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歸僑有哪些人
㈠ 陳德明的介紹
陳德明,男,福建福州人,新加坡歸僑,大學畢業。1952年由新加坡回國求學,1961年在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機械設計專業畢業後,在上海第七紡織機械廠任技術員,工程師,高級下程師,設計科長,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針織機械研究所所長等職務。由於工作突出成績顯著,1978年榮獲上海市科技人大會以及全國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198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82年上海市政府僑辦與國務院僑辦分別授予歸僑先進工作者。歷任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市人大第八屆財經委員會委員,第十屆華僑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委員,是全國僑聯第二、三、四、五屆委員,上海市僑聯第五、六、七屆副主席。
㈡ 作者陳慧瑛的筒介和寫作背景
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陳慧瑛,1946年出生於新加坡,歸僑,祖籍福建廈門,當代作家,1959年回國。著作有《無名的星》《展翅的白鷺》《廈門人》等,發表詩文3000餘篇,獲國際、國家部級以上文學獎項3項。曾被評為「僑界十佳、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全國有突出貢獻專家等。」
洪鏡湖先生是陳慧瑛的外祖父,是新加坡知名的愛國華僑,對祖國的抗日事業和家鄉的教育與建設有諸多捐助。
(2)新加坡歸僑有哪些人擴展閱讀
《梅花魂》作者:陳慧瑛
主要內容:課文主要寫了「我」回憶外祖父教我唐詩宋詞,讀到思想詩時,總會落淚;外祖父因年齡大不能回國時,像小孩子一樣痛哭;外祖父因我弄臟墨梅圖而發脾氣;在我回國前,外祖父送我墨梅圖;外祖父又到船上送我梅花手絹這五件事。
中心思想:表達了外祖父對祖國的熱愛、眷戀之情。
㈢ 新加坡有多少日本裔
新加坡有1500萬左右日本裔
㈣ 陳慧瑛的資料
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教授
陳慧瑛,女,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教授,博士生導師。
1934年6月15日生於上海市,原籍江蘇吳縣
1940-1953年 在上海民智小學、民智中學、真如中學高中畢業
1953-1957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畢業
1957-1959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59-1963年 在原民主德國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讀研究生
1963-1984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85-1986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進修
1986-1993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94-1995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
1995-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近十年的出版物;
1. 《國際社會學家辭典(下卷)》,(威·伯恩斯多夫/霍·克諾斯普主編。)1990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參與部分翻譯
2. 《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德語教學大綱,1993年6月,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大綱研訂組組長
3. 《西方名著入門(文學2)》,1995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譯托馬斯·曼的《馬里奧和魔術師》
4. 《簡明漢德辭典》,商務印書館,承擔1/5編寫任務
5. 《重返德累斯頓一睹〈綠穹隆〉一易北河之濱紀行》,1990年1月,《東歐》雜志第1期,全部
6. 《淺談全國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大綱,兼談"德語作為外語"新專業》,1990年,《外語界》第4期,全部
編輯本段3、個人簡介
陳慧瑛 女,1946年12月生,福建廈門人,廈門市人大華僑外事委員會主任,主任編輯,廈門市人大常委,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第四屆全國僑聯委員,省人大代表,中華詩詞學會福建理事,福建省文聯委員,省作協主席團成員,廈門市美學會副會長,廈門市專家協會理事,廈門市寶石協會會長,英國劍橋國際名人中心、美國國際名人協會會員暨咨詢委員會委員。已出版《無名的星》、《芳草天涯》、《陳慧瑛散文選》等16部著作。《無名的星》獲中國作協主辦的1969~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並有《梅魂》、《寄》等98篇作品和兩部著作在國內外獲獎,有《舊鄰》、《竹葉三君》等300餘篇作品人選中外150多種文集和大中學教材。連任三屆市人大常委、僑委主任以來,在落實黨的華僑政策保護僑益、僑台立法、引進捐贈、落實宗教政策、保護歷史文化古跡、促進特區繁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全國"僑界十佳"、"市勞動模範",市、省優秀專家。近12年來,一直從事僑務工作。幾年來,帶領本委與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訂了《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等,並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本地文化建設,寫出大量反映僑台特區生活的文藝作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多次榮獲市、省、全國華僑界、文藝界的重大獎勵。993年被國務院授予"為文學藝術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1995年光榮地出席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並被大會授予"成績顯著"特別嘉獎令。多次應邀赴歐美加、澳洲、紐西蘭、東南亞新馬泰菲、巴基斯坦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文化交流和學術研討會。傳略被列入《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文藝家》等58部中外名人辭典。
編輯本段4、生平經歷
新加坡歸僑、祖籍福建廈門。196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歷任廈門日報社文藝編輯、主任編輯、全國僑聯委員等。現任廈門市人大常委、華僑外事委員會主任;福建省人大代表、省文聯委員、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市文聯副主席、廈門寶玉石學會會長、市美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等。多次出訪東南亞及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基斯坦、港、台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是美國ABI、英國BIC兩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咨詢委員會委員、美國東洛杉磯學院名譽教授、美國蒙特利爾市榮譽市民、美國《中華時報》中國代表、香港《文學報》駐廈記者、香港《中國企業導報》副主編、《世界日報》駐中國記者等。先後被評為全國「僑界十佳」、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廈門市勞動模範、廈門市專業技術撥尖人才、福建省優秀作家、全國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參加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並獲世婦會組委會「特別嘉獎令」。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編輯本段5、重要作品
著有作品集《無名的星》、《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鷺》、《月是故鄉明》、《廈門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園》、《芳草天涯》、《神奇的綠島》、《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葉三君》、《隨緣》、《歸來的啼鵑》、《陳慧瑛散文選》等17部,發表詩文3000餘篇,600餘萬字。
編輯本段6、獲獎情況
《舊鄰》、《良宵》等300餘篇作品選入大、中學教材和150餘種文集。《無名的星》獲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梅花魂》、《竹葉三君》、《寄遠》等98篇作品獲國內外文學獎。
編輯本段7、佳篇賞析
梅花魂
故鄉的梅花又開了。那朵朵冷艷、縷縷幽芳的梅花,總讓我想起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東南亞的星島,從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輕時讀了不少經、史、詩、詞,又能書善畫,在星島文壇頗負盛名。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時候,我會拍著手笑起來:「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總是搖搖頭,長長地嘆一口氣,說:「鶯兒,你還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獨書房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歲那年,有一回到書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輕輕颳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我心裡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麼稀罕的呢?
有一天,媽媽忽然跟我說:「鶯兒,我們要回唐山去!」
「干嗎要回去呢?」
「那兒才是我們的祖國呀!」
哦!祖國,就是那地圖上像一隻金雞的地方嗎?就是那擁有長江、黃河、萬里長城的國土嗎?我歡呼起來,小小的心充滿了歡樂。
可是,我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親愛的外祖父。我問媽媽:「外公走嗎?」
「外公年紀太大了……」
我跑進外祖父的書房,老人正躺在藤沙發上。我說:「外公,您也回祖國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樣,「嗚嗚嗚」地哭了起來……
離別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書房裡,鄭重地遞給我一卷白杭綢包著的東西。我打開一看,原來是那幅墨梅,就說:「外公,這不是您最寶貴的畫嗎?」
「是啊,鶯兒,你要好好保存!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國的那一天正是元旦,雖然熱帶是無所謂隆冬的,但臘月天氣,也畢竟涼颼颼的。外祖父把我們送到碼頭。赤道吹來的風撩亂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銀發,我覺得外祖父一直子衰老了許多。
船快開了,媽媽只好狠下心來,拉著我登上大客輪。想不到淚眼蒙朧的外祖父也隨著上了船,遞給我一塊手絹——一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綉著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圖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
㈤ 陳慧瑛的資料(30字左右)
陳慧瑛,女,1946年生於新加坡星島,歸僑,祖籍福建廈門。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廈門市文聯副主席。
陳慧瑛多次出訪東南亞及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基斯坦、港、台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
是美國ABI、英國BIC兩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咨詢委員會委員、美國東洛杉磯學院名譽教授、加拿大蒙特利爾市榮譽市民、美國《中華時報》中國代表、香港《文學報》駐廈記者、香港《中國企業導報》副主編、《世界日報》駐中國記者等。
先後被評為全國「僑界十佳」、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廈門市勞動模範、廈門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福建省優秀作家、全國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參加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並獲世婦會組委會「特別嘉獎令」。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陳慧瑛獲獎情況
《舊鄰》《良宵》等300餘篇作品選入大、中學教材和150餘種文集。《無名的星》獲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梅花魂》《竹葉三君》《寄遠》等98篇作品獲國內外文學獎。
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第四屆全國僑聯委員,省人大代表,中華詩詞學會福建理事,福建省文聯委員;
省作協主席團成員,廈門市美學會副會長,廈門市專家協會理事,廈門市寶石協會會長,英國劍橋國際名人中心、美國國際名人協會會員暨咨詢委員會委員。已出版《無名的星》《芳草天涯》《陳慧瑛散文選》等16部著作。
《無名的星》獲中國作協主辦的1969~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並有《梅花魂》《寄》等98篇作品和兩部著作在國內外獲獎,有《舊鄰》《竹葉三君》等300餘篇作品入選中外150多種文集和大中學教材。
連任三屆市人大常委、僑委主任以來,在落實黨的華僑政策保護僑益、僑台立法、引進捐贈、落實宗教政策、保護歷史文化古跡、促進特區繁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全國"僑界十佳"、"市勞動模範",市、省優秀專家。近12年來,一直從事僑務工作。
幾年來,帶領本委與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訂了《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等。1993年被國務院授予"為文學藝術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1995年光榮地出席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並被大會授予"成績顯著"特別嘉獎令。
著有作品集《梅花魂》《無名的星》《終極三國》《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鷺》《廈門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園》《芳草天涯》《神奇的綠島》《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葉三君》《隨緣》《歸來的啼鵑》《陳慧瑛散文選》等17部,發表詩文3000餘篇,600餘萬字。
1983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1989年散文集《無名的星》榮獲中國作協「全國(七十年)優秀散文集」大獎;1989年榮獲國務院僑辦及中國僑聯等授予「全國僑界十佳」及「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稱號。
1993年國務院授予其「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優秀專家稱號。1995年榮獲聯合國「世婦會」中國組委會頒發的「為世界第四屆婦女大會作出特殊貢獻」的特別嘉獎證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業績載入《世界名人錄》(美)《世界婦女名人錄》《世界優秀知識分子名人錄》(英)等辭書。1999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
㈥ 陳慧瑛簡介20字
陳慧瑛,女,1946年生於新加坡星島,歸僑,祖籍福建廈門。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廈門市文聯副主席。著作有《無名的星》《展翅的白鷺》《月是故鄉明》《廈門人》《南方的曼陀林》《一花一世界》等18部,發表詩文3000餘篇共600餘萬字,獲國際、國家部級以上文學獎項3項。其中《梅花魂》入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
中文名:陳慧瑛
外文名:Chen hui ying
別名:鶯兒
國籍:中國福建廈門
民族:漢族
出生地:新加坡
出生日期:1946年
職業:作家、詩人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中文系
主要成就:文化傳播、僑台立法、引進捐贈等
代表作品:《無名的星》、《芳草天涯》、《陳慧瑛散文選》
分享
人物所獲榮譽與職位
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第四屆全國僑聯委員,省人大代表,中華詩詞學會福建理事,福建省文聯委員,省作協主席團成員,廈門市美學會副會長,廈門市專家協會理事,廈門市寶石協會會長,英國劍橋國際名人中心、美國國際名人協會會員暨咨詢委員會委員。已出版《無名的星》、《芳草天涯》、《陳慧瑛散文選》等16部著作。《無名的星》獲中國作協主辦的1969~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並有《梅花魂》、《寄》等98篇作品和兩部著作在國內外獲獎,有《舊鄰》、《竹葉三君》等300餘篇作品入選中外150多種文集和大中學教材。連任三屆市人大常委、僑委主任以來,在落實黨的華僑政策保護僑益、僑台立法、引進捐贈、落實宗教政策、保護歷史文化古跡、促進特區繁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全國"僑界十佳"、"市勞動模範",市、省優秀專家。近12年來,一直從事僑務工作。幾年來,帶領本委與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訂了《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等。1993年被國務院授予"為文學藝術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1995年光榮地出席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並被大會授予"成績顯著"特別嘉獎令。著有作品集《梅花魂》、《無名的星》、《終極三國》、《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鷺》、《月是故鄉明》、《廈門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園》、《芳草天涯》、《神奇的綠島》、《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葉三君》、《隨緣》、《歸來的啼鵑》、《陳慧瑛散文選》等17部,發表詩文3000餘篇,600餘萬字。
生平經歷
新加坡(俗稱星島,也稱獅城、星洲)歸僑、祖籍福建廈門。196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歷任廈門日報社文藝編輯、主任編輯、全國僑聯委員等。現任廈門市人大常委、華僑外事委員會主任;福建省人大代表、省文聯委員、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市文聯副主席、廈門寶玉石學會會長、市美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等。大學畢業至今,在教育界10年,兢兢業業工作,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在新聞界10年,勇於開拓創新,職業道德好,對業務精益求精,除做好編輯、記者工作外,還寫出大量新聞、文學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突出貢獻,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評上高級職稱,並於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近12年來,一直從事僑務工作。連續三屆擔任市人大僑台外事委員會主任,分管僑、港、澳、台、外事、宗教、民族、旅遊等,並兼任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在依法保護、立法監督、引進捐贈等方面真心誠意、身體力行地做了大量實事、好事,引進、協助引進大量僑台捐贈,共約人民幣8000萬元左右。用於教育、醫衛、文藝等公益事業,獲得社會各界好評。重視法制建設,積極做好立法工作。幾年來,帶領本委與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訂了《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並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本地文化建設,寫出大量反映僑台特區生活的文藝作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多次榮獲市、省、全國華僑界、文藝界的重大獎勵。
所獲榮譽
1983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1989年散文集《無名的星》榮獲中國作協「全國(七十年)優秀散文集」大獎;1989年榮獲國務院僑辦及中國僑聯等授予「全國僑界十佳」及「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稱號。1993年國務院授予其「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優秀專家稱號。1995年榮獲聯合國「世婦會」中國組委會頒發的「為世界第四屆婦女大會作出特殊貢獻」的特別嘉獎證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業績載入《世界名人錄》(美)、《世界婦女名人錄》、《世界優秀知識分子名人錄》(英)等辭書。1999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
頭銜
陳慧瑛多次出訪東南亞及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基斯坦、港、台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是美國ABI、英國BIC兩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咨詢委員會委員、美國東洛杉磯學院名譽教授、美國蒙特利爾市榮譽市民、美國《中華時報》中國代表、香港《文學報》駐廈記者、香港《中國企業導報》副主編、《世界日報》駐中國記者等。先後被評為全國「僑界十佳」、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廈門市勞動模範、廈門市專業技術撥尖人才、福建省優秀作家、全國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參加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並獲世婦會組委會「特別嘉獎令」。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重要作品
著有作品集《梅花魂》、《無名的星》、《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鷺》、《月是故鄉明》、《廈門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園》、《芳草天涯》、《神奇的綠島》、《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葉三君》、《隨緣》、《歸來的啼鵑》、《陳慧瑛散文選》等17部,發表詩文3000餘篇,600餘萬字。
獲獎情況
《舊鄰》、《良宵》等300餘篇作品選入大、中學教材和150餘種文集。《無名的星》獲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梅花魂》、《竹葉三君》、《寄遠》等98篇作品獲國內外文學獎。
佳篇賞析
《梅花魂》
故鄉的梅花又開了。那朵朵冷艷、縷縷幽芳的梅花,總讓我想起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東南亞的星島,從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輕時讀了不少經、史、詩、詞,又能書善畫,在星島文壇頗負盛名。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時候,我會拍著手笑起來:「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總是搖搖頭,長長地嘆一口氣,說:「鶯兒,你還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獨書房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歲那年,有一回到書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來。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片輕輕颳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我心裡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麼稀罕的呢?
有一天,媽媽忽然跟我說:「鶯兒,我們要回中國去!」
「干嗎要回去呢?」
「那兒才是我們的祖國呀!」
哦!祖國,就是那地圖上像一隻金雞的地方嗎?就是那擁有長江、黃河、萬里長城的國土嗎?我歡呼起來,小小的心充滿了歡樂。
可是,我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親愛的外祖父,便問媽媽:「外公走嗎?」
「外公年紀太大了......」
我跑進外祖父的書房,老人正躺在藤沙發上。我說:「外公,您也回祖國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樣,「嗚嗚嗚」地哭了起來……
離別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書房裡,鄭重地遞給我一卷白杭綢包著的東西。我打開一看,原來是那幅墨梅,就說:「外公,這不是您最寶貴的畫嗎?」
「是啊,鶯兒,你要好好保存!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國的那一天正是元旦,雖然熱帶是無所謂隆冬的,但臘月天氣,也畢竟涼颼颼的。外祖父把我們送到碼頭。赤道吹來的風撩亂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銀發,我覺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許多。
船快開了,媽媽只好狠下心來,拉著我登上大客輪。想不到淚眼蒙矓的外祖父也隨著上了船,遞給我一塊手絹,—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綉著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圖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
註:此文已選入:
北京課改版六年級下冊第19課。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6課。
康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17課。
鄂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24課。
《彩色的翅膀》
一場暴雨剛剛過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濤起伏。船有節奏地前後晃盪著。陪我同船前往寶石島的,是個矮墩墩的戰士,寶石島觀察通訊站的信號兵,姓高,剛從黑龍江回來。 小高在碼頭上有說有笑,這時候不吭聲了,緊閉著嘴唇,兩眼直發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里緊緊地抱著一隻紙箱子。 為了調節一下沉悶的氣氛,我有意地同他開玩笑:「我猜這只紙箱里,一定裝著好吃的東西。從家鄉帶來的吧?」 小高淡淡地一笑:「不,不能吃。」 「我才不信呢!」我一副認真的樣子,「快公開吧,讓我也嘗嘗。」 小高有點急了:「真不能吃。裡面裝的是一些小昆蟲,蝴蝶呀什麼的,一打開就飛跑了。」 從沒聽說過戰士探親回來帶這種東西的。我正想問個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閉緊了,臉色比先前還難看。我知道暈船是什麼滋味,便打住了。 傍晚,船把我們送到寶石島。當島頂的燈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時候,觀察通訊站站長拉著我,說:「走,參加我們的晚會去。」 這真是個特別的晚會。黑板上用仿宋體寫著「嘗瓜會」三個大字,小講台的白瓷盤里放著一個大西瓜。站長右手托起那個大西瓜,笑呵呵地說:「同志們,這是我們島上結的第一個西瓜。今晚,我們開個嘗瓜會表示慶祝,大家來分享自己的勞動果實。」 在一片歡笑聲中,我了解到這個西瓜不平常的來歷。 兩年前,戰士們來到寶石島上,建立起這個新的陣地。他們在岩石下、小路帝,壘出一塊塊「海島田」,把從家鄉帶來的蔬菜種子,連同自己建島愛島的深情一起播種下去。春天,站長和戰士們撒下了幾顆西瓜子。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還開了一朵朵小黃花。可是到了收獲季節,竟連一個小瓜也沒結。有些戰士灰心了,撅著嘴巴,說:「西瓜嫌我們的島艱苦,不願在這里安家。」 為什麼瓜秧開了花不結瓜?是水澆得不夠,是肥施得不足,還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達兵懂一些農業知識,他找到了答案:西瓜開了花要授粉。小島遠離大陸,沒有蜜蜂,也沒有別的昆蟲。西瓜花沒授粉,當然結不了瓜。經他一說,大家才明白了。瓜秧開了花,他們仔仔細細地給每一朵雌花都進行了人工授粉。小瓜果然結了不少,水靈靈的,真惹人喜愛。誰料一陣暴雨過後,巨浪撲上了小島,把小瓜一個個打掉了,後來一檢查,只有大石頭後邊的一根瓜秧上,還殘存著一個小瓜。他們像撫養嬰兒似的照看著這個小瓜,澆水,施肥,一點也不敢馬虎。奇跡終於出現了,這個島上成熟了第一個西瓜。 站長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盤里,送到每一個戰士眼前。戰士們都笑著,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地端詳著,輕輕地聞著,慢慢地咬著,不住發出嘖嘖的贊嘆聲。好像有一股甘泉,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著說:「你那個紙箱的秘密,現在該公開了。」 小高說:「你早就明白了嘛。」 「這么說,你真想讓那些蝴蝶呀什麼的在這里安家?」 小高點點頭告訴我,晚飯以前,他已經把紙箱里的小昆蟲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說:「我就不相信,這些小精靈會不愛我們祖國的海島,會不願在這里安居樂業。」 第二天我醒來時,天已經放亮了。我忽然發現窗玻璃上停著一隻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對彩色的翅膀。
註:此文已選入: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課。
其外祖父
新加坡著名的富商、愛國華僑洪鏡湖先生。
光明教育基金會(Yayasan Cahaya)屬下的光明小學是間公立國民小學和幼稚園。前身是培本小學。培本公立小學始建1920年,由甘光區大眾出錢出力,校舍是板屋亞答頂,校址是在下甘光區(現為海關稅務局總部),當時以華語和福建方言授課。聽老一輩說日本軍閥南侵時,新加坡的黃慶昌老先生攜帶黃祖耀先生(新加坡大華銀行集團主席)到印尼避難,黃祖耀先生曾在培本小學念過書。
1946年下甘光遭祝融光顧,一場大火,燒毀全部住宅,培本小學也不能倖免。此後,在洪鏡湖(已故)、洪景山和林友贊(已故)等先賢登高一呼下,新校舍於1946年落成,於今舊校舍和宿舍還保留著。早期的校長有鄭金殿、連嘯鷗、蔡益生和黃小峰等教育界前輩。
1957年華文教育被封閉,改名為光明小學,由紀經有先生任校長,除了教國語(印尼文),兼教英文課。1959年另名光明公立國民小學,第一任校長由艾莎女士擔任,至1999年退休。現今的小學校長為巴克里和幼稚園校長達米尼娃蒂任職。
1959年,陳慧瑛的外祖父——新加坡著名的富商、愛國華僑洪鏡湖先生把最疼愛的外孫女送回了祖國。這一送,有兩個目的——一是讓陳慧瑛回來探望居住在廈門鼓浪嶼的祖母;二是希望陳慧瑛能回來傳承中華文明,他不希望陳慧瑛變成黃皮白心的「香蕉人」。
江東鎮人民政府公眾網還有旅居新加坡的鄉親洪鏡湖於1998年與旅居印尼鄉親洪耀裕聯合捐資30萬元,建設1.05公里長的村道——「仙僑路」及村口的碑亭。2002年洪鏡湖又串聯旅印鄉親洪嘉華聯合出資15萬元協助村裡建設改水工程。海外鄉親造福桑梓的義舉,為全村村民所傳頌。
㈦ 陳慧瑛簡介
陳慧瑛,女,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教授,博士生導師。
1934年6月15日生於上海市,原籍江蘇吳縣
1940-1953年 在上海民智小學、民智中學、真如中學高中畢業
1953-1957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畢業
1957-1959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59-1963年 在原民主德國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讀研究生
1963-1984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85-1986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進修
1986-1993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94-1995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
1995-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近十年的出版物;
1. 《國際社會學家辭典(下卷)》,(威·伯恩斯多夫/霍·克諾斯普主編。)1990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參與部分翻譯
2. 《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德語教學大綱,1993年6月,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大綱研訂組組長
3. 《西方名著入門(文學2)》,1995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譯托馬斯·曼的《馬里奧和魔術師》
4. 《簡明漢德辭典》,商務印書館,承擔1/5編寫任務
5. 《重返德累斯頓一睹〈綠穹隆〉一易北河之濱紀行》,1990年1月,《東歐》雜志第1期,全部
6. 《淺談全國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大綱,兼談"德語作為外語"新專業》,1990年,《外語界》第4期,全部
[編輯本段]3、個人簡介
陳慧瑛 女,1946年12月生,福建廈門人,廈門市人大華僑外事委員會主任,主任編輯,廈門市人大常委,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第四屆全國僑聯委員,省人大代表,中華詩詞學會福建理事,福建省文聯委員,省作協主席團成員,廈門市美學會副會長,廈門市專家協會理事,廈門市寶石協會會長,英國劍橋國際名人中心、美國國際名人協會會員暨咨詢委員會委員。已出版《無名的星》、《芳草天涯》、《陳慧瑛散文選》等16部著作。《無名的星》獲中國作協主辦的1969~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並有《梅魂》、《寄》等98篇作品和兩部著作在國內外獲獎,有《舊鄰》、《竹葉三君》等300餘篇作品人選中外150多種文集和大中學教材。連任三屆市人大常委、僑委主任以來,在落實黨的華僑政策保護僑益、僑台立法、引進捐贈、落實宗教政策、保護歷史文化古跡、促進特區繁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全國"僑界十佳"、"市勞動模範",市、省優秀專家。近12年來,一直從事僑務工作。幾年來,帶領本委與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訂了《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等,並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本地文化建設,寫出大量反映僑台特區生活的文藝作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多次榮獲市、省、全國華僑界、文藝界的重大獎勵。993年被國務院授予"為文學藝術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1995年光榮地出席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並被大會授予"成績顯著"特別嘉獎令。多次應邀赴歐美加、澳洲、紐西蘭、東南亞新馬泰菲、巴基斯坦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文化交流和學術研討會。傳略被列入《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文藝家》等58部中外名人辭典。
[編輯本段]4、生平經歷
新加坡歸僑、祖籍福建廈門。196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歷任廈門日報社文藝編輯、主任編輯、全國僑聯委員等。現任廈門市人大常委、華僑外事委員會主任;福建省人大代表、省文聯委員、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市文聯副主席、廈門寶玉石學會會長、市美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等。大學畢業至今,在教育界10年,兢兢業業工作,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在新聞界10年,勇於開拓創新,職業道德好,對業務精益求精,除做好編輯、記者工作外,還寫出大量新聞、文學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突出貢獻,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評上高級職稱,並於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近12年來,一直從事僑務工作。連續三屆擔任市人大僑台外事委員會主任,分管僑、港、澳、台、外事、宗教、民族、旅遊等,並兼任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在依法保護、立法監督、引進捐贈等方面真心誠意、身體力行地做了大量實事、好事,引進、協助引進大量僑台捐贈,共約人民幣8000萬元左右。用於教育、醫衛、文藝等公益事業,獲得社會各界好評。重視法制建設,積極做好立法工作。幾年來,帶領本委與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訂了《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並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本地文化建設,寫出大量反映僑台特區生活的文藝作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多次榮獲市、省、全國華僑界、文藝界的重大獎勵。1983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1989年散文集《無名的星》榮獲中國作協「全國(七十年)優秀散文集」大獎;1989年榮獲國務院僑辦及中國僑聯等授予「全國僑界十佳」及「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稱號。1993年國務院授予其「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優秀專家稱號。1995年榮獲聯合國「世婦會」中國組委會頒發的「為世界第四屆婦女大會作出特殊貢獻」的特別嘉獎證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業績載入《世界名人錄》(美)、《世界婦女名人錄》、〈〈世界優秀知識分子名人錄》(英)等辭書。1999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
多次出訪東南亞及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基斯坦、港、台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是美國ABI、英國BIC兩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咨詢委員會委員、美國東洛杉磯學院名譽教授、美國蒙特利爾市榮譽市民、美國《中華時報》中國代表、香港《文學報》駐廈記者、香港《中國企業導報》副主編、《世界日報》駐中國記者等。先後被評為全國「僑界十佳」、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廈門市勞動模範、廈門市專業技術撥尖人才、福建省優秀作家、全國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參加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並獲世婦會組委會「特別嘉獎令」。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編輯本段]5、重要作品
著有作品集《梅花魂》、《無名的星》、《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鷺》、《月是故鄉明》、《廈門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園》、《芳草天涯》、《神奇的綠島》、《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葉三君》、《隨緣》、《歸來的啼鵑》、《陳慧瑛散文選》等17部,發表詩文3000餘篇,600餘萬字。
[編輯本段]6、獲獎情況
《舊鄰》、《良宵》等300餘篇作品選入大、中學教材和150餘種文集。《無名的星》獲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梅花魂》、《竹葉三君》、《寄遠》等98篇作品獲國內外文學獎。
[編輯本段]7、佳篇賞析
梅花魂
故鄉的梅花又開了。那朵朵冷艷、縷縷幽芳的梅花,總讓我想起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東南亞的星島,從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輕時讀了不少經、史、詩、詞,又能書善畫,在星島文壇頗負盛名。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時候,我會拍著手笑起來:「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總是搖搖頭,長長地嘆一口氣,說:「鶯兒,你還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獨書房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歲那年,有一回到書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輕輕颳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我心裡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麼稀罕的呢?
有一天,媽媽忽然跟我說:「鶯兒,我們要回唐山去!」
「干嗎要回去呢?」
「那兒才是我們的祖國呀!」
哦!祖國,就是那地圖上像一隻金雞的地方嗎?就是那擁有長江、黃河、萬里長城的國土嗎?我歡呼起來,小小的心充滿了歡樂。
可是,我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親愛的外祖父。我問媽媽:「外公走嗎?」
「外公年紀太大了……」
我跑進外祖父的書房,老人正躺在藤沙發上。我說:「外公,您也回祖國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樣,「嗚嗚嗚」地哭了起來……
離別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書房裡,鄭重地遞給我一卷白杭綢包著的東西。我打開一看,原來是那幅墨梅,就說:「外公,這不是您最寶貴的畫嗎?」
「是啊,鶯兒,你要好好保存!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國的那一天正是元旦,雖然熱帶是無所謂隆冬的,但臘月天氣,也畢竟涼颼颼的。外祖父把我們送到碼頭。赤道吹來的風撩亂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銀發,我覺得外祖父一直子衰老了許多。
船快開了,媽媽只好狠下心來,拉著我登上大客輪。想不到淚眼蒙朧的外祖父也隨著上了船,遞給我一塊手絹—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綉著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圖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
註:此文已選入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六課
回答者: 小帥哥的哥將計 - 試用期 二級 2009-9-17 20:02
陳慧瑛,女,博士生導師,1934年出身於上海市。
回答者: 574548341 - 實習生 一級 2009-9-18 19:11
1.陳慧瑛,女,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教授,博士生導師。
1934年6月15日生於上海市,原籍江蘇吳縣
-1953年 在上海民智小學、民智中學、真如中學高中畢業
1953-1957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畢業
1957-1959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59-1963年 在原民主德國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讀研究生
1963-1984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85-1986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進修
1986-1993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94-1995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
回答者: 1017310358 - 實習生 一級 2009-9-19 12:29
陳慧瑛,女,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教授,博士生導師。
1934年6月15日生於上海市,原籍江蘇吳縣
1940-1953年 在上海民智小學、民智中學、真如中學高中畢業
1953-1957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畢業
1957-1959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59-1963年 在原民主德國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讀研究生
1963-1984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85-1986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進修
1986-1993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94-1995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
1995-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近十年的出版物;
1. 《國際社會學家辭典(下卷)》,(威·伯恩斯多夫/霍·克諾斯普主編。)1990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參與部分翻譯
2. 《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德語教學大綱,1993年6月,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大綱研訂組組長
3. 《西方名著入門(文學2)》,1995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譯托馬斯·曼的《馬里奧和魔術師》
4. 《簡明漢德辭典》,商務印書館,承擔1/5編寫任務
5. 《重返德累斯頓一睹〈綠穹隆〉一易北河之濱紀行》,1990年1月,《東歐》雜志第1期,全部
6. 《淺談全國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大綱,兼談"德語作為外語"新專業》,1990年,《外語界》第4期,全部
[編輯本段]3、個人簡介
陳慧瑛 女,1946年12月生,福建廈門人,廈門市人大華僑外事委員會主任,主任編輯,廈門市人大常委,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第四屆全國僑聯委員,省人大代表,中華詩詞學會福建理事,福建省文聯委員,省作協主席團成員,廈門市美學會副會長,廈門市專家協會理事,廈門市寶石協會會長,英國劍橋國際名人中心、美國國際名人協會會員暨咨詢委員會委員。已出版《無名的星》、《芳草天涯》、《陳慧瑛散文選》等16部著作。《無名的星》獲中國作協主辦的1969~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並有《梅魂》、《寄》等98篇作品和兩部著作在國內外獲獎,有《舊鄰》、《竹葉三君》等300餘篇作品人選中外150多種文集和大中學教材。連任三屆市人大常委、僑委主任以來,在落實黨的華僑政策保護僑益、僑台立法、引進捐贈、落實宗教政策、保護歷史文化古跡、促進特區繁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全國"僑界十佳"、"市勞動模範",市、省優秀專家。近12年來,一直從事僑務工作。幾年來,帶領本委與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訂了《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等,並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本地文化建設,寫出大量反映僑台特區生活的文藝作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多次榮獲市、省、全國華僑界、文藝界的重大獎勵。993年被國務院授予"為文學藝術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1995年光榮地出席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並被大會授予"成績顯著"特別嘉獎令。多次應邀赴歐美加、澳洲、紐西蘭、東南亞新馬泰菲、巴基斯坦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文化交流和學術研討會。傳略被列入《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文藝家》等58部中外名人辭典。
[編輯本段]4、生平經歷
新加坡歸僑、祖籍福建廈門。196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歷任廈門日報社文藝編輯、主任編輯、全國僑聯委員等。現任廈門市人大常委、華僑外事委員會主任;福建省人大代表、省文聯委員、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市文聯副主席、廈門寶玉石學會會長、市美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等。大學畢業至今,在教育界10年,兢兢業業工作,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在新聞界10年,勇於開拓創新,職業道德好,對業務精益求精,除做好編輯、記者工作外,還寫出大量新聞、文學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突出貢獻,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評上高級職稱,並於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近12年來,一直從事僑務工作。連續三屆擔任市人大僑台外事委員會主任,分管僑、港、澳、台、外事、宗教、民族、旅遊等,並兼任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在依法保護、立法監督、引進捐贈等方面真心誠意、身體力行地做了大量實事、好事,引進、協助引進大量僑台捐贈,共約人民幣8000萬元左右。用於教育、醫衛、文藝等公益事業,獲得社會各界好評。重視法制建設,積極做好立法工作。幾年來,帶領本委與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訂了《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並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本地文化建設,寫出大量反映僑台特區生活的文藝作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多次榮獲市、省、全國華僑界、文藝界的重大獎勵。1983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1989年散文集《無名的星》榮獲中國作協「全國(七十年)優秀散文集」大獎;1989年榮獲國務院僑辦及中國僑聯等授予「全國僑界十佳」及「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稱號。1993年國務院授予其「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優秀專家稱號。1995年榮獲聯合國「世婦會」中國組委會頒發的「為世界第四屆婦女大會作出特殊貢獻」的特別嘉獎證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業績載入《世界名人錄》(美)、《世界婦女名人錄》、〈〈世界優秀知識分子名人錄》(英)等辭書。1999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
多次出訪東南亞及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基斯坦、港、台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是美國ABI、英國BIC兩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咨詢委員會委員、美國東洛杉磯學院名譽教授、美國蒙特利爾市榮譽市民、美國《中華時報》中國代表、香港《文學報》駐廈記者、香港《中國企業導報》副主編、《世界日報》駐中國記者等。先後被評為全國「僑界十佳」、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廈門市勞動模範、廈門市專業技術撥尖人才、福建省優秀作家、全國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參加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並獲世婦會組委會「特別嘉獎令」。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編輯本段]5、重要作品
著有作品集《梅花魂》、《無名的星》、《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鷺》、《月是故鄉明》、《廈門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園》、《芳草天涯》、《神奇的綠島》、《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葉三君》、《隨緣》、《歸來的啼鵑》、《陳慧瑛散文選》等17部,發表詩文3000餘篇,600餘萬字。
[編輯本段]6、獲獎情況
《舊鄰》、《良宵》等300餘篇作品選入大、中學教材和150餘種文集。《無名的星》獲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梅花魂》、《竹葉三君》、《寄遠》等98篇作品獲國內外文學獎。
[編輯本段]7、佳篇賞析
梅花魂
故鄉的梅花又開了。那朵朵冷艷、縷縷幽芳的梅花,總讓我想起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東南亞的星島,從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輕時讀了不少經、史、詩、詞,又能書善畫,在星島文壇頗負盛名。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時候,我會拍著手笑起來:「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總是搖搖頭,長長地嘆一口氣,說:「鶯兒,你還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獨書房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歲那年,有一回到書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輕輕颳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我心裡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麼稀罕的呢?
有一天,媽媽忽然跟我說:「鶯兒,我們要回唐山去!」
「干嗎要回去呢?」
「那兒才是我們的祖國呀!」
哦!祖國,就是那地圖上像一隻金雞的地方嗎?就是那擁有長江、黃河、萬里長城的國土嗎?我歡呼起來,小小的心充滿了歡樂。
可是,我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親愛的外祖父。我問媽媽:「外公走嗎?」
「外公年紀太大了……」
我跑進外祖父的書房,老人正躺在藤沙發上。我說:「外公,您也回祖國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樣,「嗚嗚嗚」地哭了起來……
離別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書房裡,鄭重地遞給我一卷白杭綢包著的東西。我打開一看,原來是那幅墨梅,就說:「外公,這不是您最寶貴的畫嗎?」
「是啊,鶯兒,你要好好保存!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國的那一天正是元旦,雖然熱帶是無所謂隆冬的,但臘月天氣,也畢竟涼颼颼的。外祖父把我們送到碼頭。赤道吹來的風撩亂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銀發,我覺得外祖父一直子衰老了許多。
船快開了,媽媽只好狠下心來,拉著我登上大客輪。想不到淚眼蒙朧的外祖父也隨著上了船,遞給我一塊手絹—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綉著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圖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
回答者: 135qet7u - 列兵 二級 2009-9-19 17:40
陳慧瑛
1.陳慧瑛,女,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教授,博士生導師。
1934年6月15日生於上海市,原籍江蘇吳縣
-1953年 在上海民智小學、民智中學、真如中學高中畢業
1953-1957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畢業
1957-1959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59-1963年 在原民主德國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讀研究生
1963-1984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85-1986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進修
1986-1993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94-1995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
1995-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近十年的出版物;
1. 《國際社會學家辭典(下卷)》,(威·伯恩斯多夫/霍·克諾斯普主編。)1990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參與部分翻譯
2. 《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德語教學大綱,1993年6月,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大綱研訂組組長
3. 《西方名著入門(文學2)》,1995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譯托馬斯·曼的《馬里奧和魔術師》
4. 《簡明漢德辭典》,商務印書館,承擔1/5編寫任務
5. 《重返德累斯頓一睹〈綠穹隆〉一易北河之濱紀行》,1990年1月,《東歐》雜志第1期,全部
6. 《淺談全國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大綱,兼談"德語作為外語"新專業》,1990年,《外語界》第4期,全部
2.陳慧瑛(1944-),女,歸僑,福建廈門人,主任編輯,廈門市人大常委、人大僑台外事委員會主任;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四屆全國僑聯委員。大學畢業至今,在教育界10年,兢兢業業工作,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在新聞界10年,勇於開拓創新,職業道德好,對業務精益求精,除做好編輯、記者工作外,還寫出大量新聞、文學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突出貢獻,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評上高級職稱,並於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近12年來,一直從事僑務工作。連續三屆擔任市人大僑台外事委員會主任,分管僑、港、澳、台、外事、宗教、民族、旅遊等,並兼任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在依法保護、立法監督、引進捐贈等方面真心誠意、身體力行地做了大量實事、好事,引進、協助引進大量僑台捐贈,共約人民幣8000萬元左右。用於教育、醫衛、文藝等公益事業,獲得社會各界好評。重視法制建設,積極做好立法工作。幾年來,帶領本委與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訂了《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並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本地文化建設,寫出大量反映僑台特區生活的文藝作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多次榮獲市、省、全國華僑界、文藝界的重大獎勵。1983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1989年散文集《無名的星》榮獲中國作協「全國(七十年)優秀散文集」大獎;1989年榮獲國務院僑辦及中國僑聯等授予「全國僑界十佳」及「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稱號。1993年國務院授予其「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優秀專家稱號。1995年榮獲聯合國「世婦會」中國組委會頒發的「為世界第四屆婦女大會作出特殊貢獻」的特別嘉獎證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業績載入《世界名人錄》(美)、《世界婦女名人錄》、〈〈世界優秀知識分子名人錄》(英)等辭書。1999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
3、陳慧瑛,歸僑,福建廈門人,主任編輯,廈門市人大常委、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四屆全國僑聯委員。在教育界10年,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評上高級職稱,並於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近12年來,一直從事僑務工作。連續三屆擔任市人大僑台外事委員會主任,分管僑、港、外事、宗教等,並兼任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多次榮獲市、省、全國華僑界、文藝界的重大獎勵。1983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1989年散文集《無名的星》榮獲中國作協「全國(七十年)優秀散文集」大獎;1989年榮獲國務院僑辦及中國僑聯等授予「全國僑界十佳」及「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稱號。1993年國務院授予其「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優秀專家稱號。1995年榮獲聯合國「世婦會」中國組委會頒發的「為世界第四屆婦女大會作出特殊貢獻」的特別嘉獎證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業績載入《世界婦女名人錄》、〈〈世界優秀知識分子名人錄》(英)等辭書。1999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
㈧ 參加五五年授街的華僑將領有多少
參加五五年授街的華僑將領有5位:
葉飛上將:菲律賓歸僑
葉飛,1914年5月7日生於菲律賓奎松省一個中菲混血家庭,菲律賓名為西思托·麥卡爾托·迪翁戈。5歲時被父親送回祖國,就讀於廈門中山中學和省立第十三中學,在學校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並成為福建省共青團負責人 。1933年,參與創建閩東革命根據地和紅軍游擊隊,成立紅軍閩東獨立師,領導閩東軍民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抗戰時任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長、第1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等職。建國後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福建省省長、國家交通部部長、海軍司令員等職。1999年4月18日逝世,享年85歲。
莊田中將:新加坡歸僑
莊田,1906年11月19日出生於海南島萬寧縣一個貧困家庭,28歲漂洋過海到新加坡打工,在海外艱辛的打工生活中接觸到了共產黨人,並於1926年加入了共產黨。1928年受派遣進入莫斯科步兵學校學習,1931年畢業回國分配到紅軍軍政學校當教員。後任紅九軍團第三師補充團團長兼政治委員,獨立第二十二師第五十五團政治委員等。抗戰後任抗大分校教育長等,後受中共中央委派回海南,任廣東省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第一總隊副總隊長。建國後任海南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廣東省副省長等職。1992年4月25日逝世,享年86歲。
盧勝中將:新加坡歸僑
盧勝,1911年11月5日生於廣東省樂會縣(今海南省瓊海縣),17歲離開家鄉前往新加坡,先後當過制膠工人和外輪海員,並於192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春因開展海員工會活動被新加坡當局驅逐回國。1932年參加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南地區繼續堅持游擊戰爭,任紅3團團長兼政治委員。抗戰時任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團長、第1師3旅政治部主任、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建國後任福建省軍區政治委員,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1997年9月23日逝世,享年86歲。
唐鐸少將:蘇聯歸僑
唐鐸,1904年出生於湖南益陽市一個書香門第,16歲就留法勤工儉學,一年後以「從事布爾什維克活動」的罪名,被法國當局強行遣送回國。21歲受廣州國民政府派遣到蘇聯學習飛行技術,並在蘇聯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拒絕了國民政府的回國命令,此後繼續在蘇聯學習並服務於蘇軍,任蘇空軍七十四團實習副團長,少校軍銜,後任蘇聯空軍技術學校中校主任教官。1953年4月18日回到了闊別28年的祖國,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黨委委員、空軍工程系主任等。後任遼寧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政協遼寧省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83年11月20日逝世,享年79歲。
曾生少將:澳大利亞歸僑
曾生,1910年出生於廣東坪山(現深圳市龍崗區),父親是澳大利亞華僑,少年時期前往澳大利亞悉尼市,先後就讀補習學校和商業學院中專部。1929年回國,就讀於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系。九一八事變後,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曾任廣州學生抗日聯合會主席等。1936年加入共產黨,任中共香港海員工作委員會組織部長。全面抗戰後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大隊長、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東江縱隊司令員,領導東江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建立東江抗日游擊根據地。建國後任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長、國家交通部部長等職。
㈨ 《梅花魂》的寫作背景
《梅花魂》,寫的是一位老華僑十分珍愛墨梅圖,在回國之際把墨梅圖和綉著血色梅花的手絹鄭重地交給外孫女,讓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過贊美梅花來頌揚像梅花一樣有氣節的中國人,寄託了老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情。
文章通過闡述老人對一幅墨梅的珍愛,透析出梅花那堅貞不屈的氣節。梅花,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通過貫穿在全文中老人的三次流淚,進而讓讀者感受到一個僑居在異鄉的老人一份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和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9)新加坡歸僑有哪些人擴展閱讀
一、是借物喻人:用借物喻人,使抽象的感情具體化,本文用擬人手法寫梅花的高貴品質,體現了作者對這種高貴品質的追求,突出他對外祖父的思念。
二、是採用了倒敘方式,這樣便造成了懸念,加強了文章的藝術效果。
三、是首尾呼應。開頭寫看見梅花,聞到梅花的幽芳,總是想起「飄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結尾寫每次看到墨梅圖和綉著血色的梅花的手絹,就想到「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
㈩ 關於陳慧瑛的資料
陳慧瑛
1.陳慧瑛,女,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教授,博士生導師。
1934年6月15日生於上海市,原籍江蘇吳縣
-1953年 在上海民智小學、民智中學、真如中學高中畢業
1953-1957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畢業
1957-1959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59-1963年 在原民主德國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讀研究生
1963-1984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85-1986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進修
1986-1993年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1994-1995年 在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
1995- 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近十年的出版物;
1. 《國際社會學家辭典(下卷)》,(威·伯恩斯多夫/霍·克諾斯普主編。)1990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參與部分翻譯
2. 《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德語教學大綱,1993年6月,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大綱研訂組組長
3. 《西方名著入門(文學2)》,1995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譯托馬斯·曼的《馬里奧和魔術師》
4. 《簡明漢德辭典》,商務印書館,承擔1/5編寫任務
5. 《重返德累斯頓一睹〈綠穹隆〉一易北河之濱紀行》,1990年1月,《東歐》雜志第1期,全部
6. 《淺談全國高等學校德語專業高年級大綱,兼談"德語作為外語"新專業》,1990年,《外語界》第4期,全部
2.陳慧瑛(1944-),女,歸僑,福建廈門人,主任編輯,廈門市人大常委、人大僑台外事委員會主任;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四屆全國僑聯委員。大學畢業至今,在教育界10年,兢兢業業工作,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在新聞界10年,勇於開拓創新,職業道德好,對業務精益求精,除做好編輯、記者工作外,還寫出大量新聞、文學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突出貢獻,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評上高級職稱,並於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近12年來,一直從事僑務工作。連續三屆擔任市人大僑台外事委員會主任,分管僑、港、澳、台、外事、宗教、民族、旅遊等,並兼任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在依法保護、立法監督、引進捐贈等方面真心誠意、身體力行地做了大量實事、好事,引進、協助引進大量僑台捐贈,共約人民幣8000萬元左右。用於教育、醫衛、文藝等公益事業,獲得社會各界好評。重視法制建設,積極做好立法工作。幾年來,帶領本委與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訂了《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並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本地文化建設,寫出大量反映僑台特區生活的文藝作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多次榮獲市、省、全國華僑界、文藝界的重大獎勵。1983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1989年散文集《無名的星》榮獲中國作協「全國(七十年)優秀散文集」大獎;1989年榮獲國務院僑辦及中國僑聯等授予「全國僑界十佳」及「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稱號。1993年國務院授予其「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優秀專家稱號。1995年榮獲聯合國「世婦會」中國組委會頒發的「為世界第四屆婦女大會作出特殊貢獻」的特別嘉獎證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業績載入《世界名人錄》(美)、《世界婦女名人錄》、〈〈世界優秀知識分子名人錄》(英)等辭書。1999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
梅花魂
故鄉的梅花又開了。那朵朵冷艷、縷縷幽芳的梅花,總讓我想起飄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東南亞的星島,從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輕時讀了不少經、史、詩、詞,又能書善畫,在星島文壇頗負盛名。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時候,我會拍著手笑起來:「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總是搖搖頭,長長地嘆一口氣,說:「鶯兒,你還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獨書房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歲那年,有一回到書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輕輕颳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我心裡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麼稀罕的呢?
有一天,媽媽忽然跟我說:「鶯兒,我們要回唐山去!」
「干嗎要回去呢?」
「那兒才是我們的祖國呀!」
哦!祖國,就是那地圖上像一隻金雞的地方嗎?我歡呼起來,小小的心充滿了歡樂。
可是,我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親愛的外祖父。我問媽媽:「外公走嗎?」
「外公年紀太大了……」
我跑進外祖父的書房,老人正躺在藤沙發上。我說:「外公,你也回祖國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競像小孩一樣,「嗚嗚嗚」地哭了起來……
離別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書房裡,鄭重地遞給我一卷白杭綢包著的東西。我打開一看,原來是那幅墨梅,就說:「外公,這不是您最寶貴的畫嗎?」
「是啊,鶯兒,你要好好保存!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不管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國的那一天正是元旦,雖然熱帶是無所謂隆冬的,但臘月天氣,也畢竟涼颼颼的。外祖父把我們送到碼頭。赤道吹來的風撩亂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銀發,我覺得外祖父一直子衰老了許多。
船快開了,媽媽只好狠下心來,拉著我登上大客輪。想不到淚眼蒙朧的外祖父也隨著上了船,遞給我一塊手絹——一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綉著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圖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
作者:陳慧瑛
3、陳慧瑛,歸僑,福建廈門人,主任編輯,廈門市人大常委、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四屆全國僑聯委員。在教育界10年,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評上高級職稱,並於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近12年來,一直從事僑務工作。連續三屆擔任市人大僑台外事委員會主任,分管僑、港、外事、宗教等,並兼任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多次榮獲市、省、全國華僑界、文藝界的重大獎勵。1983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1989年散文集《無名的星》榮獲中國作協「全國(七十年)優秀散文集」大獎;1989年榮獲國務院僑辦及中國僑聯等授予「全國僑界十佳」及「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稱號。1993年國務院授予其「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優秀專家稱號。1995年榮獲聯合國「世婦會」中國組委會頒發的「為世界第四屆婦女大會作出特殊貢獻」的特別嘉獎證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業績載入《世界婦女名人錄》、〈〈世界優秀知識分子名人錄》(英)等辭書。1999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