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中國和土耳其哪個冶鐵技術早

中國和土耳其哪個冶鐵技術早

發布時間: 2022-03-06 18:20:35

Ⅰ 冶鐵技術是中國最早的嗎

是的,冶鐵術是中國最早。
商周時期中原地區青銅冶煉術已達到相當水平,但是從商代中期到周末數百年間,人工冶鐵術並未在高超的冶銅技術的影響下發展起來,西周末偶見人工冶煉的鐵器時,仍使用隕鐵。新疆屬於中亞的一部分,大多地方的地理地貌與中亞其他地區區別不大,特別是北疆一些大河將新疆與以西中亞國家連為一個大的自然地理單元,考古發現表明在古代它們擁有相同的文化。和中亞其他地區一樣,新疆在公元前20世紀與10世紀之交進入了早期鐵器時代,並很快普及。中、西亞地區發現的早期鐵器為原始的塊煉鐵,窮科克台地墓地出土的鐵器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所鑒定,為塊煉鐵或滲碳鋼,中原地區最早出現的人工冶鐵亦為塊煉鐵,早期的冶鐵技術一致,從新疆和中原地出土的金鐵合體或金玉合體的器物看,早期鐵器十分珍貴。商代開始,中原和古西域就有非常密切的文化聯系,商末貴族墓葬中的玉來自西域,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中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品,這里還出土過一面早期銅鏡,背面為線描的動物紋飾,明顯不是中原體系的銅器,風格類同的銅鏡在和靜縣察吾乎溝文化中發現過—件,德國柏林博物館收藏品中有一件,虢國墓地的那面銅鏡顯然是西來的。鄯善縣洋海墓地出有一銅鐵合體的鐵器,同墓地出有管銎戰斧、鈴形鏤孔銅器等,這些銅器在西亞等地公元前一千六、七百年遺址中就有發現,中原和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的同類銅器年代到商末。最近在塔什庫爾乾地區發現喇叭口狀銅耳環,它是安得羅諾沃文化中的典型銅器,類同器物在甘肅河西及中國北方地區都有發現,年代在商周。上述器物明顯是從西亞、中亞經新疆向中原流布,和這些器物一樣,在西亞和中亞早已出現的鐵器也隨之由西向東傳布。新疆鐵器出現的時代早,發現多,河西沙井文化發現二件鐵器年代可早到西周,關中地區鐵器早到春秋早。人工冶鐵術由西亞、中亞經新疆向中原傳布的線路也基本清楚。冶鐵術傳入中原後,在已經十分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的基礎上,很快發明了冶鑄生鐵,這項工藝早西方一千多年,從此中國的冶鐵術開始領先西方。 最早進入人類視野的鐵礦物無疑是鐵隕石(或簡稱隕鐵),這種不折不扣的天外來客,為人類提供了有關鐵的最初知識。
鐵隕石主要由鐵鎳合金組成,一般含鎳4~10%,極少數隕鐵中的鎳含量可以高達60%。隕鐵的絕大部分都是可鍛的。
有證據表明,石器時代的人們已能夠利用隕鐵。居住在西格陵蘭約克角地區的石器時代的人們,一直用含鎳8%左右的隕鐵製造工具。在北格陵蘭曾發現過一把愛斯基摩人的小刀,由一些裝在海象牙上的隕鐵片組成。在中國,古代隕鐵製品也正在不斷被發現。1972年冬,在河北省藁城縣台西村商代遺址(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1520±160年),發現了一件鐵刃銅鉞。全鉞殘長111mm,闌寬85mm。鐵刃寬60mm,在銅外部分已經斷失,銅身夾住的部分厚2mm,深 10mm。對這件古兵器進行的科學考查表明,「鐵刃中沒有人工冶鐵所含的大量夾雜物,原材料鎳含量在6%以上,鈷含量在4%以上。更為重要的是,盡管經過鍛造和長期風化,鐵刃中仍保留有高低鎳、鈷層狀分布」,研究者據此斷定,這件銅鉞的鐵刃系由隕鐵製成,而整個銅鉞的製作過程是:先將隕鐵鍛造成薄刃,然後再澆鑄青銅柄部。
在我國歷代文獻中,有關隕鐵的記載也可謂不絕如縷。最早記錄隕鐵墮落現象的是《史記》:「秦獻公十七年(公元前368 年),櫟陽雨金四月至八月。」所謂「雨金」是指許多鐵隕石同時墮落,也即現代人所謂的「隕石雨」,而櫟陽是秦獻公的都城,其地在今陝西臨潼東北。其後,唐代樊綽《蠻書》中記載雲南南詔王備有「天降鐸鞘」。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說「南番有毒槊……言從天而下,入地丈余」。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某日,沈括在常州宜興縣曾親見隕鐵墮落並作了詳細記載:「是時火息,視地中只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余,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此後,在《元史?五行志》中也有一段清楚的記載:「元至正十年(公元 1350年)十一月冬至夜,陝西耀州有星墮於西原,光耀燭地,聲如雷鳴者三,化為石,形如斧。一面如鐵,一面如錫,削之有屑,擊之有聲。」
建國以後,許多隕鐵實物也已被陸續發現。如1958年在廣西南丹發現了早期降落的鐵隕石雨,經現場勘查,已發現的十九塊南丹鐵隕石中,最小者為1.3kg,最重者為1.9噸,含鎳量在7%左右。而不知何時落在我國新疆准葛爾地區的一塊重約二十噸的鐵隕石,則是目前世界上收集到的第三大鐵隕石。
以上事實說明,原始民族在早期就已經能夠利用天然隕鐵。而至遲在商代中期,中華民族的先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水平的鍛鐵技術,熟悉鐵的加工性能,認識鐵與青銅在性質上的差別。顯然,中國人對鐵的最初認識只能更早。

Ⅱ 中國什麼時期開始煉鋼鐵

北宋時期。

北宋時期我國煉鐵技術進步、產鐵量大增才出現了根本的扭轉。北宋時期鐵的年產量最高時候已經高達800萬斤,這個產量看起來多,換算成現在的單位也不過就是4000噸鐵(我國現在的鋼鐵年產量都是億噸級的)。

但是在古代,全國年產4000噸鐵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數字了,按照當時鐵鍋的製造重量來計算,這一年下來北宋的鐵產量,如果全拿去製造鐵鍋可以製造100多萬口,有了這樣一個入門級的產鐵量,才能在滿足武器鎧甲、錢幣佛像等用途之外,為民間千萬級的人口的鍋灶服務。

也正是因為鐵鍋在宋代的普及,有力地促進了中華炒菜法在宋代的推廣。

(2)中國和土耳其哪個冶鐵技術早擴展閱讀:

鐵器,以鐵礦石冶煉加工製成的器物。鐵器的出現使人類歷史產生了劃時代的進步。

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北部,赫梯先民墓葬中出土的銅柄鐵刃匕首,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出土的兩塊鐵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鐵器




Ⅲ 冶煉技術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冶煉技術是中國發明的

中國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發明了冶煉和鑄造生鐵的技術並運用其達2000年之久,而歐洲工業國家在文藝復興時才掌握了生鐵冶煉技術,比中國晚了兩千多年。

Ⅳ 冶鐵技術最早出現哪個年代

春秋後期 中國是為數不多的世界冶鐵業起源地之一,早在春秋中葉(公元前六世紀),齊國的鐵冶業就已經和制鹽業並駕齊驅,成為國家政權賴以鞏固的基礎。此後,直到十八世紀,中國的鋼鐵業始終執世界之牛耳。 你看以下中國古代史第一本

Ⅳ 中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的時間是在哪個年代

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是在春秋後期。
從近來考古發掘出土的春秋戰國之際鐵器來看,有用「塊煉法」製造的,也有用鑄鐵鑄造的,更有把鑄鐵件經過加熱退火柔化處理而成為展性鑄鐵的.①從煉得鑄鐵,鑄成器件,進而採用加熱退火的方法,對鑄鐵件加以柔化處理,必須有一個試驗改進的過程.由此可以斷定,我國鑄鐵冶煉技術的發明,應該更要早些.至少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區這種鑄鐵冶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我們從公元前五一三年晉國鑄刑鼎這件事,就可以了解這一點.我們知道,要把刑書鑄在鐵鼎上,不是件簡單的事.即使這部刑書的文字不多,總該有些條文,要把這些條文鑄到鐵鼎上,這個「鑄型」不會大小,所需流動狀態的鑄鐵也不會太少,否則的話,就不可能鑄成功.毫無疑問,中國古代由於改進了煉爐的鼓風方法,提高了煉爐的溫度,很早就發明冶煉鑄鐵的技術,使煉出的鐵成為液體,從而加速了冶鐵過程,提高了鐵的生產率.這對於冶鐵業的發展和鐵工具的推廣使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到戰國中晚期,冶煉鑄鐵和鑄造鐵器已開始分工,新鄭鄭韓古城的內倉、西平酒店村和登封告城鎮,都已發現戰國鑄鐵遺址.
告城鎮發現了熔鐵爐底及爐襯殘片,還發現有拐頭的陶鼓風管以及木炭屑,可見當時熔鐵爐和煉鐵爐同樣以木炭為燃料.①近來考古發掘出土的戰國以迄漢魏鐵農具,大多數是鑄鐵製造的;在同時的手工業工具中,鑄鐵件也占很大比例.一九七七年七月長沙窯嶺春秋戰國之際楚墓出土鐵鼎,口徑二十三厘米(相當於當時一尺),高二十一厘米,腹深二十六厘米,出土時重三千二百五十克(相當於當時十三斤),金相鑒定表明含有少量石墨,基體為鑄鐵.

Ⅵ 為什麼16世紀後中國的冶鐵技術衰落

中國史學家說,我們落後於歐洲是最近三百年的事。之前包括冶金在內的幾乎一切都一直「遙遙領先」,當然只要稍懂些世界歷史就知道這是一種阿Q說法。冶金學上也是如此。
從宋朝煤煉鐵開始,中國冶鐵已經陷入絕境。到了明朝,隨著人口的增長開始明顯超過社會財富的增長,中國包括冶鐵在內的科技開始向下衰落,開始出現逆淘汰的現象。明顯的例子是坩堝煉鐵法和擦生法的普及。坩堝煉鐵成品的質量,前面已經作了說明。到清末,這種垃圾鐵在全中國傳統煉鋼法中占據了30%以上的份額。足見中國冶鐵業已經墮落到了什麼程度。如果說坩堝煉鐵法可能跟古代關系不大的話,那麼擦生可是百分之百的古代發明。最早介紹擦生法的同樣是宋應星《天工開物》卷十《錘鍛》:「凡治地生物,用鋤、鎛之屬,熟鐵煅成,熔化生鐵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剛勁。每鍬、鋤重一斤者,淋生鐵三錢為率。少則不堅,多則過剛而折。」根據共和國初期檢測,北京昌平農具廠名牌產品——「雙棗花」牌鋤板刃部金相組織如下:外層為白口生鐵熔覆層,厚0.14毫米、向內為高碳鋼層,厚0.11毫米、再其次是過共析層,厚0.23毫米、再其次是亞共析層,厚0.15毫米,以下均為熟鐵。
夠了!難道我們就是靠這些碳份不均勻、含硫含磷都超標、缺少鍛煉、不經回火、到最後連鋼都算不上,不鍛不焊的東西去領先世界?也未免欺民太甚了吧?
那麼是不是犧牲了質量就可以換來數量呢?否。明初實行冶鐵專營,每年煉鐵不過九千餘噸,尚且用不完,到了1385年已經積壓達一萬五千噸,因此停煉8年,直到1393年才恢復冶煉。兩年之後積壓增加到一萬九千噸,於是朱元璋詔令停止國營煉鐵,開放人民自由冶煉,只是國家徵收十五分之一的產品。此後直到朱瞻基統治的第九年,國家鐵收入不過27萬7千公斤出頭,摺合全國記賬鐵產量不過是4160噸。這些數字,明朝歷代皇帝的實錄都有,(以上見《明太祖實錄》卷一七六、二四二;《明宣宗實錄》卷一一五)即使按朱瞻基統治頭九年數字逐年上漲(雖然從朱棣統治的第十五年開始中國鐵產量上升就十分緩慢了,之後16年間不過上漲了300噸),到1500年,中國不過年產鐵一萬噸左右。即使未列入收入的民間小煉鐵產量跟入賬鐵產量相當(雖然這種可能性極小),全中國鐵產量也不過二萬噸。而同期歐洲統計鐵產量是多少呢?德意志地區三萬噸、英法各一萬噸。中國人口土地相當德意志六倍(德意志人口按《世界人口歷史圖集》,中國人口按《中國人口史》估計),而鐵產量還不如後者,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歐洲這個時代的鑄鐵基本上只用於鑄炮,並不用煤鑄鐵,絕大多數鋼鐵都是用塊煉鐵法煉出。那時的歐洲軍隊已經普及鋼甲、鋼臂弩、傳統的劍和矛並未衰落。而民用農工具普遍按鐵包鋼原則鍛造。加上回火的普及,性能遠超過中國鋼鐵。可以說此時中國冶金業已經全面落後於歐洲冶金業。至於冶金理論,對比一下G·阿格里柯拉的《金屬論》和上述各明末有關技術的著作,就可以明白中歐之間的巨大差距(阿格里柯拉還只是文藝復興時代眾多冶金技術作者之一)。
其實中國人自己也早已知道自己的冶鐵業不行,從唐朝開始,與漢族政權敵對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冶鐵業就不再居於劣勢,反而居於優勢。遼的賓鐵刀、西夏的冷鍛甲,都是宋朝難以企及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外乎漢族的鍛造和焊接工藝長期沒有大的進步,而且還愚蠢的用煤煉鐵,造成原有的冶鐵優勢縮小乃至消失。唐以後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斗爭長期處於下風,跟冶金的落後有很大關系。從元朝開始,以重物杠桿式投石機的引進為標志,中國開始大量從西方進口先進武器,這種情況一直保持到今天。元朝大量從伊朗進口武器,以至於到明朝中國軍人的盔甲儼然是西亞的翻版;明初居然要仿製越南火槍,之後又引入土耳其火槍、歐洲火繩槍,最後在清朝用仿製的火繩槍取代了中國早期單兵火器;又從葡萄牙引進了子母炮、從英國引進了加農炮(紅夷大炮被認為是威力無敵,其實不過是英國巡洋艦上尋常的加農炮而已,不知道中國人遇到真正的歐洲火葯兵器體系會如何)。即使是尋常刀矛,都要從日本大量進口。戚繼光苦口婆心的說:「(腰刀)鐵要多煉,刃用純鋼。」到公元16世紀中葉,還要由一個不是冶金出身的人提醒造刀工匠鐵要加熱鍛打多次,要用含碳量均勻的鋼。可見這樣的國家冶鐵技術落後到了什麼程度。到清初,兩千多中國軍隊,多是強悍的滿族人,帶足大炮和火槍,面對八百二十六名駐守小而簡陋的土木要塞的俄軍,居然數月不能攻克。俄國還只是歐洲的落後國家。。。

總的說來,中國古代冶鐵技術並不是落後,而是走上了一條歧途。中國人總是害怕鍛造,而情願選擇非鍛造的技術。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合乎邏輯的,中國青銅時代就走的是一條重鑄輕鍛的路。但青銅時代中國跟其它大文明的聯系還沒有打通,落後於世界情有可原,但到了鐵器時代,中國跟其它大文明的聯系已經暢通,竟然還猛走彎路,這就讓人難以原諒了。可以用日本作為中國的最好對比。日本長期是個又小又窮的國家,論閉塞也比中國更加閉塞,但日本人硬是無師自通,走上了一條重視鍛造的路,得到了現代冶金史學家的贊美,他們確實是有理由藐視中國冶鐵業的。
那麼中國為什麼冶鐵業走上了如此歧途呢?原因不外乎如下幾點:
一、 是青銅時代缺乏鍛造經驗的後遺症;
二、 缺乏與其它大文明的交流,基本上這要怪中國的地理環境;
三、 占長期統治地位的儒家不重視,反而鄙視技術,造成國家對技術開發重視不夠;
四、 儒家歧視工人和商人,由於儒家占據統治地位,國家採取了種種歧視工人和商人的政策,造成他們缺乏積極性;
五、 始終沒有建立公民社會,人民缺乏主動性和創造力;
六、 由於國內長期和平,以及儒家打壓軍人,軍事需求無法轉化為國家政策,制約了武器發展,也就進一步造成冶金學發展受到制約(軍事是科技發展的最大動力);
七、 一味追求人口增殖,宋以後,尤其是明朝以後,人民越來越貧困,無法購買先進復雜的——也就是昂貴的鐵器。坩堝鐵和擦生技術的出現跟這條有直接關系。
歐洲則不然,依靠地中海方便的交通,歐洲人長期跟西亞保持密切的往來。青銅時代積了豐富的鍛造經驗,進入鐵器時代以後,始終堅持走表面滲碳+鍛打的道路,雖然因為基督教的影響,在中世紀走了一條很長的彎路,但由於統治階級始終重視軍事,軍事技術帶動民用技術,使鍛造技術不至於衰落得太厲害;在阿拉伯的影響下,終於擺脫愚昧的統治。這時長期的鍛造經驗已經使歐洲擁有大量技術熟練的鍛工,而市民社會的興起,使工人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由於一夫一妻制、晚婚晚育和農牧結合的農業結構,人口增殖始終在合理范圍內,14世紀以後人民富裕,對先進復雜的技術產品有高的購買力;始終跟西亞保持交流,並且不恥向其它文明學習先進冶金技術,比如煉銀的場院法就是從極其落後的墨西哥引進的;合理的人口和農牧結合的農業結構使植被保持完好,可以在17世紀以前始終以木炭煉鐵;希臘的科學萌芽,在文藝復興的土壤上發芽,使技術的發展有科學的強有力支持。
中國古代冶金的重大成就如下:冶煉白銅、冶煉金屬鋅、鑄鐵、水力鼓風機、炒鐵、蘇鋼、用焦炭煉鐵。其中最重要,對世界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我認為應該是鑄鐵和炒鐵。前者使歐洲人可以很快發展出真正強大的大炮;後者是非常經濟有效的冶煉熟鐵的方法。如果中國人不是堅持利用鑄鐵,恐怕世界也很難那麼早的出現大炮。

Ⅶ 中國冶鐵煉鋼比歐洲早多少年

中國自古都是世界一流的國家,只是到了清末時才徹底敗下來。不論哪一個洲的國家的歷史都沒有一個勝過中國的,因此中國冶鐵煉鋼時他們還在襁褓里沒出來呢!

Ⅷ 土耳其和中國哪個強

沒啥可比性,如今的土耳其能考慮的是和中國的哪個省比,而不是和中國比。

Ⅸ 冶鐵技術比西方發達,但為什麼西方比中國先用鐵制武器

冶鐵技術產生於公元前兩千紀中葉的小亞細亞東北部,在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後,鐵匠分散開始傳播。公元前600年傳到中國,大概春秋戰國時期。

Ⅹ 中國冶鐵技術從哪個朝代開始

中國的冶鐵冶煉技術是世界最早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的冶煉兵器,刀劍類。在歷史上中國的冶煉技術也一度領先世界。從發達國家工業革命之後,進入機械化大生產,我國當時正好閉關鎖國,就開始衰敗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6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2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2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6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6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2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9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9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