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議員為什麼打起來了
⑴ 烏干達議會為什麼大打出手
烏干達國民議會原定26日討論取消總統候選人年齡限制的動議,已執政31年的73歲總統穆塞韋尼有望獲得更長執政期。不料,對此有爭議的兩派議員竟大打出手。
據法報道,議員們大喊大叫,彼此推搡,還有人抄起椅子,想砸對立者的腦袋。議長阿利圖瓦拉試圖勸架,反復提醒「秩序、秩序」,但依然無法平息混亂...不過最後,大家平靜下來,突然一名議員帶頭唱起了歌,議員們也紛紛鼓掌附和起來,恢復了平和的氣氛。
穆塞韋尼1996年在總統選舉中首次獲勝,2001年贏得連任。烏干達2005年實行多黨制後,穆塞韋尼在2006年和2011年兩次大選中繼續獲勝。去年,他再度坐上總統寶座,但反對派指認他恐嚇選民且存在舞弊行為。
烏干達憲法規定,總統候選人年齡不得超過75歲。這意味著現年73歲的穆塞韋尼2021年將沒有資格競選連任。
由於執政黨在國民議會佔多數,盡管議案遭到反對,仍有望獲得通過。
⑵ 土耳其獨立戰爭的軍事沖突
新政府企圖摧毀國民運動,於是通過了一個伊斯蘭教長頒布的教令。該教令提到,真正的教徒不應該參與民族主義活動。政府還私自判處阿塔土克及一些顯著的民族主義者死刑。安卡拉一位叫里法特·伯雷克奇的回教法典權威為國民運辯護,發表一條抵消法令,宣稱首都已被協約國及菲利帕夏控制,而國民運動的目的是要從敵人手中解放蘇丹。 阿塔土克預計,即使他返回首都,協約國也不會放過他,所以他留在安那托利亞。他將代表大會的總部由埃爾祖魯姆轉移到安卡拉,使他能夠盡量接觸到更多到伊斯坦布爾開會的議員。他又開辦名為《國家主權》的報章,講述土耳其及其他地區的民族運動。
阿塔土克宣稱土耳其唯一的合法政府是位於安卡拉的代表大會,所有民事及軍事官員都效忠這個政府。這一說法獲得廣泛支持和認同。鄂圖曼大會在此時已完全由協約國掌控。 阿塔土克向政府官員及部隊司令傳遞信息,要求他們實行大國民議會的代議選舉,大國民議會的集會地點將會在安卡拉。阿塔土克呼籲伊斯蘭世界協助,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在為蘇丹奮斗。他又表明他想將哈里發從協約國的控制下解放出來。他計劃要在安卡拉籌組新的政府和國會,並請求蘇丹承認。
在協約國搜捕之前,大量阿塔土克的支持者涌往安卡拉,包括阿塔土克在軍事部門的工作夥伴哈利德·埃迪普、阿德南·阿迪瓦爾、伊斯麥特·伊諾努、還有國會主席賈拉爾德丁·阿里夫、報章《延京》的創辦人尤納斯·那迪·阿巴利奧古。1920年3月31日,埃迪普及阿迪瓦爾在蓋韋會面。這兩名知識份子討論設立新聞機構的必要性,將之命名為阿安多盧。他們在安卡拉與阿塔土克會晤,即時提議宣布在安卡拉設立阿安多盧。阿塔土克想向全世界傳達新聞故事,他強調將民族斗爭傳遍國內外的重要性。賈拉爾德丁·阿里夫出逃首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他說奧斯曼帝國議會被非法解散,停戰協定並沒有賦予協約國解散奧斯曼帝國議會的權力,而1909年憲法亦將蘇丹解散國會的權力取消,以防止1879年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解散國會的事重演。
約有100名奧斯曼帝國議會議員成功逃離協約國的搜捕,參與民族抵抗團體舉行的全國選舉。伊斯麥特·伊諾努成為代表埃迪爾內的議員。1920年3月,土耳其革命者宣布,土耳其民族在安卡拉建立了他們的國會,名為大國民議會,擁有所有政府實權。1920年4月23日,大國民議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選舉阿塔土克為首任總統、伊諾努為總理。這個新政權決意抵抗首都政府。 安那托利亞存在著多支軍事力量,包括英軍、阿默特·安札武爾以及蘇丹的軍隊。蘇丹從他的回教軍隊里分出4000人,並運用協約國的資源另外建立一支最初部署在伊茲尼克、2000人的非穆斯林軍隊。蘇丹政府派遣軍隊開往革命者及反革命暴動的地點。
英國不認為那些革命者很難對付,英方於是僅運用非常規力量去對付起義。由於民族主義者遍布整個土耳其,軍隊分成了許多小隊。在伊茲密爾,這里有兩個營的英軍,軍官都住在鄂圖曼的戰船尤烏斯上,這支部隊被用作擊潰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及瑞菲特·貝爾旗下的支持者。
1920年4月13日,戰事在迪茲傑爆發。4月18日,戰火蔓延至博盧。4月20日,傑里德也爆發戰事。奧斯曼帝國議會給予回教軍隊半官方的權力,阿默特·安札武爾在起義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被授命前往討伐革命者。1920年6月14日,雙方在伊茲密爾附近交火。阿默特·安札武爾部及英軍的數量壓倒起義軍,但有一些回教軍隊在陣前叛投起義軍,這顯示蘇丹得不到部下堅實的支持,餘下的回教軍隊撤到英軍的後方穩住陣腳。
是次軍事沖突帶來了嚴重後果。英軍向起義軍開火,又從空中投下炸彈,迫使起義軍撤退,伊斯坦布爾城內一片恐慌。英軍司令佐治·米恩(George Milne)要求增援,使英方開始實施一系列的行動對付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法國陸軍統帥費迪南·福煦就事件簽署一份調查報告。報告得出了結論,土耳其需要部署27個師的兵力。英軍並沒有27個師可以分配,如此大規模的部署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政治後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公眾不會支持另一場漫長且代價高昂的征戰。 在發表阿馬西亞公告之前,阿塔土克與一位布爾什維克代表謝苗·布瓊尼上校會面。布爾什維克意圖吞並高加索部分地區,包括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曾經是沙俄的一部分。布爾什維克視土耳其為一個緩沖地區及共產主義盟友。阿土塔克回覆說:「這問題要延後討論,直至土耳其獨立。」阿塔土克以此來爭取俄國對國民運動的支持。
阿塔土克首要的目的是要確保能夠得到武器,這些武器主要來自蘇聯、義大利及法國。這些武備,特別是蘇聯那些,使土耳其人能有效武裝軍隊。簽訂卡爾斯條約後,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允諾割讓納希切萬及巴統,以換取蘇維埃的支持及資金。1920年8月4日,莫斯科的土耳其代表裡札·奴爾發出一通電報,說60支克虜伯大炮、3萬發炮單、70萬發手榴彈、1萬發地雷、6萬口羅馬利亞刺刀、150萬支鄂圖曼步槍、100萬支俄國步槍、100萬支曼里夏步槍,甚至還有一些先進的馬蒂尼-亨利步槍以及25000口刺刀很快就歸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所有。 鄂圖曼政府簽署《色佛爾條約》,條約列明保留政教合一制度,伊斯坦布爾仍歸蘇丹管治。色佛爾條約不被民族主義者所認同,他們認為色佛爾條約並不是要確立邊界,也沒有為人民的利益設想,鄂圖曼政府只是為了短暫的外交利益而簽署。
此外,韋尼澤洛斯為希臘從中得益,其他國家要讓希臘佔領那些地區。三國協約原本不希望那些被希臘佔領的地區把保加利亞及安那托利亞分離,但他們並沒有足夠的實力獲取那些地區。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巴統條約》界定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及奧斯曼帝國之間的邊界。不過在《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土耳其東面的邊界已與條約訂立的有所不同。三國協約談論海外亞美尼亞人的訴求及重塑邊界的事情。十四點和平原則可作為亞美尼亞的動機,如果亞美尼亞人能夠證明他們在土耳其東部佔多數的人口,他們就能占據這些地區。亞美尼亞人在邊界的活動經常被用作重塑邊界的論據。伍德羅·威爾遜同意將這些地區轉讓給亞美尼亞,因為這些地區主要由亞美尼亞人控制。這些討論的結果都寫在色佛爾條約上。有一股從東南面來的亞美尼亞人獲得法國的支持,法國-亞美尼亞協定承認亞美尼亞在西利西亞的主權,法國則可建立亞美尼亞籍法國軍團,以聯合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及獲法國支持的那股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可得到更多的資源,以抗衡布爾什維克的擴張。
獨立戰爭其中一場重大的戰役在亞美尼亞及土耳其的邊境上展開,雖然希臘在西面威脅著土耳其人,但土耳其人仍能在這里發動攻勢。卡茲姆·卡拉貝克爾分別在兩份報告上論述土耳其東部的形勢,詳述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活動。俄國政府向土耳其人傳送一個訊息,俄國與亞美尼亞、俄國與伊朗的邊境已置於俄國的控制下。當時的土耳其較為落後,並沒有本土的軍事工業,俄國的協助至關重要。巴基爾·森米·貝伊被派往與俄國會談,俄方要求土耳其割讓凡城及比特利斯予亞美尼亞,這對土耳其民族主義者來說不可接受,他們還要面對另一些難題,包括對亞美尼亞人侵襲的遲緩反應引起土耳其人不滿、希臘的威脅以及外交聯系需要協調。 外交照會還沒有開始,亞美尼亞為了增加談判籌碼,驅軍到奧爾圖,引致奧爾圖之戰。奧爾圖之戰終止了土耳其人與俄國的會談,不久後鄂圖曼政府簽署色佛爾條約。1920年7月25日,喬治亞佔領阿爾特溫。
卡茲姆·卡拉貝克爾率軍把亞美尼亞軍趕出奧爾圖,並且反攻亞美尼亞,迫使亞美尼亞簽署停火協議。 《亞歷山德羅波爾條約》是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簽訂的首條條約,該條約廢除了《色佛爾條約》里有關阿美尼亞在土耳其東部邊境的活動。亞歷山德羅波爾條約內的十項說明亞美尼亞放棄行使色佛爾條約。
與土耳其民族主義者達成和平協議後,亞美尼亞在11月底爆發共產起義。1920年11月28日,艾納特里·海克率領第十一團紅軍越過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進入亞美尼亞,第二次蘇聯-亞美尼亞戰爭僅持續了一個星期,亞美尼亞被打敗以後不再對土耳其民族主義活動構成威脅。有說法指,如果亞美尼亞滿意1919年時的邊界,就可以對布爾什維克的征服作出有效的抵抗。
1921年3月16日,布爾什維克與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簽訂一份更詳盡的協議,稱為《卡爾斯條約》,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也參與簽署。
從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擄獲的武備被運送到西面對抗希臘。
西部的戰爭
戰事起因是因為協約國,特別是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向希臘保證,只要希臘站在協約國一方,希臘就能得到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包括色雷斯東部、伊姆羅茲島、特內多斯島以及安那托利亞西部伊茲密爾附近的地區。希臘還想占據昔日拜占庭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達成偉大理想,但協約國不允許。
三國協約決定讓希臘佔領伊茲默爾附近的地區及小亞細亞西部的艾瓦勒克,原因是想要搶先義大利染指土耳其的南海岸,當中包括安塔利亞,三國協約擔憂義大利的擴張,於是讓希臘佔領這些地區作為解決辦法。
1921年5月28日,希臘人在艾瓦勒克登陸,艾瓦勒克在巴爾干戰爭之前是一個通行希臘語的小鎮。主要來自克里特的希臘人進駐艾瓦勒克,趕走這里的土耳其居民。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中將阿里·錫天卡耶組織土耳其群眾進行抵抗,還有一些土耳其人加入了雷希特、鐵菲克、澤克茲·伊澤姆,這些部隊有很強的決心抵抗希臘,因為他們已經後無退路。雷希特、鐵菲克及澤克茲·伊澤姆是高加索人,他們在故鄉高加索被俄國及亞美尼亞驅趕出來,來到愛琴海海岸附近定居。希臘軍首次與這些人爆發戰斗。阿塔土克命勞夫·奧爾貝協助阿里·錫天卡耶、雷希特、鐵菲克及澤克茲·伊澤姆。勞夫·奧爾貝也是高加索人,他設法聯系這些抵抗團隊,讓他們切斷希臘軍的補給線。
由於義大利早前在安塔利亞登陸,協約國遂決定允許希臘在伊茲密爾登陸。為了應付義大利吞並有大量希臘人的小亞細亞地區,希臘總理韋尼澤洛斯取得協約國的准許,讓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登陸,宣稱是要保護人民免受騷動影響。土耳其人認為韋尼澤洛斯想吞並希臘人在土耳其的居住地,但韋尼澤洛斯指出,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的目的是保護當地居民:「希臘不是要向伊斯蘭開戰,而是反對過時的鄂圖曼政府,以及它腐敗、可恥及血腥的統治,我們要解放那些主要是希臘人居住的地區。」 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登陸,民族主義者向他們開火,結果引來希臘軍的粗暴報復。希臘軍以此為藉口驅軍深入土耳其。阿塔土克不能容忍希臘軍隊占據伊茲密爾。雙方在爭奪伊茲密爾時犯下不少暴行,例如殺害無辜平民,甚至有兒童被害。最終土耳其人將希臘軍隊驅趕出伊茲密爾。
決議當時土耳其東部及南部的邊界已透過條約及協議確定,阿塔土克在和談上具有發言權。民族主義者提出,希臘須無條件撤出色雷斯東部、印布洛斯島及忒涅多斯島,而色雷斯的里查河則作為邊界,重返1914年的狀況。
法國、義大利及英國邀請阿塔土克到威尼斯商討停火。阿塔土克要求在穆丹雅舉行會談。1921年10月3日,停火會談在穆丹雅展開,最終簽署穆丹雅停戰協定。
⑶ 外國議員為什麼會在公共場合里斗毆,對此您怎麼看
外國議員在公共場所打架似乎並不少見,很多網友不理解,為什麼外國議員要這么做?實行議會制的國家大多是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政權的基礎應該從幾百年前的歐洲開始。
歐洲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帶來的革命被英法兩國視為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因為法國是歐洲影響最大的國家(根據奧斯曼帝國的崩潰,沙皇俄國的影響僅限於東歐),而英國是海上霸主。
因為在有限的物質資源下,人類社會將長期存在分配不均甚至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代表不同利益的議員因意見不同而斗爭,比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武裝斗爭要好,畢竟爭取自己代表的利益,會讓很多人看到改善的希望,只要主流民眾看到改善的希望,內戰和武裝革命就會推遲,因此,議員之間的爭斗可以被視為穩定的象徵。
⑷ 議會議員大打出手為什麼不犯法
犯法,但一般在會議期間都有一定的豁免權,比如我國全國人大代表在會議期間非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可不受限制人身自由、逮捕或審判。 國外一些國家和我國呆灣地區有類似的規定
⑸ 土耳其連夜開展,發動空襲,到底什麼仇什麼怨
表面是土耳其對戰敘利亞,其實是兩國背後的俄羅斯和美國之間的仇恨。
綜合報道,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10月9日宣布在敘利亞北部啟動「和平之泉」行動,打擊庫爾德工人黨和「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當日空襲敘利亞哈塞克省的拉斯艾因等邊境城市,隨後展開地面行動。13日,土耳其對一個車隊進行的空襲行動,造成數十人死傷,敘政府正加強兵力應對。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有意對土耳其實施制裁。並宣布下令將在敘利亞北部的美軍全部撤離。
此外,據美國《華盛頓郵報》消息,當地時間10月13日美國國防部部長馬克•埃斯珀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已下令將在敘利亞北部的美軍全部撤離。
目前土耳其軍隊正對當地庫爾德武裝發起攻擊,後者是美國在敘利亞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長期盟友。此前五角大樓曾多次表示,「不會放棄」反恐合作夥伴。
⑹ 土耳其獨立戰爭的背景
(1918年10月-1919年5月)
1918年10月14日,土耳其的大維奇爾艾錫代表土耳其處理有關停火談判的磋商。10月30日,《穆德洛斯停戰協定》被簽訂,協約國開始實施之前已經秘密協議的瓜分土耳其。
1918年10月13日,在土耳其的軍官領導人,如阿塔土克、恰克馬克等人返回伊斯坦堡之前,協約軍已開始佔領伊斯坦丁堡。高級長官司令卡索普被委派為協約國在伊斯坦堡的軍事顧問。11月18日,在卡索普上任後不久,鐵菲克取代了艾錫成為大維奇爾。卡索普的首項工作是在1919年1月29-30日逮捕了聯合進步委員會約三十位前成員。他們被帶到比卻拉加保路古的軍事拘留所里,阿塔土克並不在其中。雖然阿土塔克曾經因批評聯合進步委員會而聞名,但那些被關押的人當中也有阿土塔克的朋友。由於奧斯曼的首都已被英軍控制,蘇丹政府無力拒絕協約國的要求。土耳其政府需要一些受尊敬的軍官統領其軍隊。阿塔土克的武裝部隊聲稱是政治中立,不被視為威脅。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協約國聯合託管土耳其指令」在會議中被確認,使協約國在1915至1917年間訂立的秘密協議得以進行。那些協議包括希臘要實現偉大理想而要建立一個新的希臘王國,這得到了英國首相喬治的肯定。義大利慾就《聖尚-德莫列訥協定》而控制安那托利亞南部。法國期待掌管哈塔伊、黎巴嫩及敘利亞,並希望行使《賽克斯-皮科協定》,接管安那托利亞東南部分地區。法國簽訂的《法國-亞美尼亞協定》承認亞美尼亞在地中海區域的主權,以換取亞美尼亞籍法國軍團的創立。
1918年12月21日,亞美尼亞籍法國軍團援護法國官員在阿達納登陸。此時,英國已經取得對阿拉伯、巴勒斯坦、約旦及伊拉克的控制。英軍開始向黑海地區進發,企圖奪取海峽的控制權。他們希望將勢力從黑海連結到地中海,以擴張他們對高加索地區的野心。英國還想將勢力伸向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英國政府接著廢除了西南高加索共和國。1919年4月12日,英國軍方逮捕了30名卡爾斯國會的議員及政府官員,當中的十一人成為著名的馬爾他流亡者。1919年5月,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入侵卡爾斯。1919年5月15日,希臘軍隊佔領伊茲密爾。數日後,義大利軍隊在安塔利亞登陸。
土耳其政府被協約國控制以後,反抗亦隨之而起。許多土耳其官員秘密組織了前哨社,以應對協約國對奧斯曼的野心。這些前哨社的目的是透過直接和間接的形式挫敗協助國的領土要求。許多土耳其官員秘密行事,促使剛萌芽的獨立運動傳遍整個安那托利亞。一些協約國獲得的軍需品被秘密從伊斯坦堡轉移到安那托利亞中部,奧斯曼官員熱切希望抵抗對土耳其領土的瓜分。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將軍將他的部隊由敘利亞轉移到安卡拉,並開始組織動員反抗勢力,包括以澤克茲·伊澤姆為首的高加索移民。
⑺ 為什麼中華民國立法院議員經常打架
因為人民選出的代表就是幫老百姓爭利益的,不是去舉手的!
打人的和被打的代表往往支持者最多。議會的對立沖突是常態。
哪天議員代表和官員你好我好大家好,老百姓反倒要擔心了。
美國州議會,法國,土耳其,俄羅斯,烏克蘭,韓國,日本議會都打架
女議員打架掉胸罩
議員脖子被勒住
支持者用喇叭製造噪音
喇叭成為斗毆工具
數名議員參與斗毆
議員被勒住脖子
議員在混亂中被抬起
多人伸出拳頭
議員鼻子出血
現場一片混亂
扔煙霧彈...
⑻ 卡扎菲的次子賽義夫活了下來,為何土耳其又發出對他的追殺令
賽義夫是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的次子,跟土耳其有什麼深仇大恨,為什麼會遭到土耳其的追殺?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利比亞內戰開始說起。
2011年,利比亞反對派在西方煽動下,發生了顏色革命,推翻了卡扎菲政權,利比亞從此陷入動亂之中。
民族團結政府見狀喜出望外,緊緊抓住土耳其這個救命稻草,並且許諾只要自己渡過難關、一統天下;作為回報,利比亞大陸架的油氣資源雙方可以讓土耳其主導開發。
土耳其是中東軍事強國,介入後形勢急轉直下,勝利天平向民族團結政府傾斜,勝利在望的國民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雖然民族團結政府在土耳其支持下收復大片失地,但國民軍不甘心失敗,在俄羅斯支持下進行反擊,取得了一定勝利,利比亞局勢又進入膠著狀態。
在此情況下,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的次子賽義夫給普京寫信,表示願意加入哈夫塔夫的國民軍,向國民政府開火。
卡扎菲雖然臭名昭著,但他在利比亞經營幾十年,還有很多死黨,賽義夫對於他們還有很大號召力;一旦賽義夫加入國民軍,對穆兄會主導的民族團結政府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所以一向想侵吞利比亞油氣資源的埃爾多安,就對他發布追殺令。
土耳其的追殺令引起國際社會強烈反響,因為賽義夫不是逃犯,雖然在2015年7月28日一審被判死刑,但當天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又通過大赦法案對他進行了赦免;因此土耳其沒有理由剝奪人家的生命。
不過賽義夫目前處於俄軍保護之下,土耳其的陰謀想要達逞也絕非易事。
⑼ 除韓國議會經常上演全武行外,迄今還有哪些國家同樣擁有這樣的"特色"
烏克蘭和土耳其,斯里蘭卡以及中國的台灣地區都有這樣的「全武行」特色。像這種議會制度還不夠成熟,以及民族作風比較彪悍的國家就容易有「全武行」的現象出現。
3. 上個月初,台灣地區高雄n度上演「全武行」
說到「全武行」,怎麼能漏掉台灣,所以雖然題主問的是國家,我還是最後把台灣地區給加上了。如果說在上面兩個國家,「全武行」分別是年度大戲與季度大戲,那台灣的「全武行」就是「每日檔」,幾乎隔不了幾天就有一次消息。並且因為這件事太常見了,媒體都懶得報道了。
最近規模比較大的就是在高雄的這次「全武行」了。年終了嘛,又到了審查總預算,展望新一年的時候,但是在這個例行公事的議會上,兩營又雙叒叕打起來了。這次議會打架,是韓國瑜支持者與反對者的一次交鋒,韓國瑜因為競選請了假,然後他們就拿著個當借口打了起來。其實跟韓國瑜請不請假沒什麼關系,就算他本人在那裡,兩家還是要「做過一場」,用拳頭來較個高低。最後血濺當場,一個議員被打出了鼻血。真是可笑的鬧劇。
⑽ 土耳其為什麼要將 議會制 變為 總統制
議會制: 也稱議會民主制或內閣制,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種,特點是其政府首腦以有別於國會領導人的權力來自議會(即國會)的支持,而這種支持通過兩種途徑落實:第一是國會改選後的多數議席支持,第二是行政首長贏得國會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屬政黨未能贏得國會大選的政府首長連同其內閣必須提出辭職,而未能通過國會信任投票的政府首長,連同其內閣也必須辭職。由國會重新在席位居多數的黨派中協商選舉產生新的首腦與內閣。在採用這種政治體制的國家中,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並不完全分立。議會民主制一般實行於民主國家,因此存在著多個參加議會差額選舉的政黨。議會內閣制的政府首腦與國家元首分開! 總統制: 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與議會內閣制相對稱,指由選民分別選舉總統和國會,由總統擔任國家元首,同時擔任政府首腦的制度。實行總統制的國家,在憲法中都規定了總統的職權。美國是最早實行總統制的國家。它實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並互相制衡的制度。與議會內閣制相比較,總統制的特點是以總統為行政首腦,行政機關從屬於總統而非議會。在總統制下,總統獨立於議會之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總統只向人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美國是實行總統制的典型,其特點是: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的實際權力非常廣泛。總統直接組織和領導政府。政府不對國會負責,只對總統個人負責。總統有權接受部長的辭職或解除其職務。內閣由總統指定的官員(通常為各部部長)組成,只是總統的集體顧問。國家的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完全分立,權力相互制衡。議員和政府官員不得相互兼任,國會無倒閣權,政府也無解散國會的權力。但國會行使立法權受總統的制約,如美國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可行使否決權,但國會再以2/3多數通過,不經總統批准即可成為法律。總統的權力也受國會的制約,如總統對政府高級官員的任命要得到參議院的認可,總統和政府高級官員如違憲犯法,國會可提出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