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派兵去利比亞
1. 土耳其在敘利亞不惜一戰,他們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麼
第一,土耳其為了震懾國內的恐怖主義的囂張氣焰,維護國內政治和社會的安定。
自從2000年以來,土耳其和敘利亞的戰爭一直從來沒有消失過,只是不斷以各種摩擦方式在進行,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前幾個月美國警告土耳其不要進入敘利至有著類似的語言和信仰,這種因素直接影響著土耳其收復伊德利卜,另一個方面就是以色列和法國都想在其所爭議的中東地區重新部署自己的戰略安全計劃,如果在敘利亞可以部署到其加的軍事武器或者是軍隊可以直接在中東獲得大量利益,這個就促使了土耳其和敘利亞戰爭。
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2. 卡扎菲的次子賽義夫活了下來,為何土耳其又發出對他的追殺令
賽義夫是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的次子,跟土耳其有什麼深仇大恨,為什麼會遭到土耳其的追殺?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利比亞內戰開始說起。
2011年,利比亞反對派在西方煽動下,發生了顏色革命,推翻了卡扎菲政權,利比亞從此陷入動亂之中。
民族團結政府見狀喜出望外,緊緊抓住土耳其這個救命稻草,並且許諾只要自己渡過難關、一統天下;作為回報,利比亞大陸架的油氣資源雙方可以讓土耳其主導開發。
土耳其是中東軍事強國,介入後形勢急轉直下,勝利天平向民族團結政府傾斜,勝利在望的國民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雖然民族團結政府在土耳其支持下收復大片失地,但國民軍不甘心失敗,在俄羅斯支持下進行反擊,取得了一定勝利,利比亞局勢又進入膠著狀態。
在此情況下,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的次子賽義夫給普京寫信,表示願意加入哈夫塔夫的國民軍,向國民政府開火。
卡扎菲雖然臭名昭著,但他在利比亞經營幾十年,還有很多死黨,賽義夫對於他們還有很大號召力;一旦賽義夫加入國民軍,對穆兄會主導的民族團結政府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所以一向想侵吞利比亞油氣資源的埃爾多安,就對他發布追殺令。
土耳其的追殺令引起國際社會強烈反響,因為賽義夫不是逃犯,雖然在2015年7月28日一審被判死刑,但當天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又通過大赦法案對他進行了赦免;因此土耳其沒有理由剝奪人家的生命。
不過賽義夫目前處於俄軍保護之下,土耳其的陰謀想要達逞也絕非易事。
3. 土耳其和利比亞的歷史淵源,一直牽扯到今天嗎
沒錯,土耳其和利比亞的歷史淵源一直牽扯到今天,現在利比亞的局勢非常混亂,幾乎天天都在打仗,而土耳其和利比亞之間的淵源,主要是由於土耳其和法國一直在爭利比亞。
而你要說現在土耳其是在爭利比亞,但是他們之間的淵源可要追溯到奧斯曼帝國時期了,利比亞在那個時期曾經是土耳其的殖民地,那麼你就可以看出兩個國家的淵源有多深了。利比亞和土耳其在許多方面都非常相似,政治,宗教文化方面的聯系非常密切,並且土耳其現在是利比亞政府軍的主要支持者,而法國人又主要支持反政府武裝兩個國家,本來就為了爭利比亞爭的頭破血流,所以政府軍和反政府軍也打得不可開交。
4. 埃爾多安宣稱土耳其願意出兵利比亞,其中有何深意
土耳其出兵敘利亞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敘利亞境內有大量的庫爾德人。為了防止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人和境外的庫爾德人聯合起來分裂土耳其,土耳其決定先發制人。其次就是土耳其出兵敘利亞之後可以獲得大量的利益。最後就是土耳其進入敘利亞可以獲取部分土地,在增大自己的國土面積的同時,也可以在敘利亞建設自己的軍事基地,增強自己對敘利亞的控制能力。
最後就是土耳其希望能夠控制敘利亞的一部分領土。這樣一來就可以擴大土耳其的領土面積,提升土耳其的實力。
5. 97%的領土在亞洲的土耳其,為何卻總以歐洲國家自居
大名鼎鼎的“平頭哥”土耳其可謂世界各國中的“明星”,如今,在中東地區活躍無比的土耳其可謂出盡了風頭,先後出兵敘利亞和利比亞,如今甚至跟世界第一領土大國俄羅斯剛了起來,大有挑起第十七次俄土戰爭的架勢。

土耳其歐洲部分
一直野心勃勃試圖恢復祖上榮光的土耳其,自然也不甘心寂寞,如今,土耳其出兵兩國甚至屢屢威脅歐洲國家,也是這一心態的體現。
但是,如今的世界格局,畢竟仍然是以歐洲國家為主的西方國家主導,想要獲得更多的利益,沒有西方國家的認可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加入是歐洲成為西方國家的成員,並因此獲得下棋的資格,自然是土耳其最渴望的事情。所以,土耳其孜孜不倦地謀求加入歐盟的想法也就不奇怪了。
6. 現在土耳其入侵利比亞
2011年西方國家支持利比亞反對派推翻卡扎菲政權之後,利比亞國內的派系矛盾逐漸失控,在推翻卡扎菲的過程中崛起的大量民兵組織目無法紀、肆意妄為,動輒以武力干預政治,利比亞面臨的政治、經濟、社會危機並沒有得到任何緩解,反而更加惡化,最終在2014年爆發了第二次內戰。這次內戰直接的原因是議會問題,2014年利比亞的議會選舉產生了新的國家立法機關「國民代表大會」以取代舊的「利比亞國民議會」,但利比亞國內部分政治派別和武裝組織對選舉結果不滿、以武力支持舊議會繼續連任。其後爆發的武裝沖突導致「國民代表大會」遷出首都的黎波里、轉移到東部城市圖卜魯格,舊議會的支持者占據了的黎波里。利比亞軍事強人、曾是卡扎菲舊部、後又參加反卡扎菲「革命」的哈夫塔爾將軍也在此時打著捍衛新議會、對抗宗教保守派的旗號起兵,成立了「利比亞國民軍」,與「國民代表大會」結成同盟。從此,利比亞實際上分裂為東西兩部。2016年,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斡旋下,利比亞沖突各方達成政治協議,舊的「國民議會」解散,成立了新的「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聯合國的初衷是想以一個統一的兼顧各方利益的新政府來結束兩個政府、兩個議會對立的局面,但很快利比亞國內各派又就權利分配問題產生了新的爭端,「國民代表大會」和「國民軍」拒不承認「民族團結政府」的合法性。結果「民族團結政府」及其支持者占據包括首都的黎波里在內的利比亞西部地區,「國民代表大會」和「國民軍」占據利比亞東部地區,利比亞東西兩個政府對立的局面依然沒有任何實質改變。
2.利比亞西部「民族團結政府」的支持者以宗教保守派為主,他們要求加強伊斯蘭教在利比亞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東部「國民代表大會」政府則以世俗勢力為主,主張政教分離、降低伊斯蘭教對利比亞政治的影響,而現在土耳其埃爾多安政府在宗教問題上也「向右轉」,越來越靠攏伊斯蘭教保守派,與利比亞西部政府存在共同語言;
3.近年來,土耳其出於干涉敘利亞戰爭的需要收編了大量敘利亞反對派武裝,但由於俄羅斯的介入,土耳其對敘利亞的干涉受到很大掣肘,為了減輕財政包袱,也為了避免這些反對派武裝長期滯留在土耳其控制區帶來不穩定因素,土耳其將「過剩」的反對派人員投入到利比亞戰場,既可以支持「民族團結政府」,又可以充分榨取這些過剩人員的價值,讓他們充當「炮灰」,避免直接出兵可能遭受的不必要的損失。
7. 伊德利卜戰局獲突破,數萬大軍撲進城去,土耳其無力回天了嗎
敘利亞伊德利卜的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先是有多批極端武裝分子不宣而戰,在加布平原地區發起猛攻,奪佔了大片敘利亞領土,直接將俄羅斯與土耳其達成的伊德利卜停火協議 當做廢紙。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敘利亞政府軍也得到了俄羅斯方面的默許,直接將數敘政府軍調派到了伊德利卜南部和東部的多條戰線上,對那裡的恐怖分子進行打擊。經過一個晝夜激戰後,敘利亞政府軍公開宣布,他們已經成功奪回了此前被極端恐怖分子佔領的大片領土。與此同時,敘政府軍還在向恐怖分子控制的區域發起最猛烈的進攻。
美國土耳其及其北約盟友都疫情嚴重,土耳其又把戰略重點轉移到利比亞,伊德利卜地區的敘利亞叛軍成了沒娘的孩子,正是敘利亞政府軍徹底消滅敘利亞叛軍,收復伊德利卜的良機,但也有可能激怒美國、土耳其、以色列等西方集團,敘利亞政府有可能會引火燒身。
8. 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的熱點事件
經過
2009年1月29日,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和以色列總統佩雷斯因加沙問題發生激烈爭辯,埃爾多安更因憤怒中途退場。
正在瑞士滑雪勝地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29日上演「驚人一幕」。出席關於加沙沖突討論會的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為了抗議以色列總統佩雷斯對加沙動武的辯護、台下爆發的掌聲以及討論會主持人有失公允的做法,憤然退場,在台上台下人們震驚而愕然的目光注視下離開主席台。加沙沖突又起,而戰火已跨越數千里,燒到了阿爾卑斯山深處的小鎮上,這場火葯味十足的討論會成了巴以困局頗為耐人尋味的一個縮影。
討論會被安排在29日的傍晚,主講佳賓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阿拉伯聯盟秘書長穆薩、以色列總統佩雷斯和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主持人是《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伊格內修斯。潘基文首先發言,他講到發生在加沙的人道主義危機,呼籲以色列解除對加沙的封鎖,號召阿拉伯國家在解決巴以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接著是穆薩和埃爾多安,他們對巴勒斯坦民眾表示同情,呼籲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巴以問題。
這次發言是當天埃爾多安在達沃斯的第二次亮相。當天上午,他在一場討論會上提醒美國新政府慎用「恐怖主義」標簽,用新思路來解決中東問題。他的這個發言被媒體解讀為對哈馬斯的支持。也許是對埃爾多安的表態早已不滿,輪到佩雷斯發言時,這位85歲的中東老牌政治家顯得很激動,他聲音陡升8度,幾乎是怒吼著為以色列對加沙動武做辯護。他說,以色列的動武實非不得已的舉動,因為以色列孩子的生命安全一直受到哈馬斯火箭彈的威脅。他顫抖著拿出一張紙,是以色列兒童寫給他的信,信中訴說了內心的恐懼。
他還說,以色列不要戰爭,而是通過戰爭保障自身安全,和平地生活。巴勒斯坦人要怪也只能怪哈馬斯引來了這場戰爭。說到動情處,佩雷斯說他懷念阿拉法特,因為阿拉法特是尋求和平的。他還贊揚了穆巴拉克對哈馬斯組織的遏制,同時用手指向坐在他右邊的埃爾多安,說他是哈馬斯的後台和支持者。佩雷斯的演講用了25分鍾,結束時台下傳出了頗為熱烈的掌聲。這時,一直沒有說話的埃爾多安滿臉通紅,他強烈要求正在宣布討論會結束的主持人給他「一分鍾的發言機會」。
這時,他的措辭頗為嚴厲,指責以色列殺害巴勒斯坦人,犯下了嚴重罪行。在他發言的過程中,主持人伊格內修斯不斷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停下來,這時埃爾多安說了一句「我想我不會再回到達沃斯來了,因為你們根本不讓我講話!」隨即起身,不顧穆薩的勸阻離開。一個小時後,埃爾多安和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將聯合舉行記者招待會。會上,埃爾多安解釋了他發怒的原因。他說,主持人有失公允,潘基文、穆薩和他的發言都歷時10分鍾左右,而主持人卻給了佩雷斯25分鍾。
他還表示,佩雷斯是位長者,對此他給予了應有的尊重,但並不認為達沃斯會場應該出現用手指著對方的教訓人姿態。事後,有關方面都在此事上做起了文章。土耳其媒體在第一時間宣布說,討論會結束後5分鍾,佩雷斯即給埃爾多安打去電話,向他道歉。而第二天,以色列官方發言人對土方說法予以了否定,稱兩者只進行了友好交談,佩雷斯沒有道過歉。哈馬斯則發表聲明,對埃爾多安的「勇敢之舉」表達了「歡呼和致敬」。
評價
通過這件事,以色列可能會覺得老總統捍衛了國家利益,令人敬佩;阿拉伯世界可能會多出一個英難人物,從而增強了土耳其在中東問題上的發言權和砝碼;世界經濟論壇也許會吸取教訓,避免再出現類似的場景。這個頗為戲劇性的事件最直接地把巴以問題的困局展現在了世人面前。巴以因土地問題結怨六十多年,期間爆發多場戰爭和沖突,雙方都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中東問題成為永遠的熱點和解不開的死結。巴以矛盾依然故我,戰爭並沒有帶來和平。巴以現狀充分說明那種各說各的理、冤冤相報、試圖通過武力解決問題的思路必須得到改變,巴以問題需要新思維,任何有遠見的政治家都應為此做出努力。
對於這位政治人物的舉動,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為之歡呼,並高度贊揚其「勇敢的站出來」的壯舉。哈馬斯的發言人巴爾胡姆說,埃爾多安「捍衛了那些在加沙被罪惡的猶太復國運動分子戕害的受害者」,「我們認為他的離席而去是對猶太復國運動者所進行的大屠殺的受害者的支持」。
土耳其曾是以色列在中東為數不多的盟友,但是埃爾多安卻猛烈批評了以色列對加沙城發起的為期22天的軍事行動,這次的軍事行動導致1300多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因會場的表現,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周五回國時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數千民眾聚集在機場歡迎他的歸來。當埃爾多安到達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機場時,民眾們高舉土耳其和巴勒斯坦旗幟高呼,「土耳其為你自豪。」而土耳其發行量最大的《土耳其自由報》當天頭版標題是「達沃斯精神不復存在了。」 周四晚上,在達沃斯論壇上出現意外一幕。瑞士當地時間18:30時,在討論關於加沙的中東和平的分論壇上,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在與以色列總統佩雷斯激烈爭論後憤然離場。而該論壇的主題恰恰是,如何防止中東和平進程的再次惡化。埃爾多安之所以離開,是因為作為主持人的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大衛,沒有允許他回應佩雷斯總統關於加沙沖突的觀點。 隨後埃爾多安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施瓦布就坐在他旁邊。埃爾多安抱怨說,佩雷斯在論壇上講了25分鍾,比他講的時間多一倍,是會議議程允許的開場演講時間的5倍。當埃爾多安說話超時時,大衛會拍他的肩膀,提醒他結束。 據外媒報道,能言善道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25日運用他的談話技巧,拯救了一名要從伊斯坦堡博斯普魯斯大橋跳下自殺的人。
據報道,結束25日的禱告之後,埃爾多安的車隊原本要橫跨這座連接歐洲與亞洲的大橋,遇到這名要從橋上跳下尋死的男子。新聞畫面顯示,埃爾多安的保鏢將這名看起來30出頭、正在哭泣的男子帶到埃爾多安車旁,兩人隔著車窗講了一段話之後,這名男子親吻埃爾多安的手。
土耳其官方通訊社報道稱,隨後男子被護送到安全的地方。
據悉,這名男子將他的車丟棄在橋上,並爬過橋邊的欄桿,警方原本已經花了將近兩小時勸他不要做傻事。 埃爾多安一直有「恢復奧斯曼帝國的野心」,他曾被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稱為「新時代的蘇丹」。在近年來的中東動盪中,土耳其加入打擊利比亞,並且派兵進入伊拉克及敘利亞。埃爾多安一直夢想將敘利亞和伊拉克這些奧斯曼帝國曾統治的領土重新納入新奧斯曼帝國。因此,需要借用恐怖分子或者各種機會徹底推翻這些國家的政權。
9. 土耳其利比亞「八竿子打不著」,為何土耳其要插足利比亞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土耳其之所以要插足利比亞,歸根到底,是為了土耳其的國家利益。土耳其和利比亞不在同一個大洲,相隔很遠,看似“八竿子打不著”,但土耳其在利比亞有著巨大的利益。這巨大的利益,足以促使土耳其派出軍隊,插足利比亞,就算得罪其他大國也在所不惜。
這么巨大的利益,土耳其肯定不甘心就這樣失去。於是土耳其國會投票通過,允許埃爾多安出兵利比亞,幫助利比亞當局,以保障土耳其在利比亞的權益。在國際關系中,國家利益永遠是在第一位的。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很多國家都會無所不用其極。
10. 北約聯盟為什麼出兵攻打利比亞,其中的利益關系是什麼
1北約是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聯盟,美國聯合它的盟國,運用北約這一組織,道義上可以分擔壓力,表明不僅僅是我美國的意思,還有這么多國家不是,所謂法不則眾啊
2美國現在正處於經濟危機時期,而且深陷阿富汗的泥潭,兵力和財力相對有些力不從心,美國親自上陣的同時,拉攏自己的幾個小弟做「打手」,為自己分擔「軍費」,和海灣戰爭時期的伎倆如出一轍
3利比亞一直是美國的眼中釘,處處和美國作對,對於這樣一個千載難逢除掉反美政權,建立親美政權的機會,美國豈能放過
4利比亞的石油相信這個就不用多解釋了,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有美國軍隊的身影
5戰爭對別的國家來說是勞民傷財的工程,但對美國來說更是機會,美國就是靠開動戰爭機器來不斷刺激軍工企業的發展,為軍工企業提供了源源的定單,這就是美國為什麼這么樂於戰爭的原因
6世界石油的大部分控制權都掌握在美國資本下,戰爭一響,油價竄天飛,中國是石油消耗大國,對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佔全部消耗量的一半以上,中國經濟會因為石油價格的暴漲而受到拖累
7利比亞屬於中東國家也地處北非,地緣戰略位置很重要,既震懾了伊朗,分裂了阿盟,支持了以色列(美國的金融猶太人居於領導地位,),又在爭奪非洲這片資源豐富和市場廣闊的大陸上打下了一個楔子,可謂一石多鳥啊)
8現在世界的焦點都聚焦到日本地震(核泄露)的問題上,客觀上為攻打利比亞分擔了輿論壓力,時機趕的比較巧
9美國之所以屹立於世界不倒,憑借的就是軍事霸權(超強的軍事勢力,從常規到戰略核武器都世界領先,海外還有大量軍事基地,十幾艘航母在全世界要地駐扎,具備全球打擊能力),經濟霸權(美國雖然虛擬經濟佔了很大比重,可它的實體經濟結構基本上是軍工,航空航天,生物化學醫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尖新技術產業,而把落後的產業淘汰給世界,進行轉移)政治霸權(聯合過常任理事國,還有軍事政治聯盟等,例如北約,有很大話語權)金融霸權(特別是貨幣霸權用幾乎白紙的價格近乎無償佔有世界資源和商品),其中美國的軍事霸權和金融霸權是關鍵,美國近幾十年來的歷次戰爭表面看是爭奪石油,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維護其「美元的全球貨幣的地位」,每次戰爭,美元就會堅挺,特別是美元現在濫發的階段,美國需要一次戰爭力挺「美元地位」,曾經歐盟成立時,歐元的推出對美元造成了很大沖擊,美國就發動了科索沃戰爭,痛擊了歐元
言而總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出兵利比亞根本上是出於利益和全球戰略的考量,是美國實現其全球帝國戰略的「偶然一步」(利比亞內亂的引發從外部來看比較偶然)的必然,培植以色列,將中東地區陷入混亂對峙的局面,控制資源,遏制新興國家崛起,通過戰爭刺激國家經濟,強化軍工機器,維護其美元地位是其國家「持續戰略」的一部分(當然油價的高漲暫時便宜了俄羅斯,俄羅斯的石油出口增長強勁,但是對於美國全球戰略的考量來說是來說,美國自身評估是利大於弊的 ) 一家之言,恐有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