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製糖業如何
A. 袖珍國家是哪個國家
所謂袖珍國家就是指國土面積狹小,面積在600平方千米以下的國家。亞洲一個、歐洲六個、非洲一個、大洋洲四個、北美洲三個。
馬爾地夫共和國:位於印度半島西南的印度洋上,是一個群島國家。全境由19組環礁、1200多個珊瑚島礁組成,其中有202個有人居住。陸地面積298平方千米。人口25萬。居民均為馬爾地夫族。漁業、旅遊業和海運業是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
摩納哥公國:位於歐洲西南部,東、西、北三面被法國包圍,南瀕地中海,面積1.95平方千米,其中約0.4平方千米為填海造陸所成。人口近3萬人。經濟主要依靠旅遊業及工商業。
列支敦斯登公國:位於中歐內陸,瑞士與奧地利之間。面積160平方千米。人口3.1萬。經濟以冶金、郵票業、旅遊業、小型精密儀器儀表、假齒及畜牧業等。屬於發達工業國家。
梵蒂岡城國:位於義大利羅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面積0.44平方千米,為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人口約1380人,常住人口僅540人,居民主要是義大利人。是世界天主教中心和特殊的政教合一的國家。主要經濟來源靠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特別是財產款項的銀行利息、宗教銀行盈利和向教皇贈送的貢獻以及教徒的捐贈等。
馬爾他共和國:位於地中海中部,有地中海心臟之稱。全境由五個島嶼組成,陸地面積316平方千米。人口37.4萬,主要為馬爾他人。旅遊業是國家外匯的主要來源,有各類星級旅館136座。工業主要有造船、修船、服裝、建材、紡織等。農作物有麥類、馬鈴薯、葡萄等。
安道爾公國:位於法國與西班牙之間。面積468平方千米。人口6.45萬,多為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外國移民。經濟以商業、旅遊業、畜牧業為主。
聖馬利諾共和國:位於亞平寧半島東北部,被包圍在義大利國土之中。面積61.19平方千米。人口2.55萬,主要為聖馬利諾人。發達的旅遊業是國內經濟的重要支柱,其每年收入占國內總產值的45%——50%,有大小旅館近800家,可接待遊客300——500萬人次。郵票及紀念幣出版發行聞名於世。
塞席爾共和國:位於非洲東面印度洋中,為群島國家。由115個島嶼組成,陸地面積455平方千米。人口7.64萬,主要是班圖人和克里奧爾人。經濟以農業、漁業為主,種植椰子、肉桂、香草、薄荷等。工業有小型加工、建築和食品等部門。旅遊業是經濟支柱。
諾魯共和國:位於太平洋中西部,是大洋洲唯一的只有一個島嶼的國家。陸地面積21.1平方千米,為世界上最小的島國。人口約1.06萬,以諾魯人為主。經濟以開采和出口磷酸鹽為主,年開采約200萬噸。農業僅限於種植熱帶水果、蔬菜和飼養家畜。
吐瓦魯:位於太平洋中南部,由9個環形小珊瑚島組成。其中8個為住人島。陸地面積共26平方千米。人口約9500人。幾乎無工業,農業也很落後,主要以家族為單位從事漁業和種植椰樹、芋頭、香蕉等。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位於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東部。由東列的拉塔克群島和西列的拉利克群島中共1225個大小礁島組成。面積181平方千米。人口5.8萬。經濟以種植業和捕魚業為主。農產品主要有椰子、薯類、香蕉等。椰干是主要出口產品。
帛琉共和國:位於太平洋加羅林群島的西端。由帛琉群島組成,包括巴伯爾圖阿普島、科羅爾群島等243個火山島和珊瑚礁。其中只有16個島有常住居民。陸地面積458平方千米。人口約1.72萬。經濟落後,主要靠美國援助。以農業、漁業、旅遊業為主。農產品有甘蔗、椰子、香蕉等。
巴貝多;位於小安的列斯群島最東端,為島國。面積431平方千米。人口26.46萬人,90%為非洲黑人後裔。旅遊業、製造業和農業為三大經濟支柱。遍植甘蔗,蔗糖出口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安地卡及巴布達:位於小安的列斯群島中背風群島東南部,為島國。由3個島嶼組成。陸地面積442平方千米。人口6.18萬人,絕大多數為非洲黑人的後裔。經濟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位於中的背風群島中部,為島國。陸地面積267平方千米。人口4.16萬人,絕大多數為黑人。經濟以製糖業為主。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格瑞那達:位於小安的列斯群島中向風群島最南端,為島國。陸地面積344平方千米。人口9.86萬人,80%為黑種人。經濟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出產肉豆蔻、香蕉等。
B. 想移民到熱帶國家(本人沒錢)大學剛畢業 在新加坡呆了一年 英語還可以
去加勒比還不如下南太平洋。我有朋友情況跟你相似,已經去了南太平洋的島國斐濟。辦起來也很方便。
斐濟是南太平洋島國中經濟實力較強、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斐濟重視發展民族經濟,促進投資和出口,逐步發展「高增長、低稅收、富有活力」的外向型經濟。製糖業、旅遊業和服裝加工業是其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斐濟土地肥沃,盛產甘蔗,因此又有「甜島」之稱。斐濟工業以榨糖為主,此外還包括服裝加工、黃金開采、漁產品加工、木材和椰子加工等。斐濟漁業資源豐富,盛產金槍魚。
從20世紀80年代起,斐濟政府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旅遊業。目前,旅遊收入約占斐濟國內生產總值的20%,是斐最大的外匯收入來源。斐濟全國約有4萬人在旅遊部門工作,占就業人數的15%。2004年,來斐濟觀光的外國遊客達50.7萬人次,旅遊收入近4.5億美元。斐濟地處大洋洲與南北美洲海空往來中心,是南太平洋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首都蘇瓦港是重要的國際海港,可泊萬噸輪。2009年人均GDP3464.35美元,世界排名101位。斐濟俯視圖【資源】森林覆蓋面積93.5萬公頃,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一半,有開采價值的約25萬公頃,出產優質硬木和松木。有2個金礦,還有少量銅、銀資源,鋁礬土、石油資源在勘探中。漁業資源豐富,盛產金槍魚。【工業】以榨糖為主,其次是服裝加工、黃金開采、漁產品加工、木材和椰子加工。2005年,斐蔗糖產量為29.2萬噸,2006年為30.7萬噸,2007年為24萬噸。【農業】可耕地面積約28.8萬公頃,主要產甘蔗、椰子、香蕉等。小麥全靠進口,大米能自給20%。近年來斐政府努力發展多種經營,推廣水稻種植。通貨膨脹率:1.9%
斐濟位於南太平洋中心、介於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是紐澳前往北美的必經之地,是由叄百多個周圍圍繞著環狀珊瑚礁、椰林搖曳的碧綠島嶼所構成的誘人度假島國。這里到處充滿南國海洋的塬始美感,近年由於觀光業的發展,海岸地區多已開發為現代化的休閑度假區,飯店、俱樂部與酒吧林立,全年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美食】斐濟人在飲食嗜好注重講究吃海產品,注重菜餚的豐盛。口味一般口味較重、喜油大,愛甜味。主食以米為主,也樂於品嘗面類食品。副食特別喜歡海龜肉、魚等海產品,也愛吃豬肉、雞等肉類;蔬菜喜歡芋頭、木薯、山葯、西紅柿、蔥頭等;調料愛用椰油、胡椒、姜、蔥等。製法對烤、炸、煎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中餐喜愛中國的京菜、魯菜、閩菜。菜譜很欣賞大拼盤、北京烤鴨、三彩大蝦、炸蠣黃、干焗雞塊、叉燒肉、生煎金華火腿、白妙響螺、荔枝肉、干燒魚等風味菜餚。水酒最愛飲「卡瓦酒」,也喜歡果汁、可可、咖啡等飲料。果品愛吃香蕉、椰子、菠蘿等水果、乾果最愛吃杏乾等。【購物】斐濟是自由港,故免稅店特別多,鑽石、珠寶、香水、銀器、水晶製品等世界一流商品皆可以免稅的價格購得.在有斐濟政府觀光局標記的免稅商店,旅客可安心的購買.。特色產品有手編的籃子、珊瑚、貝殼製品、木雕品、塔巴桌巾、印度沙麗、龜甲等。印度產的金銀製品色彩鮮艷作工精緻。
數千年前,最早遷徙到斐濟的是美拉尼西亞人。後來波利尼西亞人也來到斐濟定居。1643年荷蘭航海者阿貝爾塔斯曼航行至此,是最先發現斐濟的歐洲人(亦有西班牙航海者在塔斯曼前來到斐濟之說)。1774年英國探險者庫克發現了斐濟的一些島嶼。1840年美國遠征探險隊司令威爾克斯航行到斐濟。19世紀,商人、衛理公會教徒、傳教士,潛逃的澳大利亞囚犯來到斐濟定居。1871年酋長卡考鮑控制了斐濟大部分地區,結束各種各樣的部族沖突。他在鄰國湯加的國王圖普一世的幫助下,一度贏得了斐濟的和平.1874年10月10日,斐濟淪為英國的領地,此後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1970年10月10日它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斐濟到處充滿海洋的原始美感,近年由於觀光業的發展,海岸地區多已開發為現代化的休閑度假區,飯店、俱樂部與酒吧林立。1997年9月30日,恢復英聯邦成員資格。1998年7月27日實施新憲法,改國名為「斐濟群島共和國」。
C. 中國最好的白糖產自哪裡
中國最好的白糖應該是產自廣西地區,因為只有廣西省才是白糖的主產區
D. 鋼珠糖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冰糖古稱「糖霜」,是砂糖經過再溶、清凈、重結晶後形成的,在中國已有1200多年食用史。蘇東坡曾有詩雲「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據史書記載,冰糖的發明者是唐朝的鄒和尚。¤「糖」僧鄒和尚世界上第一部關於糖的專著,是宋代四川遂寧人王灼寫的《糖霜譜》,開卷第一篇,就記述了唐大歷年間(766—779)鄒和尚創製糖霜的軼事。鄒和尚雲游四方,醉心於當時國內外各種「高科技」,尤其留意從印度等地傳來的製糖技術。他行至四川遂寧時,見當地山清水秀、遍地蔗田,便在傘山(今通泉山)結廬而居,建起了「製糖實驗室」。當時遂寧只能靠曝曬獲取純度較低的砂糖,經過多次實驗後,鄒和尚創造出一套包括甑蒸、釜熬、煎蒸、灌瓮和取霜等程序在內的窨製糖霜技術。遂寧因此成為全國最早生產糖霜的地方,其糖霜因色香味俱佳而被列為貢品。至宋代,遂寧已名列全國五大產糖中心之首。當地人為感謝鄒和尚,便把他的畫像供奉起來,稱其為糖坊祖師爺。¤南甘蔗北甜菜人類最早從鮮果、蜂蜜中攝取甜味食物,後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甘蔗和甜菜也是目前最常用的製糖原料。甘蔗是我國主要製糖原料,一般種植一次可收割三次,三年後便須挖去宿根、重新種植。甘蔗主要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寒冷地區不能種蔗製糖。直到18世紀末,甜菜作為新的製糖原料被發現後,才大大推動了製糖業的發展,並直接導致了製糖業的機械化。我國甘蔗製糖業主要分布在兩廣、四川、雲南、福建、海南、台灣等南方地區,甜菜製糖業則集中於新疆、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北方地區,全國甘蔗糖與甜菜糖的產量之比約為四比一。(冰糖用途廣泛,除可直接食用外,還可用於食品甜味劑、浸漬酒類和滋補佐葯等,能清痰去火、潤肺止咳,具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E. 新加坡為了預防居民得糖尿病採取了什麼措施
新加坡為了預防居民得上糖尿病,進行的措施是比較多的,主要有三個措施值得一提,這三個措施分別是管控產糖量、提高醫療衛生水平以及要求國民定期體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患上糖尿病概率最低的一個國家就是我們熟知的新加坡,新加坡為了預防自己的國民患上糖尿病,做了很多措施!
最後一個措施,也是最動人心的一個措施,那就是要求國民每年都要進行體檢,新加坡的福利措施事比較多的,而體檢就是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一種,因為公民每年都能夠在新加坡的公立醫院進行免費的體檢,目的就是為了核查公民是否出現了什麼身體疾病!
F. 在經濟上瓜德羅普是怎樣的
瓜德羅普(法國的海外省),位於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島中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加勒比海,西北為瓜德羅普海峽,南是多米尼加海峽。屬熱帶雨林氣候。以製糖、釀酒、食品和加工業等為主。以農業、旅遊業、輕工業和服務業為主。其發展主要依靠法國援助。1989年遭風災後,法國提供20億法郎幫助重建經濟。到90年代初,瓜經濟得到恢復並有新的發展。
國內生產總值(1997年估計):37億美元。其中農業佔15%,工業佔17%,服務業佔6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97年估計):9000美元。貨幣名稱:法國法郎、歐元。特點是農業部門增長緩慢,工業部門處於萌芽狀態,旅遊業正在發展,公共服務部門高度發達。經濟基本上靠官員的薪金和法國信貸的支持,法國信貸是撥款和贈款形式的援助。旅遊業是主要的外匯來源。農業和工業香蕉和甘蔗是主要的經濟作物;也種植咖啡、香子蘭和可可。香蕉種植園在1960年代受到接連發生的颶風的摧毀,後又再種植了更有收益的樹木。栽種新鮮蔬菜、椰子、鳳梨、酸橙、芒果、鮮花和咖啡的重要性日益增長。茄子和鮮花主要外銷。為數不多的捕魚量多供出口。在皮特爾角城附近的賈里開發了一個工業區和一個自由港。工業主要是加工農產品,特別是製糖業和蘭姆酒製造業。瓜德羅普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旅遊業是重要的經濟部門,就業人員占就業總人數的9%。1998年起超過製糖業,成為第一產業。1998年接待旅遊者69.3萬人次,旅遊收入達4.58億美元。1998年有旅館168家,8371間客房。
G. 新加坡肉類批發屬於批發零售業嗎
不屬於。
新加坡肉類批發屬於食品行業!說的農副產品行業也行,說是肉內行業也可以!
新加坡食品工業是指以農副產品為原料通過物理加工或利用酵母發酵的方法製造食品的工業生產部門。其原料主要是農、林、牧、漁及副業部門生產的初級產品。
按照我國1984年12月制定的分類目錄,它的總稱為食品、飲料和煙草製造業,在它的下面劃分四大行業:食品製造業,包括糧食加工業,植物油加工業,糕點、糖果製造業,製糖業,屠宰及肉類加工。
H. 新加坡吃糖也要上稅!新加坡此舉何影響
新加坡之所以會制定吃糖也要上稅的政策是因為他們國家的糖尿病患者實在是太多了,為了控制這種情況,減少公眾吃糖的量,所以才制定了這一奇葩政策。但是這一政策如果頒布的話將會對製糖業,以及相關的飲料行業,包裝行業等一系列有關於含糖商品的市場產生沖擊。
政府如此重視控糖,除了新加坡糖尿病患病率高的原因以外,還因為糖尿病會引發各類慢性並發症,包括心臟病、截肢等。新加坡29.9%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同時,新加坡還是全球下肢截肢率最高的國家。
I. 製糖業屬於什麼行業
製糖業是食品行業的基礎工業,又是造紙、化工、發酵、醫葯、建材、傢具等多種產品的原料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製糖工業是一門傳統的農產品加工工業,屬於輕化工業的范疇。
製糖工業是高度機械化、連續化的現代化生產工業,它的生產品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食糖。它的生產過程幾乎包括了所有主要的化工單元,是具有綜合化工單元生產過程的食品生產企業,而它的生產規模卻是其它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無法與之相比的,糖廠每天生產用的原料、材料以及產品與副產品都是以千噸計算的。
國內發展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糖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促進行業結構調整,保障食糖市場有效供給,增加糖料主產區農民收入起到積極的作用。數據顯示,五年時間,食糖總產量5881萬噸,比「十五」期間增加1429萬噸,增長32%;食糖消費「十一五」期間達到6439萬噸,比「十五」期間增加1546萬噸,增長31.6%。
「十一五」期間我國食糖凈進口為568萬噸,比上五年增加99萬噸。從銷售收入來看,「十一五」期間,行業市場規模呈波動上升趨勢,整體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行業銷售額達到663.63億元,同比增長27.57%。
J. 郭鶴年怎樣擔綱糖業成為糖業霸主
郭鶴年的祖籍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他的父親郭欽鑒於1909年出洋謀生,來到馬來西亞。先是當店員,後來自己開了家咖啡館,成了家。郭欽鑒的哥哥郭欽暖也在南洋,兄弟倆經過數年努力,共同創辦了以經營大米、大豆和糖為主的東升有限公司,家境日臻富裕。
郭鶴年是郭欽鑒的幼子,上面有兩個哥哥。他們的童年是幸福的,家境優裕,嚴父慈母,弟兄3個在新山市一家英文學校讀書。郭鶴年自幼聰明過人,而且非常好學。從英文學校畢業以後,他考入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在求學期間,他刻苦發奮,博覽群書,學習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他在這兒還認識了一位對政治頗為熱衷的同學,即是日後成為「新加坡強人」的李光耀。
1945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入侵東南亞。馬來西亞也被日軍佔領,並實行軍管。郭欽鑒公司的大米生意被迫停止。禍不單行,不久,與郭欽鑒共同管理公司的侄兒郭鶴青又被日本憲兵扣押。公司只好關門,郭鶴年也被迫中途輟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郭欽鑒重整河山,再次開張。東升有限公司不僅恢復了生意,而且,由於他們的精心經營,市場不斷擴大,發展得很快。然而,好景不長,郭欽鑒本來身體就欠佳,又因多年創業操勞過度,終於一病不起,於1948年病故。
父親去世前不久,郭鶴年在新加坡獨自創辦了從事航運業的利克務公司。由於父親的病故,他只好又回到馬來西亞。
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女士受過高等教育,是個識大體也很有眼光的聰慧女性,她不希望因為丈夫的死,使郭氏家族的事業分崩離析,建議郭鶴年與他的哥哥以及堂兄弟們互相幫助,大家擰成一股繩,聯手重新創業。成功之後,郭鶴年說:「母親對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勞,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格,也是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人。」
郭氏兄弟遵照母親的意見,集中了各自所得的遺產,並邀請堂兄弟們來共同商量,各人入股,於1949年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鶴年當時雖然才25歲,但他精明強干,博學多才,眾兄弟一致推舉他為公司的董事長。這樣,年紀輕輕的他便挑起了重擔,繼承父輩開創的基業,繼續經營大米、麵粉、豆類和糖。
與此同時,郭鶴年在新加坡創辦的利克務公司的業務也正常進行,而且越做越好,日漸紅火。1955年,郭鶴年將該公司改成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他同時兼管。
身居要職的郭鶴年深知自己的擔子重,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要進一步發展事業,還必須拓寬眼界。為此,他專程去英國做市場調查,並學習商務知識。
在倫敦,郭鶴年對英國人優秀的經營管理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認真的學習和調查研究,他發現了糖業的潛在能力。於是,他把精力集中起來,專門地對糖業的經營做了深入的調查,對糖業的貿易狀況有了更明確的認識。當時,馬來西亞人食用糖的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本國製糖業極為落後。郭鶴年決心抓住這個機會,大刀闊斧地干一番。
歐洲之行不僅大大地豐富了郭鶴年的商業知識,更重要的是給了他一個清醒的提示。1955年回國後,除了經營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外,他又在新山市創辦了明因私人有限公司,經營進出口貿易。50年代後期,郭鶴年開始著手致力於糖業經營。
1955年,郭鶴年回到馬來亞,他在柔佛新山成立民天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商品貿易的生意。
通過民天有限公司和原本已成立的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同時應用在倫敦學到的現代商業管理經驗,郭鶴年大膽地改變營業方針,開始設法從泰國大量輸入白米,分銷至新加坡、柔佛及馬來亞各大城小鎮。這也是郭鶴年家族事業的重要轉折點,也是該家族跨國化企業的牛刀初試。很快,郭鶴年在馬來亞生意場上建立起知名度和信譽。同行都知道,新山郭家那個從英國回來的「羅拔」(Robert Knob)長袖善舞,不可小覷。
郭鶴年堂兄郭鶴堯在談到郭氏發跡時指出:「郭氏集團能夠今日在本地及國際上大展拳腳、一帆風順,主要是郭鶴年的眼光及工商業才華造成的!」
郭鶴堯繼而稱:郭氏兄弟集團的真正盈利並不是來自米業,而是靠「工業」;首先是靠煉「糖」工業,而且郭氏兄弟集團的真正發跡期,前後只不過30年!
作為兄長評價堂弟的業績,如非心悅誠服,郭鶴堯要說出這樣的話是不容易的:「我應該很公平地指出,過去30年來,鶴年對工商業的許多准確分析、判斷和決定,造就了郭氏兄弟集團今日的局面。」
1957年馬來亞宣告獨立。為了改變單一制的殖民地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多元化,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馬來亞聯邦以及稍後的馬來西亞政府(新加坡獨立後易名)基本上沿襲了英國統治時期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1957年的「獨立憲法」默許非馬來人在經濟領域的活動自由,不受人為或法律上的干涉。從馬來亞1957年獨立後到1969,年「5·13」事件這段時間,被人稱為「馬來人的政治力量與華人的經濟力量相結合的時期」。
馬來西亞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相對穩定,為華人經濟發展,尤其是向現代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們在50年代初期從經營錫礦業、橡膠業以及商業所積累的資金,開始向工業製造業、建築業、地產業、製糖業、金融業、航運業和旅遊業等領域發展。在這遍地是金、充滿機會的年代,不少馬來西亞華人把握住快半拍商法,譜寫了一篇篇多姿多彩的傳奇故事。
就在郭鶴年在經營民天和郭氏兄弟公司的時候,發現糖價不斷飈升,幾乎使得每個經營白糖的經營者,都賺得盆滿缽滿。
一經了解,當時的食糖供應命脈,掌握在外國商家手裡,主要依賴進口。食糖的價格一度漲得怨聲載道,一磅樹膠的價格竟然不敵一磅食糖的價錢。
郭鶴年在英倫學習、考察期間發現食糖交易和期貨交易大有可為,心弦為之一動。
就在這一時刻,一位同郭鶴年有著廣泛業務往來的日本商人找到他:「郭先生,煉糖業在馬來亞很有發展前途,咱們聯手一起干吧。」
這個提議,令郭鶴年怦然心動。
因為馬來亞地處亞熱帶,具有種植甘蔗的優越條件。只不過沒有自己的煉糖廠,不得不依賴進口而受制於人。
因為此際首相東古·拉赫曼領導的政府擬訂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大力發展國內的工業。在這項計劃下,凡是被列入新興工業的領域,均可獲得極大的獎勵,其中包括免稅優惠措施。
與此同時,曾一度控制東南亞糖業市場的黃仲涵家族已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逐步淡出這個領域,真空地帶誰來填補?
於是,郭鶴年決定投資煉糖業。
但是,不要忘記,郭鶴年雖說20餘歲就執掌家族經營的帥印,雖然他比家族其他成員見多識廣,讀過書,留過洋。華人家族畢竟有長幼尊卑的傳統,而且郭家人多想法也不少;更重要的當時郭鶴年雖具備大手筆運作的籌劃,但畢竟還沒有拿出響當當的傑作來。
因此,他對煉糖業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並同日本商家進行冗長的談判,一個揭開郭家事業發展新篇章的主意就在心底拍板。
在郭氏家族董事會上,郭鶴年向家族成員端出他的全盤計劃:將全部身家財產投資到「煉糖工業」上。
郭鶴堯是參加此次會議的成員之一。他在接受新加坡名記者馮仲漢的采訪時是這樣說的:
「我們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贊同鶴年的主張。當然大家都明白,那次的投資也是一個冒險,萬一失敗的話,所有郭氏家族累積了幾十年的財產都會全部化為烏有。」
而另一種說法則是:郭鶴年話音剛落,就出現贊成派和反對派,而且勢均力敵。
贊成者認為,鶴年計劃縝密可行,跟著他走沒錯。更重要的是眼下大馬商機難得,如不加以把握,郭氏家族難有出頭日。
反對者則言之鑿鑿:投資煉糖業在大馬史無先例,如今把全部身家都押在這上面,風險太大,這無異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萬一砸了就「玩完」。
郭鶴年條分縷析,侃侃而談:
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這些年來糖價一直飈升,而食糖供應的鑰匙掌握在外國商家手裡。如今大馬政府鼓勵國內企業界發展民族工業,並予以優惠,這種千載難逢的機遇,不迅速捕捉,可能轉瞬即逝。
所有身家押在煉糖業,正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兵法與商法同理,假如別人搶先從事煉糖業,我們隨後跟進,即使沒有風險,其利潤必然大打折扣。
我們現在不是要求穩,小打小鬧;我們要開創一個新世界。
郭鶴年不是滔滔不絕的演說家,然而他陳說煉糖業前景、風險結論有理有據,條條是道,極具說服力。
原來持肯定態度的家族成員更加放心,持有異議者也舉手錶決,全盤同意郭鶴年的決策,傾盡全力發展製糖業。
於是,馬來亞第一家白糖提煉廠在1961年誕生了。
這便是建於馬來亞檳城北賴的馬來亞製糖廠。它是郭鶴年家族與馬來亞聯邦土地發展局、三井物產和日新製糖公司合資創辦的。
郭氏家族為此注資60多萬馬幣。用郭鶴堯的話來說:當時這個數字對很多大財團來說根本就算不了什麼,可是對當時的郭氏家族,就非同小可了!我們當時只是一家米商。一家稍具規模的雜貨鋪而已。
觀察家認為,創辦製糖廠是郭鶴年家族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分水嶺便是建廠前後。在興辦製糖廠之前,屬於郭氏蟄伏時期。而當他毅然興辦製糖廠並付諸實施,則是他朝著現代企業邁進的重要關頭,為他日後糖王的企業帝國奠定了基礎。
當第一批白晶晶的蔗糖從北賴製糖廠的流水線嘩嘩流出,郭鶴年隨手將一把糖放進杯子里,沖進一杯水,微微地呷了一口。這時,他心裡的感覺就跟口裡的味道一樣——甜極了。從此,郭鶴年確立了在世界食糖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此後的一兩年間,郭鶴年在東南亞各地的食糖貿易異常活躍,常有大手筆表現。他向中美洲的古巴購糖,然後轉手賣給印尼;從泰國買入原糖,經過製糖提煉後通過有關渠道倒賣給中國。他低進高出,左右逢源,賺得盆缽皆滿。
這時,郭氏家族原來對投資糖廠持有不同看法的成員,都慶幸沒有堅持自己的看法,慶幸遵從鶴年的決策,郭氏家族事業才能開辟出一條致富新路。
60年代的整整10年,是郭鶴年全力投入食糖生意的10年。
馬來西亞在傳統上是一個以錫礦和樹膠立國的國家,至於食糖,一向是依靠進口,因為一無種植甘蔗的基地,二無煉糖廠,因此,食糖的供應權都控制在外國商家的手中。
郭鶴年投資搞煉糖廠,可以自己提煉白糖,然而仍需從國外進口原糖,仍然受到外國商家的控制。
要想在糖業上進一步發展,必須跨越這個障礙,自己生產原糖,郭鶴年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
況且,馬來西亞本身並非沒有種植甘蔗的條件,只是因為獨立前殖民統治下經濟畸形發展,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必須建立自己的種植基地,這個地方必須有大片的荒地待開墾,土地的價格又不太貴。
郭鶴年的目光落在馬來半島最北端一個不起眼的小州上。英國人統治時把它叫做「Perlis」,譯音過來就是玻璃市,這「市」字經常給人誤解,其實它並無市鎮的意思。玻璃市州是全國最小的州,面積為795平方公里。它毗鄰泰國,人煙稀少,經濟不發達,有大片的森林地待開發,這是郭鶴年建立他的種植基地的理想地點。
1973年正是世界市場上白糖價格飛漲的時候。蔗園這個時候開始收獲,無疑給郭鶴年的生意注入了一支興奮劑。
在邊建種植基地的同時,郭鶴年一邊在世界糖業市場呼風喚雨,屢有上乘表演。
1970年,世界食糖市場醞釀著一場風暴。很多人看到的是歌舞昇平的日子,以為糖價還是像以前那樣小幅的波動,不以為意。而郭鶴年就像一隻有著一雙銳利眼睛的鷹隼,看到糖市上漲的先兆。
於是,他將在倫敦學到的期貨交易的方法運用於實踐中。他搶在世界糖價上漲之前,收購了大批原糖,並投巨資於白糖期貨交易。隨著糖價的上漲,人們發現「羅拔·郭」手中擁有大量的食糖。
據說,僅此一役,就為郭鶴年賺得600萬馬元的入項,令國際食糖交易市場的資深人士刮目相看。
到了1971年,郭鶴年家族已控制了大馬來西亞(東、西馬)原糖進口的80%。
1972年3月30日,郭鶴年領銜的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主要交易板掛牌上市。
1973年,郭鶴年的「糖王」地位得到真正的確認。他不但擁有自己的煉糖廠,而且有自己可靠的原料基地。
說來也巧,1973年正是世界糖市好價錢的時節,源源的甘蔗送到煉糖廠,然後變成白色的食糖,變成一捆捆馬幣、美元。
玻璃市種植園的收獲的意義,還不在於為郭鶴年賺得盆滿缽滿。同時,它還有另一層的意義:以前從未大面積種植甘蔗的馬來西亞,其食糖供應已經自給自足。
擁有自己的蔗糖種植基地和煉糖廠,郭鶴年在糖業界的發言權更大了。他成為倫敦糖業聯合會的會員,同美國、古巴等國的糖商和機構也關系密切,往來頻繁。他的名字,不僅為馬來西亞和東南亞商界和糖業界人士所熟悉,就是在國際糖業經濟中也是大名鼎鼎的金字招牌。
70年代初期,郭鶴年不僅控制了馬來西亞、新加坡80%的糖業市場,還把他的產糖業務擴展到印尼、泰國、菲律賓乃至中國等國家。
1979年9月,在印尼蘇門答臘的楠榜舉行了郭鶴年集團所屬的石頭山種植園的開業典禮。人們注意到,印尼總統蘇哈托出席了這一典禮,並手持金剪刀為之剪綵。
郭鶴年在糖業界呼風喚雨、氣勢如虹可見一斑。
玻璃市種植園是郭鶴年「初戀」的一個重要結晶。這個寧馨兒,使郭鶴年在商界首度加冠晉冕。
1976年,郭鶴年通過玻璃市種植園有限公司發動了一場倒置收購行動,從而使馬來西亞製糖廠成為玻璃市種植園有限公司的一家子公司。這樣,玻璃市種植園有限公司就成為郭鶴年以糖業為主的商業艦隊,其經營項目包括糖的生產、提煉以及銷售等各個領域。
六七十年代,無疑是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糖業貿易的黃金時代。在這20年間,郭鶴年集團控制了馬來西亞食糖市場份額的80%以上。
倫敦同業界估計,郭氏兄弟集團在全盛時期頻頻出擊,風頭強勁,在國際市場1600萬噸食糖的交易中,該集團無論是現貨交易還是買賣期貨,乃至充作中間人抽取傭金,都能游刃有餘,立於不敗之地,並有效地控制了150萬噸食糖的交易量。
有人甚至驚嘆:糖業天下,郭氏幾乎佔了一成。
於是,「大馬糖王」、「亞洲糖王」的封號,自然非他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