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仰奉什麼教

土耳其仰奉什麼教

發布時間: 2022-10-23 09:38:23

❶ 三國里的楊奉是怎麼死的

楊奉
他是西涼舊部,性別男,換句話說,是正規軍出身,不是草寇或農民起義軍.比之於韓暹,李樂之流更適宜於廟堂.漢室最困難的時候,他是唯一可以依靠的武將,有匡扶之功,皇室和大臣對他都很信任.他是有軍隊的將領,不同於金煒,耿紀等光桿司令,部下有徐晃等大將.

卻說曹操大破呂布於定陶,布乃收集敗殘軍馬於海濱,眾將皆來會集,欲再與曹操決
戰,陳宮曰:「今曹兵勢大,未可與爭。先尋取安身之地,那時再來未遲。」布曰:「吾欲
再投袁紹,何如?」宮曰:「先使人往冀州探聽消息,然後可去。」布從之。且說袁紹在冀
州,聞知曹操與呂布相持,謀士審配進曰:「呂布,豺虎也:若得兗州,必圖冀州。不若助
操攻之,方可無患。」紹遂遣顏良將兵五萬,往助曹操。細作探知這個消息,飛報呂布。布
大驚,與陳宮商議。宮曰:「聞劉玄德新領徐州,可往投之。」布從其言,竟投徐州來。有
人報知玄德。玄德曰:「布乃當今英勇之士,可出迎之。」糜竺曰:「呂布乃虎狼之徒,不
可收留;收則傷人矣。」玄德曰:「前者非布襲兗州,怎解此郡之禍。今彼窮而投我,豈有
他心!」張飛曰:「哥哥心腸忒好。雖然如此,也要准備。」

玄德領眾出城三十里,接著呂布,並馬入城。都到州衙廳上,講禮畢,坐下。布曰:
「某自與王司徒計殺董卓之後,又遭□、汜之變,飄零關東,諸侯多不能相容。近因曹賊不
仁,侵犯徐州,蒙使君力救陶謙,布因襲兗州以分其勢;不料反墮奸計,敗兵折將。今投使
君,共圖大事,未審尊意如何?」玄德曰:「陶使君新逝,無人管領徐州,因令備權攝州
事。今幸將軍至此,合當相讓」遂將牌印送與呂布。呂布卻待要接,只見玄德背後關、張二
公各有怒色。布乃佯笑曰:「量呂布一勇夫,何能作州牧乎?」玄德又讓。陳宮曰:「強賓
不壓主,請便君勿疑。」玄德方止。遂設宴相待,收拾宅院安下。次日,呂布回席請玄德,
玄德乃與關、張同往。飲酒至半酣,布請玄德入後堂,關、張隨入。布令妻女出拜玄德。玄
德再三謙讓。布曰:「賢弟不必推讓。」張飛聽了,□目大叱曰:「我哥哥是金枝玉葉,你
是何等人,敢稱我哥哥為賢弟!你來!我和你斗三百合!」玄德連忙喝住,關公勸飛出。玄
德與呂布陪話曰:「劣弟酒後狂言,兄勿見責。」布默然無語。須臾席散。布送玄德出門,
張飛躍馬橫槍而來,大叫:「呂布!我和你並三百合!」玄德急令關公勸止。

次日,呂布來辭玄德曰:「蒙使君不棄,但恐令弟輩不能相容。布當別投他處。」玄德
曰:「將軍若去,某罪大矣。劣弟冒犯,另日當今陪話。近邑小沛,乃備昔日屯兵之處。將
軍不嫌淺狹,權且歇馬,如何?糧食軍需,謹當應付。」呂布謝了玄德,自引軍投小沛安身
去了。玄德自去埋怨張飛不題。

卻說曹操平了山東,表奏朝廷,加操為建德將軍費亭侯。其時李□自為大司馬,郭汜自
為大將軍,橫行無忌,朝廷無人敢言。太尉楊彪、大司農朱□暗奏獻帝曰:「今曹操擁兵二
十餘萬,謀臣武將數十員,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黨,天下幸甚。」獻帝泣曰:「朕被
二賊欺凌久矣!若得誅之,誠為大幸!」彪奏曰:「臣有一計:先令二賊自相殘害,然後詔
曹操引兵殺之,掃清賊黨,以安朝廷。」獻帝曰:「計將安出?」彪曰:「聞郭汜之妻最
妒,可令人於汜妻處用反間計,則二賊自相害矣。」帝乃書密詔付楊彪。彪即暗使夫人以他
事入郭汜府,乘間告汜妻曰:「聞郭將軍與李司馬夫人有染,其情甚密。倘司馬知之,必遭
其害。夫人宜絕其往來為妙。」汜妻訝曰:「怪見他經宿不歸!卻干出如此無恥之事!非夫
人言,妾不知也。當慎防之。」彪妻告歸,汜妻再三稱謝而別。過了數日,郭汜又將往李□
府中飲宴。妻曰:「□性不測,況今兩雄不並立,倘彼酒後置毒,妾將奈何?」汜不肯聽,
妻再三勸住。至晚間,□使人送酒筵至。汜妻乃暗置毒於中,方始獻入,汜便欲食。妻曰:
「食自外來,豈可便食?」乃先與犬試之,犬立死。自此汜心懷疑。一日朝罷,李□力邀郭
汜赴家飲宴。至夜席散,汜醉而歸,偶然腹痛。妻曰:「必中其毒矣!」急令將糞汁灌之,
一吐方定。汜大怒曰:「吾與李共圖大事,今無端欲謀害我,我不先發,必遭毒手。」遂密
整本部甲兵,欲攻李□。早有人報知□。□亦大怒曰:「郭阿多安敢如此!」遂點本部甲
兵,來殺郭汜。兩處合兵數萬,就在長安城下混戰,乘勢擄掠居民。□侄李暹引兵圍住宮
院,用車二乘,一乘載天子,一乘載伏皇後,使賈詡、左靈監押車駕;其餘宮人內侍,並皆
步走。擁出後宰門,正遇郭汜兵到,亂箭齊發,射死宮人不知其數。李□隨後掩殺,郭汜兵
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營中。郭汜領兵入官,盡搶擄宮嬪采女入營,放
火燒宮殿。次日,郭汜知李□劫了天子,領軍來營前廝殺。帝後都受驚恐。後人有詩嘆之
曰:「光武中興興漢世,上下相承十二帝。桓靈無道宗社墮,閹臣擅權為叔季。無謀何進作
三公,欲除社鼠招奸雄。豺獺雖驅虎狼入,西州逆豎生淫凶。王允赤心托紅粉,致令董呂成
矛盾。渠魁殄滅天下寧,誰知李郭心懷憤。神州荊棘爭奈何,六宮飢饉愁干戈。人心既離天
命去,英雄割據分山河。後王規此存兢業,莫把金甌等閑缺。生靈糜爛肝腦塗,剩水殘山多
怨血。我觀遺史不勝悲,今古茫茫嘆黍離。人君當守苞桑戒,太阿誰執全綱維。

卻說郭汜兵到,李□出營接戰。汜軍不利,暫且退去。□乃移帝後車駕於*塢,使侄李
暹監之,斷絕內使,飲食不繼,侍臣皆有飢色。帝令人問□取米五斛,牛骨五具,以賜左
右。□怒曰:「朝夕上飯,何又他求?」乃以腐肉朽糧與之,皆臭不可食。帝罵曰:「逆賊
直如此相欺!」侍中楊琦急奏曰:「□性殘暴。事勢至此,陛下且忍之,不可攖其鋒也。」
帝乃低頭無語,淚盈袍袖。忽左右報曰:「有一路軍馬,槍刀映日,金鼓震天,前來救
駕。」帝教打聽是誰,乃郭汜也。帝心轉憂。只聞塢外喊聲大起,原來李□引兵出迎郭汜,
鞭指郭汜而罵曰:「我待你不薄,你如何謀害我!」汜曰:「爾乃反賊,如何不殺你!」□
曰:「我保駕在此,何為反賊?」汜曰:「此乃劫駕,何為保駕?」□曰:「不須多言!我
兩個各不許用軍士,只自並輸贏。贏的便把皇帝取去罷了。」二人便就陣前廝殺。戰到十
合。不分勝負。只見楊彪拍馬而來,大叫:「二位將軍少歇!老夫特邀眾官,來與二位講
和。」□、汜乃各自還營。

楊彪與朱□會合朝廷官僚六十餘人,先詣郭汜營中勸和。郭汜竟將眾官盡行監下。眾官
曰:「我等為好而來,何乃如此相待?」汜曰:「李□劫天子,偏我劫不得公卿!」楊彪
曰:「一劫天子,一劫公卿,意欲何為?」汜大怒,便拔劍欲殺彪。中郎將楊密力勸,汜乃
放了楊彪、朱□,其餘都監在營中。彪謂□曰:「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間
耳!」言訖,相抱而哭,昏絕於地。□歸家成病而死。自此之後,□、汜每日廝殺,一連五
十餘日,死者不知其數。

卻說李□平日最喜左道妖邪之術,常使女巫擊鼓降神於軍中。賈詡屢諫不聽。侍中楊琦
密奏帝曰:「臣觀賈詡雖為李□腹心,然實未嘗忘君,陛下當與謀之。」正說之間,賈詡來
到。帝乃屏退左右,泣諭詡曰:「卿能憐漢朝,救朕命乎?」詡拜伏於地曰:「固臣所願
也。陛下且勿言,臣自圖之。」帝收淚而謝。少頃,李□來見,帶劍而入。帝面如土色。□
謂帝曰:「郭汜不臣,監禁公卿,欲劫陛下。非臣則駕被擄矣。」帝拱手稱謝,□乃出。時
皇甫酈入見帝。帝知酈能言,又與李□同鄉,詔使往兩邊解和。酈奉詔,走至汜營說汜。汜
曰:「如李□送出天子,我便放出公卿。」酈即來見李□曰:「今天子以某是西涼人,與公
同鄉,特令某來勸和二公。汜已奉詔,公意若何?」□曰:「吾有敗呂布之大功,輔政四
年,多著勛績,天下共知。郭阿多盜馬賊耳,乃敢擅劫公卿,與我相抗,誓必誅之!君試觀
我方略士眾,足勝郭阿多否?」酈答曰:「不然。昔有窮後羿恃其善射,不思患難,以致滅
亡。近董太師之強,君所目見也,呂布受恩而反圖之,斯須之間,頭懸國門。則強固不足恃
矣。將軍身為上將,持鉞仗節,子孫宗族,皆居顯位,國恩不可謂不厚。今敦阿多劫公卿,
而將軍劫至尊,果誰輕誰重耶?」李□大怒,拔劍叱曰:「天子使汝來辱我乎?我先斬汝
頭!」騎都尉場奉諫曰:今郭汜未除,而殺天使,則汜興兵有名,諸侯皆助之矣。」賈詡亦
力勸,□怒少息。詡遂推皇甫酈出。酈大叫曰:「李□不奉詔,欲弒君自立!」侍中胡邈急
止之曰:「無出此言,恐於身不利。」酈叱之曰:「胡敬才!汝亦為朝廷之臣,如何附賊?
君辱臣死,吾被李□所殺,乃分也!」大罵不止。帝知之,急令皇甫酈回西涼。

卻說李□之軍,大半是西涼人氏,更賴羌兵為助。卻被皇甫酈揚言於西涼人曰:「李□
謀反,從之者即為賊黨,後患不淺。」西涼人多有聽酈之言,軍心漸渙。□聞酈言,大怒,
差虎賁王昌追之。昌知酈乃忠義之士,竟不往追,只回報曰:「酈已不知何往矣。」賈詡又
密諭羌人曰:「天子知汝等忠義,久戰勞苦,密詔使汝還郡,後當有重賞。」羌人正怨李□
不與爵賞,遂聽詡言,都引兵去。詡又密奏帝曰:「李□貪而無謀,今兵散心怯,可以重爵
餌之。」帝乃降詔,封□為大司馬。□喜曰:「此女巫降神祈禱之力也!」遂重賞女巫,卻
不賞軍將。騎都尉楊奉大怒,謂宋果曰:「吾等出生入死,身冒矢石,功反不及女巫耶!」
宋果曰:「何不殺此賊,以救天子?」奉曰:「你於中軍放火為號,吾當引兵外應。」二人
約定是夜二更時分舉事。不料其事不密,有人報知李□。□大怒,令人擒宋果先殺之。楊奉
引兵在外,不見號火。李□自將兵出,恰遇楊奉,就寨中混戰到四更。奉不勝,引軍投西安
去了。李□自此軍勢漸衰。更兼郭汜常來攻擊,殺死者甚多。忽人來報:「張濟統領大軍,
自陝西來到,欲與二公解和;聲言如不從者,引兵擊之。」□便賣個人情,先遣人赴張濟軍
中許和。郭汜亦只得許諾。張濟上表,請天子駕幸弘農。帝喜曰:「朕思東都久矣。今乘此
得還,乃萬幸也!」詔封張濟為驃騎將軍。濟進糧食酒肉,供給百官。汜放公卿出營。□收
拾車駕東行,遣舊有御林軍數百,持戟護送。

鑾輿過新豐,至霸陵,時值秋天,金風驟起。忽聞喊聲大作,數百軍兵來至橋上攔住車
駕,厲聲問曰:「來者何人?」侍中楊琦拍馬上橋曰:「聖駕過此,誰敢攔阻?」有二將出
曰:「吾等奉郭將軍命,把守此橋,以防奸細。既雲聖駕,須親見帝,方可准信。」楊琦高
揭珠簾。帝諭曰:「朕躬在此,卿何不退?」眾將皆呼「萬歲」,分於兩邊,駕乃得過。二
將回報郭汜曰:「駕已去矣。」汜曰:「我正欲哄過張濟,劫駕再入*塢,你如何擅自放了
過去?」遂斬二將,起兵趕來。車駕正到華陰縣,背後喊聲震天,大叫:「車駕且休動!」
帝泣告大臣曰:「方離狼窩,又逢虎口,如之奈何?」眾皆失色。賊軍漸近。只聽得一派鼓
聲,山背後轉出一將,當先一面大旗,上書「大漢楊奉」四字,引軍千餘殺來。

原來楊奉自為李□所敗,便引軍屯終南山下;今聞駕至,特來保護。當下列開陣勢。汜
將崔勇出馬,大罵楊奉「反賊」。奉大怒,回顧陣中曰:「公明何在?」一將手執大斧,飛
驟驊騮,直取崔勇。兩馬相交,只一合,斬崔勇於馬下。楊奉乘勢掩殺,汜軍大敗,退走二
十餘里。奉乃收軍來見天子。帝慰諭曰:「卿救朕躬,其功不小!」奉頓首拜謝。帝曰:
「適斬賊將者何人?」奉乃引此將拜於車下曰:「此人河東楊郡人,姓徐,名晃,字公
明。」帝慰勞之。楊奉保駕至華陰駐蹕。將軍段煨,具衣服飲膳上獻。是夜,天子宿於楊奉
營中。

郭汜敗了一陣,次日又點軍殺至營前來。徐晃當先出馬,郭汜大軍八面圍來,將天子、
楊奉困在垓心。正在危急之中,忽然東南上喊聲大震,一將引軍縱馬殺來。賊眾奔潰。徐晃
乘勢攻擊,大敗汜軍。那人來見天子,乃國戚董承也。帝哭訴前事。承曰:「陛下免憂。臣
與楊將軍誓斬二賊,以靖天下。」帝命早赴東都。連夜駕起,前幸弘農。

卻說郭汜引敗軍回,撞著李□,言:「楊奉、董承救駕往弘農去了。若到山東,立腳得
牢,必然布告天下,令諸侯共伐我等。三族不能保矣。」□曰:「今張濟兵據長安,未可輕
動。我和你乘間合兵一處,至弘農殺了漢君,平分天下,有何不可!」汜喜諾。二人合兵,
於路劫掠,所過一空。楊奉、董承知賊兵遠來,遂勒兵回,與賊大戰於東澗。□、汜二人商
議:「我眾彼寡,只可以混戰勝之。」於是李在左,郭汜在右,漫山遍野擁來。楊奉、董承
兩邊死戰,剛保帝後車出;百官宮人,符冊典籍,一應御用之物,盡皆拋棄。郭汜引軍入弘
農劫掠。承、奉保駕走陝北,□、汜分兵趕來。

承、奉一面差人與□、汜講和,一面密傳聖旨往河東,急召故白波帥韓暹、李樂、胡才
三處軍兵前來救應。那李樂亦是嘯聚山林之賊,今不得已而召之。三處軍聞天子赦罪賜官,
如何不來;並拔本營軍士,來與董承約會一齊,再取弘農。其時李□、敦汜但到之處,劫掠
百姓,老弱者殺之,強壯者充軍;臨敵則驅民兵在前,名曰:「敢死軍」,賊勢浩大,李樂
軍到,會於渭陽。郭汜令軍士將衣服物件拋棄於道。樂軍見衣服滿地,爭往取之,隊伍盡
失。□、汜二軍,四面混戰,樂軍大敗。楊奉、董承遮攔不住,保駕北走,背後賊軍趕來。
李樂曰:「事急矣!請天子上馬先行!」帝曰:「朕不可舍百官而去。」眾皆號泣相隨。胡
才被亂軍所殺。承、奉見賊追急,請天子棄車駕,步行到黃河岸邊。李樂等尋得一隻小舟作
渡船。時值天氣嚴寒,帝與後強扶到岸,邊岸又高,不得下船,後面追兵將至。楊奉曰:
「可解馬疆繩接連,拴縛帝腰,放下船去。」人叢中國舅伏德挾白絹十數匹至,曰:「我於
亂軍中拾得此絹,可接連拽輦。」行軍校尉尚弘用絹包帝及後,令眾先掛帝往下放之,乃得
下船。李樂仗劍立於船頭上。後兄伏德,負後下船中。岸上有不得下船者,爭扯船纜;李樂
盡砍於水中。渡過帝後,再放船渡眾人。其爭渡者,皆被砍下手指,哭聲震天。既渡彼岸,
帝左右止剩得十餘人。楊奉尋得牛車一輛,載帝至大陽。絕食,晚宿於瓦屋中,野老進粟
飯,上與後共食,粗糲不能下咽。次日,詔封李樂為征北將軍,韓暹為征東將軍,起駕前
行。有二大臣尋至,哭拜車前,乃太尉楊彪、太僕韓融也。帝後俱哭。韓融曰:「□、汜二
賊,頗信臣言;臣捨命去說二賊罷兵。陛下善保龍體。」韓融去了。李樂請帝入楊奉營暫
歇。楊彪請帝都安邑縣。駕至安邑,苦無高房,帝後都居於茅屋中;又無門關閉,四邊插荊
棘以為屏蔽。帝與大臣議事於茅屋之下,諸將引兵於籬外鎮壓。李樂等專權,百官稍有觸
犯,竟於帝前毆罵;故意送濁酒粗食與帝,帝勉強納之。李樂、韓暹又連名保奏無徒、部
曲、巫醫、走卒二百餘名,並為校尉、御史等官。刻印不及,以錐畫之,全不成體統。卻說
韓融曲說□、汜二賊。二賊從其言,乃放百官及宮人歸。是歲大荒,百姓皆食棗菜,餓莩遍
野。河內太守張楊獻米肉,河東太守王邑獻絹帛,帝稍得寧。董承、楊奉商議,一面差人修
洛陽宮院,欲奉車駕還東都。李樂不從。董承謂李樂曰:「洛陽本天子建都之地,安邑乃小
地面,如何容得車駕?今奉駕還洛陽是正理。」李樂曰:「汝等奉駕去,我只在此處住。」
承、奉乃奉駕起程。李樂暗令人結連李□、郭汜,一同劫駕。董承、楊奉、韓暹知其謀,連
夜擺布軍士,護送車駕前奔箕關。李樂聞知,不等□、汜軍到,自引本部人馬前來追趕。四
更左側,趕到箕山下,大叫:「車駕休行!李□、郭汜在此!」嚇得獻帝心驚膽戰。山上火
光遍起。正是:前番兩賊分為二,今番三賊合為一。不知漢天子怎離此難,且聽下文分解。

❷ 曹操為人

曹操其人
作者認為曹操是三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雖然一部《三國演義》將曹操寫成奸詐小人,可縱觀歷史其他文獻,如:《三國志》《後漢史記》《資治通鑒》等對曹操的評價均是正面大於負面。《三國志》中說曹操:曹公「明略最優」,成事則「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御軍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所特有的豐采。作者遙想在那金戈鐵馬的年代,一個並非出身於名門望族大家(孫武之後的孫堅),也無皇室血統(所謂天子皇叔的劉備),也非有三公四卿資歷的家族(袁家兄弟),僅僅是宦官的過繼之子的後人,本家也不過是有些錢財而已,於亂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還說他去刺殺過張讓)聚義眾,發矯詔。靠個人魅力自立於亂世,進而戰略明確,進京城,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統北方,成就大業。

自古以來,罵曹操者無非兩個借口:一,汝南許劭曾經評價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國又是亂世,曹操當然便是奸雄。況且曹操自己說:寧我負天下,不可天下人負我。這便是奸雄的確鑿證據,故天下義士以此為依據,視曹操為不義之人;其實,許劭的原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也。後來的反對者特別是那個寫《魏氏春秋》的史家,東晉的孫盛,為了自己貶魏抬蜀的目的,將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對於孫盛的書,歷史上認同的人還很多,連司馬遷在寫《資字通鑒》的時候,都選用了他不少的章節和資料。包括這句話。)一字之差呀。唉,有時候,一個人就毀在一個字上,曹操就是這樣的。

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一些人看來,世上之人,天子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話嗎: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至於這個天子有沒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無所謂,作為他的臣民,就要聽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還要謝恩。而曹操竟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上朝配劍,把皇帝當傀儡,當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應該下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的。

當然現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還是這樣認為的)不這樣認為:曹操生於東漢未年,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頻繁。人與人之間真情少,利用大。作為一個想要在亂世中生存並有所作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雖然曹操做的過分了點(史說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寧我負天下,不可天下人負我」一說(連這個說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據),然而這也是情形所逼。世間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卻只有曹操敢於直說。而曹操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性格也是上當多了造成的。作者寧喜歡曹操這種真小人的性格,卻不喜歡劉備這種偽君子。

至於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是曹操的戰略措施。作者本人設想如果生於那種亂世,也寧可選擇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業,也不會對一個行將就木的腐敗無能的政府寄予希望。況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不知當時的中原大地有幾人稱霸,幾人稱帝,天下大亂幾時休。整個三國一百年左右的歷史,真正動亂時代前後不過二,三十年,過後雖然分為三國,民眾的生活相對反而比較安定。反觀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國內的動亂長達百餘年,戰火不斷,比三國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三國初期諸侯稱霸,國內的動盪遠比戰國時期還亂,沒有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動亂的局面的確無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僅不是罪,反而對民眾而言是功。

同時作為一個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氣未見,倒是文氣逼人。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詩詞歌賦的成就,看他促進民族大融合,取文姬歸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國時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敗塗地,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諸葛亮和有著顧曲周郎之稱的小輩英豪周瑜又留下幾部詩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殺了幾個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對士族是極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則就沒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殺孔融等人是因為他們阻礙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不是因為這些人太忠於皇帝,而是因為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斗爭是你死我活的。歷史上這種血腥的政治鎮壓難道只有曹操曾經做過?不提太遙遠的事情,就是近代一,兩百年的歷史上的這種政治鎮壓我們知道的還少了嗎?這些斗爭的殘酷性恐怕比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吧。為什麼對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對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歡和寬容的。對關羽和趙雲的喜愛,對殺死陳宮的不得已,對殺死沮授的痛心無一不表現出曹操的愛才之心。反對曹操的人說他這一切都是惺惺作態。可是這樣的惺惺作態,袁紹,張魯,孫權等以及歷史上的許多人都做不出來。劉備到是哭出來了,真假幾分相信現在的人們都看出來了。而且在諸葛亮時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數。

作者再來說說這千古討論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挾天子以令諸侯。千百年來,對於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對還是錯的爭論是最多的。特別是現代,更是討論的非常之多。作者略作了一下統計,竟是贊同的少,反對的多。

在這里,讓我們一起回顧下曹操這個政策的出台前後。當時,漢獻帝經過了董卓將他挾恃到長安,後又被李傕、郭汜搶來搶去,好不容易被韓暹和楊奉救回了長安,可已經被嚇怕了。當時漢室不興,典籍盡失,連皇帝的面子都沒什麼人去理了。當漢獻帝他們被韓暹、楊奉帶回洛陽的時候,人都快被餓死了。漢獻帝這時候先想到的是呂布,他發昭書,封呂布為平東將軍和平陶侯,請呂布去勤王保架。可是呂布也餓的夠嗆,有心無力,所以給漢獻帝回書,說自己找到糧食就去。漢獻帝想等你找到糧食我就餓死了。正沒辦法的時候,派去找呂布的使者對漢獻帝說有個叫曹操的很有本事,試試找他。漢獻帝是抓個稻草就不會放手的,馬上就給曹操去了昭書。曹操時在許昌,與眾謀士們商量是否迎接漢獻帝,許多人對此不感興趣,有人認為洛陽守將韓暹、楊奉自恃有功於漢室,恐難以控制。唯獨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主張迎接漢獻帝,他說:「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影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遑遠赴。今鑾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懷感舊之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雖有逆節,其何能為?韓暹、楊奉,安足恤哉!若不時定,使豪傑生心,後雖為慮,亦無及矣。」於是,曹操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決定,也是讓後世爭論不休的決定:將漢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荀彧是個忠於漢室的人物,他鼓動曹操迎漢獻帝,並非為曹操著想,純是欲挽狂瀾於既倒、扶漢室於傾危。他想借曹操的手扶助漢室。他真誠地希望曹操能匡扶天下、振興漢室,他列舉的迎獻帝的理由有三,即「奉主上以從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義以致英俊」。後來,當曹操逼迫漢獻帝封自己為「國公」,荀彧還要公開反對,認為:「曹公本興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實在當時,漢室已經沒有任何號召力,人們都認為漢朝「氣數已盡」,早已不堪扶持。正如郭圖和淳於瓊所言:「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可曹操不這么想,當時的他還真有做名臣的心。他大概覺得漢室再危,也是正統。骨子裡的曹操還是那種文人的氣質,士大夫的思想。既然已經決定迎接皇帝了,曹操馬上命令曹洪帶兵前往。可惜,曹洪的兵被袁紹堵住了。跟皇帝聯系不上了。就在曹操嘆氣的時候,有個叫董昭的傢伙早就看上了曹操,所以他都沒跟曹操打個招呼就用曹操的名義給楊奉寫了封非常恭敬的信,表示了曹操勤王的決心。這個楊奉正和韓暹爭權呢,接到信,大喜,立即派人聯系了曹操,並在皇帝和董承這些大臣面前說曹操的好話。皇帝聽的高興呀(你快餓死了,有人送飯,你能不高興嗎?),馬上封曹操將軍,並讓董承親自迎接曹操前來勤王,伴駕。好。這下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找皇帝了。帶著大批的口糧,曹操見到了皇帝,自然是皆大歡喜。曹操隨後的工作就是借口洛陽距離他的根據地太遠,請漢獻帝遷都許昌。這點漢獻帝是完全贊成的,洛陽連個象樣的房子都沒有,召見朝臣的時候一幫士兵就爬在牆頭上跟看耍猴似的看皇帝朝會。但是楊奉反對,他再傻也知道到了曹操的地盤上什麼都得聽曹操的。反對無效後,楊奉決定打,可惜又打不過,部下大將徐晃投了曹操,楊奉只好自己逃跑。漢獻帝到了許昌以後終於可以住上好房子,吃上飽飯,還可以「宗廟社稷制度始立」,再擺擺譜。曹操也並沒有學董卓「劍履上朝,參拜不名」,照常給漢獻帝下跪,漢獻帝自然更是得意,就馬上加封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這個時候,兩人的關系還很不錯。真正的交惡要在三年以後了。現在的漢獻帝還是心滿意足的。

開始的時候,漢獻帝挺配合曹操,讓封誰,就封誰,讓下昭就下昭。那些小軍閥還是不得不聽皇帝的。孫子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初的四年間,曹操充分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以伐謀、伐交為主,開始了對周圍各個小集團的兼並。曹操倒霉就倒霉在了袁紹身上。這傢伙,在當初漢獻帝窮困潦倒的時候,也打過這個主意的,出主意的是沮授。沮授對袁紹說「今州域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這是明目張膽地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可郭圖和淳於瓊不同意:「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也。」都知道袁紹是個牆頭草的,最拿不定主意的一個人。好了,現在這個事情被曹操做了,袁紹不高興了。心想我不做的事情你居然敢做,那我肯定不給你好果子吃的。所以,當不知道那個傢伙出主意讓漢獻帝封了袁紹一個太尉的時候,袁紹氣極了,破口大罵。把本來是沮授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安在了曹操的身上。從此世人就開始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曹操知道了沒辦法,趕緊把自己的大將軍讓給袁紹,並且還讓皇帝封他做鄴侯。夠低聲下氣的了。可袁紹接受了大將軍的稱號,因為他不讓曹操做,但拒絕了鄴侯,也不知道出於什麼心思。

漢獻帝當然也明白這其中的名堂。其實他就是不明白,他身邊的那些所謂忠臣些也會讓他明白。這些董承之流,作者想他們定是對曹操十分不滿的。為什麼呀?很簡單,他們看不起曹操的,你一個閹官的後代,憑什麼那麼橫?曹操呢,自己有本事,當然看不起這群吃白飯不會做事的傢伙。好,有了袁紹的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的說法,再加上這些忠臣的攛掇,漢獻帝不高興了。不是有俗話說的嘛:升米恩,斗米仇呀。你給我一升米,沒讓我餓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給了我一斗米,就能給更多,你不繼續多給,那你就是仇人。好,這下曹操開始吃苦頭了。為了這個所謂的天子和朝廷,曹操付出了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可不僅不討好,還受了不少的氣。在漢獻帝和那些吃了飯不做事的忠臣眼裡,你曹操既然供給了我這些吃的,用的,還恢復了典章制度,你就應該再知趣點,把你的權利完全放棄了,全部獻給我好了,至於你,功勞已經太大了,可以自動去了,歸隱也好,死了更好,就是不要在我這里指手畫腳了。曹操當然明白,可曹操又怎麼放心把權利交給這么一群什麼都不懂的廢物,那簡直就是將自己一生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他就是不放手。這樣一來,那個漢獻帝就多次欲殺了他而後快了。可曹操不能讓人把自己殺了呀,他就只有去殺那些人。好了,殺人,再加上文人的渲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罪名就傳了開來,一傳就是幾上千年。那些反對曹操做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情的討論的依據就是這樣來的。

贊同的呢?除了曹操在開始階段是有過一點好處以外,作者認為主要的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對他自己的好處不大的,真正得到好處的還是中原的老百姓。因為不論怎麼爭論,有一個事實是明擺的,那就是沒有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漢室早玩完了,(那個漢獻帝多半會餓死在洛陽。如果真那樣,曹操會怎麼樣?)那天下真的不知幾人要稱帝,幾人要稱霸了。就像張魯之輩就說漢室尚在,安敢稱帝?在遼東稱霸幾十年的公孫度父子也沒敢稱皇帝。真正稱皇帝的只有袁術這個不學無術的傢伙。劉備那麼想做皇帝,在曹丕稱帝前,他都不敢動。眾所周知,要是真的稱皇帝的人多起來,人民的生活將受到更大的影響。因為大家都可以做皇帝了,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方法。那就會回到戰國時代。當然文字是不會亂了,可經濟呢?錢幣自然混亂,社會秩序一點都沒了。戰亂更加頻繁,中原的混亂局面將更加不堪。三國的歷史也會重寫。所以作者堅決支持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他帶給了老百姓實惠。可惜曹操竟然為了這個背付了上千年的罵名。

哼,這些所謂的文人墨客只不過是當權者的口舌,他們怎麼會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看事情呢?還有那個羅貫中,真是個顛倒黑白的主,就是他,讓本來應該感激曹操的百姓竟也恨曹操入骨。而那時候的老百姓不會寫字,更沒有戲曲之流,當然留不下他們的感激。不過當時的青州,幽州的百姓聽到曹操滅了袁紹父子可是很高興的。所以我喜歡曹操的原因也是這個。

曹操在當時的社會情形下,其實是沒人能理解他的。因為他的思想已經超越了那個時代了,正所謂曲高和寡也。而後人所認識的曹操不過是文人筆下的曹操。文人,特別是古代的文人,在忠君思想下洗腦過的文人,誰敢說曹操的好話?自然是人雲,我雲,將曹操貶之又貶,乃至於貶到十八層地獄,不能再貶了,就讓曹操在那裡受罪好了。我為曹操一哭爾。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國譙縣(安徽毫縣)人,西漢相國曹參之後,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成為曹騰養子而改姓並繼承侯爵。在三國演義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盪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國演義中,南陽何禺頁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於公元184年漢末黃巾之亂時顯露頭角,董卓死後,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10萬軍隊,公元201年在倉亭(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公元208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成為東漢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於赤壁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以擊馬超,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葬於高陵。
曹操一生從陳留起兵到洛陽逝世,奮戰30餘年,參加大小戰役近50餘次,消滅了袁紹、袁術、劉表、張綉、呂布等割據勢力。曹操共有25個兒子,卞皇後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陳思王曹植、蕭懷王曹熊,劉夫人生豐愍王曹昂、相殤王曹鑠,環夫人生鄧哀王曹沖、彭城王曹據、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袞,秦夫人生濟陽懷王曹鉉、陳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陽閔王曹矩,王昭儀生趙王曹干,孫姬生臨邑殤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剛殤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殤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靈殤公子曹微,趙姬生樂陵王曹茂。其中長子曹丕曹操認為篤厚恭謹,立為後繼,成為後來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國演義中提到他黃須,勇而無謀;三子曹植為曹操最喜歡的兒子,雖才華橫溢但個性怯懦,嗜酒放縱;四子曹熊體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長女曹節,次女曹憲,三女曹華,均嫁與漢獻帝為妻。曹操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與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代表了東漢末年的文風,與蘇軾一家並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庭」,曹操一生有諸多作品,為眾人稱道的《觀滄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敗袁紹後於河南延津縣附近所作,《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出他的高遠志向,公元208年冬於湖北漢口西南長江邊賦歌《短歌行》,抒發出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心情。

曹 操

金弦玉翎射蒼穹,挾雛龍,懾群雄。與雁同征,鐵騎踏春紅。漢室江山如殘月,觀滄海,傲意濃。登上九五至尊的寶座君臨天下,是每一個有雄心的政治家一生的渴望,那種「談笑間人頭落地,揮袖間千萬人膜拜」的誘惑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抗拒的。
從「許游耕田」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功高震主的丞相最終也沒有實現父儀天下。擁兵自強,他完全有實力去廢天子而自立,但這個一直讓史學家們爭議的舉措也只是後人遺憾的推測,具體實施,也才到了其子曹丕的時候。究其原因,恐怕要從文化的角度來定論了。在中國歷史文學中,曹操也有相當的地位,其自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文學家,《蒿里行》、《龜雖壽》、《短歌行》等都有很大的價值。既然他對文學有如此深的造詣,那麼他就始終擺脫不了那種忌諱被史書記載的羈絆。雖無帝王之名,卻有帝王之實,這一舉措是否明智,我們很難用對錯來作簡單的評價,但是從這一點,我們卻可以看到曹操在政治上猶豫的一面,這也就註定了他曹氏天下的命運。一生的辛勞,一世的戎馬,換來的結果卻是駟(司)馬分槽(曹),為他人做嫁衣裳。
去過官渡之戰的遺址,一千八百多年後的今天,那裡已是荒煙蔓草,斜陽照在斷壁殘垣上的余輝早已映射不出當年的往事。風,在空氣中輕輕的滑過,是熱的,不知道千百年前,這風是否揚起過群雄逐鹿中原的錦旗;是否傳送了千軍萬馬震動天地的吶喊聲;也是否見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不肖說,這場歷史聞名的戰爭更讓他堅定了平定天下的信心。
然而赤壁之戰的慘敗又徹底粉碎了他實現一統的夢想,「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也只是他的一廂情願,那場噩夢般的大火燒掉的不僅僅是數十年積蓄的力量。他眼中的自信也變成了無奈的迷惘,試想,讓任何一個人窮畢生之精力積累的資本在剎那間灰飛湮滅,誰,可以承受?華容泥濘的道路上,一輛驚慌的馬車,一隊毫無秩序的敗兵,背負著那輪被金戈鐵馬映紅了的太陽,倉皇北去。
那一役之後,他便退居二線,弄子玩孫。也許他真的老了,曾經那個煮一壺老酒,把天下英雄都付笑談中的曹操已是明日黃花,即使再臨滄海,也是執杖而立,用蒼老的聲音吟唱「老驥伏瀝,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那「江中斬蛟,雲間射鵰,席上揮毫」的壯志豪情也如東逝之水,一去不返了。
曹操也是凡人,位高權重的他丟不掉領導者和統治者普遍的特點——猜忌。世界上大海最大,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如果他有海納百川的氣度,不殺孔融、不斬楊德祖、不誅華佗,是否他真的能如願以嘗?
歲月只是把這個問號的答案留給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去猜測,但一切的答案都是假設,一切的假設也都只是為這個梟雄唏噓長嘆的徒勞。歷史終究是歷史,江山多嬌,引再多的英雄為之折腰,也沒有人可以改變她,更不能左右她。
無數次站在魏遺址的曠野中,注視著那在天邊晚霞下盤旋的飛鳥,都想問一聲:是否你,也曾經知道那個人,那段歷史?

①《三國演義》第五回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聯合孫權擊敗關羽。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還軍洛陽。當月就病死於洛陽,終年六十六歲。
陳壽《三國志》高度評價曹操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①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稱其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②

二、 曹操的「奸」

讀過「三國」的人,一提起「奸雄」,誰都知道是指曹操。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現並一開始就表現出其「奸」的一面。許邵因此稱他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③可謂一語中的。曹操的奸惡,最為顯著的表現是他在誤殺呂伯奢一家八口後,竟仍昧著良心將呂伯奢也殺了。而呂伯奢乃曹操父親的結義兄弟,可嘆他尚未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他的靈魂就歸那世去了。此時的曹操非但沒有悔意,還大言不慚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④這句話,也最能體現曹操的奸惡。

(一)、政治層面——「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是盡人皆知的。這是曹操「奸」的一個重大表現。
獻帝被董卓劫持,後回到洛陽。但到洛陽後卻發現「宮室燒盡,街市荒蕪,滿目皆是蒿草。」⑤獻帝進退兩難。這時,曹操的謀士荀彧出了個主意:「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眾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⑥曹操大喜,從其計,將漢獻帝接入許昌,「蓋宮室殿宇,立宗廟、社稷、省台、司院、衙門,修城郭、府庫。」⑦這樣,漢獻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自此,大權皆歸於曹操。朝廷大務,先稟曹操,然後封奏天子。」⑧
有了漢獻帝這塊「擋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陰謀。當時的劉備與呂布,都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想用「君?

❸ 黃巾余黨楊奉,他其實還有哪些令人稱奇的身份呢

漢末三國時期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朝代之一。其中的一些人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裡面可能是有小說家的功勞,也是因為他們對歷史的貢獻,左右歷史走向的程度比較大。不過也有一些人,他們也參與了當時的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作為主導力量的重要人物,但是知名度相對而言卻要遜色一些。比如楊奉這個人物。楊奉本是黃巾余黨起家;後投靠董卓;董卓被刺李、郭相爭,楊奉又成為漢獻帝劉協的屏障;最後漢獻帝被曹操搶走,楊奉轉移到淮南,後被劉備誘殺。整體上來說在廣義的三國時期的初期的一些重要事件,楊奉都是經歷者,甚至有過一段"挾天子"的經歷。與他牽扯的也是當時的一些"大人物"。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楊奉這個人物。



這個時候劉備屯兵在小沛,和呂布的關系既是敵人也是盟友。呂布是不希望劉備發展起來對付自己的,他命令楊奉、韓暹去劫掠劉備勢力范圍內的糧食,既可以削弱劉備的實力,也滿足楊奉、韓暹的軍資的需要。劉備誘殺楊奉,韓暹畏懼打算回並州,在路上也被殺了。這一年是在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呂布對楊奉、韓暹似乎並不重視,並沒有因此對劉備下手。直到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劉備劫掠呂布買馬的資金,才徹底導致雙方的戰爭。不過總的來說,楊奉左右了李、郭之亂的走向;護送漢獻帝東歸洛陽;在一段時間里控制漢室,也算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個重要人物了。

❹ 有一個2010年左右的關於三國的動畫,人物比較矮胖,都穿盔甲,叫什麼三國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詩人杜甫有《蜀相》名篇傳世。

曹植
(192~232)三國時魏詩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生平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斗爭中漸占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

呂布
呂布(?—198),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人。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著名武將與割據軍閥。曾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也曾為袁術效力,被封為徐州牧,後自成一方勢力,於建安三年(198)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並處死。由於小說《三國演義》及各種民間藝術的影響,呂布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之中。有關呂布傳奇性的出生和神話般的成長,在五原縣有很多流傳.

魯肅
魯肅(172—217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不但治軍有方,名聞遐邇,而且慮深思遠,見解超人。 魯肅出生時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魯肅家中異常富有,但由於祖輩無人出仕為官,魯肅的家庭雖然資財豐足,但並不屬於士族階層,只是那種在地方上有些勢力的豪族。據考,魯肅體魁貌奇,少時就胸有壯志,好出奇計,且愛擊劍騎射。

孫權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 同年,曹操南下,劉備大敗,曹操佔了荊襄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於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於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周瑜多謀善斷,精於軍略,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

曹操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曹操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據說父親曹嵩出身不明,《三國志·武帝紀》中說他是「莫能審其本末」.

劉備
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據說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廟號烈祖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東漢漢靈帝末年,劉備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台,三顧茅廬後始得諸葛亮輔佐。 漢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

丁大全
丁大全(1191~1263),字子萬,南宋鎮江(今江蘇鎮江)人。宋理宗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他中了進士,被調任蕭山尉。去拜謁師間,安撫使史嚴之見丁大全長得「出類拔萃」,不類凡人,以為日後必有大用,於是等眾賓客告退後獨留了大全一個人攀談,而且款待甚為周到。丁大全是南宋0臣,宋理宗朝中後期的宰相,著名0臣,外號」丁青皮「。宋理宗執政後期,朝廷又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0相之手.

呂蒙
呂蒙(178-219),字子明,三國時期汝南富陂(今阜南縣呂家崗)人,東吳名將。呂蒙幼年喪父,隨母投靠鄧當,生活於軍營之中,練得一身武藝。少年隨鄧當征戰,因作戰勇猛,受孫策看重。鄧當死後,呂蒙代鄧職,拜別部司馬,成為東吳年輕的將領,屢立戰功。建安十二年(207)呂蒙隨孫權出征夏口(今武漢市境內),呂蒙為前部先鋒,大敗劉表部將黃祖,攻佔夏口,被擢升為橫野中郎將。是年赤壁之戰,呂蒙率吳軍襲焚烏林曹營.

陸遜
陸遜 - 簡明歷史傳記 陸遜字伯言,本名議,吳郡吳人也。世江東大族。少孤,為從祖康綱紀門戶。年二十一,歷東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領縣事。年旱,開倉濟民,督農桑。討會稽山越賊帥潘臨、鄱陽尤突,所向皆服,拜定威校尉。權配遜策女,數訪世務,遜議以 「平山寇叛,取精銳。」權納其策。由虛勢伏兵,破丹楊費棧,安內患,得精卒數萬。建安二十四年,蒙稱疾瞞關羽,遜代獻驕兵計,軍暗渡取荊州.

陸抗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陸遜次子,孫策外孫。年二十喪父,襲父爵為江陵侯,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五千人。後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拜大司馬、荊州牧,卒於官,終年49歲。被譽為吳國最後的名將 .

張遼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於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逍遙津之戰,更是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

張郃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後任盪寇將軍。

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勛,參與官渡、赤壁、關中征伐、漢中征伐等幾次重大戰役。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為曹仁的援軍擊敗關羽,因於此役中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贊「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稱帝後,徐晃被加為右將軍,於公元227年病逝,謚曰壯侯。總評 徐晃一生儉朴,對自己約束很嚴,病死前還特別囑咐叫埋葬他時

程元鳳
【程元鳳】(1199-1268)南宋大臣。字申甫,號訥齋,歙縣(今屬安徽)人。程元鳳出生於書香門弟,精通詩詞,具有較高的文學造詣。理宗紹定二年(1228年),程元鳳考中進士,被子任江陵府教授,以後歷任太學博士、宗學博士、秘書丞、著作郎、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職,以忠誠正直著稱。程元鳳寶祐四年(1256年),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提出進賢、愛民、備邊、守法、謹微,審令12字方針作為施政綱領.

關羽
關羽(162?-220),漢族。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軍事家。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關羽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在中國,供奉文聖孔子的文宣王廟有很多,過去在各個城邑都有這類建築。而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

姜維
姜維(202-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

嵇康
(223~263)三國時曹魏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叔夜。譙國□縣(今安徽宿縣)人。 嵇康,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人耿直,他幼年喪父,勵志勤學。後娶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女)為妻,在曹氏當權的時候,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 嵇康是中國古代少有的美男作家,精通文學,玄學和音樂,同時英俊瀟灑..

阮籍
籍 (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三國魏詩人、文學家。 阮籍4歲喪父,家境清苦,勤學成才。他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但當時司馬氏獨專朝政,殺戮異己,阮籍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閉門讀書,或登山臨水,或酣醉不醒,或緘口不言。迫於司馬氏的淫威,他曾先後做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

向秀
魏晉間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子期。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生卒年不詳。少穎慧。與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隱居不出,景元四年 (263)嵇康被害後,在司馬氏的高壓下,他不得不應徵到洛陽。後任散騎侍郎,又轉黃門散騎常侍。向秀好老莊之學。當時《莊子》一書雖頗流傳,但舊注莫能究其旨統,向秀作《莊子隱解》,解釋玄理,影響甚大,對玄學的盛行起了推動作用。但向秀未注完《秋水》、《至樂》。稍後,郭象在《莊子隱

張飛
張飛(?-221年),字益德 ,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劉備長坂坡敗退,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據水斷橋,曹軍沒人敢逼近;與諸葛亮、趙雲掃盪西川時,於江州義釋嚴顏;漢中之戰時又於宕渠擊敗張郃,對蜀漢貢獻極大,官至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後被范強、張達刺殺。後主時代追謚為「桓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

趙雲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國時期蜀國大將。 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書·趙雲傳》注引《雲別傳》)。初平二年(191年),時黃巾起義,本郡人推舉他率領義從吏兵往投公孫瓚。時袁紹自稱冀州牧,吏民皆往從之,公孫瓚深以為憂。見趙雲來附,很高興,對他說:「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迷而能反乎?」趙雲不客氣地回「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

馬超
馬超(176-222)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馬超是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起初隨父親馬騰在西涼為一方軍閥,後與韓遂一同進攻潼關,被曹操以離間計擊敗。此後馬超又起兵攻殺涼州刺史韋康,不久被韋康故吏楊阜擊敗,投奔張魯。劉備入蜀後馬超投奔劉備,並為劉備作前驅,進入成都。劉備稱漢中王後拜馬超為左將軍,假節;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又進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斄鄉侯。

孫亮
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字:子明 籍貫:吳郡富春 生卒 243 — 260(18歲) 籍貫:同孫堅官職:皇帝家庭成員:父:孫權人物傳記:孫權的第七子,吳國的第二代皇帝。他是個聰明的皇帝,看到孫縱專權,圖謀殺之,但最終失敗。帝位被廢,淪為會稽王。歷史評價:陳壽:孫亮童孺而無賢輔,其替位不終,必然之勢也。 歷史人物(三國)字:子明籍貫:吳郡富春生卒 243 — 260(18歲) 家庭成員:父:孫權人物傳記

董卓
隴西人,性粗猛,有謀。少時曾游羌中,盡與其豪帥相結。初為兵馬掾。繼為羽林郎、軍司馬。公元184年,被黃巾軍擊敗,抵罪。公元190年,征為少府,辭不受命,駐兵河東,以觀時變。八月,率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自為相國,專斷朝政,凶暴淫亂,激起全國反對。他焚燒洛陽,西遷長安。公元191年二月,為太師,位在諸王之上。他掠奪錢財巨萬,計黃金二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錦綺奇玩堆積如山

鄧艾
鄧艾,字士載(公元197年——264年),義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東北)人,三國時期魏國的著名將領,協助司馬氏東征西討,屢建奇功。鄧氏曾經是南陽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鄧艾自幼喪父,鄧艾生活在戰爭頻仍、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強兼並劇烈的中原,日子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不過,鄧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黃忠
忠(?-220),字漢升,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益州劉璋。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一戰中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升任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後改封後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謚曰剛侯。黃忠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蜀漢五虎大將之一 黃忠原在荊州軍閥劉表麾下任職中郎將,與劉表從子劉磐共守長沙攸縣。及後曹操南侵荊州,仍擔故任,

李典
李典(生卒年不詳),字曼成,曹操麾下將領。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巨野)人。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與高貴儒雅,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為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去世。魏文帝曹丕繼位後追謚號為愍侯。歷史評價58883;李典李典 曹丕:「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陳壽:「①李典貴尚儒雅,義忘私隙,美矣。」「②典好學問.

孫皓
孫皓(242-284),字元宗(一說名彭祖,字皓宗),三國時期吳國的末代皇帝,他是孫權的孫子,孫和的兒子,公元264-280年在位。雖然他的前任孫休已經有兒子,但孫休去世時這個兒子十分年幼。群臣鑒於蜀漢之亡,認為主少國危,想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所以作為廢太子孫和的長子孫皓便被擁立繼位。孫皓即位後,追謚父親為文皇帝,並為他舉行祭祀。 孫皓初立時,下令撫恤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餘

韋昭
韋昭(204~273),字弘嗣,雲陽延陵人。自幼好學,擅長文史,對《國語》、《孝經》等研究卓有成就,是東吳儒林名士。著有《國語注》、《孝經注》、《吳書》、《博弈論》等。會稽王孫亮即位時,昭被為太史令。景帝孫休即位,任中書郎博士祭酒。末帝孫皓即位,封為高陵亭侯,任中書僕射侍中,領國史。 東吳孫氏家族間爭權奪利,韋從不介入。孫權廢太子孫和另立會稽王孫亮為太子。

曹丕
曹丕(187~226)魏文學家。即魏文帝。字子桓,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長子。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8歲,即能為文,又善騎射、好擊劍。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卒,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以禪讓方式代漢自立,改元黃初。登極以後,在黃初三年(222)、六年曾兩次親征孫吳,皆未能過江.

郭女王
郭女王(184年4月8日-235年3月14日),即文德郭皇後,字女王,曹魏王朝第一位皇後,祖籍安平廣宗。有智數,性儉約,魏文帝曹丕的夫人,盧弼《三國志集解》中稱其「之足以制魏文可知」。郭氏少年時父母雙亡,喪亂流離,29歲時被比她小3歲的曹丕納為妾,深得寵遇,然而始終沒有生下子女。後來曹丕即位魏王,冊封郭氏為魏王夫人。曹魏建立,拜為貴嬪,位次皇後。黃初三年九月初九,曹丕在許昌立她為後。

曹奐
曹奐(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鄉公。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貴鄉公曹髦被成濟弒殺,司馬昭與眾臣商議,立曹奐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 曹奐雖名為皇帝,但實為司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嗣位晉王,篡奪魏國政權,魏國滅亡.

龐統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龐統年輕時,為人朴鈍,未有識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龐德公對他卻十分看重,認為他不同尋常。當時,潁川人司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於鑒識人品的名聲,龐統慕名前往拜見。見面時,司馬徽正在樹上採桑,於是龐統就坐在樹下,跟他交談起來。兩人越談越投機,就這樣一個樹上,一個樹下,一直談到深夜。

馬謖
馬謖(190-228),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侍中馬良之弟。初以荊州從事跟隨劉備取蜀入川,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蜀漢丞相諸葛亮用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倍加器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但馬謖卻於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的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馬謖(sù)(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人.

楊修
楊修 - 個人檔案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籍貫 弘農華陰 容貌 暫無相關記載 官至 暫無相關記載 家族資料 父親 未知 母親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暫無相關資料 子女 暫無相關資料 相關人物 暫無其他相關人物 曾效力過的勢力 暫無相關資料 楊修 - 簡明演義傳記 曹操麾下大臣。東漢的太尉楊彪之子。雖有才,但是被曹操疏遠。

馬良
馬良(公元187—222年),字季常。襄樊宜城人,蜀漢名臣。兄弟五人,俱有才名。馬良眉中有白毛,家鄉人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歷官從事、左將軍掾、侍中。他與諸葛亮的關系很好,這可以從兩件事上看出:諸葛亮隨劉備入蜀,馬良給諸葛亮寫信說,雒城(今四川廣漢縣)已攻下,吾兄應大展宏圖,乘勝前進。據此,人們推測,他與諸葛亮或結為兄弟,或者有親戚關系。諸葛亮年長,故他稱亮為兄。馬良奉命出使東吳.

袁紹
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初為司隸校尉,於初平元年(190)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此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

黃承彥
黃承彥籍貫:[荊州]沔南 [今湖北仙桃]配偶 蔡氏 身份:諸葛孔明岳父子女 黃月英 介紹: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襄陽記》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適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後婦,瑁之姊也。《襄陽耆舊記》黃承

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

❺ 楊奉是誰啊,能給我介紹一下嗎

卻說曹操大破呂布於定陶,布乃收集敗殘軍馬於海濱,眾將皆來會集,欲再與曹操決
戰,陳宮曰:「今曹兵勢大,未可與爭。先尋取安身之地,那時再來未遲。」布曰:「吾欲
再投袁紹,何如?」宮曰:「先使人往冀州探聽消息,然後可去。」布從之。且說袁紹在冀
州,聞知曹操與呂布相持,謀士審配進曰:「呂布,豺虎也:若得兗州,必圖冀州。不若助
操攻之,方可無患。」紹遂遣顏良將兵五萬,往助曹操。細作探知這個消息,飛報呂布。布
大驚,與陳宮商議。宮曰:「聞劉玄德新領徐州,可往投之。」布從其言,竟投徐州來。有
人報知玄德。玄德曰:「布乃當今英勇之士,可出迎之。」糜竺曰:「呂布乃虎狼之徒,不
可收留;收則傷人矣。」玄德曰:「前者非布襲兗州,怎解此郡之禍。今彼窮而投我,豈有
他心!」張飛曰:「哥哥心腸忒好。雖然如此,也要准備。」

玄德領眾出城三十里,接著呂布,並馬入城。都到州衙廳上,講禮畢,坐下。布曰:
「某自與王司徒計殺董卓之後,又遭□、汜之變,飄零關東,諸侯多不能相容。近因曹賊不
仁,侵犯徐州,蒙使君力救陶謙,布因襲兗州以分其勢;不料反墮奸計,敗兵折將。今投使
君,共圖大事,未審尊意如何?」玄德曰:「陶使君新逝,無人管領徐州,因令備權攝州
事。今幸將軍至此,合當相讓」遂將牌印送與呂布。呂布卻待要接,只見玄德背後關、張二
公各有怒色。布乃佯笑曰:「量呂布一勇夫,何能作州牧乎?」玄德又讓。陳宮曰:「強賓
不壓主,請便君勿疑。」玄德方止。遂設宴相待,收拾宅院安下。次日,呂布回席請玄德,
玄德乃與關、張同往。飲酒至半酣,布請玄德入後堂,關、張隨入。布令妻女出拜玄德。玄
德再三謙讓。布曰:「賢弟不必推讓。」張飛聽了,□目大叱曰:「我哥哥是金枝玉葉,你
是何等人,敢稱我哥哥為賢弟!你來!我和你斗三百合!」玄德連忙喝住,關公勸飛出。玄
德與呂布陪話曰:「劣弟酒後狂言,兄勿見責。」布默然無語。須臾席散。布送玄德出門,
張飛躍馬橫槍而來,大叫:「呂布!我和你並三百合!」玄德急令關公勸止。

次日,呂布來辭玄德曰:「蒙使君不棄,但恐令弟輩不能相容。布當別投他處。」玄德
曰:「將軍若去,某罪大矣。劣弟冒犯,另日當今陪話。近邑小沛,乃備昔日屯兵之處。將
軍不嫌淺狹,權且歇馬,如何?糧食軍需,謹當應付。」呂布謝了玄德,自引軍投小沛安身
去了。玄德自去埋怨張飛不題。

卻說曹操平了山東,表奏朝廷,加操為建德將軍費亭侯。其時李□自為大司馬,郭汜自
為大將軍,橫行無忌,朝廷無人敢言。太尉楊彪、大司農朱□暗奏獻帝曰:「今曹操擁兵二
十餘萬,謀臣武將數十員,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黨,天下幸甚。」獻帝泣曰:「朕被
二賊欺凌久矣!若得誅之,誠為大幸!」彪奏曰:「臣有一計:先令二賊自相殘害,然後詔
曹操引兵殺之,掃清賊黨,以安朝廷。」獻帝曰:「計將安出?」彪曰:「聞郭汜之妻最
妒,可令人於汜妻處用反間計,則二賊自相害矣。」帝乃書密詔付楊彪。彪即暗使夫人以他
事入郭汜府,乘間告汜妻曰:「聞郭將軍與李司馬夫人有染,其情甚密。倘司馬知之,必遭
其害。夫人宜絕其往來為妙。」汜妻訝曰:「怪見他經宿不歸!卻干出如此無恥之事!非夫
人言,妾不知也。當慎防之。」彪妻告歸,汜妻再三稱謝而別。過了數日,郭汜又將往李□
府中飲宴。妻曰:「□性不測,況今兩雄不並立,倘彼酒後置毒,妾將奈何?」汜不肯聽,
妻再三勸住。至晚間,□使人送酒筵至。汜妻乃暗置毒於中,方始獻入,汜便欲食。妻曰:
「食自外來,豈可便食?」乃先與犬試之,犬立死。自此汜心懷疑。一日朝罷,李□力邀郭
汜赴家飲宴。至夜席散,汜醉而歸,偶然腹痛。妻曰:「必中其毒矣!」急令將糞汁灌之,
一吐方定。汜大怒曰:「吾與李共圖大事,今無端欲謀害我,我不先發,必遭毒手。」遂密
整本部甲兵,欲攻李□。早有人報知□。□亦大怒曰:「郭阿多安敢如此!」遂點本部甲
兵,來殺郭汜。兩處合兵數萬,就在長安城下混戰,乘勢擄掠居民。□侄李暹引兵圍住宮
院,用車二乘,一乘載天子,一乘載伏皇後,使賈詡、左靈監押車駕;其餘宮人內侍,並皆
步走。擁出後宰門,正遇郭汜兵到,亂箭齊發,射死宮人不知其數。李□隨後掩殺,郭汜兵
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營中。郭汜領兵入官,盡搶擄宮嬪采女入營,放
火燒宮殿。次日,郭汜知李□劫了天子,領軍來營前廝殺。帝後都受驚恐。後人有詩嘆之
曰:「光武中興興漢世,上下相承十二帝。桓靈無道宗社墮,閹臣擅權為叔季。無謀何進作
三公,欲除社鼠招奸雄。豺獺雖驅虎狼入,西州逆豎生淫凶。王允赤心托紅粉,致令董呂成
矛盾。渠魁殄滅天下寧,誰知李郭心懷憤。神州荊棘爭奈何,六宮飢饉愁干戈。人心既離天
命去,英雄割據分山河。後王規此存兢業,莫把金甌等閑缺。生靈糜爛肝腦塗,剩水殘山多
怨血。我觀遺史不勝悲,今古茫茫嘆黍離。人君當守苞桑戒,太阿誰執全綱維。

卻說郭汜兵到,李□出營接戰。汜軍不利,暫且退去。□乃移帝後車駕於*塢,使侄李
暹監之,斷絕內使,飲食不繼,侍臣皆有飢色。帝令人問□取米五斛,牛骨五具,以賜左
右。□怒曰:「朝夕上飯,何又他求?」乃以腐肉朽糧與之,皆臭不可食。帝罵曰:「逆賊
直如此相欺!」侍中楊琦急奏曰:「□性殘暴。事勢至此,陛下且忍之,不可攖其鋒也。」
帝乃低頭無語,淚盈袍袖。忽左右報曰:「有一路軍馬,槍刀映日,金鼓震天,前來救
駕。」帝教打聽是誰,乃郭汜也。帝心轉憂。只聞塢外喊聲大起,原來李□引兵出迎郭汜,
鞭指郭汜而罵曰:「我待你不薄,你如何謀害我!」汜曰:「爾乃反賊,如何不殺你!」□
曰:「我保駕在此,何為反賊?」汜曰:「此乃劫駕,何為保駕?」□曰:「不須多言!我
兩個各不許用軍士,只自並輸贏。贏的便把皇帝取去罷了。」二人便就陣前廝殺。戰到十
合。不分勝負。只見楊彪拍馬而來,大叫:「二位將軍少歇!老夫特邀眾官,來與二位講
和。」□、汜乃各自還營。

楊彪與朱□會合朝廷官僚六十餘人,先詣郭汜營中勸和。郭汜竟將眾官盡行監下。眾官
曰:「我等為好而來,何乃如此相待?」汜曰:「李□劫天子,偏我劫不得公卿!」楊彪
曰:「一劫天子,一劫公卿,意欲何為?」汜大怒,便拔劍欲殺彪。中郎將楊密力勸,汜乃
放了楊彪、朱□,其餘都監在營中。彪謂□曰:「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間
耳!」言訖,相抱而哭,昏絕於地。□歸家成病而死。自此之後,□、汜每日廝殺,一連五
十餘日,死者不知其數。

卻說李□平日最喜左道妖邪之術,常使女巫擊鼓降神於軍中。賈詡屢諫不聽。侍中楊琦
密奏帝曰:「臣觀賈詡雖為李□腹心,然實未嘗忘君,陛下當與謀之。」正說之間,賈詡來
到。帝乃屏退左右,泣諭詡曰:「卿能憐漢朝,救朕命乎?」詡拜伏於地曰:「固臣所願
也。陛下且勿言,臣自圖之。」帝收淚而謝。少頃,李□來見,帶劍而入。帝面如土色。□
謂帝曰:「郭汜不臣,監禁公卿,欲劫陛下。非臣則駕被擄矣。」帝拱手稱謝,□乃出。時
皇甫酈入見帝。帝知酈能言,又與李□同鄉,詔使往兩邊解和。酈奉詔,走至汜營說汜。汜
曰:「如李□送出天子,我便放出公卿。」酈即來見李□曰:「今天子以某是西涼人,與公
同鄉,特令某來勸和二公。汜已奉詔,公意若何?」□曰:「吾有敗呂布之大功,輔政四
年,多著勛績,天下共知。郭阿多盜馬賊耳,乃敢擅劫公卿,與我相抗,誓必誅之!君試觀
我方略士眾,足勝郭阿多否?」酈答曰:「不然。昔有窮後羿恃其善射,不思患難,以致滅
亡。近董太師之強,君所目見也,呂布受恩而反圖之,斯須之間,頭懸國門。則強固不足恃
矣。將軍身為上將,持鉞仗節,子孫宗族,皆居顯位,國恩不可謂不厚。今敦阿多劫公卿,
而將軍劫至尊,果誰輕誰重耶?」李□大怒,拔劍叱曰:「天子使汝來辱我乎?我先斬汝
頭!」騎都尉場奉諫曰:今郭汜未除,而殺天使,則汜興兵有名,諸侯皆助之矣。」賈詡亦
力勸,□怒少息。詡遂推皇甫酈出。酈大叫曰:「李□不奉詔,欲弒君自立!」侍中胡邈急
止之曰:「無出此言,恐於身不利。」酈叱之曰:「胡敬才!汝亦為朝廷之臣,如何附賊?
君辱臣死,吾被李□所殺,乃分也!」大罵不止。帝知之,急令皇甫酈回西涼。

卻說李□之軍,大半是西涼人氏,更賴羌兵為助。卻被皇甫酈揚言於西涼人曰:「李□
謀反,從之者即為賊黨,後患不淺。」西涼人多有聽酈之言,軍心漸渙。□聞酈言,大怒,
差虎賁王昌追之。昌知酈乃忠義之士,竟不往追,只回報曰:「酈已不知何往矣。」賈詡又
密諭羌人曰:「天子知汝等忠義,久戰勞苦,密詔使汝還郡,後當有重賞。」羌人正怨李□
不與爵賞,遂聽詡言,都引兵去。詡又密奏帝曰:「李□貪而無謀,今兵散心怯,可以重爵
餌之。」帝乃降詔,封□為大司馬。□喜曰:「此女巫降神祈禱之力也!」遂重賞女巫,卻
不賞軍將。騎都尉楊奉大怒,謂宋果曰:「吾等出生入死,身冒矢石,功反不及女巫耶!」
宋果曰:「何不殺此賊,以救天子?」奉曰:「你於中軍放火為號,吾當引兵外應。」二人
約定是夜二更時分舉事。不料其事不密,有人報知李□。□大怒,令人擒宋果先殺之。楊奉
引兵在外,不見號火。李□自將兵出,恰遇楊奉,就寨中混戰到四更。奉不勝,引軍投西安
去了。李□自此軍勢漸衰。更兼郭汜常來攻擊,殺死者甚多。忽人來報:「張濟統領大軍,
自陝西來到,欲與二公解和;聲言如不從者,引兵擊之。」□便賣個人情,先遣人赴張濟軍
中許和。郭汜亦只得許諾。張濟上表,請天子駕幸弘農。帝喜曰:「朕思東都久矣。今乘此
得還,乃萬幸也!」詔封張濟為驃騎將軍。濟進糧食酒肉,供給百官。汜放公卿出營。□收
拾車駕東行,遣舊有御林軍數百,持戟護送。

鑾輿過新豐,至霸陵,時值秋天,金風驟起。忽聞喊聲大作,數百軍兵來至橋上攔住車
駕,厲聲問曰:「來者何人?」侍中楊琦拍馬上橋曰:「聖駕過此,誰敢攔阻?」有二將出
曰:「吾等奉郭將軍命,把守此橋,以防奸細。既雲聖駕,須親見帝,方可准信。」楊琦高
揭珠簾。帝諭曰:「朕躬在此,卿何不退?」眾將皆呼「萬歲」,分於兩邊,駕乃得過。二
將回報郭汜曰:「駕已去矣。」汜曰:「我正欲哄過張濟,劫駕再入*塢,你如何擅自放了
過去?」遂斬二將,起兵趕來。車駕正到華陰縣,背後喊聲震天,大叫:「車駕且休動!」
帝泣告大臣曰:「方離狼窩,又逢虎口,如之奈何?」眾皆失色。賊軍漸近。只聽得一派鼓
聲,山背後轉出一將,當先一面大旗,上書「大漢楊奉」四字,引軍千餘殺來。

原來楊奉自為李□所敗,便引軍屯終南山下;今聞駕至,特來保護。當下列開陣勢。汜
將崔勇出馬,大罵楊奉「反賊」。奉大怒,回顧陣中曰:「公明何在?」一將手執大斧,飛
驟驊騮,直取崔勇。兩馬相交,只一合,斬崔勇於馬下。楊奉乘勢掩殺,汜軍大敗,退走二
十餘里。奉乃收軍來見天子。帝慰諭曰:「卿救朕躬,其功不小!」奉頓首拜謝。帝曰:
「適斬賊將者何人?」奉乃引此將拜於車下曰:「此人河東楊郡人,姓徐,名晃,字公
明。」帝慰勞之。楊奉保駕至華陰駐蹕。將軍段煨,具衣服飲膳上獻。是夜,天子宿於楊奉
營中。

郭汜敗了一陣,次日又點軍殺至營前來。徐晃當先出馬,郭汜大軍八面圍來,將天子、
楊奉困在垓心。正在危急之中,忽然東南上喊聲大震,一將引軍縱馬殺來。賊眾奔潰。徐晃
乘勢攻擊,大敗汜軍。那人來見天子,乃國戚董承也。帝哭訴前事。承曰:「陛下免憂。臣
與楊將軍誓斬二賊,以靖天下。」帝命早赴東都。連夜駕起,前幸弘農。

卻說郭汜引敗軍回,撞著李□,言:「楊奉、董承救駕往弘農去了。若到山東,立腳得
牢,必然布告天下,令諸侯共伐我等。三族不能保矣。」□曰:「今張濟兵據長安,未可輕
動。我和你乘間合兵一處,至弘農殺了漢君,平分天下,有何不可!」汜喜諾。二人合兵,
於路劫掠,所過一空。楊奉、董承知賊兵遠來,遂勒兵回,與賊大戰於東澗。□、汜二人商
議:「我眾彼寡,只可以混戰勝之。」於是李在左,郭汜在右,漫山遍野擁來。楊奉、董承
兩邊死戰,剛保帝後車出;百官宮人,符冊典籍,一應御用之物,盡皆拋棄。郭汜引軍入弘
農劫掠。承、奉保駕走陝北,□、汜分兵趕來。

承、奉一面差人與□、汜講和,一面密傳聖旨往河東,急召故白波帥韓暹、李樂、胡才
三處軍兵前來救應。那李樂亦是嘯聚山林之賊,今不得已而召之。三處軍聞天子赦罪賜官,
如何不來;並拔本營軍士,來與董承約會一齊,再取弘農。其時李□、敦汜但到之處,劫掠
百姓,老弱者殺之,強壯者充軍;臨敵則驅民兵在前,名曰:「敢死軍」,賊勢浩大,李樂
軍到,會於渭陽。郭汜令軍士將衣服物件拋棄於道。樂軍見衣服滿地,爭往取之,隊伍盡
失。□、汜二軍,四面混戰,樂軍大敗。楊奉、董承遮攔不住,保駕北走,背後賊軍趕來。
李樂曰:「事急矣!請天子上馬先行!」帝曰:「朕不可舍百官而去。」眾皆號泣相隨。胡
才被亂軍所殺。承、奉見賊追急,請天子棄車駕,步行到黃河岸邊。李樂等尋得一隻小舟作
渡船。時值天氣嚴寒,帝與後強扶到岸,邊岸又高,不得下船,後面追兵將至。楊奉曰:
「可解馬疆繩接連,拴縛帝腰,放下船去。」人叢中國舅伏德挾白絹十數匹至,曰:「我於
亂軍中拾得此絹,可接連拽輦。」行軍校尉尚弘用絹包帝及後,令眾先掛帝往下放之,乃得
下船。李樂仗劍立於船頭上。後兄伏德,負後下船中。岸上有不得下船者,爭扯船纜;李樂
盡砍於水中。渡過帝後,再放船渡眾人。其爭渡者,皆被砍下手指,哭聲震天。既渡彼岸,
帝左右止剩得十餘人。楊奉尋得牛車一輛,載帝至大陽。絕食,晚宿於瓦屋中,野老進粟
飯,上與後共食,粗糲不能下咽。次日,詔封李樂為征北將軍,韓暹為征東將軍,起駕前
行。有二大臣尋至,哭拜車前,乃太尉楊彪、太僕韓融也。帝後俱哭。韓融曰:「□、汜二
賊,頗信臣言;臣捨命去說二賊罷兵。陛下善保龍體。」韓融去了。李樂請帝入楊奉營暫
歇。楊彪請帝都安邑縣。駕至安邑,苦無高房,帝後都居於茅屋中;又無門關閉,四邊插荊
棘以為屏蔽。帝與大臣議事於茅屋之下,諸將引兵於籬外鎮壓。李樂等專權,百官稍有觸
犯,竟於帝前毆罵;故意送濁酒粗食與帝,帝勉強納之。李樂、韓暹又連名保奏無徒、部
曲、巫醫、走卒二百餘名,並為校尉、御史等官。刻印不及,以錐畫之,全不成體統。卻說
韓融曲說□、汜二賊。二賊從其言,乃放百官及宮人歸。是歲大荒,百姓皆食棗菜,餓莩遍
野。河內太守張楊獻米肉,河東太守王邑獻絹帛,帝稍得寧。董承、楊奉商議,一面差人修
洛陽宮院,欲奉車駕還東都。李樂不從。董承謂李樂曰:「洛陽本天子建都之地,安邑乃小
地面,如何容得車駕?今奉駕還洛陽是正理。」李樂曰:「汝等奉駕去,我只在此處住。」
承、奉乃奉駕起程。李樂暗令人結連李□、郭汜,一同劫駕。董承、楊奉、韓暹知其謀,連
夜擺布軍士,護送車駕前奔箕關。李樂聞知,不等□、汜軍到,自引本部人馬前來追趕。四
更左側,趕到箕山下,大叫:「車駕休行!李□、郭汜在此!」嚇得獻帝心驚膽戰。山上火
光遍起。正是:前番兩賊分為二,今番三賊合為一。不知漢天子怎離此難,且聽下文分解。
**

❻ 中國現存的名門望族有什麼

一、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來源於顓頊和皋陶之後。在秦代與漢代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

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的李淵滅了隋朝,開創了大唐盛世。

二、趙郡李氏

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戰國時名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柏人(今邢台隆堯),為趙郡李氏的始祖。

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七宗五姓中,李姓佔了兩家,即趙郡李氏與隴西李氏。李氏「出趙郡、隴西二望」。

三、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即華陰楊氏。楊氏是楊姓郡望,西漢丞相楊敞的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四世三公。

楊震的十四世孫楊堅建立了強盛一時的隋朝。北宋楊家將是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裔,名垂青史。楊氏的名人還有楊修、楊炯、楊萬里等人。

(6)土耳其仰奉什麼教擴展閱讀:

吳越錢氏家族

錢鏐父子開創吳越國,連續三代五主均受中朝封為國王,成為王族。錢氏後人秉承祖訓,紹續家風,綿延文脈,造就了吳越錢氏一門世代家風謹嚴,人才興盛的傳奇。這個家族始終一脈書香綿延,代有人才涌現。

自唐末歷五代,又經北宋至南宋,四百年間吳越錢氏始終保持「位極人臣」,封郡王、國公者二十餘人,封侯拜相、入仕內閣者,將近百人。

宋朝皇帝稱「忠孝盛大唯錢氏一族」。就連清乾隆帝也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在南巡時御賜「清芬世守」匾額。到了近代更是人才「井噴」。文壇碩儒、科技巨擘雲集,海內外「院士」子弟數以百計,因而吳越錢氏家族被公認為「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

錢氏家規簡介

錢氏家規由「武肅王八訓」、「武肅王遺訓」和《錢氏家訓》三部分組成。「武肅王八訓」是武肅王錢鏐於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正月親自訂立。家訓以晉代以來大族衰亡為鑒,「上承祖禰之澤,下廣子孫之傳」,體現了「金書鐵券」的免死牌下的嚴格家教。

錢鏐辭世前又作十條「遺訓」曉諭子孫。而《錢氏家訓》,傳為忠懿王錢弘俶總結錢鏐「起居錄」所作,經後人不斷完善,成為一部飽含修身處世智慧的治家寶典。

《家訓》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個篇章,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是錢氏家族的珍貴歷史遺產,也是錢氏家族人才輩出的傳家寶。

❼ 曹操的智囊團和武將人物

據《三國志》和裴注的記載,粗略統計,曹操的智囊團有87人,其中骨幹謀士8人。曹操的智囊團在官渡之戰前夕已逐漸形成,骨幹謀士都在這一階段投效了曹操。公元191年曹操為東郡太守,荀或來歸;公元192年曹操兵臨兗州,程昱接受徵辟。曹操出征,荀或、程昱二人留守。公元196年荀攸、鍾繇、董昭、郭嘉從操。公元199年官渡之戰前夕,劉曄、賈詡從操。以上8人是曹操的骨幹謀士團。此外,華歆、王朗、蔣濟、毛玠、陳群、趙儼、司馬朗等重要謀士也在這一階段投效曹操。官渡之戰後隨著曹操事業的發展,智囊團不斷擴大,成為一支龐大的人才隊伍。
曹操是怎樣把這些人才聚集起來的?大略言之有五個方面:
一、徵辟。這時兩漢選舉的正常途徑。
二、投效。荀或、郭嘉、桓階、賈詡等人的投效最具典型意義。荀、郭兩位大才都是從鼎盛的袁紹營壘中投過來的,桓階說長沙太守張羨反對劉表,賈詡說張綉投曹操,都是在官渡之戰相持而袁強曹弱之時,他們深邃的洞察力遠遠高於時人之上。
三、推薦。荀或知人,他對於曹操智囊團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荀或前後所舉,「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鍾繇、陳群,海內則司馬宣王,及引致當世知名郗慮、華歆、王郎、荀悅、杜襲、辛毗、趙儼之儔,終為卿相,以十數人。」或所薦還有戲志才、郭嘉、杜畿,皆一代風流。
四、納降。以許攸、陳琳、牽招為代表。
五、強征。如司馬懿、阮瑀。
智囊團的治政作用:
一.勸曹操迎獻帝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192年,毛玠最先向曹操提出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當時天子遠在長安,還提不到議事日程。公元196年,天子還洛陽,曹操讓群僚討論,荀或堅定地主張迎獻帝都許。曹操採納此計,從此佔領了政治的制高點,得了全局的優勢,處處主動。
二.廣收名士以臨州鎮。曹操初臨兗州,因言議殺名士邊讓,激起了陳宮、張邈之叛,險些使船翻了個底朝天。曹操吸取教訓,為司空、丞相後以崔琰、毛玠、何夔、徐奕、鮑勛、陳群等名士為東西曹掾,典選舉,所舉皆清正之士,網羅了大批名士為掾屬。名士累世為地方望族,振臂一呼,士民景從。曹操派出智囊名士出宰州郡,入為公卿,利用他們的聲望和才幹穩定紛亂的政治局勢。《何夔傳》裴注引《魏書》曰:「自劉備叛後,東南多變,太祖以陳群為酇令,夔為城父令,諸縣皆用名士以鎮撫之,其後吏民稍定。」
智囊團的經濟方略:
提出了「修耕植、興屯田、儲軍資,深固根本,以成霸王之業」的經濟方略。棗祗等人主持其事,以後劉馥在揚州屯田,衛顗在關中屯田,賈逵在豫州屯田,鄧艾在淮南屯田,有軍屯,有民屯,都取得了好成績,解決了前線軍糧。曹操以此「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智囊團的軍事方略:
智囊團替曹操順應形勢制定戰略方針,分為三個階段,提出了不同的戰略。
第一階段,官渡之戰之前,荀或與郭嘉定計,先南後北,對抗袁紹。公元197年,袁紹與曹操書,「其辭悖漫」,曹操震怒,恨不得立即與袁紹決戰。荀或、郭嘉認真地分析了形勢,認為曹操四面皆強敵,若要攻克爭天下的袁紹,宜先壯大自己。荀或提出了遠交近攻,先弱後強,各個擊破,兼並群雄的戰略方針。鍾繇鎮撫關中,是為遠交。郭嘉說:「不先取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公元198年曹操攻破張綉,東滅呂布,公元199年又滅袁術,劉備起事徐州,郭嘉、程昱勸曹操迅速撲滅,然後全力對付袁紹。官渡之戰以前,曹操四面臨敵,但始終沒有陷入兩線作戰,而是一個一個殲滅對手,顯示了正確的戰略方針的威力。
第二階段,官渡之戰以後,荀或、郭嘉畫計,先掃河北而後南下。曹操和諸將欲乘官渡戰勝之威,南擊劉表,壯大力量。荀、郭都反對這一錯誤決策。荀或說:袁紹戰敗,應乘勝追擊,如「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曹操頓悟,復屯兵於河上,不停頓地進擊,經過了七年的征戰,平定了河朔,擊敗了烏丸,解除了南下的後顧之憂。曹操北征烏丸,諸將懼劉表遣劉備襲其後。郭嘉說:劉表坐談客,自己的才能不如劉備,不敢重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
第三階段,赤壁戰後。曹操為避免兩線作戰而轉為防禦,挑動吳、蜀內訌,坐收漁人之利。公元219年,孫權上書討羽自效,董昭建議將孫權書信馳驛以弩射示羽,關羽戰敗,不加追擊,存之以為孫權害。趙儼在襄陽亦勸曹仁不追。這一著很有效,吳蜀交惡。
智囊團臨陣畫計,使曹操多次避免了慘敗,甚至覆滅的危機。最主要的有兩次:第一次,公元194年荀或、程昱臨陣應付陳宮、張邈的突變事件,替曹操保住了兗州甄城、范縣、東阿三城。袁紹使人說操遷家居鄴,袁曹連和,所謂「連和」不過是投靠的外交用語。程昱諫曹操豈可臨事而懼,為「韓、彭之事」,打消了曹操連和的念頭。第二次,公元200年荀或、荀攸、賈詡、以及陣前投歸曹操的謀士許攸等共獻奇策,贏得了袁曹戰略決戰的官渡大捷。此外,公元198年荀攸、郭嘉畫計引泗、沂水灌城滅呂布的下邳之戰;公元208年荀或畫計南下荊州之戰,公元211年賈詡畫計離間馬超、韓遂的渭水之戰;公元215年劉嘩畫計滅張魯的漢中之戰等都顯示了智囊團的重大作用。
曹操對智囊團的駕御及影響:
一、人盡其才。袁紹能聚人而不能用人,他只是為了名譽把人才作擺設,「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曹操聚人是要用人之長,「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願為用」。
二、誘以官祿。建安十二年大封功臣二十餘人為列侯,同時又下分租令與諸將掾屬及死事之孤,「庶以疇答眾勞」。建安十三年南下荊州,論荊州服從之功,封侯十五人,功勛卓著的智囊受封後還不斷增邑。史稱 曹操賞罰分明,「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
三、籠以權術。陳琳為紹草檄罵曹操,辱及三代,後被俘,曹操惜其才而用之。張綉在戰場上殺其子曹昂,後綉投操,立功封侯。官渡之戰許下群僚及郡縣多與袁紹通書,曹操破紹得書,「皆焚之」,宣言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顯得十分豁達。不過這都是表面現象,曹操的哲學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陳壽評他善於「矯情任算」,其所欲殺者,則「以法誅之」。《趙儼傳》裴注引《魏書》載,曹操使人搜閱紹記室,發現陽安郡都尉李通沒有與袁紹相通,並斷定這是趙儼勸說李通的結果,這一條記載說明曹操在當眾燒書前早已錄了黑名單。崔琰之死、毛玠之嘆都有人告密,說明曹操組織有特務網,暗中監視百官。曹操又以聯姻的方式籠絡智士,如以女安陽公主妻荀或子荀惲。
四、辟為掾屬。此謀出於郭嘉。智囊團八十餘人,出宰州郡,入為公卿,但身份都是曹操的掾屬。智囊既為曹操掾屬,則有主僕之分,他們不知有國家,但知有曹操。曹操通過廣辟掾屬和稱公稱王的手段,把丞相府組建成魏國的模擬機構,並把它凌駕在宮廷和百官之上。
五、威以刑殺。孔融以言論罪被滅族,崔琰以腹誹罪賜死,毛玠以牢騷而下獄。曹操駕馭智囊團的手段用今語可概括成一句話:胡蘿卜加大棒。集聚曹魏的天下英才皆為曹氏家奴,凡表現了個人意志就遭殺戮,他們所建言的軍國大計曹操需要的才能說,不想聽的不敢說。劉嘩本有奇謀善計,還要察言觀色提出,曹操、曹丕不採用,他也不堅持。象程昱這樣的老臣,也是戰戰兢兢,閉門謝客。智士為奴,聰明才智就不能完全發揮,智囊團潛在的能量受到很大的抑制。不願為奴的諸葛亮、法正、張松、周瑜、魯肅等不北走曹而奔走吳蜀,於是漢末人才三分而成鼎足之勢。
許諸——魏武衛將軍。太祖討伐黃劭、何儀,褚生擒儀。典韋要人,褚欲與之爭斗未果,為太祖賞識,收之用為護衛。官渡破袁紹後,因謀士許攸辱罵,怒而殺之。隨同征戰多年。褚素呆滯,征戰英勇,人稱「虎痴」,曾裸衣惡斗馬超。後漢中之戰護糧,因醉為張飛所敗。為曹操征戰各地,曹操死後不久許褚亦病逝。<br><br>張頜——張郃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原是袁紹的河部將,在官渡戰時成為曹操部下,後列為「五子良將」之一。先從韓馥,後韓馥敗,轉投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戰中多有功勞。官渡之戰時,張郃受郭圖陷害,率眾投降於曹操,得以重用,隨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後來,張郃隨夏侯淵駐守漢中,在夏侯淵被殺後暫代主帥,維持敗兵殘局。魏明帝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奉命救援隴右,在街亭大敗蜀將馬謖,迫使諸葛亮撤兵;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張郃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後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而亡。 <br><br>典韋——典韋,陳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世稱「古之惡來」。在京劇中被畫為黃臉。三國時曹魏猛將。擅使大雙戟,為人壯猛任俠,曾為鄉人劉氏報仇,殺人出市,人莫敢近。軍中的牙門旗既長且大,人們都不能把它舉起,而典韋竟以一手便將其執而豎起,人們都以他的奇力為異。初屬張邈,後屬夏侯惇。曹操討呂布於濮陽時,典韋奮力勇戰,為曹操所異,又因其人忠誠謹重,自此引典韋為近侍,遷為都尉,置之於左右。後曹操於宛城時,張綉先降而復反,急迫曹操本營;典韋守著大門,殊死惡斗,殺敵甚眾,最終因敵人太多而戰死。在這一戰中,曹操的長子和侄子也都戰死了。事後,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親自祭奠,痛哭失聲。他對眾將領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雖實史並未記載此事,但是完全可以說明典韋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三國裡面武藝最好的,力氣最大的,最有沖勁的不是典韋,但最猛的卻是他。先說曹操收他入會時的情景,夏侯惇形容他:逐虎過澗。就從這一點來看,三國里所有武將都不如。大家都知道,老虎是野獸,什麼都不怕,就是一大群人去圍殺,他也會奮力反攻。這個典韋居然將老虎追得滿山跑,試問,能讓老虎都害怕的逃跑,誰有這個本事?曹彰的「手格猛獸」比起這個「逐虎過澗」,可以說相差甚遠。能讓老虎害怕得逃跑的人,他的猛是發自骨子裡的(比張飛的相貌兇狠更厲害)。然後宛城之戰,典韋在大醉,身無片甲,並失去武器的情況下,奮力拿起腰刀殺敵,當手下全部戰死,刀砍缺的情況下,提起兩個軍人迎敵,擊死者八九人。馬軍方退步兵又上,槍如葦列。最後典韋死了半晌,還無一人敢走前門而入。分析上面,首先,典韋力氣不比許諸小,可以提起兩個軍人當刀舞(不然無法解釋擊死者八九人),其次,死了半晌,無人敢過。當時張綉統領的是他叔叔張濟死時留給他的部隊(精銳的西涼軍),居然讓典韋嚇得不敢走前面過(典韋死後),可見當時的士兵對典韋是多麼畏懼。連姜維死後,士兵還一哄而上將其割碎生吃。從上面可以看出,典韋的「猛」,是連張飛都比不了的(張飛的猛是表面化)。而且典韋武藝高強,可以飛戟殺人,還百發百中。只是死得太早,出彩不多,不過宛城一戰可以名留千古。這個不足論,小說家言豈能當真,他是勇而忠,因護主而勇也,封神演義中哪吒很小就能殺龍.這個能信不?<br><br>張遼——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三國時曹魏名將。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先為呂布部將,曾多番令曹軍陷於苦戰,其武勇連關羽亦甚稱道。後呂布喪於白門樓,曹操經劉備、關羽勸說,待遼以上禮,張遼遂降為曹家將。從曹操以後,遼隨軍征討,多有戰功,曹操亦益待之如親信;又從勸關羽降於曹操。赤壁戰中,張遼親載曹操脫難,並射傷東吳名將黃蓋。赤壁戰後,曹操獨任張遼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御孫權。後孫權果引軍入寇,張遼智激李典後三人一同出戰,自率二千餘騎打敗敵軍十萬,威震逍遙津,名揚天下。後來張遼於黃初五年隨曹丕征江東,為吳將丁奉以箭射其腰,回到許昌後不治身亡,曹丕厚葬張遼。<br><br>夏候淵——夏侯淵是曹操同族兄弟,在曹操起兵時率眾來投,從此隨曹操南征北戰。夏侯淵性格剛烈,十分勇敢,作戰總是沖鋒在前,先後參加官渡、赤壁、平馬超、滅張魯等戰,戰功卓著。後來,夏侯淵留守漢中,與劉備軍交戰,在定軍山中蜀將法正之謀,為蜀將黃忠突襲斬殺。<br><br>夏候敦——魏大將軍。夏侯嬰之後、太祖從弟。少習槍棒,武藝過人。太祖起兵,惇率眾來投,自此隨之徵戰。太祖討呂布,惇為布將曹性射其左目,惇撥矢啖睛,殺性,兩軍無不駭然。後惇常為先鋒,殺敵破陣,沖鋒在前,立功無數。太祖病篤,惇往見之,於宮門處遇鬼驚倒,自此染病。及文帝踐祚,以惇為大將軍。旋之,卒。文帝為之掛孝。<br><br>曹洪——曹洪,字子廉,沛國譙縣人,三國時曹魏名將。隨曹操追襲董卓滎陽時,曹軍為董卓部將徐榮所敗,曹操失馬,曹洪捨命獻馬並救護曹操,使曹操免於厄難。後多隨軍征伐,討黃巾、張邈、呂布、袁紹時,殺何曼、袁譚等,咸有功勞。後引軍助夏侯淵、張郃鎮守西線。曹洪性格急躁,馬超襲關中時,洪與徐晃並為前部,卻因禁不住挑釁而失關。然而後來搏戰馬超,再次救得曹操脫離險境。曹丕即位時,封為衛將軍,進封野王侯,並與曹休掌典禁軍。<br><br>曹仁——破袁術,仁所斬獲頗多,大破陶謙軍並陶謙將呂由,克句陽,生獲呂布將劉何,雞落山之戰戰勝袁紹軍,南郡魏吳之戰戰敗逃跑,渭南破馬超,破反將蘇伯、田銀、侯音,襄樊魏蜀之戰擋住了關羽的進攻,攻破邵。<br><br>徐晃——徐晃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原跟隨楊奉,曾保護漢獻帝東行,有功。後降於曹操,跟隨曹操四處征戰,於延津率兵擊殺文丑,於官渡率兵截燒糧草,平馬超時率先渡河,守漢中時大敗蜀將陳式,多有戰功。特別是在解樊城之圍的戰斗中,徐晃率軍長驅之入,一舉擊退蜀軍,立下了大功,受到曹操的贊揚。魏明帝時期,徐晃病逝。<br><br>李典——李典早年跟隨從父李乾效力於曹操,在呂曹交戰期間,李乾因不肯降敵被呂布手下薛蘭,李封所殺,李典助堂弟李整殺敵報仇,李整死後不久李典就被曹操任為離狐太守,中郎將,此後戰役中李典多負責糧運後勤,直到任夏侯惇副將討劉備後才逐漸調到前線作戰。李典向來與張遼,樂進不和,但他卻不會因私怨而耽誤公事,還大敗孫權,因此被封為破虜將軍,都亭侯,死後被追謚為愍侯。<br><br>樂進——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人,三國時曹魏名將。最早投到曹操帳下,膽勇過人,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赤壁之戰後,曹操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以當孫權。其時孫權入寇,雙方對陣,樂進忽施突襲,一騎馬一口刀,如一道電光,折賈華、宋謙之雙戟,幾乎擒得孫權。後來與吳將凌統鏖戰,得曹休之助,本可取勝,卻被吳將甘寧發箭所傷,退入軍中調治傷勢。<br><br>於禁——於禁,魏國五子良將之一。早期隨鮑信起兵討黃巾,後來又一起歸附曹操,被任為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 屢建功勛。 曹操征張綉失利, 大軍潰散, 唯獨於禁臨危不亂, 且戰且退. 路遇青州兵四處搶劫,被於禁追殺後就去告發於禁叛變,於禁先紮下營寨才去見曹操,曹操問他怎麼不先來解釋,於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曹操對於禁堅毅沉穩的作風大加贊賞,封他為益壽亭侯。後來在敗呂布,破袁紹等大小戰役中,於禁等五良將都輪流任先鋒和後拒,成為曹軍將領中的骨幹精英。曹操曾經因惱怒朱靈而想撤掉他的兵權,就派於禁去辦,於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在曹軍中就是這樣地令人畏懼。 官至左將軍, 假節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於禁率軍救援,漢水泛濫,七軍被淹,於禁放棄抵抗而被俘, 關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龐德卻不屈被殺。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於禁獲釋而到了吳國,直到黃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國,那時他都已經須發皆白,面容憔悴,見了皇帝淚流滿面。曹丕下旨, 認為於禁兵敗是洪水暴發所致, 而不是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並引用春秋時名將荀林父孟明視的事例來安慰他。後來命於禁去高陵祭拜曹操,並預先在陵中畫有他戰敗降敵,而龐德不屈的圖畫,於禁見到後, 慚愧發病而死。謚為厲侯。

❽ 《三國演義》第10至14回相關問題(請按題號回答)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後,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操取槊立於船頭,慷慨而歌。
3..三拒徐州只能看出劉備的策略,恐為人害.陶謙死後讓給劉備,而劉備為什麼不拒絕呢?名,我是合法繼承,正式的主人死了,沒有道德負擔.利就不用說.劉備比曹操更虛偽.4.剛離開李傕,郭汜.又遇到了曹操這個看似為我解難的人,實際比李傕,郭汜更能獨攬大權的人.漢獻帝只能說,吾命苦矣.5. 卻說李樂引軍詐稱李□、郭汜,來遍車駕,天子大驚。楊奉曰:「此李樂也。」遂令徐
晃出迎之。李樂親自出戰。兩馬相交,只一合,被徐晃一斧砍於馬下,殺散余黨,保護車駕
過箕關。太守張楊具粟帛迎駕於軹道。帝封張楊為大司馬。楊辭帝屯兵野王去了。帝入洛
陽,見宮室燒盡,街市荒蕪,滿目皆是蒿草,宮院中只有頹牆壞壁。命楊奉且蓋小宮居住。
百官朝賀,皆立於荊棘之中。詔改興平為建安元年。是歲又大荒。洛陽居民,僅有數百家,
無可為食,盡出城去剝樹皮、掘草根食之。尚書郎以下,皆自出城樵採,多有死於頹牆壞壁
之間者。漢末氣運之衰,無甚於此。後人有詩嘆之曰:「血流芒碭白蛇亡,赤幟縱橫游四
方。秦鹿逐翻興社稷,楚雅推倒立封疆。天子懦弱姦邪起,氣色凋零盜賊狂。看到兩京遭難
處,鐵人無淚也□惶!」太尉楊彪奏帝曰:「前蒙降詔,未曾發遣。今曹操在山東,兵強將
盛,可宣入朝,以輔王室。」帝曰:「朕前既降詔。卿何必再奏,今即差人前去便了。」彪
領旨,即差使命赴山東,宣召曹操。卻說曹操在山東,聞知車駕已還洛陽,聚謀士商議,荀
□進曰:「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今天子蒙
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
矣。」曹操大喜。正要收拾起兵,忽報有天使齎詔宣召。操接詔,克日興師。卻說帝在洛
陽,百事未備,城郭崩倒,欲修未能。人報李□、郭汜領兵將到。帝大驚,問楊奉曰:「山
東之使未回,李、郭之兵又至,為之奈何?」楊奉、韓暹曰:「臣願與賊決死戰,以保陛
下!」董承曰:「城郭不堅,兵甲不多,戰如不勝,當復如何?不若且奉駕往山東避之。」
帝從其言,即日起駕望山東進發。百官無馬,皆隨駕步行。出了洛陽,行無一箭之地,但見
塵頭蔽日,金鼓喧天,無限人馬來到。帝、後戰□不能言。忽見一騎飛來,乃前差往山東之
使命也,至車前拜啟曰:「曹將軍盡起山東之兵,應詔前來。聞李□、郭汜犯洛陽,先差夏
侯□為先鋒,引上將十員,精兵五萬,前來保駕。」帝心方安。

少頃,夏侯□引許褚、典韋等,至駕前面君,俱以軍禮見。帝慰諭方畢,忽報正東又有
一路軍到。帝即命夏侯□往探之,回妻曰:「乃曹操步軍也。」須臾,曹洪、李典、樂進來
見駕。通名畢,洪奏曰:「臣兄知賊兵至近,恐夏侯□孤力難為,故又差臣等倍道而來協
助。」帝曰:「曹將軍真社稷臣也!」遂命護駕前行。探馬來報:「李□、郭汜領兵長驅而
來。」帝令夏侯□分兩路迎之。□乃與曹洪分為兩翼,馬軍先出,步軍後隨,盡力攻擊。
□、汜賊兵大敗,斬首萬余。於是請帝還洛陽故宮。夏侯□屯兵於城外。

次日,曹操引大隊人馬到來。安營畢,入城見帝、拜於殿階之下。帝賜平身,宣諭慰
勞。操曰:「臣向蒙國恩,刻思圖報。今□、汜二賊,罪惡貫盈;臣有精兵二十餘萬,以順
討逆,無不克捷。陛下善保龍體,以社稷為重。」帝乃封操領司隸校尉假節鉞錄尚書事。

卻說李□、郭汜知操遠來,議欲速戰。賈詡諫曰:「不可。操兵精將勇,不如降之,求
免本身之罪。」□怒曰:「爾敢滅吾銳氣!」拔劍欲斬詡。眾將勸免。是夜,賈詡單馬走回
鄉里去了。次日,李□軍馬來迎操兵。操先令許褚、曹仁、典韋領三百鐵騎,於□陣中沖突
三遭,方才布陣。陣圓處,李□侄李暹、李別出馬陣前,未及開言,許褚飛馬過去,一刀先
斬李暹;李別吃了一驚,倒撞下馬,褚亦斬之,雙挽人頭回陣。曹操撫許褚之背曰:「子真
吾之樊噲也!」隨令夏侯□領兵左出、曹仁領兵右出,操自領中軍沖陣。鼓響一聲,三軍齊
進。賊兵抵敵不住,大敗而走。操親掣寶劍押陣,率眾連夜追殺,剿戮極多,降者不計其
數。□、汜望西逃命,忙忙似喪家之狗;自知無處容身,只得往山中落草去了。曹操回兵,
仍屯於洛陽城外。楊奉、韓暹兩個商議:「今曹操成了大功,必掌重權,如何容得我等?」
乃入奏天子,只以追殺□、汜為名,引本部軍屯於大梁去了。

帝一日命人至操營,宣操入宮議事。操聞天使至,請入相見,只見那人眉清目秀,精神
充足。操暗想曰:「今東都大荒,官僚軍民皆有飢色,此人何得獨肥?」因問之曰:「公尊
顏充腴,以何調理而至此?」對曰:「某無他法,只食淡三十年矣。」操乃頷之;又問曰:
「君居何職?」對曰:「某舉孝廉。原為袁紹、張楊從事。今聞天子還都,特來朝覲,官封
正議郎。濟陰定陶人,姓董,名昭,字公仁。」曹操避席曰:「聞名久矣!幸得於此相
見。」遂置酒帳中相待,令與荀□相會。忽人報曰:「一隊軍往東而去,不知何人。」操急
令人探之。董昭曰:「此乃李□舊將楊奉,與白波帥韓暹,因明公來此,故引兵欲投大梁去
耳。」操曰:「莫非疑操乎?」昭曰:「此乃無謀之輩,明公何足慮也。」操又曰:「李、
郭二賊此去若何?」昭曰:「虎無爪,鳥無翼,不久當為明公所擒,無足介意。」

操見昭言語投機,便問以朝廷大事。昭曰:「明公興義兵以除暴亂,入朝輔佐天子,此
五霸之功也。但諸將人殊意異,未必服從:今若留此,恐有不便。惟移駕幸許都為上策。然
朝廷播越,新還京師,遠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復徒駕,不厭眾心。夫行非常之事,乃
有非常之功,願將軍決計之。」操執昭手而笑曰:「此吾之本志也。但楊奉在大梁,大臣在
朝,不有他變否?」昭曰:「易也。以書與楊奉,先安其心。明告大臣,以京師無糧,欲車
駕幸許都,近魯陽,轉運糧食,庶無欠缺懸隔之憂。大臣聞之,當欣從也。」操大喜。昭謝
別,操執其手曰:「凡操有所圖,惟公教之。」昭稱謝而去。

操由是日與眾謀士密議遷都之事。時侍中太史令王立私謂宗正劉艾曰:「吾仰觀天文,
自去春太白犯鎮星於鬥牛,過天津,熒惑又逆行,與太白會於天關,金火交會,必有新天子
出。吾觀大漢氣數將終,晉魏之地,必有興者。」又密奏獻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
盛。代火者土也。代漢而有天下者,當在魏。」操聞之,使人告立曰:「知公忠於朝廷,然
天道深遠,幸勿多言。」操以是告□。□曰:「漢以火德王,而明公乃土命也。許都屬土,
到彼必興。火能生土,土能旺木:正合董昭、王立之言。他日必有興者。」操意遂決。次
日,入見帝,奏曰:「東都荒廢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轉運糧食艱辛。許都地近魯陽,城郭
宮室,錢糧民物,足可備用。臣敢請駕幸許都,惟陛下從之。」帝不敢不從;群臣皆懼操
勢,亦莫敢有異議。遂擇日起駕。操引軍護行,百官皆從。

行不到數程,前至一高陵。忽然喊聲大舉,楊奉、韓暹領兵攔路。徐晃當先,大叫:
「曹操欲劫駕何住!」操出馬視之,見徐晃威風凜凜,暗暗稱奇;便令許褚出馬與徐晃交
鋒。刀斧相交,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操即鳴金收軍,召謀士議曰:「楊奉、韓暹誠不足
道;徐晃乃真良將也。吾不忍以力並之,當以計招之。」行軍從事滿寵曰:「主公勿慮。某
向與徐晃有一面之交,今晚扮作小卒,偷入其營,以言說之,管教他傾心來降。」操欣然遣
之。

是夜滿寵扮作小卒,混入彼軍隊中,偷至徐晃帳前,只見晃秉燭被甲而坐。寵突至其
前,揖曰:「故人別來無恙乎!」徐晃驚起,熟視之曰:「子非山陽滿伯寧耶!何以至
此?」寵曰:「某現為曹將軍從事。今日於陣前得見故人,欲進一言,故特冒死而來。」晃
乃延之坐,問其來意。寵曰:「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屈身於楊、韓之徒?曹將軍當世
英雄,其好賢禮士,天下所知也;今日陣前,見公之勇,十分敬愛,故不忍以健將決死戰,
特遣寵來奉邀。公何不棄暗投明,共成大業?」晃沈吟良久,乃喟然嘆曰:「吾固知奉、暹
非立業之人,奈從之久矣,不忍相舍。」寵曰:「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遇
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晃起謝曰:「願從公言。」寵曰:「何不就殺奉、暹
而去,以為進見之禮?」晃曰:「以臣弒主,大不義也。吾決不為。」寵曰:「公真義士
也!」晃遂引帳下數十騎,連夜同滿寵來投曹操。早有人報知楊奉。奉大怒,自引千騎來
追,大叫:「徐晃反賊休走!」正追趕間,忽然一聲炮響,山上山下,火把齊明,伏軍四
出,曹操親自引軍當先,大喝:「我在此等候多時。休教走脫!」楊奉大驚,急待回軍,早
被曹兵圍住。恰好韓暹引兵來救,兩軍混戰,楊奉走脫。曹操趁彼軍亂,乘勢攻擊,兩家軍
士大半多降。楊奉、韓暹勢孤,引敗兵投袁術去了。

曹操收軍回營,滿寵引徐晃入見。操大喜,厚待之。於是迎鑾駕到許都,蓋造宮室殿
宇,立宗廟社稷、省台司院衙門,修城郭府庫;封董承等十三人為列侯。賞功罰罪,並聽曹
操處置。操自封為大將軍武平侯,以荀□為侍中尚書令,荀攸為軍師,郭嘉為司馬祭酒,劉
曄為司空倉曹掾,毛*、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催督錢糧,程昱為東平相,范成、董昭為洛陽
令,滿寵為許都令,夏侯□、夏侯淵、曹仁、曹洪皆為將軍,呂虔、李典、樂進、於禁、徐
晃皆為校尉,許褚、典韋皆為都尉;其餘將士,各各封官。自此大權皆歸於曹操:朝廷大
務,先稟曹操,然後方奏天子。

操既定大事,乃設宴後堂,聚眾謀士共議曰:「劉備屯兵徐州,自領州事;近呂布以兵
敗投之,備使居於小沛:若二人同心引兵來犯,乃心腹之患也。公等有何妙計可圖之?」許
褚曰:「願借精兵五萬,斬劉備、呂布之頭,獻於丞相。」荀□曰:「將軍勇則勇矣,不知
用謀。今許都新定,未可造次用兵。□有一計,名曰二虎競食之計。今劉備雖領徐州,未得
詔命。明公可奏請詔命實授備為徐州牧,因密與一書,教殺呂布。事成則備無猛士為輔,亦
漸可圖;事不成,則呂布必殺備矣:此乃二虎競食之計也。」操從其言,即時奏請詔命,遣
使齎往徐州,封劉備為征東將軍宜城亭侯領徐州牧;並附密書一封。卻說劉玄德在徐州,聞
帝幸許都,正欲上表慶賀。忽報天使至,出郭迎接入郡,拜受恩命畢,設宴管待來使。使
曰:「君侯得此恩命,實曹將軍於帝前保薦之力也。」玄德稱謝。使者乃取出私書遞與玄
德。玄德看罷,曰:「此事尚容計議。」席散,安歇來使於館驛。玄德連夜與眾商議此事。
張飛曰:「呂布本無義之人,殺之何礙!」玄德曰:「他勢窮而來投我,我若殺之,亦是不
義。」張飛曰:「好人難做!」玄德不從。次日,呂布來賀,玄德教請入見。布曰:「聞公
受朝廷恩命,特來相賀。」玄德遜謝。只見張飛扯劍上廳,要殺呂布。玄德慌忙阻住。布大
驚曰:「翼德何故只要殺我?」張飛叫曰:「曹操道你是無義之人,教我哥哥殺你!」玄德
連聲喝退。乃引呂布同入後堂,實告前因;就將曹操所送密書與呂布看。布看畢,泣曰:
「此乃曹賊欲令我二人不和耳!」玄德曰:「兄勿憂,劉備誓不為此不義之事。」呂布再三
拜謝。備留布飲酒,至晚方回。關、張曰:「兄長何故不殺呂布?」玄德曰:「此曹孟德恐
我與呂布同謀伐之,故用此計,使我兩人自相吞並,彼卻於中取利。奈何為所使乎?」關公
點頭道是。張飛曰:「我只要殺此賊以絕後患!」玄德曰:「此非大丈夫之所為也。」

次日,玄德送使命回京,就拜表謝恩,並回書與曹操,只言容緩圖之。使命回見曹操,
言玄德不殺呂布之事。操問荀□曰:「此計不成,奈何?」或曰:「又有一計,名曰驅虎吞
狼之計。」操曰:「其計如何?」□曰:「可暗令人往袁術處通問,報說劉備上密表,要略
南郡。術聞之,必怒而攻備;公乃明詔劉備討袁術。兩邊相並,呂布必生異心:此驅虎吞狼
之計也。」操大喜,先發人往袁術處;次假天子詔,發人往徐州。

卻說玄德在徐州,聞使命至,出郭迎接;開讀詔書,卻是要起兵討袁術。玄德領命,送
使者先回。糜竺曰:「此又是曹操之計。」玄德曰:「雖是計,王命不可違也。」遂點軍
馬,克日起程,孫乾曰:「可先定守城之人。」玄德曰:「二弟之中,誰人可守?」關公
曰:「弟願守此城。」玄德曰:「吾早晚欲與爾議事,豈可相離?」張飛曰:「小弟願守此
城。」玄德曰:「你守不得此城:你一者酒後剛強,鞭撻士卒;二者作事輕易,不從人諫。
吾不放心。」張飛曰:「弟自今以後,不飲酒,不打軍士,諸般聽人勸諫便了。」糜竺曰:
「只恐口不應心。」飛怒曰:「吾跟哥哥多年,未嘗失信,你如何輕料我!」玄德曰:「弟
言雖如此,吾終不放心。還請陳元龍輔之,早晚令其少飲酒,勿致失事。」陳登應諾。玄德
分付了當,乃統馬步軍三萬,離徐州望南陽進發。卻說袁術聞說劉備上表,欲吞其州縣,乃
大怒曰:「汝乃織席編屨之去,今輒占據大郡,與諸侯同列;吾正欲伐汝,汝卻反欲圖我!
深為可恨!」乃使上將紀靈起兵十萬,殺棄徐州。兩軍會於盱眙。玄德兵少,依山傍水下
寨。那紀靈乃山東人,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是日引兵出陣,大罵:「劉備村夫,安敢
侵吾境界!」玄德曰:「吾奉天子詔,以討不臣。汝今敢來相拒,罪不容誅!」紀靈大怒,
拍馬舞刀,直取玄德。關公大喝曰:「匹夫休得逞強!」出馬與紀靈大戰。一連三十合,不
分勝負。紀靈大叫少歇,關公便撥馬回陣,立於陣前候之。紀靈卻遣副將荀正出馬。關公
曰:「只教紀靈來,與他決個雌雄!」荀正曰:「汝乃無名下將,非紀將軍對手!」關公大
怒,直取荀正;交馬一合,砍荀正於馬下。玄德驅兵殺將過去,紀靈大敗,退守淮陰河口,
不敢交戰;只教軍士來偷營劫寨,皆被徐州兵殺敗。兩軍相拒,不在話下。

卻說張飛自送玄德起身後,一應雜事,俱付陳元龍管理;軍機大務,自家參酌,一日,
設宴請各官赴席。眾人坐定,張飛開言曰:「我兄臨去時,分付我少飲酒,恐致失事。眾官
今日盡此一醉,明日都各戒酒,幫我守城。今日卻都要滿飲。」言罷,起身與眾官把盞。酒
至曹豹面前,豹曰:「我從天戒,不飲酒。」飛曰:「廝殺漢如何不飲酒?我要你吃一
盞。」豹懼怕,只得飲了一杯。張飛把遍各官,自斟巨觥,連飲了幾十杯,不覺大醉,卻又
起身與眾官把盞。酒至曹豹,豹曰:「某實不能飲矣。」飛曰:「你恰纔吃了,如今為何推
卻?」豹再三不飲。飛醉後使酒,便發怒曰:「你違我將令該打一百!」便喝軍士拿下。陳
元龍曰:「玄德公臨去時,分付你甚來?」飛曰:「你文官,只管文官事,休來管我!」曹
豹無奈,只得告求曰:「翼德公,看我女婿之面,且恕我罷。」飛曰:「你女婿是誰?」豹
曰:「呂布是也。」飛大怒曰:「我本不欲打你;你把呂布來諕我,我偏要打你!我打你,
便是打呂布!」諸人勸不住。將曹豹鞭至五十,眾人苦苦告饒,方止。

席散,曹豹回去,深恨張飛,連夜差人齎書一封,徑投小沛見呂布,備說張飛無禮;且
雲:玄德已往淮南,今夜可乘飛醉,引兵來襲徐州,不可錯此機會。呂布見書,便請陳宮來
議。宮曰:「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布從之,
隨即披掛上馬,領五百騎先行;使陳宮引大軍繼進,高順亦隨後進發。

小沛離徐州只四五十里,上馬便到。呂布到城下時,恰纔四更,月色澄清,城上更不知
覺。布到城門邊叫曰:「劉使君有機密使人至。」城上有曹豹軍報知曹豹,豹上城看之,便
令軍士開門。呂布一聲暗號。眾軍齊入,喊聲大舉。張飛正醉卧府中,左右急忙搖醒,報
說:「呂布賺開城門,殺將進來了!」張飛大怒,慌忙披掛,綽了丈八蛇矛;才出府門上得
馬時,呂布軍馬已到,正與相迎。張飛此時酒猶未醒,不能力戰。呂布素知飛勇,亦不敢相
逼。十八騎燕將,保著張飛,殺出東門,玄德家眷在府中,都不及顧了。

卻說曹豹見張飛只十數人護從,又欺他醉,遂引百十人趕來。飛見豹,大怒,拍馬來
迎。戰了三合,曹豹敗走,飛趕到河邊,一槍正刺中曹豹後心,連人帶馬,死於河中。飛於
城外招呼士卒,出城者盡隨飛投淮南而去。呂布入城安撫居民,令軍士一百人守把玄德宅
門,諸人不許擅入。

卻說張飛引數十騎,直到盱眙來見玄德,具說曹豹與呂布里應外合,夜襲徐州。眾皆失
色。玄德嘆曰:「得何足喜,失何足憂!」關公曰:「嫂嫂安在?」飛曰:「皆陷於城中
矣。」玄德默然無語。關公頓足埋怨曰:「你當初要守城時說甚來?兄長分付你甚來?今日
城池又失了,嫂嫂又陷了,如何是好!」張飛聞言,惶恐無地,掣劍欲自刎。正是:舉杯暢
飲情何放,拔劍捐生悔已遲!不知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試問之,哪有對景物的描寫?

❾ 三國演義第13回主要內容

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楊奉董承雙救駕

呂布在定陶被曹操打敗,投奔劉備,劉備收留了他,讓他駐扎小沛。而在京城長安,漢獻帝被李傕郭汜欺凌,十分凄慘。

太尉楊彪使用反間計,利用李傕郭汜的野心和郭汜妻子的妒忌,讓李傕、郭汜互相殘殺。但沒想到,李傕和郭汜分別劫持了皇帝和百官,在京城交戰作亂,李傕的謀士賈詡見李傕不能成事,開始幫助漢獻帝脫險。

李傕的部下楊奉也不滿李傕,准備反叛,事情敗露卻被李傕打敗。最後在張濟的調解下,李傕郭汜才分別放出了皇帝和百官,兩人講和。

漢獻帝被放出後,在國舅董承的保護下,和百官向東逃出,欲脫離李傕郭汜的控制,郭汜追趕,楊奉及時出現,倚仗猛將徐晃暫時打退了郭汜。郭汜和李傕合謀,商量殺死漢獻帝平分天下,再次追來。楊奉董承保護漢獻帝且戰且退,拚死渡過黃河。

一同保護漢獻帝的李樂原是賊軍,密謀劫持漢獻帝,楊奉董承忙帶著漢獻帝趕往洛陽,李樂得知後,一面聯絡李傕郭汜,一面追殺而來。

(9)土耳其仰奉什麼教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第13回主要人物介紹

1,李傕

李傕原本是董卓的部將,性格勇猛詭譎,善於用兵,有辯才。當時的侍中劉艾認為李傕、郭汜用兵作戰的能力在孫堅之上。

初平二年(191年),在陽人之戰後,董卓派李傕為使者來游說孫堅,欲與孫堅和親,並許以高官厚祿,被孫堅拒絕。後李傕被董卓的女婿牛輔派遣至中牟與朱儁交戰,擊破朱儁後,進而至陳留、潁川等地劫掠,大軍所過之處被擄殺一空。

當時曹操的謀士荀彧是潁川人,他在李傕劫掠潁川之前就讓族人全部離開了潁川,所以逃過一劫。

2,郭汜

郭汜出身馬賊,後來成為董卓的部將,善於用兵,當時的侍中劉艾認為李傕(jué)、郭汜用兵作戰的能力在孫堅之上。

初平三年(192年),郭汜奉董卓女婿牛輔之命,與李傕及張濟領數萬兵與朱儁(jùn)交戰,擊破朱儁後,進而至陳留、潁川等地劫掠,大軍所過之處被擄殺一空。當時曹操的謀士荀彧是潁川人,他在李傕劫掠潁川之前就讓族人全部離開了潁川,所以逃過一劫。

3,楊奉

公元189年(中平五年)二月,黃巾起義軍余部郭太在白波谷起兵反抗東漢朝廷,史稱白波軍。楊奉初為白波軍手下將領,後跟隨涼州軍閥李傕。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把持東漢朝廷大權的涼州各路軍閥之間的不和矛盾達到了白熱化的階段。二月,李傕殺死樊稠,並與郭汜舉兵相攻。

在雙方的一次交戰中,李傕方軍勢不利,李傕的耳朵更是被亂矢擊穿,楊奉見勢引兵前來救援,將郭汜軍擊退。後楊奉與李傕軍軍吏宋果等合議謀殺李傕,不料事情泄露,於是引兵反叛李傕,使得李傕的軍勢有所削弱。

4,董承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占據長安、把持東漢朝廷大權的涼州軍閥李傕、郭汜之間的矛盾激發,舉兵相攻累月,後經張濟調和才罷兵。

此時,漢獻帝遣使向李傕提出東歸舊京洛陽的要求,艱難得到李傕允許。七月,獻帝車駕駛出長安,曾為牛輔部曲的董承受拜安集將軍,與郭汜、楊奉、楊定隨漢獻帝車駕一起東歸。

行至十月,郭汜突然反悔,想挾持獻帝至郿縣,董承、楊奉、楊定不予理會,郭汜使其下將領伍習趁夜燒毀焚燒學舍以威逼獻帝,楊奉與楊定引軍擊敗郭汜,郭汜恐怕有變,棄軍逃命。

❿ 中國古代都有什麼名門望族

一、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地區。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將李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二、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在唐朝以前聲望高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趙郡在今河北趙縣,初後魏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為趙郡李氏的始祖。趙郡李氏在北齊官位顯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三、弘農楊氏
漢時之弘農郡治所位於今河南靈寶境內,轄華陰等地,秦漢初期,楊姓子孫分布以弘農最為集中,影響也最大,至今猶有「天下楊氏出弘農」之說。弘農楊氏人才輩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以「四知」而著稱的「關西孔子楊伯起」。據《後漢書》所載,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出生於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為當時之大儒,少時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時人稱之為「關西孔子楊伯起」,曾隱居於湖州數十年,五十歲,才開始為官,後多次升遷,官至太尉。曾在赴東萊太守任上,途徑昌邑,時任昌邑令的王密乃為其所薦,聽說楊震路過昌邑,就前往拜見,到了晚上臨別之時取出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說到:「我了解你,你卻為什麼不了解我的為人呢?」王密勸說到:「天黑了,沒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楊震回答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的走了。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因為官清廉,不接受饋贈,所以子孫過的很清貧,經常要以步代車,而且無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為他們置些產業的,但楊震卻不答應,說:「讓我的後代被人稱為『清白吏』的子孫,把這個傳給他們,不是很好嗎?」
楊震的子孫們受其言傳身教,皆博學而清廉,《後漢書》雲,「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遂「為東京名族」。
弘農楊氏以「四知」為榮,並以「四知」為堂號,以「清白傳家」為門額,遺風至今可見。楊震的十四世孫楊堅建立了強盛一時的隋朝,更是把楊氏地位推到了巔峰。北宋楊家將的創始人楊業是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裔,精忠報國,抗遼衛國,一門五侯,名垂青史,可謂是弘農楊氏的落日余暉。
四、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里,其墓地稱「司徒冢」。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為王氏之總號。十八世孫王翦公及其子王賁、孫王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翦公為大將軍,賁公封典武侯,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並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論功行賞,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離公兵敗自殉。其長子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五、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王姓顯貴的代表,自三國到唐代七百年間,琅琊王氏世代鼎貴,天下第一,不僅有王祥這樣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還出現了人數眾多的宰相,對中國社會的安定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琅琊(今山東臨沂)王氏為秦代名將王離之後,中國古代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士族。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時為東晉政權的穩固居功至偉,被稱為「第一望族」,相傳司馬睿一度欲與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員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後,必以王為宰相」。琅琊王氏在漢唐間擔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兩朝而重復者外,實際有宰相共九十二人。任相時間,以東晉南朝最為集中。當時,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為僑姓首族的時候,僅宰相就出了九十餘名,實際上是古今中外所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輔相因」,也就成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約評價琅琊王氏說:「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如王氏之盛者也。」歷史上郭、何、桓、張、袁、楊等姓也有鼎貴一時的家族,但與琅琊王氏相比,都遠遠不及。琅琊王氏千年歷史上的蟬冕交映,公兗相襲,不僅南朝以前沒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後,也找不出第二個家族。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就出身於琅琊王氏。有盛必有衰,南梁侯景之亂時,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一起因拒絕聯姻而被侯景族滅,從此消失。
六、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中國古代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出自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繼琅琊王氏、高平郗氏、穎川庾氏及譙郡桓氏之後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由宋至梁,一直為士族領袖,與琅琊王氏並稱「王謝」。
陳郡謝氏起初只是一個普通士族「謝氏雖為江左高門,而實自萬、安兄弟其名始盛。謝褒父衡雖以儒素稱,而官止國子祭酒,功業無聞。……後來太傅名德,冠絕當時,封胡、羯未,爭榮竟秀,由是王、謝齊名。」到了謝尚時期,尚有求婚諸葛恢被拒之事。直至謝萬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後,方才開始崛起,到謝安任相時期達到頂峰。陳郡謝氏的主要功績為淝水之戰之中以少勝多,保住了東晉。淝水之戰之後,謝氏子弟大多隱退,但仍舊保持了最高門第的地位不墜。自東晉至梁朝(317年-557年),謝氏共有12代、100餘人見於史傳,其門第之高,連皇帝有時也不得不藉助於他們的影響力。謝氏擁有大量資產,子弟也大多才華出眾,被視為士族領袖前後兩百餘年。侯景之亂時,陳郡謝氏與琅琊王氏一起因拒絕聯姻而被侯景族滅,從此消失。南北朝顯赫一時王謝兩家沒落後,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在游金陵時發出如此感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今天讀來仍讓人不勝唏噓!
七、清河崔氏
崔姓起源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開國君主呂尚。呂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後代一直是齊國的卿大夫,其九世孫崔杼,為齊正卿。崔杼曾立庄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後分支繁衍,人丁興旺。自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均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姓。宋代的《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南北朝時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書、白馬公崔宏,司徒崔浩,經學家崔靈恩,史學家崔鴻,書法家崔悅。唐代有詩人崔國輔,崔灝,崔護,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達27人,地位顯赫一時。
八、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源自古鄭國。春秋末鄭國滅亡,公室子孫遷他地,但均將國名冠於名字之前。此方式稱為「以國為氏」,形成鄭氏之姓。後世鄭氏族人在滎陽大發展成為望族。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南北朝時滎陽鄭氏中高官累世不斷,滎陽鄭與清河崔、范陽盧、太原王並為中國四大望族。唐以後滎陽鄭氏連續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書、侍郎、節度使等更多。聲望達到鼎盛,其先賢或勤政於朝堂,或教化於州郡、或建功於邊陲,都為社會經濟文化作出貢獻。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九、范陽盧氏
盧氏歷史上自稱來自范陽,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齊,盧、高二氏被驅逐,離開山東省長清縣之盧邑以後,散居於燕、秦二國之間,主要一支是聚居於范陽。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大歷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勛業燦爛,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的詩句。范陽望族已成為幾百年來盧氏家族的榮耀,因而盧氏家乖亦冠以「范陽堂」的稱號。
十、太原溫氏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1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3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5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4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8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3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5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3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1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