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如何保護生態

新加坡如何保護生態

發布時間: 2022-09-10 04:34:30

『壹』 缺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國民飲水問題的

新加坡在20世紀末時提出了新生水的設計路線,將經過處理後的污水達到可以飲用水的標准,這不但解決了新加坡水資源缺少的問題,同時還打造了一個完善的水科技及產業創新體系。而且新加坡這個國家也是非常有錢的,他們也可以向鄰國購買淡水資源來飲用的。

新加坡國家他的新生水的設計路線有最嚴格最有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建設深層的管道來進行污水的排流,然後將污水處理後再重新回收利用。

『貳』 世界其他國家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所採取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巴西: 將建環境仲裁院
巴西《聖保羅州報》9月13日報道,巴西將在里約熱內盧建立該國的第一個環境仲裁院。這個將在10月份正式開始運作的仲裁院,是由一些環保領域的律師和專家組成的。目的是為目前巴西各級機構以及法人和自然人之間廣泛存在的環境保護方面的爭端提供一個快捷方便的解決手段。即將出任仲裁院院長的阿爾弗萊多·羅德里格斯律師說:「在巴西,對環保糾紛進行仲裁仍是一塊處女地。因此,我們這個團體將完全由專家組成,他們都具有仲裁員資格,能夠作出足夠權威的裁決。」羅德里格斯表示,環境仲裁院是一個民間組織,不從屬於任何司法機構,只是依據有關的法律來工作。

德國:將對飲料瓶征稅
最近出版的《歐洲環境觀察》上的一份報告說,為提高可重新使用的飲料瓶的利用率,德國准備對一次性飲料瓶征稅,每個瓶子的征稅額度從0.15~0.30德國馬克不等。德國包裝行業條例規定:以瓶數計算,所售出飲料的72%要使用可重新使用的飲料瓶。但1999年的市場調查顯示這一比例尚未達到,而且對1991~1998年罐裝啤酒的銷售趨勢進行分析,發現罐裝啤酒銷售量在整個啤酒銷售量的比例,已由最初的12%上升到了20.5%。因此,對尤其是啤酒和礦泉水等飲料的包裝瓶進行征稅,是很有必要的,雖然德國包裝工業界強烈反對這樣做。德國環境部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可重新使用的聚乙烯對苯二酸酯瓶子,比可重新使用的玻璃瓶子對環境更有益。雖然前者只能平均使用15次,而後者使用次數達50次,但如果考慮到運輸過程這一因素,那麼,1隻70克的聚乙烯對苯二酸酯瓶子對環境的影響,要比總重量為600克的玻璃瓶子對環境的影響要小。

日本:環境會計制度迅速普及
日本環境省日前發表的調查結果表明,到2001年3月底,已有350家企業採用了環境會計制度,比一年前增加了12倍,這表明企業正在增加環境保護投資,並且利用其效果提高企業經營的效率。此次調查的對象是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企業及從業人員在500名以上的非上市企業,共6400家。調查表明,到2001年3月底,已經有350家企業採用了這一新的會計制度,此外,還有650家企業計劃採用這一制度。環境會計制度最早是從歐美國家興起來的,近年才傳入日本。它是一種把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和由此而獲得的經濟效益作定量性的測定、分析和加以公布的制度。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企業經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它列為經營管理項目之一。為了促進和規范這一企業活動,日本政府於2000年制定了《引進環境會計系統指南》。

曼谷:「垃圾銀行」一舉數得
「垃圾和毒品」是泰國首都曼谷的兩大「癌症」。可走進曼谷市熱鬧的班加比區的蘇珊26社區,令人驚訝的竟然是不再到處是垃圾,也很少再見到吸毒少年的蹤跡。這大概應歸功於這里設立的「垃圾銀行」。蘇珊26社區專門鼓勵區內閑游的少年兒童去搜集垃圾,再教他們依照垃圾分類法把垃圾分類裝袋,然後交給垃圾銀行,他們因此所得的報酬都要儲存在垃圾銀行里,每3個月計算一次利息——不是現金,而是上學必需品。

新加坡人:10年不吃口香糖
1992年新加坡政府頒布了進口及銷售口香糖的禁令,之所以出台這樣的禁令主要是因為有一些缺乏公德意識的人四處亂丟口香糖殘渣,政府擔心它會影響地鐵列車和電梯的操作。飽受口香糖殘渣之苦的公眾也對口香糖表示出了反感。同時也是出於對維護花園城市清潔的考慮。不過,需要澄清的是,在新加坡吃口香糖並不屬於犯法的行為,政府對此也沒有作任何明文規定,只要你買得到便可以盡情享用。新加坡政府做了嚴格的規定,那些走私口香糖的人將被處以一年的監禁和最高達1萬美元的罰款,當然那些少量的攜帶者不算在內。遊客帶一些供自己食用也是允許的。到今年,這項法令實施已快10年了,新加坡人早就習慣了沒有口香糖的生活。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店裡根本見不到口香糖的蹤影,公共場所基本上也很難再看到口香糖的殘渣。在節假日里,新加坡人偶爾會去臨近的馬來西亞購買一些口香糖,回家後「偷偷」享用。

『叄』 模擬聯合國召開有關於生物多樣性,作為新加坡的代表,要怎麼發言

摘要 作為一個發達國家,你首先可以去找比如日本或是同處亞洲的發達國家結成聯盟。當然,搞好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也很重要,必須有足夠多的代表(盡量多,這樣就會對你有利)附議你的動議和草案、工作文件。

『肆』 只有海水沒有淡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人民的飲水呢

     地處島國,四面環海,新加坡最不缺的就是海水。所以在解決水的問題上,新加坡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淡化海水。2005年9月,大士新泉海水淡化廠項目正式啟動,為新加坡開辟了一項新的水源。該廠每天可生產13.6萬立方米的淡水,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反滲透技術的海水淡化廠之一。

反滲透法淡化海水示意圖

盡管新加坡科技發達,技術先進,海水淡化不成問題,但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卻是一個不能不考慮的現實問題,畢竟這是一項涉及到子孫後代的宏大工程。所以海水淡化只能是其中一個選擇,即解決應急問題或者部分問題,但不能解決新加坡用水的全部問題。

     新加坡政府解決水資源問題的第二種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回收所有的工業和家庭生活廢舊水,然後經過各種過濾和消毒,使其達到可以飲用的水標准,即所謂的新生水。新生水是將處理過的用後回收水經先進的膜技術進一步凈化而產生出來的,通過了6.5萬次的科學測試檢驗,不僅超純凈,而且超越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准。目前新生水主要供應給工商業用戶使用,由於其高度純凈,所以是高質量晶片廠的理想用水。另有少量(5%左右)的新生水被注入國家蓄水池(庫),與其它生水混合,最後再處理成飲用水。
新加坡政府解決水問題的第三個措施就是充分利用新加坡天然的地理優勢,把熱帶雨林氣候帶來的一年四季充沛的雨水轉化為飲用水。

     在採取各種措施擴大水源、增加水量的同時,新加坡政府還想出各種辦法讓民眾親水、愛水,以保護自己有限的水資源。如政府出資把各個大型的集水區改建成無污染、環保型的水上游樂中心和水上公園;街邊和道路兩旁的蓄水溝也都用花草裝點的更加漂亮。換句話說,就是新加坡本地的大小河流將來都有可能成為供水來源,政府採用「雙用海水淡化器」技術,利用靠近海岸線的小河小溪的水源生產用水。「雙用海水淡化器」的原理是在感應水源的鹽性後,自動啟動海水淡化程序或新生水處理程序。另外,隨著集水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居民住家附近的溝渠也會成為集水點,因此,政府時刻提醒居民為了自己能喝上潔凈的飲用水,一定要保持周圍水源的干凈。

從這個城市規劃模型上可以看出,以前環繞城市的海水灣已經完全成了淡水集水區。

     到了2060年,預計新加坡的人口將達到650萬至690萬,那時全島的用水量將從目前的每天3.8億加侖增加到7.6億加侖,是目前的兩倍。

『伍』 新加坡寸土寸金,卻有一大片土地寧願荒著也不開發,這是為什麼

或許是意識到大自然生活的重要,或許想造就一個旅遊景點,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對於烏敏島一直保持著不開放且保護的狀態。要知道新加坡經濟繁榮,每一寸土地都是商機,因此這獨特的烏敏島則讓平凡的新加坡添上了不平凡,成為了新加坡獨特的景色。

或許是意識到大自然生活的重要,或許想造就一個旅遊景點,烏敏島一直沒有被開發,甚至是很好地保護了。

『陸』 新加坡的「生態花園」給了你哪些有益的啟示

新加坡城市空間發展的啟示之一就是國土的均衡開發和城市的均衡布局,正確處理好國土全面均衡開發和每個地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使每塊國土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事實上,經濟和人口布局的「大分散、小集中」是國土充分和均衡開發的必然形式和結果。世界上除了無人區之外一切土地都可以找到合適和有效的利用形式,這就是「大分散」的含義;任何一個地區都要處理好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小集中」的要求。因此,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都應該得到「大分散」式的有效合理利用,而一切適合工業化城鎮化的地區也都應該得到「小集中」式的開發和發展。

『柒』 新加坡海洋資源等問題

新加坡環境保護值得借鑒的經驗</b> 經驗一:高度重視環境規劃,優先保證環保用地。無論是社區、還是工業園區,必須做到先規劃後建設,統籌並優先考慮污水處理廠和垃圾收集系統、垃圾焚燒廠、垃圾填埋場等環保基礎設施的規劃。把極為稀缺的土地資源,優先保證環境基礎設施使用。 經驗二:高度重視環保投入,優先建設環保設施。在國土面積只有707平方公里的國家,全國污水收集管網總長達3200多公里,建設了100多座污水泵站和6個大型污水處理廠,日處理生活、工業污水110多萬噸,整個城市生活污水、工業污水都做到集中收集處理、達標排放。全國已建成4家垃圾焚化發電廠,每年焚燒處理垃圾228萬噸,全國91%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得到焚燒處理。總投資約30億人民幣,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主要用於垃圾填埋的人工島--實馬高垃圾填埋場,可供整個國家工業廢物和垃圾焚化廠殘渣50年的填埋。工業和民用燃料如今都使用天燃氣和電,有效控制和減少了大氣污染。 經驗三、高度重視環境教育,鐵面執法不徇私情。在新加坡獨立之初,新加坡的環境狀況也不盡人意,當時環境和綠化都很差,經濟也不發達,他們把當時新加坡形象的比喻成一個煮熟的「螃蟹」,首任總理李光耀曾為如何治理國家而憂慮落淚。為此,他們高度重視環境教育,在環境教育上他們的做法是,將環保教育視為民眾終生教育,注重從娃娃抓起,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自1990年以來,新加坡每年都開展「清潔綠化周」活動,推動環保團體、學校與公司參與環境保護。通過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使環境保護成為新加坡人的共同理念。新加坡的優美環境還得益於完備的環境立法和嚴厲的環境執法。新加坡法制之嚴厲舉世聞名,其環境法制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環境法制並不是西方發達國家法制的簡單移植,還巧妙結合了傳統儒家文化與新加坡華人傳統文化。如對於一些破壞公共環境者,其法律讓他們穿上書有「垃圾蟲」字樣的黃色夾克衫,去東海岸清掃大馬路,使受罰者深受其辱。而這種處罰在好面子的華人中造成的威懾力是其他處罰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完全法制化的環境管理,成為新加坡環境保護最重要的經驗。 新加坡環境保護實踐給予啟示</b> 啟示一;要克服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矛盾意識,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新加坡環境保護的實踐表明,發展經濟並不一定要以犧牲人居環境為代價,通過科學決策、規劃和控制,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可以減少到最低程度。新加坡污染治理的經驗也證明,現有的環境問題並不是不可解決的,只要努力,就能治癒和修復被破壞的環境。 目前,我市經濟發展大致處在工業化的中後期,隨著重工業化的發展趨勢和產業集中度的提高,環境問題必將集中顯現,環境問題如果解決不到位,即可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數,甚至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此,我們要借鑒新加坡工業園區發展成功經驗,並結合市情,在開發區建設中必須盡快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重新編制或修編環境保護規劃,對園區產業進行重新定位、合理分區,調整、完善環保設施布局,避免產業雷同、相互影響;二是加大投入,超前配套環保基礎設施,通過集中控制和集中處理實現園區各類污染物達標排放,從而減少單體企業環保投入,提高園區整體服務能力和竟爭力;三是加強園區生態建設,以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為目標,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抓手,倡導企業推行ISO14000標准,實現園區資源利用減量化、物質使用循環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所以,只要我們要走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是一對矛盾這一思想認識上的誤區,通過努力,完全能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工業更大突破。 啟示二;要具有強烈的環境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提高全民參與保護環境的自覺性。新加坡資源極度匱乏,1965年獨立後,工業化進程加快,完全成為一個城市國家,保護環境成了新加坡經濟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新加坡政府提出「潔凈的飲水、清新的空氣、干凈的土地、安全的食物、優美的居住環境和低傳染病率」等環境目標,通過健全的法律,到位的管理和全民的宣傳,對工業化的環境後遺症進行補救。環境保護成為新加坡人的共同理念,政府的危機感變成了全民的憂患意識。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建設和發展中,首先考慮的是環境保護,並且從長計議。大力度的環境保護使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進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成為一個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的文明島國。 從我市情況看,我市水域面積占國土面積27.3%,同時擁有洪澤湖、駱馬湖兩大湖泊,林木覆蓋率已達25.5%,水域和林木所構成的生態面積占國土面積達52.8%,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後發競爭優勢。但由於地處淮河流域下游的區位,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隱性還時有顯現。主要表現:在一是受上遊客水汛期集中下泄影響,濉河、老汴河、新沂河等區域性河流水質極易受到污染,水環境污染事件還時有發生;二是城市飲用水源地單一,備用水源地建設嚴重滯後,極易引發城市突發性公共事件;三是市區截污管網建設不到位,古黃河、民便河、古山河水質污染加劇,遠達不到水質功能區劃標准,影響城市形象;四是洪澤湖、駱馬湖兩湖水質均處於中營養水平,富營養化指數均有所增加,靠近古山河、民便河口洪澤湖局部水域在出現不利氣象條件時,誘發藍藻可能性加大;五是泗洪縣、泗陽縣工業和生活尾水出路不暢,必將限制部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六是大面積楊樹成片林的栽植,使鄉土樹種種群和生物多樣性受到一定影響,且極易受到大面積病蟲害侵害。為此,為保護好生態宿遷這一金字招牌,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和可持續發展,今後幾年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加快市區截污導流工程建設的同時,組織編制全市工業、生活尾水排放總體規劃,確保尾水排放暢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減輕對洪澤湖水質的影響、減少對地表水的污染面;二是盡快建立水環境預警監測體系,保障飲用水環境安全,減輕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三是制定《洪澤湖、駱馬湖水質保護條例》,嚴格控制洪澤湖和駱馬湖的圍網和網箱養殖面積,保護兩湖水質,減緩湖泊富營養化速度;四是加大環保投入,提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配套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基礎設施的作用。 啟示三;要樹立環境教育為民眾終生教育的理念,為環境保護提供民眾不懈的動力。新加坡的實踐證明,環境保護重在教育。必須採取多種形式,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基本國策、基本市情和環境警示教育,不斷增強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生態理念和法制觀念,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愛護我們家園」的新觀念,形成全社會自覺投入、共同參與環境建設的良好氛圍。只有將環境教育作為民眾的終生教育,才能為科學發展、持續發展提供民眾不懈的環境動力。新加坡雖然四面臨海,但海域面積小,海洋資源有限,島上的自然資源又相當匱乏,糧食甚至淡水都要靠進口。小國且缺乏自然資源於是成為新加坡的「先天脆弱性」。新加坡反對捕鯨,支持美國

『捌』 各個國家如何保護地球

各個國家如何保護地球

1. 打掃清潔家居,減少使用化學清潔劑或殺蟲劑
2. 用檸檬及炭等消除異味,代替化學空氣清新劑
3. 食具不大油膩時用暖水清洗,減少使用洗潔精
4. 室內外多種植物可使周圍陰涼,減少開風扇、冷氣
5. 時常留意保養電器 (特別是冷氣機),減少耗電
6. 選用效能好的電器用品 (參考消委會的介紹)
7. 非必需的電器 (電動牙刷等)可以少買
8. 若不是太熱時,用電風扇代替冷氣較省電
9. 冰箱放在陰涼角落可省電,開門取物後盡快關上
10. 冰箱不貯存太多食物,這樣省電又減少中毒危險
11. 使用日光燈及省電燈炮較省電,更可多利用天然光
12. 離開房間時關掉電燈和冷氣機
13. 冷天多穿衣服,必要時才開暖爐
14. 儲積一機的衣物才開洗衣機,既省水、省電又省工夫
15. 多用淋浴少用浴缸,可省下許多水
16. 多用快鍋或悶燒鍋煮食,既省燃料又省時間,更保存營養
17. 多用蒸、煮、炒的方法煮食,可節省燃料
18. 廚房裡用餐布一樣衛生,不必用大量的紙巾
19. 煮食時份量不必過多,以免浪費
20. 盡量用密封盒或瓶裝食物,減少消耗保潔膜
21. 采買用可回收材質包裝的商品,少買其他包裝
22. 不買象牙筷子或其他稀有動物的產品
23. 葯物及殘餘食物不要沖入廁所,應包好放垃圾箱
24. 選購白色衛生紙,可以減少顏料污染,用草紙更好
25. 用電胡刀,不用刀片剃,減少浪費金屬資源
26. 多用自然物料傢俱,少用塑膠及人造纖維
27. 必要時才換傢俱,選購耐用又款式不會過時的一類
28. 採用「二手」傢俱,減少不必要的購買
29. 採用乳膠漆少用磁漆,因為水溶性油漆污染較少
30. 不要取電話簿,減少消耗紙張
適當飲食多福多壽
31. 多在家裡進餐,少上館子,可減少浪費及污染
32. 多自製飲料食品,有益健康又省錢,更保護環境
33. 食物添加物往往對人及環境都有害,避之則吉
34. 多吃蔬果少吃肉,個人健康有助利,地球更減少破壞
35. 快速及空運來的食品都耗用大量能源,污染環境
36. 高度加工的食品對人無益,更浪費資源兼污染
37. 即溶飲料及即食食品浪費資源,污染環境
38. 吃燕窩、魚翅、鮑魚、穿山甲等野味,殘害生靈又破壞自然生態
39. 盡量用散裝茶葉,少泡茶包,節省資源,減少污染
40. 盡可能買有機蔬果,減少化肥及農葯,害人害地球
41. 試試自己種植蔬果,既有益身心又有滿足收獲
42. 多選購本地及鄰近地區產品,減少運輸能源及污染
43. 多光顧傳統市場,可以減少過份包裝及加工食品
44. 郊遊及遠足自備水壺,少買包裝飲料
45. 高度浪費資源 (例如用發泡膠盒)的餐飲店少光顧
46. 盡可能 母乳,必要時才用嬰兒奶粉及嬰兒食品
衣著順應自然
47. 多選自然纖維 (棉、羊毛、麻等)衣物,少買人造纖維
48. 適量地添置衣物,買得太多會浪費資源
49. 建立個人衣著風格,不必為了流行多買時裝
50. 多穿不用燙仍然得體的衣服,例如T恤,可以省電
51. 可把舊衣服改裝翻新,既省錢又省資源
52. 多穿二手衣服,例如哥哥姊姊傳給弟妹
53. 乾洗衣服耗用化學物質污染環境,可免則免
54. 不買皮草以免危害野生生物,養動物做皮草會浪費資源
行得其法減少污染
55. 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必要時才乘計程車
56. 盡量不買不用私家車,如要使用的話應妥為保養
57. 汽車採用不含鉛汽油,用省油的方法開車
58. 可能的話多走樓梯,少乘電梯
把工作地點綠化
59. 有毒的文具 (例如麥克筆、修正液)盡量少用
60. 節省用紙,必要時才影印或電腦列印
61. 安排把廢紙回收再生,交給回收商
62. 自動販賣機浪費又污染,盡量自己沖制飲料
63. 自備簡便茶杯餐具,減少免洗餐具等的使用
64. 如果大廈「患了病」,快投訴住戶委員會要求改善
在學校推行生態教育
65. 多舉辦綠色展覽、講座、比賽、幻燈欣賞會
66. 在校內及社區舉行污染調查,設法控制
67. 爭取小食部多售對環境及健康都有益的飲食
68. 必要時才影印筆記,減少耗用紙張
生活習慣擁護地球
69. 多做戶外活動,少逛商場,少到空調室內運動場
70. 多做不會污染的運動,例如太極、氣功、慢跑、健行
71. 自己設計玩具,既益智、省錢、又有滿足感
72. 自製禮物或賀卡,既有心思、省錢、又省資源
73. 實行垃圾分類,送廢紙、鋁罐、鐵罐、塑膠罐等去再生
74. 習慣每張紙寫兩面才丟掉,把舊信封再用
75. 多用再生紙及其他可循環再生的物質
76. 較稀有品種的寵物不要養,以免令它們加速絕種
77. 寵物罐頭及糞便用沙既浪費資源又花錢,可以少買
78. 凡是「用過即丟」的物品都盡量少用,減少浪費污染
79. 盡量買可以「回收」的商品,減少浪費資源
80. 噴霧劑破壞臭氧層,盡量用其他代用品
81. 盡量多用尿布,少用嬰兒紙尿片,減少垃圾
82. 盡量用蓄電池或可充電電池,少用普通電池
83. 舊電池放進垃圾資源回收,切勿丟在郊外、海里、街上
84. 習慣隨身帶手帕,少用紙巾,減少樹木砍伐
85. 盡量用太陽能的用品,例如太陽能計算機
86. 商店購物拒絕不必要的塑膠袋,並把塑膠袋多次使用
87. 用盆栽代替切花作禮物,因為生產切花浪費又污染
88. 不抽煙,勸使他人不在人前吸煙,檢舉非法吸煙
89. 如果要裝飾聖誕樹,不買真樹,珍惜林木
90. 把垃圾郵件退回,附上字句請以後勿再寄來
一起行動改變社會
91. 多買綠色書刊,多收聽收看綠色電台電視節目
92. 要求各類圖書館多收藏綠色書刊及資料
93. 留意本區污染事件,隨時投訴揭發
94. 多公開發表支持環境的意見,例如打電話給電台
95. 向污染的機構抗議,用罷買等方法施壓
96. 支持及表揚有綠色環境傾向的公司、報刊、機構
97. 游說本區議員及向政府施壓,改善地區環境
98. 投票支持有綠色傾向的議員,讓他們代表自己辦事
99. 及加入綠色組織,多捐款及支持活勤
100. 組織自己本區單位 (學校、社區、教會等)的綠色小組 !

『玖』 新加坡的哪些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加坡注重非建設空間的管制,處處體現對自然的保護和對人的關懷。為了保護島嶼的自然風光,將大約3000公頃的樹林,候鳥棲息地、沼澤地規劃為自然保護區,以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從武吉知馬熱帶雨林保護區到那些散布於公路旁的鳥類庇護所,所體現的是新加坡人尊重自然法則的思想。為了營造舒適愜意的人居環境,新加坡共建大小337個公園,包括組團之間建有大型公園和生態觀光帶,每個鎮區建有10公頃的公園,居民住宅每隔500米建有1.5公頃的公園。這種見縫插針,重視綠化的環保理念和人本精神引領當地社會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新加坡著手建立連接各大公園,自然保護區,居民區公園的廊道系統,使廣大市民能充分享用花園綠色休閑地,能有一種走出居家彷彿被大自然懷抱的感覺。而且新加坡凡是有山的建築都依山就勢,保持山景的完整,凡是臨水住宅,都擁有大片的休閑區和親水住宅 ,滿足了人們「近山近水」的需求,著名的南洋理工大學和東海岸公園的建設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拾』 新加坡如何防治城市熱島效應

你好。參考資料:

1、從人類的聚落環境的演變來看:築巢而居――逐水草而居――定居――散居――聚居――鄉村――城市。
(1)聚落環境:人類有計劃、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生存環境。按其性質、功能和規模可分為院落環境、村落環境、城市環境等。
(2)院落環境: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築物和與其聯系在一起的場院組成的基本環境單元。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適應自己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因地制宜創造出來的。現在人們還在使用柴灶、煤爐、液化石油汽等資源型燃料。
(3)村落環境:是農村人口的主要聚居的地方。其規模不同,人口不多,周圍有廣闊的原野,大面積的天然的和人工植物有豐富的地表水,環境容量大,自凈能力強。
(4)城市環境:是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製造出來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環境。是隨著私有制及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非農業人口聚居的場所。現在城市的規模愈來愈大並不斷地並吞周圍地區,變郊區為城區,並逐漸相互連接,成為規模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帶。城市有現代化的工業,建築,交通,運輸,通訊聯系,文化娛樂設施及其它服務行業,為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也因為人口密集工廠林立,效能頻繁等等而使環境遭受嚴重的污染和破壞。
2、從城市化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來看。
(1)近年來,我市農村城鎮化使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轉換,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變,諸如:養殖、制磚、製鞋、服裝加工、木材加工等各類鄉鎮企業、專業村的掘起;城鎮化使城鄉人口分布結構發生轉換,我市的城市人口由5.36萬人發展到18萬人;越來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農村向城鎮集中,諸如:江口、西天尾、梧塘、黃石以及城區周邊的南門、筱塘、霞林、七步、國歡等等,城鎮規模和數量不斷增多;城鎮化使城鎮空間形態發生變化,城鎮建成區擴大,城鎮基礎設施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城鎮化速度進一步加快,諸如現在各鎮所在地都形成規模,接近於城市小區。
(2)城鎮化將廣大的鄉村變成城鎮,原有的農田、河流、森林等自然地面大部分變成了城鎮道路、廠房、住房和固化了的場地,使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目前我市現有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983年建市時的4.73平方公里擴展為34.5平方公里(含城廂18平方公里、涵江12平方公里、秀嶼4.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為35%(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著農村面積的縮小);大量城鎮的集合,使廣大的鄉村變成城鎮再變成了城市;城市的擴展加劇了環境的變化和惡化,狹窄的街道和愈來愈小的庭院、居室又使天地之間的熱量交換受阻,使地面降溫非常遲緩,使熱島效應生成。
四、熱島效應的成因
從城鎮化、城市化的演變與熱島效應關系中我們就可以找出熱島效應的成因:
1、城市下墊面(大氣底部與地表的接觸面)特性因素。城市內大量人工構築物如鋪裝地面、各種建築牆面等,改變了下墊面的熱屬性,這些人工構築物吸熱快而熱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陽輻射條件下,它們比自然下墊面(綠地、水面等)升溫快,因而其表面的溫度明顯高於自然下墊面。城市下墊面對陽光熱量的反射率比鄉村小(一般小10%~30%)。
2、人工熱源因素。日益增加的工廠、汽車、爐灶、空調、冰箱等人工排熱器在消耗掉大量能源的同時,就象無數個火爐在燃燒,在排放熱量,在不停地向外「傾瀉」著熱量,使城市的「體溫」一再升高。《大眾科技報》報道,城市中人為熱源的比例,據西方一些大城市的調查估計,來自工廠、家庭爐灶、空調、採暖等固定熱源的約佔3/4,而汽車、摩托車、電車等移動熱源約佔1/4。人體和家畜等新陳代謝熱量一般還不到1%。
3、城市裡的自然下墊面(城市綠地和水體)減少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建築、廣場、道路等大量增加,綠地、水體等自然因素相應減少,放熱的多了,吸熱的少了,緩解熱島效應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4、城市大氣污染因素。城市中機動車輛、工業生產及人群活動產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煤灰和粉塵等,這些物質可以吸收環境中熱輻射的能量,產生「溫室效應」,從而引起大氣的進一步升溫。
五、緩解熱島效應的有效因素
1、自然因素
(1)風是熱島效應的「天敵」,當風颳起來的時候,熱島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通過大氣環流,熱島與周圍地區的空氣進行交換,以此降低自身的溫度。
(2)水面不僅構成了城市美麗的景觀,當溫度升高時,它的蒸發作用能冷卻空氣,使環境溫度降低。
(3)綠地是城市中最主要的自然因素,研究表明,城市綠化覆蓋率與熱島強度成反比,綠化覆蓋率越高,熱島強度越低,因此建立規模化的集中綠地是最能直接削弱城市熱島效應的做法。
2、人工因素
(1)在路邊、花園和屋頂栽種上花草樹木,也可使城市的環境溫度降下來。
(2)將城市建築物表面塗上白色或換上淺顏色的材料顏色由深變淺,以減少對太陽輻射的吸收。
(3)加強城市規劃,選擇合理的城市結構模式,統籌安排工廠區和居民區。
(4)使建築低層化和合理分散化、市內道路寬敞,從而暢通城市的「通風道」,並盡可能擴大城市水面。
(5)將城區分散的熱源集中控制,提高工業熱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減少熱量散失和釋放。
六、減少、減輕熱島效應的對策
1、從行政規章方面進行控制。
(1)城市規劃的行政規章中要增加氣候論證的條款。
(2)在行政規章中增加對自然環境(河流、濕地、森林等)進行保護的強制性條款。
(3)利用行政規章加強宣傳,將簡單、有效的防止熱島效應的手段介紹給全社會。
2、從城市規劃方面進行控制。
(1)嚴格控制城市的軸向(莆田市區傳統建築的朝向南偏西13度左右,可以從許多古代建築的朝向或者從莆田地圖上得到驗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自然風向(資料表明,莆田的常風向為N向,頻率為19%,特別是7月份的風向也是N向)、自然風能,利用山谷、河流、巷道、走廊的走向及建築高度進行合理規劃設計,確保夏季主導風向通暢,形成城市「穿堂風」,使之成為削減、消除城市熱島效應的天然的調節手段。2000年10月,日本環境廳提出的對策包括:今後在制定城市規劃時,要重新考慮道路、公園、森林和建築物的分布位置,積極採用德國內陸城市的「風道」方式,讓冷氣流穿越市區。
(2)控制建築物的間距。由於在城鎮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受經濟條件和經濟利益的驅使,城市建築物的間距沒有得到嚴格的控制,莆田的老城區近些年來的許多新建構築物連規劃法設定的最低間距要求也未達到,建築物過於密集從而形成城市蜂窩現象。而泥石材的熱容量(單位體積內容納的熱量)很小,在接受熱源輻射時加熱快,導致氣溫快速升高,城市建設的布局不能過於密集,應盡可能的鬆散。
(3)控制建築物的城市粗糙度(建築高低不平)。由於建築有高低導致城市散熱條件變差,散熱功能弱。福州市規劃設計院的陳碩介紹,2001年以前金山地區溫度還很低,但隨著金山的開發,近來這片地區的溫度急劇上升。可見建築密集也是導致熱島效應的重要因素。在我們的城市建設的初期,我們應該吸收其它城市建設的優點和長外,盡量避免重復人家的錯誤。
(4)嚴格控制天然濕地、河流、森林的面積,使之得到最大面積的保護。不能再重復像鳳凰山簏開發別墅群從而破壞省級風景名勝區那樣的低級錯誤,珍惜自然環境資源,同時還要避免修了梅園路而變北河道為暗渠的做法。保護好延壽溪、木蘭溪以及南、北洋河道以及市區內僅存的南湖、淺水灣等親水公園。福州市的內河面積比解放前減少了40%,內河對於調節城市氣溫的作用也越來越小,從遙感地圖上分析,晉安河的溫度低,而白馬河的溫度高,得出河流要達到一定流速才會對環境起調節作用。
(5)樹立城市生態學觀念,選擇合理的城市結構模式,統籌安排工廠區、居民區。莆田的城市建設存在嚴重的缺陷,目前沒有一條城市主、次幹道是超過4-5公里直線的,都是不規則的折線、弧線,進入市區猶如進入迷宮,不符合城市生態學觀念也缺乏現代感。城市結構顯得不合理,到處是混合區,要統一工業園區的布局和建設,工業園區盡量建在交通便捷的臨海地區,與居住區分開,避免再走先建設再搬遷的建設路子,盡量節約能源和資源。
3、從人為方面進行干預、控制。
(1)要加強綠化,通過植物吸收熱量來改善城市小氣候。目前,我們城區園林綠地面積僅在799公頃左右,城區的綠化面積遠遠達不到城市規劃的要求,目前中心城區的道路綠化能讓人記住的也只有學園路(街)中段,倉後路原來市政府門口那短短有百來米了,而其它的道路只寄希望於以後的城市綠化了。北京園林科研所研究:一棵胸徑為20厘米的大樹,一天蒸騰吸熱量相當於3台1000瓦的空調,綠化覆蓋好的地方要比裸露土地的溫度低3℃~5℃。四川省氣象局衛星遙感中心高級工程師但尚銘認為:立體綠化對城市的生態效益明顯,如地毯式的屋頂或爬滿常春藤和爬山虎的牆壁在盛夏可使室內溫度下降2℃~4℃,節約空調耗電量20%~40%。經計算,屋頂綠化相當於地面綠化效益的60%。」
(2)採用改變城市建築物表面的方法,在建築物表面塗上白色或換上淺顏色的材料,以減少吸收太陽輻射。
(3)改善市區道路的保水性性能。目前,隨著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城市化建設進程,建設者往往只簡單地將道路進行了硬化,從而忽略了市區道路的保水性性能。2000年10月,日本建設省也制定了「透水性公路鋪設計劃」,即用透水性強的新型柏油鋪設公路,以儲存雨水,降低路面溫度。對於路面,應該有意識地多普及蜂窩狀的結構,因為使用蜂窩狀的地面,可以有效地改變地表的熱量平衡,自然打通地面上下的水分和熱量的流通,在地面水分蒸發中,使地表溫度減低3~4℃。
(4)提高建築物隔熱材料的質量。目前建築材料大量採用的還是傳統的秦磚漢瓦,以及現代的人工石材料,隔熱性能差,大量新型建築材料未得到採用。
(5)通過宣傳,讓人們自覺將空調的溫度調高,以減少空調器啟動帶來的負面效應。南京東南大學製冷研究組的杜教授介紹:1.7P、750瓦的空調啟動後,但空調排氣口處的溫度平均增加10~15℃。
(6)盡量減少對城區內河流的基底的固化,讓河水自然滲透,以達到增加土壤溫度降低地表溫度的目的;讓市內蓋板河露天,用以增加水域面積,緩解熱島效應。目前在我們的城市建設過程中,大量採用的是填平河道的工程行為,這種做法不盡改變了自然環境,而且破壞了自然循環,加劇了城市下墊面的破壞,使吸熱物質增多。
(7)拆去實體圍牆、建成柵欄式,以提高地面通風效果。韓國科研人員研究了3個不同規模城市的城鄉溫差和風速的關系,得出了風速能明顯減小城鄉溫差的結果。如果把城鄉溫差小於0.5℃作為熱島效應消失的指標,那麼840萬人口的漢城在風速11.1米/秒時才開始消失,13~15萬人口的廣陽在風速4~5米/秒時消失,人口6萬的薪島在風速3.9米/秒時熱島效應已經不存在了。我們的城市可以借鑒這個結論,營造出風速4~5米/秒的環境,來預防和緩解熱島效應的產生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1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1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7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6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2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3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