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多少將軍
⑴ 新加坡有多少華人總統
尤索夫·賓·伊薩克 ( 1965年-1970年 )、薛爾思 ( 1970年-1981年 )、蒂凡那 ( 1981年-1985年 )、黃金輝 ( 1985年-1993年 )、王鼎昌 ( 1993年-1999年 )、塞拉潘·納丹 ( 1999年-2011年 )、陳慶炎 ( 2011年-今 )
王鼎昌(Ong Teng Cheong,1936年1月22日—2002年2月8日),是新加坡首任民選總統,第五任總統,華裔。王鼎昌祖籍福建,父母都是土生華人。
黃金輝Wee Kim Wee(1915年11月4日——2005年5月2日)是新加坡第四任總統。祖籍中國福建龍海;旅商於南洋新加坡金山堡(今珍珠山金墩);叔父黃清坂則遷居海澄鎮黎明村。母親李玉全前新加坡教育部長;黃金輝夫人許淑香,子黃福基商人。
只有這兩個,其他都不是
⑵ 二戰新加坡戰役英軍司令是帕西瓦爾還是白思華
新加坡之戰的是白思華,他因為新加坡之戰投降山下奉文,被人所熟知
馬來西亞的英軍司令是帕西瓦爾
新加坡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小寶石,1941年,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英國將軍白思華負責捍衛馬來亞的富庶殖民地。「馬來亞之虎」山下奉文則領軍將白思華逐出。日軍起初寡不敵眾,不過藉由虛張聲勢、速度和腳踏車,將英國打得潰不成軍,重擊大英帝國在東方的中心。英軍投降後,大約有十三萬名印度、澳洲和英國士兵成為戰俘。由於新加坡保衛戰中「星華義勇軍」堅持抗日,再加上此前新加坡華人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日軍對新加坡抗日的華人進行了大整肅(新加坡大屠殺),約五萬名華人遇難。
⑶ 哪幾個是世界十大將軍
第一位 威廉·斯利姆 (william slim 1891.8.6-1970.12.1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緬甸戰役中擔任英國和英聯邦軍隊司令) 指揮兵力:30萬;指揮戰役:5次;獲勝次數:4次;最高官銜:陸軍元帥和帝國總參謀長 斯利姆榮登十大將軍榜首是因為二戰期間他在看來無法逾越的逆境中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新加坡陷落之後,斯利姆接管了一支可能是歷史上士氣最低落、裝備最差和分裂最嚴重的軍隊,但他運用高超的領導藝術很快把這支軍隊的士氣調動起來,並憑借少得可憐的兵力在噩夢般惡劣的條件下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斯利姆不僅是傑出的戰略家,還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受人愛戴的領導人,他手下的人都叫他「比爾大叔」。 並列第二位 阿瑟·韋爾斯利 (wellesley 1769.5.1-1852.9.14);威靈頓公爵 (ke of wellington),曾在伊比利亞半島和滑鐵盧戰役中擔任英國軍隊司令) 指揮兵力:9.6萬;指揮戰役:13次;獲勝次數:12次;最高官銜:陸軍元帥 威靈頓公爵的父親是一個生活邋遢的愛爾蘭貴族,但他卻是一個紀律嚴明的人,而且對其軍隊的福利極為關心。威靈頓不喜歡穿花哨的軍裝,而是注重戰斗的實際效果。如果一場戰斗確實沒打好,他甘願承擔責任,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下屬。 威靈頓的軍隊從未得到充足的給養,而且他的部隊總是由來自不同國家的僱傭軍組成的小部隊,盡管如此,威靈頓敢於同當時最優秀的將軍展開較量,而且僅在比利時的卡特勒布拉戰役中敗給拿破崙一次。但此後不久,他在滑鐵盧戰役中又打敗了拿破崙。 第三位 埃爾溫·隆美爾 (erwin rommel 1891.11.15-1944.10.14)(在二戰期間擔任德國非洲軍團司令,1944年擔任諾曼底德國駐防軍司令) 指揮兵力:50萬;指揮戰役:10次;獲勝次數:5次;最高官銜:陸軍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隆美爾的團被派到法國。他在法國明顯表現出其領導素質,並因此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勛章。隆美爾厭惡政治,才能卓越,談吐坦率。這位「沙漠之狐」是狡猾的戰術家和戰略家,他的部下和敵人都欽佩他。 鑒於隆美爾必須要對希特勒負責,他所取得的成功就更令人欽佩了,因為他厭惡希特勒政權,而希特勒的瘋狂指令使任何將軍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勝利,無論這位將軍多麼有天才。 第四位 霍雷肖·納爾遜 (horatio nelson 1758.9.29-1805.10.21)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擔任英國海軍司令) 指揮兵力:2萬;指揮戰役:4次重大海戰;獲勝次數:4次;最高官銜:海軍上將 納爾遜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海軍指揮官。他的行為准則、英勇品格和高超的航海技術直到今天還是海軍軍官學習的楷模。納爾遜有統領世界上最龐大和經過最好訓練的海軍的優勢,率領這支海軍一直以出色的謀略智取敵人並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重大勝利。納爾遜是開明的領導人,對愚蠢的人沒有耐心,對於他認為愚蠢的命令不予理睬。納爾遜對部下關懷備至,他們對他的每一項決定都很推崇。 第五位 拿破崙·波拿巴 (napoleon bonaparte 1769.8.15-1821.5.5) 指揮兵力:60萬;指揮戰役:18次;獲勝次數:15次;最高官銜:皇帝 拿破崙是歷史上最天才的戰術家,而且是建立了開明的、反封建政府的傑出政治家。 他被他的官兵奉若神明,他對事實和數字有極為濃厚的興趣,而且有令人驚愕的記憶力。 但作為皇帝,拿破崙使用的兵力不受限制,他也無需對任何人負責。另外,他不顧惜人命,在其軍事生涯中使25萬人喪生,令人驚駭。 第六位 格奧爾基·朱可夫 (georgy zhukov 1896.12.1-1974.6.18) (在二戰期間蘇聯的所有重大勝利都是在他領導下取得的) 指揮兵力:250萬;指揮戰役:6次;獲勝次數:6次;最高官銜:國防部長 朱可夫於1915年應征加入沙皇騎兵部隊,於1923年加入紅軍。朱可夫在其同僚中幾乎是唯一一個沒有被斯大林的清洗運動整死的人,但他不得不在這位「獨裁者」的陰影中度過整個生涯。 他是富於革新精神的傑出戰術家,盡管對達不到其高標准要求的軍官非常嚴厲,但在普通士兵中間威望很高。 第七位 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 (paul von lettow-vorbeck 1870.3.20-1964.3.9)(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德屬東非——現稱坦尚尼亞——的德國軍隊司令) 指揮兵力:1萬;指揮戰役:廣泛的游擊戰;戰果:牽制了16萬英帝國軍隊;最高官銜:上將 萊托-福爾貝克足智多謀、在面臨危險的時候能保持鎮定,而且講求實際、富於思想、樂於接受新見解。他因自己的普魯士貴族身份而自豪,在必要時殘酷無情。 雖然福爾貝克的軍隊在數量和武器方面遠不及對手,但他用他的兵力使英國人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從而成功地阻止了英國人把非洲變成一個大戰區。 第八位 莫爾伯勒公爵(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擔任英荷聯軍司令) 指揮兵力:11萬;指揮戰役:5次;獲勝次數:5次;最高官銜:總司令 莫爾伯勒公爵約翰·丘吉爾富於個人魅力、聰明、擅長搞政治陰謀,還是一位戰略大師,這一點在他對後勤和通訊的掌握上尤為突出。 像威靈頓一樣,莫爾伯勒公爵對其軍隊的福利非常關心。他從未打過敗仗。 第九位 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1893.7.20-1920.10.25)(馬其頓和希臘國王,曾統治北起雅典南至印度的龐大帝國) 指揮兵力:5萬;指揮戰役:4次;獲勝次數:4次;最高官銜:國王 亞歷山大性格勇敢、無所畏懼,在戰略和戰術方面都是天才,但容易沖動、殘酷無情。他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深刻影響,使政治形勢、軍事實踐和經濟都發生了變革。 第十位 尤利塞斯·格蘭特 (ulysses s. grant 1822.4.27-1885.7.23)(在美國內戰期間擔任北方聯軍司令) 指揮兵力:50萬;指揮戰役:12次;獲勝次數:8次;打成平手:1次;最高官銜:總統 格蘭特是位意志堅定的男子漢,即使在極端沉重的壓力下也從未失去自製。格蘭特打過敗仗,曾使許多人喪生,但由於能充分理解後勤的重要性,他往往打勝仗
⑷ 新加坡軍事實力解析 新加坡大約有多少現役軍隊
新加坡軍隊是新加坡1956年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出來之後,李光耀向以色列發出請求,要求以色列幫忙建立的,因為以色列和新加坡擁有相同的特點,新加坡武裝力量由三個組成部分分別是正規軍人,現役軍人以及戰備軍人,正規軍人是職業軍人,常年在軍隊的,現役軍人是指十六歲到二十多歲不等的,只服兩年役的,贊美軍隊是指從縣一中退伍的,每隔一段時間回軍營進行一定周期的訓練,且能在短時間內動員後備軍,他們的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是新加坡總統,新加坡軍隊分為海陸空三軍。
其總兵力7萬1600多人,大概構成是由,陸軍5萬,編為三個混編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步兵旅,一個機械化旅,一個偵察營,一個炮兵營,一個高炮營,一個工程兵營,此外還有一個快速反應師,下轄三個步兵旅,一個機械化旅,他們的海軍有九千人,空軍大約1.3萬人,可以使用的人口有129萬其中包括預備役35萬人,這其中有25萬人的預備役部隊可以在六個小時內基本完成動員,
與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沒有戰略縱深。不能大量軍隊都駐扎在海外的基地,且基本都是租借別人的基地,他們的戰略,防禦有三層,第一層次是維持加強馬來西亞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的五國聯防,要從推動東盟國家經濟合作,第三層支持聯合國國際安全,如大國進入東南亞地區,比如美國,他認為,盡管美國很強大,但是亞洲對於他來說太遠了,它可以有效地節制其他大國,但卻可以維護地區,這就是著名的魚群策略,此外,他們還有新加坡武裝部隊軍事訓練學院,初級院校和三所中級院校以及一所高級院校。
⑸ 新加坡的歷史簡介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
「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
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
1963年9月16日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5)新加坡有多少將軍擴展閱讀: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
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他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
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
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新加坡在1993年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
納丹於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2011年8月總統選舉成績揭曉,陳慶炎僅以0.34%(7269票)微差的優勢領先陳清木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當選為第三任新加坡民選總統。
⑹ 參加五五年授街的華僑將領有多少
參加五五年授街的華僑將領有5位:
葉飛上將:菲律賓歸僑
葉飛,1914年5月7日生於菲律賓奎松省一個中菲混血家庭,菲律賓名為西思托·麥卡爾托·迪翁戈。5歲時被父親送回祖國,就讀於廈門中山中學和省立第十三中學,在學校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並成為福建省共青團負責人 。1933年,參與創建閩東革命根據地和紅軍游擊隊,成立紅軍閩東獨立師,領導閩東軍民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抗戰時任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長、第1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等職。建國後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福建省省長、國家交通部部長、海軍司令員等職。1999年4月18日逝世,享年85歲。
莊田中將:新加坡歸僑
莊田,1906年11月19日出生於海南島萬寧縣一個貧困家庭,28歲漂洋過海到新加坡打工,在海外艱辛的打工生活中接觸到了共產黨人,並於1926年加入了共產黨。1928年受派遣進入莫斯科步兵學校學習,1931年畢業回國分配到紅軍軍政學校當教員。後任紅九軍團第三師補充團團長兼政治委員,獨立第二十二師第五十五團政治委員等。抗戰後任抗大分校教育長等,後受中共中央委派回海南,任廣東省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第一總隊副總隊長。建國後任海南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廣東省副省長等職。1992年4月25日逝世,享年86歲。
盧勝中將:新加坡歸僑
盧勝,1911年11月5日生於廣東省樂會縣(今海南省瓊海縣),17歲離開家鄉前往新加坡,先後當過制膠工人和外輪海員,並於192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春因開展海員工會活動被新加坡當局驅逐回國。1932年參加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南地區繼續堅持游擊戰爭,任紅3團團長兼政治委員。抗戰時任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團長、第1師3旅政治部主任、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建國後任福建省軍區政治委員,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1997年9月23日逝世,享年86歲。
唐鐸少將:蘇聯歸僑
唐鐸,1904年出生於湖南益陽市一個書香門第,16歲就留法勤工儉學,一年後以「從事布爾什維克活動」的罪名,被法國當局強行遣送回國。21歲受廣州國民政府派遣到蘇聯學習飛行技術,並在蘇聯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拒絕了國民政府的回國命令,此後繼續在蘇聯學習並服務於蘇軍,任蘇空軍七十四團實習副團長,少校軍銜,後任蘇聯空軍技術學校中校主任教官。1953年4月18日回到了闊別28年的祖國,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黨委委員、空軍工程系主任等。後任遼寧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政協遼寧省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83年11月20日逝世,享年79歲。
曾生少將:澳大利亞歸僑
曾生,1910年出生於廣東坪山(現深圳市龍崗區),父親是澳大利亞華僑,少年時期前往澳大利亞悉尼市,先後就讀補習學校和商業學院中專部。1929年回國,就讀於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系。九一八事變後,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曾任廣州學生抗日聯合會主席等。1936年加入共產黨,任中共香港海員工作委員會組織部長。全面抗戰後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大隊長、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東江縱隊司令員,領導東江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建立東江抗日游擊根據地。建國後任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長、國家交通部部長等職。
⑺ 新加坡戰役的詳細經過是怎樣的最後結果如何呢
1941年12月,日軍登陸馬來半島,英屬印度軍第三團立即向日軍進軍。雖然日軍在數量上沒有優勢,但在空中控制、作戰車輛、步兵戰術和作戰經驗方面有很大優勢。皇家海軍的「威爾士親王」號軍艦和「敵」號戰列巡洋艦本應攔截並降落日軍,但他們從新加坡發起攻擊,但在馬來亞海戰中被日本魚雷機擊沉,造成重大損失。這就是新加坡戰役又稱馬來亞戰役
2月14日,日軍先後佔領了鐵馬高地、因波丁水庫、加蘭機場等重要地點,形成了對市區的三包包圍,同時加強了空襲。日本人佔領了英寶頂水庫後,控制了淡水供應。2月15日,日本登陸一周後,帕西瓦爾簽署了無條件投降協議,「東部第一堅城」落入日軍手中。
⑻ 新加坡擁有多少軍隊
新加坡武裝部隊組建於1965年,建軍節為7月1日。總統為三軍統帥。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2-3年。新加坡武裝部隊有三個組成部分,分為正規軍人、現役軍人以及戰備軍人;正規軍人指的是職業軍人,現役軍人指的是16歲到20餘歲不等之服役兩年強制軍役的軍人,戰備軍人指的是從現役中役滿退伍,進入十年回營訓練周期並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動員的的後備軍人。2013年國防預算達123.4億新元。新加坡的現役部隊總兵力為7.16萬,其中陸軍5萬人,編為3個混合師(各轄2個步兵旅、1個機械化旅、1個偵查營、1個炮兵營、1個高炮營、1個工程兵營)、1個快速反應師(轄3個步兵旅)、1個機械化旅。海軍9000人、空軍1.35萬人。另有可用人數129萬和預備役35萬人。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沒有戰略縱深,因此必須能夠「御敵於國門之外」。為此,李光耀提出了著名的「毒蝦」理論,即新加坡應成為「能產生劇毒的小蝦」,既能與「魚群」共存,又不會被「大魚」吞掉。這實際上是強調新加坡武裝力量要保持有效的威懾能力,使大國不敢對新加坡輕舉妄動。這是新加坡「全面防禦」國防政策的重要支柱。
⑼ 新加坡國有多少軍隊
新加坡軍隊一共有42.16萬人,其中現役7.16萬人,預備役35萬人。
新加坡的現役部隊總兵力為7.16萬,其中陸軍5萬人,編為3個混合師(各轄2個步兵旅、1個機械化旅、1個偵查營、1個炮兵營、1個高炮營、1個工程兵營)、1個快速反應師(轄3個步兵旅)、1個機械化旅。海軍9000人、空軍1.35萬人。另有預備役35萬人。
⑽ 世界上幾百個國家中有多少將軍
幾百個乘以幾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