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店屋能住多少人
⑴ 新加坡金沙三人間能住四人嗎
通常只能住兩人,有些房型允許住3個人 肯定不能住5人的,沒有這么大的床 不過如果你不介意睡沙發/地毯的話,一個屋也能擠得下,也不會有人來查。不過肯定不會給5個人的早餐的 還有問題的話歡迎追問
⑵ 請問下新加坡定的雙人間能不能住三個人進去呢
恩~行業人士認為~C/I的時候千萬別說3個人住就行~(某些酒店可能不允許,不管是否在新加坡酒店,預定的時候 肯定會有maximum 2 person的標示,其實這是為了防止某些極端情況的存在,比如10個人住一間,2個人睡床其餘打地鋪,這樣會對房間設施產生過多的損耗,還有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住客,還有安全隱患,同時還影響酒店收益~~所以酒店會規定這個房間最多住兩人,當然住三個人甚至四個人一般不會對房間產生很大影響,除非在裡面開party。)~到時候兩個人C/I,然後進房間~再告知另一位房號即可~然後沒有酒店會閑的沒事再去查查,或者冒著風險去趕人~
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⑶ 新加坡政府組屋只能住六個人由此規定嗎
是屋主自己規定的吧,有的房子不是照樣還有七八九十個住 ,都有的
⑷ 新加坡公寓人數限制
關於公寓的租住人數,新加坡URA(市區重建局)是有規定的。基本標準是每10平米一個人,最多不超過8人。除非租客全都是一家人,才可以不受最多8人的限制。
也就是說50平米的公寓最多租給5個人住,超過80平米以上的房子不管多大,最多都只能住8個人。房東有授權也只能在URA的允許范圍內,不可以違法授權的。所以你那裡住10個人肯定是違規了。
投訴也是找URA,電話肯定發布出來,你自己搜索URA就能找到電話了。
不過公寓不像是組屋,產權是屬於屋主的。就算投訴也很難對屋主有什麼實質損害,頂多是讓他限期整改罷了。也就是把租客全都轟走。
還有問題的話歡迎追問
⑸ 新加坡三室一廳最多可住幾人。多了犯法嗎犯法了會怎麼處理
只能夠給一家人住,租出去的話一間房間只能最多住兩個人。多了違法。要被罰款的。
⑹ 新加坡政府主屋四房式可以住幾個人
根據hdb組屋出租條例, 4房式組屋可以出租租戶人數是9個。
⑺ 在新加坡打工的人一間房多少人
東西掉了可以再撿起來
勞工宿舍住幾個人的都有,對住宿要求高的話只能花錢去租房子住
下面幾張是一個勞工宿舍的照片:
還有問題的話歡迎追問
⑻ 新加坡 建築
不知道你說的具體是什麼,下面說的是新加坡的建築風格
新加坡整個國家70%的是華人,還有一部分的印度人,之前又屬於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另外由於新加坡曾經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已久,也曾經被日本佔領了一段時間,所以新加坡的建造是融會了多國的風格。英式的優雅、日本的含蓄、中式的端莊、馬來西亞式的斑斕都在這里交匯。你在新加坡中游覽,有時候會給你周遊列國的錯覺。
而新加坡近來的經濟發展高速發展,人才的高度集中,也使得新加坡在保留一些傳統建築風格中,交雜了後現代的設計理念。所以,時空交錯的錯覺,也常常出現。
新加坡店屋的「美」不單來自它們設計上的特色,還包括了它們的社會價值。
建築物其實跟一個地方的文化、氣候和歷史有密切的關系。欣賞新加坡建築,不只是式樣、美不美的問題。社會背景,以及我們的回憶都是包括在建築物裡面的。
早期的新加坡,大部分市區內的老百姓都住在店屋內。店屋的設計,其實跟多元種族社會有著一定的關系。
在一所店屋裡,我們會看見西方建築物的影子,當中也可以有中國建築的構件,甚至同時可以看到一些馬來建築風格…… 就好像我們的語言,混合、摻雜了很多不同的風格。」
至於店屋常見的五腳基、百葉窗和天井,它們都具備了實用功能。
新加坡天氣炎熱,日間太陽猛烈,有時又會下起傾盆大雨。店屋前的五腳基就正好為行人遮風擋雨。至於百葉窗和天井,它們都有通風的作用。店屋裡面又深又長,如果沒有在中間再開窗來取光、通風的話,住在裡面的居民根本沒有法子感到舒適。
店屋表面上看起來雖然美觀,但卻無法解決人民真正的店屋問題。很多時候,店屋一層裡面就住上了七、八戶人家,衛生水準並不理想。
為了改善當年的居住環境,英國殖民政府於1927年成立了新加坡改良信託局,並開始建造以現代主義為主的新型住宅。
現代主義建築強調形式跟功能的配合,建築物不可以有無謂的裝飾。(當時的)新的建築美學就是要用簡潔的方法來表達美感,擺脫過時的建築式樣的束縛,強調實用性。它們雖然沒有裝飾,但是建築師利用了如弧形樓梯這些實用的建設,為建築物賦予美感,同時也不失實用價值。
式樣簡朴的60年代建屋局初期店屋,藏著許多人的童年回憶。雖然它們外觀統一,但是真的提高了人民的居住環境。它的美在於它的務實。因為(建屋發展局)資金有限、又要建得快、建得多,能給人民帶來衛生、清潔的居住環境,這已經是一幅很漂亮的圖畫。
店屋的美來自它跟附近環境的關系。他說,很多店屋區都有很妥善的規劃,鄰里內有各種設施,為人民的日常生活帶來方便。
七、八十年代開始,後現代主義崛起,後現代建築師對於現代主義的觀點和風格有所懷疑,他們覺得建築物可以採用裝飾、具象徵性,而且要跟現有環境互相配合。也許建築師受到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店屋也有了具地方色彩的裝飾。
此外,建築師也在屋頂下工夫,令店屋看起來高低有致。建築和建築之間的空間也得到充分的利用,如增設一些休息角落和涼亭等設施,以及在園景的設計上也下工夫,使環境更加怡人。這些改變,使每個店屋區都各有特色。
上個世紀前期,只有社會精英住得起私人住宅,不然就是無家的浪人席地而眠。就新加坡而言,最早的私人住宅住戶是英殖民地官員,後來社會冒起的富商及精英,也開始仿建殖民地風格的私人別墅,如1926年建成的「翠玉樓」,是「文藝復興熱帶別墅」典型風格;1930年建成的虎豹樓是「熱帶裝飾派」風格。
曾受峇厘島建築風格影響
50年代的私人住宅建築師覺得應該以功能主導,形式其次。建築師以木材建成線條干凈的現代化國際風格住宅,如1962年建成的明才園住宅。七八十年代的建築師如林少偉,則關注住宅的「人性」因素,建成一系列白屋「凱恩泰樓」。
從80年代後期開始,不管是新加坡或以外的建築師,這時都清楚意識到建築必須配合熱帶氣候而建,大量利用東南亞傳統建築的材料(如木材)與結構(如開放、通風),間中含蓄地融合其他地方建築風格的影響。代表例子是:1991年由建築師林少偉設計的「王屋」、貝德馬爾設計的「民東園屋」等等。
從這看出,峇厘島傳統建築風格對新加坡私人住宅影響深遠,包括低矮住宅、屋檐、木板、石牆等,連裝潢風格都很類似。
這以後,建築師把傳統建築元素含蓄地隱藏於背後,注入更多的現代化色彩,包括:白牆、玻璃、鋁質材料。如:1997年的「Eu House二號」,在天然自然園景中可具現代感。換句話說,峇厘色彩變淡了。
創造現代美感的居住空間
擁抱現代、後現代是90年代後期建築師的心態。這方面的代表作是:1997年建成的「Lem House」及1998年建成的莫里路(Morley Road House)私人住宅,都由林少偉繪測公司建築師莫瑋瑋設計。尤其後者,建築看來那麼現代,結構與內涵卻屬於中國蘇州庭院風格,住屋空間環繞中央庭院展開,創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董元美在1997年設計的「溫莎園村」,更加突破,住宅是由散在不同地方的建築組成,透明的玻璃窗與有蓋走廊,讓屋主遠眺欣賞美景。
即使是傳統店屋,建築師也賦予現代精神。最具代表性的是「翡翠山路62號」,外殼雖完整保留土生華人建築風格框架,內在結構與精神卻完全現代化、都市化,感覺像座劇院。難怪建築師黃文森認為,「生活就是舞台」。
⑼ 新加坡酒店可以住幾個人,孩子歲數怎麼算
可以的。酒店標間只是針對訂戶需要的,至於多少人入住,一般不加干涉;如果旅客自己住著方便,這樣就沒有問題,相信說的孩子是自己孩子,這樣也沒什麼不方便,一般將就著就可以了。
⑽ 新加坡3房室組屋政府允許住幾人
三房室組屋HDB規定最多不得超過6個人,且儲物間以及客廳按照規定不得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