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土耳其屬於哪個陣營
1. 二戰時期的土耳其
他開始是中立的,後來傾向於同盟國了
當時隆美爾入侵埃及時一直希望土耳其的炮群象英軍艦隊開火,如果真是那樣英軍本來就不妙的處境將更糟糕了,但是土耳其一直沒有這樣做~~
2. 土耳其為什麼不參加二戰
第一,土耳其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次俄土戰爭的教訓,不敢再次輕易捲入戰爭。俄土戰爭土耳其損失慘重,一戰中土耳其被打的褲子都輸掉了,所以二戰一開打,土耳其是有多遠躲多遠,連熱鬧都不敢看。
第二,土耳其雖然是中東第一強國,不過仍然屬於比較落後的二流國家。土耳其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也沒有和任何一個大國叫板的實力,甚至一戰的創傷都沒有恢復,所以二戰時土耳其一直在休養生息,不願意輕易捲入二戰。
第三,土耳其在二戰中與軸心國、同盟國都走的非常近,一直在兩大陣營中走鋼絲。土耳其是出了名的親軸國家,在二戰中向德國提供了不少幫助,當然德國也給了土耳其不少好處。不過,土耳其並沒有上德國的賊船,他們深深牢記凱末爾的教誨:如果無法保持中立,那就加入有英國的一方。所以,土耳其在和德國好的同時,也一直和盟軍眉來眼去。1939年土耳其和英法簽訂了互助條約,也就是著名的二號議定書,給自己上了保險。當然,這個協定在二戰中並沒有認真執行,因為英法無法提供土耳其需要的足夠裝備和物資。當然,土耳其也沒打算對德國宣戰,所以雙方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二戰中丘吉爾曾試圖讓土耳其開辟歐洲戰場,但土耳其就當沒聽見。盟國不願意刺激土耳其,所以任由土耳其兩面搖擺。1945年,土耳其見軸心國大勢已去,所以加入同盟國對軸心國宣戰,在最後時刻拿到了聯合國的入場門票。
3. 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分陣營
二戰對立雙方有兩個陣線:以德日意為代表的法西斯陣線;以美蘇英中為代表的反法西斯陣線。
參加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7國,前三國是這一陣線的核心。
參加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47國。
按照國際會議的協議,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和地區。丹麥、阿根廷、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蘇聯加盟共和國)因為是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所以也成為反法西斯陣線的一員。
此外,還有3個國家是宣了戰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10日對日本宣戰、阿爾巴尼亞(法西斯傀儡政府)1941年10月17日對英國宣戰、暹羅(今泰國)的投降派政府1941年12月11日與日本簽訂攻守同盟,並於1942年1月對英、美宣戰。
所以,共有先後61個國家和地區的17億人口(佔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4.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雙方陣營
波蘭、英國、澳大利亞、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紐西蘭、英屬印度、南非聯邦、加拿大、丹麥、挪威、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希臘、南斯拉夫、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美國、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中國、瓜地馬拉、古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衣索比亞、伊拉克、玻利維亞、哥倫比亞、伊朗、賴比瑞亞、秘魯、羅馬尼亞、匈牙利、厄瓜多、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義大利王國、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在退出軸心國陣營之後也加入了同盟國。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國社黨(縮寫音譯為:納粹黨)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和頭號戰犯。世界近代歷史上俱有舉足輕重影響的人物。著名演講家、政治家和冒險的軍事家、心理學家。
東條英機,日本陸軍大將,第40任首相。昭和天皇最忠誠和最愚魯的手下,長於行動,短於思考。在關東軍有剃刀將軍之稱,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爾因其才智有限,直呼其為上等兵東條。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有力推動者,1944年因指揮無能被解除一切職務。
墨索里尼,義大利王國政治家、獨裁者,法西斯主義的創始人就是此人而非希特勒。1922年至1943年期間任義大利王國首相。1925年獲「Il Duce(領袖)」稱號,1925年1月至1943年7月25日間實施獨裁統治,盟軍登陸西西里島後被迫下台。但隨後擔任了德意志第三帝國扶持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領袖。直到1945年4月28日被共產黨游擊隊處死於義大利王國科摩省的當戈。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美國第32任總統,俗稱小羅斯福,一直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是20世紀美國最受民眾期望和受愛戴的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惟一連任4屆總統的人,任職長達12年。他是身殘志堅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他在戰爭期間將美國工業完全投入戰爭軌道,並且積極推行了《租借法案》援助其他盟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爵士,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於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間兩度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斯大林,原名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重要的領導人之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對二十世紀的俄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在1939~1941年期間,他曾經充當了希特勒的盟友和幫凶,但他在德意志第三帝國於1941年6月22日入侵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體現出的堅韌不拔幫助蘇聯人民挺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並且反敗為勝。
蔣介石,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歷任中華民國黃埔軍校校長、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帶領中國(國統區)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勝利。 同盟國陣營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元帥,朱可夫歷任駐德軍隊集群總司令兼蘇占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部長等職。朱可夫在蘇德戰爭時期,曾活躍在各個重要的戰場上,出色地組織和指揮了許多有聲有色的重大戰役。哪裡情況緊張,戰事危急,那裡就會出現他的身影。他不但為打敗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其卓越的指揮藝術也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軍事學術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被稱作是蘇德戰場的救火隊員。斯大林對朱可夫說過:「你就是我的麥克萊倫」!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美國海軍五星上將。曾任潛艇艇長、大隊長。1922~1923年在新港海軍軍事學院學習後,歷任主力艦隊和美國艦隊助理參謀長、海軍後備役軍官訓練團團長、潛艇部隊長、後備役驅逐艦部隊長及巡洋艦長。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艦隊遭受毀滅性打擊。當時,珍珠港內幾乎沒有一艘完好的艦船,士氣低落到極點。在國家危難之際,56歲的尼米茲臨危受命。尼米茲一到任,就表明對全體參謀人員的依賴,勉勵大家振奮起來,使遭重創的太平洋艦隊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了自信心。而期果斷使用航母作戰使得美海軍度過危機。他力挽狂瀾重創日海軍,成為美海軍永不隕落的將星!就連美國的最大級別航母也使用它的名字命名的。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美國五星上將,菲律賓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歷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最高司令;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麥克阿瑟他桀驁不馴,是一個十足的狂人。在太平洋戰役初期美軍一敗再敗,投降事件接連不斷,唯有麥克阿瑟還在戰斗。1942年2月22日,由於太平洋戰爭中美國防禦的失敗,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命令麥克阿瑟撤離菲律賓。離開時他發誓:「I shall return.」(我會回來的。) 1945年2月5日,麥克阿瑟履行其誓言,解放馬尼拉。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美國五星上將,歐洲盟軍遠征軍總司令、陸軍參謀長、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委員會主席、美國第34屆總統。艾森豪威爾是美國10位五星上將中晉升最快的,不同於其他的二戰名將,他沒有指揮過旅、師、軍、集團軍等軍事單位,而是直接擔任總司令。一直以來他都是在各級單位擔任參謀長的職務,為他積累了充足的經驗。他以堅定、鎮靜而又平等待人的態度贏得了廣泛的信賴和支持。他還善於發現人才,所以蒙哥馬利、巴頓、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將,都能為他所用。艾森豪威爾在具體戰役指揮上可能不如巴頓、蒙哥馬利,但在協調各方面關繫上極具才能。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美國陸軍四星上將。美國陸軍第一劍客,美國第一勇士,美國裝甲兵第一人(創始人)。巴頓號稱「鐵膽將軍」。巴頓將軍投注在軍事領域 。巴頓無疑是一代名將。他對目標的追求堅定不移。正如駐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在戰後所指出的: 「在巴頓面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和不可逾越的障礙,他簡直就象古代神話中的大力神,從不會被戰爭的重負所壓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次戰役中,沒有任何一位高級將領有過象巴頓那樣神奇的經歷和驚人的戰績。」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紅軍元帥(1944),波蘭元帥(1949)。白俄羅斯方面軍總司令,兩次榮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英雄稱號,獲得列寧勛章7枚。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參與指揮過斯摩棱斯克戰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會戰,以及白俄羅斯、東普魯士、東波美拉尼亞和柏林等戰役,顯示出卓越的指揮藝術和統帥才能。他善於運用各項軍事原則,蘇軍中常常流傳的一句話是:「遇到困難的戰役時,斯大林首先想到的是朱可夫,朱可夫首先想到的則是羅科索夫斯基。」事實也正是如此,幾乎每次會戰中,羅科索夫斯基的方面軍總是率先突破敵人防線的部隊。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英國陸軍元帥、軍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是盟軍最傑出的將領之一。以成功掩護敦刻爾克大撤退而聞名於世,由他所指揮過著名的阿拉曼戰役、西西里登陸、諾曼底登陸,為其軍事生涯的三大傑作。2002年,蒙哥馬利被英國BBC評選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之一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Конев(1897.12.28~1973.5.21)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元帥(1944),軍事統帥、軍事家,二戰中和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並稱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陸軍的野戰三駕馬車之一。他在軍事上所具有的敏銳而正確的直覺是罕見的。他擅長步炮協同作戰,能把強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進攻完美無缺地結合起來。他在1943年後打出了一系列經典的攻擊戰。而且作為政治委員出身的他,在激勵士氣、思想工作等方面有著朱可夫不可比擬的優勢。但他最終沒有獲得解放柏林的榮譽。安德魯·布朗·坎寧安Andrew Browne Cunningham(1883一1963),英國第一海務大臣,海軍元帥。1898年參加皇家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任驅逐艦艦長,1938年任海軍副參謀長。隨後任駐地中海艦隊司令。1940年指揮塔蘭托戰役,首開艦載機襲擊軍艦的先河。該戰役行動代號為「光榮的判決」1941年指揮攻擊馬塔潘角海戰,重創義大利王國艦隊。1942年任北非盟國遠征軍海軍總司令.1943年晉升海軍元帥,任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成為英國海軍最高領導。此後,坎寧安接連參與了數個重大戰略決策,包括諾曼底登陸戰,以及皇家海軍艦隊在太平洋的部署計劃等。 1945年獲聖殿騎士稱號,並進入上院;1946年榮獲功績勛章,並升到子爵爵位,1947年任愛丁堡大學校長。1951年,他出版了《一個水兵的生涯》。作為皇家總管大臣,他曾參加伊麗莎白女王1953年的加冕典禮。1963年6月12日,坎寧安在家中去世。
軸心國陣營
埃爾溫·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德意志第三帝國陸軍元帥。隆美爾恐怕是德意志第三帝國二戰時最著名的將領了。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詐和詭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揮裝甲部隊時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聲東擊西、神出鬼沒,常使對手措手不及。他被塑造成超脫政治的軍事天才人物,幾乎忘記他納 粹將領的本質。但他的驕人戰績並不能彌補他在戰略決策上的不足。不可否認的是他是一個戰術巨人,戰略上他和他的身材一樣矮小。它不同於納粹其他將領,他是唯一一個被戰爭雙方都奉為英雄。在生前身後他都榮譽不斷。由於隆美爾曾經參與反納 粹活動,又在德意志第三帝國民眾中有巨大影響,戰後又由於冷戰的需要,隆美爾被戰勝者加以利用,所以說呢,他死後,仍然殊榮不斷。其名著《步兵攻擊》。
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斯坦因,德意志第三帝國陸軍元帥。曼斯坦因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第三帝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他的戰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劃的每一次戰役幾乎都是傑作,總是令對手舉止失措,膽戰心驚,他是那種能夠將現代化的機動觀念和傳統的運動戰思維巧妙地融為一體的專家,同時對於各種戰術運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軍事天才。他提出的「黃 色計劃」使得德軍能在33天擊敗當時擁有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戰後著有《失去的勝利》
海因茨·馮·古德里安,德意志第三帝國陸軍一級上將,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裝甲兵之父,德意志第三帝國「閃擊戰」創始人。古德里安用他的裝甲思想和行動,幫助希特勒改寫了世界歷史。其從小酷愛軍事,13歲就進入軍校。他提出了高速坦克戰(即「閃擊戰」)的戰術,使得在戰場上德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古德里安提出的閃擊戰核心是:「以具有強大突擊和機動能力的快速機械化進攻部隊,集結大量作戰飛機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的重 炮,以向裝甲兵提供迅速,熾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種無堅不摧的突擊力量,並產生令人膽戰心驚的震撼,使敵人在驚愕中喪失鬥志,使敵崩潰而非全殲敵軍,由後續部隊完成清剿潰散敵軍!其畫像至今懸掛在德意志第三帝國裝甲兵軍營中!
卡爾·鄧尼茨(德語:Karl Dö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德意志第三帝國總統、國防軍最高統帥、海軍元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海軍指揮官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潛艇艦隊總司令,之後又成為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海軍總司令,也是「狼群戰術」的創立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鄧尼茨受到希特勒的指明,成為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聯邦大總統和武裝力量總司令,他出任此職位約20多天,之後向同盟國投降,戰後於紐倫堡審判判決十年有期徒刑。
山本五十六(やまもといそろく,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國海軍將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是偷襲美軍珍珠港和發動中途島海戰的謀劃者。曾於1919年到192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大力發展航空母艦和艦載飛機,並組織部隊進行嚴格訓練,對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堅決擁護侵略擴張政策,支持並參與侵華戰爭;同時重視海軍航空兵在海戰中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擺脫「巨艦大炮製勝」理論的束縛,企圖在美太平洋艦隊得到加強前以海上決戰的傳統戰法將其殲滅,結果導致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中遭慘敗。1943年4月18日在視察部隊途中,其座機被美軍飛機擊落而斃命。
東條英機(東條英機/とうじょう ひできTōjō Hideki,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1941年-1944年),二戰甲級戰犯,侵略中國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重要罪犯之一。東條英機是昭和天皇最忠誠和最愚魯的手下,長於行動,短於思考,在關東軍因獨斷專行、兇狠殘暴有「剃刀將軍」之稱。
東條英機1940年7月任陸軍大臣,期間參與提出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口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於1941年10月任日本首相,並被授陸軍大將銜。任內參與策劃珍珠港事件,同時發動太平洋戰爭。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瘋狂侵略、踐踏中國、東南亞和太平洋共計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數以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因戰爭後期日軍屢遭重創,於1944年被迫辭去一切職務。
1945年9月12日,自殺未遂,被捕入獄。1948年11月12日,東條英機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犯有發動戰爭、侵略別國、反人道罪等罪行判處死刑;12月23日被執行絞刑。
5. 第二次世界大戰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營分別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分為兩大陣營:軸心國、同盟國。
1、軸心國
包括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主要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
軸心國的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與納粹德國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日本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39年5月22日,德意兩國又簽訂了《德意同盟條約》(又被稱為「鋼鐵條約」)。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
2、同盟國
包括美利堅合眾國、蘇聯、大不列顛帝國三大反法西斯同盟國,和中華民國、法國、波蘭、加拿大等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德國、義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歐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美國政府也發表了願意援蘇的聲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斗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主要國家: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
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衣索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
(5)二戰土耳其屬於哪個陣營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6. 二戰中土耳其是什麼立場
土耳其其實和納粹的關系不錯,甚至差點加入軸心國。這樣怎麼興兵攻打? 原因是1據「考證」,他們都有雅利安人的血統。2土耳其因為近代史中的經歷跟西方的感情不好。不過德國當時是後起之秀,所以沒怎麼參與那些事,它是個例外。一戰之後,「同病相憐」的它們反而更有了惺惺相惜之感。 再一個,二戰爆發後,土耳其是中立國中對納粹抱有好感的少數國家之一。它有不少資源對納粹有利,而英國等在它周圍的軍事力量和國內的反納粹勢力讓他不敢加入軸心國。而土的中立國地位對納粹是有很多好處的。因為,納粹在中東沒有足以制衡英法等的力量(地中海的制海權始終在英國手裡)。那麼如果土加入了軸心國,英法蘇很可能就在中東會師了。而土不加入,中立國的地位使得同盟國勢力無法接壤。一旦大戰全面爆發,北非戰場和高加索戰場被割裂。
7. 二戰時,土耳其被哪國佔領了嗎
沒被人占過,中立。
同時向同盟國與軸心國出售礦產漁利;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對德國宣戰。
8. 二戰時土耳其是個什麼狀況
凱末爾死後,他的主要助手伊斯麥特伊諾努(smet nnü)於1938年當選為土耳其第二任總統和人民共和黨主席,執政直到1950年. 伊諾努剛當上總統就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納粹德國和美英都竭力爭取土耳其加入各自的陣營參戰.希特勒派特使游說伊諾努,而丘吉爾於1943年1月親赴土耳其的安達納,在一節列車車廂里密會伊諾努.同年4月,伊諾努密赴埃及,與出席第二次開羅會議的羅斯福和丘吉爾會晤. 在二戰初期,英美均覺得土耳其中立比較符合盟國利益,可以切斷德國與中東油源間的通道.但1942年盟軍戰事不利,丘吉爾一度希望土耳其參戰開辟中東戰線牽制德國,但羅斯福依然堅持土耳其中立較好.後來盟國考慮,土耳其一旦戰敗會造成無法收拾的災難性影響,因此還是決定讓土繼續中立. 而在土耳其方面,伊諾努雖然內心傾向盟國並且與美英領導人多次密晤,但他考慮,當時土耳其的凱末爾改革仍在進行中,經過多年戰亂的國民經濟並未完全恢復,仍需休養生息,而且土軍裝備與素質遠不能與德國相提並論,冒然與德宣戰將帶來一場民族災難.因此他決定繼續保護中立,同時與盟國保持友善關系和良好默契,以便在戰後獲得更多援助,以提防蘇聯染指海峽. 伊諾努的計劃無疑是非常符合土耳其的國家利益的聰明選擇,使土耳其在二戰中得到休養和發展,改革也繼續推進並獲得成功.二戰後,伊諾努就全面倒向美英並加入北約. 圖為1943年1月丘吉爾在安達納郊外一節列車車廂內密會伊諾努的照片.土耳其在二戰中保持中立但偏向盟國的立場可見一斑.
希望採納
9. 二戰土耳其有哪些將領
整個二戰,土耳其基本上都是保持中立的。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土耳其未出一兵一卒,未費一槍一彈,根本沒有什麼將領可說。
10. 在二戰時期,土耳其在做什麼
一開始中立,最後還是加入盟國了。
土耳其地處歐亞大陸交匯處,把守戰略要道。戰爭剛剛開始,各國使節就蜂擁而至,希望用各種陰謀詭計動搖這個年輕的共和國的中立立場。但土耳其的策略是同時向德國和英國出口礦石等資源,換回武器和其他物資來保衛自己的國家,並藉此機會尋求發展。德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道路和鐵路,英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機場和港口,兩國會相互競爭,各自提供最好的設備,而土耳其則允許兩國勢力在國內用各種陰險的伎倆明爭暗鬥。
土耳其利用自己的鉻鐵礦和銅礦石換回了先進的武器。由50個旅,80萬農民出身的士兵組成的步兵在古安納托利亞高原嚴酷的環境下鍛煉出來,足可以媲美歐洲任何一國的步兵。土耳其領袖伊諾努決心維護國家的獨立,他不希望依靠別國軍隊保衛自己的家園,因為那樣的代價就是本國的子弟兵也要為他國的利益流血犧牲。
土耳其同交戰雙方簽署了貿易和約,換來雙方對自己中立地位的承認。1943年1月30日,伊諾努與丘吉爾在土耳其南部城市阿達納舉行會談,並同意在聖誕節那天加入戰斗。隨後同盟國向土耳其提供了350輛坦克,48門自動炮,300門野戰炮,近3000門防空炮,大約100萬枚反坦克地雷和10萬把步槍,作為第一批軍事援助。但1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這三巨頭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的時候,土耳其依然拒絕與德國斷絕聯系,甚至不允許英國飛機使用盟軍幫助修建的空軍基地。
現在,只有丘吉爾對土耳其的參戰依舊感興趣,蘇聯對其徹底失望,決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巴爾干半島。在開羅會議上,伊諾努辯解稱自己沒有行動是因為需要和其他國家的部隊協同作戰,這需要周密的准備。而被要求現在就著手制定計劃的時候,伊諾努卻說軍事將領都留在安卡拉,所以無法討論。
1944年2月,駐土耳其的英國司令官回國;4月,英國要求土耳其停止向德國出口鉻鐵礦,否則就封鎖土耳其的口岸。8月,土耳其終於照辦,因為到這時,納粹德國已經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報復這樣一個國家了。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再過5天,就要超過同盟國定下的有權在戰後加入聯合國的最後期限。
土耳其人民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