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如何推廣普通話
『壹』 為什麼新加坡人會說普通話
首先糾正樓主一個錯誤,新加坡人說的是華語,不是普通話,如果你要新加坡人刻意去說普通話,那是不可能的。由於某些歷史原因,使得漢語出現了三種變體。普通話、國語和華語,三大變體地位相同,不分彼此,不存在誰壓誰。三大變體衡量標準是新北京話、舊北京話,其中只有現代漢語普通話以新北京話為標准,而國語、華語都以舊北京話為標准,只是因為地域文化,使得國語、華語又沿著各自路線發展,最終不僅是普通話和新北京話越來越遠,國語、華語和舊北京話也越來越遠。比起普通話、國語兩大變體,華語摻雜了粵、閩南、客三種漢語方言的調子,使得其漢字發音甚至比國語還不標准,三大變體發音的區別,如法國的法字,普通話發第三聲,國語發第四聲,華語發第一聲。三大變體詞語的區別也很大,如檢討,普通話表達為反省,國語表達為准備,華語則表達為試探。如
普通話:你應該好好檢討下自己
國語:教導主任要我們去檢討下堂課的材料
華語:你就是為了這件事檢討他
新加坡人認為自己說的華語就等同普通話,這就好比我們認為台灣人說的國語就是普通話,實質上,國語、普通話、華語是不相同的,他們只可以通話,不可以劃等號。
不過由於近年大中華地區影視交流頻繁,使得這三大變體有了再次融合的可能,如腦殘、奇葩、傷不起等詞,已經在三大變體中沿用,且發音都是一樣。
『貳』 普通話的知識(簡介)
1、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准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
(2)新加坡是如何推廣普通話擴展閱讀:
1、普通話的推廣過程:
中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由於不同方言在溝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礙,不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溝通交流,因此存在「區域文化島」的現象,這些「區域文化島」保留了不同地區的先進文化和民間智慧的精華,但是由於語言障礙無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補,因此,需要有一種共同語來消除「區域文化島」,將中國廣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來。
不過推廣一門語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宜操之過急,要恰當處理好地方語言的發展和普通話推廣之間的協調性。推廣普通話的目標不是要消滅地方語言,而是要消除溝通障礙,但是在推廣當中的確出現了消滅方言的現象(例如南寧的平話與白話),所以在推廣的時候要把握好力度,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
因為語言多樣性一直是中華文明的寶貴文化積淀之一,就和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樣性一樣,因為多樣性,這個世界才能多姿多彩,因為多樣性,生物圈才能維持平衡,保證物質流動和能量傳遞能夠正常的進展下去。語言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語言多樣性,才彰顯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源遠流長的歷史積淀,因為多樣性,才不會所有的人都用一種同樣的思維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
北京話、大陸普通話、台灣國語、新加坡華語、馬來西亞華語等在語音、詞彙等方面有少許差異。要注意的是北京話並不屬於一種標准語,因為它是未經整理和標准化的北京城區方言。以上的幾種標准語都是以北京話這種方言為基礎來進行標准化的產物。
2、周總理談推廣:
早在1958年,周恩來總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中就闡明:「我們推廣普通話,是為了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推廣普通話是不是要禁止或者消滅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會長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來禁止,也不能用人為的辦法來消滅。推廣普通話,要區別老年和青年,要區別全國性活動和地方性活動,要區別今天和明天,不能一概而論。相反地,只會說普通話的人,也要學點各地方言,才能深入各個方言區的勞動群眾。」
『叄』 關於推廣普通話的資料有哪些
五十年代我國提出的推廣普通話的方針是:「大力提倡,重點推行,逐步普及」。
1992年國家語委正式將新時期推廣普通話工作的方針調整為「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
1994年公布的《普通話水平等級標准》,使普通話的水平有了較為科學的、可以操作的量化手段和衡量尺度。對教師、廣播、電視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等專業人員及師范院校畢業生提出了普通話等級要求,並開展了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這些舉措說明,推廣普通話工作已經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說普通話,寫規範字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於消除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現代社會,說普通話是有文化、開化的標志。例如濟南青島,都曾經是方言地區,現在除了一些老人,極少再有人說山東話了,看山東衛視新聞節目,大街上無論記者采訪到誰,對方都操一口普通話。說普通話為榮,說普通話前衛,已經成了有文化的人的共識,連農村小學都全面施行了普通話教學,山東農村出來的打工者,沒有不會普通話的。不會說普通話,會被認為是老土,這是發達地區的人的心態。
但上海、天津這樣的城市仍然很落後,他們有明確的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概念,以上海人為榮,外地人是老土。有人說一句話,先聽口音,是本地人說的,再想地不對,外地人說的,聽也不要聽。自己歧視外地人,再說普通話不是要被人當外地人看?說本地方言首先是膽小的結局。
說方言的是老土,這話一點也不錯的。說天津話的人就是土,說上海話的也就是土。他們一生都在上海,許多人連火車也沒坐過,根本不知道國家變成了什麼樣子,哪裡都比上海強。幸虧現在有了埔東,上海人不要坐火車,他們的旁邊的現代化的埔東已經說明了上海是多麼落後。現在人們一說上海發達,其實說的是埔東,埔東都是上海人心目中的外地人,真正的老上海真沒有什麼可稱道的。井底之蛙,上海人、天津人,全一個味兒。
要是不建埔東,上海人做夢也想不出立交橋、寬馬路、環線是什麼味兒,上海人不懂飄流,沒人有旅遊帳蓬,沒人玩兒過125CC的摩托,更不懂開著四輪驅動的軍用吉普的感覺。你要說青島已經很少自行車了,天天騎車的上海人一定不信。這一切,與上海人、天津人堅守方言互成關系。
說普通話的人就是開化,他們能接受新東西,能拋棄舊東西。說方言的人就是落後沒文化,他們遠離現代文明,與新東西格格不入,家有弊帚,享之千金。連個普通話都不能接受,還能接受什麼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普及普通話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廣普及普通話,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利於促進人員交流,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培育統一的大市場。
我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普通話,即現代標准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指通行於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台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為現代漢語共通的交際口語與書面語。普通話基於現代北方漢語的語法和北京話語音,並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准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台灣地區的官方語言,是新加坡共和國四種官方語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非官方語言)的法定地國,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語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質的基本內容,推廣普及普通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貫徹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有利於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信息技術水平是衡量國家科技水平的標志之一。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是提高中文信息處理水平的先決條件。推廣普及普通話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有利於推動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總之,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我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需要,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人為本,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的具體行動。
『肆』 為什麼新加坡把漢語成為這個國家的官方語言
有兩方面原因:
1、華人佔了人口的74.2%,還有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公民。
2、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
官方語言
英語、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
(4)新加坡是如何推廣普通話擴展閱讀
語言
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由於內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採用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
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准,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因此公函、商務往來和其他經濟業務性質的書信通常以英語為主。
傳承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底蘊,勤奮實乾的創業精神。
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於當地社會。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形態。如歡欣多彩的農歷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和傳統祭祖普渡的中元節。當然風行於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築設計裡面。
『伍』 新加坡是一個國不是中國的,那為什麼新加坡的人會說中文
那是因為新加坡的人中85%以上是華人,都是以前片洋過海的華人的後裔,現在的中國移民也很多,他們的通用語言是英語及漢語,所以說中文,寫中文自然是情理之中了。謝謝採納!
『陸』 新加坡為什麼說中文
新加坡居住的大部分是華人所以說中文比較多。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很多華人到了南洋謀生,主要是廣東和福建人。後來新加坡獨立,不過新加坡的憲法規定馬來語為國語,但是事實上的官方語言為英語,政府機關、學校、企業等都是用英語的,只是在民間,由於以華人為主,所以流行華語。華人一開始主要用粵語和閩南語,後來由於中國大陸的發展,普通話得到推廣而地位越來越重要,新加坡為了統一新加坡華人的語言而提倡說華語。
1、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ofSingapore),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
2、14世紀,新加坡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軍佔領。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3、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4、新加坡是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柒』 新加坡是什麼樣的國家語言歷史
歷史
獨立前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公元3世紀的中國。公元14世紀,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爪哇語:Temasek)。1819年1月29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和檳城、馬六甲並列一個轄區,受英國直接統治。
1941年太平洋戰爭時期,新加坡被日本佔領達3年6個月,取「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改稱「昭南特別市」(其中「昭南」一詞亦可指作南方之光)。1945年8月,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並恢復其名為「Singapore」。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從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1965年8月9日,李光耀由於和當時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權力分配上意見不合,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被迫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建國後
進入1970年代以後,雖然新加坡在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1990年,在李光耀宣布卸任總理職位時,新加坡已經成為區內乃至整個亞洲經濟發展的楷模。在其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的帶領下,這個東南亞小國又平穩地度過了於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但到21世紀初第三任總理李顯龍接任時,新加坡卻再度面臨如何面對區內其他經濟體崛起的新難題。
華語稱謂
在過去,新加坡曾使用過「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華語國名。後來由於受到當地華僑所帶來的方言習慣的影響,出現了如「星嘉坡」或「星加坡」等衍生的國名稱謂,一般也有簡稱作「星洲」、「獅城」或「星國」,有的還稱之為「石叻」、「叻埠」、「石叻埠」甚至「實叻埠」等等。
國花的由來
1893年,僑居新加坡的西班牙籍女園藝師艾妮絲·卓錦培育成功了一新品種蘭花,新加坡植物園為了紀念她,便將其命名為「卓錦萬代蘭」,有卓越錦秀、萬代不朽之意。這種淺紫紅色的美麗蘭花有四個花瓣,象徵各民族及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4大語系,花朵清雅脫俗,象徵新加坡人朴實的氣質,強勁的生命力,更象徵新加坡民族刻苦耐勞,勇敢奮斗的精神。
國名來由: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獨立日:8月9日(1965年)根據新加坡政府2008年統計數據,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達484萬人,其中384萬人屬於本國公民或永久居民(總稱「本地居民」),在本地居民中,新加坡華人佔75.2%,馬來人佔13.6%,印度裔(以泰米爾人居多)佔8.8%,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則佔2.4%。因此,新加坡不僅是除澳門和摩納哥之外,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或地區,也是除中國大陸及台灣外,全球華人人口佔大多數的國家或地區。
新加坡的華人基本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其次為潮州人、廣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加上近年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數量日趨增長,華人文化構成也越來越復雜。由於新加坡華人中使用福建閩南語超過半數,致使新加坡成為繼中國福建閩南地區及台灣之後,另一個閩南語大宗使用區。
新加坡憲法中列明馬來語為國語,但官方語言也包括了英語、華語以及泰米爾語。政府機構與社群之間通用的語言是英語,學校也以英語為主要的教學用語。早期的新加坡華人大多依其移民地來源使用不同的方言
19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類似於中國的「推廣普通話」)後,新一代新加坡華人已經習慣使用新馬華語;此外新加坡政府對電視、電台的華語節目也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例如許多從台灣進口的閩南語電視連續劇和香港進口的粵語電視劇就必須用華語重新配音後才可播出,香港電影也一律配音「華語」後才可上映。
英語雖為新加坡通行的語言,但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情況十分普遍。因此,新加坡政府又發起了「講正確英語運動」,鼓勵國民學說、多說以英美兩國英語為標準的規范英語。
2008年新加坡政府訂為「華語年」,鼓勵新加坡國民多多使用華語對話,希望讓「華語」可以在商業貿易的溝通場合上廣泛的使用。「在未來,如果你只會說英語、而不會講華語,那你必定會吃虧,因為世界正在改變。」從以上政府官員的說法中,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對華語文的重視。
『捌』 新加坡為什麼那麼多人會漢語歌手還在中國紅唱中國歌中國姓
正常 ,人家小學就有華文課... 就像我們這里要學英語一樣
『玖』 新加坡是何時開始推廣簡體中文和漢語拼音的
20世紀80年代初期,新加坡教育部先後頒定小學和中學的華文文字表,從注音符號和繁體字的教育軌道,轉進至簡體字和漢語拼音。務實的新加坡人把「識繁寫簡」當成中文學習的原則。新政府在簡體字華文課本後面,附加簡體字和繁體字對照表,幫助學生同時認識兩種字體。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謝世涯就是一個「識繁用簡、繁簡並行」的積極推動者。他說,新加坡學校教的是簡體字,但一旦離開學堂後,觸目所見的是繁體字。走在街上,抬頭看見的招牌是繁體字,尤其是「老字型大小」的銀行、當鋪、會館、社團等,都保留了書法倉勁的繁體字招牌。又如走進酒樓茶館,侍應生呈現給你的菜單是用繁體字印刷的。
『拾』 新加坡是說什麼語言
新加坡的國語為馬來語,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為官方語言。在教學、商業、出版、公務等方面使用各民族語言文字都是合法的。英語列為行政語言,成為各民族共通的語言,並且被認為是一種時髦。英語也是商業上的官方語言,而大部分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均能用流利的英語交談。此外,新加坡人大多通曉本民族的母語。從1984年起,政府規定所有學校都要逐步過渡到以英語為第一教學語言,各民族語言作為第二教學語言,以加強各族的融合,提高社會事務效率。
由於新加坡華人佔多數,對於香港遊客和福建、廣東遊客來說可能只須用閩南語和粵語就能游遍新加坡。
70年代初,政府提倡中國血統的人講普通話,採取料幾項措施:在學校、電台、商店、和公交bus中推廣:(1)政府官員在公開場合對華人講話必須用普通話;(2)華人小學生要起中文名字;(3)新建築物除了英文名外必須由中文名稱;(4)採用中國的簡體字。
在新加坡的超級市場、攤販(巴剎)、購物中心、bus車身上或一些政府機構里隨處可見一份份的標語牌,上面用中英文寫著:「講華語,是福氣,別失去!」這是新加坡文化部門的宣傳手段,它標志著新加坡政府推廣華語的決心。新加坡政府還有一個專門規范華語標準的華語委員會,把一些詞彙規范化,刊登在華文報章上,並且使用漢語拼音來為漢字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