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石什麼時候到新加坡填海
『壹』 是否有人聽說過新加坡到中國購沙石
新加坡不會到中國買沙石的,因為新加坡的沙石采購主要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因為運輸起來距離非常近,在新加坡聖淘沙就能看到印尼,!但是新加坡有在蘇州建立工業區,你可以到哪裡問問!即使需要也會在當地采購,我的回答你是否滿意?
『貳』 人類是怎麼填海造陸的
填海造地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區或河岸轉變為陸地。對於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造地是一個為市區發展製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東京、香港、澳門及深圳,均採用該法製造平地。荷蘭 荷蘭自13世紀起就開始大規模圍海填海,如今荷蘭國土的百分之二十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丘陵都被挖去填海去了,故有「上帝造海,荷人造陸」之稱。 日本 日本的填海計劃很早,石川潤一郎說:「日本早在11世紀就有了填海造地的歷史記錄,當時一個名叫平清盛的將軍就在神戶填海建了一個人工碼頭。到了江戶17世紀,幕府將軍又在東京灣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二戰後,日本大規模填海造地的情況更為普遍,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萬公頃,過去一百年來,日本一共造就了1200萬公頃的土地。 香港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將興建皇後大道的沙石推進大海,以後香港便不斷填海造地,一百多年來,填海面積已達六十七平方公里,佔香港總面積超過百分之六。台灣台塑集團的麥寮六輕也是填海造陸的巨大工程,開發造地的面積約2255公頃。 中國 中國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圍填海活動,到上世紀末,沿海地區圍填海造地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圍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正是考慮到保護海洋環境,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實施後,國家每年對圍填海規模都控制在100多平方公里左右。 編輯本段填海造陸現狀亞洲 在亞洲,陸地資源貧乏的沿海國家和地區,都很重視利用灘塗或海灣填海造地,像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和中國香港、澳門等,都在向大海要土地。 荷蘭 由於目前國際上對海洋經濟觀念上認識的不斷成熟,一些海洋大國也在逐年減少圍海造地的面積。進入21世紀以來,荷蘭在保障抵禦海潮和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研究退灘還水方案,實施與自然和諧的海洋工程計劃,不再將海域直接圍死形成新的陸地,而是盡量保留海域。 [1][2] 日本 從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在臨海填海造地11.8萬公頃(相當於兩個新加坡的面積),東京灣填海造地工程、神戶人工島和關西國際機場填海造地工程都世界知名。統一進行工業布局,將煉油、石油化工、鋼鐵和造船等資源消耗型聯合企業配置於東京灣以南的沿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上,使原料碼頭與產品碼頭成為工廠的一部分,減少了中轉運輸費用,並據此調整工業布局,向臨海集中。 洋山港三期填海造地工程日本有關專家指出,港口與工業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新布局不僅使能源耗量多的鋼鐵、水泥、制鋁、發電和汽車業等成本下降,促進了這些部門以及造船、機械和建築等工業部門的發展,而且使以石油為原料的石油冶煉、石油化學、合成纖維、塑料製品和化學肥料等工業飛速發展。 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後,占日本全國總面積31%的臨海地帶,匯集了全國52%的人口和全國58%的工業產值,顯示出臨海工業區在日本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至2005年,日本圍填海總面積已經不足1975年的1/4,每年的填海造地面積只有500公頃左右,填海主要用於港口碼頭建設,形式主要是人工島。 可是,在獲得巨大收益的同時,大肆填海造地發展工業經濟也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後遺症。從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國各地的沿海灘塗減少了約3.9萬公頃,後來每年仍然以約2000公頃的速度消失,海洋污染、生態退化、航道淤塞等問題層出不窮。現在,日本每年又不得不投入巨資希望能夠找到一些恢復生態環境的方法。 改變 在東京、大阪等港口地區,由於海岸線都被垂直建築取代,使可以平衡海洋生態的海洋生物無法棲息在海岸邊,這樣的情況在日本全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現在,日本的各種海洋環保研究機構已經不斷在進行各種實驗,希望能夠找到一些恢復生態環境的好方法,這些實驗包括人造海灘、人造海岸,人造海洋植物生存帶等等。經過把多種技術組合起來進行實驗,現在看起來很有效,各種小魚小蝦貝類和海洋微生物已經出現在人造海灘、海岸周圍,顯示著環境的改善。與此同時,他們也不斷把研究成果作為環保建議向政府提出,供政府參考。 按照日本現有的法律規定,如果要進行填海造地工程,地方政府首先要組織各方人員進行廣泛調查,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了解填海將對周圍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隨後把報告提交給環境省審批,如果環境省同意就可以進行。 但是現今,環境省不會輕易同意了,原因是日本的經濟增長已經明顯放緩,人口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對土地的需求已經不如以前急迫,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已經意識到填海造地對於日本的海洋生態環境影響太大,而且很可能得不償失。」 據日本國內媒體報道,近年來,為了保護海洋資源多樣性,維護生態環境平衡,日本許多環保組織和漁業人士紛紛採取各種形式,反對填海造地。日本政府有關方面已制定的在東京灣上的「三番瀨」、伊勢灣上的「藤前」等灘塗造地的計劃,都遭到了包括當地政府在內的各界人士的強烈反對,後者強烈要求有關方面停止填海計劃,已經使一些項目被迫縮小規模或停止。 現在日本國內要再申請新的填海工作,基本上是被禁止的,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城市垃圾的填埋,當然填埋垃圾前都需要由專家們進行環境調查和評估,包括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填埋方式。 隨著日本進入大生產、大消費的時代,由此大量產生生活垃圾,由於垃圾處理的成本很高,所以東京將垃圾和泥沙作為填海造地的主要材料。目前,東京灣的二期垃圾填海工程還在進行。 摩納哥 自1861年脫離法國獨立以來,摩納哥便一直尋求各種方法擴大國土面積,截止2009年12月,20%的領土為填海造地。摩納哥國家元首阿爾貝二世親王計劃開啟一項「填海造地」工程,以解決國內人口膨脹造成的用地增加問題。該項「填海造地」工程將使摩納哥豐維耶區向地中海延伸5萬多平方米「陸地」,工程預計將在2015年以後動工。[3]
『叄』 為什麼香港不大規模填海造陸
因為既得利益者的反對。
這些既得利益者,不僅包括像李嘉誠這樣的地產商,也包括那些已經上車了的富人和中產階層。
填海的成本本來就比開發閑置土地還要高(深港交界地區有很多閑置土地),而且也會造成土地供應增加;如果效果不好或者出現工程方面的缺陷還會影響海洋環境,又怎麼會填呢。
也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香港環保人士的反對。早在2003年,灣仔填海計劃就是被環保人士被推翻的,此外的幾個填海計劃的完成也因為灣仔填海計劃推翻而變得遙遙無期。
其中關鍵的還是上文提到過的環境影響方面的問題。
總結如下:
填海造地的材料,多採用城市開發或開鑿本地山丘來的沙泥碎石,這些材料到在海里跟海洋的自然沙石較為接近。但是用沙泥碎石的方法只適用於水流緩慢的地方,對於水流湍急的地方並不能起到穩固作用,相反的還會侵蝕海岸線(香港的自然環境不大適合)。
若填海的范圍比較大,適用於在填海范圍修築堤圍,然後再把沙泥碎石等的填海所需要的原料到進堤壩內,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穩固。香港的西九龍填海區,沙田新市鎮都是採用這種方法。
『肆』 想買輛自卸車,30~40噸的,工地拉沙石活不是問題利潤怎麼樣,幾年能回本《政府有熟人,交警路政好解決》
2012年對於自卸車來說應該算是走到了低谷,燃油價格的飛漲,公路的限超限載,資源稅的徵收,等等諸多因素照成了自卸車及重卡乃至其相關產業鏈的整體低迷,甚至可以用慘淡來形容,我家這邊養長途車,和自卸車的特別多,總能聽到他們抱怨今年賠錢了,、其實最近兩年我們這邊大量的填海工程,本應該帶給自卸車前所未有的收益高峰,沒想到卻是這樣的無奈.
這個時候入手自卸車活源倒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需要多考慮的是當地政策上會出現的波動問題,就像我們這里,以前也是你說的一樣有熟人都好解決,但是政府一次性安裝電子監測設備,警察叔叔坐在電腦前就知道誰的車有安全隱患了,誰的車把公路壓壞了,為了咱們普通百姓可說是鞠躬盡瘁了,在這么好的環境;條件,和政策下,車主們的覺悟大大的升華,不約而同的在每天悠閑的拉著半車山皮石裝著滿心的感激和輕松的收入在公路上遛彎的時候,自發的當起了監督員,也不能竟讓領導的三叔二大爺拉著滿車那麼辛苦的是不。還有一點就是天然氣在重卡上的普及不容忽視啊,燃料成本的大額差異會不會促成重卡行業的一次革命已然未知,和眾人一樣觀望中。行行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伍』 銷售沙石是否涉及到資源稅
銷售砂石,是不要繳納資源稅的,只有開采砂石的企業才繳納。
『陸』 出口沙石:中國有去「新加坡或者台灣等地」的出口沙石單嗎
因為他是關系資金是否到未,商務部要求出口商提供相方合同等,所以商務部的出口批文,這是關鍵。最好拿到手去地方的經貿委或商務特派處問啊真偽
『柒』 首鋼對唐山有多大貢獻
揮別北京
幾年前,河北省唐山市附近的灤南縣賓館里住進來四五個行蹤神秘的人,他們租了一條船,到荒無人煙的渤海小島曹妃甸上轉了一圈,什麼也沒說就走了。
這引起了當地的警覺,經盤問,對方告知:「我們是首鋼的。」
灤南縣當即上報唐山市,唐山市又與首鋼取得了聯系。首鋼方面並未隱諱:「我們正准備搬遷,中國沿海凡是適合建鋼廠的地方,我們已經走了好幾遍了。」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工業搬遷項目,就以這樣一種戲劇性的方式開始了。
2005年2月18日,國家發改委做出關於首鋼搬遷河北唐山曹妃甸島的批復。首鋼有86年歷史、鼎盛時期擁有26萬員工、財政貢獻佔到了北京市的1/4、鋼產量全國第一並一度超過1000萬噸,現在它就這樣告別北京了。
「如果北京的氣候像東京或上海那樣潮濕多雨,也許首鋼就不會搬了,」首鋼技術研究院一位高層不勝感慨:「寶鋼離上海市中心也就是70多公里,東京周圍也有兩三個大型鋼鐵廠,北京要是經常下雨,首鋼其實完全可以不搬。」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說,北京的定位是國家首都、國際大都市和宜居城市,已經不再適合大型鋼鐵企業的發展了;另一方面,北京市的土地資源稀缺,企業布局受到限制,首鋼占據了石景山區相當大范圍的土地,機會成本增加。2008年奧運會申辦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搬遷的必然性和緊迫性。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一位高層透露,北京市的高科技產業雖然說的很大,但真正拿現錢的是首鋼和燕山石化,這兩家是大頭。
從1999年到2004年,北京每年都有20到30家企業從四環內遷出,包括光華木材廠、一機床、造紙廠等北京的老牌工業企業,計劃搬遷企業總數達738家。這其中相當的一批並不是因為環保的問題,而是缺乏競爭力,腳下的土地比頭頂上的工廠要值錢得多。
2001年時,北京計劃高新技術產業的總產值佔到北京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0%左右。當年,首鋼就斥資百億造晶元,隨後又宣布非鋼產業收入已經超過了一半,首鋼已經不再姓鋼。直到去年10月份首鋼宣布停產晶元項目,承認投資失誤,並承受輿論指責的壓力。
2002年,北京又瞄準了汽車項目,北京現代汽車掛牌投產,這被視為「北京工業一號工程」。時隔不到半年,首鋼就斥資5億元入股北京現代,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在簽字儀式上,首鋼董事長朱繼民說,感謝北京市給了首鋼這次機會。
北京的工業在轉身,首鋼也要轉身。
井水能不犯河水?
即將迎接首鋼到來的唐山市,確實是發展鋼鐵工業的寶地:
背靠儲量40億噸的全國三大鐵礦石產地之一的冀東鐵礦;緊鄰年產量2900萬噸的以焦煤為主的開灤煤礦;又有京沈、大秦等四條鐵路干線橫貫東西。南端的80公里處的曹妃甸島是?狽僥訓玫奶烊簧釧�蟾郟�饗釤跫�胝�謖�∏�蚨旨陡痔��氐惱拷�⒎萊歉酆湍�孿啾齲��泄���薏患啊?
唐山市發改委工業處胡世寧處長說:「以唐山市中心為圓心,以80里為半徑劃一個圓。冶金工業所需要的鐵礦石、煤炭和種種輔料,這個圓裡面全部都有。」
然而,良好的自然條件並不能減輕首鋼的煩惱,因為早有人捷足先登。
鋼材的利潤點燃了各路資本的投資慾望,上百家大小鋼廠在晝夜不停生產,為唐山創造了占河北省一半、全國十分之一以上的鋼產量, 同時也招致國家發改委和環保總局對盲目發展與生態破壞的強烈不滿。
因此,首鋼面臨的第一個現實問題就是:是先搬過來再考慮兼並整合河北的鋼鐵企業,還是先談好了合並方案再搬遷?
鋼鐵研究總院主任東濤一直傾向於後者,因為「這樣就沒有了重復成本」。
但是,現在看來,形勢正趨向於前者。因為種種利益關系難以平衡,首鋼、唐鋼的整體合並正在變得越來越遙遙無期。
雖然握有曹妃甸項目49%的股份,並與首鋼成立了聯合小組,但這只是唐鋼三張牌中的一張,而且是最後的一張。據唐鋼內部人士介紹,目前唐鋼正在實行「三極支撐」戰略,第一極是老廠區改造並形成1000萬噸規模;第二極是與民營外資合作,變競爭為合作;第三極才是與首鋼合資曹妃甸項目。
據悉,在三極中的第二極,唐鋼正准備與遷安的民營企業合作,在當地建設400萬噸的煉鋼項目。如果說以往的首鋼唐鋼還是井水不犯河水的話,那麼建廠遷安無疑擺出了一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陣勢。
擁有28億噸鐵礦石儲量的遷安素來被視為首鋼的勢力范圍,雖然地處河北,並屬於唐山市轄區,但首鋼早在1958年就在此建立了礦業公司,並且200萬噸產量的煉鋼廠已經投產,加上正在建設的二期,首鋼在遷安要實現至少450萬噸的產能。
首鋼是遷安市鋼鐵業的龍頭老大,建廠遷安更是首鋼外遷產能的先聲。在是否合並尚無定論的時刻,唐山忽然打出這樣一張牌,實在讓人費解。
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醞釀,河北省在今年5月份終於下定決心要把省內的六大鋼廠組建為南北兩大集團。北方的盟主就是唐鋼,唐鋼業已派出兩位副總出任了宣鋼和承鋼的董事長。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這次河北省是動了真格的了,因為合並以後,省級財政收入在一段時期內將突然減少。
歸根結底還是分稅問題
「首鋼搬遷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北京和河北的分稅問題。」一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高層對記者說。
現在,這個最敏感的問題還是沒有最後談妥。
胡世寧處長介紹,稅收分配方案還沒有定,因為國家現在只批了搬遷項目,等批下800萬噸的鋼廠項目後,再來解決稅收問題。「現在北京和河北正在談,河北省的談判原則有兩個,一是要合理合法,包括稅法;二要互惠互利,不會讓北京吃虧,但對河北也要有所照顧。」
北京要獲得部分的稅收,主要是用來負擔富餘職工的安置和彌補石景山的產業真空。
牛鳳瑞認為,雖然首鋼搬遷直接導致地方財政收入減少,但其所處的石景山的一大塊土地被置換出來,這些土地可能產生的潛在價值與實際減少的財政收入相比可能更巨大。所以首鋼搬遷對於北京市來說,利大於弊。
受沖擊最大的北京市石景山區也沒有感到緊張。據石景山發改委一位科長介紹,雖然首鋼的稅收占石景山地方稅收的50%還多,但首鋼搬遷後北京市財政會補貼石景山,財政收入不但不會降還會增長。首鋼搬出以後,石景山將打造成首都休閑娛樂區、建設數碼娛樂港。
對於河北省而言,雖然失去了一部分稅收,但其所獲得的發展機遇遠遠大於損失。首鋼的到來,意味著一座鋼城、一座石化城憑空而起,不但直接帶動河北的經濟發展,更奠定了河北在環渤海經濟圈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進可以輻射華北、甚至是三北,退也可以把唐山發展成為河北的經濟中心。
對於首鋼來說,無論稅收繳到哪裡,曹妃甸項目都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翻身仗。
首鋼技術研究院的一位高層說:「96、97年以來,首鋼一直都想發展,但是被限制住了,什麼企業不發展都等於死一樣,十年不上新項目,首鋼必死。如果有曹妃甸這么一個機遇,首鋼不但能活,而且會發展得更好!」
據他介紹,曹妃甸鋼廠將成為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臨海鋼鐵大廠,是真正的面向21世紀的世界一流技術的鋼鐵企業。
人氣旺盛的曹妃甸
今年上半年,24歲的唐海縣委新聞科科長張丹平忽然發現街上冒出了不少賓士、寶馬,於是騎自行車跑遍了縣城裡大小賓館,發現家家爆滿,原來都是來曹妃甸談項目的。最後,他在縣公安局獲得了一個准確的數字,2004年全縣賓館只有9家,現在已經發展到了59家,而且還有十幾家正准備開業。
他為此感到興奮,寫了一篇《曹妃甸工程帶動唐海人氣空前旺盛》的報道。
去年8月份,記者來到曹妃甸和唐海縣時,這里還只能用神秘來形容,而事隔不到一年,已經是地覆天翻。那個只有
一盞航燈的孤島曹妃甸變成了一片旌旗招展的工地,一條長40公里公路已經奇跡般地建立在了波濤洶涌的渤海之上,310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工程等於再造半個新加坡。
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支柱產業,一個鋼鐵項目的投產對當地經濟的拉動簡直難以想像。按照現在的規劃,首鋼的曹妃甸鋼廠近期將帶動10萬人就業,遠期為19萬人,帶動眷屬5至6萬人。
據胡世寧處長測算,2010年首鋼的800萬噸的精品板材的產值最少在600個億,工業GDP在300多億,相當於2004年唐山市全部工業GDP的1/4強,還不包括對其他產業的拉動。
在曹妃甸大鋼鐵、大石化、大電力、大港口這四大規劃中,首鋼的項目並不是最大的(見表1)。胡世寧說:「石化項目有可能超過鋼鐵,以後向下游延伸,能搞30多種產品,十年二十年都做不完。另外,冀東油田就在這里,產量已經突破每年100萬噸,曹妃甸海域又發現了儲量可觀的油田,估計能達到300萬噸的年產量。目前,中石油、中石化都在爭取投資這里的石化項目。」
作為目前十一五計劃中最大的項目,曹妃甸項目正在成為一塊巨大的磁石,京津冀三地的相關產業都將被逐漸吸引到此。
首鋼搬遷的一小步正在成為京津冀一體化的一大步。
看不懂的擴張策略
換班休息的工人們都在水池邊釣魚,32歲的小李師傅卻一個人躲進了樹林里,背靠大樹,一臉茫然,他說:「如果能夠續約的話,不管搬到哪裡,都願意跟著。」
小李現在是首鋼第一建築安裝公司的安裝工,父親在58年大躍進時從遼寧海城來支援首鋼,自己在1991年時來京接班。妻子沒有工作,在老家帶著一歲多的孩子,就靠他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而現在的合同是每年一簽,感覺很沒有保障。
「正常情況應該可以續吧,」小李面無表情地猜測:「我們其實除了知道要搬,什麼也不知道,也不願意想,想也沒用啊。我父親當年拋家舍業在這里吸了一輩子粉塵,我自己也把最好的時候都放這里了,總不會突然什麼都沒有了吧。」
目前,首鋼集團的職工總數是12至15萬左右,其中在北京地區近10萬人,而曹妃甸的新鋼廠的一線工人最多隻要1萬人就夠了,這還不包括唐鋼的幾千人。即使按照曹妃甸港區的規劃,首鋼要來6萬人,粗略算來,首鋼集團大概還有6萬到8萬人需要重新安置。
對於首鋼來說,這是最大的考驗。
盡管首鋼董事長朱繼民已經明確地宣布了職工的安置方向,但首鋼工會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說:「這只是個大的原則,具體的辦法還沒有出台。」
迷茫的不僅是小李師傅,首鋼的擴張策略也越來越讓人看不懂。是專注於河北還是布點全國?
去年11月,首鋼突然與山西曲沃的一家民營鋼鐵企業宇晉集團簽署了框架協議,獲得了其控股權;今年4月底,首鋼又從貴州省國資委手中無償獲得了貴州水鋼集團的第一大股東地位。
山西素來缺水,不可能大規模發展鋼鐵工業。而水鋼偏居西南邊陲,目前只有180萬噸的產量,也很難擴大規模、施展拳腳。
在曲沃當地的調查中,記者發現,這個項目已經出了麻煩。宇晉集團董事長因涉嫌假發票而被審查一個月之久,現在剛剛回到集團上班,首鋼也開始變得舉棋不定。
在貴州六盤水,記者發現,首鋼董事長朱繼民在當地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原來,朱繼民曾擔任水鋼集團董事長,並在任期內一舉將其扭虧為盈。據說朱繼民當時把自己的車都賣了,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苦幹了幾年,在全國鋼鐵業一片虧損的背景下,水鋼一枝獨秀,由此獲得了高層的賞識。當時鋼鐵業界有句話,叫「近學邯鋼,遠學水鋼」。
鋼鐵研究總院的東濤主任認為,首鋼的確是要打一張全國牌,首鋼本應與唐鋼合並,但沒談成,所以就找水鋼。水鋼也有優勢,中國西南地區的鋼鐵企業不多,產品競爭力小。另外,廣西將來是武鋼的天下,廣東、雲南首鋼也都進不去,所以只能進水鋼。
除了鋼鐵主業,首鋼大有發展汽車工業的趨勢。在湖南湘潭的香港工業園,首鋼旗下的香港首長寶佳集團計劃與江麓集團合資9.3億造重型卡車。
據江麓集團企業文化部的譚清紅部長介紹,原本說2005年1月1日就合作了,但直到現在首鋼還沒有來呢。這一直令他感到困惑不解。配文:淘金客
本報記者 勾新雨 河北唐海報道 2005-6-28 15:06:17 閱讀 675 次
東北人老黃從旅行包里掏出了一張皺巴巴的《燕趙都市報》,指著其中一篇內容為江浙富豪淘金曹妃甸的文章說,現在最快的賺錢辦法就是買上幾輛貨車搞運輸。他盯著窗外,自言自語:「這么大的工程,太需要運輸隊了。」
首鋼搬遷曹妃甸消息甫一傳出,從唐山通往唐海縣的公路就最先感到份量的增加。每隔半個小時一趟的長途車上坐滿了像老黃一樣的目光炯炯的淘金客,他們拎著各樣的皮包、操著各地口音,小心翼翼地打探著關於首鋼搬遷的各種消息。
流言在空氣中碰撞。
有人說從北京到唐山要修一條磁懸浮,首鋼工人每天花3個小時就能到曹妃甸;有人說曹妃甸最大的項目不是鋼鐵而是石化;還有人說填海造廠的工程不亞於當年的三峽工程,國家領導人不久就將來此視察。
從上海來的孫先生雖然年紀輕輕卻是個「老人兒」,
已經前後三次來曹妃甸考察,他用過來人的語氣提醒大家說,曹妃甸島上沒有飯店和旅館,必須當天去當天回。最近剛剛開通了班車,但只有早晚各兩趟。
「去年唐海縣的樓才每平米1000多元,現在漲到了2000多元,如果我去年買100平方米,現在至少凈賺10萬元。」說這話時,孫先生充滿了懊悔與艷羨。
汽車在五月的田間公路上飛馳,路兩邊是綠油油的麥田、鑽天的白楊樹、冒著黑煙的煙囪和破爛得連圍牆都被染黑了的小軋鋼廠,呼嘯而過的是一輛輛滿載著沙石土方、石灰礦石、煤炭焦炭和還冒著熱氣、灼人面龐的熱軋盤條圈的大貨車。
擁擠、嘈雜、混亂而又熱火朝天、生機勃勃,這讓人們聯想起歷史學家筆下的那遙遠的產業革命下的英國——「工廠發出嗡嗡的聲音,並被煙霧熏得漆黑,成群工人像螞蟻那樣匆忙。」
而老黃說:「這就是當年的深圳!」。
同樣都是一個荒無人煙的小漁村、同樣都是由於國家政策導致的巨額資金的流入而迅速崛起,在今年「兩會」上,一位人大代表甚至建議以首鋼搬遷河北為契機,成立「京津冀特區」。
當年的深圳是摸著石頭過河,而今天的曹妃甸已經有章有法,准備建設大鋼鐵、大石化、大電力、大港口,四大產業基地,其中不少項目的規模是中國第一,乃至亞洲第一。
老黃現在還清晰地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他的幾個朋友南下闖深圳的都是赤手空拳,而現在早已經變成了千萬富翁。
他興奮地告訴記者說:「這里到處都是機會。只要看準項目,耐得住兩三年的寂寞,就能發大財。」
工業烏托邦
本報記者 勾新雨 北京報道 2005-6-28 15:08:26 閱讀 769 次
「北京市目前最大的雄鷹雕塑是多高?」
「兩米。」
「全國的呢?」
「六米。」
「那麼我們就來個十二米的!」
這是1988年底,紀念首鋼改革十周年,有人向當時的首鋼領導人請示鷹應該建多大時的對話。不久之後,一尊十二米的不銹鋼雄鷹雕塑就矗立在了首鋼的廠東門。
當時,雖然承包制的成功仍然受到爭議,但首鋼卻由此走上了輝煌的頂點。近乎失控狀態的首鋼是全國效益最好的企業,不但要在山東建設齊魯大鋼廠,而且還准備兼並國外的鐵礦向海外進軍。
據1991年的《經濟日報》報道,1990年固定資產排名在全國20之後的首鋼卻超過了鞍鋼、武鋼、大慶油田等老大哥,奪取了全國企業實現利稅的第一名。從1979年到1990年,首鋼的年利潤增速高達20%,鋼材產量增長了2.25倍,職工月收入從61.5元增長到280元。
當年的另一篇報道的題目
是《假如我們有一百個首鋼》,一百個首鋼佔全國大型企業的1/5,上繳國家1500億元,相當於國家一年預算收入的一半。
今天,北京當地媒體仍然充滿留戀地回憶著,從首鋼的幼兒園到首鋼的汽水。
據相關報道,上世紀90年代初,首鋼曾在石景山的蘋果園投入巨資,建立了一棟四層10000多平方米的職工消費商貿大樓。商貿大樓里的商品品種齊全、沒有假貨,而且價格相當便宜,據說像水、電、暖、人工費、運費等都不記入商品的成本,商品比社會上的便宜近兩成,那時候石景山區商場的家電都賣不動。
為了讓首鋼職工和家屬不出廠區和家屬區就能買到物美價廉的用品,首鋼還在每個家屬區建立服務代銷點。當年首鋼還有福利分房的政策。總之,吃的、喝的、用的都不用發愁。
首鋼的成功不惟有自身的努力,而國家的超常規的政策支持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便是沒有企業後來的動盪,這樣的發展能夠持續下去嗎?
時過境遷,首鋼廠東門前的不銹鋼大鷹早已經被一家公園買走,取而代之的是一排迎風招展的國旗;因為難以承受巨大的負擔,首鋼商貿大樓也在1996年時關門大吉。
今天,在首鋼的遷安廠區,一座200萬噸的煉鋼廠拔地而起。據遷安市首鋼辦的人士介紹,這個1648人的工廠沒有食堂,職工的餐飲全部依託於當地的三家飯店。首鋼在這里就是集中精力發展鋼鐵主業,其他社會功能完全交給市場。
工業項目求大求全,迷信國家資源配置的力量,希望通過一個大項目一蹴而就地發展一方經濟,在今天的充滿爭議的重化工業熱潮中,這樣的思維仍然存在。
在迎接首鋼到來的河北,當地媒體《假如再多幾個曹妃甸》為題熱情洋溢地描繪著美好的藍圖。河北省高層親自點名,要求當地的一位知名作家為曹妃甸項目撰寫報告文學。據悉,該書25萬字,將在今年下半年出版。
『捌』 如何把沙石運到山上,山比較陡
有路車運
沒路人及動物
背..要是上山沙石
大量的..可開路
或按卷揚機小
軌道往山上運
就看山上需要
多少的沙石在
制定方案..
『玖』 填海造地的歷史
日本的填海計劃很早,石川潤一郎說:「日本早在11世紀就有了填海造地的歷史記錄,當時一個名叫平清盛的將軍就在神戶填海建了一個人工碼頭。到了17世紀,幕府將軍又在東京灣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二戰後,日本大規模填海造地的情況更為普遍,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萬公頃。
實際上日本的填海造陸只有16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160000多公頃,主要包括神戶人工島以及大阪國際航空港,日本是個群島國家,國土狹小,人口稠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多年間,日本人圍海造陸達200平方千米,相當於2.6個香港島的面積。20世紀70年代日本將圍墾的重點轉移到海岸以外的人工島。東京人口1200多萬,面積只有2145平方千米。為了尋找新的生活空間,東京將在15年時間內用城市垃圾填出18個人工小島。
日本的人造陸地從利用方式的變化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①明治維新以前--以拓海圍田、開墾耕地為主的農業利用期;
②明治維新到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期--綜合工業到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利用期,據日本國土廳統計,1912~1954年僅東京灣6港區造陸就有3000公頃,1954~1982年,全日本人造陸地面積達到6萬公頃;
③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以來--從以工業開發為主轉向以交通住宅、商務、情報、文化娛樂等為主的城市功能多樣化開發利用期。
日本目前已建的最著名的人工島是神戶人工島。不久前,日本有關部門又提出了再建造700個人工島的設想,以實現擴大國土面積1.15萬平方千米,解決日本經濟發展的需要。
日本神戶人工島,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位於神戶市以南約3000米,水深12米,面積達436萬平方米。歷時15年完工,耗資達55億日元。與神戶市由一座大橋相邊。島中部是住宅區,南側建有防波堤,其他三面是現代化的集裝箱裝卸載碼頭。 大陸
中國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圍填海活動,到上世紀末,沿海地區圍填海造地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圍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正是考慮到保護海洋環境,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實施後,國家每年對圍填海規模都控制在100多平方公里左右。
香港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將興建皇後大道的沙石推進大海,以後香港便不斷填海造地,一百多年來,填海面積已達六十七平方公里,佔香港總面積超過百分之六。台灣台塑集團的麥寮六輕也是填海造陸的巨大工程,開發造地的面積約2255公頃。
澳門
澳門由於山多平地少,除了歷史上先後把城市的范圍擴展至關閘,佔領青洲、氹仔、路環,又向清政府索要橫琴島、對面山,葡澳政府亦在1863年進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11年時,澳門半島的面積在填海工程下已超過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澳門總面積因沿岸填海而不斷擴大,自有記錄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2011年的29.9平方公里。
台灣
台灣在日據時期,在今高雄市哈瑪星一帶填海造地,設立「打狗停車場」(今高雄港車站)作為縱貫鐵道終點,後來發展成為高雄政經中心。而近年台灣的填海造地,台灣最早的海埔新生地位於新竹市的新竹海埔新生地,1957年5月著手開發;1960年3月完成,實驗區共八十八公頃。 最具代表性的是雲林縣麥寮鄉的六輕,開發造地的面積約2,255公頃。
『拾』 地球快沒沙子了,為什麼人類會如此緊張
沙子在體育運動上除了沙池外,還可做練拳的沙包、沙袋等物品,另外沙子還可以用來填埋縫隙、用來滅火、用來做沙畫、用來做沙灘上的城堡。沙子除了用於建築、修路、過濾、養殖美化、當冶煉的速容劑外、還是製造玻璃的主要材料,另外沙子含硅元素,是電腦和手機CPU的主要原料。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基礎建設和各項建築蓬勃發展,砂石作為一種天然建築材,價格也一路上漲,由於利益驅使,非法及過度采沙問題日益嚴重,已經成為了一個全國普遍的問題,而因之造成了堤防破壞、損毀農田、威脅防洪安全,甚至引起社會不安定因素,與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