的壓榨,反而變本加厲,僅在嘉靖二十五年所燒造"御器"追加的費用就高達十二萬兩白銀,合大米205,480石,相當於當時貧苦農民的一十三萬七千人一年多的口糧。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龍缸,就是當時景德鎮陶工燒造的,燒造這口龍缸,需銀五十兩,等於當時一個陶工六年的工資。
清代順治八年,江西道額造龍碗,官書上說:"得旨方與民休息。龍碗解京,動用人夫,苦累驛遞,造此何益,以後永行停止。"這是清初入關收買人心的冠冕話,其實北京雍和宮佛座前之青花雲龍香爐,上楷書"順治八年江西監察奉政敬造,"又有青龍大碗數件,都是順治八年額造的東西,並非名勝官書所說:"與民休息"了。
皇家的御窯廠,勞動人民的地獄。御窯廠的成就,是建築在殘酷的剝削制度基礎上的,《浮梁縣志》沈懷?"窯民行",對當時景德鎮陶工生活的寫照是:陶工們吃的是"糲食克苦腸,不敢問齏韭",而工作方面則還是"心向主人傾,力不辭抖擻"。到了老、病,毫元元保障,他們有的"服務二十年,病老逢陽九。飦粥先誰供,死況思槥車卯。棄我青山陽,青磷照我旁,死生不自覺,顯晦竟微茫。狼狽於此極,速願歸異鄉"。清代民謠:"坯房佬,坯房佬,淘泥作坯雙手攏,彎腰駝背受壓榨,死了不如一根草。"這些都是景德鎮陶工生活的血淚寫照。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統治階級加緊對勞動人民的掠奪,也激發了人民的反抗。明、清兩代中,幾乎年年都有規模大小不等反抗發生。如從明萬曆二十七年由燒造龍缸逼死陶工童賓而激起民變起,景德鎮勞動人民就堅持了四年之久的反封建專制斗爭,至到萬曆三年,陶工一萬餘人包圍了御窯廠,火燒御窯廠,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抗斗爭。清嘉慶期間御窯廠青花畫坯工人王子真領導?毛銀改紋銀"運動,清乾隆間茭草工人的"白圍裙運動"嘉道間的"知四肉"運動等,都顯示了景德鎮陶工們斗爭的頑強性。
歷史事實清楚的告訴我們,是誰發明創造了青花瓷器?是誰使青花瓷器得到發展?發明它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幾十個,幾百個、幾千個人;不是那個督陶官史,而是千百個勞動的陶工。青花瓷器是幾個世紀以來景德鎮的勞動人民勞動、發明與堅強斗爭的產物。當我們了解青花瓷器的歷史時,絕不能為這些名稱所拘泥,誤認是統治階級、督陶官吏、御窯廠的成就。
❼ 元青花存世這么少,一朝代的瓷器到底到哪裡去了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小口外侈,短頸,豐肩,平底。紋飾分為三組,肩部飾鳳穿牡丹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四個菱形開光內分別繪「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周茂叔愛蓮,林和靖愛梅鶴,陶淵明愛菊。腹下部繪仰覆蓮紋和忍冬紋一周。該器造型秀美、線條流暢、色澤濃艷,為元青花瓷中的精品。
流傳經過:1987年10月31日原武漢市文物商店武勝路門市部從一對夫妻手中收購而來。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時代:元(1271—1368年)文物價值
青花瓷器由於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白地藍花,有明凈素雅之感,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早在唐代就已經燒制青花瓷,但是從燒造技術判斷,青花瓷的成熟期屬於元代。元青花以明麗雅緻的紋飾、豐富多樣的種類、製作精湛的工藝,成為當時出口中東、西亞等地區的重要商品。從元中晚期開始景德鎮大量生產青花瓷器,其質量、製作工藝、創新發展方面均呈現出遠勝於唐宋青花瓷的成熟與精美。青花瓷從此成為景德鎮窯乃至整個中國瓷器生產中最為主要的產品,被人們譽之為「國瓷」。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尺寸:高37.6㎝,口徑6.2㎝,底徑13 cm
稀缺性
元青花存世量少。據統計,土耳其、伊朗、美國等國家博物館收藏佔了一半之多;元青花的裝飾題材大多以中國傳統圖案花紋為主,人物紋樣極少,此件器物尤顯珍貴。
工藝美術史
從實用性角度審視,元青花瓷能依據不同地域人們的不同生活習慣和需要,設計不同的器型。既有針對中東及伊斯蘭國家生產的大盤、大罐、大瓶等器型碩大飽滿的大件,也有滿足東南亞國家需要的小罐、水滴、小瓶等,還有適應中國人生活習慣的高足杯、盞托、觀音和文具等。從藝術審美角度欣賞,元青花瓷釉色瑩潤、青幽淡雅、意境悠長、雅俗共賞,有著適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審美需求的共融性。其裝飾紋樣布局繁密,結構嚴謹,描繪精細,體現了製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和高超的繪畫技藝。
歷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繪「四愛圖」,以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頤、林和靖及陶淵明為題材。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頤的《愛蓮說》、詩人「梅妻鶴子」林和靖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及東晉文字家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傳千古,令人景仰。
透過這些歷史文化名人,可以檢索更多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元青花瓷器的市場價值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器物描述
歷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繪「四愛圖」,以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頤、林和靖及陶淵明為題材。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頤的《愛蓮說》、詩人「梅妻鶴子」林和靖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及東晉文字家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傳千古,令人景仰。
透過這些歷史文化名人,可以檢索更多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❽ 青花瓷有什麼賣點呢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作為釉下彩的青花瓷始於元代景德鎮,距今大約700多年的歷史了,目前遠在埃及、土耳其、伊朗等地都有元代景德鎮青花瓷作品遺存,因此,青花瓷也是世界貿易的硬通貨,古已有之,彌足珍貴,作為國粹之一的青花瓷,素雅端莊,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另外,由於青花瓷屬於釉下彩,對人體不存在重金屬殘留現象,因此,安全可靠,作為食用的器皿是不二選擇。
❾ 在今天的土耳其,伊朗等中東國家的博物館中,為什麼收藏著中國元代時期的青花瓷
元朝時海上貿易十分繁榮,遠達中 東 地區,而瓷器是中國對外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所以,在中東可以發現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