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中東政策是什麼

土耳其中東政策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0-22 04:04:28

Ⅰ 什麼是中東政策

①通過調停實現全面以巴停火。
②重視巴勒斯坦政府的行動,而不是他的言論
③修改沙烏地阿拉伯的倡議.
④與敘利亞接觸,檢驗阿薩德政權的意圖
⑤鞏固黎巴嫩政府

Ⅱ 求教土耳其的國體,政體,組織形式以及政治制度。

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語:Türkiye Cumhuriyeti)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爾干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國民有99%是穆斯林。中文名稱:土耳其共和國英文名稱:The Republic of Turkey簡稱:土耳其所屬洲:歐洲首都:安卡拉主要城市:安卡拉,伊斯坦布爾國歌:《獨立進行曲》國家代碼:TR官方語言:土耳其語貨幣:土耳其里拉政治體制:代議民主共和制國家領袖:總統阿卜杜拉·居爾人口數量:7200 萬(2006年)主要民族:土耳其人,庫爾德人主要宗教:伊斯蘭教國土面積:780576平方千米現行憲法於1982年11月7日通過並生效,是共和國第三部憲法。憲法規定:土為民族、民主、政教分 土耳其直升機在舍爾納克省打擊庫爾德工人黨離和實行法制的國家。大國民議會為最高立法機構。實行普遍直接選舉,18歲及以上公民享有選舉權。只有超過全國選票10%的政黨才可擁有議會席位。大國民議會共550個席位,議員根據各省人口比例經大選產生,任期5年。政府又稱部長會議。 土耳其議會通過新刑法典為加入歐盟鋪路.總統阿卜杜拉·居爾,2007年8月28日正式就任。2007年5月16日,前總統塞澤爾七年任期滿,隨後土耳其舉行大選,最終副總理,外交部長居爾當選總統,並宣誓就職.總理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 ,2003年3月任職.土耳其屬發展中經濟,私有和公有經濟成分並存,主要以農業和製造業為基礎。雖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快於人口增長,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低於歐洲國家。 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近1/5,使用一半左右的勞動力。在一般情況下,土耳其的大多數糧食作物可以自給。大部分可耕地用來種植糧食作物,其中小麥和大麥的種植面積最大。經濟作物(棉花和煙草)是重要的出口商品。狹窄海岸地區的低地得到大面積灌溉,生產榛子、無核小葡萄、葡萄乾和水果(包括柑橘、檸檬和甜瓜),也種植蔬菜供應國外市場。在常年長草的牧場,可牧放綿羊、少量的牛和山羊。森林主要是針葉林,大約佔全國面積的1/4,主要分布在黑海周圍,至今很少開發。 采礦業以國有公司為主,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地方開採的鐵礦、煤、褐煤、鋁土和銅為國家重要的新興工業提供原材料。土耳其是主要的鉻鐵礦生產國,多數用於出口。由於國內石油資源有限(只能滿足1/6的需求),該國不得不花費大量外匯進口石油。2/3的電力由熱電廠生產,大約1/3的電力由水電站提供。 製造業使用大約1/10的勞動力,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盡管生產率低,但由於棉花在當地種植,工人工資也低,紡織業(包括紗線、織物和地毯)仍然是20世紀70~80年代增長迅速的工業,盡管生產率不高。石化工業在80年代初發展很快。土耳其已成為中東地區主要的鋼鐵生產國。工程機械工業也發展迅速。旅遊業是國民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農村失業狀況比城市更嚴重,但在伊斯坦布爾以外,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仍然短缺。根據1947年頒布的勞工法,工會為合法組織,此後發展迅速;工人工會聯合會是最大的組織。70年代,土耳其許多非技術工人前往西歐國家(主要是西德)尋找工作,但80年代以後,去國外打工的趨勢已從歐洲轉向中東國家。政府在80年代執行緊縮開支計劃,同時由於在國外工人的匯款增加,使土耳其能夠大大抵消其長期存在的貿易赤字。 土耳其的鐵路系統總長度為8400千米,公路系統中只有大約1/7鋪有路面,但汽車運輸仍然佔主導地位。國際和國內海運依靠伊斯坦布爾港、伊茲密爾港和梅爾辛港,但石油化工產品的主要海運終點則在伊斯肯德倫附近。國際機場位於伊斯坦布爾、安卡拉和伊茲密爾附近。 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在主要出口商品中大致各佔一半。主要出口貿易夥伴有德國、義大利和美國。伊拉克的石油是主要進口貨物。德國為土耳其提供了大量進口機器和設備。 產業:紡織、食品加工、汽車、電子、礦業(煤、鉻、銅、硼)、鋼鐵、石油、建築、木材、造紙。 失業率: 9.9%,未充分就業率:4%(2007年統計)。 貧困人口比例:20%(2002年統計) 出口:油、電力、服裝、食品、紡織品、金屬製品、運輸設備。 進口:電力、機械、化學製品、半成品、燃料、運輸設備。

Ⅲ 中東戰略是什麼意思

中東戰略地位

橫跨地球三大洲,戰略要沖扼咽喉;

地下寶藏世無雙,烏金滾滾似海流。

在世界東半球的中心,歐、亞、非三大洲的連接處,有一片遼闊而富饒的地帶,這就是中東地區。它是歐洲的側翼,歐、亞、非三洲的交通樞紐,境內有溝通印度洋與大西洋的蘇伊士運河,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中東」這個名稱,是在公元16、17世紀歐洲殖民主義者向東侵略擴張時使用起來的。他們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後來便成為對這些地理區域的習慣稱謂。「近東」和「中東」的范圍,並沒有明確的劃分,現在所說的中東一般是指亞、非、歐三大洲相連接的地區,主要是亞洲西部一帶。它東起伊朗高原,西達埃及和地中海東岸,北至黑海和高加索,南臨亞丁灣和阿拉伯海。除伊朗和埃及與大陸聯成一塊外,其餘的部分都位於地中海、黑海、裏海、阿拉伯海和紅海之間,因此,中東又被稱為「五海之地」。

從地理位置上看,中東處於東半球大陸的中心和歐洲側翼,是亞、非、歐三大洲的匯合點和交通樞紐,由此向東可通住印度洋和南亞、東南亞各國,向西進入地中海,向西南可達非洲各國,向西北則與東、西歐各國相通。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通航,不僅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聯系,而且使西歐到印度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了8000至1萬公里。此外,土耳其的黑海海峽、塞普勒斯及其周圍的水域、亞丁灣及其曼德海峽、波斯灣及其霍爾木茲海峽等等,又分別是溝通黑海、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的交通要道和從中東到歐洲的重要石油通道。因此,這里一向被西方帝國主義稱之為「生命線」,歷來就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激烈爭奪的場所。

在中東7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1.5億多人民,分布著17個國家。它們是:埃及、敘利亞、伊拉克、土耳其、塞普勒斯、黎巴嫩、葉門共和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約旦、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這些國家的民族構成相當復雜,約有20多個民族,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蘭教和講阿拉伯語的阿拉伯民族,約佔中東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很多國家中,阿拉伯民族占絕大多數。土耳其是以土耳其族為主,伊朗以波斯族為主,塞普勒斯以希臘、土耳其族為主,並分別把土耳其語、波斯語和希臘語定為國語或官方語言。此外,還有庫爾德人、土庫曼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以及少量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非洲人和歐洲人等外來移民。

中東是世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地」,每年前來這里朝拜的教徒高達150萬人以上,中東有8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餘的則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和東正教,還有少數人信奉拜火教。耶路撒冷是中東地區的歷史古城,這里有猶太教的神廟和伊斯蘭教著名的阿克薩清真寺。基督教也把它奉為「聖地」。可見,宗教信仰在中東地區居民的精神生活中和政治上都佔有重要地位,許多國家把伊斯蘭教定為國教,寫入憲法,甚至成為政治組織的基礎。

中東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波斯灣及其周圍廣大地區蘊藏著石油資源,有「石油海洋」之稱。據統計,其蘊藏量約佔全世界的2/3以上。近幾年來,中東地區石油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5,出口量約佔世界出口量的2/3。

海灣地區素有西方世界「經濟生命線」之稱,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應基地。截止1991年1月1日,海灣地區探明石油儲量達6569億桶,佔世界探明石油儲量1萬多億桶的65%左右。從1980年到1991年,11年間世界探明石油儲量增長了3506億桶,其中87.6%是在海灣地區探明的。

迄今世界探明石油儲量最多的5個國家全部集中在海灣地區。它們是:沙烏地阿拉伯,2575億桶;伊拉克,1000億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978億桶;科威特,945億桶;伊朗,930億桶。按1990年的開采速度,沙烏地阿拉伯可開采100年;伊拉克可開采約150年;阿聯酋可開采約126年;科威特可開采約173年;伊朗可開采約81年。

1990年,海灣地區的石油平均日產量達1600萬桶,比1989年增長2.7%,佔世界石油平均日產6031.7萬桶的26.5%。其中沙特的平均日產量達621.5萬桶,增長24.4%;阿聯酋的平均日產量為213萬桶,增長12.9%;伊朗的平均日產量為312萬桶,增長11.4%,伊拉克和科威特因眾所周知的戰爭原因,分別減產28.1%和32.2%。

中東地區,尤其是海灣地區,在石油資源儲量和產量方面,沙烏地阿拉伯居首位。這個國家位於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葉門共和國等國接壤。海岸線長2437公里。地勢西高東低。西部是希賈茲—阿西爾高原。其南端的希賈茲山脈,海拔3000米以上。中部為納季德高原。東部為平原。紅海沿岸地區是寬約70公里的紅海低地。沙漠約佔全國面積的一半。據地質學家說,沙特的條件是非常適於石油生成的:在古地中海的大地槽內,有長時期的連續沉積,其結果使得石油生成於若干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岩層內;古地中海是暖海,因而富於動物生命;進一步的事實是,盡管發生過廣泛的褶皺運動,但由於下伏的結晶地台的存在,廣闊的地殼強度被削弱了,多孔地層常常發生,形成了豐富的儲油構造。早在1988年初,這個國家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即為350多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1/4以上。1990年初又發現一個大油田,儲油量至少有300億桶。天然氣儲量為71641億立方米,為世界之冠。

國際石油專家們認為,世界剩餘石油生產能力的65—70%存在於海灣地區。今後5到10年內,海灣地區的石油生產能力可增長到日產2500—2800萬桶。屆時,該地區的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所佔的份額將上升到35—40%。據美國政府預測,到本世紀末,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阿聯酋每天的石油出口量將由1989年的1360萬桶上升到1990萬桶。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集團,也是海灣石油最大的供應對象。1989年日需求量3750萬桶,1990年日需求量上升到3770萬桶。隨著石油需求量的不斷上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從海灣地區的石油進口量大幅度增加。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美國,從海灣地區進口的原油由1985年的每天24.6萬桶激增到1989年每天的176.9萬桶。其中從沙特進口的原油從1985年每天的13.2萬桶上升到1989年的每天111.9萬桶。

原來幾乎由前蘇聯包下來的東歐國家的石油需求量,由於蘇聯解體及俄羅斯石油出口戰略的調整,今後東歐國家石油需求量的相當一部分將不得不轉向海灣地區進口。又據香港《遠東經濟評論》雜志報道,1985年亞大地區進口的石油,67%來自海灣產油國,1990年上升到73%,1995年將上升到83%,2000年將上升到90%。

許多觀察家認為,如果從整個90年代或更長遠的戰略眼光來看,由於俄國和美國等一些老牌石油生產國的石油產量已越過了高峰期,出現了逐年遞減的頹勢,今後世界新增石油需求量將主要依賴於海灣地區。歐佩克秘書長蘇布羅托預測,世界石油需求量將由1989年的每天5180萬桶增長到1995年的每天5600萬桶和本世紀末的每天5800萬桶。國際能源機構首席經濟顧問喬治·科瓦爾斯基說,到2005年,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的石油產量每天將減少400萬桶。世界石油需求量的增加和非歐佩克石油生產的下降,增強了世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從1988年到2005年,中東地區的石油供應量在世界石油總供應量中所佔的份額將增加10個百分點,即由24%增至34%。這樣一來,更增加了中東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除石油外,中東地區的天然氣資源也很豐富,已經探明的儲量有21300O億立方米,其中儲量最多的是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達,這三個國家的儲量是178000多億立方米。其他礦物資源,如鉻、銅、鐵、磷酸鹽、錳、錫、鎳、鋅、鎢、鋁、金、石墨、鹽、石棉、雲母等也較豐富。據估計,死海中氯化物儲量在420億噸以上,其中氯化鎂220億噸,氯化鈉120億噸,氯化鈣60億噸,氯化鉀20億噸,此外還有溴化鎂10億噸。中東地區可利用的水力資源達1000億千瓦時。有草原13780多萬公頃,森林地3920多萬公頃。此外,波斯灣盛產多種魚類及珍珠。

中東還是人類的搖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歷史上有名的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和幼發拉底河流域,都是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勤勞、勇敢的阿拉伯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很早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們在醫學、數學、天文學、建築、文學藝術、工藝等各方面,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為世界文明寶庫增添了不可磨滅的光輝。

位於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早在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民就發明了文字,並有了文學創作。圍繞著尼羅河的泛濫和控制尼羅河水的斗爭,他們積累了天文知識。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計算出尼羅河水位變動的必要,產生出了埃及的天文學。」埃及人民還創造了古代的歷法,把尼羅河水開始泛濫定為一年之始,他們還發展了數學,特別是幾何學,公元前2000多年就能求出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圓的面積,確定圓周率為3.16,並創造了十進位的演算方法。同時在水利工程技術、醫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埃及的建築藝術,著名的金字塔就是古代世界建築的宏偉工程。早在公元前2800年,埃及就有了金字塔建築。這種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在全埃及共有70多座,其中最有名的是矗立在開羅近郊的三座。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福的金字塔規模最大,高146.5米,相當於一座五六十層的摩天大樓,底面每邊長230米,佔地56900平方米。這座金字塔是用230萬塊大小不等、平均每塊重量為2.5噸的巨石砌成的。整個建築細致精密,堅實牢固,將近5000年,一直屹立在尼羅河畔,蔚為壯觀。這樣巨大的建築,生動地體現了古代埃及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創造才能。

古稱波斯的伊朗,也是一個具有四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上古時期的波斯人居住在伊朗高原南部。公元前550年,伊朗較大部族阿黑門尼德族的居魯士把各部族統一成為波斯帝國,建立了阿黑門尼德王朝。到大流士一代統治時期(公元前522至前486年),波斯帝國達到全盛時期,在文化、建築、藝術和手工業方面已有高度發展。

當時,波斯人所用的文字是從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發展而來的。在建築藝術上,已能建造每根柱子高達18米至20米的百柱大殿,並在建築物上飾以石雕、琉璃磚、壁畫、木刻和象牙雕刻等。從公元224年開始,伊朗進入薩珊時代,文化更為發達。這時的手工業大都已經和農業分開,並有了高度的發展。藝術手工業的作品非常弛名。例如織造業,薩珊王朝的絲織品被視為特別珍貴的藝術品而遠銷國外。此外,染料、地氈、麻布、呢絨和絲綢等產品也行銷於地中海沿岸和亞洲各國。

到了公元9至10世紀,伊朗各族,特別是伊朗東部各民族的文化、科學以至醫學都達到了新的水平。當時許多著名的東方史學家、哲學家、地理學家都是伊朗人,其中最著名的是阿維森納和比倫尼。阿維森納的哲學著作和醫學著作都達到了中東地區中世紀科學的高峰。阿維森納的名著《醫典》,從12世紀到16世紀一直被西方醫學界視為權威著作。比倫尼在當時則被稱為中世紀時期東方和全世界最偉大的學者之一。他提出了關於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假說。他對天文的觀察,尤其對經緯線的制定,更為准確。上述事實充分說明了中東人民對人類文明所作的巨大貢獻。

中東地區所處的重要戰略位置及其富饒的自然資源,使它很早就成為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凱覦的目標和激烈爭奪的場所。早在1798年7月,法國拿破崙就率領遠征軍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登陸,強占開羅,企圖以此作為與英國爭奪的基地。1801年,法軍被迫撤出埃及之後,英國殖民者又乘虛而入,加緊經濟滲透,使埃及成為英國的棉花主要供應地。19世紀2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勢力開始伸向波斯灣,把許多阿拉伯酋長國置於它的控制之下。1839年,英國殖民者佔領了亞丁,並向附近擴張,強迫毗鄰的20多個蘇丹國和酋長國簽訂所謂「保護條約」,組成「亞丁保護地」。與此同時,英國、法國和沙皇俄國在土耳其和伊朗也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19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正如列寧所說的: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了奪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領土的斗爭達到了極其尖銳的程度」。這時,中東各國便成為英、法、沙俄和後起的德國等西方列強拚命爭奪的對象。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為了控制蘇伊士運河,確保通向印度和遠東的重要通道,英國於1878年佔領了東地中海的塞普勒斯島,繼而又在1882年憑借其堅船利炮,佔領了埃及,並逐步排擠法國的勢力,使埃及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列強對波斯灣及其沿岸各酋長國也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英國野心勃勃,法國、沙皇俄國和德國也不甘示弱,都力圖插足這個地區。爭奪的結果是英國先後強迫阿曼、巴林、麥什哈特阿曼(即現在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和卡達等各酋長國締結了一系列保證英國享有壟斷特權的協定,把波斯灣各酋長國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或保護國,把波斯灣視為「英國的內猢」。

伊拉克、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仍然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但是,由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逐漸崩潰和土耳其淪為半殖民地,英、法、俄等帝國主義千方百計要瓜分土耳其的「遺產」,使伊、敘、約、黎和巴勒斯坦也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中東的另一個大國伊朗則淪為沙俄和英國的半殖民地。

在列強瓜分、搶奪中東殖民地的狂潮中,英國固然是野心勃勃,到處伸手,然而被列寧稱為「世界憲兵」的沙皇俄國,其擴張野心也並不亞於英國。17世紀末,沙皇俄國基本上是一個內陸國家。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彼得一世早就盤算過在土耳其的廢墟上放上自己的寶座。」為了達到南下奪取出海口,建立世界霸權的目的,沙皇曾多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爭奪亞速夫要塞,以便打通進入黑海的門戶。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上台後,更加積極地推行瓜分土耳其帝國的政策。1768年,沙皇派出陸軍,南下進攻土耳其,又調遣波羅的海艦隊陳兵於地中海。土耳其屢戰屢敗,沙皇俄國打通了進入黑海的通道。

為了進一步開辟一條從黑海進入地中海的通道,好幾代沙皇都夢想奪取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1851至1853年,沙俄借口基督教「聖地」(巴勒斯坦)的所謂監護權問題,對土耳其施加壓力,幾次提出對土最後通牒,要求土耳其簽訂條約,承認沙俄對土耳其屬下的基督教徒有所謂保護權,企圖干涉土耳其內政,進而達到霸佔土耳其兩個海峽的目的。

土耳其由於得到英法的支持,拒絕沙皇的無理要求。於是,1853年10月沙皇對土耳其發動進攻。英法為了各自的私刊,打著維護士耳其獨立的幌子,派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對俄國宣戰。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了。沙皇俄國失敗,它向地中海和巴爾干半島擴張勢力的企圖受到沉重打擊。沙皇俄國不甘心失敗,伺機反撲。1877年4月,沙皇俄國利用巴爾干斯拉夫民族的反土起義,再次發動對土戰爭。俄軍強渡多瑙河,直逼君士坦丁堡。1878年3月,土耳其被迫與沙俄簽訂《聖斯蒂法諾和約》。

這個和約影響了英法等西歐列強的既得利益,遭到這些國家的強烈反對,沙俄被迫退卻。1878年6月召開柏林會議,修改《聖斯蒂法諾和約》。這是一次列強坐地分贓的會議。沙皇俄國雖未完全達到南下奪取海峽、進入地中海的目的,但它掠奪的土地最多,獲得的權益也最多。俄土戰爭的結果,使土耳其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在列強之間,由於沙皇俄國的野心未能得逞,矛盾逐步加深,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火種。

沙皇南下的計劃,除了瓜分土耳其外,還要佔領伊朗,把伊朗作為它的投資場所、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而且把奪取伊朗作為插足波斯灣、控制印度洋、奪取英屬殖民地印度、實現世界霸權的重要步驟。沙皇俄國最初入侵伊朗是在彼得大帝時代。1722年8月,彼得一世親自指揮俄軍進攻伊朗藩屬塔爾克至沙姆哈爾領地,以後又佔領了巴庫,進逼伊朗國境。1723年伊朗被迫在彼得堡簽訂和約,把整個裏海沿岸,德賓特、巴庫、吉梁、馬贊德蘭、阿斯特拉巴德省等地割讓給俄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俄、英、法西方列強加緊爭奪伊朗,使伊朗逐步淪為半殖民地。

1800年末,沙皇保羅一世與法國拿破崙締結了俄法兩國取道伊朗聯合進軍印度的協定。1801年初,沙皇派225000名頓河哥薩克軍隊向伊朗進軍,佔領了喬治亞。亞歷山大一世繼位後,繼續派兵侵入伊朗,攻佔高加索山脈以南的許多地方。1813年10月,伊朗被迫簽訂了《古利斯坦條約》,使沙俄取得了高加索山脈以南屬於伊朗的大片土地,並在伊朗獲得種種特權。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占據了伊朗塞凡湖邊的哥克查地帶,並無理要求伊朗放棄卡藩,作為俄國撤兵的交換條件。這遭到伊朗的拒絕。於是,沙俄再次發動對伊朗的戰爭。1828年2月,伊朗被迫簽訂了《土庫曼徹條約》以及一項特殊通商條約。按照這個條約,沙俄又奪取了伊朗的兩個省,伊朗付給沙俄200萬英鎊的賠款,禁止伊朗船隻在裏海岸邊的領水內航行,俄國在伊朗各大城市設立領事館並享有治外法權以及其他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等等。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土庫曼徹條約》已將它(指伊朗)變成俄國的附屬國。」馬克思也指出:「俄國……在波斯獲得的領土面積不亞於一個英國。」

《土庫曼徹條約》的簽訂極大地加強了沙俄在伊朗的侵略勢力,嚴重地妨礙了英國攫取伊朗的侵略行動。英國為了進行反擊,一方面鼓動伊朗抵制沙俄的擴張,另一方面又用軍事威脅等手段強迫伊朗於1841年同英國簽訂奴役性的《英伊條約》。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英俄兩國瓜分伊朗的局面。伊朗王位的繼承要由沙俄決定,北方各省的統治者要從俄國政府所中意的人中任命;在南方,英國官吏則像統治者一樣作威作福,發號施令。隨後,新興的德帝國主義也開始插足中東。從此,英、俄、德三國便加緊掠奪和分割伊朗,更進一步加深了伊朗的半殖民地化。

但是,中東各國人民是不甘心受侵略、被奴役的。從西方殖民主義者的鐵蹄踏上中東領土的那天起,阿拉伯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就一時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暴動、起義接連不斷,中東人民痛擊侵略者,用鮮血譜寫了中東民族解放運動史的壯麗篇章。

在近代史上,埃及人民反抗法、英殖民侵略的斗爭佔有重要地位。1798年7月,法軍入侵埃及時,埃及人民英勇地抵抗了法國的入侵。10月,開羅爆發了有15000人參加的反法武裝起義,近郊的農民和沙漠地區的游牧者也投入戰斗、起義者擊斃了法軍司令,沉重地打擊了法國侵略者。1800年,開羅人民再次舉行反法起義,並展開游擊戰,終於迫使法軍於1801年撤出了埃及。1882年,當英國侵略軍炮轟亞歷山大港、武裝侵略埃及的時候,埃及的愛國軍官阿拉比等決心保衛祖國,領導埃及軍民堅決抵抗英國侵略軍。

英國武裝佔領埃及後,實行血腥的恐怖統治,恣意摧殘埃及原有的民族工業,極力破壞埃及的民族文化,殘酷鎮壓人民的反英斗爭。但是,英國暴虐的殖民統治無法撲滅埃及人民要求自由、爭取民族獨立的熊熊烈火。19世紀末20世紀初,埃及的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要求發展民族工商業,實行議會民主制。他們創辦各種刊物,開展反英宣傳。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丹沙微事件」成為埃及反英運動的新的導火線。

1906年6月,一群英國軍官去丹沙微村獵捕鴿子。他們窮凶極惡地踐踏莊稼,火燒農舍,槍殺農民。當地農民忍無可忍,用棍棒奮起自衛,趕走英國軍官。一個軍官逃跑中暑而死。英國殖民當局竟無理宣布該村農民有罪。埃及各地群眾聞訊後義憤填膺,紛紛舉行大會和示成,抗議英國殖民者的罪行。在群眾運動的強大壓力下,英國被迫作了讓步,赦免了被判刑的農民,撤銷了統治埃及25年的「東方暴君」克羅默埃及總領事的職務。

波斯灣沿岸各酋長國的人民在反殖反帝的斗爭中也佔有光榮的一頁。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主義者侵佔阿曼、巴林、伊拉克及伊朗沿岸時,遇到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阿曼的酋長領導人民進行反葡斗爭,終於把葡萄牙殖民主義者趕出國境。巴林人民也多次展開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先後擊斃和絞死兩名葡萄牙派來的「總督」。1892至1894年,當英國強迫巴林酋長國簽訂喪失獨立的協定時,巴林人民多次舉行起義,並得到了卡達人民的支持。1905年,巴林的愛國者在鄰近酋長國的聲援下,從開展不服從當局的運動發展到武裝起義。1913年,阿曼山區部落在教長的領導下也舉行起義;經過長期的斗爭,終於迫使英國於1920年簽訂了《西卜條約》,承認了阿曼教長國的內部獨立。

在伊朗和土耳其,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瓜分,同樣激起了兩國人民的強烈反抗。1891年,在伊朗發生了人民群眾反對煙草租讓權(即將伊朗煙草的收購、加工和出售權租讓給英國公司)的運動,迫使國王於年底聲明廢除了煙草租讓權。在土耳其,廣大人民群眾為了反對封建統治者蘇丹對俄國的投降,於1876年5月舉行了伊斯坦布爾起義。參加起義的有學生、市民、手工業者和小官吏,他們在蘇丹宮廷的周圍示威遊行,抗議蘇丹的賣國政策。在群眾運動的推動下,一部分具有愛國熱情的軍官發動政變,廢黜了蘇丹。這以後,土耳其人民反侵略干涉和封建獨裁統治的斗爭仍此起彼伏,不斷發生。

20世紀初,伊朗被英俄瓜分。伊朗國王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殘酷鎮壓和剝削人民,引起伊朗各階層人民的不滿,各種矛盾日益激化,終於爆發了1905年的革命。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雖然領導權掌握在資產階級和僧侶的手中,但革命的主要動力是廣大農民、工人、城市貧民和小資產階級。最初,他們的綱領是反對專制王權、召開國會和制定憲法;以後隨著斗爭的深入發展,又明確提出推翻國王、趕走外國侵略者的口號。這不僅沉重打擊了伊朗的封建統治階級,而且也沉重地打擊了當時英俄帝國主義在伊朗的侵略勢力。

英俄帝國主義從各自的反革命利害關系出發,互相勾結在一起。首先,他們經過討價還價,於1907年8月達成了進一步瓜分伊朗的默契,繼而則進行大規模武裝干涉,共同鎮壓伊朗的革命運動。沙皇俄國派兵進入伊朗北部,英國派兵侵入伊朗南部。面對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伊朗人民毫無畏懼,提出「不獨立,勿寧死」的戰鬥口號,再次掀起反抗帝國主義干涉的斗爭高潮。但是,正當伊朗人民英勇奮戰的時候,沙俄於1911年12月在伊朗首都策動政變,扶持親俄政權,解散國會,實行反動的恐怖統治,扼殺了伊朗的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爭奪和瓜分,從巴爾干延伸到波斯灣的奧斯曼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土耳其本土也淪為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榨下,土耳其廣大人民處於飢寒交迫、貧困落後的境地,這時的土耳其,人民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各地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接連不斷。1903年,在馬其頓爆發了農民起義。起義農民堅持了3年的游擊戰爭,為1908年革命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東人民又掀起了新的斗爭熱潮。首先燃起反帝烽火的是埃及。1919年至1921年,埃及人民進行了兩次轟轟烈烈的群眾反英斗爭和武裝起義。在伊拉克,繼1918年發生反英斗爭後,1920年又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聲勢浩大的反英起義,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委任統治制度。英國花費了1億英鎊戰費,葬送了數千名士兵,才穩住陣腳。在波斯灣地區,人民的反帝斗爭也是此伏彼起。1919年,英國強迫伊朗簽訂屈辱的《英伊條約》,激起了伊朗人民的反英怒潮。1920年到1921年,伊朗人民爭取獨立的運動波及全國。1919至1922年,成千上萬的土耳其工農群眾武裝起來,狠狠地打擊了英國和希臘的侵略軍,粉碎了掠奪性的《色佛爾條約》,從而維護了土耳其的領土完整。與此同時,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等國家和地區的民族斗爭也風起雲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東地區是反法西斯侵略的戰場之一,中東人民在反侵略戰爭中作出了貢獻。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贏得了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給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開辟了更加廣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現實的道路。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極大地鼓舞和推動了中東各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從此,中東的民族解放運動勢如燎原烈火,不斷高漲,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戰後初期,中東許多國家發生了反對英法佔領軍,要求取消不平等條約和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1945年秋,敘利亞和黎巴嫩兩國政府要求英法撤軍,反抗英法佔領軍的武裝斗爭遍及全國。終於迫使英法佔領軍於1946年4月撤出敘利亞,敘利亞取得了獨立;1946年8月、英法佔領軍又被迫撤出黎巴嫩,從而維護了黎巴嫩獨立。約旦人民也於1946年3月獲得獨立。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則於1948年5月迫使英國取消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1951年,伊朗人民為了維護民族權益,展開了爭取石油國有化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勢力。正是:
瓦解運動大發展, 殖民鎖鏈被砸斷; 人民當家做主人, 中東局面大改觀。

Ⅳ 美國的大中東計劃是什麼

新中東政策是中東和平新計劃,由美國總統布希在2002年6月24日提出。

6月24日下午,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玫瑰園發表講話,宣布了人們等待已久的美國新中東政策。這一計劃的確有些新內容,尤其是布希不指名地提出必須更換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美國各家電視台、電台、網站等媒體紛紛以最快的速度搶播這一新聞。CNN電視台在電視屏幕上打出了醒目的標題:《趕走阿拉法特》。《紐約時報》網路版也載文強調,布希講話表明美國中東政策出現了「重大轉變」。

綜觀布希的講話,美國中東政策有三個新變化:

第一,對巴勒斯坦更加強硬。布希表示支持巴首先建立

一個臨時性國家,然後再過渡為正式國家,巴以達成最終地位協議需3年時間。但這有十分苛刻的前提條件:巴勒斯坦人必須選出新的領導人、建立新的政治體制、與鄰國達成新的安全安排。布希明確表示,「和平要求巴勒斯坦有一個新的、不同的領導層,只有這樣,巴勒斯坦國家才能誕生」。

第二,對以色列也施加了壓力。布希說,以應當首先撤軍至兩年前在約旦河西岸的位置,停止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繼續建立猶太人定居點。以應當最終同意撤軍至1967年中東戰爭前的邊界。

第三,許諾對巴勒斯坦進行經濟援助。布希稱,美國將與歐盟及阿拉伯國家聯手合作,幫助巴建立新的憲法框架和民主制度,協助組織和監督今年底舉行的地方選舉及其後的總統選舉;美國還打算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其他國家一道,共同實施一項針對巴經濟的重大改革發展計劃,支持巴對其金融和審計制度進行改革,同時也增加對巴的人道主義援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布希講話也反映了美國中東政策的兩個不變:一是明顯偏袒以色列。對於巴建國,布希設定了種種前提條件,而對以撤軍則是不僅未設條件,而且語氣也平和了許多。美國中東問題知名專家詹姆斯·洛格比批評說,布希的講話充分說明,沙龍和美國新保守主義分子在白宮中東政策的辯論中取得了勝利;二是對最終實現中東和平虛多實少,並未提出具體的建議。布希只說,國務卿鮑威爾將於不久的將來與有關各方就巴建國問題進行磋商,協助巴以解決分歧,參照聯合國安理會242號和338號決議最終結束雙方沖突。其後,阿拉伯國家也應與以恢復外交和貿易關系,最終實現阿以關系全面正常化。

此間輿論指出,布希提出的中東和平新計劃是最近一系列外交斡旋以及白宮內部激烈爭論的結果。前些日子,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以色列總理沙龍、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接踵訪美,雖然當時並未取得突破,但也擺明了各方的立場。為了給中東和平提出一個新的「路標」,布希的內閣班子近日也是加緊協商。21日和23日,副總統切尼、國務卿鮑威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等人兩度就布希講話的文本進行討論。取代阿拉法特是布希本人要求加入的內容,持親以態度的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對新計劃的出台起了重要的作用。

Ⅳ 土耳其為什麼在希臘獨占愛琴海島嶼後,很不服氣

說起愛琴海,大家聯想到的是浪漫、美妙的愛情,和自己愛的人來到愛琴海沐浴海風,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

愛琴海地處地中海東部,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蒸發旺盛,確實適合度假旅行。

然而,當今國際版圖上的愛琴海,卻是暗流洶涌的一片海域。從地圖上看到出來,希臘將愛琴海幾乎所有的島嶼劃入自己領土,國界線已然畫到鄰國土耳其家門口了。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出現在一張帶有地圖的照片中,該地圖描繪了愛琴海的近一半以及直到克里特島東海岸的地區都屬於土耳其。這張圖暴露出土耳其當局對愛琴海的野心

愛琴海海域的石油資源很豐富,土耳其和希臘本土石油資源有限,對於愛琴海的石油資源兩國都是寸桶必爭。領空問題也困擾著土耳其,飛機不小心就會飛過界,情況嚴重了很有可能爆發戰爭。

愛琴海諸島的問題一直是土耳其和希臘的主要矛盾點,土耳其認為島嶼劃分太不公平了,心裡不服,希臘覺得這些島嶼是自己通過合法途徑爭取過來的,讓步就等於出賣自己的主權,危害國家利益,絕不會作出讓步,兩國又存在各自的隱患和顧慮,沒有一方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來解決糾紛,愛琴海島嶼爭端問題也只能一直這么拖著。

不過了,他們爭他們的,我們玩兒我們的,退一萬步來說,愛琴海是屬於全世界人民的,對於各國旅客來說,一趟愛琴海之旅是浪漫愜意的旅行。

這就是美好愜意與不和諧交織的愛琴海,和平終將是世界的主旋律,愛琴海諸島的爭端也會有解決的那天,無論它屬於希臘或是土耳其,美麗的愛琴海會一直是人類景觀史上的一座瑰寶,有天你也會去到那裡,沉浸在愛琴海的美好。

Ⅵ 土耳其、委內瑞拉、希臘對中東問題的看法

中東問題一般指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爭端,是自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延續至今時間最長的一個地區熱點問題。中東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戰略資源牽動著許多國家的利益。「9�6�111」事件後,因肇事者多為伊斯蘭教信仰者,有人將它與「文明沖突」相聯系。因此,中東問題更加為世人所關注。希臘一直與巴勒斯坦有著良好的關系。由於以色列的富人影響,對中東問題持中立態度。希臘認為要努力為重建全面的和平而努力,而此前歐盟已發揮了其重要作用。希臘政府努力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作為歐盟的成員國和國際社會一員,希臘堅持其立場,認為和平路線圖應該成為中東和平進程的主要手段。在這個框架下四方(美國、聯合國、俄羅斯、歐盟)間的積極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希臘支持並分擔在國際公認的安全邊界內使兩個國家和平與繁榮共存的設想。
土耳其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土耳其是中東地區的一個大國,地跨歐亞大陸,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土耳其人口數量位居全世界第17位,國土面積為全世界第36位,國內生產總值為全球第24位。無論從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規模來看,土耳其都是一個大國,在中東、巴爾干乃至東南歐都位列第一。土耳其位於亞歐兩個大陸的結合部,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50多年來,土耳其在北約中一直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它的軍事力量在北約國家中僅次於美國。
9�6�111事件後,隨著美國與伊斯蘭世界關系的急劇惡化以及「大中東計劃」的推行,土耳其在美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再次提升。首先,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問題上需要得到土耳其的幫助,藉助土耳其的伊斯蘭國家身份及其作為阿富汗和伊拉克鄰國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為美國的政治、軍事行動提供便利。其次,美國希望將土耳其作為美國與伊斯蘭世界「關系和睦」的一個象徵。為此,美國不遺餘力地支持土耳其加入歐盟,稱這「將成為穆斯林世界和西方關系的一個重要進步和發展,將使那種所謂不同文明間沖突的說法成為過時的神話」。此外,美國還希望將土耳其作為向中東和伊斯蘭世界推行民主改革計劃的一個樣板,以此來證明伊斯蘭國家是可以被改造的,也是可以接受西方化和現代化的。總之,在美國的中東戰略甚至全球反恐戰略中,土耳其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土耳其在中東問題上比希臘更偏向以色列,但由於民族感情等問題,基本上也是贊成和平解決巴以沖突。土耳其領袖時常呼籲有關各方不要採取任何引發信任危機或阻礙和平進程的單邊行動。
委內瑞拉是拉美地區經濟較發達的國家之一,石油業為國民經濟命脈,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名列世界前茅,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國。在外交上,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強調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外來干涉,主張各國和平共處。積極發展同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各國的關系,主張加快拉美全面一體化進程。加強同美國和歐盟的政經關系,把維護與美關系作為本屆政府的外交支柱之一,但反對美強權政治和干涉別國內政的做法。增進與發展中國家聯系,推行外交多元化。因此對中東問題堅持立場,對巴同情和支持。
總之,對待巴以沖突,中東和伊斯蘭世界各國心態較為復雜。埃及、約旦和突尼西亞等溫和國家的態度不偏不倚;少數國家雖政府傾向美國,但民眾情緒恰好相反。委內瑞拉位處拉美,心態未免輕松。

Ⅶ 什麼是新中東政策

新中東政策是中東和平新計劃,由美國總統布希在2002年6月24日提出。

6月24日下午,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玫瑰園發表講話,宣布了人們等待已久的美國新中東政策。這一計劃的確有些新內容,尤其是布希不指名地提出必須更換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美國各家電視台、電台、網站等媒體紛紛以最快的速度搶播這一新聞。CNN電視台在電視屏幕上打出了醒目的標題:《趕走阿拉法特》。《紐約時報》網路版也載文強調,布希講話表明美國中東政策出現了「重大轉變」。

綜觀布希的講話,美國中東政策有三個新變化:

第一,對巴勒斯坦更加強硬。布希表示支持巴首先建立

一個臨時性國家,然後再過渡為正式國家,巴以達成最終地位協議需3年時間。但這有十分苛刻的前提條件:巴勒斯坦人必須選出新的領導人、建立新的政治體制、與鄰國達成新的安全安排。布希明確表示,「和平要求巴勒斯坦有一個新的、不同的領導層,只有這樣,巴勒斯坦國家才能誕生」。

第二,對以色列也施加了壓力。布希說,以應當首先撤軍至兩年前在約旦河西岸的位置,停止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繼續建立猶太人定居點。以應當最終同意撤軍至1967年中東戰爭前的邊界。

第三,許諾對巴勒斯坦進行經濟援助。布希稱,美國將與歐盟及阿拉伯國家聯手合作,幫助巴建立新的憲法框架和民主制度,協助組織和監督今年底舉行的地方選舉及其後的總統選舉;美國還打算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其他國家一道,共同實施一項針對巴經濟的重大改革發展計劃,支持巴對其金融和審計制度進行改革,同時也增加對巴的人道主義援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布希講話也反映了美國中東政策的兩個不變:一是明顯偏袒以色列。對於巴建國,布希設定了種種前提條件,而對以撤軍則是不僅未設條件,而且語氣也平和了許多。美國中東問題知名專家詹姆斯·洛格比批評說,布希的講話充分說明,沙龍和美國新保守主義分子在白宮中東政策的辯論中取得了勝利;二是對最終實現中東和平虛多實少,並未提出具體的建議。布希只說,國務卿鮑威爾將於不久的將來與有關各方就巴建國問題進行磋商,協助巴以解決分歧,參照聯合國安理會242號和338號決議最終結束雙方沖突。其後,阿拉伯國家也應與以恢復外交和貿易關系,最終實現阿以關系全面正常化。

此間輿論指出,布希提出的中東和平新計劃是最近一系列外交斡旋以及白宮內部激烈爭論的結果。前些日子,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以色列總理沙龍、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接踵訪美,雖然當時並未取得突破,但也擺明了各方的立場。為了給中東和平提出一個新的「路標」,布希的內閣班子近日也是加緊協商。21日和23日,副總統切尼、國務卿鮑威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等人兩度就布希講話的文本進行討論。取代阿拉法特是布希本人要求加入的內容,持親以態度的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對新計劃的出台起了重要的作用。

Ⅷ 土耳其是中東一隻相當活躍的軍事力量,如何看待其野心和對中亞的滲透

現在的土耳其,在中東已經非常的強大,擁有活躍的軍事力量,還自稱北約第二大軍事力量。其大國野心彰顯無疑,雖然土耳其有野心,但是在強大的美國和俄羅斯面前,它還是不敢有過分的舉動。因為強大就是力量,它再怎麼活躍,也不是美國和俄羅斯的對手。

土耳其和俄羅斯一直都是世紀仇敵,而俄羅斯和美國又一直是全球戰略競爭對手。在削弱俄羅斯的問題上,土耳其和美國的利益和目標是一致的。現在的土耳其和美國都需要一個被削弱後的俄羅斯,一旦俄羅斯示弱,強大的美國在歐洲再無競爭對手,而土耳其也可以吞噬俄羅斯的更多地盤。

Ⅸ 同是中東國家的伊朗與土耳其,為何都要致力於讓自已國家伊斯蘭化

伊朗和土耳其都致力於伊斯蘭教,這主要是因為伊朗和土耳其都想統領中東,而中東地區的大部分國家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像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塔和孟加拉國等等都是這樣,中國可以說是伊斯蘭的世界,那麼想要統治一個這樣的世界勢必是要伊斯蘭化的,因為想要統治一個地區,就是要有相同的信仰和價值觀,這才會使人信服。

伊朗和土耳其都可以說是中東地區比較強的國家了,但是我個人覺得伊朗要比土耳其的政策更加穩定,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策也是會讓這個國家走得更加長遠的。

Ⅹ 給土耳其50年,能恢復奧斯曼帝國時期的輝煌嗎為何

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土耳其在動盪的中東占據著重要的戰略門戶。中東素有“火葯桶”之稱,歷來是大國爭端的焦點。特別是中東不可估量的石油資源,讓每個國家垂涎三尺。可以說,只要我們能夠掌握中東,我們就有很大機會成為世界級強國。雖然土地不多,但土耳其人的野心絲毫不亞於奧斯曼帝國。此外,土耳其也是北約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大國。長期夢想成為大國的土耳其,已經逐漸擴大了野心。然而,要想重獲昔日的輝煌並不容易。

首先,讓我們看看土耳其面臨的民族問題。在中東伊斯蘭世界,他們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和庫爾德人,阿拉伯人最多。中東有很多國家,如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埃及,這些國家總是處於混亂和沖突狀態。每個國家都想從戰爭的硝煙中脫穎而出。土耳其要想擺脫包圍顯然不那麼容易。

此外,從經濟上看,土耳其並不富裕,其工業基礎是他們的主要支柱。然而,在當今國際變化中,土耳其要想擁有一個強大的戰略區域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土耳其自身的資源相對稀缺,相當一部分資源需要從外部購買。現在,它們大多不是原材料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壟斷的技術,土耳其想頂住西方世界的壓力,已經頂住了西方世界的壓力,幾乎沒有幫手可言。

歸根結底,在當今復雜的國際社會,土耳其實現大國夢幾乎是不可能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1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4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5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4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8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4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6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4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1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