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為什麼打翻土耳其
A. 英國首相丘吉爾,究竟是大英帝國的英雄,還是大英帝國衰落的罪人呢
溫斯頓.丘吉爾是英國在二戰的時候的著名的首相,也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丘吉爾最大的功績就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領導英國軍民最終抵抗納粹德國的入侵,保住了英國的平安。現在人們說起二戰時的丘吉爾首相,都會說到他是英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但是在二戰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丘吉爾事實上是一個鬱郁不得志的人,如果不是因為二戰的來臨,丘吉爾在歷史上恐怕只是一個不成功的政客而已。而且雖然丘吉爾成功的領導了英國的二戰,但是很多人還是對他有不小的非議,有些人認為英國在二戰的時候,事實上用不著和德國納粹德國死磕,而因為丘吉爾的強硬,導致大英帝國在二戰中損失太多,最終在戰後完全喪失了戰前的地位。
丘吉爾在政治生涯的投機性很強,也導致其聲名狼藉
早期丘吉爾的政治生涯還是非常順風順水的,在1911年的時候,丘吉爾又當上了海軍大臣。眾所周知,大英帝國的海軍可謂是英國的驕傲,英國的陸軍規模不大,但是海軍卻是世界第一,所以在內閣諸大臣之中,海軍大臣的位置相當的靠前。丘吉爾能夠在30多歲的時候就當上海軍大臣,前途可謂是相當的遠大。丘吉爾如果能夠把這個位置干好的話,說不定下一步就能登上首相的寶座。
不過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對手德國也是相當強大的,並不是過去英國所欺負的那些殖民地小國,所以英國當時打著非常的吃力。為了打開戰局,丘吉爾異想天開的搞了一個攻打土耳其的戰略,他認為只需要派出英國天下無敵的海軍艦隊,對著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頓猛轟,然後派出軍隊登陸就能夠把土耳其的蘇丹抓起來,然後逼他們議和,說不定還能夠得到賠款和割地。
後來英國確實按照他的戰略派出了一個龐大的遠征軍進攻達達尼爾海峽,結果卻沒有丘吉爾想像的那麼如意,最終英法聯軍在伊斯坦布爾損失慘重,也沒能夠打敗土耳其,最後不得不灰溜溜地撤走,丘吉爾也因為這一重大失敗,最終丟掉了海軍大臣的寶座。事實上,這一次的失敗對丘吉爾的影響是非常的巨大,甚至讓他一蹶不振幾十年,一直到二戰。後來在二十年代的時候,他也短暫坐上過財政大臣的寶座,不過由於他堅決維護金融資本家的利益,所以使得他也聲名狼藉。總之沒有二戰的話,丘吉爾只不過是一個蹩腳的政客而已,根本談不上什麼偉大的人物。
B. 丘吉爾為什麼轟炸巴庫油田
重要戰略資源要地,以防落入敵手
C.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為什麼會成為美蘇冷戰的開端
人們討論冷戰,特別是冷戰的起源時往往注意美蘇超級大國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但事實不僅僅限於此,除了超級大國之間的分歧外,超級大國的盟友往往也希望冷戰爆發,藉此牟利。英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因此鐵幕演說剛剛結束的初期,美國國內的反映並不強烈。然而,當時蘇聯對美國的不信任,加之在希臘土耳其等國的擴張行為,逐漸推動美國轉為對蘇強硬,冷戰逐漸爆發。
D.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處於哪方為什麼他被摧毀
土耳其的陸軍親德,而海軍則是親英,不過總體來說,德國對土耳其的影響力要比英國大得多。到了開戰之前,海軍大臣丘吉爾認為一旦英德開戰,土耳其必然倒向德國,而自己為土耳其打造的海軍戰艦也會變成遏制自己在地中海作戰的掣肘,因此扣押了土耳其在英國訂購的戰列艦「奧斯曼蘇丹五世」號,劃入了自己的海軍作戰序列,並重新命名為「阿金庫爾」號戰列艦。此舉徹底激怒了土耳其,而德國則水順推舟,宣布將剛剛逃命到地中海的德國海軍戰列巡洋艦「戈本」號「賣給」土耳其。至此,土耳其徹底倒向了同盟國,而宿敵希臘則投向了協約國。土耳其人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給了英國人一個狠狠的教訓,直接導致海軍大臣丘吉爾辭職調往法國前線,費舍爾勛爵辭去了海務大臣的職務離開了海軍。隨著同盟國的戰敗,土耳其也不免受到影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直接解體,歐洲數個小國在原土耳其的版圖上成立,奧斯曼帝國徹底土崩瓦解
E. 二戰時土耳其是個什麼狀況
凱末爾死後,他的主要助手伊斯麥特伊諾努(smet nnü)於1938年當選為土耳其第二任總統和人民共和黨主席,執政直到1950年. 伊諾努剛當上總統就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納粹德國和美英都竭力爭取土耳其加入各自的陣營參戰.希特勒派特使游說伊諾努,而丘吉爾於1943年1月親赴土耳其的安達納,在一節列車車廂里密會伊諾努.同年4月,伊諾努密赴埃及,與出席第二次開羅會議的羅斯福和丘吉爾會晤. 在二戰初期,英美均覺得土耳其中立比較符合盟國利益,可以切斷德國與中東油源間的通道.但1942年盟軍戰事不利,丘吉爾一度希望土耳其參戰開辟中東戰線牽制德國,但羅斯福依然堅持土耳其中立較好.後來盟國考慮,土耳其一旦戰敗會造成無法收拾的災難性影響,因此還是決定讓土繼續中立. 而在土耳其方面,伊諾努雖然內心傾向盟國並且與美英領導人多次密晤,但他考慮,當時土耳其的凱末爾改革仍在進行中,經過多年戰亂的國民經濟並未完全恢復,仍需休養生息,而且土軍裝備與素質遠不能與德國相提並論,冒然與德宣戰將帶來一場民族災難.因此他決定繼續保護中立,同時與盟國保持友善關系和良好默契,以便在戰後獲得更多援助,以提防蘇聯染指海峽. 伊諾努的計劃無疑是非常符合土耳其的國家利益的聰明選擇,使土耳其在二戰中得到休養和發展,改革也繼續推進並獲得成功.二戰後,伊諾努就全面倒向美英並加入北約. 圖為1943年1月丘吉爾在安達納郊外一節列車車廂內密會伊諾努的照片.土耳其在二戰中保持中立但偏向盟國的立場可見一斑.
希望採納
F. 丘吉爾的傲慢,你了解他嗎
從各種事例不難看出丘吉爾的傲慢。
1914年,奧地利王儲在薩拉熱窩被刺殺,點燃了一戰的導火索,德、奧與英、法、俄兩種陣營開始針鋒相對。最感惶恐還是奧斯曼土耳其,那時奧斯曼帝國不只有今天的土耳其的國土,它有著北非以及中東的大片領土,今天的阿拉伯國家大部分都位於奧斯曼帝國境內,像巴勒斯坦、沙特等國家。由於土耳其的地理位置,註定是沒有辦法置身事外的。
土耳其找到英國人,英國人保證自己的利益,表面上做出支持土耳其的樣子。大戰前夕,英國人的傲慢是他們幡然醒悟,對其提出的結盟的建議。身為海軍大臣的丘吉爾直接拒絕。同時,丘吉爾傲慢的告訴土耳其人:英國是“歐洲內唯一保持制海權的國家”。也就是說,土耳其無論是什麼立場,對英國來說無關緊要。丘吉爾的傲慢會付出代價的。
G. 丘吉爾為什麼會在二戰結束前夕說:「我們的新敵人是俄羅斯」,為什麼主張冷戰(搞勒冷戰)!
1樓寫了這么多居然沒有回答樓主一句...混積分的.
2樓觀點其實是錯誤的.丘吉爾這句話沒有說錯,不存在問題.的確蘇聯歷來是資本主義的頭號大敵,但是丘吉爾在戰爭結束前夕把蘇聯說成敵人,就不得不加一個新字沒有了這個新字,那意思就是你丘吉爾從來就是把蘇聯當成敵人,那麼還虛偽的和蘇聯聯盟對抗德國,明擺利用完了過河拆橋.這樣全世界會怎麼看英國.事實是沒有改變,但是你直白的說出來就是小人了.
現在來回答樓主的兩個問題.
之所以在戰爭結束前夕說這樣的話,是為了提醒議會和美國等盟友: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防止被勝利沖昏了頭的美國和蘇聯分一杯羹.而戰爭後期,丘吉爾已然預見到了東歐會在戰後成為蘇聯勢力范圍,這樣嚴重的損害了英國在歐洲的利益,和德國是差不多的.所以資本主義國家的任務是消滅法西斯勢力,然後再消滅社會主義.
但是為什麼不發動戰爭而搞冷戰呢?那是因為戰後各國忙於恢復經濟,再無餘力對蘇聯這樣的大國開戰,而戰後的蘇聯在軍事和工業上都已經超越了英國,和美國平起平坐,英國自然不敢貿然進攻,否則英國可能會在辛苦抵抗了德國之後,反被蘇聯征服.
蘇聯不單是社會主義,而且還是俄羅斯.這有什麼關系呢?多研究歷史,就可以知道俄羅斯歷來被歐洲鄙視的.俄羅斯本來就是在亞洲土地上崛起的,通過吞並西方土地,最後版圖在東歐露出一個小頭,就自稱是歐洲國家而非亞洲國家.主宰著世界進程的歐洲自然不會承認,所以一直看不起俄羅斯,認為俄羅斯是亞洲的野蠻國家,還要冒充自己人.到了十月革命後,社會主義在俄羅斯崛起,俄羅斯終於從名義上成為了歐洲的敵人.而至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水火不容的原因,唉這個是應該人人必備的,樓主多看書籍就可以理解到的,焦點集中在了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上.社會主義的理
除了制度上的敵對,冷戰期間還通過和政治扶持和壓縮蘇俄戰略空間等手段打擊對手.
由於東歐已經是蘇聯勢力范圍,英國傳統的大陸政策被蘇聯打破,英國在戰後變成二流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難以與蘇聯抗衡.所以英國極力加強和美國的聯盟,並且誘試美國承諾在歐洲繼續駐軍,將美國力量拉入於蘇聯的沖突中.其次,允許西德建立軍隊,並且將西德拉進北約.英國在反對蘇聯中其實顯得有些卑鄙下流.首先想和美國簽定石油協議,明著告訴美國可以在中東建立勢力.然後由於國內經濟困難,停止了對土耳其和希臘的軍事援助,但是在此之前不忘記告訴美國,英國的援助將要停止,美國必須進來補這個缺,以達到讓美國和蘇聯抗衡的目的.而經濟手段,其實英國沒有能力採取什麼經濟手段,因為社會主義國家清一色的貧困,英國堵住了地中海,美國再封鎖了中國海域,那麼社會主義國家的出海口基本完了.
東歐巨變和中美建立外交,改變了世界格局,再度步入資本主義統治世界的局面,但是身為資本主義的俄羅斯依然受到歐美的壓迫.1993年歐盟成立,歐盟成立的目的除了共同發展經濟和文化融合之類的漂亮話外,還有兩個重要目的:1、抵制美國力量.2、排擠俄羅斯.蘇聯的解體讓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鬆了一口氣,當這個最大的敵人消失後,這些列強的子孫就開始了歷來的勾心鬥角.歐盟不甘心美國這個盟友獨霸世界,也不希望俄羅斯稱霸歐洲.歐洲之所以支持美國在中東建立勢力,是要將俄羅斯的戰略空間縮減到最小,最後俄羅斯在西邊已無利益,被迫轉向東邊.
其實說不上根本性的變化,因為俄羅斯歷來被歐洲排擠.而俄羅斯也歷來有著稱霸歐洲的野心.所以波蘭部署導彈防禦,見很正常了.
沒錯.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的世界霸主.而俄羅斯自階梯後的目標就是恢復解體前的國際地位和軍事實力,至今俄羅斯軍事實力已經保持在了前蘇聯的80%,成為了挑戰美國霸權的最大敵人,受到美國的挑釁更不必說,最出名的是美國飛機掠過俄羅斯的航母,或者是什麼戰艦我忘了書上看到的.而阿富汗被納入美國勢力范圍,而波蘭也希望通過美國的提攜,成為中東歐的大國,這實際上就標明了俄羅斯不能西進,一旦西進,就只能表明和美國宣戰,這樣等於扼殺了俄羅斯在歐洲的戰略空間.而在亞洲美國也不讓俄羅斯好過,韓國、日本的崛起,乍看之下好象是為壓制中國准備的,其實壓制對象還包括俄羅斯.西邊從來都是俄羅斯偏重地區,東邊相對落後,一旦俄美戰爭爆發,美國可以通過韓國和日本從東方進軍,繞過西方俄羅斯密集的防守,直接進入俄羅斯後方.這樣就讓俄羅斯的防禦彈性縮小,在戰時就不得不在東邊部署大量軍隊,以防止美國進攻.要改變如此被動的局面,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就是和中國結成軍事同盟.中國不但底處俄羅斯東南方,而且和俄羅斯國土有大面積的接觸,俄羅斯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中國沒美國征服,這樣以來,俄羅斯南方就露空出一大片防禦空白,美國直接從中國北部出兵,就可以到達俄羅斯中部,切斷俄羅斯東西聯系,最要命的是中國疆土遼闊,你實在猜不準會在哪個地方出兵.所以俄中合作越來越多,一來俄羅斯得依靠中國的穩定來鞏固自己在東邊的防禦,二來是中國依靠和俄羅斯的合作,取得了新的生存空間,和新的武力威懾.所以中俄是美國在亞洲的軍事競爭對手,一旦美國入侵中國,俄羅斯將不得不參戰.其實反觀中國也一樣,俄羅斯親了美的話,那麼中國北方也就露出了一大片防禦空白.但是中俄並未結盟,原因是自古我們就是敵對的,迫於形式而團結在一起,美國一旦消失,中國對俄羅斯而言將無利用價值,當然,假設日本也沒有再強大.到時,中俄沖突會一下子裸露出來.於是這個世界變成了多方鼎立.小國戰爭不斷,但大國間就似乎很平靜,雖然誰都想對方一夜間死掉
H. 為什麼挪威戰役失敗以後,策劃者丘吉爾沒有像一戰時土耳其戰役那樣被解職,反而代替張伯倫成了首相
應該來說,丘吉爾在英國國內的威望還是很高的,一戰期間擔任國防大臣,並致力於建設英國海軍,並確保英國海軍在一戰後繼續保持優勢(雖然華盛頓體系裡美國也擁有同等的制海權)
而且張伯倫擔任首相時,英法等國對法西斯主義推行「綏靖政策」,對納粹德國和義大利擴張的姑息縱容,讓法國戰敗投降,英國人嘗盡本土孤軍防禦作戰的苦果。丘吉爾是一直反對「綏靖政策」的,他主張不畏懼德國的力量,誓死抵抗和捍衛英國的國家利益,體現了英國大眾的願望和心聲,所以英國民眾推選他擔任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