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為什麼沒有英國的發展模式
⑴ 新加坡經濟發展靠什麼,為什麼這么小的國家能如此發達!
新加坡是西方全球布局中的重要一環,是一個所謂的自由港,在美國的全球布局中承擔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借著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經濟體之一。 整個城市在綠化和環境衛生方面效果顯著,故有花園城市之美稱。
⑵ 新加坡模式的質疑解析
新加坡不講意識形態,只講共享價值。它把自己的文化,與憲政制度結合,是亞洲第二個把東西方文明結合得最好的國家。我認為,日本是第一個把自己的傳統文化和西方政治民主結合得最好的國家。日本並非是完全的西式民主。日本結合了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和西方的民主憲政。自民黨內部的派系能夠達成共識和傳統文化分不開。日本政治人物也勇於承擔責任,這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份。新加坡領導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條政治道路。制度移植在新加坡沒有發生,所發生的是制度創新。
美國的制度已經經歷了兩百多年了,已經生根了,誰也毀滅不了。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很多民主政體的運作很有問題,成了社會不穩定的根源。本來民主的精神就是相互妥協的,但這些國家往往相互攻擊。在亞洲,很多國家實行民主已經有很多年,但政局還是那麼亂,社會經濟也不發達。新加坡避免了很多發展中民主國家所走過的彎路。制度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很大的作用。然而新加坡也提出了「後李光耀時代」的問題。我自己的判斷是,在「後李光耀時代」,李光耀時代所確立的制度正是確保這個制度延續性的制度保障,同時這個制度里也包含著巨大的制度創新精神。 新加坡在很多中國知識分子眼中,是個異數。因為常識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不民主,不讓人民充分享有監督政府的權利,政府就必然墮落為人民的老爺,就不可能使政府廉潔勤政,建立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新加坡卻讓我們無話可說:它相信權威主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沒有充分的新聞自由,建國40年來,一直由人民行動黨一黨執政,父親可以傳位給兒子;但它同樣很文明,沒有人隨地吐痰,擁有潔凈的空氣、優美的環境,人民享有很好的福利,老百姓至少看上去生活得很幸福。
曾經,我們很想把中國搞成一個「大新加坡」。比如中國老百姓對官員腐敗非常痛恨,而新加坡政府的廉潔程度比較高,為什麼呢?原因是新加坡公務員的工資水平高,就用不著搞腐敗了。這條經驗非常容易學,要想讓我們國家的公務員廉潔,只要給他們加工資、加福利就可以了。
中國公務員確實常常加薪,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出公務員加薪和他們的廉潔程度有直接關系。是因為我們加薪加得還不夠多,還是這條新加坡經驗不適合「中國國情」?遺憾的是很多人沒有搞清楚。
新加坡確實是一個奇跡,尤其是華人社會的一個奇跡。 國內對於新加坡經驗的報道,問題出在哪裡?
這些直接或者間接的報道,大都是斷章取義的,多年來,只讓人知道一面,而沒有讓大家了解另一面。公眾所接受的信息經過了不負責的過濾。
如果一位部長在大選中落選,那他什麼也沒有了。部長薪金看起來很多,但這是全部收入,再沒有其他收入,也沒有其他任何特殊待遇,連住房都得和普通市民一樣,到市場上購買。
另外,新加坡的政府中公私分得很清楚。有一件事對我震撼很大。一位新加坡部長應邀來北京辦公務,有點空閑時間,想看看北京有特色的景點,我介紹了一處。部長一行4人要打車過來,我說,還是我開車去接吧。我跟部長開玩笑說,能給部長開車,對我是不可想像的事。
相對於新加坡的整體富裕程度來說,如果以中國作為參照系,新加坡的官員從自己崗位上獲得的利益並不算高。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新加坡的官員並不是藉助政府權力和關系網才變得身價倍增。通常,他們在進入政府之前就已經是富人,能夠獲得很高的薪酬。比如,一個原來能在企業得到300萬元年薪的人,進入政府獲得100萬元年薪,對他而言,這只能算是一個比較體面的收人,而不能算是高收人。這些人該有的都有了,本來就是社會公認的精英,進入政府的初衷,往往就是為了回報社會。 新加坡確實是權威主義,但他們的權威主義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新加坡的新聞界不敢隨便批評政府,但他們的政府並不會直接干預新聞運作,而是通過事後法律起訴,比如告人家誹謗罪,以公開答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另外,當媒體公開批評政府官員時,政府往往不採取封殺措施,而是主動曝光,向社會全面披露,有問題就主動檢討、嚴肅處理,沒問題也向社會作詳細解釋。 對於新加坡的成就,有兩種觀點,一種歸功於儒家傳統和「東亞價值觀」,一種則認為是因為「經濟透明和法制嚴明」。
新加坡的政府官員往往都受過西方高等教育,他們的領導人多出身資產階級,並且大多是受過劍橋教育的大學生。在新加坡,下層人一般說中國話,比如你坐計程車,或者在小攤上吃餛飩,你和老闆用華語交流完全沒有問題;但你到政府辦事,大家說的都是英語,好像一下子切換到另一個系統,你似乎在和一幫黃皮膚的歐洲人打交道。
儒家傳統和價值觀當然也發揮了部分作用。「選賢與能」可以算是儒家的。人民行動黨標榜自己是一個由精英分子組成的政黨,包括李光耀在內的領導人,也確實是一批受過西方系統教育和熏陶的精英,所以,能夠成為人民行動黨黨員,在新加坡代表一定的社會地位。 要有效集中權力,維持權力和使用權力,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權力要有載體,需要有組織結構。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是個精英黨。黨員分幹部黨員和普通黨員兩部分。普通黨員不多,幹部黨員更少。社會上大家感覺不到黨的存在。黨是隱性的,是政治領域的「看不見的手」。就是說,政黨是融於社會的。實際上,政黨必須是社會的一部分,是社會的精英部分。這是列寧主義政黨的要點。政治人物來自民間。如果政黨變成了脫離社會的自成一體的既得利益集團,那麼這個政黨就會處於危機之中。
新加坡盡管是一黨執政,但政治體系是向社會開放的。從建國開始,新加坡的領導人就意識到,在一個沒有任何資源的國家,政治人才是國家生存、發展和提升的關鍵。在西方發達國家,最優秀的人都去經商。新加坡要把這些最優秀的人來從政。因此,執政黨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扮演「伯樂相馬」中的「伯樂」,在全社會、全世界尋找優秀人才。
在新加坡,政府的官僚系統公務員是內部選拔的,但其政治精英,很多是社會為執政黨培養的。或者說,很多政治領袖都不是執政黨自身培養的,而是從社會吸收進執政黨的。在上世紀70年代,人民行動黨吸收了後來成為總理的吳作棟和副總理的陳慶炎。在80年代和90年代,又吸收了已經在職的總理李顯龍和副總理黃根成等精英人才。這些領袖人物在成為執政黨領導人之前,都是社會各方面的精英人才。他們在哪個領域成功了,執政黨才邀請他們入黨,為國民服務。所以,在新加坡很少有「黨齡」一說。今天不是黨員,明天黨需要你了,你就可以成為黨員。這就解決了很多列寧主義政黨黨內論資排輩的問題。列寧主義政黨的本質就是要吸收社會的精英,但在列寧主義政黨成為組織之後,往往會演變成為既得利益集團。新加坡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解決方法就是維持政黨的開放性,向社會開放。 新加坡本身是一個很小的城市國家。人民行動黨議員都要定期和選民直接見面,討論他們所關心的問題,這就把執政黨內和社會結合起來。如果代表、委員們沒有和社會連接的有機機制,都不跟老百姓發生直接的關系。如果這些代表和社會、人民是沒有直接的聯系的,那麼他們如何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呢?
新加坡把民主和一黨執政制度很好地結合起來。西方人說新加坡是非自由的民主,但名稱並不重要,關鍵是民主要能夠產生一個好和有效的政府。在西方國家,民主政治能夠有效運作獲益於民主化之前的基本國家制度建設,也獲益於比較高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能夠確立基本國家制度和取得社會經濟發展之前,受各種因素影響而民主化。民主政治因此經常出現問題。尤其是,民主政治具有不可逆轉的性質。一旦民主化,很多基本國家制度就很難建立起來。這就有可能使得這些國家長期處於弱勢地位。
應當強調的是,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可能出現一個好政府。中國古代也出過好皇帝和好政府,但那是靠一個領導人的個人素質。領導人好,政府就好,個人的因素扮演了主要作用,缺乏制度性的保障。新加坡是用民主制度來保證這個好政府的。執政黨必須通過五年一次的「大考」,即大選。因為有很多反對黨存在,盡管他們很小,但也構成良好的競爭壓力。反對黨本身對執政黨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制約,在國會里只有少數幾個名額。但如果人民不滿意執政黨,在原則上在大選時是可以支持反對黨的。因此,執政黨始終有壓力。執政黨的執政行為必須讓多數民眾滿意。
同時,要保障真正的人才被錄用。新加坡的一些官員,他們在進入政治之前,都是對政府持批評態度的。但是執政黨很開放。政府需要的是具有建設性批評的人。只要批評得有理,執政黨就會使用他們。執政黨最不喜歡光會講好話的庸人。你有能力,有業績,有建設性意見,黨都可以把你吸納進來。如何保持政權的開放性,代表社會利益,這是執政黨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執政黨本身就會演變成既得利益。
執政黨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這很重要。在這一點上,新加坡政府做到了很多發達的民主國家做不到的事情。新加坡政府的立國精神是民本主義,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精神。在很多地方,人們對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對資本和人民的作用爭論不休。但新加坡很好地處理了這些方面的平衡。新加坡政府在「親商」和「親民」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親商」也就是親商人,重視資本的作用。 政治可以集中,權力可以集中,但必須保證這些掌握權力的人,必須是社會上最優秀的人。這是新加坡領袖的重要考量。在民主政治中,反對黨的作用是能夠制約執政黨,但也存在著其他更加有效的制約措施。上面說過,對新加坡執政黨最有效的制約並不是反對黨,而是社會,也就是人民。
應當指出的是,選拔不是指定,選拔就是黨內民主、黨內競爭。對新加坡的領袖人物,人民行動黨的黨內認同很重要。李光耀曾講過,在吳作棟和陳慶炎之間,前者並不是他的首選。但黨內支持吳作棟,最後是黨內精英認同而不是個人認同起了作用。
保證候選人的品質、才能,老百姓投票才有意義。這點新加坡做得很好。議員要選舉產生。比如,把一個在某個領域做得很好的人注冊到一個特定的選區,讓老百姓選舉你。他是先有社會認同,再有政黨認同的。黨外做得好的,會被黨直接吸收進來,所以他很容易當選。
新加坡也在作政治改革,主要是為了更多的民主,增加反對黨在國會內的比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這個改革是為了維護政治穩定及保持民眾對政府強而有力的授權。新加坡決定修改選舉條例,將反對黨在國會的保障席位,即非選區議員的席位,由最少3個增至9個。不論反對黨候選人的得票多少,在國會都有最少9個席位,令反對黨在國會的比例增至兩成。新加坡政府強調指出,比例代表制不會是政治改革的選項,否則會出現弱勢政府。就是說,發展更多的民主並不一定要學習西方。西方的很多做法在理論上比較公正,但在實際上並非如此。西方的很多做法並不符合亞洲國家。新加坡所作的精神就是在體制內提供給不同的利益和聲音以更大的空間,在體制內消化和協調不同利益。
⑶ 英國對新加坡的態度
新加坡是東南亞一個島國,人均GDP高達5.8萬美元,是亞洲人均最富的國家。新加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從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到1963年新加坡成立自治邦,英國對新加坡進行了140多年的的殖民統治。然而現在的新加坡人,對英國的殖民統治沒有一點恨意,甚至還非常感激。這不僅僅是普通民眾的感受,國父李光*耀也是這么認為。他在《李光耀觀天下》書中寫道:「對於英國的制度和其有風度的離開,我們應該心懷感激」。為什麼呢?英國開發了新加坡。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時,新加坡只是一個近乎原始狀態的蠻荒小島。萊佛士來到新加坡後,進行了非常認真的建設和開發,並對新加坡進行了長遠的規劃。他讓新加坡變成一個繁榮發達的世界級自由貿易港,雖然他只在新加坡待了4年,但他對新加坡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勞。他在新加坡是非常著名的人物,新加坡人也非常感激他。新加坡現在有很多關於他的建築和機構,如萊佛士廣場、萊佛士書院、萊佛士醫院、萊佛士酒店等。
英國帶來了現代化制度。在英國人來到新加坡之前,新加坡只是柔佛王國下面的一個原始小島,與現代化制度相去甚遠。一套好的制度,需要長時間的摸索才能得到,制度不好會嚴重影響國家的發展。而英國來帶來了一套成熟並行之有效的現代化制度,新加坡現行的國家制度只是在英國人制定的制度上做了適當修改。它讓新加坡減少了摸索期,少犯錯誤,也讓新加坡得以高速蓬勃地發展。李光*耀說,完全顛覆英國制定的制度,是非常愚蠢的事情。
英國培養了新加坡的精英。新加坡商業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絕大部分是英國培養的,這些人對英國的各種社會制度非常認可,對英國充滿感激之情。新加坡政府官員,大多有英美國家留學經歷。例如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從小接受的就是英式教育,他曾獲得過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並在英國留學數年,他的思維方式完全是英式的,他就非常感激英國人。他雖然有一張華人的臉孔,本質上卻是一個英國人。現任總理李顯龍,接受的也完全是英式教育,對英國和英國制度十分認可。做為李光耀的兒子,自然和他父親一樣,對英國充滿感激之情。新加坡集體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種症狀簡單說來就是被加害人愛上了加害人。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首都都斯德哥爾摩兩名罪犯挾持了4名銀行工作人員。在與警方對峙了6天後, 4名銀行工作人員得以解救。然而令人吃驚的是,這4個人並不恨劫匪,甚至有一個人還愛上了劫匪。這是因為在幾天被劫持的過程中,2名罪犯並沒有傷害他們,讓這4個人潛意識地認為是這2個罪犯救了他們的命,從而感激2名罪犯,這種症狀就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新加坡被英國殖民了140多年,英國某個時刻還保持了仁慈,這讓新加坡人感激不盡。新加坡人自己並不清楚,其實他們從上到下集體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⑷ 華人居多的彈丸小國,為何脫離英國殖民,還要執意加入英聯邦
想要知道為什麼作為彈丸之地的小國,脫離了英國殖民者,卻還要再加入英聯邦,那就要知道什麼是英聯邦。
英聯邦不是國家,不是中央政府,它有一個共同的元首,那就是英國國王。英聯邦沒有權力機構,英國與這些成員國之間只會互派代表。
新加坡地理位置太小,如果不靠著一棵大樹,必然無法發展自己的國力。從戰略角度來看的話,如果依靠英國,能夠確保它自身的安全發展。
新加坡沒有什麼資源,單單靠自己肯定不行,所以藉助英聯邦成員國的資源優勢,來發展新加坡經濟,靠譜!
從這幾點來看,新加坡的如意算盤打得非常不錯。
⑸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怎樣的
其實新加坡的教育體制有利於每個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新加坡的教育同時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因此它的教育非常成功,自成一體。新加坡的教育既可以讓孩子學到學習的厚重又可以讓孩子們擁有發散思維的機會。
學前教育
新加坡三年制的學前教育,通過有趣的游戲,啟迪孩子心智。他們在學習語言、數學和科學的基礎知識之餘,也能培養社交禮議、發揮創意,並鑒賞音樂和藝術等。學前教育的課程以雙語教學,以英文作為第一語言,以華語、馬來語或淡米爾語(在當地稱作母語)作為第二語言。為我們留學生進入小學的正式學習培養好好的習慣和語言基礎。
小學教育
六年制教育;小學一年級入學年齡為7歲;半日授課新加坡的小學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譽,學生在國際數學和科學競賽中獨占鰲頭。新加坡小學反對應試教學,注重挖掘學生的潛力並培養他們課外學習的興趣。小學教育制度包括四年的基礎階段和兩年的定向階段學生在這兩個階段學習英語、母語與數學。此外,他們還將學習一些輔助科目,如:手工藝、道德教育、體育以及科學。三年級開始自然科學。小學六年級學生必須參加小這離校考試(PSLE)。
中學教育
中學教育為期四—五年(四年快捷課程與普通(工藝)課程,五年普通(學術)課程;中學的一般入學年齡為13歲;採用單學時課制;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如:體育、藝術、小組活動、商務以及工程學(某些學校開設該類課程)。愛好藝術、音樂與語言的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擇選修課程。他們還可以選擇高級選修應用課程模塊,如:信息技術、商務以及工程學(某些學校開設該類課程)。 新加坡中小學一般採用半天制,和中國制度相比,課堂課沒有那麼繁忙。初級學院、大專和理工學院則沿用開放全日制。
大學教育
合格中學畢業生憑成績及興趣選擇初級學院、高級中學及理工學院(大專學府)繼續升學,或進入社會工作。初級學院的大學先修課程為兩年制,高級中學則為期三年制。新加坡有三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五所理工學院:南洋理工學院、新加坡理工學院、淡馬錫理工學院、義安理工學院、共和理工學院。新加坡也有許多私立學校,這些學校或學院也設有一些很受歡迎的課程,如語言、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公共關系、酒店旅遊業、美容及電腦等。這些課程很多與英美等國家的著名學府聯辦,當你完成了該校在新加坡教育的課程和通過了這些國家對其專業的考試可獲得文憑。之後,可以到英美等國的母校繼續深造。
綜上所訴,在這個全球領先的金融、商業和教育港灣,你將會體驗到是獨一無二、全球化但又帶有濃郁亞洲感覺的教育環境。讓您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在新加坡!這里擁有多元文化的氛圍,將讓您的孩子結交不同國家和背景的朋友並終生受益無窮。
⑹ 新加坡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
18到19世紀是馬來西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9世紀時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成為英國在亞洲的重要貿易港口和軍事要塞。1942到1945年,被日本統治,並淪為日本的直轄殖民地。1956年6月成立自治邦,實行內部自治。1963年9月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在李光耀的帶領下,脫離馬來西亞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人口為310萬,其中76%是華人,馬來人約佔15%,其他則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斯里蘭卡的泰米爾族人和西方人。每平方公里達400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 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馬來語為國語,政府機關使用英語,英語為行政用語,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使用英語和華語。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華人及斯里蘭卡人多信奉佛教;此外,還有人信奉基督教。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在李光耀總理強有力的統治下,克服國土小、人口少、資源缺乏、國內市場有限的不利條件,開始推行一系列針對本國現狀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形成了獨特的新加坡發展模式,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其中新加坡發展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著力在基礎設施及教育上加大投資,與世界上最先進的產業接軌。新加坡要生存需要很多條件,如整個國家生活用淡水也要進口。因此,新加坡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都特別喜歡依賴國際組織,一開始就支持國際化、支持全球化,跟美國、西歐和日本接軌,跟先進的產業接軌,從早期的加工業到後來的電子產業,到最近幾年的生物科技等。 在先進發展理念的統領下,新加坡強化規劃,把城市工業區與居民生活區分開布局,煉油工業布置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經濟發展全球最快,目前已成為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投資和金融中心,國際旅遊和會議中心。
⑺ 新加坡為什麼會獨立獨立後新加坡是靠什麼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的
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從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 1965年8月9日,李光耀由於和當時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權力分配上意見不合,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被迫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獨立後新加坡是靠四個發展原則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的,分別是(自己翻譯的,可能有些不準):
Leadership is Key
領導是關鍵
Anticipate Change and Stay Relevant
預計變化並保持與之相關
A Stake for Everyone, Opportunities for All
一個人一個股份,所有人都有機會
Reward for work and work for reward
工作有獎勵,為了獎勵而工作
詳細資料(英文)參考這個網址:
http://www.authorstream.com/Presentation/Angelineajw-174564-governance-singapore-ss-gonvernance-ecation-ppt-powerpoint/
(太長了,參考資料放不下)
⑻ 新加坡現行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有何看法
新加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的分析
新加坡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沒有照搬英國本土的模式,而是經歷了從地方分權制到中央集權制的演變。這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新加坡國家的經濟、多元文化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更是其教育管理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背景、優勢及缺點
⒈自治前,英國的長期統治和日本三年的踐踏,使人民行動黨領導下的新加坡面臨著殖民主義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經濟落後,人口膨脹,失業嚴重,人民生活水平低
下,基本消費品缺乏,國際收支大量逆差;更嚴重的是民眾留有殖民時期的頹廢的精神面貌,國家意識淡薄。這使政府面臨著廢除和改革舊制度、發展經濟、培養各
級各類人才和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嚴峻的挑戰。為此,只有大力發展教育,而要發展教育,則教育只有為國家管理、控制,採取中央集權制,才有利於調動全
民的積極性,集中國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辦教育,提高整個國家兒童的入學率,實施全民教育,改變過去的教育只為少數特權人物所佔有的狀況,培養國家建設急
需的大量人才。如果教育只為少數人所佔有,為少數人服務,教育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的束縛,國家的利益就要受到損害。
⒉新加坡土地面積很小,只有626平方公里,90%的人口集中在新加坡市,它實際上是一個「城市國家」。國家和城市渾為一體,這樣也便於實施高度的中央集權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將全國各地的教育置於教育部的管理之下。
⒊從新加坡多元民族的特殊國情看,採取高度的中央集權制來統一管理各民族教育,有利於使原來四種源流的學校:英文學校、華文學校、印度學校、馬來學校參差
不齊、發展很不平衡的教育都置於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從而縮小差距,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多元種族和文化。如果讓馬來族與教育基礎好的華裔等其他民族採取自由競
爭的市場調節方式來發展教育,而不是由國家統一集中領導,勢必造成馬來族教育愈來愈落後,處於競爭的劣勢,從而拉大與其他民族的差距,不利於民族團結,不
利於國家意識的形成。事實上,通過國家的統籌安排,國家對馬來族一直採取經濟優惠政策和教育傾斜政策,如向馬來人社群的促進委員會撥款,為馬來族大學生設
立比其他民族多得多的獎學金等等,而有意識地提高馬來民族的文化素質。
⒋實行中央集權制有利於國家統籌安排,重點發展一批國家建設所必須的專業和學科,如與造船、修船、電子電器、旅遊業、建築業等有關的能直接為新加坡帶來經
濟效益的應用型專業。新加坡國立大學在十幾年間培養了大量的高層次的科研和應用人才,成為建設國家的最重要的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目前,它不僅是國內一流的
大學,而且在世界100所大學排行榜上也列第57位(1992年),成了國際著名學府之一。國立大學能得到如此迅速的發展,全賴於代表國家的教育部直接領
導和管理,國家傾其財力為它的發展提供有力的經費保證,同時還得到國家方針、政策的保證而飛速發展。
當然,中央集權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隨著教育、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必然會產生某些不適應發展形勢的弊端。如高度的中央集權制,難免使全國上下一刀切,讓
全國齊步走,置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於不顧,扼殺多樣性和差異性;國家對教育管理得過多過死,既不利於國家對教育宏觀管理作用的發揮,也不利於學校自我積極
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另外,由於教育部對教育實行垂直領導,信息傳遞慢,而且一般只有自上而下的卻很少有自下而上的信息傳遞,上下級之間難以溝通,影響教育
部決策、計劃的制定,也影響管理效率。
(二)改革及發展趨勢
基於以上原因以及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新加坡教育部於1979年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兩度改組,使教育部的組織機構日趨精幹、高效,更有利於方針政策和規章制度的科學化、制度化,同時進行職能轉換,以利於基層單位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
如1979年的教育部改組有三個特點:
其一是在規劃檢查局下設立一個體制分局(System Branch),它的職能除了政策規劃和發展計劃的制定、改進信息系統的功能外,還在於協助學校局執行發展計劃和進行教育體制中所必須的改革;
其二是學校局由專業人員或專家組成;
其三是設立新加坡課程發展中心(CDIS),同時撤消教育發展局。1981年,第一副總理兼教育部長宣稱:「新近改組後的教育部准備實行專業領導」,即大
大提高了教育部的教育管理的專業水平,逐漸由外行領導走向內行領導。同時從1980年以來,教育部所採取的基本管理原則就是盡可能地給予學校自主權,盡量
增加學校的自主權和靈活性;
而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教育部的宏觀管理職能的發揮,即進行總體的方針、政策的領導,而微觀管理權則下放到學校。這樣,1981年2月教育部又成立了學校委
員會。學校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新加坡教育行政管理由中央集權制朝著權力下放的方向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由於現行的教育管理體制有兩方面的弱點:
第一是過於唯命是從;
第二是過於保守秘密。1981年教育部長曾經明確地闡述了這兩個缺點:「唯命是從最粗糙的形式便是對上級毫無疑問地服從,同時也要求下級唯命是從,任何背
離都被認為是不忠。許多例子表明下級官員根本無法知道一些秘密的材料」。它們都不利於上下信息的溝通。學校委員會的成立,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被
教育部長稱為「大眾參與到教育部的管理決策過程的唯一活動」的學校委員會,其好處是:
①使教育部決策人員有機會同學校的基層領導進行經常的自由的對話;
②由於交流方便,基層領導可更好了解教育部制定政策的想法和依據;
③橫向信息和看法交流使學校之間的關系和聯系加強。
進入八十年代,新加坡正在實行「第二次工業革命」計劃,目標是向技術密集型工業轉變,實現電腦化、自動化,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要求政府
包括教育部能更好地適應變化著的經濟和社會環境。環境的逐漸動態化和復雜化要求教育部在加強宏觀領導的同時,逐漸擴大學校的自主權。
因此,八十年代教育行政管理的重點是強調學校校長的領導和管理職能。而1987年2月,一份題為《追求學校的卓越》報告的出版,是
教育部的教育權力下放、學校校長的權力進一步增加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這份報告是1986年11月到12月中旬,12位資深校長被教育部派往英、美訪問後
研究寫成的。這個被教育部長稱為「很大程度上是學校校長的成果,而不是教育部集體的成果」的報告的許多建議被教育部採納。因此,教育部宣布再進一步下放教
育管理許可權。在學校情境內,這意味著校長將起著更大的作用,擁有更多的許可權和責任,以作為學校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一個關鍵因素。正如1988年,前教
育部長陳慶炎說:「教育部必須提供基本框架和資源,它們如何發揮最大優勢則取決於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學校的改革思想,學校內部政策的制定,對其政策孰先孰
後的權衡,對資源的正確管理等都是每個學校自己的事。
這就是所謂『自下而上』途徑(bottom-up
approach)的含義……」。當然,這種途徑對作為學校的最高官員的校長既在專業領域又在管理領域領導職位的新的高度上提出了挑戰。所以權力下放的同
時,又必須加強對校長及領導集團的管理技能的訓練,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到了九十年代,即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如何應答二十一世紀對教育的挑戰,是教育部必須面臨的又一問題。因此九十年代,新加坡教育部又進行了改組,以便更好
地領導全國的教育事業。教育部的原來的職能部門:教育服務局和計劃信息局的一些職責進行了重新調整和規劃,並改名為信息和服務局、課程規劃局。這次改組非
常強調現代管理手段和方法、課程內容的現代化方面,以迎接二十一世紀高科技和國際競爭的挑戰。
另外,在教育部的方針、政策的制訂方面,更強調朝著一個靈活、更能發揮學生個人潛能的方向發展,將更加強調基礎知識的教學,讓學生享有更高的素質教育。推
行學校經營私營化,發展自主學校,提高自主學校的質量,讓學校享有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將是整個九十年代教育部努力實現的目標之一。除此之外,教育部還
放寬非自主學校在行政和財政方面的管理。所有這一切,將使學校更有活力,培養出的學生更具競爭力。
新加坡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經歷了從分權制到中央集權制模式的轉變,而在中央集權制的實施過程中又朝著更能發揮其優勢,克服其弱勢的方向不斷改革和發展。即
中央集權制與擴大學校自主權相結合,使集權化不斷地走向民主化,從單純依靠行政領導逐漸向依靠法制和科學的領導方式轉變,適應了世界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的發
展趨勢,即將從中央集權制和地方分權制的兩極向中間發展。
⑼ 作為亞洲四小龍,新加坡為什麼沒什麼文化輸出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ofSingapore),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新加坡崇尚精英主義,社會氛圍偏向商科和理工科,因此新加坡的年輕一代普遍對文創產業不感興趣。新加坡是一個建國時間短的移民社會,一方面,新加坡從建國至今,發展飛速,確實是了不起的成就,國民對此普遍有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導致國家沒有文化上的積淀。
⑽ 英國為什麼是單一制國家 新加坡不是他的聯邦么
新加坡的確屬於英聯邦,這是由於新加坡曾經長時間被英國佔領作為殖民地,後來獲得了獨立,屬於英聯邦是這種歷史傳統關系的一種現代繼承。
英聯邦雖然名稱上帶有「聯邦」的字樣,但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聯邦國家,而是一個主權國家之間的國際合作組織。
http://..com/question/16739732.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