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驅逐多少國民
㈠ 土耳其的軍事實力有多強
武裝力量
兵力 現役部隊60.97萬人。
陸軍
約49.5萬人。編有4個集團軍司令部,9個軍司令部,1個機械化師,1個步兵師,14個裝甲旅,17個機械化旅,9個步兵旅,4個突擊旅,1個步兵團,1個總統警衛團,5個邊防團,26個邊防營。
主戰坦克:4205輛,其中M-48A5T1型和M-48A5T2型2876輛,M-60A3型658輛,M-60Al型274輛,「豹」式IAI型170輛,「豹」式lA3型227輛。
裝甲偵察車:若干輛。
步兵戰車:650輛。
裝甲輸送車:3643輛(AAPC型830輛,M-113型2813輛)。
牽引炮:105毫米若干門,155毫米517門,203毫米162門。
自行炮:105毫米391門,155毫米222門,175毫米36門,203毫米219門。
火箭炮:60門(107毫米48門,227毫米12門)。
迫擊炮:2021門(107毫米1264門,120毫米757門),另有81毫米迫擊炮3792門。
反坦克導彈:943具(「眼鏡蛇」186具,「陶」式365具,「米蘭」392具)。
無坐力炮:57毫米923門,75毫米617門,106毫米2329門,高炮1664門(20毫米439門,35毫米120門,40毫米1105門)。
地空導彈:「毒刺」108部,「紅眼睛」789部。此外,還裝備有各型飛機168架,武裝直升機37架,運輸直升機262架。
海軍
5.46萬人(含海軍陸戰隊3100人,海岸營部隊1050人),編為5個海岸基地司令部。
常規潛艇:14艘。
護衛艦:22艘。
導彈快艇:21艘。
巡邏艇:28艘。
布雷艦艇:1艘。
反水雷艦艇:23艘。
登陸艦:8艘。
登陸艇:59艘。
輔助艦船:27艘。
海軍航空兵
裝備有用於反潛作戰的直升機16架(其中13架為AB-212型武裝直升機),教練機7架。
海軍陸戰隊
1個團,3100人。
空軍
6.01萬人。編有2個戰術空軍司令部,1個運輸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11個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3個教練機中隊,6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505架。
戰斗機和攻擊戰斗機:F-16C型210架,F-16D型30架,F/NF-5A和F/NF-5B型87架,F-4E型139架。
偵察機:RF-4E型39架。
空中加油機:KC-135R型2架。
運輸機:C-130B和C-130E型13架,KC-135R型2架,C-160D型19架,CN-235型50架(其中部分可用於電子戰)。
要員專機:2架。
教練機:SF-260D型38架,T-33型34架,T-37型60架,T-38型70架,T-41型28架。
直升機:UH-1H型20架,AS-532型20架。
地空導彈:「奈基」92部,「輕劍」86部。
預備役部隊
37.87萬人(41歲以下),其中陸軍25.87萬人、海軍5.5萬人、空軍6.5萬人。
准軍事部隊
22.02萬人。憲兵和國民警衛隊21.8萬人(其中預備役5萬人),裝備裝甲輸送車560輛、飛機2-3架、直升機56架。海岸警衛隊0.22萬人,裝備近岸巡邏艇64艘、運輸機2架。
兵役制度
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18個月。
軍銜
軍官分3等11級,即將官4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級(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駐外兵力
駐塞普勒斯1個軍,約3.6萬人。裝備坦克386輛、裝甲輸送車476輛、牽引炮102門、自行炮60門、迫擊炮450門、高炮48門、飛機3架、直升機4架、近岸巡邏艇1艘。
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兵力:駐波斯尼亞1300人,駐東帝汶2人(軍事觀察員),駐喬治亞5人(軍事觀察員),駐伊拉克和科威特邊境6人(軍事觀察員),駐義大利4架F-16C型戰斗機,駐南斯拉夫科索沃維和部隊約950人。
外國駐軍
駐有北約盟軍東南聯合司令部和第6戰術空軍司令部。英國軍人160人,飛機6架(「美洲虎」GR-3A和GR-3B型6架、VC-10型2架)。美國2040人,其中海軍240人(包括陸戰隊220人),空軍1800人;空軍駐有1個飛行聯隊,裝備飛機包括F-16、F-15C、KC-135、E-3B和E-3C、C-12、HC-130和HH-60。
軍隊節日
建軍節8月30日
㈡ 土耳其內戰簡介
一次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土耳其加入德奧集團方面作戰。土耳其成為德國的財政和軍事附庸。大戰期間土耳其有60萬士兵戰死或被俘,200萬人受傷,國債高達44,800萬金里拉,經濟陷於崩潰。
1918年10月30日,奧斯曼帝國被迫與協約國代表簽訂《摩得洛司停戰協定》。協約國軍隊佔領首都伊斯坦布爾、海峽地區以及安納托利亞的東南部和西南部以及鐵路沿線的重要城鎮,土耳其面臨被瓜分的危險。1919年5月15日,希臘軍隊在英法支持下佔領伊茲密爾及其鄰近地區。土耳其各地紛紛成立護權協會等民族主義組織。1919年7月23日至8月7日,東部各省護權協會召開埃爾祖魯姆大會,凱末爾被選為大會主席和代表委員會主席;大會決議宣布,停戰協定確認的民族邊界內的領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反對各種形式的外國佔領和干涉;一旦伊斯坦布爾政府無力捍衛國家獨立,就應成立臨時政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託管和委任統治。同年9月4日至11日舉行的錫瓦斯大會,確認了埃爾祖魯姆大會所通過的民族斗爭綱領,大會成立全國性的安納托利亞和羅梅利亞護權協會,選舉以凱末爾為首的16人代表委員會,民族主義者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1920年1月28日,奧斯曼帝國議會代表委員會根據錫瓦斯大會決議精神擬定的、維護土耳其民族獨立和主權的《國民公約》,宣布停戰協定規定的邊界內土耳其人佔大多數的地區「構成一個真正的、在法權上不能以任何借口分割的整體」;反對阻礙土耳其政治、司法、財政發展的種種限制等。3月16日,協約國軍隊在伊斯坦布爾登陸。1920年4月23日,首屆大國民議會在安卡拉召開,成立以凱末爾為首的臨時政府,宣布自3月16日起的議定書一律無效,要求蘇俄政府支援土耳其的民族事業。1920年8月10日,巴黎和會通過剝奪土耳其民族生存權利的《色佛爾和約》。1921年7月,希臘十餘萬干涉軍在英國支持下,進犯安納托利亞。土耳其國民軍取得薩卡里亞戰役的勝利,成為民族獨立戰爭的轉折點,協約國陣營發生分化。1921年10月20日法土簽訂停戰協定,法國正式承認大國民政府,承諾在兩個月內從安納托利亞東南部撤出全部佔領軍。義大利也於同年秋天撤出安納托利亞南部,英國改變公開支持希臘的立場,轉向「中立」。1922年8月26日,土軍向希軍發動總反攻。9月18日,最後一批希臘軍隊撤離安納托利亞。同年10月11日,土希兩國簽訂停戰協定,土耳其收復東色雷斯,伊斯坦布爾地區的行政管理權交還土耳其。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和英、法、意、希、日等國簽署《洛桑和約》,取得外交上的重大勝利。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廢除蘇丹制。1923年9月,由護權協會第一集團改組的人民黨成立。
1923年10月29日晚8點半,議會通過建立土耳其共和國的決定,凱末爾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凱末爾革命取得勝利。
㈢ 怎麼看,土耳其軍艦公然攔截法國軍艦的行為
在當今世界中,土耳其無疑是一個精於算計,非常霸道的國家。就在美歐因為疫情危機無法顧及中東之際,埃爾多安竟然出動大批戰機和地面部隊猛烈攻擊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武裝,導致後者損失慘重。盡管伊拉克對土耳其越境攻擊行為進行了強烈抗議,但無力阻止土耳其的行動。究其原因就在於伊拉克實力太弱了,不敢碰觸土耳其的鋒芒。
但這根本阻止不了土耳其開疆拓土的決心,土耳其出兵敘利亞,伊拉克,攻擊庫爾德武裝,插手利比亞事務的行為,足以表明埃爾多安政府的野心。畢竟,對於占據世界地緣政治要沖的土耳其來說,只有穩固了土耳其的國家安全,擴大了土耳其對中東的影響力,才能恢復曾經奧斯曼帝國的榮光。總之,埃爾多安正在制霸中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無論遇到多少阻攔和威脅,都無法改變這種決心。
㈣ 土耳其和埃及誰軍事力量狠更強
埃及軍事力量: 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和防空軍四個軍種。現役部隊45萬人。
埃及陸軍兵力32萬人。編有4個軍區、2個軍團司令部、4個裝甲師、8個機械化步兵師、1個共和國警衛裝甲旅、4個獨立裝甲旅、1個空運旅、2個獨立步兵旅、1個傘兵旅、4個獨立機械化旅、15個獨立炮兵旅、2個地地導彈旅、6個突擊大隊。 海軍 埃及海軍兵力約2萬人(包括2000名海岸警衛隊)。潛艇:「R」級8艘。驅逐艦:「法塔赫」級1艘。護衛艦:「穆巴拉克」級2艘,「蘇伊士」級2艘, 「勝利者」級2艘,「達米亞特」(美式「諾克斯」)級2艘。導彈艇:「拉馬丹」級6艘,「黃蜂」Ⅰ級5艘,「十月」級6艘,「蚊子」級8艘。巡邏艇:18艘。掃雷艦艇:11艘。兩棲艦艇:12艘。支援與雜務艦船:10艘。海軍航空兵:裝備有武裝直升機24架,其中「海王」式5架,SA-342型9架,SH-2G型10架。岸防部隊:裝備有130毫米火炮若干門,「奧托馬特」型岸艦導彈若幹部。
空軍 埃及空軍兵力3萬人。編有34個飛行中隊。作戰飛機572架,武裝直升機125架。攻擊戰斗機:「阿爾法噴氣」式42架,F-4E型29架, 「幻影」5E2型20架,其他型44架。戰斗機:F-16A型25架,F-16C型115架,米格-21型74架,「幻影」5D/E型53架,「幻影」 2000C型18架,其他型53架。武裝偵察機:「幻影」5SDR型6架,米格-21型14架。電子戰機:C-130H型2架,「山毛櫸」1900型4架, 「突擊隊員」2E型(直升機)4架。空中預警機:E-2C型5架。反潛直升機:SA-342L型9架、「海王」47型5架、SH-2G型10架。海上偵察機:「山毛櫸」1900C型2架。教練機:共211架,其中F-16型、L-59型、「幻影」 等共79架具有作戰能力。運輸機:C-130H型、DHC-5D型等共32架。攻擊直升機:SA-342K型65架,AH-64A型36架。直升機:CH-47C型、米-8型、「突擊隊員」、UH-12E型等共115架。空地(艦)導彈:「小牛」、「飛魚」、「霍特」等若干枚。反雷達導彈:「阿瑪特」若干枚。空空導彈:「環礁」、「麻雀」、「響尾蛇」、「魔術」等若干枚。土耳其軍事力量:土耳其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現設部隊63.9萬人。預備役部隊:37.87萬人(41歲以下),其中陸軍25.87萬人,海軍5.5萬人,空軍6.5萬人。准軍事部隊:18.22萬人。憲兵和國民警衛隊18萬人(其中預備役5萬人),裝備裝甲輸送車560輛,直升機65架。海岸警衛隊2200人,裝備近岸巡邏艇64艘(另外還有一些小艇)、運輸機2架。駐外兵力:駐塞普勒斯1個軍,約3萬人。裝備有坦克265輛、裝甲輸送車150輛、牽引炮134門、自行炮30門、迫擊炮307門、高炮84門、飛機5架、直升機3~4架。另外,1997年共有2427人在阿爾巴尼亞、波黑、克羅埃西亞、喬治亞、義大利、馬其頓等國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 單論世界軍力排名2011年 第四檔次國:13。伊朗(498分);14。巴基斯坦(437分);15。西班牙(422分);16。澳大利亞(395分);17。希臘(381分);18。朝鮮(381分);19。越南(367分);20。韓國(367分);21。土耳其(329分);22。烏克蘭(329分);23。沙特(326分);第五檔次國:24。墨西哥(298分);25。哈薩克(281分);26。埃及(279分);27。南非(276分);綜合和考慮,土耳其軍事實力,規模,戰鬥力,綜合國力均超過埃及
㈤ 土耳其獨立戰爭的軍事沖突
新政府企圖摧毀國民運動,於是通過了一個伊斯蘭教長頒布的教令。該教令提到,真正的教徒不應該參與民族主義活動。政府還私自判處阿塔土克及一些顯著的民族主義者死刑。安卡拉一位叫里法特·伯雷克奇的回教法典權威為國民運辯護,發表一條抵消法令,宣稱首都已被協約國及菲利帕夏控制,而國民運動的目的是要從敵人手中解放蘇丹。 阿塔土克預計,即使他返回首都,協約國也不會放過他,所以他留在安那托利亞。他將代表大會的總部由埃爾祖魯姆轉移到安卡拉,使他能夠盡量接觸到更多到伊斯坦布爾開會的議員。他又開辦名為《國家主權》的報章,講述土耳其及其他地區的民族運動。
阿塔土克宣稱土耳其唯一的合法政府是位於安卡拉的代表大會,所有民事及軍事官員都效忠這個政府。這一說法獲得廣泛支持和認同。鄂圖曼大會在此時已完全由協約國掌控。 阿塔土克向政府官員及部隊司令傳遞信息,要求他們實行大國民議會的代議選舉,大國民議會的集會地點將會在安卡拉。阿塔土克呼籲伊斯蘭世界協助,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在為蘇丹奮斗。他又表明他想將哈里發從協約國的控制下解放出來。他計劃要在安卡拉籌組新的政府和國會,並請求蘇丹承認。
在協約國搜捕之前,大量阿塔土克的支持者涌往安卡拉,包括阿塔土克在軍事部門的工作夥伴哈利德·埃迪普、阿德南·阿迪瓦爾、伊斯麥特·伊諾努、還有國會主席賈拉爾德丁·阿里夫、報章《延京》的創辦人尤納斯·那迪·阿巴利奧古。1920年3月31日,埃迪普及阿迪瓦爾在蓋韋會面。這兩名知識份子討論設立新聞機構的必要性,將之命名為阿安多盧。他們在安卡拉與阿塔土克會晤,即時提議宣布在安卡拉設立阿安多盧。阿塔土克想向全世界傳達新聞故事,他強調將民族斗爭傳遍國內外的重要性。賈拉爾德丁·阿里夫出逃首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他說奧斯曼帝國議會被非法解散,停戰協定並沒有賦予協約國解散奧斯曼帝國議會的權力,而1909年憲法亦將蘇丹解散國會的權力取消,以防止1879年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解散國會的事重演。
約有100名奧斯曼帝國議會議員成功逃離協約國的搜捕,參與民族抵抗團體舉行的全國選舉。伊斯麥特·伊諾努成為代表埃迪爾內的議員。1920年3月,土耳其革命者宣布,土耳其民族在安卡拉建立了他們的國會,名為大國民議會,擁有所有政府實權。1920年4月23日,大國民議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選舉阿塔土克為首任總統、伊諾努為總理。這個新政權決意抵抗首都政府。 安那托利亞存在著多支軍事力量,包括英軍、阿默特·安札武爾以及蘇丹的軍隊。蘇丹從他的回教軍隊里分出4000人,並運用協約國的資源另外建立一支最初部署在伊茲尼克、2000人的非穆斯林軍隊。蘇丹政府派遣軍隊開往革命者及反革命暴動的地點。
英國不認為那些革命者很難對付,英方於是僅運用非常規力量去對付起義。由於民族主義者遍布整個土耳其,軍隊分成了許多小隊。在伊茲密爾,這里有兩個營的英軍,軍官都住在鄂圖曼的戰船尤烏斯上,這支部隊被用作擊潰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及瑞菲特·貝爾旗下的支持者。
1920年4月13日,戰事在迪茲傑爆發。4月18日,戰火蔓延至博盧。4月20日,傑里德也爆發戰事。奧斯曼帝國議會給予回教軍隊半官方的權力,阿默特·安札武爾在起義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被授命前往討伐革命者。1920年6月14日,雙方在伊茲密爾附近交火。阿默特·安札武爾部及英軍的數量壓倒起義軍,但有一些回教軍隊在陣前叛投起義軍,這顯示蘇丹得不到部下堅實的支持,餘下的回教軍隊撤到英軍的後方穩住陣腳。
是次軍事沖突帶來了嚴重後果。英軍向起義軍開火,又從空中投下炸彈,迫使起義軍撤退,伊斯坦布爾城內一片恐慌。英軍司令佐治·米恩(George Milne)要求增援,使英方開始實施一系列的行動對付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法國陸軍統帥費迪南·福煦就事件簽署一份調查報告。報告得出了結論,土耳其需要部署27個師的兵力。英軍並沒有27個師可以分配,如此大規模的部署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政治後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公眾不會支持另一場漫長且代價高昂的征戰。 在發表阿馬西亞公告之前,阿塔土克與一位布爾什維克代表謝苗·布瓊尼上校會面。布爾什維克意圖吞並高加索部分地區,包括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曾經是沙俄的一部分。布爾什維克視土耳其為一個緩沖地區及共產主義盟友。阿土塔克回覆說:「這問題要延後討論,直至土耳其獨立。」阿塔土克以此來爭取俄國對國民運動的支持。
阿塔土克首要的目的是要確保能夠得到武器,這些武器主要來自蘇聯、義大利及法國。這些武備,特別是蘇聯那些,使土耳其人能有效武裝軍隊。簽訂卡爾斯條約後,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允諾割讓納希切萬及巴統,以換取蘇維埃的支持及資金。1920年8月4日,莫斯科的土耳其代表裡札·奴爾發出一通電報,說60支克虜伯大炮、3萬發炮單、70萬發手榴彈、1萬發地雷、6萬口羅馬利亞刺刀、150萬支鄂圖曼步槍、100萬支俄國步槍、100萬支曼里夏步槍,甚至還有一些先進的馬蒂尼-亨利步槍以及25000口刺刀很快就歸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所有。 鄂圖曼政府簽署《色佛爾條約》,條約列明保留政教合一制度,伊斯坦布爾仍歸蘇丹管治。色佛爾條約不被民族主義者所認同,他們認為色佛爾條約並不是要確立邊界,也沒有為人民的利益設想,鄂圖曼政府只是為了短暫的外交利益而簽署。
此外,韋尼澤洛斯為希臘從中得益,其他國家要讓希臘佔領那些地區。三國協約原本不希望那些被希臘佔領的地區把保加利亞及安那托利亞分離,但他們並沒有足夠的實力獲取那些地區。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巴統條約》界定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及奧斯曼帝國之間的邊界。不過在《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土耳其東面的邊界已與條約訂立的有所不同。三國協約談論海外亞美尼亞人的訴求及重塑邊界的事情。十四點和平原則可作為亞美尼亞的動機,如果亞美尼亞人能夠證明他們在土耳其東部佔多數的人口,他們就能占據這些地區。亞美尼亞人在邊界的活動經常被用作重塑邊界的論據。伍德羅·威爾遜同意將這些地區轉讓給亞美尼亞,因為這些地區主要由亞美尼亞人控制。這些討論的結果都寫在色佛爾條約上。有一股從東南面來的亞美尼亞人獲得法國的支持,法國-亞美尼亞協定承認亞美尼亞在西利西亞的主權,法國則可建立亞美尼亞籍法國軍團,以聯合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及獲法國支持的那股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可得到更多的資源,以抗衡布爾什維克的擴張。
獨立戰爭其中一場重大的戰役在亞美尼亞及土耳其的邊境上展開,雖然希臘在西面威脅著土耳其人,但土耳其人仍能在這里發動攻勢。卡茲姆·卡拉貝克爾分別在兩份報告上論述土耳其東部的形勢,詳述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活動。俄國政府向土耳其人傳送一個訊息,俄國與亞美尼亞、俄國與伊朗的邊境已置於俄國的控制下。當時的土耳其較為落後,並沒有本土的軍事工業,俄國的協助至關重要。巴基爾·森米·貝伊被派往與俄國會談,俄方要求土耳其割讓凡城及比特利斯予亞美尼亞,這對土耳其民族主義者來說不可接受,他們還要面對另一些難題,包括對亞美尼亞人侵襲的遲緩反應引起土耳其人不滿、希臘的威脅以及外交聯系需要協調。 外交照會還沒有開始,亞美尼亞為了增加談判籌碼,驅軍到奧爾圖,引致奧爾圖之戰。奧爾圖之戰終止了土耳其人與俄國的會談,不久後鄂圖曼政府簽署色佛爾條約。1920年7月25日,喬治亞佔領阿爾特溫。
卡茲姆·卡拉貝克爾率軍把亞美尼亞軍趕出奧爾圖,並且反攻亞美尼亞,迫使亞美尼亞簽署停火協議。 《亞歷山德羅波爾條約》是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簽訂的首條條約,該條約廢除了《色佛爾條約》里有關阿美尼亞在土耳其東部邊境的活動。亞歷山德羅波爾條約內的十項說明亞美尼亞放棄行使色佛爾條約。
與土耳其民族主義者達成和平協議後,亞美尼亞在11月底爆發共產起義。1920年11月28日,艾納特里·海克率領第十一團紅軍越過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進入亞美尼亞,第二次蘇聯-亞美尼亞戰爭僅持續了一個星期,亞美尼亞被打敗以後不再對土耳其民族主義活動構成威脅。有說法指,如果亞美尼亞滿意1919年時的邊界,就可以對布爾什維克的征服作出有效的抵抗。
1921年3月16日,布爾什維克與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簽訂一份更詳盡的協議,稱為《卡爾斯條約》,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也參與簽署。
從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擄獲的武備被運送到西面對抗希臘。
西部的戰爭
戰事起因是因為協約國,特別是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向希臘保證,只要希臘站在協約國一方,希臘就能得到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包括色雷斯東部、伊姆羅茲島、特內多斯島以及安那托利亞西部伊茲密爾附近的地區。希臘還想占據昔日拜占庭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達成偉大理想,但協約國不允許。
三國協約決定讓希臘佔領伊茲默爾附近的地區及小亞細亞西部的艾瓦勒克,原因是想要搶先義大利染指土耳其的南海岸,當中包括安塔利亞,三國協約擔憂義大利的擴張,於是讓希臘佔領這些地區作為解決辦法。
1921年5月28日,希臘人在艾瓦勒克登陸,艾瓦勒克在巴爾干戰爭之前是一個通行希臘語的小鎮。主要來自克里特的希臘人進駐艾瓦勒克,趕走這里的土耳其居民。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中將阿里·錫天卡耶組織土耳其群眾進行抵抗,還有一些土耳其人加入了雷希特、鐵菲克、澤克茲·伊澤姆,這些部隊有很強的決心抵抗希臘,因為他們已經後無退路。雷希特、鐵菲克及澤克茲·伊澤姆是高加索人,他們在故鄉高加索被俄國及亞美尼亞驅趕出來,來到愛琴海海岸附近定居。希臘軍首次與這些人爆發戰斗。阿塔土克命勞夫·奧爾貝協助阿里·錫天卡耶、雷希特、鐵菲克及澤克茲·伊澤姆。勞夫·奧爾貝也是高加索人,他設法聯系這些抵抗團隊,讓他們切斷希臘軍的補給線。
由於義大利早前在安塔利亞登陸,協約國遂決定允許希臘在伊茲密爾登陸。為了應付義大利吞並有大量希臘人的小亞細亞地區,希臘總理韋尼澤洛斯取得協約國的准許,讓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登陸,宣稱是要保護人民免受騷動影響。土耳其人認為韋尼澤洛斯想吞並希臘人在土耳其的居住地,但韋尼澤洛斯指出,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的目的是保護當地居民:「希臘不是要向伊斯蘭開戰,而是反對過時的鄂圖曼政府,以及它腐敗、可恥及血腥的統治,我們要解放那些主要是希臘人居住的地區。」 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登陸,民族主義者向他們開火,結果引來希臘軍的粗暴報復。希臘軍以此為藉口驅軍深入土耳其。阿塔土克不能容忍希臘軍隊占據伊茲密爾。雙方在爭奪伊茲密爾時犯下不少暴行,例如殺害無辜平民,甚至有兒童被害。最終土耳其人將希臘軍隊驅趕出伊茲密爾。
決議當時土耳其東部及南部的邊界已透過條約及協議確定,阿塔土克在和談上具有發言權。民族主義者提出,希臘須無條件撤出色雷斯東部、印布洛斯島及忒涅多斯島,而色雷斯的里查河則作為邊界,重返1914年的狀況。
法國、義大利及英國邀請阿塔土克到威尼斯商討停火。阿塔土克要求在穆丹雅舉行會談。1921年10月3日,停火會談在穆丹雅展開,最終簽署穆丹雅停戰協定。
㈥ 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具體情況。
1、在社會生活方面,凱末爾進行了破除封建、宗教舊習俗,實行現代新風尚的改革。如封閉修道院,廢除舊的歷法,採用公歷;將每周假日由星期五改為星期日;在服裝方面推行西服和便服,並廢除了婦女戴面紗、頭巾的舊習俗。1934年6月,議會通過採用姓氏的決定,取消了象徵封建等級的舊稱號與舊頭銜……
2、在文化教育方面,凱末爾實行教育與宗教分離,發展民族文化和現代教育的方針。土耳其政府停辦了舊宗教院校,取消了大學神學系,整頓了外國人和基督教會辦的學校,普及五年制小學義務教育,發展工、農、礦、師范及成人夜校等各類職業技術學校,改建和擴建了高等學校。凱末爾提倡文字改革,於1928年廢除舊文字,改為拉丁字母。凱末爾親自教人民讀寫新文字,獲得「首席教師」的稱號……
3、在經濟方面,凱末爾提出了復興國家經濟,重建金融機構和國家控制經濟命脈的思想。大會通過經濟方面的當前任務是:促進小生產向大型輕、重工業企業的過渡;迅速發展國內有原料供應的部門,特別是紡織和食品等部門;實行關稅自主;創辦國家銀行,以支持私人企業的發展等。土耳其政府採取了限制外國資本的政策,它用贖買的方式將一些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外國企業,如鐵路和公用事業部門收歸國有;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第一批國營企業……可以了嗎?
㈦ 大清國搞不定幾百俄國流民,為何土耳其卻能和沙俄單挑
文/寂寞的紅酒
大清國和土耳其帝國是17-18世紀亞洲大陸最強大的兩個帝國,一個是東亞的老大,一個是西亞的霸主。兩個國家是如此相似,幾乎同時興盛,又同時衰落,在近代又都遭到了西方列強的入侵,尤其是兩國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俄國,俄國一直是大清國和土耳其帝國最大的威脅,俄國人一直在鯨吞蠶食這兩國國土。面對沙俄的擴張,兩國都進行了頑強的反抗,不過在和沙俄的交鋒中,兩國的表現卻差距很大。在雅克薩之戰中,大清國出動數千精銳竟然搞不定竄入黑龍江流域的數百俄國流民,圍了一年才迫使這些流民投降。俄國流民被趕走後,不久他們又卷土重來,大清國費了好大力氣才趕走。而同樣面對沙俄的大舉入侵,土耳其卻和沙俄打了十幾仗,雖然每次都被俄國打的損失慘重,但俄國也付出不小的代價,俄國始終過不了高加索,越不過土耳其海峽。那麼為何強盛的大清國搞不定幾百俄國流民,而土耳其卻能和沙俄單練?
第一,雅克薩之戰清軍主力已經入關,東北人煙稀少,所以給了俄國人以可乘之機。清軍雖然拼湊了數千兵馬,但雅克薩寒冷荒僻,清軍不遠千里跑到冰天雪地的黑龍江地區去對付俄國流民非常吃力,最起碼補給就是個大問題。俄國人據城而守,城堡堅固、武器先進,清軍想拿下雅克薩並非易事,只能靠困,迫使城內俄國人投降。這些流民多是桀驁不馴之徒,一直負隅頑抗,直到彈盡糧絕才出城投降,所以一困就是一年多。同時,這些俄國流民即使趕走了,用不多久又回來了,就像狗皮膏葯,清軍勞師遠征成本高昂,所以打雅克薩幾百流民非常頭疼。而土耳其和沙俄交戰地帶都是繁華的核心地帶,兩國一開打就是國戰,完全不像清軍驅逐沙俄流民這種小規模沖突,動不動就幾萬人的大戰。如果大清國以傾國之力和俄國開戰,俄國人也未必佔到什麼便宜。
第二,大清國地處遠東,和歐洲離得比較遠,周邊又沒有什麼強敵,所以擁有冷兵器和騎兵就能稱雄東亞。不過面對裝備火器的俄國人就處於劣勢了,想打敗俄國非常不容易,沒有幾倍十幾倍的兵力休想取勝。而土耳其地處近東,周邊強敵林立,在長期的征戰和交流中,土耳其也處於了熱兵器時代,其軍事水平和俄國差距不大。此外,土耳其雖然衰落,但國力仍然較強,國民勇武好鬥,俄國和土耳其交戰也占不到太大便宜,往往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第三,俄國入侵雅克薩時,大清國正在關內對付南明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准噶爾人,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對付俄國人,所以才和俄國妥協,只是驅逐了俄國人,並和俄國人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兩國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其主要原因就是清朝國力仍然非常強盛,不過隨著清朝國力的衰退,以及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俄國人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搶走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是後來日本人和俄國打了一仗,東北可能都丟了。而土耳其和歐洲離得比較近,戰略位置又非常重要,是列強爭奪的一個焦點,列強博弈非常激烈。土耳其和俄國的戰爭得到了英法的支持。正是在英法的幫助下,三國才把俄國打的沒有脾氣。當1853年土耳其頂不住的時候,英法聯合出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打的俄國大傷元氣,俄國人用了很長時間才緩過來。由此可見,有個強有力的後台在國際博弈中是非常重要的。
㈧ 二戰時土耳其是個什麼狀況
凱末爾死後,他的主要助手伊斯麥特伊諾努(smet nnü)於1938年當選為土耳其第二任總統和人民共和黨主席,執政直到1950年. 伊諾努剛當上總統就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納粹德國和美英都竭力爭取土耳其加入各自的陣營參戰.希特勒派特使游說伊諾努,而丘吉爾於1943年1月親赴土耳其的安達納,在一節列車車廂里密會伊諾努.同年4月,伊諾努密赴埃及,與出席第二次開羅會議的羅斯福和丘吉爾會晤. 在二戰初期,英美均覺得土耳其中立比較符合盟國利益,可以切斷德國與中東油源間的通道.但1942年盟軍戰事不利,丘吉爾一度希望土耳其參戰開辟中東戰線牽制德國,但羅斯福依然堅持土耳其中立較好.後來盟國考慮,土耳其一旦戰敗會造成無法收拾的災難性影響,因此還是決定讓土繼續中立. 而在土耳其方面,伊諾努雖然內心傾向盟國並且與美英領導人多次密晤,但他考慮,當時土耳其的凱末爾改革仍在進行中,經過多年戰亂的國民經濟並未完全恢復,仍需休養生息,而且土軍裝備與素質遠不能與德國相提並論,冒然與德宣戰將帶來一場民族災難.因此他決定繼續保護中立,同時與盟國保持友善關系和良好默契,以便在戰後獲得更多援助,以提防蘇聯染指海峽. 伊諾努的計劃無疑是非常符合土耳其的國家利益的聰明選擇,使土耳其在二戰中得到休養和發展,改革也繼續推進並獲得成功.二戰後,伊諾努就全面倒向美英並加入北約. 圖為1943年1月丘吉爾在安達納郊外一節列車車廂內密會伊諾努的照片.土耳其在二戰中保持中立但偏向盟國的立場可見一斑.
希望採納
㈨ 土耳其的經濟軍事實力到底怎麼樣
很強。土耳其被稱為北約的二哥。
土耳其武裝部隊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
要講綜合實力,土耳其肯定超過以色列,如果拋開美國干預調停的因素,兩個國家單挑死磕,土耳其肯定能夠笑到最後,畢竟,土耳其有十倍於以色列的人口和數十倍於以色列的國土縱深。而且作為號稱北約第二軍事強國的土耳其,其陸軍裝備並不比以色列差,相對以色列還具有規模優勢。
㈩ 1923至1924年土耳其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
1923年7月,土耳其與協約國在瑞士洛桑簽訂和約,廢除色佛爾條約中的一些不平等條款,保持了土耳其本部疆土的完整。外國的財政監督和領事裁判權都被解除。至此,土耳其的獨立獲得國際上的承認。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凱末爾當選為首任總統,共和人民黨第二號人物,原任大國民議會政府外長的伊斯邁特擔任總理。新政府一成立就著手處理一些重大的政治事務,以鞏固新生的共和國。
1924年3月4日,大國民議會通過了廢除哈里發制度的決議,驅逐哈里發阿布杜拉·麥只德離境,奧斯曼王子孫也被逐出國境,1924年3月撤銷了宗教與宗教基金事務部,封閉了伊斯蘭教會學校,廢除伊斯蘭教法院,並籌備制定新法典。最為重要的是,土耳其於1924年4月20日頒布了第一部共和國憲法,新憲法不僅從根本上確定了國家的共和國體制,完了國家權力的劃分,同時賦予人民以參政、議政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