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的光被稱為什麼

土耳其的光被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05 00:37:09

A. 土耳其之前叫什麼帝國

是一回事,歷史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簡稱為土耳其帝國或奧斯曼帝國

1293年酋長奧斯曼一世乘魯姆蘇丹國瓦解之際,打敗了附近的部落和東羅馬帝國,自稱埃米爾,獨立建國穆拉德一世時,改稱蘇丹1324年,他們奪取東羅馬帝國的布魯薩,並定都於此從此被稱為奧斯曼帝國,這支土耳其人也被稱為奧斯曼土耳其人

奧斯曼帝國在一些賢能君主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到1574年,勢力達到黎波里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版圖包括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1)土耳其的光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與滅亡

奧斯曼帝國以卡洛維茨條約為主要標志而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同盟國方面作戰,失敗戰後又遭列強宰割,這時帝國開始無力維持,除了領土開始不斷丟失,國內也開始出現波動雖然做了很多努力,但仍舊無力回天尤其是一戰失敗後,大筆的賠償款,更是讓奧斯曼帝國瀕臨破碎

1921年1月 ,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改國名為土耳其1922年11月1日,廢除蘇丹制,結束了奧斯曼帝國的歷史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國而繼承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至今難以恢復昔日的榮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

土耳其以前是什麼帝國
奧斯曼帝國

伊斯坦布爾以前叫什麼
伊斯坦布爾以前也稱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康斯坦丁堡、新羅馬。公元前658年始建在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

伊斯坦布爾 原名叫什麼 是歷史上那些國家的首都?
公元前658年始建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位於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地岬上,稱拜占...

土耳其在2千年前是什麼地方
土耳其兩千年前是羅馬的地盤。土耳其在遠古時代是久負盛名的赫梯帝國(又稱西台帝國),強盛霸氣,曾與古...

波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一個國家嗎?
不是一個國家。波斯帝國是位於西亞伊朗高原地區以古波斯人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國,始於公元前550年...

奧斯曼帝國是不是土耳其帝國?都是何時建立和滅亡的?建立這是誰?帝國版圖是什麼樣的?(圖片)
歷史上奧斯曼帝國(鄂圖曼土耳其語:Osmanlı İmparat...

一戰時期土耳其是什麼王朝
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鄂圖曼帝國或奧托曼帝國(鄂圖曼土耳其文:د&a...

土耳其人的祖先是哪個民族?他們在何時滅亡了小亞細亞的一個帝國這個帝國的名字是什麼,又名什麼?
土耳其是突厥人的後代,滅東羅馬帝國 現代土耳其人原為塞爾柱突厥人的一個分支,11世紀左右由...

土耳其和奧斯曼帝國什麼關系?
是指的一個國家,我們稱之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實行哈里發體制,穆斯林佔主導地位,現在的土耳其共和國與近...

B. 土耳其,為什麼被稱為藍色土耳其

因為土耳其三面環海
給人藍色的感覺,
還有就是土耳其的清真寺都是藍色清真寺,..超炫

C. 光是什麼

概述
光是人類眼睛可以看見的一種電磁波,也稱可見光譜。在科學上的定義,光是指所有的電磁波譜。光是由光子為基本粒子組成,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稱為波粒二象性。光可以在真空、空氣、水等透明的物質中傳播。對於可見光的范圍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一般人的眼睛所能接受的光的波長在400-700毫米之間。人們看到的光來自於太陽或藉助於產生光的設備,包括白熾燈泡、熒光燈管、激光器、螢火蟲等。
世界上的黑光
世界上有黑色的光嗎?這個問題很奇怪,如果你去問任何一個物理老師,可以得到這樣的回答:「黑色僅是物體吸收所有光線後,人眼得不到光的信息而產生的。」 黑色是物體吸收所有的可見光所表現出來的顏色,所謂的「黑光」,其實就是物體反射光弱。人的眼睛能看見的光波波長為760nm~390nm,從波長較長到波長較短,依次為紅、橙、黃、綠、藍、靛、紫,如果我們看見的光都是單一波長的光,那麼它一定是以上顏色中的一種。
如果我們同時看到了來自同一個點的兩種以上不同波長的光(特別注意,要同一個點發出的兩種以上的光才行),我們的眼睛或神經系統就會感覺看到了另外的顏色,例如同時看到紅色和綠色,我們就認為那是黃色,如果同時看到紅色和藍色,我們會感覺看到了紫色,如果同時看到綠色和藍色,則感覺看到青色,如果同時看到紅色和黃色,則感覺看到橙色。如果我們同時看到紅、綠、藍三種顏色,則我們的感覺就是白色。如果同時看到前面所說的七種顏色,也會感覺看到白色。如果7種顏色都有,但是紅色、橙色、黃色部分的亮度更亮一些,則我們看到的是暖白色,而如果青色、蘭色、紫色部分亮一些,則看到的是冷白色。如果我們什麼光都沒看到,則我們感覺那是黑色。但是真正什麼光也沒有的場合,除了漆黑的夜晚或黑屋子裡以外都是很少的,那麼我們還會在什麼場合下看到黑色呢?當我們看到一個物體,從它發出的光(包括它自己發出的或反射的)很微弱,比周圍物體發出的都微弱,我們就會覺得這個東西比較黑;那麼為什麼還會有東西又黑又亮呢?這涉及到物體的微觀結構。當一個物體本身是黑色(反光能力比較弱),但是它的表面很光滑,光線在上面會發生鏡面反射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它很亮,因為雖然它反光很弱,但是它的反光集中到一個方向,當我們正好在那個方向看它時,就會覺得它很白很亮,但是這只是它的一個小塊區域的光反射到我們眼睛,而反射光沒有進入我們眼睛的區域,它又是黑的,於是我們對這個物體的總體感覺是黑又亮。如果一個物體由很多細微顆粒組成,其中一些是白色,另外一些是黑色,那麼我們看見這個物體就是灰色。如果其中一些是紅色,另外一些是黑色,那麼我們就會看到這個物體是醬紅色。還有一些物體是透明的,如果它對各種不同的光有著相近的透過及反射能力,則我們說這個透明物體為無色。總之,顏色是宏觀物質所固有的屬性,所有的宏觀物質都有這種屬性,如果物質反射或投射的光正好是可見光,我們可能會發現它是白色或彩色,但是如果它什麼光都不反射,或者只反射可見光波段以外的波長,則這個物體在我們看來就是黑色的。
[編輯本段]光的科學解釋
光是一種人類眼睛可以見的電磁波(可見光譜)。在科學上的定義,光有時候是指所有的電磁波譜。光是由一種稱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組成。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或稱為波粒二象性[1]。光可以在真空、空氣、水等透明的物質中傳播。
光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為每秒30萬千米(精確點就是c=299792458m/s),光從太陽到地球只需八分鍾。
極光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見光只是整個電磁波譜的一部分。電磁波之可見光譜范圍大約為390~760nm(0.00000001),
光分為人造光和自然光。
光源分冷光源和熱光源;
光源:自身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冷光源:指發光不發熱(或發很低溫度的熱)。如螢火蟲等;
熱光源:指發光發熱(必須是發高溫度的熱)。如太陽等;
有實驗證明光就是電磁輻射,這部分電磁波的波長范圍約在紅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間。波長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電磁波稱為「紅外線」。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稱「紫外線」。紅外線和紫外線不能引起視覺,但可以用光學儀器或攝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測這種發光物體的存在。所以在光學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紅外線和紫外線領域,甚至X射線均被認為是光,而可見光的光譜只是電磁光譜中的一部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可把光看作是一種頻率很高的電磁波,也可把光看成是一個粒子,即光量子,簡稱光子。
光速取代了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鉑制米原器被選作定義「米」的標准,並且約定光速嚴格等於299,792,458米/秒,此數值與當時的米的定義和秒的定義一致。後來,隨著實驗精度的不斷提高,光速的數值有所改變,米被定義為1/299,792,458秒內光通過的路程,光速用「c」來表示。
光是地球生命的來源之一。光是人類生活的依據。光是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工具。光是信息的理想載體或傳播媒質。
據統計,人類感官收到外部世界的總信息中,至少90%以上通過眼睛……
當一束光投射到物體上時,會發生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等現象。
光線在均勻同等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光波,包括紅外線,它們的波長比微波更短,頻率更高,因此,從電通信中的微波通信向光通信方向發展,是一種自然的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普通光:一般情況下,光由許多光子組成,在熒光(普通的太陽光、燈光、燭光等)中,光子與光子之間,毫無關聯,即波長不一樣、相位不一樣,偏振方向不一樣、傳播方向不一樣,就象是一支無組織、無紀律的光子部隊,各光子都是散兵游勇,不能做到行動一致。
光反射時,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在同一平面,位於法線兩邊,且光路可逆行。
光線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會產生折射。如果射入的介質密度大於原本光線所在介質密度,則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反之,若小於,則折射角大於入射角。但入射角為0,則無論如何,折射角為零,不產生折射。但光折射還在同種不均勻介質中產生,理論上可以從一個方向射入不產生折射,但因為分不清界線且一般分好幾個層次又不是平面,故無論如何看都會產生折射。如從在岸上看平靜的湖水的底部屬於第一種折射,但看見海市蜃樓屬於第二種折射。凸透鏡凹透鏡這兩種常見鏡片所產生效果就是因為第一種折射。
激光——光學的新天地
激光光束中,所有光子都是相互關聯的,即它們的頻率(或波長)一致、相位一致、偏振方向一致、傳播方向一致。激光就好像是一支紀律嚴明的光子部隊,行動一致,因而有著極強的戰鬥力。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事情激光能做,而陽光、燈光、燭光不能做的主要原因。
光的種類
光源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熱效應產生的光,太陽光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蠟燭等物品也都一樣,此類光隨著溫度的變化會改變顏色。
第二種是原子發光,熒光燈燈管內壁塗抹的熒光物質被電磁波能量激發而產生光,此外霓虹燈的原理也是一樣。原子發光具有獨自的基本色彩,所以彩色拍攝時我們需要進行相應的補正。
第三種是synchrotron發光,同時攜帶有強大的能量,原子爐發的光就是這種,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接觸到這種光的機會,所以記住前兩種就足夠了。
光的色散
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的現象叫光的色散.牛頓在1666年最先利用三棱鏡觀察到光的色散,把白光分解為彩色光帶(光譜).色散現象說明光在媒質中的速度(或折射率n=c/v)隨光的頻率而變.光的色散可以用三棱鏡,衍射光柵,干涉儀等來實現.
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各種色光組成的叫做復色光。紅、橙、黃、綠等色光叫做單色光。
色散: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而形成光譜的現象叫做光的色散。色散可以利用棱鏡或光柵等作為「色散系統」的儀器來實現。復色光進入棱鏡後,由於它對各種頻率的光具有不同折射率,各種色光的傳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離開棱鏡時就各自分散,形成光譜。
dispersion of light
介質折射率隨光波頻率或真空中的波長而變的現象。當復色光在介質界面上折射時,介質對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各色光因折射角不同而彼此分離。1672年,牛頓利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解成彩色光帶,這是人們首次作的色散實驗。通常用介質的折射率n或色散率dn/dλ與波長λ的關系來描述色散規律。任何介質的色散均可分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兩種。
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而形成光譜的現象.讓一束白光射到玻璃棱鏡上,光線經過棱鏡折射以後就在另一側面的白紙屏上形成一條彩色的光帶,其顏色的排列是靠近棱鏡頂角端是紅色,靠近底邊的一端是紫色,中間依次是橙黃綠藍靛,這樣的光帶叫光譜.光譜中每一種色光不能再分解出其他色光,稱它為單色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復色光.自然界中的太陽光、白熾電燈和日光燈發出的光都是復色光.在光照到物體上時,一部分光被物體反射,一部分光被物體吸收。如果物體是透明的,還有一部分透過物體。不同物體,對不同顏色的反射、吸收和透過的情況不同,因此呈現不同的色彩。
光的實質:原子核外電子得到能量 躍遷到更高的軌道上 這個軌道不穩定 還要躍遷回來 躍遷回來釋放出的就是一個光子 就是以光的形式向外發出能量 躍遷的能級不同 釋放出來的能量不同 光子的波長就不同 光的顏色就不一樣了
光到底是什麼?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必需研究的問題。當今物理學院就已經又達到了一個瓶頸,即相對論與量子論的沖突,光的本質是基本微粒還是行聲音一樣的波(若是波又在什麼介質中傳播)對未來研究具有指導性作用。
[編輯本段]光的應用
能源(清潔能源)、電子(電腦、電視、投影儀等)、通信(光纖)、醫療保健(伽馬刀、B超儀、光波房[2]、光波發汗房[3]、X光機)等。
[編輯本段]光的研究歷史
光學和力學一樣,在古希臘時代就受到注意,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歐幾里得時代已經聞名,但在自然科學與宗教分離開之前,人類對於光的本質的理解幾乎再沒有進步,只是停留在對光的傳播、運用等形式上的理解層面。
( 另,歷史告訴我們,古中國早在戰國初期,墨學創始人墨子便發現了光的反射定律,建立了中國的光學體系。)
十七世紀,對這個問題已經開始存在「波動學說」和「粒子學說」兩種聲音: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在1690年出版的《光論》一書中提出了光的波動說,推導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圓滿的解釋了光速在光密介質中減小的原因,同時還解釋了光進入冰時所產生的雙折射現象;而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則堅持光的微粒說,在1704年出版的《光學》一書中他提出,發光物體發射出以直線運動的微粒子,微粒子流沖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這也能解釋光的折射與反射,甚至經過修改也能解釋格里馬爾迪發現的「衍射」現象。
十九世紀,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引入位移電流的概念,建立了是電磁學的基本方程,創立了光的電磁學說,通過證明電微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等於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從而推導出光和電磁波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即光是一定波長的電磁波。
二十世紀,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相繼建立,物理學由經典物理進入了現代物理學。1905年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電效應,認為紫外線在照射物體表面時,會將能量傳給表面電子,使之擺脫原子核的束縛,從表面釋放出來,因此愛因斯坦將光解釋成為一種能量的集合——光子。1925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又提出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論,即認為所以的物體都既是波又是粒子,隨後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等數位科學家建立了量子物理學說,將人類對物質屬性的理解完全展拓了。
綜上所述,光的本質應該認為是「光子」,它具有波粒二相性。但這里的波的含義並不是如聲波、水波那樣的機械波,而是一種統計意義上的波,也就是說大量光子的行為所體現的波的性質。同時光具有動態質量,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可算出其質量。
[編輯本段]光的辭典解釋和釋義
【guāng】
光 light;ray;honor;merely;naked;scenery;smooth;
光guāng
〈名〉
超光速
超光速(faster-than-light, FTL或稱superluminality)會成為一個討論題目,源自於相對論中對於局域物體不可超過真空中光速c的推論限制,光速成為許多場合下速率的上限值。在此之前的牛頓力學並未對超光速的速度作出限制。而在相對論中,運動速度和物體的其它性質,如質量甚至它所在參考系的時間流逝等,密切相關,速度低於(真空中)光速的物體如果要加速達到光速,其質量會增長到無窮大因而需要無窮大的能量,而且它所感受到的時間流逝甚至會停止(如果超過光速則會出現「時間倒流」),所以理論上來說達到或超過光速是不可能的(至於光子,那是因為它們永遠處於光速,而不是從低於光速增加到光速)。但也因此使得物理學家(以及普通大眾)對於一些「看似」超光速的物理現象特別感興趣。
經現在研究表明已有超光速速度——某些恆星爆炸拋射碎片,其碎片運動速度已超過光速,因此速度不固定有快有慢
學術界仍稱光速為最快速度。

D. 土耳其的特產有哪些

1、絲巾:穆斯林國家的女性都得包頭巾,所以絲巾也成為她們最重要的裝飾品。阿拉伯風格的紋飾、四周的蕾絲或小珠子、以及艷麗的色彩,確實非常吸引目光。

(4)土耳其的光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語:Türkiye Cumhuriyeti,英語:The Republic of Turkey),簡稱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土耳其地毯中,真絲和純手工地毯價格昂貴。此外,還有皮毛製品、金飾、銀具、銅器、瓷器、刺綉產品、海泡石煙嘴等手工藝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的羊剪絨皮衣,款式新穎,價格便宜。

海泡石煙斗——海泡石是一種極輕質、吸收性極佳的稀有白色硬質黏土礦石。最優質、最適合用於煙斗製作的海泡石原料,產自伊斯坦布爾東南約200英里Eskisehir地區的地下400英尺深處。海泡石煙斗用久了,在煙油和手汗的內外共同作用下,會散發出自然、深邃和高貴的棕金色。

惡魔眼,可以去凶避邪的各式大小惡魔眼,造型很多變,可以是項鏈,也可以是別針、鑰匙圈、耳環等。是土耳其最好的旅遊紀念品之一,送人自用兩相宜。

裝飾瓷盤及彩蛋——挑選各色裝飾瓷盤時有兩項傳統原則:

1、藍白是最受歡迎的色彩,還有一種稱為伊茲尼紅(Iznik Red)的,也是代表土耳其風格的色澤。

2、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崇拜偶像,所以穆斯林工匠都擅長處理花鳥圖案,土耳其也不例外。特別是產於土耳其的鬱金香和康乃馨花草紋飾,最普遍而漂亮。

紅茶托盤及紅茶杯組——紅茶店外送紅茶的托盤是最受歡迎的紀念品,配一整套的杯、盤、湯匙,更是土耳其味十足,放在家中賞心悅目,而且有實用價值。到伊斯坦布爾Grand Bazaar買比較便宜,這里還可買到煮咖啡的銅壺、兩段式的煮咖啡壺等。

參考資料:網路-土耳其

E. 光是什麼

光是人類眼睛可以看見的一種電磁波,也稱可見光譜。在科學上的定義,光是指所有的電磁波譜。光是由光子為基本粒子組成,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稱為波粒二象性。光可以在真空、空氣、水等透明的物質中傳播。對於可見光的范圍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一般人的眼睛所能接受的光的波長在380~760nm之間。人們看到的光來自於太陽或藉助於產生光的設備,包括白熾燈泡、熒光燈管、激光器、螢火蟲等。因為光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光的成語非常多,也有同名的歌曲。
光的奧秘 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士·克拉克·——19世紀物理學界的巨人之一的研究成果問世,物理學家們才對光學定律有了確定的了解。從某些意義上來說,麥克斯韋正是邁克爾·法拉第的對立面。法拉第在試驗中有著驚人的直覺卻完全沒有受過正式訓練,而與法拉第同時代的麥克斯韋則是高等數學的大師。他在劍橋大學上學時擅長數學物理,在那裡艾薩克·牛頓於兩個世紀之前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牛頓發明了微積分。微積分以「微分方程」的語言來表述,描述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中如何順利地經歷細微的變化。海洋波浪、液體、氣體和炮彈的運動都可以用微分方程的語言進行描述。麥克斯韋抱著清晰的目標開始了工作——用精確的微分方程表達法拉第革命性的研究結果和他的力場。 麥克斯韋從法拉第電場可以轉變為磁場且反之亦然這一發現著手。他採用了法拉第對於力場的描述,並且用微分方程的精確語言重寫,得出了現代科學中最重要的方程組之一。它們是一組8個看起來十分艱深的方程式。世界上的每一位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在研究生階段學習掌握電磁學時都必須努力消化這些方程式。 隨後,麥克斯韋向自己提出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問題:如果磁場可以轉變為電場,並且反之亦然,那若它們被永遠不斷地相互轉變會發生什麼情況?麥克斯韋發現這些電—磁場會製造出一種波,與海洋波十分類似。令他吃驚的是,他計算了這些波的速度,發現那正是光的速度!在1864年發現這一事實後,他預言性地寫道:「這一速度與光速如此接近,看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光本身是一種電磁干擾。」 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有史以來第一次,光的奧秘終於被揭開了。麥克斯韋突然意識到,從日出的光輝、落日的紅焰、彩虹的絢麗色彩到天空中閃爍的星光,都可以用他匆匆寫在一頁紙上的波來描述。今天我們意識到整個電磁波譜——從電視天線、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微波和γ射線都只不過是麥克斯韋波,即振動的法拉第力場。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在路過強引力場時,光線會扭曲。
編輯本段光的科學
光是一種人類眼睛可以見的電磁波(可見光譜)。在科學上的定義,光有時候是指所有的電磁波譜。光是由一種稱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組成。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或稱為波粒二象性 [1]。光可以在真空、空氣、水等透明的物質中傳播。 極光
光的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學中用c表示。 光在真空中1s能傳播299792458m,也就是說,真空中的光速為c=2.99792458×10^8m/s。在其他各種介質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空氣中的光速大約為2.99792000×10^8m/s。在我們的計算中,真空或空氣中的光速取為c=3×10^8m/s.(最快,極限速度)光在水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小很多,約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小的更多,約為真空中光速的2/3。如果一個飛人以光速繞地球運行,在1s的時間內,能夠繞地球運行7.5圈;太陽發出的光,要經過8min到達地球,如果一輛1000km/h的賽車不停地跑,要經過17年的時間才能跑完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 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見光只是整個電磁波譜的一部分。電磁波之可見光譜范圍大約為390~760nm(1nm=10^-9m=0.000000001m), 光分為人造光和自然光。 自身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光源分冷光源和熱光源。如圖為人造光源。 夜空中的禮花
有實驗證明光就是電磁輻射,這部分電磁波的波長范圍約在紅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間。波長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電磁波稱為「紅外線」。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稱「紫外線」。紅外線和紫外線不能引起視覺,但可以用光學儀器或攝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測這種發光物體的存在。所以在光學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紅外線和紫外線領域,甚至X射線均被認為是光,而可見光的光譜只是電磁光譜中的一部分。 人眼對各種波長的可見光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實驗證明,正常人眼對於波長為555納米的黃綠色光最敏感,也就是這種波長的輻射能引起人眼最大的視覺,而越偏離555nm的輻射,可見度越小。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可把光看作是一種頻率很高的電磁波,也可把光看成是一個粒子,即光量子,簡稱光子。 光速取代了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鉑制米原器被選作定義「米」的標准,並且約定光速嚴格等於299,792,458米/秒,此數值與當時的米的定義和秒的定義一致。後來,隨著實驗精度的不斷提高,光速的數值有所改變,米被定義為1/299,792,458秒內光通過的路程,光速用「c」來表示。 光是地球生命的來源之一。光是人類生活的依據。光是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工具。光是信息的理想載體或傳播媒質。 據統計,人類感官收到外部世界的總信息中,至少90%以上通過眼睛。 當一束光投射到物體上時,會發生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等現象。 光線在均勻同種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光波,包括紅外線,它們的波長比微波更短,頻率更高,因此,從電通信中的微波通信向光通信方向發展,是一種自然的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普通光:一般情況下,光由許多光子組成,在熒光(普通的太陽光、燈光、燭光等)中,光子與光子之間,毫無關聯,即波長不一樣、相位不一樣,偏振方向不一樣、傳播方向不一樣,就象是一支無組織、無紀律的光子部隊,各光子都是散兵游勇,不能做到行動一致。 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許多物體的表面都會發生反射(reflection)。例:垂直於鏡面的直線叫做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做反射角。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都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reflection law)。如果讓光逆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到鏡面,那麼,它被反射後就會逆著原來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這表明,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反射在在物理學中分為兩種: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鏡面反射發生在十分光滑的物體表面(如鏡面)。兩條平行光線能在反射物體上反射過後仍處於平行狀態。凹凸不平的表面(如白紙)會把光線向著四面八方反射,這種反射叫做漫反射。大多數反射現象為漫反射。 光線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refraction)。如果射入的介質密度大於原本 星光
光線所在介質密度,則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反之,若小於,則折射角大於入射角。若入射角為0,折射角為零,屬於反射的一部分。但光折射還在同種不均勻介質中產生,理論上可以從一個方向射入不產生折射,但因為分不清界線且一般分好幾個層次又不是平面,故無論如何看都會產生折射。如從在岸上看平靜的湖水的底部屬於第一種折射,但看見海市蜃樓屬於第二種折射。凸透鏡凹透鏡這兩種常見鏡片所產生效果就是因為第一種折射。 激光——光學的新天地 激光光束中,所有光子都是相互關聯的,即它們的頻率(或波長)一致、相位一致、偏振方向一致、傳播方向一致。激光就好像是一支紀律嚴明的光子部隊,行動一致,因而有著極強的戰鬥力。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事情激光能做,而陽光、燈光、燭光不能做的主要原因。
光源種類
光源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熱效應產生的光,太陽光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蠟燭等物品也都一樣,此類光隨著溫度的變化會改變顏色。 第二種是原子發光,熒光燈燈管內壁塗抹的熒光物質被電磁波能量激發而產生光,此外霓虹燈的原理也是一樣。原子發光具有獨自的基本色彩。 第三種是同步加速器(synchrotron)發光,同時攜帶有強大的能量,原子爐發的光就是這種,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接觸到這種光的機會。 光的色散 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的現象叫光的色散.牛頓在1666年最先利用三棱鏡觀察到光的色散,把白光分解為彩色光帶(光譜).色散現象說明光在媒質中的速度(或折射率n=c/v)隨光的頻率而變.光的色散可以用三棱鏡,衍射光柵,干涉儀等來實現. 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各種色光組成的叫做復色光。紅、橙、黃、綠等色光叫做單色光。 色散: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而形成光譜的現象叫做光的色散。色散可以利用棱鏡或光柵等作為「色散系統」的儀器來實現。復色光進入棱鏡後,由於它對各種頻率的光具有不同折射率,各種色光的傳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離開棱鏡時就各自分散,形成光譜。 dispersion of light 介質折射率隨光波頻率或真空中的波長而變的現象。當復色光在介質界面上折射時,介質對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各色光因折射角不同而彼此分離。1672年,牛頓利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解成彩色光帶,這是人們首次作的色散實驗。通常用介質的折射率n或色散率dn/dλ與波長λ的關系來描述色散規律。任何介質的色散均可分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兩種。 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而形成光譜的現象.讓一束白光射到玻璃棱鏡上,光線經過棱鏡折射以後就在另一側面的白紙屏上形成一條彩色的光帶,其顏色的排列是靠近棱鏡頂角端是紅色,靠近底邊的一端是紫色,中間依次是橙黃綠藍靛,這樣的光帶叫光譜.光譜中每一種色光不能再分解出其他色光,稱它為單色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復色光.自然界中的太陽光、白熾電燈和日光燈發出的光都是復色光.在光照到物體上時,一部分光被物體反射,一部分光被物體吸收。透過的光決定透明物體的顏色,反射的光決定不透明物體的顏色。不同物體,對不同顏色的反射、吸收和透過的情況不同,因此呈現不同的色彩。 陽光
比如一個黃色的光照在一個藍色的物體上,那個物體顯示的是黑色,因為藍色的物體只能反射藍色的光,而不能反射黃色的光,所以把黃色光吸收了,就只能看到黑色了。但如果是白色的話,就反射所有的色。 光的實質:原子核外電子得到能量 躍遷到更高的軌道上 這個軌道不穩定 還要躍遷回來 躍遷回來釋放出的就是一個光子 就是以光的形式向外發出能量 躍遷的能級不同 釋放出來的能量不同 光子的波長就不同 光的顏色就不一樣了。 光到底是什麼?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必需研究的問題。當今物理學院就已經又達到了一個瓶頸,即相對論與量子論的沖突,光的本質是基本微粒還是像聲音一樣的波(若是波又在什麼介質中傳播)對未來研究具有指導性作用。 目前比較合理的觀點是光既是一種粒子同時又是一種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就像水滴和水波的關系。
基本特性
所有的光,無論是自然光或人工室內光,都有其特徵: 1.明暗度:明暗度表示光的強弱。它隨光源能量和距離的變化而變化。 2.方向:只有一個光源,方向很容易確定。而有多個光源諸如多雲天氣的漫射光,方向就難以確定,甚至完全迷失。 3.色彩:光隨不同的光的本源,並隨它穿越的物質的不同而變化出多種色彩。自然光與白熾燈光或電子閃光燈作用下的色彩不同,而且陽光本身的色彩,也隨大氣條件和一天時辰的變化而變化。
編輯本段相關學說
光的電磁說
說明光在本質上是電磁波的理論。電磁輻射不僅與光相同,並且其反射、折射以及偏振之性質也相同)由麥克斯韋的理論研究表明,空間電磁場是以光速傳播。這一結論已被赫茲的實驗證實。麥克斯韋,在1865年得出了結論:光是一種電磁現象。按照麥克斯韋的理論c/v=√( ε* μ) 式中c為真空中的光速。ν為在介電常數為ε和導磁系數為μ的媒質中的光速,因為c/v=n(折射率),所有n=√( ε* μ) 這個關系式給出了物質的光學常數,電學常數和磁學常數之間的關系。當時從上述的公式中看不出n應隨著光的波長λ而改變,因而無法解釋光的色散現象。後來羅侖茲在1896年創立了電子論,從這一理論看,介電常數ε是依賴於電磁場的頻率,即依賴於波長而變的,從而搞清了光的色散現象。光的電磁理論能夠說明光的傳播、干涉、衍射、散射、偏振等許多現象,但不能解釋光與物質相互作用中的能量量子化轉換的性質,所以還需要近代的量子理論來補充。
光的微粒說
關於光的本性的一種學說。17世紀曾為牛頓等所提倡。這種學說認為光由光源發出的微粒、它從光源沿直線行進至被照物,因此可以想像為一束由發光體射向被照物的高速微粒。這學說很直觀地解釋了光的直進及反射折射等現象,曾被普遍接受;直到19世紀初光的干涉等現象發現後,才被波動說所推翻。1905年提出光是一種具有粒子性的實物(光子)。但這觀念並不摒棄光具有波動性質。這種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認識,是量子理論的基礎。
光的波動說
關於光的本性的一種學說。第一位提出光的波動說的是與牛頓同時代的荷蘭人惠更斯。他在17世紀創立了光的波動學說,與光的微粒學說相對立。他認為光是一種波動,由發光體引起,和聲一樣依靠媒質來傳播。這種學說直到19世紀初當光的干涉和衍射現象被發現後才得到廣泛承認。19世紀後期,在電磁學的發展中又確定了光實際上是一種電磁波,並不是同聲波一樣的機械波。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從此奠定了光的電磁理論。這一理論能夠說明光的傳播、干射、衍射、散射、偏振等許多現象。但不能解釋光與物質相互作用中的能量量子化轉換的性質,所以還需要近代的量子理論來補充。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電效應以及康普頓效應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光是一種粒子,但是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又表明光確實是一種波。光到底是什麼?光是一種波,同時也是一種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是現代物理學的回答。
編輯本段光的應用
能源(清潔能源)、電子(電腦、電視、投影儀等)、通信(光纖)、醫療保健(γ光刀、B超儀、光波房[2]、光波發汗房、X光機)等。 光的研究歷史光學和力學一樣,在古希臘時代就受到注意,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歐幾里得時代已經聞名,但在自然科學與宗教分離開之前,人類對於光的本質的理解幾乎再沒有進步,只是停留在對光的傳播、運用等形式上的理解層面。( 另,歷史告訴我們,古中國早在戰國初期,墨學創始人墨子便發現了光的反射定律,建立了中國的光學體系。)十七世紀,對這個問題已經開始存在「波動學說」和「粒子學說」兩種聲音: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在1690年出版的《光論》一書中提出了光的波動說,推導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圓滿的解釋了光速在光密介質中減小的原因,同時還解釋了光進入冰洲石時所 陽光
產生的雙折射現象;而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則堅持光的微粒說,在1704年出版的《光學》一書中他提出,發光物體發射出以直線運動的微粒子,微粒子流沖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這也能解釋光的折射與反射,甚至經過修改也能解釋格里馬爾迪發現的「衍射」現象。十九世紀,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引入位移電流的概念,建立了是電磁學的基本方程,創立了光的電磁學說,通過證明電微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等於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從而推導出光和電磁波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即光是一定波長的電磁波。二十世紀,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相繼建立,物理學由經典物理進入了現代物理學。1905年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電效應,認為紫外線在照射物體表面時,會將能量傳給表面電子,使之擺脫原子核的束縛,從表面釋放出來,因此愛因斯坦將光解釋成為一種能量的集合——光子。1925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又提出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論,即認為所有的物體都既是波又是粒子,隨後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等數位科學家建立了量子物理學說,將人類對物質屬性的理解完全展拓了。綜上所述,光的本質應該認為是「光子」,它具有波粒二相性。但這里的波的含義並不是如聲波、水波那樣的機械波,而是一種統計意義上的波,也就是說大量光子的行為所體現的波的性質。同時光具有動態質量,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可算出其質量。

F. 土耳其,為什麼被稱為藍色土耳其

土耳其這個國家十分喜愛藍色,除了自然生成的碧海藍天之外,還有幾樣著名的風俗文物也跟藍色有關,像是「土耳其玉」和「藍眼睛」,一個是土耳其人最喜愛的玉石,一個是與土耳其人生活密不可分的幸運符。傳說中藍眼睛可以避邪保平安,能阻擋「嫉妒的眼神」,使人們免於災難,特別能保護小孩、美女及在社會上脫穎而出的強者。所以走在土耳其的街上,藍眼睛隨處可見,也成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紀念品

G. 標准布光又被稱為什麼

三點布光,主光,側光(輔光),輪廓光

H. 中國古代的時候土耳其叫什麼

突厥,唐代叫突厥,後來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經很強大,後來被俄羅斯蠶食鯨吞,領土很小了。

I. 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被稱為()

現在的土耳其首都是安卡拉,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首都是君士坦丁堡(官方未更改名稱為伊斯坦布爾,但俗稱已經是伊斯坦布爾了)。
現在歐洲人也叫伊斯坦布爾為君士坦丁堡,而羅馬帝國剛遷都時,君士坦丁堡被稱為新羅馬。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3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7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4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3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9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7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2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6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5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