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圖茲拉是土耳其哪個區

圖茲拉是土耳其哪個區

發布時間: 2022-08-28 15:19:19

㈠ 幼發拉底河以什麼為主要補給水源

阿拉伯河-幼發拉底河是西亞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知名的大河。
有兩源,正源卡拉蘇(Karasu)河,發源於土耳其東北部埃爾祖魯姆市以北,河流由東向西南方向流動,在凱班水庫與另一源--
穆拉特河(Murat,該河全長720km,發源於土耳其中東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內托羅斯山脈的北麓)相匯後向西南流經敘利亞,後轉向東南,進入伊拉克境內,途經拉馬迪(Ramadi)三角洲、哈巴尼亞(Habbaniya)窪地、哈馬爾(Hammer)湖,在巴士拉上游的古爾奈與底格里斯河(詳見底格里斯河條目)匯合成為阿拉伯河(河長193km,流域面積23.1萬km2),最後在法奧注入波斯灣。從發源地到古爾奈,河流全長2750km,流域面積44.4萬km2,年平均流量1030m3/s,年徑流量約324億m3。從源頭至入海口,阿拉伯河-幼發拉底河全長2943km,流域面積67.5萬km2,入海平均流量1500m3/s,入海水量473億m3。流域地理位置為東經36°50′~48°20′,北緯29°34′~40°15′。
阿拉伯河-幼發拉底河支流眾多,其較大的支流在土耳其境內有圖茲拉(Tuzla)河、恰爾特河、赫訥斯(Hinis)河、佩里(Peri)河、托赫馬(Tohma)、卡赫塔(Kahta)河以及阿克蘇(Aksu)河等;在敘利亞境內有薩朱爾(Sajur)河、拜利赫(Balikh)河和哈布爾(Khabour)河等;在伊拉克境內有豪蘭干(Hawran)河、古達夫干(Ghudaf)河等,在下游阿拉伯河段有卡倫(Karun)河等。卡倫河是阿拉伯河的一條重要支流,也是伊朗境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伊朗西南部海拔達4547m高的扎爾德山附近,河流先向東南方向流,然後轉向西北,繼而轉向南流,然後轉向西北,繼而轉向南流,先後接納海爾桑(Khersan)河、迪茲(Dez)河後,最後在阿巴丹附近匯入阿拉伯河。河流全長829km,流域面積6.1萬km2,多年平均流量522m3/s,年均徑流量165億m3,最大流量2100m3/s。

流域特徵
阿拉伯河-幼發拉底河從北向南橫跨西亞大陸,地勢大致為北高南低,北部土耳其境內為高原山地,海拔800~1500m,中部敘利亞境內為平原,南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帶,地勢低平,主要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泥沙淤積而成。
流域氣候多樣,北部土耳其境內氣候溫和,南部荒漠氣候燥熱,最高溫度可達43℃,晝夜溫差大。
整個流域乾旱少雨,水流主要來自土耳其高原的冰雪融水。上游土耳其境內年降雨量500~1000mm,而下游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降雨量不足200mm,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降雨量不足100mm。降雨多集中在11~4月的冷季。
幼發拉底河幹流年徑流量的88%來自土耳其境內,12%來自敘利亞境內。水量每年4~5月最大。
流域水力資源並不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000萬~1500萬kW,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約500億kW·h,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土耳其境內,那裡水流落差大,水能資源可利用率高;而中下游地勢相對較平,水流落差小,可開發利用的資源較少。
支流卡倫河水能資源較豐富,且相對集中,距河口700~380km河段上就有890m落差,特別是在距河口700~490km河段上,有640m的落差,可進行梯級開發。

河流利用
3.1 水電開發利用現狀 阿拉伯河-幼發拉底河水能資源近幾十年來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開發,尤其是上游高山峽谷地帶。目前已建的水電站有:土耳其境內的凱班(Keban)、卡拉卡亞(Karakaya)、阿塔圖爾克(Ataturk)、芬迪克蒂(Findikti)和卡爾卡米斯(Karkamis)等水電站;敘利亞境內的塔布瓜(Tabqua)和蒂斯林(Tishrin)等水電站;伊拉克境內的哈迪薩(Haditha)等水電站以及支流卡倫河上的卡倫1級(沙希德·阿巴斯普爾)水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800萬kW。
3.2 灌溉工程 流域內灌溉工程歷史悠久,促進了古代文明的發展,至今仍保存一些古代灌溉工程遺址,有些古代灌溉工程經改造後至今仍在使用。現有的主要灌溉工程如下:
(1)哈布爾河工程,位於幼發拉底河支流哈布爾河左岸,建壩引哈布爾河水灌溉。乾渠總長68km,50餘條支渠總長125km,可灌溉10萬hm2農田。
(2)塔布瓜水電站,其水庫和灌區系統灌溉面積達64萬hm2。
(3)塞格拉威亞(Saglawiya)工程,該工程從幼發拉底河的左岸取水,灌溉塞格拉威亞、阿布格裡布、尤西費亞和拉蒂費亞地區的土地,總灌溉面積22.5萬hm2。
(4)希拉-迪瓦尼那-達加拉(Hilla�Diwaniyah�Daghara)工程,位於伊拉克巴比倫省境內,可灌溉31.2萬hm2土地。
3.3 綜合開發遠景規劃
(1)土耳其的GAP工程規劃。GAP是土耳其東部安納托利亞工程的簡稱,主要是利用幼發拉底河的水進行綜合開發。該計劃於1989年制定,它包括土耳其東南8省的農業、工業、交通運輸、衛生和教育等綜合開發。該開發區面積佔全國的10%,人口也接近10%。
所有GAP開發項目將緊隨13項工程之後開始。13項工程包括修建22座大壩和19座水電站,電站總裝機容量將達750萬kW,年發電量270億kW·h,約占該國電力生產的50%,占經濟上可開發水電資源的25%。大壩蓄水可灌溉1070萬hm2土地,占土耳其全部可灌溉農田的1/4,使GAP地區的灌溉面積從3%增加到53%,從而使農業產量大幅增長。
該計劃將分3階段實施:到1997年底完成目前的在建工程,剩下的能源和灌溉重點工程在2005年之前完成,其它工程將於2005年之後實施。
資金絕大部分將來自於幼發拉底河流域已建工程的收益。現已有凱班、卡拉卡亞和阿塔圖爾克三座大壩完工。凱班壩裝機容量133萬kW;卡拉卡亞壩裝機180萬kW;阿塔圖爾克壩裝機240萬kW,是GAP工程的中心。幼發拉底河上靠外資興建的比雷塞克水電工程也是GAP的重點工程之一,該工程為徑流式電站,裝機容量67.2萬kW,工程將於2001年完建,是以BOT方式修建的典型電站。
GAP工程建成後,不僅使土耳其全國受益,而且將有助於敘利亞、伊拉克取得防洪、灌溉效益,另外多餘的電力還可輸送到歐洲其它國家。
(2)伊朗的卡倫河梯級開發規劃。在1982年完成的全河梯級開發規劃中,計劃分7級開發,壩高均在150m以上。自河口算起的第5個梯級沙希德阿巴斯普爾壩(卡倫Ⅰ級)已於1975年建成。該壩壩高200m,電站設計裝機200萬kW(目前已完成100萬kW),水庫庫容31.4億m3,可灌溉4萬hm2農田。上游正計劃建卡倫Ⅱ級、卡倫Ⅲ級和卡倫Ⅳ級,分別距河口562km、615km和670km。卡倫Ⅲ級的可行性報告已經完成,擬建雙曲拱壩,壩高200m,第一期裝200萬kW,以後可擴大到300萬kW。

其 他
由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水量不斷減少,不能滿足沿岸國家的需要,新聞媒體已在宣染:"預計2005年將是為水而戰的戰爭年"。
由於對水的需求日益增長,土敘兩國對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水分配的矛盾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嚴重,土耳其在這兩條河上建立一些大型工程使水的問題成了土敘兩國的主要矛盾之一。
現在土耳其正在把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水大量用於灌溉和發電,用水量達到數十億m3。預計土耳其對水的需求到2005年將達到140億m3,與此同時,敘利亞的需求量將達到130億m3,伊拉克將達到260億m3。而這些國家的水資源總量約為320億m3,這意味著兩河流域國家缺水將達到210億m3。
土耳其現在已開始實施GAP工程,敘利亞對這個工程十分懷疑和不安,因為該工程的目的是土耳其更多地利用幼發拉底河的水,從而最終將控制流向敘利亞的水量。1990年土耳其為使阿塔圖爾克大壩迅速蓄滿水,曾截斷幼發底河流向敘利亞的水流達一個月之久,引起敘利亞政府的抱怨。

㈡ 奧匈帝國的軍事

所謂「奧匈帝國」,實質上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對於現代民族主義興起的一種無奈的讓步而已。在中世紀,民族感不強的時代中,哈布斯堡皇室統治著一大堆領地,從萊茵河畔直到西烏克蘭,皇室用一大串諸如「國王,親王,大公,公爵,伯爵」等領主稱號,統轄這片廣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著的民族各異的臣民們。這種中世紀的統治結構,甚至在17世紀就已經不合時宜了,法,英,普等單一民族君主國的興起,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拿破崙戰爭期間,皇室失去了一直裝點門面的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不得不改稱奧地利皇帝,然而,到了19世紀60年代,連奧地利帝國也要維持不下去了,隨著帝國在義大利對法國和在波希米亞對普魯士的接連兩次戰敗,一度被壓制的民族解放運動又再度洶涌澎湃起來,皇室為了拉攏自特蕾莎女皇時代就一直效忠皇室的匈牙利貴族,不得不於1867年授予匈牙利自治權,這就是所謂「奧匈二元制君主國」的由來,簡稱「奧匈帝國」,其正式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斯蒂芬的王冠領地」,這依然是一個中世紀與近代的混合體系,所以,筆者倒是認為,所謂「二元君主國」,雖然一般而言,是指奧,匈兩個地理部分而構成共主聯盟的地理和行政上的意義,然而從深層次來說,更是對奧匈帝國這種中世紀政治結構和現代政治結構的混合情況的極為契合地描述。
實質上,隨著薩多瓦的戰敗,帝國恢復在德意志區域的影響力的希望化為泡影之後,帝國開始努力向東南巴爾干方面擴展影響力,企圖攫取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退出東南歐的巴爾干半島後的留下的以南方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前土耳其佔領地區,這就使得帝國和其幾個世紀以來的親密盟友,以斯拉夫人保護者和老大哥自詡的俄國反目成仇,不得不把自己綁到德國的戰車上,來對抗強大的沙皇。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展開,帝國在19世紀的最後30年中出現了迴光返照,以致到了戰前,帝國居然依靠著遼闊的領土(歐洲第二),龐大的人口(歐洲第三)和不弱的工業實力,顯得似乎還是歐洲乃至世界列強之一。正是這種幻覺,還有對德國保證的堅信,使帝國毫不猶豫地投入到戰爭中,然後被戰爭擊得粉碎。
帝國的軍事官僚隊伍並不缺乏人才,薩多瓦的戰敗,反倒使帝國迅速吸收了其原來的敵人,盟友――德國的經驗,建立了自己的總參謀部和大規模動員體系。
反映到具體軍事部署上,則是將原來作為後備軍使用的「地方防衛軍」(Landwehr)升格到正規軍的位置,而由於該升格是和匈牙利自治同時開始的,所以,匈牙利得以被允許建立自己的「地方防衛軍」(Honvéd)。 因此,到了戰前,帝國陸軍就由如下三部分部隊構成:
帝國國防軍(„BewaffneteMacht「或„Wehrmacht「)
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KaiserlichKöniglicheLandwehr,這里的皇,是指奧地利皇帝,王,指的是波希米亞國王,然而波希米亞僅有王國之名,卻沒有如匈牙利一般的自治權),這是帝國的非匈牙利部分(又稱內萊塔尼亞地區)的地方防衛軍,雖然被稱為地方防衛軍,然而卻具備野戰能力,只是根據法律規定,其部署和作戰有一定地域限制,不像帝國國防軍可以在帝國任意區域部署和作戰。
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Honvéd),其使命和性質與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一樣,是帝國的匈牙利部分(外萊塔尼亞地區)的地方防衛軍,也屬於正規野戰部隊。在軍事行政管理方面,帝國國防軍由維也納的帝國戰爭部直接統轄,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由同樣設在維也納的奧地利地方防衛部管轄,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由設在佩斯港(布達佩斯的一部分,港口區域)的匈牙利地方防衛部管轄,而這兩個地方防衛部,共同統於維也納的帝國戰爭部。在軍令指揮體系方面,由這三部分共同組成的帝國陸軍,由維也納的帝國總參謀部指揮。
從軍政和軍令向上引出的兩條線,共同指向一個人:理論上的帝國軍隊最高統帥: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然而實質上,由於帝國已經立憲,君主對帝國戰爭部長的影響力已經不如帝國宰相,更由於君主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已經垂垂老矣,軍令指揮權實質上是由總參謀長在行使,在戰爭初期災難性的慘敗之後,軍令指揮權又落到了德國顧問手中,這種情況,在老皇帝駕崩後有所改變,繼位的皇帝卡爾一世年富力強,又是頗有經驗和成就的野戰軍官,這使他拿回了部分軍令指揮權。
和地方防衛軍不同,帝國國防軍的各團經常調換駐地,這主要是為了防止國防軍士兵和當地居民建立過於深厚的友好關系,使得發生叛亂的時候無法放手鎮壓這一政治考慮,這也是由帝國國防軍的角色決定的,和地方防衛軍不同,它是直屬於皇帝的機動性打擊力量,這一點,在總動員前更加明顯,由出生於效忠哈布斯堡皇室的貴族的軍官們和基本上出生於同樣效忠皇室的下級公務員家庭的士官們指揮的帝國國防軍,不僅僅是威懾民變的力量,根據從來沒有公開表述但是私下心照不宣的官方看法,它更是威懾作為其補充力量使用的地方防衛軍的力量,特別是那些處於不穩地區的地方防衛軍,這些部隊由心懷不滿的當地人組成,由具有分離主義傾向的鄉紳們指揮,被看作是對於帝國政府的一種超過民變的威脅,因為他們擁有組織和武器,而且是合法的。
這也是奧匈帝國這種中世紀體制應付現代民族國家間戰爭的一種無奈的折中反應。和中世紀的皇家雇傭兵戰爭不同,現代民族國家間的戰爭要求動員大批國民參戰,在這種情況下,要是不建立自己的動員體制,奧匈帝國將被敵人潮水般涌來的服普遍義務兵役的部隊人海所淹沒,所以必須建立自己的動員體制,建立自己的後備和預備部隊,可是,這些部隊的忠誠卻由於沒有民族認同感的維系而十分脆弱。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被動員淹沒的是帝國國防軍而不是被認為不穩,被視為威脅的地方防衛軍。總動員令下達後,大批的帝國臣民們被補充進帝國國防軍,使帝國國防軍從30萬膨脹到近200萬,然而結果卻是災難性的,那些由於長期培養而效忠皇室的貴族軍官和下級士官以及常備軍士兵被動員部隊的人海所淹沒,成為孤島,大量飽含著來自具有分離情緒的民族的士兵的部隊迅速喪失戰鬥力,拒戰,投降和嘩變稱為家常便飯,只有那些由來自上下奧地利地區和匈牙利馬扎爾地區的士兵組成和補充的部隊才具備水準之上的戰鬥力,其他部隊不嘩變就是謝天謝地了。
與帝國國防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地方防衛軍,這些為了保衛本鄉本土而戰的部隊經常死戰到底,成為戰爭後期帝國陸軍的支柱,其代表就是蒂羅爾地方射手部隊,他們是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的一部分,是蒂羅爾(奧-意)邊境地區的地方部隊,在戰前僅有四個團建制,在義大利對奧宣戰後的邊境戰役中,這只小部隊堅守奧意邊境,遲滯義大利著名的阿爾卑斯山地步兵和龐大得和自己不成比例(150:1)的義大利主力部隊的進攻,為奧匈大部隊和德國援兵南調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如若不然,奧匈在1915年就崩潰了,因此,卡爾一世繼位後,賜予蒂羅爾射手部隊「皇家射手部隊」榮譽稱號。
然而地方防衛軍畢竟不是帝國主力部隊,對其部署和使用頗多法律限制,例如上述的蒂羅爾地方射手部隊,就被蒂羅爾州議會明確限定只能參加保衛蒂羅爾或者在戰略上對保衛蒂羅爾有利的戰斗,因此在後來對義大利的進攻作戰中,該部隊一度袖手旁觀,直到帝國戰爭部曲解引申了法律條文,宣稱對義大利的進攻作戰是屬於「在戰略上對保衛蒂羅爾有利的戰斗」,才得以調動其參戰。
由此可見,雖然地方防衛軍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卻只能進行防禦作戰,或者小縱深的進攻作戰。 帝國戰爭部部長在理論上高於帝國總參謀長,其屬下除了總參謀長外,還包含個兵種總監和戰地救護部隊總指揮,帝國軍官團團長(榮譽性職務,榮譽上的全國軍官之首),軍事建築總工程師,軍醫委員會(注意其主任和戰地救護部隊總指揮不是一個職務,該委員會和戰地救護部隊總指揮部也不是一個部門),戰地宗教軍官總監,軍事技術委員會以及各行政性部門。
雖然是內閣部門,然而帝國戰爭部長卻必須是現役軍人。帝國戰爭部將帝國劃分為數個軍管區,每個軍管區一般駐扎或者預計總動員後將建立一個轄數個師和輔助部隊的作戰軍,軍管區司令由該軍軍長兼任,軍管區司令部由四部分組成:
軍事部:由軍參謀長擔任主任,負責軍事事務。
軍事建築部:負責軍事建築事務。
經理部:負責後勤和軍事經濟事務。
輔助部隊部:包含軍炮兵旅長,軍法處長,戰地救護主任,軍事宗教事務委員會(由於帝國各民族信仰極為龐雜,因此各教會和教派都有自己的隨軍神職人員,包括隨軍牧師,隨軍拉比,隨軍依瑪姆,當然由於帝國沒有信奉佛教的民族,所有沒有設立隨軍和尚。)
帝國國防軍的作戰團按照其作戰指揮語言的不同,分為奧地利(德意志)團和匈牙利團兩種。
這種粗疏的劃分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帝國民族眾多,語言混雜,一個軍官不可能通曉帝國所有20餘種語言(據說只有皇帝一人能夠說全這些語言,不愧為帝國統一象徵和聯結紐帶呀)。
於是,只要是從帝國的非匈牙利部分征來的士兵,一概分入使用德語為指揮語言的奧地利團,而不管他是否是波希米亞人或者義大利人;從帝國匈牙利部分征來的兵一概分入使用匈牙利語為指揮語言的匈牙利團,而不管他是否是羅馬尼亞人,波蘭人,克羅埃西亞人或者斯洛維尼亞人。這種情況到總動員後更加惡化,大批操各種語言的農民被填入軍隊中,發展到最後,甚至到了連排長也無法讓他所搜羅來的那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人全部聽懂他發令的地步,整個基層作戰指揮趨於瓦解,整個帝國國防軍,預期中的帝國主力部隊變成了一頭患有神經末梢麻痹絕症的龐大怪獸,根本無法正常運轉,更遑論作戰了。
這種情況在地方防衛部隊中反而要好得多,這些部隊士兵大多來自本鄉本土,下級指揮官就是當地人,語言問題不嚴重,因此到了戰爭後期,地方防衛軍的戰績明顯好於帝國國防軍。戰爭後期,估計是吸取了這種經驗,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又被劃分為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和王家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地方防衛軍。其實,早在1868年,根據適用於克羅埃西亞的「小平權法案」(相對於適用於匈牙利的「大平權法案」,根據該法案匈牙利取得了和奧地利同等的地位),克羅埃西亞語就已經成為匈牙利地方防衛軍中的克羅埃西亞單位的指揮和勤務語言。
由於戰績不佳,再加經戰爭檢驗顯得不合時宜,不符合實戰需要,到了1915年,帝國戰爭部取消了所有部隊的歷史性榮譽稱號和附屬標志,直接按照編號來稱呼部隊。 奧匈帝國的動員和整補體制和德國不同,它沒有設立和每個團同一編號的補充團來負責該團的兵力補充,而是採用了以預備軍,補充營,補充區和「地方後備隊」四者相結合的復雜體制。
奧匈兵役法規定,所有身體健康的男性青年必須服普遍義務兵役,年滿21周歲的健康男性經由徵兵局挑選和分配,在帝國國防軍部隊服現役3年,然後在預備軍中服預備役7年,然後在地方防衛軍中再服現役2年,或者在地方防衛軍中服為期10年的「替代性預備役」(每年服役數星期)。在帝國國防軍中服現役期滿的士兵可以繼續服為期一年的志願兵役,服志願兵役期間有工資和入讀隨營初等軍校的機會,技術部隊和海軍鼓勵服志願兵役。其他所有未被征入國防軍,預備軍和地方防衛軍的年滿19周歲,不滿43周歲的男子,必須在地方後備隊服後備役。
和德國的地方防衛軍是預備役不同,奧匈的地方防衛軍是現役。
奧匈動員計劃是,動員令下達後,在預備軍中服預備役的男子立即轉入帝國國防軍現役,服地方防衛軍替代性預備役的士兵轉入地方防衛軍現役,地方後備隊的後備人員則集中訓練,負責整補戰時兵力損失。
動員期間,奧匈帝國國防軍建立的新部隊較少,主要是使用預備軍人員填充各現有部隊,主要是各部隊不滿員部分和某些團下屬的補充營。該營擁有全部軍官,大部分士官和少量士兵,動員令下達後的兵力展開期,該營被用預備軍人員填滿後,大部分跟隨該團作戰,少部分則編成新團。每個團將補充營填滿投入戰斗後,立刻建立新的補充營,用來接收和訓練後方補充來的新兵,這些動員後新建的補充營留駐團的原駐地,由其團所屬的補充區所屬的地方後備隊人員進行補充,通常是完成訓練後立刻成建制加入原所屬團作戰並且再建立新的補充營,戰時最高記錄是有一個帝國國防軍的匈牙利團使用過20個補充營,如果算上它在動員前所擁有的4個營的話,再假設該團在戰爭結束的時候擁有4個營(就算滿員),則該團也整個打光過5次了,這說明奧匈軍隊的戰損之巨大簡直不可思議。 戰前,奧匈的帝國國防軍總共擁有步兵部隊如下:
62個奧地利步兵團
40個匈牙利步兵團
4個波斯尼亞-黑塞哥維納步兵團(1908年帝國新吞並的地區,為了這個地區,賠上了王儲,甚至整個帝國)
28個戰地獵兵營(什麼是戰地獵兵以後介紹)
1個波黑戰地獵兵營
4個蒂羅爾獵兵團(注意,這是屬於帝國國防軍的部隊,和上文提到過的,屬於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的蒂羅爾射手部隊不是一支部隊)。
具體步兵團的建制如下:
團部,4個野戰步兵營,16個野戰步兵連。
團部:
一名上校擔任團長,一名校級軍官擔任參謀長,3到5名尉官擔任參謀,一名副團長,一名團工兵主任,一名團主計官,四名主計官助手,一名團軍需官,一名團修械主任,一名團營房管理主任,一名團軍樂隊長,一名團軍醫主任,四名高級軍醫,一名團部軍士長,四名團部勤務下士。
四名營長(中校或少校),四名副營長,一名團神職軍官及其助手,號手,5名一等兵,30名列兵,兩名學兵。
團部一共:21名軍官,73名士官和士兵。
16個連長都是上尉,同時每連都有一個連軍士長,副連長通常是中尉或少尉,排長是准尉。
除去團部的兵力,一共是:64名軍官,2488名士官和士兵。
團的補充營建制如下:
1名少校營長,2名補充區徵兵官,1名高級軍醫,一名主計官,3名中士級主計官助手,1名軍需官,1名營參謀長,4名中尉(未來的連長),4名中士(未來的連軍士長),以及12名士兵(都是老兵,作用是訓練新兵)。
中尉以上的步兵軍官配發軍刀,軍刀長82厘米,雙面開血槽,單面開鋒,用於指揮發令,也可以用於近身搏鬥。主計官,參謀長和團軍樂隊長配發禮儀性M1863式軍刀,不開鋒,長65.8厘米,不能用來搏鬥。
工兵官,號手和司機等配發M1862式工兵刀。
士兵中的神槍手和神槍軍官可以佩戴「射手標志」。
各團都擁有自己的團旗,作為本團的標志。
和步兵部隊一樣,奧匈帝國的炮兵部隊也分屬於三支軍隊,帝國國防軍炮兵部隊,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炮兵部隊和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炮兵部隊。 其中,帝國國防軍炮兵部隊實力最強,下屬兵種最齊全。
帝國國防軍炮兵部隊又可以劃分為:
國防軍野戰炮兵部隊
國防軍要塞炮兵部隊
國防軍山地炮兵部隊
國防軍炮兵技術支援部隊
國防軍炮兵訓練隊
其中,國防炮兵兵力如下:
42個野戰加農炮團
14個野戰榴彈炮師(營級建制)
11個乘騎炮兵師(營級)
14個重榴彈炮師(營級)
11個山地炮兵團
6個要塞炮兵團
10個獨立要塞守備炮兵營
在炮兵部隊和運輸部隊中,「師」這個編制是一個營級建制。
每個師屬野戰炮兵團都包含有一個補充營,其功能和步兵團的補充營一樣。同時每個野戰炮兵團還含有一個基幹彈葯隊,該隊僅有2名軍官9名士兵,也是一個等待在動員後使用預備役人員填充的單位。
一個擁有四個炮兵連的野戰炮兵團,總共擁有16名軍官和404名士兵。
要塞炮兵團要龐大得多,採用3營12連建制,總共54名軍官1251名士兵。
炮兵技術支援部隊,主要負責維修大炮,為炮兵構築工事,設立觀察哨,建立彈葯堆積點,提供警衛等任務,一身而兼任技術工兵,戰地工兵,偵察兵和輕步兵四任,是炮兵部隊必不可少的助手。
由於炮兵技術支援部隊是技術兵種,因此設立隨軍炮兵工程師職務,其中隨軍炮兵總工程師是少將軍銜,高級炮兵零件管理工程師是上校軍銜,炮兵軍官和士兵都裝備左輪手槍作為自衛武器,軍官另裝備騎兵軍刀。
野戰炮兵部隊本身的警戒兵和為野戰炮兵部隊提供警戒勤務的炮兵技術支援部隊的士兵裝備不帶刺刀的步槍。
要塞炮兵的輕步兵則裝備帶刺刀的步槍。
炮兵的軍帽上帶有炮兵穗,然而這是只有和平時期才使用的裝飾性穗帶,戰爭時期,炮兵統一佩戴圓筒式軟布帶沿戰斗帽。
戰爭開始的時候,奧匈炮兵儲存了大量彈葯,但是卻只儲存了少量的備用大炮,根據不知道哪個蠢人提出的理論,大炮在未來的戰爭中不會有太大的損失的,更糟糕的是,奧匈最大的兵工廠,斯科達兵工廠雖然產能還有富裕,卻沒有儲存原材料,結果戰爭開始後,由於英國海軍的封鎖,兵工廠生產大炮的原材料迅速耗盡。接下來,奧匈炮兵在俄羅斯和巴爾乾的戰爭中遭到了巨大的損失,這使得奧匈炮兵的大炮到1915年義大利參戰的時候近乎枯竭,以致於幾乎不能在義大利前線上部署一門大炮的地步。帝國戰爭部瘋狂地搜羅一切還能打響的重火器來裝備它的炮兵部隊,那些沒有制退復位器的老式火炮被重新下發到部隊,甚至一門1861年生產的65毫米銅制山地加農炮也被拉到了前線。近300名俄羅斯戰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這門炮拉上了海拔3905米的阿爾卑斯山Ortler峰。
要塞炮兵的處境要好的多,擁有要塞保護的要塞炮兵損失不大,以帝國國防軍第1要塞炮兵團為例,該團的第1營擁有2門305毫米重迫擊炮和2門150毫米重榴彈炮,另外三個炮兵營各擁有1門240毫米重迫擊炮和3門150毫米重榴彈炮,另外還擁有一個營的步兵部隊,這些部隊到1915年秋還建制完整。
第2要塞炮兵團則在1915年補充了一個補充營,該營擁有一門恐怖的420毫米榴彈炮,這是德國援助的。
1918年,所有要塞炮兵團又改編成重炮團。
奧匈軍的火炮技術標准如下:
加農炮:40至60倍身管,水平噴焰長度達到炮長的百分之10
重迫擊炮:6至10倍身管,垂直噴焰達炮高百分之70
榴彈炮:10至16倍身管。
型號:
M61加農炮,120毫米口徑,M61加農炮,150毫米口徑,M95加農炮,180毫米口徑。150毫米口徑迫擊炮M78,150毫米口徑迫擊炮M80,150毫米口徑裝甲迫擊炮M80,90毫米口徑加農炮M75和M75/96,80毫米口徑裝甲榴彈炮M94P,150毫米口徑裝甲榴彈炮M94和M99,100毫米口徑裝甲榴彈炮M99F和M99B,100毫米口徑裝甲榴彈炮M5和M6F,100毫米口徑突擊榴彈炮M9,240毫米口徑重迫擊炮M98和M98/07,305毫米口徑重迫擊炮M11,380毫米口徑重榴彈炮M16,350毫米口徑海軍炮L/45M15,420毫米口徑重榴彈炮M14。 奧匈帝國的騎兵部隊也是分別隸屬帝國國防軍,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王家匈牙利防衛軍。騎兵團分為三種:驃騎兵,槍騎兵,龍騎兵,然而實質上,到了開戰的時候,這三種騎兵的武器裝備根本就沒有區別,這些名字上的區別僅僅是一種歷史遺跡而已,就如同帝國本身就是歷史遺跡一般。
帝國國防軍擁有16個驃騎兵團,按照傳統,這些士兵都是來自帝國的匈牙利部分,然而,卻並不都是匈牙利人,還包含克羅埃西亞人,羅馬尼亞人和斯洛伐克人。
驃騎兵團標准建制為2營6中隊,全團軍官27人,士官和士兵925人,乘騎馬950匹,挽馬16匹。
到了1916年,由於戰馬的奇缺,所有驃騎兵團改為「驃騎兵射手團」,實質上就是步兵團。
驃騎兵戴硬制圓筒形狀軍帽,下大上小,帽筒中部掛穗帶,帽頂部帶有沖天穗,硬質帽檐。
驃騎兵制服稱為「阿提拉」制服,據說是為了紀念匈牙利人偉大的祖先阿提拉(匈牙利人是否是匈人後裔還有爭論),它的著名特點就是制服的前胸帶有5排左右對稱的扣子,扣子之間用長穗帶呈蝴蝶狀纏繞。
各團以制服顏色,軍帽沖天穗顏色和制服扣子穗帶顏色互相區別,後面詳細介紹到團的時候再分別介紹。
驃騎兵裝備M1890式連射卡賓槍,軍官裝備M1870式軍用左輪手槍,醫護兵沒有裝備射擊武器,但是所有驃騎兵,無論官兵,均裝備M1869式騎兵軍刀。
帝國國防軍擁有10個槍騎兵團,按照傳統,這些槍騎兵都是從奧屬波蘭地區徵募來的,其編制和驃騎兵團已經完全沒有任何不同之處。
槍騎兵戴頂部帶有一個小的波蘭四角帽圖形裝飾的頭盔,制服正面帶有一大塊傳統的槍騎兵制服飾布,飾布呈梯形,起於兩肩,收於腰部,飾布顏色各團不同。一直到英軍中的槍騎兵團盡管已經改作步兵或者機械化步兵團,然而在閱兵的時候仍然穿這種制服。
槍騎兵裝備M1890式連射卡賓槍,軍官裝備M1870式軍用左輪手槍,醫護兵沒有裝備射擊武器,但是所有槍騎兵,無論官兵,均裝備M1869式騎兵軍刀。
帝國國防軍擁有15個龍騎兵團,全部是從上下奧地利區域和波希米亞地區招募,龍騎兵團的編制同驃騎兵和槍騎兵。
龍騎兵頭盔的頂飾同古希臘頭盔,是一種拱橋狀飾物,但是一般不帶有流蘇。
龍騎兵的制服和步兵制服一樣,但是佩戴本團識別標志。
龍騎兵裝備M1890式連射卡賓槍,軍官裝備M1870式軍用左輪手槍,醫護兵沒有裝備射擊武器,但是所有龍騎兵,無論官兵,均裝備M1869式騎兵軍刀。
帝國國防軍所屬的共41個騎兵團,在戰時全部集中編成騎兵旅和騎兵師使用,這和地方防衛軍所屬的騎兵團不同,地方防衛軍所屬騎兵團都被分拆到步兵師去當師屬騎兵使用。 所謂戰地獵兵部隊,和德國將獵兵作為憲兵使用不同,奧匈的戰地獵兵部隊其實就是輕步兵部隊,由於傳統上這些部隊的士兵都是招募自獵人,所以有此名字。
和普通步兵不同,戰地獵兵部隊要求具備深入敵後,游擊作戰,不依賴重火器支援,不參與大兵團作戰等任務。
同時,部分戰地獵兵部隊實際上是山地輕步兵部隊,這些部隊從傳統的山民中招募,爬山涉水習慣成自然地如履平地,由於經常打獵而槍法出色,而且具備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是執行山地滲透,襲擾等任務的不可多得的優秀部隊。
帝國國防軍總共擁有29個獨立戰地獵兵營,和4個蒂羅爾獵兵團,這四個團和屬於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的蒂羅爾射手部隊4個團共同構成帝國的山地部隊,不過,當義大利宣戰的時候,屬於國防軍的4個蒂羅爾獵兵團卻在巴爾干戰線作戰。
帝國國防軍還擁有4個波黑步兵團,這些團身著藍色制服,頭戴紅色土耳其無檐帽(所謂菲茲帽),配備隨軍牧師(針對東正教徒)和隨軍依瑪姆(針對伊斯蘭教徒)。
自1878年開始,帝國就佔領了波黑,當然,在名義上這兩個省仍然是屬於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1882年,奧匈帝國戰爭部正式將波黑劃分為4個補充區(薩拉熱窩,巴尼亞盧卡,多倫亞圖茲拉和莫斯塔爾),和帝國其他的隸屬於各軍管區的補充區不同,這四個補充區直屬帝國總參謀部。帝國國防軍首先在四個補充區各徵召了一個基幹連,然後於1885年將連擴展成營,1889年又把營擴展成兩個營,1892年再度將每個營擴編成兩個營,這個時候,四個團所需的16個營就全部構建完成了。1894年,建立團部和補充營後,4個波黑步兵團構建完成。1903年,帝國戰爭部從整個波黑地區不分補充區徵募了一個戰地獵兵營。 奧匈帝國海軍存在於1867~1918年間,是奧匈帝國的海上力量。德文正式名稱為,既帝國與皇家戰爭海軍,簡寫為k.u.k.Kreigsmarine。奧匈帝國海軍繼承自奧地利帝國海軍,1867年奧地利帝國改稱奧匈帝國時海軍也隨之改名。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不再擁有海岸線,於是帝國海軍不復存在。(今天奧地利有在多瑙河巡航的水上部隊,但隸屬於聯邦警察,而非海軍建制了。)
皇家海軍學院:奧匈帝國海軍的人才教育系統非常完善,並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海軍開辦了一些院校,在這些院校中設置了相當多的課程,為培養海軍軍事人員提供了有力保證。本章節僅詳細介紹三所院校,其中兩所專門培養士官人才,另外是海軍軍官學校,專門為海軍培養海軍軍官。
皇家希夫榮根學院:皇家希夫榮根學院位於西貝尼克,是一所海事學院。學院的課程分三年完成,課程主要傳授基本的軍事理論、基本的海軍常識和比較簡單的海軍專業知識,學生在校屬的船隻和場地上進行實際操練。從這里畢業的學生將會成為初級士官,依據成績的好壞,畢業生將成為軍需官、水兵、一等兵和二等兵。畢業之後所有的學生(當然也就是現任的初級士官)將會開始學習專業課程。
皇家機械學院:皇家機械學院位於普拉,學院的課程分三年完成。學院只為校內這些將成為士官的學生們設立了兩種專業:電機學和電氣工程學。該學院聲譽極高,事實上它是當時歐洲最好的電氣工程學院之一。畢業生的晉升方式與皇家希夫榮根學院基本一致,但是有所不同的是,皇家機械學院的學生在畢業後馬上就可以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
皇家大洋學院:皇家大洋學院坐落於里耶卡,主要為海軍培養軍官。學生的入學年齡一般為十五歲或十六歲。畢業生將直接晉升為海軍軍官下士,以下士身份服役一段時間後可以晉升為高級候補軍官,大部分海軍軍官都是畢業於皇家海洋學院。
如果海軍需要更多的海軍軍官,那麼海軍還可以公開在高中畢業生中選招海軍軍官。這些畢業生將參加十八個月的培訓課程,包括十個月的理論培訓和八個月的海上實習。課程期間這些學生被定為候補軍官。課程培訓結束後,通過畢業考試的學生將會成為海軍後備軍下士。這些地方大學選出來的都是些非全責軍官,一般在軍中任工程人員、醫務人員或者教職人員。

㈢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國名是什麼含義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於7世紀形成,歷史上曾輪番隸屬於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兩國。15世紀後期,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打敗塞爾維亞,先後佔領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並強迫其境內大多數的斯拉夫人改信伊斯蘭教。使當地居民成為穆斯林。19世紀下半葉,波黑淪為奧匈帝國的屬地。雖然當地的穆斯林與塞爾維亞族人都使用塞爾維亞語,但在民俗習慣、道德標准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被德、意法西斯扶植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權實行種族滅絕政策,30萬塞爾維亞人慘遭殺害,從此,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兩族結下了世仇。60年代末,當時的南領導人鐵托(克羅埃西亞人)和卡德爾(斯洛維尼亞人)曾決定將波黑的穆斯林列為一個民族,同時鼓勵其他共和國的穆斯林加入波黑,致使波黑穆斯林人口超過塞族人口。

1991年原南斯拉夫開始解體,波黑聯合執政的穆斯林民主行動黨、克羅埃西亞民主共同體和塞爾維亞民主黨在未來的國體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擔心受塞爾維亞控制而主張波黑獨立,塞爾維亞族則要求該共和國留在南斯拉夫內。1991年10月15日,由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人佔多數的波黑議會宣布波黑為主權國。1991年1月9日,波黑塞族領導人宣布單獨成立「波黑塞爾維亞人民共和國。」1992年3月初,全民公決贊成波黑共和國獨立,但該共和國中的塞族人進行了抵制。1992年4月6日,波黑塞族人「議會」宣布「塞爾維亞共和國」獨立。1992年4月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波黑內戰。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接納波黑共和國為正式成員國。1994年3月,波黑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達成協議,合並為穆-克聯邦,並同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組成聯邦。1995年3月6日克羅埃西亞和波黑、穆克聯邦簽訂建立三方聯合司令部協議。同年12月14日,解決波黑沖突的《波黑和平協議》正式簽字儀式在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隆重舉行。波黑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克羅埃西亞總統圖季曼和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在《波黑和平協議》上簽了字。根據該協議波黑劃分為穆克聯邦和塞爾維亞共和國兩個實體,薩拉熱窩劃歸穆克聯邦統轄。12月22日,波黑政府宣布,結束在波黑領土上的戰爭狀態。1996年9月14日,波黑進行了首次大選。國際組織對大選情況表示滿意。1996年10月3日,在法國總統希拉克的主持下,波黑共和國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和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在巴黎簽署了一項《共同聲明》,宣布波黑和南聯盟決定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對外關系:至1998年底,已有125個國家承認波黑,118個國家與波黑建交,在薩拉熱窩目前共有42個使館、領館和外交辦事處,25個國際組織代表處。

與中國關系:1995年4月3日,中國和波黑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http://www.muwen.com/ot/world/muwen/oz/1021200211005.htm
國 名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共和國 Bosnia and Herzegovina

國名釋義 「波斯尼亞」得名於「波斯尼亞河」,塞爾維亞語意為「寒冷」或「清澈」,「黑塞哥維那」源自古高德語,意為「公爵」

別 稱 ----

首 都 薩拉熱窩 Sarajevo

國 花 ----

國 樹 ----

國 鳥 ----

面 積 5.1萬平方公里

人 口 448萬人

語 言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民 族 穆斯林族40%、塞爾維亞族30%、克羅埃西亞族17%、阿爾巴尼亞族、匈牙利族等

宗 教 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

貨 幣 波黑第納爾

國慶節 10月15日

時 差 比北京時間晚7小時

與我國建交 1995年4月3日

氣 候 南部屬地中海型氣候、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名 勝 薩拉熱窩普林西普橋。

行政區劃 波黑由波黑聯邦和波黑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波黑聯邦下設十個州:烏納-薩納州、波薩維納州、圖茲拉-波德里涅州、澤尼察-多博伊州、波斯那-波德里涅州、中波斯尼亞州、黑塞哥維那-涅雷特瓦州、西黑塞哥維那州、薩拉熱窩州、西波斯尼亞州。塞族共和國設七個區:巴尼亞盧卡區、多博伊區、別利那區、弗拉塞尼察區、索科拉茨區、斯爾比涅區和特雷比涅區。1999年,設立布爾奇科特區,直屬國家。
簡 史 6世紀末7世紀初,部分斯拉夫人南遷到巴爾干半島,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等地定居。12世紀末葉斯拉夫人建立了獨立的波斯尼亞公國。14世紀末,波斯尼亞曾是南部斯拉夫人最強盛的國家。1463年後成為土耳其屬地,1908年被奧匈帝國佔領。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茲·裴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遭當地青年暗殺,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波黑是其中的一部分,被劃分為幾個行政省。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波黑成為南斯拉夫聯邦的一個共和國。1992年3月,波黑就國家是否獨立舉行全民公決,波族和克族贊成獨立,塞族抵制投票,此後,波黑三族間爆發了歷時三年半的戰爭。1992年5月22日,波黑加入聯合國。1995年11月21日,在美國主持下,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總統圖季曼和波黑共和國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簽署了代頓波黑和平協議,波黑戰爭結束。

㈣ tuzla university哪個國家

tuzla university
圖茲拉大學
圖茲拉州(Tuzla Canton)位於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東北部,是波黑聯邦十個行政區之一,與多波伊區、比耶吉納區、沙拉耶佛區相鄰,首府圖茲拉。

㈤ ARCELiK A.S. Tuzla 34950 istanbui 的中文意思是什麼

這個是地址:土耳其耐用品和家用電器生產商Arcelik AS,圖茲拉 34950(郵編)伊斯坦布爾

istanbui是(土爾其的)伊思坦布爾

Tuzla 圖茲拉 以前是波黑的城市,1463年後成為土耳其領土。

Arcelik AS 是土耳其耐用品和家用電器生產商,據伊赫拉斯通訊社(Ihlas News Agency)報導,土耳其耐用品和家用電器生產商Arcelik 07年7月30日表示,已將中國洗衣機生產商常州家善新科電器有限公司收至麾下,此舉是該公司在該地區擴張策略的一部分。

㈥ 土耳其地址麻煩幫助翻譯一下

Aydinli SB - 阿伊迪尼爾自由區
Dist. 1,Street No. 1 - 第一區第一街
34957 (郵編)
Tuzla, Istanbul - 圖茲拉區,伊斯坦布爾市

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市
圖茲拉區
阿伊迪尼爾工業和貿易自由區第一區第一街
郵政編碼:34957

㈦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地理

波黑南部在亞得里亞海上有一個20公里長的出海口。海岸線長約25千米。
波黑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均海拔693米,迪納拉山脈(也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的大部分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 ,最高山峰為馬格里奇山,海拔2386米。
波黑境內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納河、德里納河、烏納河和伐爾巴斯河。 北部為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南部為地中海型氣候。
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冬天非常寒冷。溫暖和乾燥的五月到十月期間是到波黑旅遊的最佳時間。由於當地晝夜溫差較大,即時在夏天也最好帶上一件可以保暖的外套。波黑的冬天非常寒冷,經常刮大風,多雨雪。
黑塞哥維那和該國的南部區域以地中海氣候為主,年均降雨量在600至800毫米之間。而在中部和北部則以高山氣候為主,年均降水量在1500到2500毫米之間。薩拉熱窩在一月的平均氣溫在零下五攝氏度左右,七月的平均氣溫為二十攝氏度。 波黑由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
波黑聯邦下設10個州:烏納-薩納州、波薩維納州、圖茲拉-波德里涅州、澤尼察-多博伊州、波斯那-波德里涅州、中波斯尼亞州、黑塞哥維那-涅雷特瓦州、西黑塞哥維那州、薩拉熱窩州、西波斯尼亞州。
塞族共和國下設7個區:巴尼亞盧卡區、多博伊區、別利那區、弗拉塞尼察區、索科拉茨區、斯爾比涅區和特雷比涅區。
東北部的布爾奇科特區,名義上為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共同所有。該區域為波黑重要的商業城市和交通中心。 首都薩拉熱窩,位於波黑的東部的波斯尼亞河上游,群山環繞,氣候溫和。建於1263年,1914年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1992年~1996年捲入波黑戰爭。分為老城區和新城區,老城區保存了大量土耳其時代的建築,新城區為現代化都市。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0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3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4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3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7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5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3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0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