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土豆叫什麼
㈠ 華人不同地區的不同食物叫法
您好,它叫曼薩夫,產於美國德克薩斯州
㈡ 馬鈴薯又叫什麼
回答馬鈴薯又叫土豆、山葯蛋、洋芋、洋山芋、洋芋頭、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陽芋、地蛋、荷蘭薯、番仔薯等名字。馬鈴薯在不同國家中的稱謂也不一樣,如美國稱愛爾蘭豆薯、俄羅斯稱荷蘭薯、法國稱地蘋果、德國稱地梨、義大利稱地豆、秘魯稱巴巴等。
㈢ 馬鈴薯在世界各國的稱呼
如果要問世界各國的叫法的話,去網路翻譯去找各種語言的翻譯就知道了,我知道英語中叫potato,下面把我國各地的叫法羅列一下
土豆是在明代傳入我國的,傳入中國後很快適應了中國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與中國的鄉土風情、文化傳統相融合,成為中國的「土特產」。在一些地方逐漸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土豆文化」。山東魯南地區把土豆叫地蛋,雲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廣東、香港叫土豆、饃饃蛋,山西叫山葯蛋,東北各省多稱土豆,而西北各地叫洋芋。在生活中,有不少諺語,如「五穀不收不憂患,只要有二畝洋芋蛋」、「洋芋蛋蛋寶中寶,頓頓吃飯離不了」、「早上吃洋( 羊) ,中午吃芋( 魚) ,晚上吃蛋」、「碗里端著,鍋里煮著,地里長著,平常想著」,都形象地反映了土豆( 馬鈴薯) 在人們飲食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㈣ 洋芋、土豆、馬鈴薯三者有什麼區別
沒有區別,都是同一種蔬菜。只是各地叫法不同。
馬鈴薯一名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縣志》。中國東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葯蛋、中國西北稱洋芋、天津稱塞豆、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洋山芋、洋芋艿(寧波)或芋艿(慈城),廣東及香港稱之為土豆,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
在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稱為馬鈴薯(漢語、客語、台語)或荷蘭薯(台語)。其它還有過的稱呼有爪哇薯、白薯、土芋、地豆、土蛋、土生、香芋、洋山葯、山葯豆、陽(洋、楊)芋、荷蘭薯等等。馬鈴薯的名稱由來是長相如古代用的馬鈴。
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稱,此西班牙詞彙由泰依諾語batata(紅薯)和克丘亞語papa(土豆)混合而來的。在拉丁美洲,「土豆」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
(4)新加坡土豆叫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
土豆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發起的研究,通過在350種不同的土豆上使用遺傳標記,最終確定全世界的土豆都起源於今天的秘魯南部所在區域種植的土豆,從那裡逐漸向南美的北部和南部傳播出來。
隨著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土豆在16世紀下半葉被西班牙人帶回到歐洲傳播開來。然後再被歐洲的探險者和殖民者帶到全世界各地。在土豆被傳入歐洲的早期,它的消耗量並不是很大。土豆引到英國愛爾蘭時,甚至很長階段都作為奇花異草觀賞。
到了19世紀歐洲人口膨脹時期,土豆已經成為重要的食物和農作物。根據保守估計,土豆的引進在1700年至1900年間至少造成舊大陸四分之一的人口增長以及促進了歐洲的城市化過程。
土豆從何時、何地傳入中國,目前尚難確切斷定。根據陝西省興平縣縣志和1700年修的福建省松溪縣縣志的記載,16世紀至19世紀時已分別由西北和華南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
根據明朝的記載和著述,也有學者認為早在16世紀的明朝萬曆年間,土豆就傳入中國。土豆在17世紀由荷蘭人傳入台灣,土豆在台灣的專業栽培約於1914年開始。
㈤ 全國各地的土豆叫法讀法
土豆的叫法義大利:地豆
可愛的小土豆們
法國:地蘋果(法國果然浪漫的不得了,連土豆都得和蘋果扯上關系)
德國:地梨 (德國也不容小噓,他家叫梨)
美國:愛爾蘭豆薯
俄國:荷蘭薯
在我國,馬鈴薯這種家常便菜有超過兩百種昵稱。
比如在重慶,馬鈴薯有兩個小名:春天叫「春洋芋」,冬天叫「冬洋芋」。
春洋芋皮薄,用手都可以撕開,肉脆。冬洋芋皮厚,需要藉助工具才可以剝皮成功,肉的口感比較憨實。
浙北:洋番薯
杭州:洋番薯或者洋芋奶
廣東:土豆、冬薯
福州:番仔薯
揚州、宜興等地:洋山芋
魯南:地豆子
河北、山西:山葯蛋(莜麵栲栳栳還有那山葯蛋~~)
山東:地蛋、地豆子
舟山:紅毛番薯
晉南:地 den(音一聲)
閩南:馬玲直
廣西:薯菇
榆林:蠻蠻(這個名字,嗯,萌萌的~~)
皖北:馬了服、地蛋
宿州:地瓜(地瓜地瓜,我是土豆~~)
武漢:洋苕
潮汕:浪鳥乖、江同
大寧縣:山蔓莖
當然,上面我只統計了一部分。但據我所知,土豆還有很多名字:
木糊蛋、玉子、罩薯、山man(二聲)jin(一聲)、洋尼那、特魯多、干同、灰灰蛋、洋三石、番薯弟弟、蠻莖、肛同、麻流扶、三野、三以、洋jǔdāo、土頭、東菇、荷蘭薯、曬(二聲)又蛋......
在了解了各地方對土豆的叫法後,小編徹底凌亂了,特別是山葯、土豆、芋頭、番薯,雖然它們都是長在土裡的,但完全不是一個品種啊,在小編的印象里:
土豆:土豆=洋芋=馬鈴薯。
山葯:皮薄有根須,裡面是白肉有粘液,一般用來煲湯。
芋頭:分大芋頭小芋頭,剝皮的時候,手會很麻,過敏的人不敢從事芋頭剝皮工作,小芋頭也叫毛芋頭。
番薯:番薯=紅薯=紅苕。
下圖有山葯、土豆、番薯、芋頭,猜猜誰是誰?
這樣呢,是不是更凌亂???
㈥ 我想知道全國各地對土豆的不同叫法
山葯蛋
馬鈴薯
土豆
洋芋、土豆,地豆、荷蘭薯、地蛋、地蔓菁。
㈦ 請問一下是誰把土豆引入中國的
土豆又叫馬鈴薯
第一路徑:十六世紀,可能由荷蘭人從海路引進京津及華北地區。當時,北京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外國的政治家、商人、傳教士紛至沓來,特別是荷蘭使臣經天津入京覲見皇帝,可能會把馬鈴薯作為珍品奉獻。
明萬曆年間蔣一葵撰寫的《長安客話》中記述北京地區種植的馬鈴薯名為土豆。文章描述:「土豆,絕似吳中落花生及番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據《古籍書目》注釋,《長安客話》所記述的為明代中葉北京城郊史跡。明代中葉應在1500—1550年之間。因此,可以認為馬鈴薯引種北京的下限時間應在1550年以前,距今已有400多年。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編纂的《畿輔通志》物產部中記述:「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乾隆四年(1739年)編纂的《天津府志》記述:「芋,又一種小者,名香芋,俗名土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正定府志》物產部記述:「土芋,通志俗呼土豆,味甘略帶土氣息。」由此可見,清朝時,馬鈴薯已經是北京及附近州縣普遍種植的農作物了。
第二路徑:由荷蘭人從東南亞引種至台灣,爾後傳入福建、廣東等沿海各省。勞費爾著《美洲植物的傳播》一書中談到,荷蘭人斯特魯斯1650年訪問台灣時看到當地人種植馬鈴薯。當時(1622-1662年)的台灣為荷蘭的殖民地,故稱馬鈴薯為荷蘭薯;或由荷蘭人從爪哇引入,又稱為爪哇薯。台灣與閩粵地區交往頻繁,可能將馬鈴薯從台灣引入沿海地區種植。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福建《松溪縣志》食貨部記述,康熙十八年縣府刊布文告,曉諭民眾種植馬鈴薯,並稱當地種植馬鈴薯「菜依樹生,掘取之,形有大小,果如鈴,子色黑而圓,味苦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台灣府志》中還稱馬鈴薯為荷蘭豆。《興化府莆田縣志》中談到馬鈴薯:「近有一種,來自台灣,形似菜菔,肉鬆而色黃,味同甘薯。」由此可見,福建人是在種植甘薯之後認識馬鈴薯的。
此外,我國十七和十八世紀的文獻中,四川、陝西、甘肅、雲南、湖北等省方誌中記述馬鈴薯的最多。由此可推出第三第四條路徑。
第三路徑:西域陸路傳入我國。十七世紀中期,西班牙人把馬鈴薯攜帶至印度。或有可能西域商旅往來中,通過陸路傳入我國。《天水縣志》物產蔬菜類記述:「馬鈴薯俗稱洋芋,又名蹲鴟。」
第四路徑:西南茶馬古道商旅帶入我國。十七世紀,荷蘭人把馬鈴薯傳入新加坡、爪哇等地,我國商旅或從西南茶馬古道將馬鈴薯引入雲貴川地區。
第三路徑和第四路徑僅僅是薯界猜測,目前還沒有發現可佐證的文獻資料。
㈧ 馬鈴薯又叫什麼
馬鈴薯又叫土豆、山葯蛋、洋芋、洋山芋、洋芋頭、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陽芋、地蛋、荷蘭薯、番仔薯等名字。馬鈴薯在不同國家中的稱謂也不一樣,如美國稱愛爾蘭豆薯、俄羅斯稱荷蘭薯、法國稱地蘋果、德國稱地梨、義大利稱地豆、秘魯稱巴巴等。
㈨ 新加坡日常食用的蔬菜有哪些。
中國特色的有 頭菜 花菜 舌蘭花 大蔥 元蔥 大蒜 蒜薹 豆芽 茄子 大白菜 土豆 地瓜 西紅柿 等常用菜
外國特色的有 冬瓜 火龍果 還 有一些顏色奇特 外形奇異的菜..叫不上名來
㈩ 土豆源於哪個國家
原產於北美安第斯山一帶,16世紀由西班牙人引進歐洲,很快便成為整個歐洲最普遍的糧食。學名Solanum
tuberosum,通稱為potato(像馬鈴一樣的東西),清乾隆年間已有吃「洋薯」的記載,北方人因為它長在泥土下,稱它為「土豆」(南方人的土豆是指「花生」),南方人則稱它為洋薯、土豆、馬鈴薯。
土豆,學名馬鈴薯,祖籍是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等地。大概在公元1570福時,我的祖先隨西班牙人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後來又輾轉進入義大利和歐洲各地。根據有關資料推測,我的祖先可能於17世紀初(明末)跟隨歐、美傳教士進入了中國,算得上是個泊來品,所以這里有些地方稱我為洋芋、荷蘭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