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怎麼看待中印關系
⑴ 如何看待中印關系
中印向來不和,近來也許比較平緩,但是以後誰也說不準,國家向來都是為了利益,其實中國周邊的國家,我覺得都是狼.....指不準哪天咬過來,一切都是表面上的,都是為了自身的發展
⑵ 如何看待新時期的中印關系
這么說吧,62年我們趕走了阿三,但是那時候藏南的冬天無法實施補給,無法駐軍,所以,阿三又佔了回去。
這次中國修路,不但能解決補給,還能讓不丹實現真正的獨立,這就讓阿三非常緊張。
所以阿三怕中國在藏南實現優勢,也怕不丹倒向中國,所以就鋌而走險。
兵法曰:上兵伐謀,次之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
中國現在已經開始伐兵了,10月前如果不能解決,就只能採取下下策:最下攻城。
10月前必須解決,你就等消息吧
⑶ 如何看待中印關系的論文
剪不斷 理還亂
⑷ 亞洲一共有多少個國家亞洲有哪些國家
中國 韓國 日本 阿富汗 東帝汶 阿聯酋 巴基斯坦 沙烏地阿拉伯 巴林 印尼 泰國 尼泊爾 卡達 土耳其 孟加拉國 哈薩克 緬甸 越南 阿曼 菲律賓 黎巴嫩 巴勒斯坦 亞美尼亞 土庫曼 蒙古 寮國 約旦 柬埔寨 科威特 塞普勒斯 亞塞拜然 塔吉克 朝鮮 汶萊 新加坡 伊朗 伊拉克 斯里蘭卡 喬治亞 吉爾吉斯斯坦 印度 不丹 葉門 以色列 敘利亞 馬爾地夫 馬來西亞 烏茲別克 在地理上亞洲習慣被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東亞:東亞,是亞洲東部的國家和地區的統稱。從地理范圍上看,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從狹義上來說:東亞包括中國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日本國等國家及地區。這些都是東亞運動會的成員國。當中,朝鮮半島﹑日本和俄羅斯遠東地區亦被人仔細劃為東北亞。 從廣義上來說:有人認為東亞還延伸到東南亞東部島嶼上的各個國家、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與地區,和俄羅斯北亞部分。 東南亞: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以及在南中國海和太平洋里的島嶼(統稱南洋群島)。它包含以下國家: 中南半島: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 南洋群島: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和東帝汶。 馬來西亞被南中國海分成兩部分,所以它既有大陸又有島嶼部分。 南亞:南亞是指印度半島以及印度洋一帶的國家及地區。包括印度、不丹、尼泊爾、孟加拉國、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洋的斯里蘭卡及馬爾地夫。位於中印邊境的錫金雖然現在被印度合並為一個邦,但是錫金原來的國王並不承認其合法性,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也不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但在2004年承認了印度對錫金的主權,分析家認為這是中印關系改善的表現之一。 西亞:西亞是指阿拉伯半島及波斯灣到地中海之間的區域,主要包括地中海的塞普勒斯、地中海東岸的以色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高加索山區諸國、伊朗高原以及阿拉伯半島諸國。土耳其的國土跨越亞、歐兩大洲,有時也會被歸入歐洲。塞普勒斯是地中海一個偏近土耳其和中東地區的一個島國,地理上屬於亞洲,但政經方面通常被視為歐洲國家。 注:此地區也常被稱為中東地區,這種說法是以歐洲的觀點來看,阿拉伯半島位於歐洲之東,相較於地中海東岸的近東地區以及中國的遠東地區。中東地區有時會包含北非沿地中海的區域如埃及。 中亞:一般來說中亞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和吉爾吉斯斯坦以及蒙古國。從純地理因素上看,有時會包括周邊的阿富汗、中國的大西北地區(如新疆地區)。 北亞:地理學家很少使用這個術語,但是通常它是指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也稱為西伯利亞。有時其他亞洲國家(像哈薩克)的北方部分也被包括在北亞范圍內。
⑸ 土耳其把中國當最好朋友為什麼
土耳其什麼時候把中國當作最的朋友的,你這提問有問題。當年我國從烏克蘭買瓦良格航母路過土耳其,就遭到土耳其的刁難,給他十億美金才放行。再者中國紅旗系列導彈准備買給土耳其,結果生意泡湯了,有什麼理由說中國和土耳其是最好的朋友。世界上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⑹ 如何看待中印關系(求論文一篇)
中印關系對中國、印度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6月16日)胡 錦 濤主席已經跟印度總理辛格會面了,當前中印關系裡我們最需要防止的就是挑撥離間。 這幾年來拉攏印度是美國、日本和歐盟在這個地區的重中之重,挑撥離間是他們36計中最重要的一計。舉個例子,在一個印度洋沿岸國家,我們幫助他們建了一個港口,完全是基礎建設,包括商業上的運作,當然也有商業利益,馬上就有人大肆宣傳中國要搞軍事基地、建海軍基地,其目的是要遏制印度。法國在阿聯酋要搞軍事基地,它是真的建軍事基地,卻沒有一家媒體報道。印度跟我們搞軍事演習不報道,跟美國、日本一搞,矛頭就指向中國。 媒體的挑撥是很厲害的。因此我覺得要十分注意。印度總理跟胡主席會面講得非常清楚,印度把發展中印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擺在最重要的地位,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絕不允許任何人在印度領土上從事反華政治活動。 中印關系是非常復雜的。用三個「C」來代表,就是競爭、合作、挑戰。中國看重的是合作,更多的希望與印度在國際區域和雙邊層面開展坦誠的合作與對話。但反觀印度,在三個「C」當中,競爭是他比較強的心態,但這可以理解,印度2007年GDP才超過1萬億美元,在長期的競爭趨勢中中國仍然佔有優勢。相對來說實力較弱的一方希望跟實力較強的一方競爭,這是可以鼓勵的,只要不以損害對方的利益為原則我們都鼓勵。 印度也主張跟中國的合作,但在這些方面之外,中印其實是有存在沖突的可能的,比如在西藏問題上。印度在印度洋上的一些舉動對中國也並不是一個善意的信號,中印關系是非常復雜的概念。 關於印度在中印邊界增兵問題,已經有相當長的鋪墊了,直到去年的時候印度總理、外長先後去了中國的藏民地區,今年印度總理又一次去這個地區。也就是說,印度從2007年、2008年以來對中印領土邊境的態度正在日趨強勢,這次動員了6萬軍隊,兩個山地步兵師的實力進駐藏民地區,在離中國最近的印度最大的空軍軍事基地部署最新的戰斗機。這樣做有三點原因: 第一,印度要強化對爭議領土的控制,這種實際控制是為他將來在中印邊境談判當中採取更強硬的態度做准備。第二,印度和美國同為民主國家,存在「天然」關系。對於中美兩國的接近,印度是頗具戒心的,因此不能排除其採取制衡中國的做法,以使相應的地緣戰略態勢有所改善。第三,在解決金融危機這個問題上,印度能對美國做的貢獻並不很大。但在美國主導的全球政治安全秩序下,印度卻能通過遏制中國給美國幫大忙。所以印度出於國家利益方面的考量在這個問題上採取一些主動性的行動,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做法顯然會傷害到中印雙邊關系。從1998年低谷到現在,中印關系這10年間的恢復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因為這件事情導致其倒退,是很遺憾的,希望印度能認識到自己的單邊行動不可能只有單邊的後果。 6月16日下午在外交部舉行的例行記者招待會上,發言人秦剛在回答有關記者提問的中印邊界問題時表示,發展中印全面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促進中印之間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是中印兩國領導人和政府達成的共識,也是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在處理中印邊界有關問題上,中方立場一貫明確,希望中印雙方要共同努力認真落實兩國之間達成的共識,維護兩國邊界地區的和平、安定,從而為兩國邊界問題的公平、合理解決創造有利條件,也為兩國關系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⑺ 中國與俄羅斯,美國,日本,印度的外交關系
為了有個更直白的印象,先給個列表,看看中國的各種夥伴都有哪些國家。
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美國
戰略互惠關系:日本
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俄羅斯
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巴基斯坦
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越南、巴基斯坦、法國、巴西
全面戰略夥伴關系:英國、義大利、西班牙、丹麥、馬來西亞、非盟、葡萄牙、南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委內瑞拉
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 德國
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韓國、埃及、印度、土耳其、斯里蘭卡
戰略夥伴關系: 波蘭、哈薩克、東盟、墨西哥、歐盟、奈及利亞、加拿大
全面合作夥伴關系: 克羅埃西亞、孟加拉國、秘魯、智利、羅馬尼亞、荷蘭
可信賴的合作夥伴關系: 衣索比亞
合作夥伴關系: 烏茲別克、匈牙利、波蘭
夥伴關系: 阿爾巴尼亞、蒙古國
中國的夥伴檔次
夥伴關系:我相信你不會陰我,你也相信我不會陰你,別的沒了。
合作夥伴關系:我們不會互相陰,我們還要互相賺對方一些錢。
全面合作夥伴關系:我們不會互相陰,我們還要互相賺對方很多很多的錢。
戰略夥伴關系:我們不會互相陰,我們來一起分配利益吧。
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我們不會互相陰,我們來一起分配利益吧,分配的時候都為對方著想一下。
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只有一個巴基斯坦):大哥,風里來,雨里去,就跟定你了。
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只有一個俄羅斯):協同進退,步調一致,你棄權我也棄權,你投反對票我也投反對票。
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只有一個美國):本來我們是敵對陣營的,要互相搞死,但我們建設性一下,還是可以商量商量的。
戰略互惠關系(只有一個日本):你的利益分配對我有好處?是嗎?真的嗎?我不信,你肯定要陰我!
⑻ 如何看待目前的中印關系你認為如果要加強中印關系,中印雙方應該怎樣做
、印度,可要認清形勢啊 美國拉攏印度,並不代表印度已是美國的戰略夥伴,其實美國的著力點還是放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要警惕被美國利用。 我在7月份的文章中說過,「一旦巴基斯坦被美國拿下,對中國的嚴重影響自不用說,對印度的影響也將極為深刻。那時候美國的力量將進入印度洋,美印的友好將結束。印度將永遠被定格在地區大國的行列。當然真是那樣的話,印度是地區的國家無疑,但是不是大國,還要看美國的心情和印度的努力。」 「所以,當美國保證自己在巴基斯坦的通道暢通無阻卻想方設法掐斷其他國家的通道的時候,印度也要提高警惕,這也關乎印度的國運。但是,在中俄美對峙中,印度一直腳踩兩只船,態度曖昧。在局勢越來越錯綜復雜的時候,印度要認清方向。印度要用足夠的胸懷和眼光,在巴基斯坦需要支持的時候,拋棄前嫌,大力支持。印度目前的問題,就是要認清形勢站好隊。」 印度不要過分相信美國的甜言蜜語和所謂的承諾,要看到自己面臨的戰略風險。 三、要冷靜,慢點走 當然,面對美國的拉攏和在中俄和美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較量中印度獲益的誘惑,印度沒有一點非分之想,那是不容易的。但印度想火中取栗,還要看兩個指標:印度能不能,中國怕不怕。 先看能不能。 中印作為同樣是飽受壓迫的國家,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贏得了獨立。但是中國與印度所走過的道路是截然不同的:中國走向獨立富強之路是在封鎖在對抗中實現的,印度遇到的阻力比起中國遇到的要小的多。不誇張的講,要是中國的事被印度攤上,印度早就完了。中國能不垮,還能日益的強大,其中的原因是值得好高騖遠意淫不淺的印度好好學習的。 所以,一旦真的時機出現,印度也不能輕易的出兵。前有1962年的教訓,現在有兩國巨大的國力差異。印度的基礎工業、製造業極為缺乏,如果印度只想靠所謂的「高技術、服務業」走出強國之路,我看很危險。沒有基礎工業、製造業特別是重工業,不要說大國的博弈中多分一杯羹,就連碗都打碎了都有可能。 在巴基斯坦政治局勢出現混亂之時,印度加強在印控克什米爾的軍力,除了不放心之外,還有就是想趁火打劫,妄圖在中俄與美國的較量中來個火中取栗。對於印度的這點企圖心,必要時中俄要用行動滅了印度的這點小心思。如果印度不願意滅,那就把火燒的大一點,燒了印度,他只能自認倒霉。 再看中國怕不怕。一百餘年以來,中國屢經大戰,中國怕了嗎?「雖千萬人,吾往矣」 ,何懼之有!不要說印度,中國在50多年前,也和美國大兵較量過,中國怕了嗎?何況,在1962年中國還把印度打得丟盔卸甲。 怕是不怕,但要注意印度在克什米爾方向的異動。如果印度敢火中取栗,在克什米爾方向不老實,中國要果斷的出兵,教訓印度、收復藏南、支援巴基斯坦。 也許,印度還有點幻想:要是沖到前線吃虧了,美國不會袖手旁觀的,會幫印度的。如果印度這樣想,真是不可救葯。看看喬治亞的例子吧,美國的努力和效果在哪裡?美國現在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隨著美國金融的進一步惡化,中國軍事力量進一步增強和俄羅斯經濟進一步的恢復,歐盟擺脫美國步伐的加快,美國面臨的問題要比現在還要嚴重。 在世界風雲變幻,局勢微妙,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的關頭,印度可要小心了。奉勸印度還是看緊錢袋子,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火中取栗就不要了,隔岸觀火還是符合印度目前的戰略的。 四、戰略合作符合中印現實的利益 雖有邊界為問題的困擾,但中印的貿易還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今年上半年,中印的貿易額達到29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69%。 中印都是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安定和平的發展環境對中印都一樣的重要。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現實的摩擦,中印的關系,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就算不能很好的合作,也不要因為離間而更疏遠,那樣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也不符合印度的利益。 印度要擦亮眼睛,美國真的會像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艾什利?特利斯說得那樣:當前美國的目標是把印度建立成一個強大、獨立的中心大國嗎?印度要看到美國拉印度遏制中國的真實意圖,不能老是讓人當槍使。印度要清楚的認識到:中國龍是不可遏制的,中國的強大也是不可阻擋的,中印戰略合作符合中印現實的要求其也符合長遠的利益。
⑼ 你是怎麼看待中印關系的
中間隔一個喜馬拉雅山.從地緣上講,無論我們過去還是他們過來都不現實.後勤壓力太大了.這也是我們1962年打過去之後撤軍的原因之一.當時是為了爭奪領導權,一個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另一個是第三世界的代表.那時候兩國的地位是相差不大的.現在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安理會五大流氓中也能排個老三的位置.現在兩國之間的實力地位懸殊,爆發你死我活沖突的可能性為零.李嘉誠會和一個產線工爭個你死我活么?我們現在的目標是星辰大海…中國現在就像一個新興的殖民主義國家,拚命向外尋求市場和資源.非洲,中東.南亞就是全球化下僅存的幾塊蛋糕,印度也在其中.要是每個印度公民都要擁有一雙鞋的話…中國老闆做夢都要笑出來…以後的中印關系.就像民國時代英國和民國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