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孔子是什麼人

土耳其孔子是什麼人

發布時間: 2022-02-25 15:24:24

㈠ 鍾子期、孔子是什麼人

鍾子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音樂家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㈡ 土耳其人說孔子是我們土耳其人,你們相信嗎

信才怪,要證據說話

㈢ 孔子是哪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鄒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相傳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 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笛子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㈣ 孔子是什麼國家的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闕里(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遠祖為宋國貴族,殷王室後裔,因避亂而遷居魯國。父叔梁紇,是當時的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可能擔任過魯國陬邑的大夫。母顏氏,名征在。孔子的生年,《史記·孔子世家》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的生月生日,《史記》不載,《春秋·梁傳》記為「十月庚子」,公歷應為9月28日。
孔子三歲之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年輕時做過為人相禮、料理喪事的工作,也做過替人管理倉庫的「委吏」、看管牧場的「乘田」等他後來回憶說:「吾少也賤,胡能多鄙事。「(《論語·子罕》)青少年時代的家境不幸及生活的艱辛,使孔子早早地認識了人生。
孔子自敘「十五而志於學」,自十五歲起開始明確了自己學習的目的和方向,有系統地從事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學習。他學無常師,據說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好學而不厭,鄉人都贊其「博學」。「三十而立」,自三十歲開始獨立地參加社會政治生活,並且創辦了私學,收徒講學,顏淵、子路、冉伯牛、子貢、冉有等就是孔子較早的一批弟子,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招收學生的教育家。私學的創設,打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的傳統,促進了當時學術文化的下移,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和教育的發展。
五十歲以後,孔子踏上了從政的道路。他曾在魯國擔任過中都宰、司空(主管工程建築)、司寇(主管司法刑獄)、相事(以相禮資格參加當時的國君會議)等。五十五歲時,因與當政者季桓子的政見不合,孔子棄官出走,帶著其弟子風塵僕僕地奔走於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在諸侯面前游說,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可結果是處處碰壁,顛沛而不得其志。
十四年周遊列國的漂泊生涯之後,孔子重回魯國,魯哀公和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起用。晚年從事教育活動之外,潛心於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七十三歲時,孔子因病逝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去世後,儒家學派在孔門弟子的傳播下迅速發展,孔子的地位也日益升高。從漢初開始,孔子就被尊為「為漢製法」的「素王」,即有王之道而無王之爵者。漢高祖劉邦去世的前一年(前196),路經魯地,用羊豕三牲全備的「太牢」祭祠孔子(《漢書·高帝紀下》),從此開啟了歷代帝王尊孔和祭孔的先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地位在中國從此真正得以確立。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孔子被追謚為「褒成宣尼公」(《漢書·平帝紀》),這是歷代政府對孔子封謚之始。後來孔的封號不斷增加,如「文聖尼父」、「鄒國公」、「先師尼父」、「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先師、「萬世師表」等等。
孔子的思想學說對中國的哲學、倫理學、社會政治理論、教育學、歷史學、文學藝術、禮儀風俗等等都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對於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形成、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哲學與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裡有兩層俗話說錢是自然的天,如其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的這層意義的天道觀上,孔子還具有辯證法的因素,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語中就論述了「行」、「生」與「逝」的辯證關系。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則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類命運的賦予者,如其謂:「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孔子還相信「天命」的存在,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在人性問題上,孔子主張「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即先天的人性本來是相近的,但由於後天氣習染不同而使之懸殊。孔子敬重「天命」,但卻懷疑鬼神,他一生「不語怪、力、亂、神」,強調「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在認識論和知行觀上,孔子雖然承認人有「生而知之」,但強調的是「學而知之」;他既重聞見,兼重思維,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他主張學行並重、學以致用、言行一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結構中是核心部分。孔子對「仁」含義的解釋頗為寬泛而且多變,每次講解都不盡一致。因為在他看來,「仁」是一種主體的體驗及實踐問題,不必從要領上明確界定,也無需理論論證,他只是根據不同場合、不同的人而作出不同回答。一般認為「愛人」是「仁」的主旨,所謂「愛人」,積極地講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正》),消極地講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即「忠怒」這個「一貫之道」。「仁」的出發點就是承認別人和自己是一樣的人,它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則。孔子的「仁」人微言輕倫理思想,可以涵蓋一切善良的品行,他提出的孝、悌、忠、信、恭、寬、敏、惠等許多道德規范,都從屬於「仁」。在如何實現「仁」即道德修養的功夫方面,孔子認為這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只要「能近取璧,可謂仁之方也己」(《論語·雍也》),即能做到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就可以了。所以孔子特別強調「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論語·里仁》),意即主要是靠主體的自覺,不能光有主觀願望和動機,選擇道德行為的自由人人都有條件,沒有任何理由或借口不去實踐「仁」。其次,孔子提出了「仁者安仁」的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即道德不僅要靠意志,也需有情感,這是自覺性來源的心理基礎。
3、政治思想:「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體現,他反復主張「為國以禮」、「齊之以禮」、「約之以禮」。在「禮」與「仁」的關繫上,孔子一方面認為「克己復禮為仁義」,另一方面又強調「人而不仁如禮何」。孔子主張禮樂治國,便更突出以德治國,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又說:「道之於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即認為道德教化在政治中的作用,決非刑罰所能達到的。孔子要求統治者必須有表率的作用,「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能不正?」(《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為政者本身正直後,才能在處理政事時做到公正。孔子還主張在政治上的「正名」,認為「名不正則言不則,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由「正名」出發,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子認為,為政的理想目標應是「足食、足兵、民信」,其中以取得「民信」為先。至於政治形式,孔子主張君主集權,但又反對個人獨載和大臣專政。
4、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在四十餘年的教學生涯中,孔子不僅培養了眾多的學生,而且也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對象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他說:「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證·述而》)因此在其弟子中有各種身份的人。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君子」,即既能輔助統治者施政,同時也是「志於道」、「謀於道」、能夠「喻義」、講求道德的人。正因為孔子以培養「君子」為其教育宗旨,所以他反對「家稼」、「學圃」這些具體的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教育內容以「文、行、忠、信」所謂「四教」為主,其中「文」即指西周以來的禮樂制度的典籍,而「行、忠、信」都是屬於德育教育范圍內的。所用教材是經他整理過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即後世所稱的「六經」,還有傳統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在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上,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極有價值的思想,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敏而為學,不恥下問「(《論語·公治長》)等等。
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但後世一般認為是他整理、刪修或編定了儒家的「六經」,盡管少數學者對此說法表示懷疑。為了教學上的需要,孔子陸續設置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門課程,還親自編訂了一些課本。這些課本的材料都屬於古代文獻,孔子「信而好古」,因此基本上保留了這些文獻的史事內容與文字風格。當然,任何課本總會體現教育者的較多意圖,孔子正是依據自己的政治、哲學、倫理、藝術、歷史等觀點,對大量古代文獻進行篩選,然後才編成新的課本的。
孔子的思想學說主要匯集在孔門弟子集輯的《論語》中,《左傳》、《孟子》、《荀子》、《史記·孔子世家》有關孔子言行的記載,也較可靠。

㈤ 孔子是哪國人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09

㈥ 孔子是哪國人

春秋時期魯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 ,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 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親兄長微子啟 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孔子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歷公元前551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記·孔子世家》說。)申時於陬邑昌平鄉誕生。

(6)土耳其孔子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孔子在中華文明的進步史上的貢獻:

1、文獻學上的貢獻

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時有詩3000餘篇,孔子選取其「可施於禮義」的 305 篇,按風、雅、頌分類,形成《詩經》文本,並作了解說。

《尚書》又稱《書》、《書經》,中國古代最早的歷史文獻,相傳為孔子編定。

2、史學上的貢獻

孔子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春秋》的作者。全書僅 1.6 萬余字,卻記載了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共 242年的魯國歷史。

孔子修《春秋》,是出於撥亂反正的政治目的。《孟子 滕文公下》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史記太史公自序》稱,《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孔子修《春秋》,確立了許多書寫歷史的原則和凡例,最著名的是所謂「春秋筆法」,即:用簡約的文字表達復雜的微言大義,褒善貶惡,「一字之褒,如同華袞之榮;一字之貶,無異斧鉞之誅」。

孔子修《春秋》,通過把歷史的原始記錄改寫成歷史著作,創立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史學。應該說,不是司馬遷而是孔子,才是中國史學之父。因孔子作《春秋》,「春秋」二字便成了歷史的代名詞。

3、哲學上的貢獻

《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國哲學之源。《漢書藝文志》記《易》之由來,「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認為在《易》之早期發展史上,有三個至關重要的階段: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周文王由八卦演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孔子作《易傳》是第三階段。

《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孔子好《易》,是「觀其德義」。

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覺注意到《易》的「德義」層面,發現了蘊含於《易》之中的豐富哲理,於是作《 易傳》十篇予以系統闡發。可以說,是孔子使《易》轉向哲學,從而引發了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4、政治上的貢獻

孔子從「仁者愛人」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實行仁政德治,將社會公正、秩序、誠信和人民的福祉擺在第一位。提出為政要從自身做起,「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認為「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優於「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法治。他的政治理想,一是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一是實現「天下有道」的「小康」社會。這是孔子為中國人設定的兩個理想社會的目標。

5、教育上的貢獻

孔子創辦民營學校,是打破奴隸主階級對教育資源壟斷的第一人。孔子高舉「有教無類」的旗幟,沖破了教育上的分配不公,是教育面向平民的第一人。

孔子先後培養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是中國模範教師第一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尊為「萬世師表」。

孔子在教學活動中,選編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傳授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技藝;將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育。孔子在其豐富的教學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㈦ 孔子是什麼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 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 性善論(「一陰一陽孔子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 中庸又適時之變為 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 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 「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 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 德治」或「 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 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 思想家、 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 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 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 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 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 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孔子聖跡圖》之《麒麟玉書》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 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 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 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 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 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 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 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 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 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 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 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童子問易》在 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

史學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孔子聖跡圖》之《命名榮貺》知」(《為政》),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的治史觀不僅反映到治史態度和治史主張上,而且還體現在歷史發展觀中。孔子認為歷史在不斷「損益」,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周代正是在總結夏、殷二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歷史不是倒退,而是後來居上,是前進發展著的。盡管這種思想很朦朧,但卻是我國史學史上進化論的可貴的開端。

㈧ 孔子是什麼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弟子3000,曾周遊列國,講述學說。對後世影響極大。

㈨ 孔子是什麼人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4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8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7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4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40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8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4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00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6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