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來自中國哪裡
『壹』 新加坡華人佔多少
華人佔74%左右,其餘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馬來語為國語,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用語。主要宗教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
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697/平方公里,人類發展指數為0.901。
語言
獨立以後,加上曾經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政府機構一直採用英語作為四大族群的溝通和教學語。自1979年由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 (類似於中國的「推廣普通話」)之後,華語成為另一個廣泛使用的語言,有超過七成的新加坡人能說華語,是華裔之間的通用語言。
新加坡民間也通行各種漢語方言,一般上35歲以上的新加坡華裔都通曉幾種閩粵方言,例如:莆田話、粵語、潮州話、客家話、閩南語、福州話、海南話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加坡、網路-新加坡華人
『貳』 新加坡的祖先是中國人嗎
新加坡人的祖先不是中國人,新加坡人的祖先是馬來人。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新加坡是一個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憑借著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
新加坡是從馬來西亞獨立出去的國家,和馬來西亞一樣,主要有三大種族。但是新加坡人口最多的卻是華人,少數馬來人和印度裔。 華人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獨立之前就遷至那裡的中國人。馬來人是馬來族的人,印度裔就和華人一樣啦,只不過他們的祖先是印度人。
新加坡祖先起源
新加坡土生華人(也稱為海峽僑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5 世紀的馬六甲,當時土生華人的祖先是那些與當地馬來族女性通婚的華族商人。
新加坡還有奇蒂馬六甲人(或稱土生華裔印度族人),他們是南部印度族興都教商人與當地女性通婚後產生的後代,以及爪夷華人,他們是南部印度穆斯林商人與當地社區的女性通婚後產生的後代。
許多早期的土生華人都是貿易商和零售商,而其他一些人則從事房地產、貨運和銀行業。
『叄』 新加坡有哪些民族
新加坡人是城邦國家新加坡的公民,新加坡為多種族(英語:Multiracialism)和多元文化的國家,種族包括華裔、馬來裔、印度裔和其他較小的族裔社群。
民族:
華裔、馬來族、印度裔、歐亞族/混血
新加坡人口與人才署發布其最新人口數據,截至2011年12月,新加坡總人口526萬,比前年增加了約8萬人;其中,新加坡公民327萬,永久居民54萬,非居民146萬,分別佔62%、10%和28%。新加坡公民主要以種族區分:華族(漢族)為242萬,佔74.1%;馬來族為44萬,佔13.4%;印度族為30萬,佔9.2%;余者為歐亞裔/混血,佔3.3%。
新加坡華人基本源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四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海南人、莆田人、上海人等等。
『肆』 新加坡華人以前來自台灣的很多嗎
並不多。
台灣人
約佔新加坡華人的2%,由於人數較少,常被歸類於閩南人(福佬人),客家人或其他民系。台灣移民新加坡者,多數受過高等教育。
台灣與新加坡相同,是以閩南裔華人為絕對多數的社會,因此他們移居新加坡有語言上的優勢,主要操華語(國語)、 台灣閩南語等語。
於2009年,在新加坡的台灣人人口估計為 60,000。
新加坡華人是指所有持有新加坡公民權或居留權的華人士和華裔,也稱「新加坡華裔」或「華裔新加坡人」。
早在10世紀,就有華人在新加坡進行貿易和定居的證據,也有各種中國歷史記錄記載了10至14世紀在新加坡的貿易活動和華人居民。在新加坡成為英國貿易港口之前,新加坡島上的人口大約有150人。他們都是天猛公阿都拉曼的追隨者。人口當中有120名馬來人和大約有20-30名華人居住著。
2015年,新加坡華裔佔新加坡公民的76.2%,約4個新加坡公民中就有3個是華人,是新加坡公民當中最大的族群。
新加坡華人的籍貫相當繁雜,也趨於多樣化,大體來說,新加坡華人會根據自己所屬的漢語方言、民系、語言文化組、籍貫或祖籍來做歸類。
華人的族群通常可以由自己所講的方言來分辨,雖然閩南裔占華人最多數,但廣東裔卻是在保留自己方言方面做得最成功的 ,36%的廣東人在家中講廣東話,在家中講華語或英語的廣東人的比率分別只佔32%和28%。反而福建人(特指新加坡當地人口基數最大的「南支福建人」或稱泉漳閩南人)和潮州人大多在家中只說英語。現今那些講閩台片閩南語的人群只限於部分華族新加坡年長者,以及極小部分的中、青年人。雖然籍貫或祖籍的觀念在年輕族群當中淡化嚴重,但一般新加坡華人仍會對自己的籍貫或方言具有少許認同。
『伍』 請問新加坡人的祖先是不是也是中國人
新加坡是從馬來西亞獨立出去的國家,和馬來西亞一樣,主要有三大種族。但是新加坡人口最多的卻是華人,少數馬來人和印度裔。
華人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獨立之前就遷至那裡的中國人。(是獨立之前哦)
馬來人是馬來族的人,印度裔就和華人一樣啦,只不過他們的祖先是印度人。
(說起祖先,其實也最多最多2、3代,新馬才獨立沒多久嘛)。
所以說,新加坡人的祖先,大多是中國人。因為華人最多嘛。
『陸』 新加坡華人的籍貫語言
大致上,新加坡華人會根據自己所屬的漢語方言、語言文化組、籍貫或祖籍來做歸類。新加坡華人的籍貫相當繁雜,也趨於多樣化,通常可以由自己所講的方言來做辨認。但是廣府人是在保留自己方言方面做得最成功,36%的廣府人在家中講粵語,在家中講華語(即漢語普通話,以下相同)或英語的廣府人的比率分別只佔32%和28%。相反,多數的福建人和潮州人都在家中講華語。雖然籍貫或祖籍的觀念在年輕族群當中稍有淡化,但一般新加坡華人仍會對自己的籍貫或方言組產生認同,甚至會相當重視或保留自己的方言。
大多數的新加坡華人源自於中國南方,以福建、廣東、海南和浙江等地居多。福建人,潮州人和廣府人涵蓋了新加坡華人人口的四分之三,其餘的四分之一由19個方言群組成。這些華人一般稱為「新加坡本地華人」,是十九和二十世紀前半葉從中囯南方移民來新加坡的華人後裔 (第一波和第二波移民浪潮)。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出現了從中囯各地區移民來新加坡的第三波移民浪潮。在新加坡華人社群當中,不同方言組或籍貫的互相通婚十分普遍。但籍貫或方言文化組的歸類則會根據父親的籍貫而定。例如,如果父親是福建籍,而母親是潮州籍,小孩則會稱自己為「福建人」。有些新加坡華人會根據自己的籍貫來聯系自己的宗鄉會館。
新傳媒電視台拍攝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新加坡電視劇,注重介紹新加坡華人先輩如何飄洋過海來到南洋,以及一群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新加坡的故事,比如《霧鎖南洋》 《出路》 《和平的代價》,還有以各個籍貫的華人下南洋打拚的劇情片《潮州家族》 《客家之歌》和 《瓊園咖啡香》。歷史,是一連串單向行駛的生活組成的,碾過了貧困和戰爭,他們,成了大時代的最佳見證者,透過電視劇,年輕的新加坡人看見了華人離鄉背井,掙扎求存的最真實面貌。
新加坡華裔籍貫與人口結構(2000年)
方言群體 祖籍地 總數
福建人(閩南人) 廈門、漳州、泉州、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晉江、龍海 1,028,490
潮州人 潮州、汕頭·、潮安區、潮陽區、揭陽、饒平、澄海區、普寧、惠來 526,200
廣府人 廣州、南海區、番禹區、新會區、中山、東莞、恩平、開平、肇慶、
順德區、 台山、鶴山、佛山 385,630
客家人 梅州、梅縣區、梅江區、蕉嶺、五華、興寧、大埔、
豐順、平遠、韶關、河源、惠州 198,440
海南人 文昌、海口、瓊海 167,590
福州人 福州 46,890
興化人 (莆仙人,莆田人) 莆田、仙游 23,540
上海人 上海 21,550
福清人 福清 15,740
其他省份 其他省份 91,590 在新加坡,閩南人一般統稱為「新加坡福建人」,構成了新加坡華人當中的41%,是新加坡華人社區當中最大的群體。新加坡福建人多數源自於福建省南部,主要是廈門、泉州、漳州及其他閩南語區各鄉鎮(包括: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永春、龍海、晉江)。他們所講的方言是新加坡福建話 (在新加坡稱為「福建話」),偏泉州音。在語言溝通方面,閩南話跟潮州話能夠達到50.4%的互通,但卻很難跟瓊語進行溝通。
在1979年推行講華語(即漢語普通話)運動之前,新加坡福建話曾是新加坡華人的共同語音,也是其他種族如馬來族和印度族跟華人溝通的語言。早期的閩南先民大多落腳於廈門街和直落亞逸街,逐漸形成了圍繞於天福宮(Thian Hock Keng Temple) 的區塊。他們隨後又成立了宗鄉會館如新加坡福建會館,並且把區塊展延至福建街和中國街一帶。
新加坡福建人在早期新加坡河一帶的貿易活動當中是最活躍的。由於他們來自中國南方沿海一帶,並且從事海上貿易,大多有信奉媽祖之習俗。除此之外,他們也信奉其他中國民間之神明如九王爺、玉皇大帝等。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人所說的「福建人」,其實指的是「閩南人」,而不包括在福建省境內其的他籍貫;也就是說[福建人]並沒有包括在「閩南地區」以外的福建人士。一般來說,在新加坡不被稱為「福建人」的包括福州人、福清人、莆田人、仙遊人、寧德人以及閩西的客家人。當時不採用「閩南人」而使用「福建人」來特指廈門、漳州以及泉州移民的原因有兩個:
■當時「閩南話」只是一個語言學概念,所以除了專家學者以外,其餘來自廈漳泉三地的百姓並沒有閩南這個概念,更不會把自己稱為閩南人或把自己的方言稱為閩南話。
■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國初年的移民浪潮中,來自廈漳泉三地的移民遠遠超過福建省其他地區的移民。這三地的移民到新加坡紮根之後,因為溝通需要,這三地原本就很接近的方言被混在一起使用,漸漸地形成新加坡福建話,簡稱福建話。來自福州和莆田等地的移民佔少數,他們當時為了溝通需要,也得舍棄使用自己的閩東話和莆仙話而改用屬於閩南語系的新加坡福建話。新加坡的福州人和莆田人通常都會很明確的說自己是「福州人」和「興化人」,不會說自己是「福建人」,因為「福建人」這個稱謂早已被「閩南人」所使用。 潮州人構成了新加坡華人當中的21%,是在新加坡華人社區當中的第二大群體。新加坡潮州人多數源自於廣東省潮汕地區,包括了潮州、汕頭、揭陽、豐順等。潮州人所講的方言是潮州話,跟閩南話能夠達到50.4%的互通。如同海南人一樣,潮州人的先祖可以追溯到福建南方地區(閩南)。由於閩南地區人口過度膨脹,加上飢荒等問題,他們因而遷徙到了潮汕地區。雖然潮州人和閩南人在方言及文化上有所相似,他們仍會將各自區分開來。
19世紀期間,潮州人曾是新加坡最大的方言群體。然而,閩南人大量的湧入導致了閩南人在人口上超越了潮州人,尤其以新加坡南部最為顯著。柔佛海峽岸邊曾是的潮州人主要的居住地,直到1980年代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DB) 實施搬遷計劃之後,這里才有所變化。19世紀及20世紀初,大多數的潮州人都居住在牛車水(Chinatown) 或新加坡河畔一帶。早期的潮州人都從事工商業,包括捕魚業。傳統牛車水的商店或商行主要由潮州人經營,包括沙球勞路和橋南路一帶的商店。後來,其他潮州商人也陸續設立賭館或在新加坡森林,新加坡北部和柔佛開設胡椒園。
19世紀時期,他們先後得到柔佛蘇丹的批准設立這些種植園。其後,有更多的潮州人也加入種植業的行列,形成所謂的「江厝」制度。在潮汕方言中,「江」的意思是河流,而「厝」的意思是房子。在這種制度下,「厝」是指種植園首個負責人姓氏的名稱。「江厝制度」後來演變成今日新加坡的許多地名如蔡厝港、林厝港和楊厝港。這些地名在市區重建之前都曾是種植園。早期的華人大多都成立宗鄉會館及方言會社。這些會館或公司扮演著工會的角色,替目不識丁的華工處理許多和殖民政府或僱主交涉的事宜。其中最為重要的潮州公司之一是1845年成立至今的義安公司。
新加坡的潮州人所使用的方言是新加坡潮州話,在本地簡稱為潮州話。這種潮州話因為長期受到新加坡的主要方言閩南語所影響,已經和潮汕地區所操的潮汕話有著一定的差別,主要的差別在於它帶有比較濃厚的閩南音,也摻雜了很多廈門話的詞彙。與此同時,新加坡閩南人所操的新加坡福建話也有被潮州話影響的跡象,形成一種略帶潮州音的閩南話。新加坡海峽時報曾報道過現今的後港是個潮州人主要的聚居點。這里也是新加坡反對黨工人黨,饒欣龍管理的單選區。
粵海清廟,始建於1826年,最初由潮州籍人士合資創建。潮州人早期建廟的目的是為維系南來謀生的潮州同鄉之間的關系 ,保佑那些南來北歸的航海者能安然抵達目的地,也為自身以及家人祈求平安。粵海清廟初建時只是一間簡陋的亞答屋,四周空曠,廟前是一片大海。1845年,潮州籍人成立義安公司,該廟便歸義安公司所管理。
1852年至1855年間,進行擴建工程。1896年又進行全面重建,該廟也由一間亞答小廟,變成水泥屋瓦,雕梁畫棟,香火旺盛的大廟。至今粵海清廟還保存著清朝光緒皇帝御賜粵海清廟的親筆墨寶「曙海祥雲」,巨型的「曙海祥雲」扁額高掛大堂,可見早在百年前,這間古廟已名揚海外。 經修復後的粵海清廟,奐然一新,依然保留古色古香的樣子,左右兩座相連的祠廟,所有的神像、扁額、雕塑與一切布置仍保留原狀。 經歷了將近180年的變遷,該廟已發展成今天新加坡著名廟宇之一,1996年6月28日粵海清廟成為受保護的國家古跡,屬旅遊景點。 廣府人構成新加坡華人當中的15%,一般也稱之為「廣東人」。新加坡廣府人大多數源自於廣東省南部地區,如廣州、肇慶、順德、台山、鶴山等等。新加坡廣府人所講的方言為漢語粵方言,即廣府話。他們的宗教信仰也跟閩南人或潮州人一樣,為中國民間信仰、道教或佛教等。於20世紀前半業,新加坡廣府人主要的職業為醫生、政治家、文言文老師,也從事其他行業如金飾業、裁縫業、餐飲業等等。他們的商店主要坐落於廟街、寶塔街、回.教堂街。來自廣東三水縣的廣東女工,稱之為紅頭巾。他們主要在新加坡的建築工地上充當建築工人,為新加坡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些女工背井離鄉,千里迢迢的從中國來到新加坡,於20世紀前半葉在新加坡的工地上從事勞動工作。她們所穿的衣服是海軍藍色的衣裳,頭上裹著紅頭巾,其作用是在工作時為了保護頭顱,其外表格外鮮明。穿戴這種頭巾的第一位女士據說是宋朝的王朝雲,文學家蘇軾之妾。這種頭飾曾是廣東客家地區所穿戴得傳統帽子。廣府人由於經常跟客家人一起工作,也進而採用了這種傳統。來自廣東四邑縣(江門區)的女工主要戴的是黑色的頭巾。她們大部分在新加坡河畔和吉寶港口 (Keppel Harbour) 的周遭碼頭從事勞動工作。於2010年,新加坡意識到牛車水一帶居住著大批的廣府人。 這個組群構成新加坡華人的2%。由於台灣人在新加坡的人口比較小,也經常被歸類於閩南人(福建人),客家人或其他方言群。從台灣移民到新加坡的台灣人屬於比較特殊的一群。他們主要講國語、台灣閩南話或客家話。新加坡的台灣人源自於台灣的許多城市,如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等。從台灣移民到新加坡的華人可能始於1940年代。根據經歷過1940年代時期新加坡人的口頭述說,當時二戰時期有許多佔領新加坡的日本兵其實是台籍「日本」兵。據新加坡人的口頭述說,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有許多新加坡的華文老師來自台灣。
1965年新加坡獨立之後,由於新加坡跟台灣頗為密切,更有一些台籍軍事人士移民到新加坡,並且在新加坡武裝部隊擔任高級軍官。於1970年和1980年代,有更多的台灣人移民到新加坡,到新加坡投資,工作,定居或念書。他們通常屬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並且在各專業領域如工程、商業、投資、研發和教育就職。例如新加坡著名的律師與政治人物陳碩茂,其在台灣出生,1972年11歲時隨父母和妹妹移居新加坡,25歲時成為新加坡公民,阿裕尼集選區的反對黨議員。這里也有許多新加坡華人和台灣人通婚,台籍配偶也因此移民到新加坡,並且取得公民權。2009年統計,來源於台灣的華人估計為六萬多人。 1990年之前,來自北京或其他省份如山東、四川、湖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的華人,構成了新加坡華人人口的2%。多數來自中國大陸各省以標准漢語為主要口音的人士比其他族群還要晚移民到新加坡,尤其是1989年後新加坡政府開放移民。他們都能說標准漢語,也可能能說自己的漢語方言。自1990年之後,從中囯大陸各地區來新加坡讀書或工作的人士有增無減。有些則長期定居在新加坡,並且成為永久居民或公民。這個組群構成新加坡人口的1/5。
1990年移民到新加坡的原中國籍新加坡華人多數是高收入的白領階級,並且在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大學等就職。也有許多在小學,中學的華人老師來自中國。自1990年末,新加坡經歷了來自中國各省的第三次移民浪潮。他們到新加坡讀書或工作。有些會回去中國,有些則長期定居在新加坡。這些來自中國的移民通常稱為「新移民」。著名的大陸新移民包括了去台灣《超級星光大道》踢館成功的閻奕格。新加坡的華人也有來自鄰國的比如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地,尤其以馬來西亞華人最多,各地的華人豐富了新加坡中華文化的多元性。 新加坡海峽華人(峇峇娘惹),為早期來自馬六甲和檳城的華人,後移居新加坡。由於他們混有華人和馬來人的血統,也同時融合了華人和馬來文化習俗,在新加坡華人當中被歸類為另外一個族群。他們融合了馬來和華族文化,但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認同。男人通常稱為峇峇,而女人則稱為娘惹。新加坡土生華人早期多數居住在芽籠和加東一帶。在新加坡殖民時期,由於他們能夠講漢語福建方言、英語、馬來話,也因此是各商業和社團組織的中介人。
有許多新加坡土生華人和新加坡福建人曾經搬離新加坡市中心到東海岸一帶(丹戎加東),並且建造豪宅與別墅。1965年新加坡獨立之後,新加坡土生華人開始遷往新加坡各個地區。新加坡海峽華人也稱土生華人主要的母語為峇峇馬來話或新加坡各漢語方言。有許多峇峇娘惹因18世紀葡萄牙人殖民統治由傳教士傳教而改為信奉天主教。新傳媒8頻道在2008年末推出電視劇《小娘惹》作為台慶大戲,內容從30年代展開,橫跨70年,直到現代。此劇帶出古代足不出戶的娘惹們在家庭為了爭寵而產生一系列的明爭暗鬥,並以峇峇娘惹文化精緻地帶出整部劇的故事。
土生華人族群走過了新加坡將近兩百年的發展歷程,也培育了一些才華卓越的峇峇娘惹,比如新加坡開國元老之一的李光耀和支持中國的維新變法,並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的林文慶。新加坡2011年全國大選國民團結黨候選人,佘雪玲也擁有峇峇娘惹血統,她是歷屆大選最年輕的反對黨候選人之一,參加選舉的時候只有24歲,她決意挑戰巨大的對手,讓人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氣。
『柒』 新加坡人是中國人嗎還是外國人
新加坡人是外國人,不是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簡介:
新加坡,全稱為新加坡共和國(英語: Republic of Singapore),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
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14世紀,新加坡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軍佔領。
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捌』 新加坡人,為什麼是漢族
因為我國從大概明清時期開始就有人遠航到達新加坡定居,而中國主要民族成分是漢族,所以很多新加坡人也是漢族。
截至2011年12月,新加坡總人口526萬,比前年增加了約8萬人;其中,新加坡公民327萬,永久居民54萬,非居民146萬,分別佔62%、10%和28%。新加坡公民主要以種族區分:華族(漢族)為242萬,佔74.1%;馬來族為44萬,佔13.4%;印度族為30萬,佔9.2%;余者為歐亞裔/混血,佔3.3%。
新加坡華人基本源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四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海南人、莆田人、上海人等等。
『玖』 新加坡人是中國人嗎還是外國人
新加坡人有的是中國人,有的是外國人。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
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旅遊聖地
新加坡環球影城,該景點坐落於聖淘沙島,擁有東南亞獨一無二的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園、賭城、各類娛樂演出以及六家風格各異的星級酒店等。影城內包含了7個主題區,分別為,好萊塢、紐約、科幻城市、古埃及、迷失世界、遙遠王國及馬達加斯加。
都是以好萊塢賣座電影設計出的精彩游樂項目。其中包括,變形金剛3D對決之終極戰斗、史瑞克4D影院、馬達加斯加,木箱漂流記、侏羅紀河流探險等。魚尾獅公園,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專程造訪市區的魚尾獅公園與魚尾獅拍照留念。
魚尾獅塑像的設計靈感來自馬來紀年的記載。公元14世紀時一位印尼巨港王子乘船至此,他一登陸就看到一隻神奇的野獸,隨從告訴他那是一隻獅子。
『拾』 為什麼新加坡大部份都是華人
新加坡華人佔了人口的74.2%,新加坡是由馬來人開埠的。
但是在明國時期特別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引發了中國第一次移民的高峰。中國有很多船員和漁民呆在了馬六甲(馬來西亞)一帶。他們的後代開始繁衍生息。
以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一個聯邦國家,被稱作馬來亞。後來在1965年,因為當時馬來亞首相不滿意李光耀的政見,率先宣布新加坡脫離馬來亞聯邦。8月9日,新加坡被動(注意是被動)的宣布獨立。隨後8月9日被稱為新加坡國慶日。
因為新加坡為華人統治地區。所以又引發了大批華人從馬來亞的馬六甲,柔佛等地遷入新加坡。
逐漸的新加坡華人佔大部分了。
但是由於近年新加坡華人不願意生孩子,而馬來人和印度人的生育率很高。所以新加坡華人比例在逐漸下降。
(10)新加坡人來自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8世紀新加坡屬室利佛逝;14世紀始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8-19世紀屬柔佛王國。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侵佔;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是一個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經濟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