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土耳其弓多少焦耳
Ⅰ 十字軍遠征交戰時,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部隊對十字軍採取的策略是什麼
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部隊先用箭擊潰十字軍的部隊,然後將其包圍,實施勇猛果敢的攻擊,把它們分隔成數個孤立的部分加以殲滅。就連自然條件也有助於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部隊的勝利,日光把騎士們的鐵甲曬得灼熱,人馬經受不住酷熱而中暑倒下。
Ⅱ 中國傳統弓箭射程最大多少
中國的祖先很早就明白,箭和弓的性能,共同決定了弓箭的射程。所以箭
翠微北征錄記載:箭頭重過三錢則箭去不過百步,箭身重過十錢則弓力當用一碩是謂弓箭制。
也就是說,十三錢的箭用一碩的弓不到百步。十三錢的箭,大約是50多克百步大約是150米。這個射程,已經很可以了。(畢竟箭重)
另外古代有個計量單位叫一箭之地,約合130步,約合190多米,這個應該是過去實戰時候的極限射程了。
明代的天工開物記載了弓箭在非實戰狀態下拋射的射程:凡弓箭強者行二百餘步。摺合下,就是300多米。
如果盲目追求射程,那麼用非常輕的箭就可以了,只要弓磅數夠,都能射的很遠,土耳其弓的射遠,一方面因為自己的優異性能,但是更得益於土耳其飛箭的獨特工藝。
Ⅲ 古代戰弓到底能有多大的力量
弩弓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復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它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面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有一個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面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面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匣的下面裝有「懸刀」(扳機)。發射時,先將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一扣扳機,就將箭射出。
幾種著名的弩:
一、漢代的大黃弩,漢代的弩強度按石來計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約引滿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其中十石弩最強又被稱為黃肩弩,大黃力弩。只有十分強壯的人才能使用,史記中「李廣列傳」中就有李廣持大黃弩射敵將的記載。據後世的考證估算,它的射程能達到四百米左右。
二、諸葛連弩:三國時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並且與當時的強弩相比這種連弩射程較短,殺傷力較低作戰時一般與蹶張弩配合使用。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對其進行了改進,改成了一種五矢連弩,使其體積、重量大大減輕,成為一種單兵武器,但是因為生產很復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三、神臂弩,北宋神宗時發明,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射程遠達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強大,矢可入榆木半桿。號稱威力強於漢代大黃,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為宋軍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四、豆+寸子弩,這是一種強力的連弩,是宋代三弓床弩的一種。一次可以發射十餘支箭(古代火箭炮?)射到千步遠。(射程最大的冷兵器)張開弦需用七十五至一百餘人用繩索絞動借用機械的力量,是一種威力極大的武器。
五、連弩車,戰國時就有連弩車,該弩屬於弩炮的一種,置於車上,可進可退。車上駕十二石大弩,每弩一發七矢,中矢為主矢略大,兩邊各三矢略小,可射七百步,中處牆倒城摧,勢不可擋。大概可以算古代的火箭炮。
六、最大的弩-秦弩,秦代弩的種類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秦俑坑發現的弩弓遺跡多達數百處。從完整的弩弓遺跡判斷至少應有三種不同形制的弩,弩弓為木質均已腐朽,朽木殘長130至140厘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安有青銅弩機,弩機通高16.5厘米,望山高5.5厘米。
Ⅳ 角端弓、英格蘭長弓、倭國長弓、土耳其弓哪個最好,求排序
英國長弓不屬於復合弓,日本弓使用方式於普通復合弓不同
Ⅳ 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人的作戰策略及軍隊構成是什麼
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他們裝備有弓或駑和馬刀。其戰斗素質和機動能力都優於騎士重騎兵。
交戰時,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部隊先用箭擊潰十字軍的部隊,然後將其包圍,實施勇猛果敢的攻擊,把它們分隔成數個孤立的部分加以殲滅。就連自然條件也有助於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部隊的勝利,日光把騎士們的鐵甲曬得灼熱,人馬經受不住酷熱而中暑倒下。
Ⅵ 漢弓、青海弓、匈牙利弓、土耳其弓、清弓、蒙古弓有哪些區別
其實漢弓、青海弓、匈牙利弓、土耳其弓、清弓、蒙古弓在樣子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他們只是在稱謂上是不一樣的而已。
實際上,青海弓,蒙古弓,清弓就完全是一個樣子的,只是因為他在不同的地方出現過,所以才會有不一樣的稱謂。
所以說,除了土耳其弓以外,你所問的幾種弓箭實在是沒有太大實質上變化,他們只為因國家不同,製作材料不同,還有弓梢的長短而有的區別而有不一樣的名字,其實他們真的十分相似。
所以我認為其實漢弓、青海弓、匈牙利弓、土耳其弓、清弓、蒙古弓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他們只是在稱謂上是不一樣的而已。
Ⅶ 求詳細解說十字軍是怎麼回事很厲害么如題 謝謝了
數個世紀以來,對於歐洲的基督徒來說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活動。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許多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讓前往耶路撒冷和其他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穆斯林沒什麼好感,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系。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佔領有價值的土地,給予拜占庭極大的壓力。1095年,為了回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烏朋號召了由基督教士兵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穆斯林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回教徒沒什麼好處,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系。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佔領有價值的土地,給予拜占庭極大的壓力。1095年,為了回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烏朋號召了由基督教戰士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回教徒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徵募十字軍一事激起歐洲騎士的熱烈回應,一方面是出於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證只要為聖戰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國的回報。此外另一個誘因,是有機會在海外攫取土地與財富,獲利比起與家鄉親族或和鄰近地區爭奪要強上許多。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聖者和教派信徒的三萬大軍由君士坦丁堡橫越到小亞細亞。盡管領袖之間一直爭斗不休,而十字軍與拜占庭支持者間的承諾也告破裂,這支東征的隊伍依舊踉蹌前進。在此過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亂。法蘭克的重騎士和步兵並沒有跟阿拉伯的輕騎兵和弓兵作戰的經驗,但騎士的耐力和體能讓他們贏得一連串徹底勝利的戰役。安提阿於1098年因內部變節被佔領,耶路撒冷則在1099年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攻擊而淪陷。基督教徒經常在勝利後不分年齡、信仰或性別對居民進行屠殺,名聲因而大壞。雖然許多十字軍在戰後返回家園,但也有若干強悍的戰團留下來建立與歐洲相仿的封建王國。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統治者,在人數上遠遠落後於他們試圖要控制的回教徒人口,因而採取興建城堡與雇請傭兵的方式掌控回教徒,不過,法蘭克的文化和宗教卻博得了該地區居民的好感。十字軍從他們安全的城堡基地出發,向入侵的阿拉伯人作出攻擊和攔截。百多年來敵我雙方都是以典型的游擊戰作對抗。法蘭克的騎士雖然強大但移動速度慢,而阿拉伯人盡管無法抵擋這些重騎兵的沖擊,卻能以輕騎加以包圍,使其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好在沙漠里設伏來捕捉他們。雖然十字軍建立的王國控制了沿岸地區,在補給和增援上不虞匱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滿情緒,皆表明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失敗。 由具備作戰能力的基督教僧侶所組成的戰斗團旨在為聖地而戰。聖殿騎士團和救傷團的騎士成員主要是法蘭克人,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是日耳曼人。雖然這些十字軍兇猛而果決,但人數上卻永遠不足以維持地區的安穩。部份的十字軍王國曾經存在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學會談判、妥協,並且挑撥不同的阿拉伯族群自相殘殺。然而一個偉大的阿拉伯領袖的出現,統一了各個回教的族群,這位領袖就是在1174年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敗十字軍並再次佔領耶路撒冷。在另一個世紀里,由於僅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暫成功,歐洲人數度矢言重新控制聖地和耶路撒冷。多達八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在遭到反擊敗陣之前,大多僅能取得沿岸地區以及內陸上的些許進展。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甚至沒能抵達巴勒斯坦,反而在維尼斯總督的領導下洗掠君士坦丁堡,為拜占庭帶來一次難以復元的無情打擊。最惡劣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是發動於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幾千名歐洲兒童遠渡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卻在那裡被出賣作奴役。 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回教徒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系的惡化,同時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於很多領主陸續破產並在死後遺留土地給國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農奴成為十字軍後不再回來。新的詞彙隨著東征後加入到歐洲的語言裡面,例如cotton(綿)、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床)和bazaar(市場)。歐洲人還帶回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和香料。這些新鮮貨品的需求,加速了貿易活動,義大利的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發展。這種需求尚促進了自十四世紀開始的大發現時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蒙古十字軍 1256年,奉蒙古大可汗蒙哥(元憲宗)的命令,旭烈兀親王率領總計十五萬大軍,從中國出發,對波斯和阿拉伯發起西爭。這次戰爭不同於以往蒙古人的「赤裸裸」的世俗征戰,而是以收復「聖城耶路撒冷」,並「歸還給基督徒」為戰爭理由。因而被稱為「蒙古十字軍」 「蒙古十字軍」軍中除了來自中國的基督徒之外,來自基督教附屬國的部隊也有數萬人,海屯親率兩萬亞美尼亞鐵甲騎兵打頭陣。蒙古軍中顯要的基督徒還包括旭烈兀麾下的悍將怯的不花。旭烈兀本人雖然信奉薩滿教,他的王妃脫古思可敦卻是景教徒。脫古思可敦精明干練,蒙哥汗對她非常賞識,多次囑咐旭烈兀遇到大事一定要和她商量。脫古思可敦對旭烈兀的宗教政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每每旭烈兀大軍宿營的時候,軍中的基督教士們就支起帳篷教堂,搖響木鈴,召喚教徒們前來祈禱。 旭烈兀以基督教的名義征伐哈巴斯阿拉伯帝國,獲得了來自東正教國家的大力支持,而西方教派的羅馬教庭卻反映冷淡。原因是基督教在一百多年前就東西分野,羅馬天主教和拜占庭東正教水火不容,都認為對方是異端邪說。由於「蒙古十字軍」中絕大多數戰爭都屬於東方基督教派別,在羅馬教庭眼中跟異教徒沒有兩樣。羅馬天主教拘泥於門戶之見,終究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利用旭烈兀西徵收復巴勒斯坦的失地。 如果僅僅是保持中立也罷,偏偏在是在旭烈兀主力班師回國(原因是蒙哥大汗在四川鉤魚城意外戰死,旭烈兀要回國參加可汗大選。僅留下了不到兩萬留守部隊)時,羅馬的十字軍竟然偷襲「蒙古十字軍」,從引發了東西十字軍之間的內訌(在穆斯林看來,這完全是內訌)而導致了蒙古十字軍的失敗。 蒙古十字軍留守主將怯的不花在力戰之後,拒絕按蒙古人的傳統「打不過就跑」,而是堅持戰斗到最後,原因是他希望「殉道」。在戰敗被俘之後,怯的不花平靜的對他的對手說:「你們以為是你們要了我的命,但在我看來,是上帝要了我的命。我雖然死去,仍不失為君主的忠臣,而你們馬木路克,必不斷的出到叛臣,取代自己的君主。」 被怯的不花說中,不到一年,馬木路克的君主就被自己的大將殺掉了。 編輯本段 東征 1095年冬天,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蒙城召開宗教會議。他對前來聽他演說的各國騎士發出號召:「任何人專為虔誠而不為虛榮和私利去到耶路撒冷,以救出上帝的教堂者,即此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懺悔。」確定了參加東征者完全免罪。進而拉開了為期200多年的「十字軍東征」。1291年十字軍喪失了其在東方的最後據點阿克,十字軍東征最終以失敗告終。 1096—1270年,西歐封建主對近東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西歐商業資本的增長,以及城市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社會內部的社會經濟分化,並推動統治階級去掠奪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會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的口號下發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領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紀末葉被穆斯林(塞爾柱突厥人)佔領的。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故稱「十字軍」。 社會各階級均參加十字軍東征。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教會上層僧侶是十字軍東征的思想鼓動者—和總的策劃者。他們利用宗教狂熱極力擴大羅馬教廷的政治影響,企圖將希臘東正教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並力圖通過掠奪東方國家領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領地來增加自己的財富;破落的騎士階層也為發財致富的機會所吸引,他們成為十字軍的主要成員;大封建主力圖擴大自己的領地和增加收入,並夢想在東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受其支配的國家。義大利的熱那亞、威尼斯和比薩等城市在籌劃十字軍東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因為,從近東驅逐塞爾柱突厥人,並同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各族人民重建賀易關系,對這些城市十分有利。為求擺脫封建壓迫和極端貧困的道路,貧窮的農民也參加了最初幾次十字軍東征。但是,從十二世紀後半期起當農民看清這種希望不可能實現之後,便拒絕參加十字軍東征。天主教會宣布十字軍軍人是「為信仰而戰的勇士」,把他們置於自己的庇護之下,並予以各種特權。 十字軍大規模東征(主要是陸路)共進行過八次。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 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11月26日在克萊蒙(法國)召開的高級宗教會議上宣布的。約有10萬人參加了這次東征。1097年,十字軍由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佔塞爾柱人國都尼凱亞,1098年,又攻佔埃德薩和安條克,建立起最初幾個十字軍國家——埃德薩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099年7月,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十字軍在東方建立的其他國家,均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城鄉居民多次舉行起義反抗奴役者。為控制十字軍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侶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1149) 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1144年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埃德薩,是這次東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軍最先出動,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軍隊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 是因埃及蘇丹撒拉丁軍隊於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戰役中擊潰耶路撒冷王國軍隊並佔領耶路撒冷而引起的。這次東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統率下進行的。腓特烈率軍沿第二次東征路線從陸路穿越拜占庭前進。法、英兩國十字軍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西西里島。各國十字軍之間矛盾重重,此次東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穿越整個小亞細亞,沿途傷亡慘重,腓特烈一世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水死亡,其軍隊亦隨之瓦解。腓力佔領阿卡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一定戰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塞普勒斯王國,1192年又與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自推羅至雅法沿海的狹長地帶仍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阿卡港實際上成為王國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與的黎波里合並的安條克公國則仍掌握在十字軍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 是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的。十字軍原定東征埃及,但後來改變計劃進軍拜占庭帝國,先後攻陷兩座基督教城:達爾馬提亞的扎達爾(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軍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土上建立起幾個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個國家是直到1261年才滅亡的拉丁帝國,它領有巴爾干半島許多地區和小亞細亞西北部,以及愛琴海和伊奧尼亞海上的一些島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共和國作為義大利最強大的國家壟斷了同東方各國的貿易,並奪取拜占庭許多貿易和軍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 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國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領奧匈十字軍聯軍對埃及進行的遠征。十字軍在埃及登陸後,攻佔達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簽訂停戰協定並撤離埃及。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1228—1229) 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進行。這次東征使基督徒於1229年一度奪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佔。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 是法國國王聖路易九世統率下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的兩次東征,但均遭失敗。
Ⅷ 現代弓箭和古代弓箭相比,哪種威力更大些拉力一般多少古代威力最大的單人用的弓箭是什麼弓
絕對古代威力大,古代的弓箭拉力最小都是四五十斤,沒這么多都不能上戰場,而個別精銳弓兵用的那都是上百斤的拉力,那個威力啊,據歐洲記載古代攻城時很多外面士兵射的箭枝都插入了石頭城牆上!!!就連歐洲重裝的十字軍重騎兵,他們都是穿著厚重的鎧甲和拿著實心木頭盾牌,但是有明文記載當時有一次在戰場上一位十字軍重騎兵發現了一個掉隊的土耳其騎兵,這個十字軍重騎兵就立馬揮著重武器沖去,而這位土耳其騎兵就立馬用盡全身力氣拉滿一支箭,這枝箭飛出後直接射穿了十字軍騎兵厚重的木頭盾牌後又射穿了他身上的鏈子鎖鎧甲直至肝膽,然後當場死亡!!! 而且現在的弓是射靶子,古代是殺人,你說呢
Ⅸ 要塞國王十字軍
防守不一定要用劍士,我建議你多把精力放在弩手和弩炮上。敵人也許會用巨火弩,它最怕弩炮。要塞上可以隔僧侶,全部調成進攻狀態,威力也很大。如果有一些措手不及,可以把游戲速度調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