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幣上為什麼印陳嘉庚

新加坡幣上為什麼印陳嘉庚

發布時間: 2022-06-09 21:20:55

A. 新加坡發行20元新鈔,背後印有8位先驅人物,為啥上面有位中國人

各個國家的錢幣上面印著的大多是值得人們尊敬的人物,在我們的人民幣上面印著的就是新中國的開創者。「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主席值得我們去尊敬,把他的頭像印在錢幣上也沒有人質疑。

在新加坡最新發行的二十元鈔票上,印著八位先驅者,其中就有一位中國人陳嘉庚,這是為什麼呢?

身處南洋,心繫祖國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集美社,陳嘉庚小的時候家裡家中有著一家小店鋪,生活也還過得去,但是後來,店鋪倒閉了,家裡也欠了許多外債。為了一家人的生計,陳嘉庚接過了一家人的重擔,開始嘗試著做些生意。

教育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希望,它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要對它有足夠的重視。

B. 新加坡推行20元新鈔,背面印8位先驅人物,為何上面有位中國人

孟子曰:「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新加坡在亞洲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雖然是個面積不大的島國,但它的經濟發展程度卻尤其發達,文化也極其多元,新加坡還有一個很是典型的特徵,那便是移民眾多,其中不乏我們中國人,然而新加坡推行20元新鈔,背面印8位先驅人物,為何上面有位中國人。

如果陳嘉庚只是在商業上有頭腦,那麼他頂多隻是一個商人,他能成為許多人心中的楷模,更為關鍵的是他熱衷投身教育事業,陳嘉庚在衣錦還鄉的時候,在閩南地區和廈門斥巨資創辦了眾多的學校,而著名的廈門大學也是他一手創辦的,培育出的人才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巨大的幫助,所以直到如今,由他創辦的學校里的師生還滿懷敬意地稱他為校主,以表達感恩和尊敬之情。

其實陳嘉庚不僅回國後投身教育事業,還在新加坡建立了很多學校,這些學校為新加坡培養了眾多人才,其中他早期在新加坡創辦的華僑中學,如今已經是新加坡的一個頂尖級別的中學,新加坡學生紛紛以能夠進入其中而自豪,除此之外他還為海外華人創辦了南洋大學,開創了新加坡海外華人大學的先河。

可以說陳嘉庚能夠成為新加坡新鈔上印刷的人物之一,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巨商身份,更是因為他為新加坡教育事業所作出的努力,所以陳嘉庚的人像被印刷到新加坡新鈔上面可以說是名正言順,而我們也希望陳嘉庚的精神能夠為新加坡人民帶來更多的價值。

結語:

「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世界是我們每個人的世界,個人價值的實現並不是僅僅局限於自己所屬的地區或者國家,只要可以發光發亮,為人類社會帶來價值,在哪裡努力奉獻都是可以的,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習陳嘉庚先生的精神,為人類進步默默奉獻。

參考文獻:

《孟子·盡心上》

《禮記·曲禮上》

C. 陳嘉庚的故事閱讀短文

陳 嘉 庚
陳嘉庚(公元1874年—1961年),福建同安(今屬廈門)人。他是偉大的愛國者,華僑傑出領袖。從青年時代起,他到新加坡經商辦實業,取得成功,成為華僑巨富,並在家鄉集美和廈門投資,大辦教育,為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作為華僑公認的領袖,他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和抗日救亡運動,反對蔣介石獨裁打內戰,支持人民解放的正義事業。特別是在關繫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抗日戰爭期間,他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但是,他對於抗日戰爭的貢獻絕不亞於任何一位對日作戰的功勛卓著軍事指揮家。解放後,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又貢獻出晚年的全部精力。

立志辦實業
陳嘉庚的家鄉在現在福建省廈門市的集美鎮。集美當時居住著四千多人,全都姓陳。因為人多土地少,大多數居民是靠出海捕魚為生。還有些人就下南洋另謀活路。
陳嘉庚的曾祖父那一輩就有人下南洋。父輩兄弟五個有三人在南洋經商。父親陳杞柏在新加坡開個米店,時常往家裡寄點錢,家境並不富裕。陳嘉庚很小的時候,就幫家裡幹活,種地瓜,拔花生,到海邊挖牡蠣,都干過。
九歲的時候,陳嘉庚進入私塾讀書。可入學的都是農民子弟,大都是只求認個字就可以了,又要經常幫家裡幹活,所以私塾就經常放假停課,甚至一個月上課,一個月放假。老師教課也就很不認真。陳嘉庚在這種學校讀書,書本知識學得不多,而家鄉人文化落後的情形,給了他極深的印象。
後來長大了,他知道了更多的國家大事,了解了祖國受侵略的歷史,懂得了人民所以受苦難的原因。愛國報國的心思從此扎了根。他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想法:
「我也要出外經商,賺了錢,回家鄉為父老們辦實事!」
有一次,父親從新加坡回來,和兒子談起今後的出路。陳嘉庚說: 「中國歷來輕視商業。可如果沒有經商的人,吃穿用從哪來呢?我願意和您一起到新加坡去做買賣。」
「經商風險太大,弄不好會賠錢的呀!」
「我不怕!」
1890年秋天,父親帶他到了新加坡(當時叫星洲),在自己開的米店裡學習經商。那一年,他剛十六歲。

在挫折中奮起
一開始,陳嘉庚只是幫助記帳管錢。他辦事認真,很快就熟悉了店裡的各種業務。兩年後,他接任經理,替父親管起了這家米店。因為他肯鑽研經商之道,很快把米店的買賣做得興旺起來,賺了一大筆錢。
不料,由於家族裡其他人經營不善,陳家的幾個買賣後來又賠了錢。1903年,當陳嘉庚為亡母守孝後,再次來到新加坡時,看到一片破敗景象,十分痛心。但是他沒有灰心,決定改營菠蘿罐頭的買賣。菠蘿是新加坡的特產,罐頭每年銷售量很大。陳嘉庚知道自己經驗少,本錢又不多,所以就在精打細算上下功夫。他對大家說:
「菠蘿的質量有高有低,買進時議價全憑眼力,我們這方面不如他人,就要加強核算才行。」
「你說怎麼辦好?」
「每天買的菠蘿必須當天加工完,不能讓它損耗太大。連夜結算,根據虧盈情況,再決定第二天的買價。再有,我們的罐頭一定要以質量取勝!」
陳嘉庚把自己廠生產的菠蘿罐頭定名為「蘇丹」(阿拉伯語「大王」的意思)。為了保證質量,他每天都親自到加工廠視察,嚴把質量關。結果,他獲得了成功,利潤很快超過了同行。蘇丹牌成了東南亞食品罐頭的名牌。

百萬富翁
有一次,陳嘉庚聽到有人做橡膠生意發了大財,又當機立斷,決定經營橡膠業。
那個時候,橡膠樹剛從巴西移植到馬來亞,橡膠製品也還被殖民當局壟斷著。他花了二千元買了橡膠樹種子,播在自己的菠蘿園中。接著又籌辦橡膠製品廠。好心的朋友勸他說:
「橡膠業投資大,收益慢,你有那麼多好生意做,何必擔這個風險呢!」
陳嘉庚說:
「二十世紀是樹膠(橡膠)的時代。日本現有膠廠四百多所。而我中華這樣幅員遼闊的大國竟沒有一家像樣的膠廠。新加坡的橡膠工人都是華僑。這里機器完備,產品種類繁多,可以訓練職工。就像師范學校培訓學生一樣,我在這里辦廠,可以為中國發展橡膠業提供經驗和人才呀!」
「您想得真遠啊!」大家稱贊說。
經過十幾年奮斗,陳嘉庚後來擁有橡膠園一萬五千英畝,成為馬來亞、新加坡橡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他的膠製品廠也頗具規模,生產膠鞋、輪胎和日用品。他還先後在國內各大城市、南洋和各國商埠設立分銷店一百多處。鍾牌商標的膠鞋走遍五大洲。
同時,他還開設了菠蘿罐頭廠、米廠、木材廠、餅干廠和冰糖廠等三十多處工廠。他的資產總計一千二百萬元,約合黃金百萬兩。算得上「百萬富翁」了。

傾資辦學
陳嘉庚有了錢。錢用在什麼地方呢?他早想好了,要為祖國、為家鄉人民辦好事。
孫中山在策劃反清革命的時候,來到了新加坡,陳嘉庚全力支持他,多次拿出巨額資金,支援革命。他和廣大華僑一起,為民主革命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陳嘉庚的錢更多的是用在辦教育上。他早就感到,中國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低,是國家不能昌盛的重要原因,所以首先在自己的家鄉集美,興辦起了學校。
「辦教育,是收不回錢的呀!」有人提醒他。
「可這是長久之計!」陳嘉庚說,「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要報效祖國,先從家鄉這里開始,即使失敗,也不後悔。一定要破釜沉舟,有進無退!」
從1913年開始,集美辦起了第一所小學。此後幼兒園、男子小學、女子小學、師范學校、中學和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專科學校,也相繼興辦起來。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醫院、農林試驗場等在集美都出現了。昔日一個貧窮落後的漁村,成了我國東南沿海的文化聖地。陳嘉庚還在新加坡也興辦了各種學校。
1921年,陳嘉庚創辦了有名的廈門大學。它是福建省第一所大學,在全國也是質量很高的。在廈大開學典禮上,陳嘉庚發表講話:
「辦大學,一要有高深的學問,二要有雄厚的資財。我本人是兩者都沒有,但我有改變中國落後面貌的願望。我希望經過三五十年奮斗,中國的教育得到普及!」
陳嘉庚一生中,把自己嫌的錢,主要用來興辦教育。他為我們的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不愧是受人尊敬的愛國華僑。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陳嘉庚辦的企業在新加坡成功,引起了殖民主義者的注意。新加坡當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當局有意排擠華僑的資本,看到陳嘉庚的企業興旺,就指使英國的一些大商人和銀行家找陳嘉庚說:
「你們生產的膠鞋,今後要全部歸我們包銷,不得自銷!」
「這辦不到!」陳嘉庚一口拒絕。
「哼!我英國的權利不容他國人佔有!」
「我不簽約,你們就不能這樣做!」
可是不久,公司董事會迫於壓力,竟背著陳嘉庚簽了約。陳嘉庚看透了英國人的目的,是要擠垮自己,他想: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我即使收盤不幹,也不能向他人低頭!」 後來,他的企業果然受到擠壓,年年虧損,辦不下去了。於是有人勸他:
「你辦的那麼多學校,每年要花多少錢?趕快停辦了,或是縮小規模,把錢省下來吧!」
陳嘉庚堅決不肯,說:
「學校一旦停辦,恢復就難了。那樣我自己誤了青年學生不說,也是對社會犯了罪呀!」
有一家外國集團找到他,出了個主意:
「你的企業不行了,不如歸到我們這里,做為附屬公司吧!」
「你們是有條件的吧?」
「是的。條件是停辦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
「不行!」陳嘉庚斷然拒絕,「我寧肯收盤,絕不停辦學校,即使因辦校而使商業失敗,我也不後悔。」
陳嘉庚不愧是愛國的實業家。他知道向外國勢力低頭可以避免破產,還可以發大財,可那就成了外國資本的附庸,沒有獨立性了。所以他堅決不屈服壓力,而是在1934年,停辦了自己的企業。他在一篇《畏懼失敗才可恥》的文章里寫道:
「自古英雄豪傑,都會遇到挫折和危險,何況我呢?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我的失敗而失去信心!」
陳嘉庚寧肯「犧牲」不肯放棄自己的理想。他的行為受到廣泛的贊揚。大家說:
「陳先生的財富,是完全獻給大公的。陳嘉庚的名字代表著博愛和犧牲。」

愛國的明白人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中國,得寸進尺。陳嘉庚立即投入了抗日救亡運動。作為南洋華僑的領袖,他帶頭並發動華僑捐款,支援抗戰。到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更是關心祖國的命運。當時國民黨內部汪精衛等人散布投降言論,主張與日本和談。陳嘉庚十分氣憤,
給汪精衛連發五封電報,痛斥他是秦檜一類的人物。不久,國民黨參政會在重慶召開,陳嘉庚提出一份提案,說:
「這次大會應該宣布:在敵人沒退出我國之前,公務人員談和平就是漢奸國賊!」
這份提案立即受到許多參議員的支持,紛紛簽字。主持會議的汪精衛只好紅著臉宣讀了這份提案。大會通過了陳嘉庚的提案,給了投降派沉重打擊。不久,汪精衛投敵當了大漢奸,受到舉國一致的譴責。 抗戰中,陳嘉庚為會長的「南僑總會」向國內捐獻了大量款項和實物。1940年3月底,「南僑總會」組織了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到達重慶。不久,陳嘉庚也來到重慶。蔣介石政府花了好多錢歡迎他。一次宴會後,陳嘉庚很不高興地把慰勞團的一位秘書找去,說:
「今天的宴會太鋪張了。現在是抗戰期間,大家的生活都很艱苦。每塊錢都要用到抗日上啊!」
秘書告訴他:
「我們從月初到現在,每天都是這樣吃法。蔣介石把您當成大財神,一心要討您老人家的歡喜。這次光是重慶一地就准備了八萬元的特別招待費!」
「啊?八萬元?」陳嘉庚吃了一驚,「這不是要把一架戰斗機吃掉了嗎?一架飛機也不過十萬元啊!重慶這樣鋪張,下邊也照著葫蘆畫瓢,可怎麼得了?」
「蔣介石哪會干賠本買賣?我們南僑總會從抗戰以來,四年間光捐款就不下五萬萬元。在華僑中間勸募購買的『救國公債』,又是幾萬萬元。八萬元,算不了什麼!」
其實,陳嘉庚比他的秘書更清楚:僅1938、1939兩年時間,南僑總會的捐款就達1.45億元,占同期海外華僑捐款總數的70%。1939年國民政府的軍費支出是18億元。而這一年華僑的捐款和僑匯就達11億元,其中捐款為1億。陳嘉庚知道:根據世界銀行的慣例,有一元的外匯基金,可發紙幣4元。這11億元外匯即可發行44億元紙幣,除發還僑眷10億元外,還可有34億元作為國家軍政費用。這對於處於戰亂時期的國民政府來說,是個不小的貢獻。這是整個南亞地區華僑的一片愛國心呀。
陳嘉庚站起身來,說:
「華僑捐款是愛國,要抗日。怎麼能把他們的血汗錢用在吃喝上?今晚我就寫一個緊急啟事,明天登在重慶各家報紙上!」
第二天,重慶各報都刊登了陳嘉庚謝絕鋪張招待的緊急啟事。老百姓看了,都說陳嘉庚先生是個愛國的明白人。

眼見為實
在重慶,陳嘉庚和許多國民黨大員們見了面,給他的印象很差。國統區腐敗的現象讓他很不高興。可他又聽一些人說共產黨的延安如何貧窮,如何不人道。
「延安究竟怎麼樣,我倒要去親眼看一看!」陳嘉庚想。
蔣介石聽說他要到延安去,就當面對他罵了一通共產黨,說:
「你去了,可不要受欺騙呀!」
陳嘉庚心裡有主意,他對慰勞團的代表們說:
「我們華僑無黨派,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的領袖,都要見一見,聽聽他們說什麼,真話假話都要聽聽。如果將來誰不守信義,那我就有好說的了。」
這年5月底,陳嘉庚一行來到了延安,受到了熱烈歡迎。
他看到延安的生活雖遠不如重慶,可毛澤東等領導人與群眾同甘共苦,上下團結一致,對抗日充滿信心,根本不是國民黨蔣介石宣傳的那樣。他心中更有數了。回到重慶後,他做了一次講演,熱情地贊揚了延安軍民,說:
「在延安,一切抗日的人都很自由,民眾生活、教育都很好。他們大規模開荒,一年就開墾了百萬多畝。我沒有想到毛澤東住處那麼簡朴。我們還是要舉國一致,加緊團結好啊!」
國民黨官員聽他為共產黨說話,派人來勸他改變態度。他說:
「我憑良心與人格發表意見,不能做指鹿為馬的事!」
這次回國,陳嘉庚通過對比,徹底改變了以往對國共兩黨的看法。他後來積極投入了民主運動,反對獨裁和腐敗,和蔣介石斷絕了來往。

華僑旗幟
1941年12月,日軍進攻新加坡。陳嘉庚又組織華僑抗敵,可不久,英國人放棄了新加坡,日本大肆搜捕華僑,尤其想要把陳嘉庚控制起來。陳嘉庚決定到印度尼西亞避難,他對大家說:
「萬一我被捕,敵人一定要讓我替他們說好話,當傀儡。我決不會服從,那時候只有一死報國了!」
在朋友們的保護下,陳嘉庚終於脫險。幾年後,日本投降,他又回到了新加坡。消息傳到國內,重慶人民召開了「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慶祝這位華僑領袖安全脫險。毛澤東送的條幅上寫著:「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抗戰勝利後不久,蔣介石又發動了內戰。美國政府支持蔣介石,用軍艦飛機運送全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到前線,還派了九萬多人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給蔣介石「壯膽」。陳嘉庚反對美蔣的倒行逆施,在1946年9月打了好幾封電報給美國總統、國會和美國駐華大使等,要求他們立即撤退駐華美軍;停止對國民黨政府的一切援助。
電報一發表,轟動了全世界。數十萬南洋華僑掀起了反對美軍留華的簽名運動。國民黨政府又惱又恨,大罵陳嘉庚是共產黨的「尾巴」。有位美國記者不明白為什麼陳嘉庚這么大的資本家卻擁護共產黨。他問陳嘉庚:
「請問你信仰共產主義嗎?」
這句話意思是:你是個大資本家,跟著共產黨走,難道不怕「共產」嗎?陳嘉庚聽出了記者的話外音,風趣地回答說:
「我早就開始獻出我的財產去辦教育,讓人們共我的產了。」
「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記者追問道。
「我在1919年曾在一篇文章中,回答過這個問題。就是:有四萬萬人民的中華民族決不能甘心被人欺侮。中國一定要站在世界強國的行列中。我們一定要達到這個目的,就是今天不成,明天也要達到。就是我們這輩子不成,還有我們的子孫,非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可。為救國、辦教育,我愛國不怕共產!」
陳嘉庚堅決站在人民一邊,運用自己在華僑中的影響,多次發表聲明和談話,指出蔣介石必敗,人民解放戰爭必勝。他在海外開辟了一條新戰線,為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為了子孫萬代的幸福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已經年近八旬的陳嘉庚作為海外華僑的代表人物,應邀回國參加了籌建工作。建國後他先後擔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協副主席、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務。1950年,他回到家鄉集美定居,對新中國的建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廈門本是個海島,離大陸兩千多米,交通不方便,經濟也很難發展。陳嘉庚在解放後不久,就向廈門市市長提出建議:
「應該在廈門島與集美之間修一條石頭海堤。這樣,就改變了廈門孤島的狀況,對發展經濟、鞏固國防有利。」
「這條建議太好了,我們一定盡快研究決定。」
不久,中央同意了陳嘉庚的建議。有關方面也設計了方案。陳嘉庚認真聽了匯報,又看了圖紙,提出了不同意見。
「一是設計的堤面太窄了,只有二十一米,應該為二十五米。二是廈門一側,公路與鐵路要是立交的,為今後的發展創造條件。」
可是由於當時的蘇聯專家反對,陳嘉庚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堤面反而改成了十九米。1955年,海堤建成了,它是一項造福子孫的傑出工程,陳嘉庚一方面感到高興,一方面又為堤面太窄感到不滿意。
「你們沒有遠見啊!」他批評說。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條海堤為改變廈門的經濟和交通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後來又漸漸不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了,人們這才感到陳嘉庚當初的意見多麼正確。
陳嘉庚還提出建議,修建閩西南鐵路。後來,有名的鷹廈鐵路建成了。陳嘉庚很高興。他為改變福建閉塞和落後的面貌做出了重大貢獻。

錢花在何處
陳嘉庚回集美定居後,對集美學校進行了恢復和擴建。後來,集美出現了一座風景優美,設備先進的學村,廈門大學也成了全國有名的高等學府。
集美學村和廈大,凝結了陳嘉庚一生的心血。他由壯年到老年,幾十年如一日,為教育事業操勞。1961年,他在臨終前囑咐,把在國內的存款全部獻給國家。其中主要是用於建造華僑博物館和集美學校。他一生中,為辦教育,花費了一億多美元。
如果有人以為,陳嘉庚有那麼多錢,一定是花錢如流水,家產豐厚,大吃大喝,那就想錯了。陳嘉庚從不在自己身上花大錢,也不允許家裡人亂花錢。他常說的一句話是:
「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有一次,他的兒子支借了公司五十元新加坡幣(相當於人民幣三十多元)沒及時還上,他就沖兒子叫起來:
「你爸的錢是不能給你侵吞的!你支借公司的錢,為什麼拖著不還?」
「噢,不就是五十元嗎?」兒子嘟囔著,「您不是常說,金錢如肥料,只有花出去才有用嗎?」
「那是辦學校。可我自己從不亂花錢。每月除吃穿住必花費用外,零花錢不到兩元,為什麼這么節儉呢?就是因為我少花一文,就為家,也為國多儲一文,積少成多,用來興辦學校。人生在世,不要只為個人的生活打算,而要為國家民族奮斗!」
他見兒子想通了,又說:
「回去把這五十元錢立即還給公司。今後絕對不許在公司借支。你要記住,我是不給子孫留下資財的。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當馬牛。你們的幸福要靠你們的雙手,自己去創造。」
的確,陳嘉庚一生十分簡朴。他的居室里,只有一張舊床,一張舊寫字桌,一對舊沙發,還形狀不一樣,都很舊。刷牙杯是掉了瓷的,皮箱是裂了皮斷了帶的……
解放後,有一次,陳毅來看望陳嘉庚,炊事員特意買來一斤水果糖招待。陳嘉庚批評說:
「買這么多干什麼?首長最多嘗一兩塊糖,買兩角錢也就夠了。」
把陳嘉庚支援國家,慷慨辦學和他生活上的節儉對照起來,不難看出他對國家對人民的一片赤誠。

D. 新加坡推行20元新鈔,背面印8位先驅人物,為何上面有位中國人

01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

新加坡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雖然遠在南亞地區,但是有許多華人在此居住,據統計新加坡大約有74%的人口均為華人,而且在新加坡新推行的20元紙幣上,印有八位先驅人物,其中一人還是中國人。為何國外的紙幣,會有中國人出現在其中呢?

陳嘉庚先生一生有無數的貢獻,雖然遠在南洋,但是他依舊是中國國籍,一生心繫祖國,不僅締造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而且還在教育領域建樹頗豐,他的創舉不但征服了國人,還征服了新加坡人,所以才會出現在新加坡紙幣的背面。

E. 答案

財富為陳嘉庚奉獻社會、報效祖國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和保證。這種可貴的精神正是陳嘉庚作為一位資本家但卻超越了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本性。當陳嘉庚擁有一定的物質財富以後,反饋給社會主要辦了兩件大事。一、以極大和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支持祖國和南洋人民的抗日斗爭;二、千方百計、竭進全力創辦教育,用教育拯救祖國和推動世界人類文明的進步。陳嘉庚身體力行,他繼承中國儒家傳統的「誠毅」精神,以超越普通人的思想情操和人格力量影響和帶動了千百萬華僑,同心同德,共赴國難,為擊敗日侵,挽救危亡線上的中華民族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陳嘉庚把「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作為改變貧窮,富國強民的堅定不移的信念。以此感召千千萬萬的華僑,投入到興學報國的偉大行列中。在推進祖國和世界人類和平與文明的歷史進程中,陳嘉庚的崇高思想和卓越的組織領導才能凸顯而出,華僑領袖地位逐漸形成並日益鞏固。新加坡與泰國相仿,是個善於包容的國家,這里既是各國移民人口的聚匯地,又是華人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中心,對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華人社會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這也為陳嘉庚開展華僑運動,有利組織抗戰和興學教育,以至成為海外華人所衷心擁戴的華僑領袖提供了活動舞台。而領導華人社團、組織抗戰機構的重任又只能歷史地落在陳嘉庚身上,如福建會館、怡和軒俱樂部、新加坡籌賑會、南僑總會等,為陳嘉庚偉大方略的實施和華僑領袖崇高思想的展現創造了有利條件。以下就幾個歷史階段和後人的回憶片斷,足見毛主席為陳嘉庚「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崇高評價是當之無愧的。1909年,陳嘉庚在新加坡與孫中山會晤,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1910年,他與胞弟陳敬賢一道加入了中國革命同盟會,並慷慨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13年,陳嘉庚回故鄉創辦了集美學校。從此,陳嘉庚將個人的企業、利益與革命活動、創辦教育、祖國前途緊密相連。自中華民族掀起抗日救國運動之日起,陳嘉庚便首當其沖,早在1928年日本製造的濟南慘案,他就組織山東慘禍籌賑會,抵制日貨,致使橡膠製造廠被奸商燒毀,損失慘重。1937年的「七七」事變以後,陳嘉庚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並被推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幣一千萬元,支持祖國抗日戰爭。1938年,陳嘉庚被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並以國民黨參政員的身份痛擊汪精衛對日和談的投降賣國丑惡嘴臉,鄒韜奮評價陳嘉庚向國民參政會發來的電報「敵為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十一個大字「是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表現了陳嘉庚愛憎分明,疾惡如仇,公忠為國的大無畏精神。1939年,在陳嘉庚的號召組織下,3200多名南僑機工走進了多難的祖國,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赤子功勛」的感人故事。南僑機工們用生生死死寫下的那段歷史,迸射的是萬劫不滅的民族精神——陳嘉庚的愛國主義精神。1940年,陳嘉庚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他親率的南僑回國慰勞團一行先後視察了重慶——陳嘉庚所看到的是蔣介石花天酒地,揮霍無度。而後訪問延安——共產黨領袖的廉潔奉公,延安八路軍的軍政嚴明,使陳嘉庚真相大白,他彷彿在茫茫的夜色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認定中華民族的希望在延安,在毛主席和共產黨的身上。從此,陳嘉庚成了中國共產黨最熱心最真誠的朋友,以極大的愛國熱忱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有力地支持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亡運動。

11
簡要過程,分成三個階段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底中共瓦窯堡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國民黨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發表談話,指出團結禦侮的必要,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

F. 抗日戰爭期間,新加坡成立了由誰為主席的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

抗日戰爭期間,新加坡成立了由陳嘉庚為主席的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

南僑總會成立時,發表《南僑代表大會宣言》,無情揭露日本侵華的暴行,號召全南洋華僑堅抱抗戰最後勝利的信念,各盡所能,各竭所有,力求實踐其每月近400萬元的常月捐; 勉勵南洋華僑精誠團結,密切聯系;

要求全體僑胞積極向祖國投資,增強祖國的經濟實力。同時,宣言希望南洋華僑同所在地政府搞好關系,爭取他們同情中國抗戰。南僑總會的成立,標志著南洋華僑沖破傳統的幫派地域觀念,實現了建立在抗日救國基礎上的大團結,從而使南洋華僑的抗日愛國救亡運動走上了新的道路。

總會成立大會後,南洋各地80多個籌賑會,1000多個分會在南僑總會的領導下,為祖國抗戰籌賑捐款,派遣僑胞回國參戰,組織華僑慰勞團,有力地支援了國內的抗戰。

南僑總會主席為陳嘉庚,副主席為庄西言、李清泉。

(6)新加坡幣上為什麼印陳嘉庚擴展閱讀:

陳嘉庚的經歷:

一、陳嘉庚1910年春,毫不猶豫的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喚醒僑胞,興我中華。

二、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後,他組織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同時發起全面抵制日貨運動,在腐朽的封建專制和新型的民主革命之間,在民族尊嚴與帝國主義強權之間,他的態度和立場是鮮明積極而堅定的,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嘉庚立即投身於這場關繫到民族存亡的斗爭洪流。

三、1938年11月,他被推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帶頭捐款捐物,精心籌劃組織,三年多的時間共籌款15億元,還有大量葯品、卡車的物資,同時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建立制葯廠,有力地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

四、1939年他應國內之情在南洋各地招募了3200餘名汽車司機和修理工,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為中國的全面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1940年前,陳嘉庚一直是個堅定的擁蔣派,西安事變後的1937年4月9日,他接受《南洋商報》采訪時,不但強烈的批評張、楊的兵諫行為,而且對國共合作發表了一邊倒的看法:國共沒有任何聯合的道理,唯有在中央軍的指揮下才能長久。

他組織的南洋華僑的多次捐款,也全部匯交了國民政府,這是他對共產黨人還缺乏了解,三年後他才對中國的抗戰真相有了新的認識,思想上也有了質的飛躍。

六、1940年5月31日,陳嘉庚和慰勞考察團一行來到延安,受到延安軍民各界熱烈而隆重的歡迎,陳嘉庚一行人深入雅安的學校,機關,工廠,商店和醫院,與群眾廣泛接觸,並與華僑青年和集美廈大奔赴延安的校友交流座談。

邊區的官兵一致艱苦奮斗,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邊區人民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困難中,仍然積極而堅定的抗日和樂觀向上朝氣蓬勃的革命精神,使他們深受感動,與中共領導特別是毛主席的多次悔悟,使他極為震撼。

七、1932年年初英軍不戰,而向日軍佔領了新加坡,早就被認定為南洋抗日巨頭的陳嘉庚遭到了日本憲兵隊的瘋狂搜捕,必欲殺之而後快。

幸得友人陳貴賤幫助陳家崗,未能來得及與家人告別,也未能帶走一件行李,匆忙中乘一艘小火輪逃往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夜裡不久也為日軍佔領,陳嘉庚在黃季丹等校友的幫助掩護下,更名改姓多次轉移仍然深陷重圍,時時有被捕殺的危險,歷經了磨難。

為了防備,一旦落入敵人之手,則必定強迫他當傀儡做漢奸,因為他身上一直藏著一小包青化甲,隨時准備殉國成仁。

G. 新加坡發行20元新鈔,背面印有8位先驅者,為什麼裡面有位中國人

在陳嘉庚早期初創南洋華僑中學時,他的初心只是為了讓我們中華文化有所傳承,讓移民在新加坡的華人能在異鄉減少背井離鄉的失落感,並沒有想到這個學校後來成為了新加坡最好的中學之一,更加沒有預想到這樣一個小小的善舉,能夠讓他永遠地銘刻在新加坡民眾的內心之中。授人玫瑰,手有餘香,一切的善舉都會有所回應。

H. 陳嘉庚是誰

陳嘉庚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福建廈門集美區)人。

1913年,回家鄉集美先後創辦了集美小學、集美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

(8)新加坡幣上為什麼印陳嘉庚擴展閱讀:

陳嘉庚對華人最大的貢獻在於堅定不移的支持中國,也是新加坡的抗日事業。中國和新加坡都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飽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蹂躪,新加坡華人受虐絲毫不亞於中國本土。而當時,已經成年的李光耀正在輟學,沒有資料表明他參與了抗日斗爭。

相對而言,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陳嘉庚立即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捐募新加坡幣一千萬元,支援抗日戰爭,並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

一時間,海外華人的碧血丹心,涌動全國。當日寇侵佔新加坡時,陳嘉庚逃過日軍的追捕,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堅持繼續抗日。單抗日救國一款,陳嘉庚所作貢獻其實已在李光耀之上,因為日寇不僅是中國的敵人,當時也是新加坡的敵人,新加坡也曾亡在日本手中。

I. 新加坡發行20元新鈔,背面印著8位先驅人物,為何上面有位中國人

這是因為這位中國人為新加坡的發展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受到了新加坡人民的尊敬。

J. 陳嘉庚的人物經歷

陳嘉庚,原名陳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集美區)。
1910年,陳嘉庚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被推舉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協理及道南學堂總理, 向閩僑募捐五萬多元建築校舍。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福建光復,陳嘉庚被推為福建保安捐款委員會會長,籌款二十多萬元支援福建財政,另籌五萬元接濟孫中山先生。
1912年 ,陳嘉庚攜眷回國,籌辦集美學校。
1917年,陳嘉庚購進三千七百五十噸輪船一艘,名為「謙泰號」。因兩年來營業順利,派胞弟敬賢回國創辦集美中學和集美師范學校。
1918年,集美師范和中學正式開學。陳嘉庚發起籌辦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
1919年,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正式開學。陳嘉庚回國籌辦廈門大學,組織同安縣教育會,對各鄉小學給予常年補助。
1920年,集美學校增設女子師范和商科,陳嘉庚創辦集美水產航海學校。
1923年,陳嘉庚當選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總理,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商報》。
1925年,創業有成,資產達一千二百萬元,是陳嘉庚一生中登峰造極,得利及資產最巨之時。
1926年,陳嘉庚擴建南洋華僑中學校舍,創辦集美農林學校。開始面臨逆境,膠價暴跌,營業虧損甚巨,被迫將廈大和集美兩校校舍建築工程局部停工,但經費仍竭力維持。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陳嘉庚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被推擔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幣一千萬元,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38年,陳嘉庚被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致電汪精衛反對其主張同日本和談。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並率團返國到重慶、延安等地視察慰問。
1941年,陳嘉庚被推為南僑總會第二屆主席。組織南洋閩僑總會。創辦南洋華僑師范學校。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領導組織新加坡華僑抗敵總會。
1942年,新加坡淪陷,避居爪哇三年,陳嘉庚寫成《南僑回憶錄》和《住屋與衛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重返新加坡。11月18日,重慶各界召開「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主席特送條幅,題「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八個大字。
1946年,陳嘉庚創辦新加坡《南僑日報》。
1947年,陳嘉庚召開新加坡華僑大會,反對荷蘭殖民軍屠殺印尼巨港華僑暴行,議決准備對荷蘭實行經濟制裁。為集美各校開拓經費來源,陳嘉庚在香港創辦集友銀行,實行以行養校,是史無前例的創舉。
1949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首途回國。9月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陳嘉庚被選為常務委員。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1950年,陳嘉庚回國定居故鄉集美村,親自主持集美、廈大兩校校舍的修建。
1954年9月,陳嘉庚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59年,陳嘉庚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創立廈門華僑博物院。
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遺體移集美鰲園安葬。 陳嘉庚17歲(1891年)時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了13年。陳杞柏晚年實業失敗,陳嘉庚接手衰敗的家業後,於1904年創建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黃梨廠」;承接了一個也經營菠蘿罐頭廠的日新公司;自營謙益米店。是年,陳嘉庚之弟敬賢來新加坡習商,管理謙益米店財務,主理新利川菠蘿廠業務。1905年,陳嘉庚創辦「日春黃梨廠」(兼製冰)。1906年,陳嘉庚入股恆美熟米廠,在福山園套種樹膠。經過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間各年分別獲利(實利)5萬多元、4萬多元、13萬元。
新加坡當時的法律沒有規定「父債子免還」,但以信譽為重的陳嘉庚雖然經濟拮據,卻宣布「立志不計久暫,力能做到者,決代還清以免遺憾也」。面對家道中落,陳嘉庚艱苦奮鬥了4年時間,終於有些盈利,他便不顧親友反對,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找到債主,到1907年為止,連本帶利還清了父親所欠的債務。此事成為新加坡華人商業史上一大佳話。當然,當時也曾有人說他「傻」,但他說:「中國人取信於世界,決不能把臉丟在外國人面前!我們中國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陳嘉庚「一諾萬金」的信譽迅速傳遍了東南亞。此後,人們十分相信陳嘉庚的商業道德和信譽,都願意與他做生意。可以說,陳嘉庚之所以能在家業衰敗後艱苦創業10年左右成為百萬富翁,與他「一諾萬金」的誠信商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當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陳嘉庚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之後他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僱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新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陳嘉庚首創橡膠製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製品和其他製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 1937年10月,陳嘉庚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廣泛響應。
1938年10月,在著名閩僑菲律賓的李清泉(他致函陳嘉庚,稱南洋華僑應該在香港或新加坡,組一籌賑總機關,領導募)印尼的庄西言(他亦致函陳嘉庚,囑托他在新加坡組南僑總會,所言目的與李清泉同)倡導和勸說下,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庄西言致函陳嘉庚後,致電行政院建議陳嘉庚領導南僑組織籌賑總機關)致電要求,陳嘉庚出面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開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為副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款項。此外,他組織各地籌賑會為前方將士捐獻寒衣、葯品、卡車等物資,以及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設立制葯廠、直接供應葯品等。
1939年,陳嘉庚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餘位華僑機工(汽車司機及修理工)回國服務,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他據實發表關於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陝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陳嘉庚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而且也是一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陳嘉庚事業達致頂峰時,不過擁資一、二千萬元左右,在當時的華人企業家中,比他富有的人為數不少,但為國家和民族興學育才始終如一地慷慨輸捐而自己一生過著非常儉朴的生活的,唯有陳嘉庚。正因為如此,黃炎培先生曾說:「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只有陳先生。」陳嘉庚傾資興學重點,一是集美學校,二是廈門大學,三是新加坡華僑學校。即立志興辦集美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及各類專業院校,學校規模之大,師生人數之多為全國之冠。與此同時,陳嘉庚在新加坡又先後積極資助與創辦六所華僑華文學校,開創了華僑在海外辦學新風。1919年,陳嘉庚公司進一步發展,企業資產總值約達400萬元左右,便雄心勃勃地回國籌辦全國第一家僑辦大學--廈門大學。為做表率,他帶頭認捐400萬銀元。其認捐數額正好與其當時全部資產總值相當。陳嘉庚在愛國興學方面用錢氣魄之大,目光之遠,舉世罕見。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范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裡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陳嘉庚興學的動機和愛國情懷,可以從如下他在1918年「致集美學校諸生書」中得到反映:
「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發,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慮,獨於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唯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諸生青年志學,大都愛國男兒,尚其慎體鄙人興學之意,志同道合,聲應氣求,上以謀國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禎,懿歟休哉,有厚望焉。」(按:「致集美學校諸生書」,錄自《陳嘉庚先生紀念冊》)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唯一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廈門大學於1921年4月6日開學,陳嘉庚獨力維持了16年。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志之士,聞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他一生用於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一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朴的二層樓,既小且暗,辦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艱苦樸素,自奉菲薄。床、寫字台、沙發、蚊帳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卻為自己規定低的伙食標准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乾、腐乳加上一條魚。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盡管陳嘉庚曾是南洋成功的華人大實業家之一,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始終十分簡朴。他的個人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但是他極具公益心,尤其對於興辦教育,非常熱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鄉創辦小學,1918年又創辦師范學校,並設立中學,附設男女小學和幼兒園。隨著他的企業的興旺發展,他又繼續在集美開辦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范等,同時也設立了科學館(現集美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圖書館和醫院等,使集美成為了系統完整的學村。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師范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7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3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7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5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