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理念是什麼
❶ 新加坡教育和洛杉磯教育有什麼不一樣
教育理念和方式基本都是相同的比如注重閱讀、思維培養獨立思考等品質,而洛杉磯教育更加個性化和尊重差異化、重視體育精神、創意和創造性。
知識教育
洛杉磯教育注重知識傳授的廣度,涉獵的很廣泛,同樣一個問題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解讀。美式的STEAM教育模式就是很好範例,實踐性很強注重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其中教育缺陷就是成本昂貴。
新加坡教育側重知識的深度培養。在新加坡的老師們注重少教多學的理念,幫助學生構建扎實的知識結構框架,讓學生在學科教育中自主學習。比如:老師在課下錄好電子課件,學生們自己學習課件,在課堂上就變成了大家互動和討論的空間。學習質量和深度也有很大提升。美國的中學數理教材也是採用新加坡版本。而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的一項最新教育素質全球排行中,新加坡中學教育再次榮登第一名,連續兩年領跑全球第一。
國家層面
差異性太大,教育理念和方式各有各的優勢,關鍵是還是看學生自己的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性。
❷ 關於新加坡的道德教育
新加坡獨立40多年,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國崛起為令人欽佩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在東南亞地區可算一個政治強國。除了國家幅員太小給人以缺憾外,對於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可圈可點的的經驗確實很多。原以為,號稱「開明的獨裁」的國家,只是法制完備嚴厲而已,細究根源,舉國堅持不懈推行公民道德教育可謂功不可沒,它們構築全民價值體系的做法,我們中國可資借鑒。
一是在復雜的民族背景基礎上培育共同的價值觀。新加坡國民中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他們信仰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在這樣復雜的種族宗教背景下,新加坡國會通過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將「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輔助,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勇敢寬容」作為新加坡國民共同價值觀念體系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的道德教育目標是培養做好公民。隨著經濟發達程度的提高,又不斷融入國際社會,新加坡德育目標又轉向重振傳統文化、弘揚東方美德、抗拒西方頹廢思想的侵蝕。
二是在悠久的儒家文化基礎上培育現代的東方價值觀。新加坡堅持倡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東方價值觀,對傳統的「八德」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賦予了現代意義:所謂「忠」,就是愛國,忠於國家,旨在把國民培養成為具有強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賢;「仁」與「愛」則是主張國民要富有同情心和友愛精神,要關心他人;「禮」和「義」,是要講究禮貌和禮節,對外國人不要卑躬屈膝,對同胞應一視同仁;「廉」指為官的德行,要求新加坡的官員樹立為國、為民眾服務的思想,並且在一整套嚴密的反腐化制度監督下、在「自律」與「他律」的共同約束下,廉潔奉公;「恥」就是指人們的羞恥之心,號召國民堂堂正正做人,為社會進步、富國強民做貢獻。
三是在社會生活實踐的各方面夯實公民道理的基礎。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並非簡單說教和高調宣傳。一方面,道德教育從小抓起,注重實踐。政府頒布了詳細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綱,從小學到大學,課程循序漸進。不同年級的具體要求各不相同:低年級偏重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高年級則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新加坡政府還經常在社會上舉辦「忠誠周」、「禮貌周」等活動,培養和強化公民與人為善、互助友愛的良好品德。
四是以法律規范公民的道理行為。新加坡是個法制國家,但不以法代全,而是依法促德,出台了完備嚴峻的法律法規,強制人們遵守必要的道德規范。比如一旦被發現亂丟垃圾,違者除了要課以20至1000新元(1新元約合0.56美元)的罰款外,還可能要穿上標有「我是垃圾蟲」的黃馬甲,參加掃大街的強制勞動。隨地吐痰、亂丟垃圾、擅闖紅燈。新加坡政府認為,這些「小事」關乎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一旦道德體系崩潰,其他就無從談起,經濟的發展也就偏離了本義。
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開展的幾次公民道德建設,還有如下問題值得思考:
把共同價值觀上升到國家意志,並確實能代表人民意志。無疑,新加坡立國後一直是人民執行黨執政(大概是這樣吧),而且威望一直不錯,全民道德體系構建肯定是執政黨的執政理念,但在國家社會管理面前,國家意志更能讓各方面的政治力量和群眾接受和遵從。
宗教信仰是這個國家道德建設在中國媒體沒有公開說明的意識形態基礎。在中學生中就有多數人已經信仰宗教,而且是以基督教為主。不管什麼教吧,不是強調罪感就是強調恥感,從小就耳濡目染,民族素質的基礎就這樣打起來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其實主要還是吸收了英美方面的文明成果,在現代化的強大壓力下,那兒的政治精英堅持保留代表中華文明的儒家文化的底線,並使之現代化。
道德建設更要強調以人為本。凡涉及道德層面的,或者是不違法的事,一般不動用司法力量介入,這樣也保持了國家法律的尊嚴。而且注意分類對待,比喻在校學生做了有違道德和規定的事,也使用鞭刑,但不是國家法律意義上的鞭刑,也不報警。而是校內自己的鞭刑,對違紀違規的學生進行公開的象徵性的鞭刑。這種做法既嚴厲又有度,讓受罰者知羞恥,又不至於今後無法面對社會。
中國進行某種教育有一個說法,叫言傳身教,言傳不說了,身教一般就是典型示範、樹立榜樣。但新加坡好象不止於此。對公民的每一種行為都有人有制度在進行具體的管理和約束。除了上面所說的對亂丟垃圾等行為的處理外,還有,比喻電梯門口先出後進的規矩,比喻上了廁所必須保潔的習慣,比喻公共場合排隊的要求,政府都安排專門的人在那兒矯正各種不規范的行為,多年堅持,不是說說了事,也不是罰款了事。你用了廁所沒保潔,就是用你自己的衣服去擦,也要擦乾凈了才能走,看你第二次還敢不也懈怠,一個國家公民的素質就是這樣提高的。
現在,新加坡也面臨著國家對公民、特別是人才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問題。因為世界開放度越來越大,而新加坡國家太小,很多人不甘心囿於小國發展和生活。所以,它們非常注意培養公民對國家的識同感和責任感。這同我國因為太窮,一些人不不甘心囿於貧窮的狀況類似。我們國家人才外流其實遠比新加坡嚴重,因為人才資源基數大,也就沒有新加坡那樣的危機和壓力。
❸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有什麼特色
就目前全世界的教育體系來說,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是榜上有名並名列前茅的。新加坡的教育體繫世界聞名主要來自兩個原因:一方面來自新加坡政府對教育的嚴格規范與標准、另一方面則是新加坡是沿襲英聯邦國家的教育體系並結合本土教育文化,系統地把中西教育結合後並進行完整的呈現,這使新加坡的教育既擁有國內的嚴謹與嚴格,又擁有歐美國家的創新性與獨立性,因此教育體系也被世界各國所認同。
新加坡屬於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像緊鄰。新加坡連續多年獲得最佳移民國家稱號,這也來源於它系統的教育體系、中英文雙語的語言環境、經濟發達與環境宜居。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和香港墜吼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工業是新加坡經濟的主導力量,以及城市保潔方面成績斐然,故而稱之為「花園城市」。
新加坡這個國家非常重視國民教育,從1965年獨立以來,一貫是如此。相信這也與其優良的地理位置有關系,新加坡是一個以知識性經濟為發展力的國家,而知識經濟依靠的正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而人才則來自於教育。正因為如此,新加坡每年會撥出部分經費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在其政府與文化環境的扶持下,其教育體系及設施可以與世界發達國家所媲美。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主要沿襲了英聯邦教育體系,並結合中式教育理念,成功地結合了中西兩者的精華與優勢,自為一體,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與實體經濟支撐,新加坡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也被其他國家所認同與贊譽。除了良好的教育體系之外,新加坡注重教育與人才培養,每年政策都會開放部分移民與綠卡名額,針對優秀專業領域人才在本地工作以及移民,這項政策使新加坡吸引了眾多專業性人才的湧入,同時推動了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更好的建設新加坡的教育事業。
在新加坡當地,每個新加坡人都必須接受至少十年以上的常規教育,其中包括了六年的小學以及四至五年的中專教育。之後,他們可以進入初級學院或者大專預科班,也可以進入政府的專業學校,或者直接進入學制三年的理工學院,初級學院以及理工學院畢業後的學子,可考入新加坡最高學府—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或者新加坡管理大學深造學習,也可以跳轉至其他國家繼續深造,也是因為沿襲了英聯邦學制,也吸引了大量英聯邦高等院校紛紛於新加坡開設分校,這對推動新加坡的教育有巨大意義與幫助,正因為如此的優勢,使許多國內學子紛紛前往新加坡就讀於進修,如果在想出國進修學習又想節省留學成本的情況下,新加坡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且新加坡得到英聯邦國家的高度認可,所以許多學子也將新加坡作為留學英美的一塊跳板,首先在新加坡適應語言環境,並學習專業知識,並且從新加坡申請英美院校通過率更高,所以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對於國內學子偏向選擇新加坡留學的原因。
❹ 新加坡是怎麼樣的教育理念,讓他們的教育如此成功
新加坡教育願景:建設重思考的學校,學習型國家,培養好學習的國民。
教育的使命:塑造新加坡的未來。
教師願景宣言:引領、關懷、啟發;教育策略-因材施教、百花齊放、少教多學;
教育的核心價值觀:誠信為本、以人為本、熱誠學習、追求卓越。教育目標:培養人才和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為所有學生提供至少十年的通識教育。
預期達到的教育成果:在德(道德觀念)智(智力)體(體力)群(社交能力)美(審美能力)全面發展的學生。
新加坡的教育強調:因材施教,發揮所長,注重培養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勇於開拓,勇於嘗試,不怕失敗,培養創新、創業精神,樹立世界觀,面向世界,開拓視野。
教育方式和理念比較好,所以教育很成功
❺ psg教育理念是什麼意思
通過查詢相關資料顯示,psg教育理念是關於教育方法的觀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是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社區與家長輔助學校咨詢理事會(Community&ParentinSupportofSchools,COMPASS),明確指出要通過不同的方法加強學校家庭、社區的合作,在全社會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合作氛圍,支持和倡導在中小學成立家長支援小組(Parent,SupportGroups,PSC),使家庭和社區成為學校的教育合作夥伴可COMPASS和PSG屬於協同教育組織,即踐行協同教育過程的機構或平台。具體消息可關注官方網站,獲取第一手權威信息。
❻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什麼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新加坡中小學校一般採用半天制,而初級學院、大學專科和理工學院則沿用開放全日制。
就華文而言,新加坡有11所特選學校,比如:德明政府中學、華僑中學、立化中學等,它們早期是傳統的華校,經政府同意,將華文和英文同時並列為第一語文來授課。這些學校負責培養講華語的文化專才,同時也背負著傳授中華文化的使命。
新加坡中小學校一般採用半天制,而初級學院、大學專科和理工學院則沿用開放全日制。現有350多所中小學、十多所初級學院、一所高中、3所工藝教育學院。
新加坡的教育沿革:
新加坡的社會背景、人口結構、語言環境以及教育制度都有其獨特性。新加坡的華文教育從開創華僑私塾崇文閣算起,已有150餘年的歷史。
但從20世紀80年代起,政府逐步統一了語文源流學校,所有學生不分種族都以英語為第一語言,英語也是主要的教學媒介語。
新加坡的私立學院提供兩種課程:預科的課程文憑以及學位的課程。其中學位課程都是與國外大學合作辦學所頒發的國外大學文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加坡(教育)
❼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怎樣的
其實新加坡的教育體制有利於每個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新加坡的教育同時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因此它的教育非常成功,自成一體。新加坡的教育既可以讓孩子學到學習的厚重又可以讓孩子們擁有發散思維的機會。
學前教育
新加坡三年制的學前教育,通過有趣的游戲,啟迪孩子心智。他們在學習語言、數學和科學的基礎知識之餘,也能培養社交禮議、發揮創意,並鑒賞音樂和藝術等。學前教育的課程以雙語教學,以英文作為第一語言,以華語、馬來語或淡米爾語(在當地稱作母語)作為第二語言。為我們留學生進入小學的正式學習培養好好的習慣和語言基礎。
小學教育
六年制教育;小學一年級入學年齡為7歲;半日授課新加坡的小學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譽,學生在國際數學和科學競賽中獨占鰲頭。新加坡小學反對應試教學,注重挖掘學生的潛力並培養他們課外學習的興趣。小學教育制度包括四年的基礎階段和兩年的定向階段學生在這兩個階段學習英語、母語與數學。此外,他們還將學習一些輔助科目,如:手工藝、道德教育、體育以及科學。三年級開始自然科學。小學六年級學生必須參加小這離校考試(PSLE)。
中學教育
中學教育為期四—五年(四年快捷課程與普通(工藝)課程,五年普通(學術)課程;中學的一般入學年齡為13歲;採用單學時課制;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如:體育、藝術、小組活動、商務以及工程學(某些學校開設該類課程)。愛好藝術、音樂與語言的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擇選修課程。他們還可以選擇高級選修應用課程模塊,如:信息技術、商務以及工程學(某些學校開設該類課程)。 新加坡中小學一般採用半天制,和中國制度相比,課堂課沒有那麼繁忙。初級學院、大專和理工學院則沿用開放全日制。
大學教育
合格中學畢業生憑成績及興趣選擇初級學院、高級中學及理工學院(大專學府)繼續升學,或進入社會工作。初級學院的大學先修課程為兩年制,高級中學則為期三年制。新加坡有三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五所理工學院:南洋理工學院、新加坡理工學院、淡馬錫理工學院、義安理工學院、共和理工學院。新加坡也有許多私立學校,這些學校或學院也設有一些很受歡迎的課程,如語言、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公共關系、酒店旅遊業、美容及電腦等。這些課程很多與英美等國家的著名學府聯辦,當你完成了該校在新加坡教育的課程和通過了這些國家對其專業的考試可獲得文憑。之後,可以到英美等國的母校繼續深造。
綜上所訴,在這個全球領先的金融、商業和教育港灣,你將會體驗到是獨一無二、全球化但又帶有濃郁亞洲感覺的教育環境。讓您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在新加坡!這里擁有多元文化的氛圍,將讓您的孩子結交不同國家和背景的朋友並終生受益無窮。
❽ 新加坡的教育、醫療怎麼樣啊有什麼好的政策嗎
新加坡的幾所大學排名都比北大清華靠前,醫療沒那麼貴,公立醫院大病小病都400人民幣。部分費用從公積金出。葯是安片開的不會很貴。小診所150人民幣起。政策好是本國公民第一次可以買到比市場低一半價格的房子。政府補助15萬人民幣。本國公民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費用是正常的1/3-1/4。稅特別少。
❾ 新加坡的教育模式
半日制教學
在新加坡,學校實行半日制教學,中午兩點放學,放學後可以參加CCA課程(課外輔助活動),比如設計與工藝、美術與勞作、公民及道德教育、體育與音樂等,幾乎每所學校的課外活動都有幾十種。
課程輔助活動在我們學生的整體發展中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孩子的特長和喜歡的課外活動項目都有展示的舞台和機會。很好地組織而且實現課程輔助活動,能培養學生個體對某一項活動的興趣,如對體育或音樂的追求,並使之成為學生一生的愛好。
全面化發展
除了豐富的CCA課程,學生還有著豐富的課外活動和社區活動,赤手攀岩、劃獨木舟、戶外露營這是在新加坡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全方位培養學生素質,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服務社會的意識。
多語言學習
雙語教學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新加坡的官方用語是英語,在整個小學到中學的課程當中,學校的全部課程用英語授課,華文作為第二外語教學。
雙語教育有助於培養高素質的雙語人才,新加坡的雙語畢業生受到國際企業的好評,促進了國家對外交流與合作。
分流教育
所謂的分流教育是指通過考試和考核,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再分別進行不同要求的教育。
新加坡小學為六年制,小學四年級有一次校級統考,作為次分流,即語言流。 第二次分流時間為六年級離校考試,即課程流。小六會考是一個定位考試,意義在於幫助學生和家長決定哪所中學最適合學生今後的學習。此次分流把學生編入不同課程班:特選課程班、快捷課程班和普通課程班;在初中畢業時進行第三次分流。
❿ 新加坡高等教育比例
2比8。
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人盡其才」,承認每個人的智商是差別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完成同等難度的學習任務。所以,在教育體系的設計上,實行層層分流的做法,讓所有孩子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而不是同等的教育。經過一路的分流,別說大學了,最終能進高中的,也只有20%的學生,其他的學生或早或晚地都被分流到了理工學院,藝術學校和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