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干為什麼不進攻土耳其
1. 羅斯福為什麼不同意進攻巴爾干半島
一、巴爾干半島地區,山高溝深,易守難攻。不利於盟軍進攻。
二、巴爾干半島地處歐洲南面,開辟這一戰場,不能形成對德國快速有效的攻擊,也大大削弱對蘇聯的策應。
三、美國想快速擊敗德國,盡快從歐洲抽身,以應對日本在太平洋咄咄逼人的態勢。絕不能進攻巴爾干半島,舍近求遠。
英國希望攻擊巴爾干半島,藉以恢復他的傳統勢力范圍。但對於美國來說,這毫無意義。
2. 什麼鼓舞了巴爾干各國人民反對土耳其壓迫斗爭
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也加入該同盟。
這時,奧斯曼帝國兵力不足,不能與同盟諸國作戰。土耳其人在匈牙利東部、德涅斯特河、摩里亞、達爾馬提亞以及頓河河口遭到一系列失敗。奧波聯軍的節節勝利又鼓舞了巴爾干各國人民反對土耳其壓迫的斗爭。
3. 古代特洛伊是土耳其的城邦,但為何希臘攻打他時土耳其不幫忙
特洛伊也是希臘城邦。古希臘城邦並不僅僅在現代的希臘本土,古希臘文明分部包括今天土耳其西部的的地區。如下如所示,紫色的地區是古希臘城邦的分部,青色部分為古希臘向外殖民的城邦,特洛伊也是古希臘的一部分,是古希臘城邦之一。古代的文明或者國家是不能贏現代的國界來劃分的,這一點請一定要注意。
土耳其這個國家當時是不存在的,在小亞細亞半島東部是安那托利亞人,他們建立了強大的赫梯帝國,不過赫梯人和希臘人接觸並不多,也與特洛伊沒任何關系。安那托利亞人在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化時代以後徹底消失了,逐漸融入希臘人,此後一千年裡,土耳其境內基本都是希臘人在活動。
今天的土耳其形成於今天11世紀以後,塞爾柱人占據波斯後接受了波斯的文化,但是很多游牧民不願意接受波斯文化,所以塞爾柱帝國政府為了防止這些人作亂,就把把那些不接受波斯文化的游牧部族遷往小亞細亞半島,這些塞爾柱人大量移居小亞細亞半島,他們取代了當地的希臘人,才形成今天的土耳其人(直到20世紀土耳其還遺留少量希臘人,奧斯曼帝國後期大搞種族滅絕政策,所以希土兩組關系十分惡劣,希臘獨立後土耳其境內的希臘人紛紛移居希臘,最後土耳其境內的希臘人全部遷走)。
首先我們不能確定荷馬史詩的記載是否一定正確,所以也很難說特洛伊戰爭發生的真正原因。不過希臘城邦當時是以邁錫尼為首的一個聯盟,所以雖然他們不統一,但是邁錫尼是有一定號召力的。根據荷馬史詩的記載,是因為特洛伊王子拐騙了斯巴達國王的妻子,提出要攻打特洛伊,而邁錫尼的支持很大程度是處於對於自己盟主地位得保持。這就好像一個小弟出了事,那麼大哥要出面主持公道,這樣其他的小弟才會繼續跟隨大哥。
4.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統治巴爾干半島時期,對斯拉夫人有那些影響為何當地的民族沖突比較激烈
最大的影響,就是在原本集體信仰基督教的巴爾干斯拉夫民族中,產生了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族-----這在正統基督徒看來是一種難以容忍的「背叛」行為。在不屬於斯拉夫人的阿爾巴尼亞族當中也擁有了大批信仰伊斯蘭教的民眾。另外,同屬於基督教民族的其他斯拉夫人又因為東正教會和天主教會的對立而常常相互敵視,因此,巴爾干各民族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往往一點小小的摩擦就會引起一場大的沖突。
5. 為啥土耳其會在1912年控制巴爾干
巴爾乾地區長期是各大國覬覦的對象,多次遭到大國的統治。14世紀下半期,起源於土耳其內陸地區、後向土耳其遷徙並興起於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半島西北部土耳其入侵巴爾干半島;19世紀中期,奧地利(1867~1918)也開始將巴爾乾的西北部地區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俄羅斯(1547~1917)自從15世紀以來一直打著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在巴爾乾地區爭奪勢力范圍。在這些帝國的統治之下的巴爾干各國人民長期受到民族歧視和宗教壓迫,巴爾幹人民的解放事業往往與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聯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爾幹人民的爭取獨立的運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錯綜復雜的歷史原因,巴爾乾地區的民族和宗教關系十分復雜,歷史遺留問題更是難以解決,特別是領土問題。各個民族都想建立單獨的民族國家,擴大領土范圍。
起因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興起於歐洲東南部、後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區擴張的土耳其軍事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來自歐洲的土耳其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外國瓜分的重要目標。所以這里一直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其中既有歐洲大國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外國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黑山)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各國出於自己的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歐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干危機,然而,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羅斯(1547~1917)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1867~1918)為了對付俄羅斯(1547~1917),便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地利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1913年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干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歐洲大國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集團的矛盾斗爭。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系。這樣,兩大集團對巴爾乾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終於成為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葯庫。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由此而起。
6. 在土耳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中,希臘為什麼最先獨立
當時有沙俄背後支持希臘獨立。
希臘獨立戰爭,是希臘反抗奧斯曼帝國的一場獨立戰爭。19世紀初,希臘人民要求擺脫土耳其軍事專制制度的束縛,建立自己的國家。1821年3月希臘本土爆發起義,並迅速發展到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克里特島、愛琴海諸島嶼、盧麥里以及馬其頓等地。9月起義軍控制伯羅奔尼撒半島。1822年1月1日第一屆國民大會宣布希臘獨立,成立希臘執行委員會。
這場戰爭結束了土耳其對希臘近400年的軍事專制統治,是希臘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希臘獨立戰爭不僅為希臘贏得了獨立,而且促進巴爾干其他地區民族解放斗爭,加速土耳其的瓦解和崩潰。
7. 分析一下巴爾干半島為什麼會成為歐洲戰爭的 「火葯桶」
樓上貼那麼多廢話。。。其實很簡單,因為那個地方本身民族矛盾比較多,又有大國在裡面插手。凡是成為火葯桶的地方都是這樣,矛盾多、對峙多、背後有人,比如說朝鮮半島就是東亞的火葯桶,不就是因為朝韓有矛盾,背後有中俄美在角力么。
8. 「西亞病夫」土耳其:為何實力嚴重衰落,仍能和西方列強硬杠
9. 奧斯曼為什麼要先吞並巴爾干,再回來打君士坦丁堡
奧斯曼帝1299年—1922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因而得名。其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掌握有巴爾干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蘇丹與葉門。
10.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沒有攻擊土耳其
熟悉二戰的朋友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德國的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依靠強大的空軍作為後勤支援,配合以“閃電戰”的思想,在地面機械化部隊的牽引下,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攻陷了大半個歐洲,將戰車一直開到了英國附近,有包括法國和波蘭在內的歐洲大國被德國征服,此時的德國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而土耳其位於亞洲西部的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干半島的色雷斯東部地區,地跨歐亞兩大洲,扼守土耳其海峽(黑海海峽),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歷來是各國戰爭時期的紛爭之地。而在整個歐洲都陷入一團戰火的狀況下,身為歐洲邊境的土耳其卻一直保持著中立的態度,而德國也貌似沒有對土耳其動手的行為,這不禁讓人產生了疑問。因為拿下土耳其德國軍隊既可以直接進軍中東,直取印度,又可以完成對蘇聯的戰略包圍,那麼為何一直到二戰結束都始終未見德國對土耳其動手呢。
最後也是德國自身的的原因,我們知道在一戰之後德國的軍工體系被肢解,但是其之後默默的悄然建設軍隊力量,這其中效果最為顯著的就是空軍,其次是陸軍,但是海軍卻一直是德國的弱項,由於海軍艦艇建設動靜太大,德國一直無法有效將其隱蔽,因此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的力量在歐洲來說是戰力比較弱的。而德國想要攻擊土耳其就必須要經過地中海,雖然英國戰力有損,但是海軍是其強項,而地中海也一直處在英國的保護之中,因此德國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在海上去與英國抗衡,這也是不攻打土耳其的一個主觀原因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