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cpi什麼時候下降
⑴ 每月CPI、PPI什麼時候公布
生產物價指數(PPI) 20:30 每月第二個周五 勞工部
消費物價指數(CPI) 20:30 每月20-25日之間 勞工部
下面為您介紹PPI
生產價格指數(Procer Price Index,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生產者物價指數與CPI不同,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業購買的一籃子物品和勞務的總費用。由於企業最終要把它們的費用以更高的消費價格的形式轉移給消費者,所以,通常認為生產物價指數的變動對預測消費物價指數的變動是有用的。
內容
生產價格指數共調查9大類商品:
①燃料、動力類;
②有色金屬類;
③有色金屬材料類;
④化工原料類;
⑤木材及紙漿類;
⑥建材類:鋼材、木材、水泥;
⑦農副產品類;
⑧紡織原料類。
⑨工控產品
用途:
生產者物價指數是用來衡量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所需采購品的物價狀況;因而這項指數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終產品等(美國約採用3000種東西)三個生產階段的物價資訊(過去衡量大宗物資批發價格狀況的稱為批發物價指數或躉售物價指數,Whole sale Price Index,WPI),它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消費者的立場衡量財貨及勞務的價格)之先聲。
將食物及能源去除後的,稱為「核心PPI」(Core PPI)指數,以正確判斷物價的真正走勢——這是由於食物及能源價格一向受到季節及供需的影響,波動劇烈。
理論上來說,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物價波動將反映至最終產品的價格上,因此觀察PPI的變動情形將有助於預測未來物價的變化狀況,因此這項指標受到市場重視。
生產者物價指數是測算價格變化的指標,該價格是製造商和批發商在生產的不同階段為商品支付的價格。這里任何一點的通貨膨脹都可能最終被傳遞到零售業。畢竟,如果銷售商不得不為商品支付更多,那麼他們更樂於把更高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4]
生產者物價指數並不僅僅是一個指數,它是一組指數,是生產的三個漸進過程的每一個階段的價格指數:原材料、中間品和產成品。占據所有的頭條並對金融市場最有影響的是最後一個,即產成品的PPI。它代表著這些商品被運到批發商和零售商之前的最終狀態。在生產最後狀態的價格常常由原材料和中間品過程中遇到的價格壓力來決定。這就是為什麼觀察這所有的三個過程都很重要的原因。
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已經穩定在了上升之後的水平上,而生產價格指數(PPI)增速高於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速的局面並沒有導致利潤收縮。如果我們以凈利潤總額對銷售額的比率來表示中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那麼可以看到,2003年以來中國企業的利潤率開始上升。而近年來雖然原材料成本大增,但利潤率仍處於周期高位。從經驗性研究來看,企業利潤率和PPI-CPI增速差額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這與許多人認為的情況恰恰相反,而且下游產業同樣存在這種正相關關系。如果說企業利潤率和PPI-CPI增速差額之間確實存在著經驗性因果關系,那麼從數據來看,事實是PPI增速的加快往往意味著利潤增速的上升。
計算方式
P1i為報告期所有抽選的n種商品(i=1,2,
⑵ 金融危機什麼時候會結束
最快都要明年年底才穩定下來啊。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走向如何? 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四季度以及2009 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至 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 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 通脹形勢如何?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 性。 {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謝絕粘貼} 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三個去向,消費 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 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速回到個位數 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 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9月份後期,雷 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 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8、9這三個 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 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 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 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建議別復制,復制者檢舉。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得承受 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 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制 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通過加快 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 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 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 與宏觀目標的一致。
⑶ 金融危機什麼時候會結束
最快都要明年年底才穩定下來啊。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走向如何?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至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 通脹形勢如何?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謝絕粘貼} 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三個去向,消費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速回到個位數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9月份後期,雷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8、9這三個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建議別復制,復制者檢舉。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得承受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製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通過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與宏觀目標的一致。
⑷ 97年金融危機持續時間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⑸ 2020年真實通脹率
【1】2020年10月,中國年通脹率降至0.5%,為2009年10月以來最低水平,低於市場預期的0.8%。食品價格大幅放緩(10月份為2.2%,9月份為7.9% 下同)。同時,運輸成本下降(-3.9%對-3.6%);租金、燃料和公用事業(-0.7%對-0.8%);家庭商品和服務(-0.1%對-0.1%);和服裝(-0.3%對-0.4%)。與此同時,健康價格不變(1.5%對1.5%);(1.1% 對 0.7%);和其他商品和服務(2.4%對4.3%)。按月計算,10居民消費價格意外環比下降0.3%,為4個月來首次下降,沒有達到0.2%的漲幅。
【2】繼前一個月上漲1.0%之後,韓國的消費者價格在2020年10月同比上漲了0.1%,而市場預計將上漲0.7%。這是四個月來最低的通貨膨脹,通訊費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7%,這主要是由於Covid-19大流行期間政府對手機賬單提供了臨時補貼。消費物價指數按月環比下跌0.6%,前一個月上升0.7%,也令市場預期上升0.1%。
【3】由於大流行繼續拖累消費,日本的消費價格在上個月保持不變之後,在10月份同比下降了0.4%。下降幅度超過了市場預期的0.3%,是4年來的最大跌幅。食品通貨膨脹率從1.9%降至1.1%。教育(-2.1%),文化和娛樂(-4%),醫療(-0.5%)和公用事業(-2.9%)價格下跌。此外,運輸和通訊價格在9月份上漲0.4%之後下跌了0.9%。按月計,10月居民消費價格連續第三個月環比微跌0.1%。核心消費者價格(不包括新鮮食品)在前一個月下跌0.3%之後下跌了0.7%。
【4】印度的年度消費者物價通脹從9月份的向下修正後的7.27%增至2020年10月的7.61%,高於市場預期的7.3%。這是自2014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連續第七個月高於央行2%-6%的目標范圍。食品通貨膨脹率從10.68%升至11.07%,是自1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並在節日季節之前。蔬菜價格上漲了22.51%,雞蛋價格上漲了21.81%,肉和魚價格上漲了18.7%,豆類價格上漲了18.34%。同時,雜項成本有所降低(6.88%對7.79%);運輸和通訊(11.16%對11.36%);健康(5.22%比6.74%)和教育(2.06%比3.1%)。
【5】2020年10月,印尼的年通貨膨脹率為1.44%,與9月份的1.42%相比變化不大,而市場預期為1.45%。食品、飲料和煙草的上行壓力(10月份為2.25%,9月份為1.78% 下同);住房和公用事業(0.56%對0.66%);食品服務和餐廳(2.11%對2.37%);娛樂、體育和文化(0.92%對1.07%);教育(1.29%對1.34%);和傢具(1.33%對1.50%)。另一方面,運輸(-0.79%對-0.72%)和信息、通信和金融服務(-0.44%對-0.42%)的價格均下跌。年度核心通脹率微降至1.74%,為2008年該系列指數開始以來的最低點,而預測為1.82%。按月計算,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比小幅上漲0.07%,為6月份以來首次月度上漲。
【6】越南的年通貨膨脹率從上個月的2.98%下降到2020年10月的2.47%,是自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價格上漲的主要是食品和餐飲服務(10月份為10.79%, 9月份9.50% 下同)以及住房和建築材料(0.70%,0.94%)。另一方面,教育的通貨膨脹率上升(3.85%對2.66%),而紡織品,鞋類和帽子的通貨膨脹率保持穩定(0.53%)。同時,由於汽油和石油價格上漲調整於2020年9月26日以及汽油和石油價格下跌於2020年8月12日的影響,運輸價格繼續下降(-13.49%對-12.57%)。剔除波動性因素後的核心通脹在10月份降至1.88%,為去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7】2020年10月,馬來西亞的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5%,此前一個月下降1.4%,超過市場共識的1.4%。這是連續第八個月出現通貨緊縮,也是自6月份COVID-19危機以來的最高數據,因為運輸價格下降加快(10月份為-10.2%,而9月份為-9.9%),而住房(-3%對-3%)和服裝價格 (-0.4% 相對 -0.6%)下降進一步。酒精飲料和煙草(0.5%)、傢具、家用設備和日常維護(0.1%)、教育(0.7%)以及餐館和酒店(0.1%)的通貨膨脹穩定。同時,食品價格繼續上漲(1.5%對1.4%),雜項商品和服務(2.8%對2.7%),娛樂服務和文化(0.2%對0.1%)。按月計算,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比小幅上漲0.1%,而9月份的數據持平。
【8】與市場一致認為持平以及一個月前持平之後,新加坡的消費價格在2020年10月出乎意料地同比下降了0.2%。食品價格上漲(10月份的1.8%比1.7% 下同)。住房和公用事業(-0.3%對-0.7%),交通運輸(-0.6%對0.5%),服裝和鞋類(-4.3%對-4.6%),健康(-2.0%對-2.0) %),娛樂和文化(-1.7%和-1.2%)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務(-1.3%和-1.4%)。核心消費者價格(不包括住宿和私人道路運輸成本)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2%,此前9月份下降了0.1%,而預期為下降0.1%。10月消費物價指數環比下降了0.4%,9月份為上升0.3%。
【9】2020年10月,以色列的消費價格(9月份下降0.7%)與上年下降0.8%,略高於市場共識的0.7% 的降幅。這是連續第七個月出現通貨緊縮,這是當前的流感大流行危機。服裝和鞋類價格下跌擴大(10月為-9.2%,而9月份為-6.3%);交通和通信(-3%對-2.7%);住宅維護(-0.8%對-0.2%);傢具和家庭設備(-0.7%對-1.1%)和健康(-0.6%對-0.5%)。另一方面,食品價格持平(9月份為0.1%),而住房價格則保持穩定(為0.8%)。按月計算,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上漲0.3%,前一個月下降0.1%,略低於市場預期的0.4%。
【10】繼一個月前下跌0.7%並與市場預期相符後,2020年10月泰國的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這是通縮連續第八個月,運輸成本下降的速度較慢(10月-4.32%比9月份的-4.99% 下同),這主要歸功於車輛和車輛的運營。同時,食品價格進一步上漲(1.57%比1.42%),主要原因是肉類,蔬菜和水果。在9月份下跌0.11%之後,每月消費價格環比微跌0.05%。同時,10月份核心消費者價格同比上漲0.19%,為四個月來最低,而預期為上漲0.22%。
【11】菲律賓的年通貨膨脹率從一個月前的2.3%升至2020年10月的2.5%的三個月高位,因為該國在COVID-19危機後進一步開放了經濟。主要的上行壓力來自食品和非酒精飲料(10月份2.1%比9月份的1.5% 下同);酒精飲料和煙草(11.3%比12.9%);服裝(1.7%比1.8%);住房(0.9%比1.2%);傢具和日常維護(3.7%比3.7%);健康(2.7%比2.8%);運輸(7.9%比8.3%);溝通(0.4%比0.4%);教育(1.2%比1%);餐飲,雜貨和服務(2.4%比2.3%)。相反,娛樂和文化成本進一步下降(-0.6%比-0.5%)。按月計算,居民消費價格在9月份環比上漲0.1%之後,也上升了0.3%,也是三個月來的最高水平。
【12】2020年10月,巴基斯坦的年通貨膨脹率從9月份的9%微跌至8.9%,這主要是因為住房和公用事業(10月2.7%對9月6.1% 下同)和衛生(7.8%對8.3%)的放緩。此外,運輸成本繼續下降(-1.5%,與9月份相同)。相比之下,食品和非酒精飲料(16.6%對14.7%)以及餐館和酒店(8.9%對8.3%)的通脹加速。按月計算,消費價格環比上升1.7%,前一個月上漲1.5%。
【13】烏茲別克的通貨膨脹率從2020年9月的11.70%降至10月份的11.50%。
【14】孟加拉國的年通貨膨脹率連續三個月從上個月的5.97%上升到2020年10月的6.44%。這是自2014年10月以來的最高通貨膨脹率,主要由食品價格推高(10月7.34%比9月份的6.50% 下同)。同時,非食品的通貨膨脹率略有放緩(5%比5.12%)。每月消費物價環比上漲0.97%,低於上月的2.13%。
【15】中國香港10月的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2%,為四個月來的最小跌幅,九月香港房管局放棄公共住房租金的影響在10月消散。電力、天然氣和水(-21.4%)、服裝和鞋類(-5.5%)、耐用品(-2.7%)和運輸(-1.8%)下降,而食品成本(3.2%)、雜項商品(1.5%)、從家裡買的飯菜(0.9%)和住房(0.5%)均出現上漲,酒精飲料和煙草(0.5%)以及雜項服務(0.1%)一位政府發言人說:「展望未來,由於不斷演變的COVID-19流感大流行仍對全球和地方經濟狀況造成壓力,總體通脹壓力在短期內應該保持溫和。」。
【16】到2020年10月,台灣的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24%,與市場預期一致,並連續9個月出現通縮。燃料和潤滑油價格下降幅度最大(-15.96%);水果(-8.79%); 水,電和煤氣(-4.04%);娛樂(-2.17%),主要是由於酒店收費。相比之下,由於機票價格,運輸費上漲了5.67%,而由於貴金屬飾品和珠寶,個人物品的價格上漲了4.09%。2020年前十個月,CPI下降了0.30%。
⑹ 各國cpi指數
從歐美等發達國家看,美國核心CPI漲幅仍然偏高,歐元區、英國核心CPI開始趨升,日本核心CPI在下降。
據美國勞工部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7月,美國CPI月平均上漲2.5%,比去年同期回落1.4個百分點;美國核心CPI漲幅從1月的2.7%,降到7月的2.2%,為2006年3月份以來最低水平,但仍高於2%的控制目標。
根據英國統計局最新數據,10月份英國CPI2.1%,為6月份以來首次超過英國央行2.0%的目標水平,也超過了經濟學家的預期。今年1~7月,英國CPI漲幅從1月的2.7%降至7月的1.9%,明顯低於去年同期水平。
在高收入國家,食品消費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雖然較低,但是這些國家食品類消費價格漲幅較大,且呈逐月上升趨勢,這對CPI上漲的貢獻仍不容忽略。
在經濟增長較快的新興市場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CPI變化趨勢不一。
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巴西等國家CPI漲勢平緩,漲幅低於去年同期。印度CPI從1月的7.4%,降至7月的6.5%;印尼從1月的6.3%降至7月6.1%。
而韓國、墨西哥、南非、俄羅斯等國家CPI漲幅均有擴大,且高於去年同期。韓國CPI漲幅從1月的1.7%,提高到7月的2.5%;俄羅斯從1月的8.2%,升至7月的8.7%。(
⑺ CPI指數什麼時候能降下來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貨品及服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他稱為SERIE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歷屆奧運會主辦國的經驗,會前的CPI指數上漲是必然的,但是我國現狀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還可以,國家不會讓這一指數上漲很多,依據宏觀調控,估計會後會很快將下來的。
⑻ 近期中國物價指數的變化
今年以來,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和CPI(居民消費品物價指數)呈持續下降態勢。但前幾天公布的數據表明,PPI和CPI都開始增長,並帶動了股市的上揚。滬市已超過3000點。
前一段時間的物價指數可參見:
1、PPI:
9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上月經濟數據,8月份我國CPI同比下降1.2%,PPI同比下降7.9%,1至8月份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12985億元,同比增長33%。
2、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http://epaper.xplus.com/papers/xdwlb/20090611/n87.shtml
3、CPI(居民消費品物價指數):
2009年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總水平同比上漲1.0%。其中,城市上漲0.7%,農村上漲1.5%;食品價格上漲4.2%,非食品價格下降0.6%;消費品價格上漲1.5%,服務項目價格下降0.8%。從月環比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2008年12月份上漲0.9%;食品價格上漲3.3%,其中鮮菜價格上漲22.4%,鮮蛋價格上漲0.8%。
2009年2月份CPI同比下降
1.6%,為6年來首次下降。2月份全國食品價格下降1.9%,非食品價格下降1.2%。其中,肉禽及其製品價格下降8.8%(其中豬肉價格下降18.9%),鮮菜價格下降9.3%,糧食價格上漲4.4%。從月環比看,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與1月份持平。
2009年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下降1.2%。從月環比看,三月份CPI比二月份下降百分之零點三;食品價格下降百分之零點六。
在八項指標中,呈現五降三漲格局。其中食品類價格同比下降百分之零點七,衣著類下降百分之二點三,交通和通信類下降百分之二點五,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百分之零點七,居住類下降百分之三點五。而煙酒及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百分之一點八,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百分之一點五,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上漲百分之一。
2009年4月份,CPI同比下降1.5%,連續第三個月下降。其中,城市下降1.7%,農村下降1.0%;食品價格下降1.3%,非食品價格下降1.5%;消費品價格下降1.5%,服務項目價格下降1.4%。從月環比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3月份下降0.2%;食品價格下降0.8%,其中鮮菜價格下降4.9%,鮮蛋價格上漲2.7%。
2009年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下降1.4%,環比下降0.3%。其中,城市下降1.5%,農村下降1.0%;食品價格下降0.6%,非食品價格下降1.7%;消費品價格下降1.4%,服務項目價格下降1.3%。從月環比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4月份下降0.3%;食品價格下降0.6%,其中鮮菜價格下降7.1%,鮮蛋價格上漲2.0%。
2009年6月份,CPI同比下降1.7%。
2009年7月份,CPI同比下降1.8%。
2009年8月份,CPI同比下降1.2%。
⑼ 金融風暴什麼時候才會停止
最快都要明年年底才穩定下來啊。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走向如何?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至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 通脹形勢如何?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謝絕粘貼} 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三個去向,消費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速回到個位數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9月份後期,雷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8、9這三個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建議別復制,復制者檢舉。本回答屬わ蓶yiわ版權)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得承受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製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通過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與宏觀目標的一致。 (建議別復制,復制者檢舉。本回答屬わ蓶yiわ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