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爆發了什麼
A.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什麼時候爆發的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
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在得到德國的支援後,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7月30日俄羅斯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8月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立國時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同時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及維護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宣戰。
戰爭主要在由德國和奧匈帝國組成的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組成的協約國(Allied Powers)之間進行。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戰爭最初在歐洲進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歐洲范圍。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捲入戰亂。一戰中雙方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最終以同盟國集團的德、奧匈等國戰敗而結束。
B. 我想請問一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做了什麼 別如說他和哪個國家打了。 謝謝
奧斯曼參戰的原因是雙方都需要他參戰。做為歐洲列強中最弱的,向北可以牽制沙俄,向西可以搞掉保加利亞並支援塞爾維亞。甚至切斷蘇伊士運河。他參戰的直接原因是原本英國准備出口土耳其的幾艘戰艦被英國徵用。而德國被封在地中海的倆艘戰艦意外進入達達尼爾海峽,並宣布加入土耳其海軍。英國外交的渺視和德國的支持讓土耳其選擇了同盟國。但境內的阿拉伯人認為這是脫離土耳其主人的好機會,所以,土耳其在戰爭中主要承擔的就是消滅阿拉伯叛軍和支援他們的英軍
C.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怎麼回事
一樓的兄弟,你在搞笑,匈牙利、捷克都是從奧匈帝國分出來的,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沒有半毛錢關系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時站錯了隊,站到德國一方,成了戰敗國
1920年8月10日,在法國的色佛爾與協約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內容如下:
恰塔爾加線以西割予希臘,另外綏克至布哈尼耶以西主權暫歸土耳其,五年後(1925年)以公投決定是否並入希臘;
黑海海岸基雷松之東、艾爾新疆、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歸亞美尼亞;
包括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兩旁的「海峽地區」成為非軍事區,但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美、英、法、意、日、俄六國組成「海峽管理委員會」,負責區內航運、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
原屬奧斯曼之阿拉伯及伊拉克地區領土割予英、法兩國,成立新的保護地。其中卡拉塔施及馬爾丁以南歸敘利亞,摩蘇爾以南歸伊拉克
黃色部分為允許保留的,其他的全部割讓了
此後,1920年凱末爾推翻了皇帝,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帝國灰飛煙滅
D. 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戰敗後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法國和英國掌握了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命脈,德國則控制了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德國里曼將軍率領的70名德國軍官組成的軍事代表團,操縱著土耳其的政府和軍隊,並於1914年8月迫使土耳其簽訂《德土軍事同盟條約》,把土耳其拖入對協約國的戰爭,最後土耳其戰敗。
土耳其戰敗,標志著50年龐大帝國的崩潰。根據簽訂的戰敗和約:土耳其軍隊立即復員;交出全部軍艦;由協約國軍隊佔領黑海海峽各處要塞等等。隨後,協約國軍隊先後進佔了土耳其幾乎全部的國土。1919年底,佔領軍達10萬多人,其中英、法軍隊均在4萬以上。1920年8月,英、法、日、意、希臘等國同土耳其蘇丹政府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簽訂和約,共433條,基本精神就是肢解和滅亡土耳其,不僅把土耳其原有屬地削減了3/4,而且對本土進行瓜分,僅剩下的安那托利亞高原地區(即小亞細亞半島)也喪失了政治和經濟主權。條約把土耳其推向了亡國的邊緣。
E.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標志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標志是1914年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和義大利王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5)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爆發了什麼擴展閱讀: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 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
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F.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了一些什麼重要事件
期間發生的事件有: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美國參戰、沙俄的崩潰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1、薩拉熱窩事件
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語:Сарајево инцидент,德語:Attentat von Sarajevo)於1914年6月28日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斯尼亞青年學生)槍殺。
這次事件導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2、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1916年初,德意志帝國統帥部決定把戰略重點西移,德軍總參謀長埃里希·馮·法金漢將打擊目標定在法國境內著名要塞凡爾登。凡爾登是英法軍隊戰線的突出部,它像一顆伸出的利牙,對深入法國北部的德軍側翼形成嚴重威脅,德、法在這里曾有過多次交手,但德軍皆未能奪取要塞。
如果此次德軍能一舉奪取凡爾登,必將沉重打擊法軍士氣。同時,佔領了凡爾登,也就打通了德軍邁向巴黎的通道,佔領了巴黎,法國就不攻自滅了,剩下的英、俄兩軍就不足為懼了。
3、索姆河戰役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血腥的戰役之一。在五個月時間內英法聯軍與德軍在15英里寬的前線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消耗戰。索姆河戰役的目的是減輕法軍在凡爾登的壓力並削弱德軍。戰役共造成各方超過100萬人傷亡,其中包括42萬英國人,大約20萬法國人和大約46.5萬德國人。
戰役第一天,英軍以57470人傷亡的代價推進了僅僅3英里,這是英國陸軍史上最為血腥的一天。不過法軍戰果更為豐碩,讓德軍蒙受了很大損失。戰役持續了141天,隨著冬天的到來,英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決定在次年2月再次發起進攻。
在戰役末尾英軍僅僅推進了7英里,他們也沒有突破德軍的防線。然而,德軍在1917年3月向興登堡進行戰略撤退,他們最終沒有讓索姆河戰役再度打響。
4、美國參戰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發動攻勢,遭到失敗。8月8日,協約國軍隊在福煦的指揮下,開始反攻,把德軍攆出法國和比利時國境,德軍主力已開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亞的軍隊被擊潰,29日向協約國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奧匈帝國於11月3日投降。
11月4日,基爾軍港海軍艦隊水兵舉行起義,成立蘇維埃。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於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蘭。
1918年11月11日,德軍正式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5、沙俄的崩潰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1917年3月21日,俄國終於爆發革命,羅曼諾夫王朝在八天內被推翻,俄國成立了兩個對立的政權——蘇維埃政權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同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發,臨時政府被推翻。
俄共(布)在帝國主義國家的戰爭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隨後宣布俄國退出一戰。標志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誕生。
G.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什麼
1914年7月,隨著各國一系列的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爭的導火索是塞爾維亞青年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隨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本來這是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事情,可是隨後德國、沙俄、英國、法國等世界級的強國陸續捲入了戰爭。為了塞爾維亞這個南歐小國,各國為何要大打出手?
威廉二世與斐迪南大公的私人關系很好,同時為了德國自己的利益,威廉二世積極鼓勵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對塞爾維亞開戰。由此可見,威廉二世希望爆發世界戰爭,他准備同各國開戰。得到德國的保證以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隨後沙俄對奧匈帝國宣戰,德國對沙俄宣戰。此時英國發出了最後通牒,如果德國不進攻法國,那英法兩國將保持中立。威廉二世拒絕了英國的建議,真不知道,他哪來的以一挑五的勇氣。最終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義大利臨陣倒戈,開始同德國作戰。奧匈帝國是指望不上的,從戰爭的發展來看,德國不斷的取得戰術勝利,而戰略上一直很被動。
拓展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戰爭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和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在主要戰區展開的生死搏鬥,這場戰爭,各方都大量使用現代化戰爭裝備,以給敵人最大的殺傷,戰況空前慘烈,人員傷亡慘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給參戰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大戰歷時4年,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傷亡人員3000萬,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另一方面,戰爭促進了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覺醒。
戰爭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的基督教東正教國家俄羅斯帝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國家德意志帝國、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
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羅斯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羅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戰爭評價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的災難,同時也帶來了科技上的一大進步,是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以及軍事等許多方面大大加強,同時一戰加快了人權實現的步伐。
民族國家的紛紛建立是這次戰爭帶給人類的最大成果。
在此背後的民族意識的形成、民族觀念的勃發,可以說是歷史賜予其最好的機會,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
H.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和土耳其爆發了民族獨立運動.它們共同的特徵是1進行反種族歧視斗爭
b 答案是對的
I.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時間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時間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 導火索: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
2.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