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冬至吃什麼
Ⅰ 冬至應該吃什麼食物
季,人體受寒冷氣溫的影響,各項生理功能和食慾等均會發生變化。合理地調整飲食,保證人體必需營養素的充足,對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順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冬季飲食應注意:
一、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天飲食首先應保證熱能的供給。不宜吃生冷食物,應吃熟食,但也不宜多吃大熱量的食物,因為多吃大熱的食物,易生內熱,會損害脾胃。
二、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如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其製品等,但對老人來說,脂肪攝入不能過多,以免誘發老年人的其他疾病。
三、冬天應注意蔬菜的攝入,擴大食物來源,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還可以適當吃些薯類和水果,如甘薯、馬鈴薯、橘子、菠蘿、桂圓等,以補充維生素。
四、忌飲烈酒,冬天可適當飲低度酒,最好飲葡萄酒,但只能少飲,多飲有傷脾胃。
五、冬季的寒冷,還可影響人體的營養代謝,使各種營養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應及時予以補充。可多吃些含鈣、鐵、鈉、鉀等豐富的食物。如蝦米、芝麻醬、豬肝等。
六、冬天也是進補的季節,但需要注意的是,過寒過燥,大辛大熱的葯膳也是不應該選擇的。冬天進補應走「溫補」之路,多吃溫性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狗肉和羊肉是冬季滋補佳品。但體質虛弱的人常食燉母雞、牛奶等也會傷脾胃。
Ⅱ 南方冬至一般吃什麼食物 南方人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導讀:我們看著熱搜上的餃子,不禁在想餃子應該是屬於北方人的食俗吧,冬至吃餃子很多人都知道,但是除了餃子還有哪些冬至食物呢?南方冬至一般吃什麼食物呢?想知道南方人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南方冬至有哪些美食,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南方冬至一般吃什麼食物
1、餃子、湯圓、赤豆糯米飯。大多數南方人在冬至這一天都會吃餃子,在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因此也有一大部分的南方人在冬至這一天流行吃湯圓。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以用來相互贈給朋友。甚至在南方一些少數地方,冬至還有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2、狗肉。在江南地區的杭州人。最早年在冬至習慣吃狗肉,因為冬至過後就進入了寒冷的時期。而這個節氣吃狗肉可以起到壯陽補體的功效。而今,民間至今還有冬至進補的習俗。
3、此外,南方冬至還有吃南瓜餅、紅豆糯米飯、蘿卜等習慣。這些食材在冬天都是隨處可見的,比如:蘿卜。冬季吃蘿卜可以起到祛除寒冷、溫補的效果,紅豆糯米飯可以起到暖胃的功效。
4、餛飩。餛飩也是南方人在冬至常吃的食物之一,它在南方叫做雲吞。是一種用麵皮包上餡料的食物,和餃子極其相似,但是又有不同的地方。平時將煮熟的餛飩和湯一起吃,在冬至可以起到暖身的效果。
5、羊肉湯。南方冬至喝羊肉湯特別的好,因為冬至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這個時候人體內的寒氣在不斷的增加。那麼在冬至這一天喝羊肉湯可以起到驅寒的效果,讓身體的抵抗能力增強。而且羊肉湯還能夠滋補身體,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從而起到緩解冬至體虛的效果。
南方人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湯圓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對於南方人來說,冬至吃湯圓早已是根深蒂固的習俗了。湯圓的「圓」寓意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對於南方人來說更有象徵家人和睦、吉祥的美好景象。南方人吃的湯圓一般分為咸口味和甜口味兩種,近年來類似水果湯圓的「網紅湯圓」活躍在冬至節日,不過個人覺得並不好吃。
糍粑
冬至舂糍粑,對於江浙一帶的人來說是一項熱鬧非凡的傳統節日習俗。冬至吃糍粑其實在國內不少地區盛行,比如福建閩北、雲南等,只不過糍粑的口味和形態不盡相同罷了。糍粑以糯米為主,蒸熟放入石臼中反復使勁捶搗,期間還需要揉捏翻面,直到捶至糍粑黏糊柔韌的狀態,用手捏成小團。可以拌糖和芝麻吃,也可以用糍粑小團裹上多種食材炒制而成的餡,咸甜兩種口味都好吃。
甜丸
在潮汕地區,多年來有著冬至吃甜丸的傳統習俗。何為甜丸?甜丸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其實現在看來,不就是甜口味的糯米丸子嗎?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也就是說年未過,冬至過後就加了一歲。冬至這天,家中成員圍坐成席,糯米丸子煮好盛給家人吃,有的人做甜丸還會在糯米丸子里裹入紅豆沙,其實吃著就有點像湯圓了。
燒臘
眾所周知,廣東人對臘味的喜愛絲毫不亞於四川人。冬至節日的時候,不少廣東人都有「加菜」的習慣。而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不會忘記吃的一種傳統食物。燒臘不局限於臘肉和臘腸,亦有臘雞、臘鴨、臘魚等花樣繁多的臘味。如果你不知道燒臘有多好吃的話,那麼吃過廣式煲仔飯的你就很容易在腦海中自行腦補一番了。其實,冬至傳統節日的習俗和食物,無非就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年糕
湯圓、水餃可以說是南北方標志性的冬至節日食物了。而杭州人冬至的時候既不是吃湯圓,也不是吃水餃,而是吃年糕。年糕的種類頗多,吃法也豐富多樣,杭州人一日三餐會圍繞著年糕做不同的美食。早上甜口味的年糕,中午吃炒年糕,晚上吃煮年糕。之所以會這樣一整天吃年糕,主要是傳統節日習俗的傳承以及圖個吉利吧!
Ⅲ 冬至應該吃什麼
冬至期間適合的食材還是很多的,合生活網說吃餃子,羊肉是最經典和普遍的飲食。關注的不是食材本身,而是食材的特性。冬至時,人們一定要多吃一些能驅暖胃、補血益氣的食物,才能使我們的身體驅寒保暖,保持陰陽平衡,身體更加健康。
冬至又被稱為「日短至」、「日南至」、「冬節」、「賀冬」 等等不同的叫法,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24個節氣之一。冬至的特點是晝短夜長,陰寒之氣劇增,陽氣偏低,身體偏寒。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多,不同地區的人們有著自己應付寒冬的方法,也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總之,保暖抗寒、增加免疫力的食物都是對抗冬至的最佳食材。
Ⅳ 歐美人怎麼過冬至的他們吃什麼
歐美人不過冬至。
冬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節,民間歷來十分重視。
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立春歲節。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農事活動:
冬至前後是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積肥造肥的大好時機,同時要施好臘肥,做好防凍工作。
我國江南地區更應加強冬作物的管理,清溝排水,培土壅根,對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結要抓緊耕翻,以疏鬆土壤、增強蓄水保水能力,並消滅越冬害蟲。
已經開始春種的南部沿海地區,則要認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Ⅳ 冬至日南北方吃什麼
又是一年冬至將至,它雖然是節氣,但也是傳統節日之一,所以人們比較重視。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可見人們對該節氣的重視程度。這樣重要的日子,當然少不了吃傳統食物了。那麼,一般冬至吃什麼風俗食物呢?以下為您介紹冬至南北方各地食物盤點。
冬至吃什麼風俗食物 冬至南北方各地食物盤點
冬至美食
南方:
1、湯圓
大約從宋朝開始,中國人在元宵節吃湯圓。明清以後,江南人也有在冬至以湯圓祭祖、祭灶的。顧祿在《清嘉錄》(1830)卷十一里記載:「比戶磨粉為團,以糖肉豇豆沙,蘆菔絲為餡,為祀先祭灶之品,並以饋貽,名曰『冬至團』」。
其中湯圓還分大小,有餡而大的稱為粉團,是晚上祭祖的供品,無餡較小的食粉圓,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2、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准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臘味已經再也不僅僅只有臘腸,臘魚、臘肉、臘鴨、臘雞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噴噴的臘味煲仔飯更是輕易地俘虜人們那顆不斷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3、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餚,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冬至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只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徵著歲暮之際全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至丸」還加以橙糕、瓜冊糖、豆砂等作餡料,俗稱「鴨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取「公孫丸」好兆頭。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
4、九層糕
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Ⅵ 各地冬至吃什麼
冬至吃餃子也吃羊肉。
1、羊肉湯
每到冬至各地吃羊肉,俗語說「三九補一,冬」,溫補羊肉被視為冬天進補佳,選。對於老百姓來說,吃羊肉是冬季進補禦寒的主要方法之一。中、醫上講究「四季五補」,其中冬季「滋補」是時宜進補方法。冬至吃羊肉是為禦寒滋補。
2、水餃
每年冬至這天,在我國北方地區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冬至吃的餃子與春節吃的餃子含意不同,春節吃的餃子在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而冬至吃的餃子含有消寒之意。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
(6)新加坡人冬至吃什麼擴展閱讀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1645年起沿用至今)訂立的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以春分點為0°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也就是視太陽從黃經0°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當前進15°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
黃道圓周360°,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24個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該方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時為冬至。
Ⅶ 冬至各個地方都要吃什麼
1、冬至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2、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滕州羊肉湯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湯。
3、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台灣糯糕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5、寧夏人吃「頭腦」
寧夏銀川地區冬至這天要吃一種叫「頭腦」的美食。「頭腦」實際上就是羊肉粉湯餃子,用羊肉加蘑菇佐以蔥、姜、蒜、辣椒、食鹽和醬油等做湯,煮沸後加入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放切好的蒜苗、香菜和韭黃,一鍋羊肉粉湯就做好了,它也是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Ⅷ 冬至節吃什麼
北方人吃餛飩和餃子
據了解,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廣東潮汕人把冬至稱為冬節。冬至的時候,他們也有吃湯圓的習俗,而且有「吃過冬節圓,就算大一年(歲)」的說法,意思是說,吃了冬至的湯圓,便又長了一歲。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團,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餡料,製成湯圓。對於江南人來說,「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因為「圓」有「團圓」、「圓滿」之意,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以此寄寓對來年合家團圓的祈福。此外,江南水鄉還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准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為此,各家超市精心設置了紅紅火火的臘味坊,裡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臘肉、臘腸、臘鴨、火腿、鹹肉、熏肉等,不僅有散裝的
Ⅸ 冬至節要吃什麼
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我國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飲的習俗。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古人喜賀冬至,冬節是「時年八節」之一,各種冬至節日食物甚多。
1、羊肉湯
每到冬至各地吃羊肉,俗語說「三九補一,冬」,溫補羊肉被視為冬天進補佳,選。對於老百姓來說,吃羊肉是冬季進補禦寒的主要方法之一。中、醫上講究「四季五補」,其中冬季「滋補」是時宜進補方法。冬至吃羊肉是為禦寒滋補。
2、湯圓
冬至湯圓,又稱冬節丸、冬至團等。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9)新加坡人冬至吃什麼擴展閱讀
冬至的習俗: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Ⅹ 冬至要吃什麼
冬至吃什麼?
1、餃子
據說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通過一千多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北方人常吃的一種特色美食。一般常見的餃子都是鹹味的,主要的餡料有豬肉香菇、三鮮、韭菜豬肉等。餃子既可蒸著吃,也可以煮著吃,蒸著吃的餃子我們稱之為「蒸餃」,煮著吃我們稱之為「水餃」。北方流傳著「冬至餃子夏至面」的俗語,由此可見他們對於冬至吃餃子的熱衷程度。
2、年糕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3、餛飩
在北京一直流傳著「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餛飩是用清水清水和面做皮,然後包上一些餡料的一種美食,跟餃子有點像,但又不同。餛飩是北京人的叫法,廣東人稱之為「雲吞」,四川人稱之為「抄手」,安徽人稱之為「包袱」。關於餛飩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西漢揚雄所作《方言》,所以餛飩也是一道傳統美食。
4、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江南有些地區的傳統習俗,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潔白晶瑩,香甜可口;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
5、羊肉湯
冬至喝羊湯也特別好,而且在中國山東地區一直有著冬至喝羊湯的習慣,冬至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這時人體內寒氣增加,身體抗寒能力減弱,及時喝一些羊湯能滋補身體也能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它能緩解冬季體虛,也能增強人體在冬季的抗病能力。
6、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便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7、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准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8、甜丸
泉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9、九層糕
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節「補冬」在台灣也成俗。冬節前日,晚飯過後,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後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乾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10、糍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糍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雲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糍」。
11、紅豆糯米飯
嘉興土生土長的人,大多選擇吃桂圓燒蛋過冬至夜,「把買來的桂圓剝好,然後放在水裡煮,把桂圓的汁水煮出來,再打入雞蛋,根據自己的口味加糖……」一位嘉興老人說:「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不大好,冬至夜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桂圓燒蛋,自個兒心裡就感覺整個冬天都不冷了。」
12、咸湯圓
陽江人過冬至,會做當地的特色傳統美食——咸湯圓,寓意「一家團圓、美滿幸福」。陽江人把湯圓稱為「圓子」,和普通湯圓不一樣,餡不是包在湯圓裡面,而是把湯圓切成粉粒,湯圓餡放湯里煮開,聞到香味後,再放湯圓一起煮。
17、冬節丸
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
18、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19、冬釀酒
冬至吃冬釀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釀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撲鼻。斟酒入杯,酒香漸漸泛起、然後擴散,最後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不過冬釀酒度很淡的,老少婦孺均能喝上兩杯。舊時的蘇州冬釀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20、打邊爐
在順德,還有「圍坐打邊爐過冬至」的民俗,表示團團圓圓,暖暖和和過好這個冬,一家人平安,保健康,迎春節。打邊爐實際為打甂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餚,屬於粵菜系。廣式火鍋。主要食材是生魚片、魷魚片、生蝦片等。主要烹飪工藝是煮。「打邊爐」與一般的所謂「火鍋」不同。火鍋是坐下來吃的,而「打邊爐」是站著吃的;火鍋用金屬器具,中間燒木炭,「打邊爐」是用瓦罉,「打邊爐」的筷子也是竹製的,而且特別長,約比普通筷子長一倍,便於站立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