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買車有哪些規定
『壹』 新加坡算國外嗎那外地人在新加坡怎樣可以買車啊什麼車算中上等的啊
新加坡是一個獨立國家。
新加坡的車,最低級的也差不多要新幣¥3萬多了。你需要有新加坡的駕照,才能買車。
『貳』 新加坡的汽車價格和中國內地汽車價格有差別沒
首先,新加坡沒有本地的汽車製造廠。中國有很多超便宜的國產汽車,而新加坡就只能從國外進口汽車
其次,除了車價之外,在新加坡買車還要繳納昂貴的擁車證費用。差不多要7、8萬新幣(摺合40萬人民幣),最高時曾經超過10萬新幣
還有問題的話歡迎追問
『叄』 新加坡買車 coe omv什麼意思
COE-Certificate of Entitlement(擁車證)
為了控制汽車的保有量,上個世紀90年代初,新加坡開始實行車輛定額分配製,汽車上路必須先拿到「擁車證」。個人在購買新車時,必須首先向政府提出申請,投標購買一張有效期為10年的擁車證。10年期滿後,車主無論是繼續用車還是另購新車,都必須支付另外一筆費用。
OMV-Open Market Value(公開市場價值)
『肆』 新加坡人買車先要買擁車證 考駕照要幾次才能過
先買車再考駕照
買輛轎車都需要手續:
1、購車必須示本身份證
2、憑購車發票車管部門辦理臨移證 少售車市場提供條龍購車服務移證購車即辦理
3、 售車單位所區工商部門交驗購車發票 並發票蓋工商驗票章發票即效
4 、驗車新購置汽車需經指定驗車場檢驗合格能領取牌照驗車需帶證件、購車發票、車主身份證、車輛合格證
5 、繳納購置附加費 持購車發票所屬區車輛購置附加費征稽處繳納車輛購置附加費其款項購車款 ( 除增值稅部 ) 10% (1) 購車發票原件 ( 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蓋章 ) 及復印件 2 份; (2) 車輛合格證及復印件 1 份; (3) 車輛持本身份證明; (4) 車輛用現金繳費 (5) 車主公安車管部門領取車輛牌照需持車輛行駛證車購費憑證返征費處辦理建檔手續征費處工作員負責填寫憑證車牌號碼並加蓋已建檔戳記車主用現金繳費隨建檔
6 、所屬區公路養路費征稽處繳納養路費
7 、保險公司繳納保險金
8 、領取車輛牌照 車管部門領取牌照需帶齊證件:購車發票、車主身份證、保險單、購置費單、驗車合格證明等
9 、建檔 附加費征稽處建檔再屬稅務所繳納車船使用稅領取稅字牌
10 、車輛車主駕駛證隨駕駛證登記備案同辦理
『伍』 新加坡的車牌費大概是多少新幣有效期多長
現在普通車和高級車兩類擁車證價差越來越小,普通汽車14590新幣,約合人民幣7.5萬元,高級汽車14640新幣,約合人民幣7.6萬元。
在新加坡,購車之前必須先擁有擁車證。乘用車按排量被分為兩個級別:小於1.6L的A類汽車(普通汽車)和大於1.6L的B類汽車(高級汽車)。新加坡交通管理部門依照上一年的汽車總量,給出每月的拍賣擁車證數量(一般不超過總量的3%),普通車擁車證數量一般為高級車的兩倍。
每月分兩次拍賣,中標的最低價格將成為該次拍賣的擁車證價格。擁車證要在6個月內去注冊一輛新車,從注冊日起10年內有效,如果車的使用壽命超過10年,則還要拍賣一張擁車證。
(5)新加坡買車有哪些規定擴展閱讀:
新加坡沒有自己的汽車工業,汽車全都進口,這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政府的管理。新車一般有進口關稅(不論汽油車或柴油車,不論排量大小,9座以下均征31%關稅)、注冊費(約1000新幣)、額外注冊費(為減少購買率採取的措施,約為車價的150%)和保險費等。
如一輛1.6L排量的普通轎車,上路前需繳的系列費用(包括擁車證費)近10萬新幣,購一輛車等於車價的3倍多,相當於當地一套約100平方米工薪階層組屋的1/2價格。
『陸』 在新加坡買車
建議你換日系或者韓系的車……歐系的在新加坡真的很貴……但是不管是什麼系的,都比國內的價錢要貴……參考下BMW'535現在是30W新幣 一輛思鉑睿大概10W新幣 你自己算下就好了。不過這些車都是原裝進口的,排量大概在1.6跟1.8比較好
『柒』 請問一個辯論的問題
新加坡依法治國縱覽
新加坡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彈丸之邦,獨立以來僅有33年的歷史,卻已發展成為一個經濟騰飛、政治清廉、社會穩定、風尚良好的現代化國家。新加坡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固然有其諸多的條件和因素,但其中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強調法治,重視法制建設。
縱覽一: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嚴密的法網覆蓋了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
新加坡法律體系的第一個特點是完整。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前,屬英國殖民地,英國人走後,除了留給新加坡人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外,就是留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英國法體系。建國後,新加坡除繼續沿用英國法體系外,又根據新的條件,新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制定新的法律。僅1984年至1994年10年間就8次修改憲法,使憲法更具本國特色,更顯法律威力,並使憲法、國會法令與附屬法規、司法判例、法律慣例形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新加坡建國至今共制定現行法律400多種,法律調整的范圍非常廣泛。從政府權力、商業往來、交通規則、旅店管理,一直到公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無所不包,這一完整的法律體系像一張威力無比的恢恢法網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個特點是配套。從效力層次分,有憲法、法令和附屬法規;從法的淵源分,有成文法,也有判例法還有國際法規則。以環境保護法為例,新加坡環境發展部執行的法令和附屬法規�即政府條例或實施細則共42部,按調整的范圍不同,分為10類,每一類有一部國會法令和若幹部附屬條例,其中環境保護法令10部,附屬法規32部。再如交通運輸方面的法規,陸路運輸局現在執行46個有關牌照發放、道路使用、電子收費、路稅交納等方面的法令和附屬法規。新加坡政府部門有14個,每個部門的法規都成型配套。80多個法定機構都是依法成立,依法運作,嚴格執法的。第三個特點是操作性強。無論刑事法律、民事法律還是行政條例都針對性極強,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處非常嚴密,在新加坡任何企圖規避法律、鑽法律空子的行為幾乎都不可能。以購買小汽車為例,新加坡對私人購車實行總量控制,每個月控制在200台左右。而且實行《擁車證》制度,即欲買車的人士必須到陸路運輸局申買《擁車證》。《擁車證》費用根據車輛的豪華程度,大約在十幾萬至40萬新幣之間。領到《擁車證》並在規定的時間內才能購買車輛,買到車後再到陸路運輸局登記注冊、頒發牌照。這樣就杜絕了走私車輛和假車牌證。再如新加坡財政部屬下的公司商行注冊局,是專責公司商行注冊登記和管制的政府機構,員工僅90名,卻管理著15萬家公司和39萬家商行。注冊局執行的《公司法》厚厚的一大本,操作性極強。如根據公司法第174條,公司每年必須召開一次公司大會,常年大會的報告、年度效益報告和年度審計報告必須通過電腦網路輸入注冊局。如果在規定期間未開常年大會,未呈交有關報告,注冊局會通知該公司在一定時間內召開常年大會。逾期不開,注冊局就會發傳票,一旦傳上法庭,則要交罰款,還要交1000元新幣的控方費。一般在法庭開庭前有12周的時間,當事人可接受注冊局的罰款,召開公司大會,呈交報告,自行改過則可銷案。新加坡對無證經營、破產者經營、擅改公司地址、變更董事、資料不實或經營內容不合法的均罰款1000新幣或坐牢6個月,監管十分嚴格。
縱覽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嚴刑峻法,執法如山。良好的社會秩序是「治」出來的,是「罰」出來的。
新加坡是個法律規范滲透到國家、社會、家庭各個方面的法制國家,有「無事不立法,無處不執法,無人不知法」之說,法律已成為立國、治國、強國的重要支柱。在新加坡販賣或攜帶15克海洛因要被判處絞刑。在新加坡還保留著鞭刑,這是針對社會危害較大,像搶劫、強奸等,判刑又不足以懲戒的罪犯施行的,一鞭打下去皮開肉綻,三鞭下去,一個月起不了床,使人念之發抖,不敢鋌而走險。
新加坡嚴格執法「不開口子」,不講情面,不因人而異,不搞「下不為例」。每一次執法都是對國民的法制教育,使國民認識到違法必須追究,不敢以身試法。國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自覺遵紀守法,執行機關也就有能力、有條件對日趨減少的違法犯罪行為一一進行處罰,從而形成了自覺守法與嚴格執法的良性循環。
新加坡的行政處罰的罰款是很嚴厲的:
第一,罰款名目繁多,幾乎涉及所有公共領域。隨處可見罰款的告示牌。在公園里有「不準釣魚」;在影劇院有「不準吸煙」;馬路上有「不準亂過馬路」和各種「限制區」的告示牌,50米可見一個。此外,隨地吐痰、騎摩托車不戴安全帽、電梯內吸煙、損壞花木等不良行為,均要受到處罰,連上廁所不沖水也要被罰款。眾多的警示牌,時刻提醒著新加坡人和遊客做事要處處小心謹慎。
第二,罰款數額大。警示牌的旁邊都明碼「標價」。如亂丟垃圾、隨地吐痰、上廁所不沖水,均罰款1000新元�約合人民幣5000元;電梯或公共場所抽煙,罰款500新元;過馬路闖紅燈罰200新元。
第三,執行罰款嚴格。光有警示牌和標價,不具體嚴格執行,同樣無濟於事。新加坡政府對執行罰款給予高度重視。如駕車違章,執法者記上你的車牌號碼,然後通知你到指定的地點去交罰款。如果司機不按時去交罰款,就要被傳上法庭。又如,政府僱用專人到樓房的制高點用望遠鏡監測那些從樓上往下扔東西的人,或委託「的士」司機在路面監察亂扔垃圾的人,一旦抓住,除了要被罰款外,還要做3—4小時的勞役,被稱為「垃圾蟲」。在規定的時間里,這些「垃圾蟲」穿上特製的前後印有中英文「垃圾蟲」字樣的背心,拿上笤帚和清潔工具到公共場所清掃衛生。屆時,廣播電視、新聞報刊一齊曝光,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第四,先講後罰,講究步驟。在新加坡一個新的法規出台,總是先廣泛進行宣傳。如取締野狗運動、乞丐運動、滅蚊運動、清潔和綠化周運動、不亂倒垃圾運動,政府都是轟轟烈烈開展一場宣傳運動。宣傳期過後,再進入執行階段;執行初期,有違法者處罰從寬。過了過渡期,再有以身試法者,則嚴罰不貸。
新加坡的罰款措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實效。歸納起來有三點:一是有利於培養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二是使社會管理更富有效率,行政機關成為名副其實的執法機關;三是增加了國家收入。據統計,新加坡10年收到的罰金為9億多新元,1990年國庫收入罰金為1.67億新元。
新加坡政府認為,有法不執行,不如不立。新加坡所有的法,沒有一個不在嚴格執行。
縱覽三:高層領導率先垂範,帶頭執法、守法,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前總理李光耀本身就是學法律的著名律師出身。他深諳上樑不正下樑歪的道理。作為「一國之首」,李光耀擁有很大的權力,但他兩袖清風,秋毫無犯,他的汽車和住房都是自己掏錢買的。他力戒裙帶惡習,避免親友依仗他的權勢發財。他的三個弟弟,有的當律師,有的經商,沒有沾他任何光。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才華出眾,政績卓著,在新加坡舉國公認,在選舉中得到多數選民的認可,但李光耀執意不同意由其接自己的班。李光耀執政30多年,清正廉潔,有口皆碑。在位期間,他的政敵對他多有指責,但卻沒有一個敢說他以權謀私、貪污腐化。不僅如此,他對部下要求極嚴。鄭章遠系新加坡開國元勛,與李光耀同為新加坡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因貪污受賄50萬新元,被貪污調查局查出。面臨法律制裁,鄭自知法網難逃,選擇了自殺的道路。在新加坡,不管是本國公民還是外國公民違法,一樣受到處罰。1994年轟動全球的美國少年邁克·菲「塗鴉和破壞汽車案」,盡管柯林頓總統屢屢求情,申辯邁克·菲未成年,要求引渡美國法庭處理,但新加坡不受干擾,仍根據新加坡法律,判其坐牢6個月和鞭刑6鞭。由於柯林頓總統求情,最終還是打了4鞭子。由此可見,新加坡的法制是神聖的,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執行法律是公平、公正、嚴厲、嚴格的。
縱覽四:有一套嚴格的執法機制和嚴格的執法程序。
新加坡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目標和法律制度方面,二者都差不多,區別僅在於發達國家的法律機制是硬梆梆的,屬於法律硬性國家;發展中國家則往往是法律軟性國家,雖有法律而不嚴格執行。新加坡屬於法律硬性國家,在法律機制上,很少有彈性。這種硬性的法律機製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硬性的執法主體機制。新加坡14個政府部門57個法定機構,每個政府部門和法定機構都按照特定的部門法規、條例運作,分工明確,權責分明,很少交叉執法。如陸路交通局主要對車輛違法進行處罰,如使用假車牌,不按時交納路稅等。而交警總署主要是對人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再如人力部只管外籍勞工,而政府公務員則專由總理公署下的公共服務委員會管理。環境保護部則主管環境工程、污染防治、食品衛生防治、公共環境衛生和衛生防疫。而公園管理和城市綠化則專由國家公園局這一法定機構進行管理。
二是硬性的政府律師隊伍。所謂政府律師,即有律師資格並在政府各部門擔任法律顧問的人員。他們屬於政府公務員序列,只能拿政府公務員薪金為政府服務,不能到社會上辦案。據統計,新加坡共有政府律師200多名,被派駐政府各個部門和法定機構。其主要職責是:�1擔任政府部門法律顧問,參與政府決策;�2論證、解答政府部門提出的各種法律問題,提供法律咨詢意見;�3代理政府各部門辦理各種法律事務;�4受政府委託,擬定各種法律文件和各類規章;�5代理政府進行行政訴訟;�6代表政府檢控,可以發傳票傳喚當事人,出庭支持公訴。
三是硬性的多樣化的執法手段。在新加坡執法手段嚴格多樣,不僅僅是罰款。如為了緩解中央商業區車輛過密的矛盾,新加坡法律規定,凡交通繁忙時駛進中央商業區,必須坐滿4人,上自總理,下自庶民,一概如此。為此,幾個道口上都各有兩名女警察,專注觀察每輛小汽車上的人數,不滿4人者,並不當場攔車,而是記下車號,再書面通知車主按指定的時間交罰款,逾期一日,加罰一倍,再逾期則被控上法庭。新加坡法律還規定,如被罰款而交不出,就得以坐牢抵繳罰款。除了罰款、坐牢,還可以視法定情況庭外罰款銷案,嚴重者才施以鞭刑。
四是硬性的執法程序。新加坡的法律都比較完備、周密、明確、便於操作。《公司法》對公司設立的條件作了詳盡的規定,其中142條規定,公司自成立起必須在新加坡境內設立一個「注冊辦公場所」,要保證「所有通訊和通知可投寄到該場所」,而且規定,場所是公開的,對公眾開放時間每日不得少於三小時,辦公場所,一旦變更,必須向注冊機關報告。否則該公司管理人員將被判有罪,處以5000元以下的罰款。再如,新加坡實行駕駛員賞罰記分制度,一名司機如果在24個月內累積24分,將被令暫停駕駛3個月,得重新訓練和考試,才能駕駛。首次被令暫停駕駛期限是3個月,再次被令暫停駕駛的期限可長達3年。一般闖紅燈罰50元記6分,時速超速60公里,一次記24分,除吊銷執照外,還將被控上法庭判處罰款或坐牢。
縱覽五:有一套嚴密的法律監督體系及一支素質精良、實權在握的監督稽查隊伍。
新加坡的法律環環相扣,對易出問題的環節及行使權力的部門防範尤嚴。如財政部商業事務局1985年成立,有70位行政和專業官員,其中有27位高素質的專業人才負責調查工作,有11位副檢察司級的政府律師。該局專門處理有關觸犯公司法、證券法及貪污、欺詐、失信的「白領犯罪」案件。該局不僅有調查權,而且有法律授予的檢控權。又如新加坡對公司監管非常到位。公司法除了對董事資格、董事職責以及公司秘書有嚴格的規定外,還規定公司成立後三個月內必須設立審計師,審計師在該公司領薪,但對公司的財務報表的准確性、有無虛假情況負有監管職責,如發現問題必須報告管理層和公司商行注冊局。公司審計師免予受到誣告的起訴,受法律保護。公司法還規定財務報表必須保留7年。再如交通管理,其監督系統相當完備。新加坡有各種車輛68萬輛,但只有350位交警,主要靠電子化交通設備指揮交通,紅綠燈全部電子化,220處路口裝有電子監測儀。如果有車輛闖紅燈,監測儀會自動拍照,並迅速送去罰款單,逾期不 交,則法庭傳票接踵而至。現在新加坡在一些繁忙區段正試行電子自動收費系統,以經濟手段控制車輛的流向和流量。
新加坡監督體系健全還反映在其擁有一支素質精良的法紀監督稽查隊伍和遍及社會各階層的群眾性監控網路。新加坡有1萬名警察,9個警署,96個派出所;還有近萬個居民委員會,實行警民聯防;全國還設有199個預防犯罪委員會。
為防止公務人員孳生腐敗,新加坡於1952年設立貪污調查局,1963年至1991年先後六次修改《反貪污法》。法律賦予該局十分廣泛的權力,局長由總統任命,直屬總理辦公室,對總理負責。他們可以向任何人索取和了解有關情節和資料,被調查者如拒絕,則被罰款5000新元或坐牢1個月或兩者兼施;任何人如妨礙該局執行任務,也將被罰款5000新元。
最厲害的要數公積金制度,它是預防公職人員違犯法紀的殺手鐧。公積金制度是為公職人員購置住房、醫療及養老保險而設的,占職工收入的40%,其中用人單位出18%,個人出22%,逐月扣除,由國家統一管理。資歷越老,地位越高的人,公積金越多,高達幾十萬。因此,新加坡公職人員非常怕被開除公職,一旦被開除,則全部公積金被取消。
縱覽六:強化全社會法制意識,強調社會紀律,培養公民守法護法觀念,使法律成為公民生活准則。
新加坡政府和人民有個普遍的認識:要建立一個穩定的社會,必須事事有章可循,把整個關系,包括國家與民眾的關系,社團與社團的關系,個人與組織的關系,個人與個人的關系一律置於法律調整之中,建立一種法制的社會秩序,使社會經濟、政治活動中各個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行為都以法律形式來規范。新加坡人都有比較強烈的法制觀念,凡是發生對社會、經濟有影響的問題,政府就馬上制定法律和通過執法來解決。老百姓發生糾紛時,也是通過律師或司法途徑去解決。新加坡非常重視公民的法律意識的培養,從小學就設有法律課。對外來勞工也非常重視法律意識的培訓,凡來新加坡從事勞工的人,都發一本勞工手冊,告知他們在新加坡可以做什麼,禁止做什麼。
縱覽七:依法治國,貴在堅持。
這是新加坡依法治國取得成功的關鍵。「堅持」有兩層含義,一是持之以恆,幾十年如一日,常抓不懈,而不是靠搞幾次運動,抓幾次嚴打奏效的;二是指排除其他因素,特別是人情因素的干擾。無論是曾經帶領新加坡人民闖過30多年風風雨雨的前總理李光耀和現任總理,都有個極好的作風:做事情不做則已,一做就堅持到底,自始至終不放鬆,非做出成績不可,決不寬容觸犯法規者。交通部長超速行車也照罰,終於使罰款制度成為移風易俗的重要手段。新加坡人認為,壞習慣是很頑固的,不堅持矯正,就難以根除陋習。
縱覽八:從嚴治官,反貪保廉,取信於民。
貪污腐敗,素稱發展中國家之癌。以法治吏,建設人民信任的廉潔政府,是出現「新加坡奇跡」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成功經驗。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建立一套完整、具體、實用的法規,包括《公務員法》、《公務員行為准則》、《公務員紀律條例》、《財產申報法》、《防止貪污法》等。二是建立嚴格的選拔和錄用制度。新加坡公務員概念較廣,包括政務官�政治領袖、事務官�政府各部門任職的工作人員,這部分約6000—7000人和國營企事業雇員�這部分約幾十萬人,除政務官通過選舉擔任公職外,後兩類人員必須通過考試,擇優錄用。三是建立嚴格的財產申報制度。四是建立品德考核制度。政府每年發給工作人員一本日記本,作為個人品德記錄之用。
縱覽九:崇尚人生價值觀培養,以道德促法治,以官風促世風,兩個文明,同步發展。
新加坡唯一的資源是人力資源,而把人的潛能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必須有一個好的社會風氣,亦即一個好的世風。世風好,必須官風正。新加坡從「把當官的管住」入手抓官風建設,抓出了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如何以好官風帶動好民風呢?新加坡政府幾十年如一日,高度重視國家價值觀和家庭價值觀的培養,以道德促法治。國家五大價值觀是: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求同存異,協商共事;種族和諧,宗教寬容。五大家庭價值觀是:親愛關懷,互敬互重,孝順尊長,忠誠承諾,和諧溝通。從學校「好公民」教育到社會教育,乃至公務員培訓,都是新加坡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在新加坡無論是官是民,人人自律,奉公守法,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好官風帶動了好民風,好民風促成了好世風,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同步發展。
『捌』 新加坡的人基本開什麼車
新加坡自己沒有汽車工業,全都是外國車。
之前因為日本車便宜,日本的豐田、本田、馬自達都很多,一些便宜的中國車,奇瑞QQ和吉利也有人開。有錢的人就是開名車了,蘭博基尼、法拉利、保時捷都是經常見到。
作為在亞洲最富裕的國家,新加坡的人均收入超過5萬美金,是中國人均收入的8倍,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新加坡雖然繁榮發達,汽車普及率卻不高,全國汽車注 冊量不超過100萬台,大多數市民出行基本都是使用公交系統,開私車的主要是政府行政人員、私營企業者和醫生、律師等高收入群體。
新加坡人不喜歡私車主要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有著發達的「捷運系統」,完全可以滿足日常出行需要。新加坡全國只有幾百平方公里,但是公路網、快速公路 網、地鐵和地面公交非常發達,尤其是地鐵已經超過150公里,運營時間從早晨5點一直到凌晨一點,全國80%的人民步行十分鍾就能到達地鐵站。此外新加坡 城市規劃合理,學校、醫院、商場都和住宅區形成統一整體,市民不必長途跋涉就可以滿足各種需求,這也降低了對汽車的需求。
汽車門檻太高,是有錢人的奢侈品
導 致新加坡人不買車的第二個原因是在新加坡開車的代價實在太高。從1990年開始,新加坡施行擁車證拍賣制度,任何人在買車之前,首先需要通過競拍獲得 一張擁車證,而這個證件的代價可謂不菲,最近幾年已經暴漲到10萬新元,摺合四十多萬人民幣,而且有效期一般只有10年。後來上海的拍照拍賣就是跟著新加 坡學的。
但 是擁車證價格雖高,不過是阻止人們買車的第一道門檻。在享受有車生活之前,還需要繳納高昂的關稅、注冊費、附加註冊費、牌照費和燃油稅等等,這些費用 一般會遠遠超過汽車價格。在汽車使用時候,如果開車進入繁華商業區,還需要交納擁堵費,北京想施行的擁堵費的參考對象也是新加坡。同時,新加坡的交通法規 非常嚴格,駕駛人稍不注意就面臨罰款、扣分、甚至吊銷執照的待遇,所以很多人寧可坐公交,也不願意買車。除非,你真的很有錢。
此前日系是主流,現在歐風東漸
但 是即便新加坡種種限制,畢竟汽車保有量還是達到了百萬台級別。新加坡本身不生產汽車,全部車輛都是依靠進口。前些年,人們普遍喜歡買比較便宜的日本 車,包括卡羅拉、本田思域、凱美瑞等很受歡迎。但是最近幾年擁車證的價格急劇上升,很多人覺得買日本車不劃算,乾脆就買價格更高、也更豪華的歐洲車。
所 以現在的大街上就是一個豪車展覽會,賓士、寶馬、保時捷、瑪莎拉蒂等司空見慣,各種賽車、跑車、改裝車也是滾滾當道,反而以前占據市場絕對主力的日本 車的比例開始下滑。但是因為新車替代需要一個過程,目前大街上日本車還是占據多數,但是在每年增加的新車中,歐式豪華車已經占據了相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