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如何
『壹』 男朋友在成飛工作4年做鉗工,現在要去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工作,一個月1500管住,還有餐補和交通補
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一是國外,二是公司也挺好,所以對增加見識、增加能力是挺好的。雖然待遇不是很吸引人,但是在一個好的平台,未來前景一定比待在小地方強。但是因為是你男朋友,如果他去新加坡的話,你最好能夠跟他一起去那邊工作。
『貳』 男朋友在成飛工作4年做鉗工,現在要去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工作,一個月1500管住,還有餐補和交通補
你這是少打了一個零吧,不論是人民幣還是什麼貨幣,1500在新加坡想活著都很難,當地物價可是不便宜啊
『叄』 在民航公司工作好嗎 待遇如何!!
但不容易進一般大城市毫無技術職稱的工人以及學校畢業的學徒2000元薪水左右,
在上海和廣州如果你是專科的話估計底薪是2500左右,中專技校2000(根據上航東航starco中貨航和白雲等)深圳和海南還要高一些
『肆』 我國直升機的發展如何
直-5是我國製造的第一種多用途直升機,也是新中國直升機科研應用的開端。
研製初期代號「旋風25」,原型為蘇聯米-4直升機。
1958年2月,哈爾濱飛機工業公司按照蘇聯提供的全套圖紙資料開始仿製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試飛,1959年初由國家鑒定委員會正式驗收,投入批量生產。1963年9月21日航定委同意直-5直升機優質過關,批準定型投產;其動力裝置活塞-7於同年12月25日優質過關,投入批生產。共生產了545架。
直-5可用於物資、人員輸送、救生、邊境巡邏。1980年停產。
直-6是在直-5基礎上改型設計的以空降為主的多用途直升機,1969年12月15日首飛,共生產了15架,未能正式投產。
60年代中期,我國在研製輕型和中型直升機產品的同時,也開始考慮獨自研製能裝載1個加強排兵力的重型直升機產品。根據部隊提出的需求,1969年,中國航空研究院決定由新組建的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承擔重型直升機的設計任務,直升機的編號為直-7。1970年3月,直-7研製工作開始,承擔研製的有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等5個研究所、2個工廠。
直-7的研製方案是:裝2台渦軸5甲發動機,採用6片旋翼;除重新設計槳轂和減速器外,其他盡量採用直-5和直-6的零部件。直-7設計為最大起飛重14400千克,有效商載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350千米,實用升限6000米。
1971年直-7開始進行機體和部件的靜力試驗及調試。其間,領導機關曾決定將直-7作為艦載直升機的試驗機,197l年9月,直-7改艦載的工作停止,繼續作為普通直升機研製。
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並已裝配成兩架機體,配套生產的成品已到貨90%。1979年,直-7重型直升機完成了全機靜力試驗。
然而,1979年6月28日,國家決定直-7重型直升機研製工作停止。其原因是由於國家財力有限,不可能同時投資研製兩種重型直升機,為了全力確保由江西景德鎮直升機廠承擔研製直-8型直升機項目,直-7直升機只得為直-8讓路,從而宣告了直-7重型直升機的夭折。盡管直-7項目下馬了,但直-7研製的許多成果為後來成功研製出最大起飛重量達13噸的直-8重型直升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於20世紀70年代末購進了14架法國航宇工業公司研製的SA321「超黃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機,交由海軍航空兵部隊使用。該機型在法國於1966年開始交付使用,裝備後成為我國第一代艦載機。隨後,我國開始在「超黃蜂」的基礎上仿製直-8。
直-8的研究工作由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與昌河飛機工業公司共同執行。總體的規劃是以直-8艦載反潛型為突破口,進行引進仿製,隨後進而改進研製直-8陸軍型,從而逐步提高我國大中型直升機科研、生產和裝備的水平。1976年研製工作開始,首架原型機於1985年12月首飛,1989年11月通過國家技術鑒定,1994年12月設計定型。1989年,首架生產型直-8於交付海軍航空兵使用。直-8曾經被看作中國陸航、海航的一大飛躍,因為這是我國第一種國產大中型多用途直升機。不想在2002年前的漫長歲月里,直-8生產量很低,不超過20架。
直-8採用了常規的直升機總體布局,單旋翼帶尾槳。旋翼為6片矩形膠接全金屬槳葉,槳轂鉸接式,裝有揮舞鉸、軸向鉸和帶液壓減震的擺向鉸。位於尾翼頂端的尾槳共5片。為適應水上用途,採用船形機身,水密艙,兩側有固定水陸兩用短翼浮筒,可以進行水上起降。在陸上採用不可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
直-8可載運27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此時航程700千米,最大載重情況下可載運39人;也可以載運1輛BJ-22吉普及有關人員;或裝載3000千克貨物飛行500千米,或外掛運送5000千克貨物到50千米外的目標區域,然後返回原地。用於救護時直-8艙內可載15名傷病員及擔架,以及1名醫護人員。執行搜索救援時,機上可裝備1台液壓救生絞車和2隻救生艇,在陸地和海上執行救援任務。
實際上我國仿製直-8的目的不在於陸基使用,而是為獲得一種可靠的艦載直升機。因此直-8很快發展了艦載型號。直-8可裝備吊放聲納、搜索雷達,可採用的武器包括魚雷或導彈等。執行掃雷任務時,可拖曳1個掃雷具,在距基地92千米的水域以46千米的時速掃雷2小時。布雷作戰時可攜帶8枚250千克的水雷。
直-8還可用於人員運輸、地質勘探、航空測繪、建築施工、森林防火、邊防巡邏、通訊聯絡指揮等民用用途。直-8曾順利執行過搶險救災和科研試飛等任務,1993年首飛西沙成功。
直-9多用途直升機是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引進法國專利、研製生產的。用於人員運輸、近海支援、海上救護、空中攝影、海上巡邏、魚群觀測、護林防火等,並可作為艦載機使用。軍事用途包括偵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護、反潛、偵察校炮及通訊.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三機部以技貿結合形式,引進法國SA365「海豚」型直升機的生產專有權合同。具體由哈飛負責,1982年完成了首架機的裝配。同年2月6日,直-96013號機在首都機場進行試飛表演,解放軍總部及各軍兵種、各部委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前往觀看。9月21日,2架直-9首次交付中國民航廣州管理局投入使用。後經哈飛長期努力,發展出多個型別,包括基型直-9,最初的專利生產型,至1990年底與法國協議簽訂的50架已全部生產完畢,其中28架為基型直-9;另外還有20架為直-9A,直-9後繼續生產型,相當於SA365N2;隨後哈飛生產了2架直-9A-100,初步嘗試了直-9生產的國產化。1993年9月,哈飛又與法方簽約生產直-9過渡型22架,另外哈飛還生產了8架直-9民用型。
1988年5月,直-9國產化總指揮部與有關部門簽訂了承包合同,其中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是總承包單位,用了3年多時間和其他90餘家廠所協力攻關,於1992年1月16日成功完成了國產化直-9(國產化率達到71.9%)的首飛。此後直-9的生產全面轉向國產型直-9,該型號定名直-9B。
根據解放軍陸軍和海軍航空兵的需要,直-9又衍生出幾種軍用改進型:直-9A(國產化型)、直-9B(駐港部隊)、直-9通訊型、直-9炮兵校射型、直-9電子干擾型、直-9C艦載型、直-9W反坦克型,直-9G。直-9G是W型的出口型,電子設備有所不同。
直-9C艦載型實際上是以直-9為基礎改進的,和法國「海豚」的艦載型「黑豹」無太大關系。1987年12月2日,為海軍改裝的直-9C艦載直升機首飛成功。12月24日在艦上順利降落,採用中國直升機設計所研製的快速著艦系留裝置。定型後的C型加裝了機頭雷達,可掛載2枚「魚-7」魚雷執行反潛任務。
直10計劃主要由哈爾濱飛機製造總公司負責,於1992年責成全國40餘家相關院所立項開發,為陸軍「九五」計劃重點攻關項目。
WZ-10為發展自Z-9B的中型專用武裝直升機,全機凈重約5,543千克。其主要任務為樹梢高度戰場遮斷,消滅包括敵地面固定和機動的有生力量,並兼具一定的空戰能力。WZ-10未來配合設有頂置瞄具的Z-11輕型直升機取得目標,可完全在接敵隱蔽處發動進攻,故戰場生存能力極強。該機除部份光電瞄準系統可見於WZ-9外,更配有FLIR,因此具有有限復雜天氣和夜間作戰的能力。
Z-11是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與昌河飛機工業公司共同研製的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直升機,是我國直升機行業從專利生產、測繪仿製走向自行設計的第一個機種。該機1989年批准立項,1992年進入全面研製,1994年12月實現首飛,1997年開始交付使用。Z-11主要用於教練、通訊、救護、偵察、護林和旅遊等。
哈飛與法國歐洲直升機公司、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三國四方按照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原則聯合開發研製了EC120直升機。單發5座多用途輕型EC120B「蜂鳥」直升機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1.5噸級直升機之一。在同級別直升機中,「蜂鳥」具有更先進的性能,大量採用世界先進技術,是一種簡單、高效、維護性好、易於操縱、乘坐舒適且成本低廉的直升機。
EC120直升機通過了法國DGAC及美國、英國和歐洲適航當局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適航認證。
EC120直升機適用於載客和公務運輸、新聞採集、外掛運輸、農業噴灑、電力巡線、治安巡邏、航空醫療運輸、觀測、聯絡、培訓等多種用途。
2003年11月20日晚6時,法國歐洲直升機公司、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哈飛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科技宇航有限公司四方在北京王府飯店簽定合同,在中國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建立EC120總裝生產線,EC120直升機將更名為HC120直升機。
在我國使用的國外直升機有美製「黑鷹」直升機、法制SA341「小羚羊」輕型直升機、俄制米8/米17/米171直升機、俄制米6直升機、俄制卡-28反潛直升機等。
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近60年來,已生產交付軍民用直升機1000多架。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有直升機科研生產能力、擁有完整戰斗機產品系列的國家。美俄歐把直升機產業作為戰略產業,國家大力支持,產品不斷更新,技術不斷提高。據統計,發達地區通用飛機與客運飛機的應用量比例大約是五到六倍的關系。目前我國直升機較少,民用直升機更少,隨著經濟的發展,直升機領域的市場潛力是相當大的。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防建設的需要,未來中國對直升機產品有著十分迫切的需求。
『伍』 國內的人去新科宇航的待遇怎麼樣我是准備干機務的 不知道過去會不會有前途。。。。。。。
現在物是人非。2012年招去新加坡這公司的,簽10萬賠償金。2014年回廈門工作工資3K稅前哦。幾乎可以說是等死吧~
『陸』 上海科技宇航怎麼樣
在上海航空業待遇最低的摳門公司
『柒』 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的全球網路
集團在24個國家的45個城市擁有超過100多家子公司和合資公司, 客戶群體分布在80多個國家。
全球化是新科工程的關鍵增長戰略。戰略突破口是通過合夥和收購向世界范圍內的新興市場進行滲透,以實現持續增長。
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市場,它已經在那裡進入了宇航、電子和陸路系統等行業,並計劃進一步擴展到包括海事在內的業務。集團在中國的關鍵業務包括一個位於上海的飛機保養、維修及整體檢修庫(MRO);一個位於深圳的研發中心及在上海的IT軟體開發公司;位於廣州和杭州的汽車維護中心;為建築業和采礦業生產的專用車輛位於北京和貴陽的合資企業;以及在北京、香港、廣州、上海、沈陽、深圳和成都的代表處。
美國也是一個關鍵市場,這個市場中的增長由美國總部Vision Technologies Systems, Inc. 公司(VT Systems)來帶頭實現。該總部成立於2001年,位於美國首都附近的維吉尼亞。VT Systems 將新科工程的工程優勢傳遞到了美洲國家,我們核心業務領域為宇航、電子、陸路系統和海事。我們有遍布美國大陸和加拿大的子公司和附屬公司,並且通過開發不斷變換的技術來提供全套客戶服務。
集團在美國的關鍵業務包括一個造船廠,兩個飛機維修庫,多個製造冷藏卡車的專業汽車公司、應急車輛和公路建設設備,以及多個衛星通信領域內的電子公司。
在印度和哈薩克共和國也有代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