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進攻維也納
1. 土耳其為何要攻擊敘利亞,歷史恩怨不是主因,都怪庫爾德勢頭太盛嗎
主要是因為彼此之間的利益沖突,所以才會這樣。
2. 為什麼奧斯曼帝國在維也納戰敗了
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歷史背景。
可以說在16世紀,歐洲戰爭的主旋律實際上可以歸納為西班牙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同盟與法國與奧斯曼的瀆聖同盟之間的戰爭。在伊比利亞大婚之後,結合了阿拉貢與卡斯提爾-萊昂王國的西班牙一舉成為了歐洲最強的國家。由於與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聯姻,西班牙王位也變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在最頂峰的時刻,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甚至被選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西班牙在海外的殖民也如火如荼,形成了第一個日不落帝國。所以奧地利哈布斯堡與西班牙的聯盟在16世紀是整個歐洲最強的勢力。由於哈布斯堡同盟,法國的地緣政治非常危險。往北尼德蘭低地,往東萊茵與阿爾卑斯山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往南的比利牛斯山脈之後是西班牙的領地。可以說法國被哈布斯堡同盟包圍了。在16世紀,法國不僅自己對於義大利的野心屢次破產,而且國內的勃艮第地區由於與西班牙之間有著繼承爭議,岌岌可危。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法國一反中世紀的宗教狂熱,在國家利益面前選擇與異教徒奧斯曼結成聯盟。這個「鳶尾花與新月的同盟」在當時的歐洲看來簡直是臭名昭著

但是為什麼奧斯曼在大突厥戰爭中失敗了呢?1,軍事方面(1)西歐的軍事改革在三十年戰爭中,由於瑞典軍隊優秀的表現與強大的戰鬥力,使得西歐的很多國家開始仿照瑞典的古斯塔夫改革,建立屬於國家的常備軍,對於火炮的戰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所以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方面的戰鬥力有很大的提升。
(2)奧斯曼的火炮不足在奧斯曼圍攻維也納的戰役中,奧斯曼軍隊有130門野戰炮與19門中口徑炮。而神聖羅馬帝國這邊守軍就有370門火炮,所以奧斯曼的火炮數量不足
(3)維也納的死守在圍攻維也納之前,奧斯曼首先攻佔了維也納南部的佩希托爾茨多夫。但是佩希托爾茨多夫是在投降後被奧斯曼軍隊屠殺的。這讓維也納的守軍選擇了死守到底,拒絕投降。
(4)優秀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與強勁的波蘭翼騎兵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在維也納戰爭中的及時趕到扭轉了戰局。在維也納戰役中,他率領了歷史上最大的騎兵沖鋒,共18000名騎兵,3000波蘭翼騎兵打頭,一舉沖垮了奧斯曼的防線。此役過後,揚.索別斯基被稱為了波蘭雄獅。
(5)奧斯曼的軍隊組成復雜除了奧斯曼自己的軍隊外,還有自己附庸國摩爾達維亞與特蘭西瓦尼亞的軍隊,克里米亞韃靼部落的騎兵以及反哈布斯堡的匈牙利叛軍。但是韃靼騎兵拒絕聽從命令,而其他軍隊的戰斗里實際較弱,只能靠奧斯曼自己的軍隊。
(6)奧斯曼戰術指揮失當與軍隊嘩變
在援軍到達之時,奧斯曼的軍隊統帥大維齊爾Merzifonlu Kara Mustafa Pasha選擇了分兵,一部分抵抗援軍的到來,另外一部分則繼續圍城,希望在波蘭援軍到來之前攻下維也納。然而不僅城沒攻下來,並且防線也被打破。奧斯曼軍隊圍城損失了20000士兵,又在波蘭軍隊下損失15000士兵。這也直接導致了這位統帥撤退後被蘇丹默罕默德四世下令裂肢處死。
然而這並沒有改變奧斯曼軍隊的節節敗退的現狀,在布達佩斯戰役(Battle of Buda)失去了匈牙利原首都後,在1687年莫哈奇戰役(Battle of Mohcs)中奧斯曼更是慘敗,神聖羅馬帝國僅以600士兵的生命就使得奧斯曼損失了10000的士兵
連續的失敗讓奧斯曼的士兵滋生了不滿,指揮官因為畏懼被憤怒的士兵所殺選擇直接逃走。蘇丹自己的軍隊:近衛軍(Janissary)與近衛騎兵(Sipahis)在下層軍官自己的指揮下直接向伊斯坦布爾進軍。最終奧斯曼的廷臣與軍官決定直接廢黜現在的蘇丹默罕默德四世,改立蘇萊曼二世。
但是這並不能解決奧斯曼帝國的混亂,最終在1697年塞爾維亞的森塔戰役中(Battle of Zenta),奧斯曼犯了致命的錯誤,他們選擇了橫渡蒂薩河。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抓住了奧斯曼的失誤,對渡河的奧斯曼士兵發動了奇襲,土耳其的士兵擁擠在橋上成為了火炮最好的靶子。整場戰爭成為一場屠殺,30000奧斯曼士兵戰死,其中有10000是淹死的,而神聖羅馬這邊僅損失2000士兵,僅有400人戰死。
這場戰爭最終強迫了現任蘇丹穆斯塔法二世簽訂了卡爾洛維茨合約(Treaty of Karlowitz),奧斯曼放棄了匈牙利與特蘭西瓦尼亞。
2,外交方面
(1)奧斯曼等待了15個月,給了奧地利外交空間
奧斯曼為了避免第一次圍攻維也納的失敗,即冬天圍城,等待了15個月。這使得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有了足夠的時間尋求足夠的盟友和將大本營遷出維也納。在這期間,教皇宣布成立神聖同盟(Holy League),奧地利與波蘭建立攻守聯盟。奧斯曼實際為自己挖下了一個更大的坑
(2)奧斯曼樹敵太多
在1663-1683,奧斯曼連續向波蘭與俄羅斯開戰,這使得兩個國家對於奧斯曼的警惕提升。而且由於在波蘭土耳其戰爭中戰敗的波蘭,一反之前瑟姆的低行政效率。眾所周知波蘭的貴族的民主,如此低下的效率,但是由於奧斯曼的威脅,盡然很快的組成了一支大軍並且加入了神聖同盟。
(3)俄羅斯的中途加入
俄羅斯與奧斯曼在黑海的國家利益有很大的沖突,俄羅斯一直渴望獲得黑海的入海口,但是奧斯曼卻控制著克里米亞韃靼人的部落。而且更不巧的是,在1682年簽訂的俄土20年合約,1683年新的沙皇就繼位了,而且還是俄羅斯史上最偉大,最有雄心的彼得大帝。彼得大帝得知奧斯曼向神聖羅馬帝國宣戰之後,立馬撕毀了停戰條約,加入了神聖同盟,與原本的老仇家波蘭聯手。這是俄羅斯第一次積極介入歐洲的聯盟。但是對於奧斯曼來說,卻是一個噩耗,這意味著奧斯曼將受到三方的壓力。
(4)法國牽制的失敗
實際上,奧斯曼進軍歐洲必須要利用法國牽制神聖羅馬帝國。同理法國要想進軍神羅,也需奧斯曼的進攻。太陽王路易十四自然了解這一點,在1688年他趁奧地利對付奧斯曼的時機機攻打低地區域。但是他忽略了一點,曾經西班牙足夠強勢,整個歐洲對哈布斯堡充滿了敵意,所以法國可以利用瀆聖同盟牽制哈布斯堡家族。但是在如今,法國自己是歐洲的霸主,在1678年法荷戰爭中蠶食大量的低地領土已讓所有的敵意都匯聚在法國的身上,如今的趁火打劫更是讓整個歐洲不滿。
在1686年,以奧地利為首的國家就建立了針對法國的奧格斯堡同盟(League of Augsberg)。在1689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加入後,大聯盟(Grand Alliance)就此建立。在1688年,法國趁火打劫的行為直接引發9年戰爭,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勃蘭登堡(後來的普魯士),瑞典,葡萄牙,巴伐利亞王國,薩伏伊公國,薩克森公國,巴列丁奈公國加入對法戰爭。就算是實力再強的法蘭西也無法抗衡整個歐洲,在1698年法國不得不歸還洛林公國並且放棄萊茵河以東的土地。由於法國觸了眾怒,奧地利也能夠專注於對付奧斯曼。
3,政治方面(1)近衛軍的墮落
奧斯曼的近衛軍(Janissary)一直是土耳其人的驕傲。近衛軍一直是通過Devirme的方式進行篩選的,奧斯曼在攻佔的基督教省份中,獲得8-18歲的基督教奴隸男孩(因為穆斯林是不能成為奴隸的),讓他們信奉伊斯蘭教,遵守土耳其的傳統,並且用嚴厲的訓練訓練出來的屬於蘇丹自己的衛隊。這些近衛軍甚至是不能結婚的甚至留鬍子的。雖然出身是奴隸,但是這些近衛軍還是會有自己的薪水,而且表現優異的近衛軍甚至可以進入宮廷任職並且給予一等公民的地位。在這樣制度下,土耳其的近衛軍保持著優秀的戰鬥力。
然而近衛軍的制度使得奧斯曼多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近衛軍。而且近衛軍的晉升制度使得越來越多近衛軍進入宮廷,獲得了巨大的權力。他們開始攫取更多地特權與權力,蘇丹也不得不屈服。漸漸的近衛軍開始允許結婚生育,留鬍子,並且讓自己的後代有權利進入到軍隊,這樣就使得近衛軍不得不擴招。擴招的代價就是原本的嚴格訓練沒有了,精英的戰鬥力也急劇下降。在大突厥戰爭的莫哈奇戰役後,近衛軍甚至違背了對蘇丹的絕對忠誠,向伊斯坦布爾進軍。他們也開始干涉與拒絕改革,最終架空了蘇丹,導致奧斯曼政局的崩壞
(2)連續的王位變更與王權的衰落在1683年到1699年的戰爭的16年中,奧斯曼就換了4任蘇丹
默罕默德四世,統治時期1648-1687,在位39年,因為戰敗被軍隊廢黜(於1693年死於51歲)
蘇萊曼二世,統治時期1687-1691,在位4年,病逝(死於49歲)
艾哈邁德二世,統治時期1691-1695,在位4年,因為連續戰敗憂傷,染病去世(死於52歲)
穆斯塔法二世,統治時期1695-1703,在位8年,因為想要重振蘇丹的權力,在埃迪奈爾事件後被廢黜(同年去世,死於39歲)
連續的蘇丹變更使得王權進一步衰落值得提一句,維齊爾是指伊斯蘭國家的宰相。在默罕默德四世在位期間,他給予了維齊爾巨大的權力,以至於他後來自己都被新任命的維齊爾給廢黜了。
4,經濟方面(1)大航海時代,奧斯曼的商業地位下降原本在發現新大陸與跨越好望角之前,歐洲諸國與遠東,印度地區的貿易必須通過紅海。可以說阿拉伯帝國的繁榮也是由於處於商路之中。在16世紀,奧斯曼占據了這個重要的貿易路線,這給奧斯曼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提升。但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商人為了減少奧斯曼的抽成,選擇從南非的貿易路線而非從紅海的貿易路線,來自新大陸的貿易也很少直達奧斯曼帝國,這使得奧斯曼的收入大幅下降。
更重要的是,發現了新大陸,土地這一稀缺資源的增加使得歐洲的國家得以突破馬爾薩斯陷阱,人口的增長速度以及人均財富得以提升。而奧斯曼無法享受這一紅利
(2)通貨緊縮奧斯曼的通用貨幣是叫做akce的銀幣,但是隨著奧斯曼帝國內部人口增長,收入增加,國家支出增加,對於貨幣的需求增加了。然而由於銀礦的缺乏,奧斯曼缺少足夠的貨幣最終導致嚴重的通貨緊縮。然而由於歐洲的國家發現新大陸,來自新大陸的銀礦補充了歐洲的貨幣數量,使得歐洲的國家迎來了良性的通貨膨脹,奧斯曼的經濟實力進一步下降。
(3)對於Avariz稅與Timar的濫用奧斯曼帝國有一種Timar的支出,即蘇丹將某一領地的稅收作為獎賞送於某人,這些受賞賜者一般都是軍人。然而由於為了讓軍人效忠,奧斯曼大肆獎賞timar,導致巨大的財政支出。為了彌補支出,奧斯曼不得不進一步對外擴張以獲得更多的領土來封賞timar,然而這樣需要更多的士兵與對於士兵的timar,形成了惡性循環。不過這種Timar制度在16世紀有了明顯的緩解
但是Avariz稅是奧斯曼帝國在戰爭或者緊急狀況下向民眾收的稅,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征稅。之後奧斯曼將這些家庭劃分為更大的組別avarizhane,每個組別里有很多家庭,然後實行包稅制(tax farming)。即中央政府現決定在這里收多少稅,然後由地方的收稅官進行收取並且上交。
但是後來由於帝國連年的戰爭,導致財政緊張。原本作為緊急狀況與戰爭時期的Avariz稅竟然成為了帝國的經常項目。加之,奧斯曼帝國官僚的腐敗以及地方的橫征暴斂,使得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受到影響,叛亂增加。
總而言之,就是奧斯曼原本內部就很多問題,只不過因為持續擴張與持續勝利掩蓋了問題。當慘敗之後,這些定時炸彈全部爆炸,導致多米勒骨牌效益。奧斯曼覺得自己優勢很大,奧斯曼a了上去,奧斯曼打出gg
3. 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土爾其幾乎同時建立,為什麼兩者沒有打過仗
蒙古帝國內訌,分裂,迫使西征停止。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是在13世紀由蒙古乞顏部鐵木真建立的的政權。包括中國元朝、金帳汗國、伊利汗國、察合台汗國等,廣義的蒙古帝國還包括之後的北元和其他蒙古政權。
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建立後屢次對外侵略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時,蒙古帝國已佔據包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遼闊地域。
1260年,蒙古帝國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而走向分裂,蒙古帝國隨之解體。
1264年忽必烈奪得汗位後,原屬蒙古帝國的術赤後王封地、察合台後王封地、窩闊台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分別成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後蒙古人建立的政權被西方統稱為「蒙古帝國」。
(3)土耳其為什麼進攻維也納擴展閱讀:
遠征四方:
參見:蒙古第一次西征之戰、蒙古第二次西征之戰、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戰
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台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佔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1162~1227)的孫子拔都攻佔基輔。
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達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方,但奧地利、波西米亞聯軍擊退了蒙古軍的進攻,這也是蒙古軍隊在歐洲第一次被擊敗,由於1242年窩闊台的死訊傳來,拔都以爭奪蒙古大汗汗位的繼承權為借口,率軍撤退東歸。
其實如此長的距離,拔都即使趕回去,也未必趕得上汗位爭奪,此時蒙古軍隊已成強弩之末,繼續西進,必將受到歐洲三強英國、神聖羅馬帝國、法國軍隊的抵抗和遍地城堡的頑強堅守(之前這三大國的主力軍隊都未曾參戰,甚至都沒有引起重視),此時找個借口撤軍可避免身敗名裂。
蒙古帝國還曾於1257年進攻越南北部地區。元朝滅宋後,希望把在宋朝失去的原來中國領土安南奪回來,元軍又分別於1285年和1287年兩度攻佔越南北部的地區,即當時的越南陳朝。大越與其宿敵占婆(越南南方的印度教政權)聯合擊退了元軍。元軍還曾經進攻佔城(今越南南部)。
1287年元軍攻入緬甸北部的蒲甘王國,並深入緬甸北部中部東部,部分元軍進入阿薩姆地區,之後在1303年退出緬甸南部地區,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是中國領土,屬元朝的雲南省。元軍於1292年至1293年對爪哇島發動的海上遠征也無功而返。
1274年和1281年,由於日本鐮倉幕府拒絕忽必烈要日本臣服的要求,侮辱並殺死元朝使臣,忽必烈兩次試圖教訓日本,第一次,1274年,在蒙古大將忻都、高麗大將洪茶丘率領下,攻陷對馬島,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陸並進攻。
128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派蒙古大將阿刺罕擔任總司令(行省右丞相)、漢人大將範文虎擔任副總司令(行省右丞),分南北兩路,在對馬島上會師。會師之後,阿刺罕逝世。大汗忽必烈命副宰相(中書省右丞)阿塔海前往接替。
可是範文虎企圖由他來完成這件事,沒有等阿塔海到達,即行進軍,在日本平壺島(長崎北)登陸,結果不久碰上台風,這次台風歷時多天,好不容易風雨停住,範文虎發現他已無法收拾這個殘局,就把已經登陸駐扎在山下的約十餘萬人的部屬,全部遺棄,自己和一批高級將領,乘上殘余的幾艘戰艦,悄悄逃走。
4. 奧土戰爭中奧地利和土耳其轉而相互合作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
一方面是出於在兩國佔領地區內鎮壓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兩國對抗在19世紀初葉軍事實力和政治力量大大增強了的俄國的共同要求。整個說來,奧土戰爭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5. 土耳其離歐洲那麼近,為什麼近代遭遇這么慘
土耳其最近幾年的發展並不是很好的原因是自己並沒有好的時機發展,所以遭遇很慘。土耳其雖然在離著歐洲很近但是離著近還是有著一定的弊端的。離著歐洲近不一定在歐洲的人口上占優勢所以是發展的很被動的情況。但是土耳其的旅遊業發發展的還是挺不錯的。
歷史上的土耳其還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在以前的疆土十分的遼闊稱霸歐洲,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奧斯曼土耳其也衰落了,以史為鑒的話 近幾年的土耳其的遭遇也是很相似的所以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並不是很順利。
6. 土耳其軍隊為什麼會被圍困在維也納
1660-1664年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而爆發的。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哥特哈德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到蒙特庫科里元帥統率的奧軍迎頭痛擊。
根據1664年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特蘭西瓦尼亞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在1683-1699年戰爭中,土耳其企圖利用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1683年7月,土軍圍困了維也納。
7. 土耳其為什麼要進攻敘利亞庫爾德人
土耳其之所以要進攻敘利亞庫爾德人,一是因為地緣政治因素,二是領土紛爭,三是國家利益。
我們的地球人民,現在最水深火熱的區域,肯定是中東。現在的中東已經亂成了一鍋粥,而這鍋粥裡面,最慘淡的,無疑是敘利亞庫爾德人。美國政府的放棄,敘利亞國內武裝勢力的圍剿,土耳其的進攻等等,讓庫爾德人成了風箱的老鼠。本來,美國的政府的拋棄,意料之中,國內勢力的圍剿,也是必然。但置身事外的土耳其,突然殺出。這就比較奇怪了。具體原因有三:
3、國家利益。
土耳其和庫爾德人,一直是世仇。庫爾德人,是中東的第四大民族,一直致力於建立自己的國家。在土耳其也有大量的庫爾德人,一旦敘利亞的庫爾德人建立國家,土耳其國內的庫爾德人一定會跟著鬧獨立。因為,進攻庫爾德人,符合土耳其的國家利益。
8. 如果奧斯曼土耳其攻陷維也納,那麼它能攻佔整個歐洲嗎
整個歐洲不至於,南歐的疆域會比歷史上要擴大一點。威尼斯將會直接暴露在奧斯曼的槍口下,義大利的陸上通路將會洞開,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統治地位說不上完全被顛覆,但會遭受極大打擊,神羅也會迎來一系列危機。
但在大航海帶來的大西洋貿易的刺激下,西歐崛起是無法避免的事,在積累巨額資金的英法和不斷東擴的俄羅斯的雙線打擊下,奧斯曼還是逃不過戰敗的命運。
9. 小時候放過有關歐洲神話的電影,裡面有土耳其人攻擊維也納的戰爭場景!
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