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土耳其獲諾貝爾獎
㈠ 06 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
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
代表作《金色筆記》
㈡ 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
截至2015年10月12日,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是美國。
各大洲下列國家出現最多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美國327人
2、英國 98 人
3、德國 76 人
4、法國 48 人
5、瑞典 27人
6、日本 27人
7、俄羅斯 19人
8、瑞士 17人
9、荷蘭 14人
10、義大利 14人
主要設置的獎項: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評選流程: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卡羅林斯卡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獎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
㈢ 到現在為止,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有幾位,是誰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萊亞斯•科里(美)開發了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對開發高解析度核磁共振(NMR)的貢獻。
1992年:羅道夫•阿瑟•馬庫斯(美)對創立和發展電子轉移反應的貢獻。
1993年:凱利•穆利斯(美)邁克爾•史密斯(加)對DNA化學的研究,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1994年:喬治•歐拉(美)對碳正離子化學反應的研究。
1995年:保羅•克魯岑(荷)馬里奧•莫利納(墨)弗蘭克•羅蘭(美)對大氣化學的研究。
1996年:羅伯特•苛爾(美)哈羅德•沃特爾•克羅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發現富勒烯。
1997年保羅•博耶(美)約翰•沃克爾(英)闡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機理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離子傳輸酶的發現,鈉鉀離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論的研究, 約翰•波普(英)量子化學計算方法的研究。
1999年:艾哈邁德•茲韋勒(美)用飛秒激光光譜對化學反應中間過程的研究。
2015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托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里奇和阿齊茲·桑賈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
2015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托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里奇和阿齊茲·桑賈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
2000年—2016年
2000年:艾倫•黑格(美)艾倫•麥克迪爾米德(美/紐西蘭)白川英樹(日)對導電聚合物的研究。
2001年:威廉•諾爾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還原反應,巴里•夏普萊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應。
2002年庫爾特•維特里希(瑞士)約翰•貝內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對生物大分子的鑒定和結構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對細胞膜中的水通道的發現以及對離子通道的研究。
2004年:阿龍•切哈諾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歐文•羅斯(美)發現了泛素調解的蛋白質降解。
2005年:羅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羅克(美)伊夫•肖萬(法)對烯烴復分解反應的研究。
2006年:羅傑•科恩伯格(美)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所作的研究。
2007年:格哈德•埃特爾(德),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2008年:下村修(日)、馬丁•查爾菲(美)、錢永健(美),發現並發展了綠色熒光蛋白(GFP)。
2009年: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英)、托馬斯•斯泰茨(美)、阿達•約納什(以色列),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做出貢獻。
2010年:理查德•赫克(美)、根岸英一(日)、鈴木章(日),發明新的連接碳原子的方法。
2012年:羅伯特•萊夫科維茨(美)、布萊恩•克比爾卡(美),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獲獎。
2013年:馬丁•卡普拉斯(美)、邁克爾•萊維特(英、美)、阿里耶•瓦謝勒(美、以色列),在開發多尺度復雜化學系統模型方面做出貢獻。
2014年:埃里克•貝齊格(美)、威廉•莫納(美)、斯特凡•黑爾(德),為發展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做出貢獻。
2015年:托馬斯•林達爾(瑞典)、保羅•莫德里奇(美)、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美),因「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獲獎。
2016年:讓-皮埃爾•索維奇,J•弗雷澤•斯托達特和伯納德•L•費林加三位科學家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獎。
㈣ 急求!!!!!! 各國獲諾貝爾獎數
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創立於1901年,它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諾貝爾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諾貝爾一生致力於炸葯的研究,因發明硝化甘油引爆劑、硝化甘油固體炸葯和膠狀炸葯等,被譽為「炸葯大王」。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的聖雷莫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物理、化學、生理與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據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瑞典議會通過了《頒發諾貝爾獎金章程》,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傑出的環境成就獲得者。該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首次頒發。 諾貝爾遺囑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300周年之際,為紀念諾貝爾,出資增設了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人。該獎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個獎項同時頒發。
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全世界為保護環境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這項被稱為綠色諾貝爾獎的「聯合國——地球是一體」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由「地球是一體」協會在聯合國的贊助下首次頒發。
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其中獎金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獎金的面值由於通貨膨脹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約為3萬多美元,20世紀60年代約為7.5萬美元,80年代約為22萬美元,90年代達到100萬美元左右。2001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95萬美元)。2005年每項貝爾獎獎金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0萬美元)。 諾貝爾遺產到底有多少錢
金質獎章約重半鎊,內含黃金23K,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朴,每年出席的人數限定在1500人至1800人之間,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晚禮服,儀式中所用的鮮花從世界各地空運而來,以表示對知識的尊重。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但也有人指出,諾貝爾獎特別是和平獎在評選過程中有時仍受政治等因素影響。
諾貝爾獎評選的全過程都是保密的,而且沒有復議。在發表最後結果時,也只有獲獎人的姓名和簡要理由。有關評選的記錄和候選人材料等,50年內都不得向外界公開。即使過了這一時限,也僅供研究諾貝爾獎的專業人員查閱。諾貝爾獎各頒獎機構都極為強調其嚴格的獨立性。即便是瑞典和挪威政府,對評選結果也不能施加任何影響。 諾貝爾獎的紕漏
2003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音樂廳內,物理學獎得主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左)接受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的頒獎。新華社/法新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出。1968年又增設了經濟學獎,獎金由瑞典中央銀行提供,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負責評定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首建於1786年,是以維護和發展瑞典文學和文字為宗旨的國家學院。18名終身院士組成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每年10月的一個星期四公開宣布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根據古老的傳統,退出文學院的院士名額將不添加,只有在現任院士去世後才增添新的院士。2005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克努茨·安隆德教授在當日出版的《瑞典日報》上撰文宣布退出瑞典文學院,原因是他對文學獎評委會2004年評選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不滿。
諾貝爾獎的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這個委員會三年一屆。其評選過程和原則為:
——評選過程的第一步是推薦候選人。推薦者必須有一定資格,他們必須是:前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有代表性的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某些國際性會議和組織的成員(和平獎)、各國議會議員和內閣成員(和平獎)。任何人都不能推薦自己為獲獎者。瑞典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推薦候選人工作在每年2月1日前結束,9月份左右推薦人把推薦報告遞交有關評選機構。評選委員會在對候選人的成就進行討論後,於10月中旬公布評選結果。各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對候選人的評審工作都是秘密進行的。
2004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
——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到9月份時,各領域的獲獎人已基本內定,然後由評委會召開大會正式決定。
——10月的第二個星期里,選出本年度諾貝爾獎獲得者。選舉結果揭曉,立即通知獲獎者。
——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天分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和平獎)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在瑞典,由國王為獲獎者授獎。
諾貝爾獎」對中國,意義何在
據統計,平均一個國家在建國後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中國成立50年了,為何竟沒有一位中國本土科學家戴上這頂科學皇冠?
1999年,毋國光、陳佳洱、楊福家和朱清時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國需要諾貝爾獎」,緊接著經濟學家何煉成就此也談了自己的意見。如今,「中國需要諾貝爾獎」成了中國人共同的呼聲。
諾貝爾獎對中國科學家的意義有多大?趙忠賢院士認為,對中國科學家來說,得獎的意義在於鼓勵大家在基礎研究方面進行原始創新。諾貝爾獎對人類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些方面,中國科學家也應該做出應有的貢獻。
趙忠賢院士強調,諾貝爾獎並不是唯一的科學標准,並不能把它當做科學研究的唯一目標。因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規律———必然要進行科學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諾貝爾獎。獲獎並不是一個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認為從事科學研究不得諾貝爾獎不行,這就不對了。
■中國科學家為何沒獲「諾貝爾獎」
中國科技館館長、科學史專家王渝生介紹,中國科學傢具有諾貝爾獎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國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頓———吳有訓效應」、30年代趙忠堯的正負電子湮滅早期實驗、40年代錢三強、何澤慧夫婦的鈾核三分裂的發現、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島素結晶。
不可否認,我國曾多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趙忠賢院士認為,從科技史的角度講,中國沒有得到「諾貝爾獎」是有原因的。1901年頒發了第一次「諾貝爾獎」,而在1900年的時候,八國聯軍進北京,從此往後的半個世紀,中國都處於戰亂和列強壓迫之中,總體上說,基礎科學研究沒有什麼重大的發展。解放後,在科技上有了很大發展,但改革之前處於封閉的狀態。對我國來說,有很多問題,經濟、科學、國防,這時主要科技成就是「兩彈一氫」的研究,這一領域集中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在基礎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島素結晶,但是,畢竟還很少。改革以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政策,特別是近年來,又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對科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趙忠賢院士認為,建國後沒有拿到諾貝爾獎有很多原因,從客觀上講,十年「文革」期間,國際上科技高速發展,而我們對基礎研究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這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和積累;從主觀方面講,我們原始創新型基礎研究比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創新科技強調得不夠。
■百年中國科技史,給人何種啟示
楊振寧教授說,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對於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評選的方法和成績,我不認為是正確的。關於物理、化學和醫學這些方面,中國大陸到現在還沒有人獲諾貝爾獎。這個原因非常簡單。第一是沒有足夠多的經費。今天,不論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學研究,設備是非常貴的。中國現在漸漸上來了,可是與先進國家最好的設備相比還差一截。第二個原因是學術要有傳統。學術傳統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使年輕人知道哪個問題是值得去做的,哪個問題容易有發展前途。中國科學的傳統一時還發展不上來,我認為這是最主要的。趙忠賢院士說,一個實驗室、研究所的學術積累和學術傳統非常重要。要注意積累,發揚傳統,不斷培養年輕一代。在20年代,索默菲沒有拿到諾貝爾物理獎,但是索默菲實驗室卻有七個學生都拿到該獎,這就是因為索默菲實驗室的學術傳統影響到了下一代。我想,在積累和傳統方面都做到了,不斷有年輕人發展起來,更多的重大的原始性創新科技就會出現,有人獲獎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國科技與國際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據1996年統計數據,中國科研開發經費只佔GNP的0.5%,相對於發達國家(美國是2.45%,日本是2.9%),不但比例低而且絕對數量少,如果按人均則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這無疑是嚴重製約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大因素。
談及產生差距的原因,我國著名科學家趙紅州教授認為有四點:其一,科學知識積累不夠;其二,科學研究時間不足;其三,缺乏科學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學人才識別和甄選機制。
楊振寧認為,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原因還是經濟的落後。但他也逐漸樂觀起來,他認為中國科學家做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級工作的條件正在成熟。他說,兩年前,也就是中國大幅度增加科學家薪金之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學正教授的年薪,算下來人均還不到2000美元。兩年來我看到政府給他們增加了許多,如果這樣發展下去,我覺得中國人可以做出很多能夠得到諾貝爾獎級的工作。
中國科技與國際水平存在差距,這恐怕已經有300年的歷史,當近代科學興起之後,中國卻出現落後了,而在700年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國科技的興盛與衰落的原因難道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嗎?
趙忠賢院士在談到中國技術史時說:「在文化上,我認為儒家文化抵禦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盡管儒家文化也有其精華,在培養人的修養、為人處世、修身養性方面是先進的。從總體上看,這種文化機制不利於培養標新立異的科技人才。」
■中國科學家要拿到「諾貝爾獎」,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巴丁教授在同一領域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他在訪問中科院物理所時,曾半開玩笑地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講了獲得諾貝爾獎應該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機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趙忠賢院士說,這些方面對中國科學家來說很重要。他所說的「努力」,不僅指勤奮,還指要選准方向,全身心投入,這樣才能做出原始創新成果。他所說的「機遇」,還包含著所選的工作的意義大不大,有的雖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但是意義不一定大,也不可能得獎;他所說的「合作精神」,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集體主義精神。
中國人的特點也許是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比較中庸,不太允許標新立異,雖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做起來就困難了。今後我們要學會容忍標新立異,鼓勵不同的學術觀點,同時要有安定、自由的環境和穩定的支持,為科學家創造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條件。
真正的科學家的快樂是通過解決一個個科學問題來享受的,雖然他的生活條件比較差一些,但他不會要求太奢侈的條件,當前最需要的是穩定的支持。吸引那些熱愛科學、有科研素質的人才從事科技工作。如果能夠貫徹江總書記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的精神,中國科學家做更多更大原始創新工作,得獎的幾率就會增加。
■與其他國家比較,中國得「諾貝爾獎」有什麼有利條件
中國農業科學家生物技術研究所劉德虎研究員說:中國最大的優勢是人才優勢。在國外,幾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華人,甚至一些在國內我都看不上的學生,到了國外,不知怎麼就成了人才了。
中國有人才,這當然是第一要素。楊振寧認為,要說優勢,我認為就是中國具有得這個大獎的人才條件。楊振寧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書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國學生,大家都認為中國學生質量最好,可以說中國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應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發展,中國這樣的人才是不成問題的。還有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一個好傳統,就是政府對教育非常重視,中國的年輕人非常勤奮。楊振寧認為,過去,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是經濟落後,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本土離諾貝爾獎已不是遙遙無期,而僅一步之遙!
■與其他國家比較,中國得「諾貝爾獎」有什麼不利因素
趙忠賢院士認為,對中國來說拿到國際大獎的不利因素是,中國科學家參與國際活動太少。過去不先進,人家有成見,還需要了解我們。作為基礎研究,與國際接觸、交流,尤其是與世界一流實驗室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國際間交流不夠,原因往往是由於經費不足。劉德虎研究員說,一些科學工作者應邀參加國際會議,去前要先寫信給人家,看人家願不願意給你提供來往機票、食宿等經費。這就像「要飯的」一樣,花自己的錢理直氣壯,干嗎不花自己的錢?因為一年一個項目經費只一二十萬元人民幣,你去國外開會,宣傳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去一回,科研經費還會有多少呢?按項目進行投資,項目申請必須寫得非常完備,但是作為原始創新科技,又有誰能看得那麼細、看得那麼遠、看得那麼准呢?如果能先寫出結果再進行創新的話,那不任何人都可以創新了嗎?
有專家認為,現在有的項目投入不算太少,但是,還要避免分散,應該把錢集中在真正獻身科學又有科學素養的人身上,鼓勵他們的好奇心。現在的評估體系不是把資金投資給科學家身上,甚至出現了該拿錢的人拿不到錢的現象;申請專利的體系跟不上,對已有科研成果的保護不力;科研的連續性不夠,不斷地申請,科研過程不斷地被打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中國科學家離「諾貝爾獎」究竟有多遠
中國多少年能夠拿到這個獎?楊振寧說,假如經濟增長快,還不止一個中國人會獲「諾貝爾獎」。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快,而且中國領導人對科技發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對研究工作的投資也有大幅度的增長。
諾貝爾獎與中國擦肩而過的機會畢竟太少了。趙忠賢院士說,如果對個別事件做估計這很難。但是從整體水平來說,中國要拿諾貝爾獎,需要更多原始性創新科技。
任何一個原始創新科技都不是憑空出來的,不僅需要前人的研究作為基礎,也要不斷地產生新的觀念,不斷進行總結,才能挖掘出來。真能在前沿問題上做出比較深入的研究,會有重大原始性創新發現。
劉德虎研究員認為,關鍵不在於人聰明不聰明,而在於環境怎麼樣,只要科研環境改變了,中國科學家一定能拿到「諾貝爾獎」。最基本的還是那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真的做出成果了,別人不了解的會了解,有成見的會改變。
■中國哪些科技領域最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
專家認為中國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領域具有問鼎諾獎的水平。丁肇中說,中國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是世界一流的,中國高能研究無論理論還是實驗,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進的。他特別談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電工所以及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質的實驗。這一研究一旦獲得突破進展,當然是具有獲諾獎水平的。該實驗設備已於1998年在美國「發現號」太空梭上飛行,獲得了許多數據和成果,這是世界上公認的。而且參與這一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陳和生,正是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培養的博士生。
此外,高能所專家與義大利合作在深岩洞尋找暗物質的研究也備受國際矚目。一旦他們的研究能領先美、日完成,則必獲諾獎。據悉,截至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五次授予粒子物理學領域的科學家。中國是少數建成原子對撞機的國家。在粒子物理學研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科院同志信心十足地介紹,高能物理所有不少科研課題是世界一流的,一旦研究成功,中國科學家將獲得不止一項諾貝爾獎。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國人類基因組工程負責人楊煥明博士不止一次說,基因研究不光拼技術,還拼資源,而中國的生物資源豐富。在這片資源的沃土上,隨時可能結出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動物所從事的克隆大熊貓胚胎實驗一直令外國科技同行羨慕不已,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實驗材料。在中國,由於生物資源豐富,中國科學家可以做許多外國科學家想做但沒有條件做的研究。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有望形成中國生物科技的異軍突起。楊煥明說,在基因研究方面,中國已形成了上游基礎性研究與下游功能研究兼備的完整科研隊伍。中國是世界上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僅有的六國之一,發展速度已位於世界前列,從長遠看,中國有追上美、英等國的實力
㈤ 2015年諾貝爾獎的獲獎名單
獎項人物(部門)國籍理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威廉·C·坎貝爾愛爾蘭發現治療蛔蟲寄生蟲新療法;
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 大村智日本屠呦呦中國諾貝爾物理學獎梶田隆章日本發現中微子振盪現象,
該發現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 阿瑟·麥克唐納加拿大諾貝爾化學獎托馬斯·林達爾瑞典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保羅·莫德里奇美國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白俄羅斯對這個時代苦難與勇氣的寫作諾貝爾和平獎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突尼西亞創造了靈活而和平的政治議程,使得突尼西亞有充分的時間建立憲政政府,從而保證所有國民的基本權益。諾貝爾經濟學獎 安格斯·迪頓美國對於消費、貧窮和福利的研究以上參考資料:
㈥ 有關近幾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成就和故事
1、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生於1919年10月22日,英國女作家,代表作有《青草在歌唱》《金色筆記》《特別的貓》等,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後最偉大的女性作家,屢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及多個世界級文學獎項,並在2007年終獲諾貝爾文學獎。
她是迄今為止獲獎時最年長的女性諾貝爾獲獎者。此外她是歷來第三十四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據英國《衛報》、BBC消息,英國女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於2013年11月17日去世,終年94歲。她先後從事過保姆、電話接線員、辦公室工作人員、速記員和記者等職業。
但她始終沒有停止過閱讀。多麗絲的童年幾乎在孤寂中度過,孤獨之中,她與19世紀的文學大師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開始她並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名小說家。第一次婚姻失敗後,多麗絲開始涉足反種族歧視的激進的政治生活。1945年她再婚,但緊接著就是又一次婚變。
二戰後的歲月是艱辛的,萊辛說她幾乎生活在夢魘里,經濟狀況一度陷入窘迫。1950年,萊辛的第一部小說《青草在歌唱》在倫敦出版,為她贏得了聲譽,登上了英國文壇。
2、勒·克萊齊奧
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新起點、詩歌冒險和感官迷幻類文學的作家,是在現代文明之外對於人性的探索者」。主要作品有《訴訟筆錄》、《金魚》、《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 《戰爭》(2008年獲獎作品)、《烏拉尼亞》等。
勒·克萊齊奧從小就顯示出文學方面的天賦,他年僅7歲,在隨母親去與父親團聚的輪船上,寫成小說《漫長的旅程》和《黑色的奧拉迪》在為期一月的行程期間,開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他在尼斯文科大學學習之後,繼續在倫敦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學習文學。
23歲的勒·克萊齊奧進修碩士學位期間,在克洛德·伽利瑪的幫助下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當年即入圍法國文學最高獎「龔古爾」獎,並成功獲得法國重要文學獎「勒諾多」獎,從而一舉成名。
3、赫塔·米勒
羅馬尼亞裔的德國女性小說家、詩人、散文家。授予她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專注於詩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圖景」。代表作品:《心獸》、《狐狸那時已是獵人》、《低地》、《今天我不願面對自己》、《呼吸鞦韆》(2009年獲獎作品)等。
作為赫塔·米勒的處女作,短篇小說集《低地》帶有明顯的自傳成分。本書講述了巴納特施瓦本地區艱苦的農村生活。作者運用一種獨白的聲音,訴說她在這片灰暗鄉間成長的經歷,以孩子的視角反映了人們精神的狹隘和日常生活的殘酷。
長篇小說《今天我不願面對自己》講述了發生在一名年輕的制衣廠女工身上的故事。與書名截然相反,主人公一直在赴一個審問自己的「約」。於步步緊逼的質問中,主人公越發清晰的思路慢慢堆砌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時代對小人物的迫害於質問間躍然紙上。
4、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表彰略薩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城市與狗》是略薩的成名作,也是標志著拉丁美洲「文學爆炸」展開的四部里程碑小說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品還有,《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城市與狗》《酒吧長談》(獲獎作品)。
1937年1歲多時跟媽媽1家人移居玻利維亞的科恰邦巴,1946年回到祖國秘魯的皮烏拉省,省政府所在地皮烏拉市,在薩萊西諾學校讀書,1950年到1952年就讀位於利馬的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後來在秘魯皮烏拉市的皮烏拉省國立聖米蓋爾中學完成中學學業。
巴爾加斯·略薩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教職(1977年獲聘),也曾在英國倫敦大學(1967年和196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1992年)等校客座教職。
5、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
1931年出生,1954年發表詩集《17首詩》,先後共出版《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小路》《為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等10部詩集。1990年患腦溢血致半身癱瘓後,仍堅持寫作純詩。
1966年獲貝爾曼詩歌獎,1979年獲瑞典文學獎,1982年獲文學促進大獎。1990年患腦溢血致半身癱瘓後,仍堅持寫作純詩。201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生活道路很簡單,直至退休,一直是少管所和社會福利機構的一名心理學家。旅行和寫作幾乎構成了他全部的業餘生活。
㈦ 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的姓名和事跡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居里夫人: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里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因此而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中國網10月10日訊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10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芬蘭前總統馬爾蒂-阿赫蒂薩里。
諾貝爾委員會說,授予阿赫蒂薩里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其30多年來致力於解決全球國際沖突做出的重要貢獻。」
不管是作為一名芬蘭高級公務員和總統或者是在聯合國等國際機構任職,阿赫蒂薩里一直在為和平事業而努力。在過去20年裡,阿赫蒂薩里一 直在積極參與解決全球暴力沖突。1989年至90年,他在促使納米比亞的獨立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05年,阿赫蒂薩里和其組織「危機管理倡議 」(CMI)對於解決印尼復雜的亞齊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和2005年至07年,他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試圖找到解決科索沃危機的方法。 2008年,通過「危機管理倡議」和與其它機構的合作,阿赫蒂薩里試圖為伊拉克問題尋找一個和平的解決方案。此外,他還對解決北愛爾蘭 、中亞、非洲之角的沖突作出了貢獻。
盡管事件各方對避免戰爭和沖突負有主要責任,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曾數次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國際政治的斡旋者。今天,阿赫蒂薩里是一位傑出的斡旋者。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取得成果,他向人們展示出了外交斡旋在解決國際沖突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希望,阿赫蒂薩里的努力和成就可以鼓舞其他人。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1937年6月23日生於芬蘭維堡,社民黨人。他1965年進入芬蘭外交部工作,曾先後出任過芬蘭駐坦尚尼亞 、 尚比亞 、 索馬里和莫三比克的大使。1977年進入了聯合國 ,擔任聯合國納米比亞問題特別代表、芬蘭外交部國務秘書、 前南斯拉夫問題特別代表和聯合國負責行政管理事務的副秘書長。1994年3月任芬蘭總統 ,2000年3月1日去職。在卸去總統職務後,擔任聯合國負責處理非洲之角人道主義問題的特使等職務。2005年11月11日被任命為聯合國科索沃問題談判特使。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獎文告中贊揚了她為「可持續發展、民主和和平所作的貢獻。」肯亞助理環境部長馬塔伊在得知獲獎消息後對挪威電視台說:「非常感謝你們,我感到很吃驚。我感到很激動,我並沒有想到會獲獎。
出生於1940年的馬塔伊於1977年發起了「綠色帶運動」,這一項目致力於提倡生物多樣性,並同時創造工作機會、使婦女在社會上獲得更多地位。這一項目已栽下了3千萬棵樹。樹木的養護機構目前還僱傭了數千人,其中有不少是婦女。她說:「我們對這些植物的生態系統負有特別的責任。如果我們不能保護它們,那麼我們也無法生存。」
這位著名的生物學者於1971年成為內羅畢大學的首位生物學女教授,後來成為生物學院的院長。這位著名的生物學學者1978年獲得了德國學術交流獎學金,是獲得這一獎學金的首位東非國家的女性。她後來獲得了生物學博士學位。
馬塔伊於2002年12月作為綠黨成員在肯亞的首次自由選舉中當選議員。2003年1月,她出任助理環境部長,負責自然資源保護工作。她最近因為對國家的貢獻而獲得了「手握燃燒著的矛的老者」的頭銜。
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國黑人牧師,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他領導了美國五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人逐漸認識到,南北戰爭所致力解放黑奴運動,並沒有產生使美國黑人成為完全平等公民的預效果。十九世紀後期,美國黑人的公民權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視黑人的法規和慣例層層約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國黑人常常被隔離開來,不能與白人同在一個學校上學,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個地方居住。黑人不能充分參與美國社會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後仍然和奴隸一樣被剝奪各種權利,他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與國家的發展並非完全相稱。因此美國黑人的平等問題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黑人志願團體和教會以及其它各階層關心此事的美國人團體,同心合力掀起了一場爭取民權的運動。他們敦促國會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清除美國社會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最後殘余。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舉行的「為工作的自由進軍」是民權運動的重要里程碑。那天最激勵人心的,是馬丁.路德.金恩牧師代表南方基督教領導會議所作的講演。 一位新聞記者指出,金氏的演講「充滿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徵和聖經的韻律」。他既義正嚴辭又有節制;公開宣揚-這是其基本哲學的一部分--非暴力的改革途徑;並且侃侃陳詞,雄辯有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國國會、總統和法院將金氏在講演中提到的各種法律障礙解除了
曼德拉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一個大酋長家庭,先後獲南非大學文學士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律師資格,當過律師。曼德拉自幼性格剛強,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長子而被指定為酋長繼承人。但他表示:「決不願以酋長身份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要「以一個戰士的名義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參加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1948年當選為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書記,1950年任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主席。1952年先後任非國大執委、德蘭士瓦省主席、全國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組織並領導了「蔑視不公正法令運動」,贏得了全體黑人的尊敬。為此,南非當局曾兩次發出不準他參加公眾集會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創建非國大軍事組織「民族之矛」,任總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獄,當時他年僅43歲,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動和非法越境罪判處他5年監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陰謀顛覆罪而改判為無期徒刑,從此開始了漫長的鐵窗生涯,在獄中長達27個春秋,他備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當局在國內外輿論壓力下,被迫宣布無條件釋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國大全國執委任命為副主席、代行主席職務,1991年7月當選為主席。1994年4月,非國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種族的大選中獲勝。同年5月,曼德拉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1997年12月,曼德拉辭去非國大主席一職,並表示不再參加1999年6月的總統競選。1999年6月正式去職。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會平坦》、《斗爭就是生活》、《爭取世界自由宣言》、自傳《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曼德拉「烏弗埃-博瓦尼爭取和平獎」。1993年10月,諾貝爾和平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為廢除南非種族歧視政策所作出的貢獻。同年他還與當時的南非總統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國費城自由勛章。1998年9月曼德拉訪美,獲美國「國會金獎」,成為第一個獲得美國這一最高獎項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授予「卡馬」勛章,以表彰他在領導南非人民爭取自由的長期斗爭中,在實現新舊南非的和平過渡階段,以及擔任南共體主席期間做出的傑出貢獻。
1992年曼德拉與溫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與溫妮離婚。現任妻子格拉薩·馬謝爾(Graca Machel)是莫三比克前總統薩莫拉的遺孀,1998年7月18日與曼德拉結婚。
1992年10月首次訪華,5日被北京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99年5月,曼德拉總統應邀訪華,他是首位訪華的南非國家元首。
你說的是特里薩嬤嬤(Mother Teresa)吧!
大學英語教材(復旦版)第三冊有一個單元就講了她的故事。她還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這是轉貼的關於她的生平簡介:
特里薩嬤嬤(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絲·鞏霞·博傑舒,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個阿爾巴尼亞農民家庭。她的父親是個雜貨商,家境並不富足,但父慈母愛,手足親睦,她在溫馨的家庭生活中生長起來。善良博愛的天性使她對慈善事業著迷。1928年來到印度,並投身於慈善事業。從40年代起,她在印度開展救助孤兒、窮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並在印度和其他國家創辦眾多的學校、醫院、收容所和孤兒院等。
1952年,特里薩在一座印度廟的旁邊建起了「垂死貧民收容所」,以讓那些可憐的人在彌留之際能享受一下人間的溫暖。至80年代末,大約有3萬名身患不治之症又無家可歸的窮人在收容所里度過了他們最後的日子。當記者問到挽救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時,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這個問題的意思,因為這與她的人生觀格格不入。
此後,特里薩開始考慮收治麻風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羅六世在印度訪問期間接見了特里薩,並將自己的一輛高級轎車送給她。特里薩後來將這部車賣掉,用拍賣所得為麻風病人建了一幢樓房,並培訓了一些護理人員,使這里成了加爾各彼得堡唯一的麻風病中心。
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印度修女特里薩,以表彰她「為克服貧窮所做的工作」。在授獎儀式上,特里薩嬤嬤說:「我以窮人的名義接受這筆獎金。」在晚禱後,她對記者說:「貪婪——對權力的貪婪,對金錢的貪婪,對名譽的貪婪,這時當今世界實現和平的最大障礙。」獲獎後,特里薩嬤嬤賣掉了獎章,連同19萬美元的獎金,全部捐贈給貧民和麻風病患者,沒有給自己留下一美分。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和平教育獎授予特里薩嬤嬤,以表彰她將其一生獻給解除貧困,促進和平和為正義而斗爭的事業。她創建和領導的慈善機構在120個國家設立了569個服務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職。
1997年9月5日,享譽全球的慈善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里薩嬤嬤因心臟病發作在印度加爾各答逝世,終年 87歲。印度政府於9月13日為特里薩嬤嬤舉行了盛大國葬。特里薩嬤嬤的靈柩蓋著印度國旗,放在運送過「聖雄」甘地和印度國父尼赫魯遺體的炮車上,緩緩駛向舉行葬禮彌撒的加爾各答體育館。逾百萬不同宗教信仰的群眾沿途跟隨護送,向靈車拋擲鮮花並高舉她的照片。
特里薩嬤嬤將畢生獻給為窮苦人謀福利的事業,深受全世界人民的愛戴,被譽為「善良與光明的化身」。特里薩嬤嬤逝世的消息傳開後,整個加爾各答沉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萬的印度人含著淚水與特里薩嬤嬤作最後的告別。如今,她的名字已經飛越千山萬水,傳遍整個世界。她以獻身慈善事業的至誠,直面困苦的精神,贏得億萬人民的愛戴和尊敬,被人們尊為「善良與光明的化身」。
㈧ 我想知道有關今年諾貝爾得主的個人情況
北京時間昨天晚上7點,瑞典皇家文學院正式宣布,54歲的土耳其著名作家奧罕·帕慕克(OrhanPa-muk)獲得200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奧罕·帕慕克去年就是200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院士們一度因為帕慕克是否應該獲獎而爭執不休,結果延後一周開獎,而最後獲獎的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只是妥協的產物。時隔一年之後,瑞典皇家文學院終於可以將「遲到」的獎章送到他手中。
帕慕克的大部分作品以描述文化的沖突為主。瑞典皇家文學院在頒獎公告中說,授予奧罕·帕慕克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在尋找他故鄉憂郁靈魂的途中,他發現了標志沖突的新符號和文化間的交織。」「帕慕克曾經說過,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經歷了一次從傳統的奧斯曼家庭氛圍到西式生活方式的轉變。在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說中,他寫了一部家庭編年史,在托馬斯曼的精神指引下,追蹤了一個家庭歷經三代的變化。」瑞典文學院院長賀拉斯·恩達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帕慕克1990年的作品《黑書》(TheBlackBook)確立了他在讀者中的地位。恩達爾還表示,帕慕克的政治傾向沒有影響院士們的選擇,「在他的國家,他是一個有爭議性的人物,但其他的獲獎作家何嘗又不是。」帕慕克手持《我的名字叫紅》
在土耳其國內,奧罕·帕慕克也是一位備受爭議的作家。去年2月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有三萬名庫爾德人和一百萬名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被殺害,他的這番言論,引發政府不滿,進而控告帕穆克侮辱國家。
對於帕慕克的獲獎,許多評論家認為,瑞典皇家文學院終於作了一次「順乎民心」的選擇。而美國人連獲本年度諾貝爾4項大獎,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推遲了菲利普·羅斯、約翰·厄普代克、諾曼·梅勒等美國著名作家的獲獎。
據悉,帕慕克將獲得約140萬美元的獎金和一枚金質獎章,頒獎典禮將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㈨ 2015年諾貝爾獎得主都是誰
2015年諾貝爾獎得主如下:
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威廉·坎貝爾(愛爾蘭)、大村智(日本)、屠呦呦( 中國)。
寄生蟲病千百年來始終困擾著人類,並一直是全球重大醫療健康問題之一。寄生蟲疾病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葯學獎獲獎者在最具破壞性的寄生蟲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發明了一種新葯阿維菌素(Avermectin),這種葯物的衍生品已經極大地幫助降低了盤尾絲蟲病以及淋巴絲蟲病的發生率,並且已經顯示出對其他類型寄生蟲感染的有效性。屠呦呦製成了青蒿素,這種葯物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兩項新發現賦予人類對抗這些疾病的新的強大工具,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患者從中受益。這些工作為改善人類健康,減少患者病痛所帶來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
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日本)、阿瑟·麥克唐納(加拿大)。
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展現中微子變化的實驗中所起到的重要貢獻,而這種變化需要中微子具有質量。該發現改變了我們對物質最深處的運作的理解,這對我們如何看待整個宇宙至關重要。人們從這項發現中獲得了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結論,那就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認為是沒有質量的中微子,其實是有質量的,只是很小而已。現在全世界在不斷地進行實驗和劇烈活動來捕獲中微子並檢驗它們的屬性。對於中微子最深處秘密的發現將重塑我們目前對於宇宙的歷史、結構及未來命運的認識。
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托馬斯·林達爾(瑞典)、保羅·莫德里克(美國)、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
林達爾的發現稱為鹼基切除修復,即細胞里有一些蛋白質(尿嘧啶糖苷水解酶、糖苷酶等),專門尋找某些特定的DNA鹼基錯誤,然後把它從DNA的鏈上切掉,從而修復它。莫德里克的發現稱為DNA錯配修復,指的是,細胞會對DNA鏈進行標記,蛋白質可以憑借這種標記來判斷哪條是舊有的、哪條是新加的,從而知道該去修復誰。桑賈爾的發現稱為核苷酸切除修復,指的是細菌的DNA在致命的紫外線照射下之後,如果再用可見藍光照射,它們能死裡逃生,復甦過來。他們發現的細胞修復自身DNA的機制,為創新癌症治療手段提供了廣闊前景。
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白俄羅斯)。
評委會說「因為她豐富多元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樹立了紀念碑」。阿列克西耶維奇曾是一名記者,經歷過阿富汗戰爭、切爾諾貝利核災等歷史事件,遭盧卡申科政權迫害後離開白俄羅斯。她以基於上千次采訪寫成的記錄性小說——記錄從二戰到普京時代蘇維埃歷史及心理變遷的系列小說,總稱為《烏托邦之聲》,為國際文壇所矚目。
五、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突尼西亞)。
評委會表示,突尼西亞一度由於社會動亂和政治暗殺而瀕臨崩盤。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在國家處於戰爭邊緣的時刻,創立了替代性的和平政治進程,避免國家陷入內戰。 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做出的努力,推動突尼西亞建立起憲政體制,確保了全體人民的基本人權,不分性別、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
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英美雙重國籍)。
迪頓解決了經濟學中的三個重要問題:消費者如何決定個人支出在不同種類商品上的分配;社會收入在消費和儲蓄之間如何分配和兩者的互動關系;如何最好地衡量和分析人類的福祉和貧困。將諾貝爾獎頒發給在不平等問題方面有很大學術建樹的安格斯·迪頓有著現實關懷,並有助於世人對此問題引發關注。
㈩ 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有哪些
歷屆(1901年-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名單如下:
1、1901年:威爾姆·康拉德·倫琴(德國)發現X射線
2、1902年:亨德瑞克·安圖恩·洛倫茲(荷蘭)、塞曼(荷蘭)關於磁場對輻射現象影響的研究
3、1903年: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法國)發現天然放射性;皮埃爾·居里(法國)、瑪麗·居里(波蘭裔法國人)發現並研究放射性元素釙和鐳
4、1904年:瑞利(英國)氣體密度的研究和發現氬
5、1905年:倫納德(德國)關於陰極射線的研究
6、1906年:約瑟夫·湯姆生(英國)對氣體放電理論和實驗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並發現電子
7、1907年:邁克爾遜(美國)發明光學干涉儀並使用其進行光譜學和基本度量學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國)發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伽利爾摩·馬克尼(義大利)、布勞恩(德國)發明和改進無線電報;理查森(英國)從事熱離子現象的研究,特別是發現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華(荷蘭)關於氣態和液態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維恩(德國)發現熱輻射定律
12、1912年:達倫(瑞典)發明可用於同燃點航標、浮標氣體蓄電池聯合使用的自動調節裝置
13、1913年:卡末林-昂內斯(荷蘭)關於低溫下物體性質的研究和製成液態氦
14、1914年:馬克斯·凡·勞厄(德國)發現晶體中的X射線衍射現象
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勞倫斯·布拉格(英國)用X射線對晶體結構的研究
16、1916年:未頒獎
17、1917年:查爾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國)發現元素的次級X輻射特性
18、1918年:馬克斯·卡爾·歐內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國)對確立量子論作出巨大貢獻
19、1919年:斯塔克(德國)發現極隧射線的多普勒效應以及電場作用下光譜線的分裂現象
20、1920年:紀堯姆(瑞士)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現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國)他對數學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
22、1922年:尼爾斯·亨利克·大衛·玻爾(丹麥)關於原子結構以及原子輻射的研究
23、1923年: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美國)關於基本電荷的研究以及驗證光電效應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發現X射線中的光譜線
25、1925年:弗蘭克·赫茲(德國)發現原子和電子的碰撞規律
26、1926年:佩蘭(法國)研究物質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積平衡
27、1927年:康普頓(美國)發現康普頓效應;威爾遜(英國)發明了雲霧室,能顯示出電子穿過空氣的徑跡
28、1928年:理查森(英國)研究熱離子現象,並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法國)發現電子的波動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並發現拉曼效應
31、1931年:未頒獎
32、1932年:維爾納·海森伯(德國)在量子力學方面的貢獻
33、1933年:埃爾溫·薛定諤(奧地利)創立波動力學理論;保羅·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國)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論
34、1934年:未頒獎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國)發現中子
101、2003年: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安東尼·萊格特(美國)、維塔利·金茨堡(俄羅斯)「表彰三人在超導體和超流體領域中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102、2004年:戴維·格羅斯(美國)、戴維·普利策(美國)和弗蘭克·維爾澤克(美國),為表彰他們「對量子場中誇克漸進自由的發現。」
103、2005年:羅伊·格勞伯(美國)表彰他對光學相乾的量子理論的貢獻;約翰·霍爾(JohnL.Hall,美國)和特奧多爾·亨施(德國)表彰他們對基於激光的精密光譜學發展作出的貢獻
104、2006年:約翰·馬瑟(美國)和喬治·斯穆特(美國)表彰他們發現了黑體形態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擾動現象
105、2007年:法國科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科學家皮特·克魯伯格,表彰他們發現巨磁電阻效應的貢獻
106、2008年:日本科學家南部陽一郎,表彰他發現了亞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日本物理學家小林誠,益川敏英提出了對稱性破壞的物理機制,並成功預言了自然界至少三類誇克的存在
107、2009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高錕因為「在光學通信領域中光的傳輸的開創性成就」而獲獎;美國物理學家韋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因「發明了成像半導體電路——電荷藕合器件圖像感測器CCD」獲此殊榮
108、201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109、2011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大利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以及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因「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獲得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0、2012年: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教授塞爾日·阿羅什、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和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教授大衛·維因蘭德因「發現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方法」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1、2013年: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論預言獲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2、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3、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因在發現中微子振盪方面所作的貢獻分享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4、2016年:三位美國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以及在拓撲相變方面作出的理論貢獻分享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5、201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基普·S·索恩、巴里·巴里什以及雷納·韋斯,因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6、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以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因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而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7、2019年: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因宇宙學相關研究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因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8、2020年: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里亞·格茲共同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