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房局在哪裡
A. 新加坡建屋局投訴電話號碼多少
To seek assistance from our telephone operators, you may dial our HDB Mainline at +656490-1111 (Weekdays: 8.30am - 5.00pm) or fax to +656490-1033.
B. 新加坡購買房產需交納哪些稅收
所有人在新加坡買房都需繳付買家印花稅,稅款是根據單位市價作計算。單位市價愈高,稅款愈高。不管大家是否新加坡國民,購買任何類型的房子,都要繳付印花稅,稅率是1%至4%不等。
買家印花稅計算方法如下:
房產購買價格我市場價格(取兩者之間較高者)在$180,000以內在部分,稅率按1%計算,$180,000至$360,000之間的部分,稅率按2%計算,超過$360,000的部分稅率按3%計算。若成交價高於$1,000,000超過$360,000的部分稅率是按4%計算。
並且,還需要付額外買家印花稅,額外買方印花稅(Additional Buyer Stamp Duty,簡稱ABSD)是新加坡政府為抑制房價上漲而採取的反投機措施。於2018年7月6日進行最新一輪的修訂,ABSD將由購買或收購住宅物業(包括住宅用地)的人士支付,外國人或企業不管買幾套房產,額外買方印花稅都是20%。這些稅款要在簽署購房合同的8周前支付,即先付掉稅費,再簽購房合同。
C. 什麼叫做新加坡的組屋區,一般都在哪些地方(急)
新加坡的組屋區
組屋
組合房屋,簡稱組屋,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擔建築的樓房,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馬來西亞的組屋大部分分布在大城市,如吉隆坡、檳城、新山等,大部分為二房式,多提供給中下階層及貧窮家庭居住。馬來西亞的組屋逐漸減少,政府興建人民組屋代替組屋。人民組屋與組屋的不同點是人民組屋的住戶不擁有房子的擁有權,房子擁有權是政府,政府以租借的方式給予那些在零度木屋計畫下,被迫搬走的家庭居住。住戶每個月必須繳交房租給政府。
組屋種類
* 一房式:客廳、飯廳和卧室為一體的組屋,現在大部分已經被拆除,俗稱「一房半廳」。
* 二房式:一個客廳、一間卧室,現在只有少數地方還有這類組屋(如:加冷、黃埔、大巴窯)
* 三房式:一個客廳、兩個卧室,是現在修建的最小單位。
* 四房式:一個客廳、三個卧室。
* 五房式:一個客廳、一個飯廳、三個卧室的組屋。
* 六房式:一個客廳、一個飯廳、四個卧室的組屋。1990年代修建的也叫「公寓式」。
* 雙層公寓式:雙層組屋單位,一般下層為客廳、飯廳、廚房和儲藏室,上層為卧室。
關於組屋的規例
建屋發展局的規例只讓新加坡公民購買新組屋,而永久居民則只可以在二手轉賣市場上購入組屋。在組屋購入後,一般上必須在屋主住滿五年後才可轉賣。建屋發展局規定一個完整的家庭只能同時擁有一間政府組屋,另外對單身人士購買組屋,建屋發展局也有相當多的限制。
D. 投資新加坡房產把握原則很重要,為什麼這么說呢
投資新加坡房產把握原則很重要,為什麼這么說呢?
標准1:搞好前期調研前期准備工作
新加坡房地產業投資是一個價錢換使用價值的網路游戲,千萬不要投資這些看上去很誘人,但卻不掌握內在價值的東西了,也就是說千萬不要投資你不了解的貨物,建議橫著(以往5年成交價和未來發展)和豎向(這個區域的許多類似產業鏈價錢),充分了解房地產業總體價錢後再做決定,新加坡的房屋交易價是十分透明色,每一個成交價,政府發展趨勢計劃,每一塊土地資源的小細節,價錢招標會都是能夠在政府網址能查到的.
遵從金融家的建議沒有買,喪失股票抄底的好機會,有些人遵從開發商建議,高價位買進賣不出的產業,其實真正最有價值的建議依據我個人的房地產經紀人從業經歷應當參照這些不斷投資地產的投資家,她們每一年數次交易房地產,
在市場上的實槍上演實際操作工作經驗,他們對於產業鏈其價值,有比較好的掌握,他的建議可以參考一下,自然一項取得成功房產投資必須有你單獨的實地考察,數據統計分析,一切所謂的專家建議也就只能做參考,不然會提升你投資風險性。
標准4:收益率最高地區是發展的發展區
新加坡城市發展局(URA)會在每5年城市的發展計劃(MASTERPLAN)中發布未來計劃,精明的投資者會從這當中發覺投資的好機會,比如政府在2008年的計劃中關鍵所提到的便是開發設計市區濱海灣國際金融中心和Kallang河邊的通訊衛星巨漣金融,那時候顧客投資這個區域新樓盤,現階段獲得到很不錯的盈利。
標准5:比較好的投資項目是房地產投資家最熱衷於的一個項目
著名的新項目,有品牌的一個項目,不一定是最高品質比較適合投資的項目,當地投資家是一個對當地房地產最具有探索的人,他的市場嗅覺是平常人所難以想像的,但是許多中國顧客是因為對本地市場的不太熟悉,乃至找到一些欠缺職業道德規范的中介,投資在一些當地人不是很選購的項目上,轉賣難以,一定要記住取得成功房地產投資客她們投資的項目大多是高品質,
有上升發展潛力合適投資的項目,這樣的項目,經的起銷售市場磨練,在市場好時,許多買家不用看房,只需看樓房,房屋朝向,總面積就購買,轉賣非常容易。最為可信賴的投資確定源於一個優秀的專業經紀人的幫助跟自己實地考察以客觀事實,具體數據信息為依據所作出的的投資確定才算是明智的。
實地考察,事實勝於雄辯
這世界上沒有多少權威專家,僅有技術專業,相信自己的雙眼,實地考察,事實勝於雄辯,去新樓盤附近調查投資自然環境,有一些房屋入住率高,但不一定會有特別大的增值發展潛力,而另一些房屋恰好相反,因而,投資前對總體目標新樓盤所在的位置開展實地考察顯得至關重要,考試內容能夠重點考慮下列三點:一是掌握總體目標房地產所在城市段將來政府整體規劃二是掌握總體目標產業增值發展潛力;三是掌握潛在性租客的種類與需求,了解房租起伏狀況,為此大約估計出隱性的租金回報率。
E. 新加坡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啊
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梵文意為獅子城,又因國土小如星斗,故稱星洲、星島。新加坡國土總面積618平方千米,人口約有270萬,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這4369人。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1965年獨立後,立足本國實際,因地制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究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發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個有利因素,成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領土由新加坡島和附近54個小島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稱「東方十字路口」。北面與馬來半島隔著寬僅1.2千米的柔佛海峽,西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在南面隔著新加坡海峽同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峽長105千米,寬1.7千米,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於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 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年加工能力達4290萬噸,成品油出口額僅次於荷蘭居世界第二位。造船業為傳統的優勢部門,不僅能修造繁多的各項船舶,還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工業以製造業為中心轉向技木密集型部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電視傳真設備、按鈕式電話、光纖光纜、電腦化列車控制系統等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近年來,發展重點又轉向新科技園地的建設上,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發展尖端技術,以適應改革工業結構的需求。
3、投資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訊,政局的穩定,國民素質較高等特點,使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同時,各國銀行雲集新加坡,銀行總數僅次於倫敦、紐約和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國際旅遊和會議中心 就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而言,新加坡並不具備發展旅遊業的突出優勢,但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總之,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生產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成功的經濟發展道路。這一成功道路不僅為類似新加坡這樣的島國提供了發展模式,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當然,由於新加坡在許多方面對外國依賴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F. 幫幫忙 新加坡移民局的地址是在加冷嗎
對。
Address
Immigration & Checkpoints Authority
ICA Building
10 Kallang Road
(Next to Lavender MRT station)
Singapore 208718
Operating Hours
Weekdays 8.00 am to 5.00 pm
Saturdays 8.00 am to 1.00 pm
Closed on Sundays & Public Holidays
Q-Tickets Issuing Hours
Weekdays 8.00 am to 4.30 pm
Saturdays 8.00 am to 12.30 pm
Busy Days to Avoid
Mondays, Fridays & Saturdays
Eve of / After Public Holidays
G. 移民新加坡享受哪些福利
1、養老金保障
新加坡建立了獨具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公積金計劃。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CentralProvidentFund,CPF)最開始是由英國殖民政府創立的,雖然英國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因為新加坡非常特殊,所以在殖民地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替代政策,即僱主和雇員都需要交費。
隨著保障功能的擴展和工資水平的提高,公積金的繳費率也不斷提高。1955年,繳費率只有雇員工資的10%,其中雇員和僱主各出5%;後來曾經一度高達40%,雇員和僱主各出20%,現在的繳費率又降到了33%,僱主出13%,雇員出20%,每月的最高繳費基數有封頂線。由於這個制度是完全積累制的,所以僱主和雇員的繳費必須按月上交。雇員的繳費要由僱主從其每月的工資當中預扣,而僱主如果沒有按時繳費的話,則必須向中央公積金局提出正當的理由。
雖然CPF最初只是一個養老計劃,後來它的作用也延伸到允許提取存款用於其他目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還是購買房子(擁有一個家)。後來,公積金存款也被允許用於高等教育,醫療以及健康保險。現在還能在股票投資市場上進行投資。此外,購買房屋也被很多新加坡人看作是老年時期的一種有效的收入保護手段。因此,在新加坡的社會政策當中,住房和社會保障就不可避免的被連在了一起。其他國家類似的積累基金一般只用於提供退休收入,新加坡的CPF推動了一個龐大的住房計劃,從而推動了新加坡物質和社會上的變革。
退休養老是中央公積金制度設立的最先動因,也是這一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早在1955年7月,中央公積金局便推出了養老儲蓄計劃。新加坡的養老保險採取全部繳納的制度,即僱主和雇員分別按一定比例為雇員存儲退休金。當公積金會員年齡達到55歲並且退休賬戶達到最低存款額這兩個要求後,可一次性提取公積金。若最低存款未達到規定數額,可選擇推遲退休以繼續增加公積金賬戶積累,或用現金填補差額,或由其配偶、子女從各自的公積金賬戶中轉撥填補。政府鼓勵已達退休年齡但身體健康的會員繼續工作,以使他們積蓄更多的公積金存款。
這么做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看到公積金賬戶是一個綜合賬戶,覆蓋居民很多方面,政府其實是在幫助居民進行一種類似於金融理財的工作。隨著中央公積金使用范圍的逐步放寬,為避免公積金過多用於住房、醫療、教育等其他項目支付而影響養老金的積累,確保會員有足夠的存款保障晚年生活,1987年中央公積金局推出"最低存款計劃"。規定公積金會員在年滿55歲提取公積金存款時,必須在其退休賬戶中保留一筆存款作為最低存款。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利用東方人孝文化的傳統道德,在養老保險上注重家庭養老保險。1987年中央公積金局同時推出了"最低存款填補計劃",規定公積金會員可在父母年齡超過55歲而公積金存款少於最低存款額的情況下自願填補父母的退休戶頭,填補金額是最低存款額和他的父母年齡達55歲時退休賬戶結存額之差。從1995年7月起,會員也可以為配偶填補以保障其晚年生活。
2、醫療保障政策
在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制度是世界上非常有特色的醫療保障制度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公積金局制定了多項醫療保健計劃,主要包括"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健保雙全計劃"(Medisheild)和"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簡稱為"3M"計劃。
(1)"保健儲蓄計劃"。1984年4月,公積金局推出"保健儲蓄計劃"。在該計劃下,公積金會員每月須把部分公積金存進保健儲蓄賬戶。繳費比例因投保年齡不同而不同,年齡越大,相應繳費比例越高。公積金會員可以動用保健儲蓄賬戶的存款,為本人或是任何一個直系親屬如配偶、子女、父母和祖父母支付在當地的醫療費用,主要支付公立醫院和獲准私人醫院的住院費和某些門診費。1992年7月,公積金局還推出自僱人士保健儲蓄計劃,以保障自僱人士在急需時有能力支付其醫療費用。
(2)"健保雙全計劃"。"保健儲蓄計劃"對發生一般醫療費用的居民來說已經能保障,但對因患重病和慢性病等花費多的國民來說,賬戶資金可能不夠。為此從1990年7月開始,公積金局又實施了"健保雙全計劃"。這是一項大病醫療保險計劃。它允許會員以公積金保健儲蓄賬戶的存款投保,確保會員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療和長期住院而保健儲蓄不足的費用。自1990年開始,所有75歲以下的保健儲蓄儲戶除非選擇不參加這項醫療保險,否則都被自動納入該保險計劃內。
1994年7月,公積金局又推出了"增值健保雙全"計劃。與"健保雙全計劃"相比,"增值健保雙全計劃"須繳付的保費稍高,相應的支付待遇也較高。
(3)"保健基金計劃"。盡管"保健儲蓄計劃"和"健保雙全計劃"覆蓋了絕大多數新加坡人口,但仍有少部分貧困國民無力支付醫療費。為此1991年新加坡提出了由政府撥款建立專項基金的設想。1992年1月《醫療基金法案》獲議會批准。1993年4月醫療保健基金正式設立以援助在"保健儲蓄計劃"和"健保雙全計劃"外仍無法支付醫葯費用的貧病者,實際上是對他們實施醫療救濟。
上述三重醫療保障安全網確保了新加坡國民獲得基本的醫療保障。
3、住房保障計劃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國土面積狹小而人口密度很大。1959年自治時面臨著嚴重的"屋荒",當時200萬人口中有40%的人居住在貧民窟和窩棚內,惡劣的住房條件導致公共衛生狀況惡化和一系列社會問題,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為解決居住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1960年新加坡政府宣布成立建屋發展局。1964年又推出"居者有其屋"的政府組屋計劃。
首先,新加坡政府主導組屋的開發與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土地和資金保障。新加坡是市場經濟國家,但住房的建設與分配並不完全通過市場來實現,而是由政府主導。新加坡政府十分明確自身在解決住房問題上的責任,制定了符合其國情特點的住房政策和分階段建房計劃,採取了一系列行政、法律、金融和財政手段,大規模興建公共住房。
土地是國家財富之源,也是組屋建設的基礎和命脈所在。1966年新加坡政府頒布了《土地徵用法令》,規定政府有權徵用私人土地用於國家建設,可在任何地方徵用土地建造公共組屋;政府有權調整被徵用土地的價格。根據該項法令,新加坡政府協助建屋發展局以遠低於市場的價格獲得土地開發權。
在資金方面,新加坡政府以提供低息貸款的形式給予建屋發展局資金支持,支付大筆財政預算以維持組屋順暢運作。此外,為保障普通老百姓能夠買得起組屋,其售價是由政府根據中低收入階層的承受能力來確定,而不是靠成本來定價的,因此遠遠低於市場價格,並造成建屋發展局的收支虧損。這部分損失政府核准後每年都從財政預算中給予補貼。據統計從政府開始撥款計算,累積的政府補助金總額已達159億新元。政府財政支撐是新加坡組屋政策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
(2)實行"公共住屋計劃"。為解決低收入者無力購房的難題,1968年9月中央公積金局推出了"公共住屋計劃"。在這一計劃下低收入會員可以動用其公積金普通賬戶的存款作為首期付款之用,不足之數由每月交納的公積金分期支付。如果普通賬戶的存款不足支付,可向建屋發展局貸款,用將來的公積金來償還。
(3)以家庭收入水平為依據,實行公有住宅的合理配售政策。自1968年新加坡大力推行政府組屋出售政策以來,購房者日益增多,如何搞好公房合理配售,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合法權益,為此,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縝密而嚴格的法律法規,對購房人條件、購買程序、住宅補貼等均作出嚴格規定,按照公平原則進行合理分配。政府制定了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購屋准入政策,並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調整收入上限。比如在20世紀70年代,規定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請購買組屋;80年代提高到2500新元,隨後到3500新元,目前放寬至8000新元,以接納更多人購買。這樣基本保證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夠購買到廉價的組屋。
出台法律嚴格限制炒賣組屋,確保組屋政策順利實施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嚴格限制炒賣組屋的行為。建屋發展局的政策定位是"以自住為主",限制居民購買組屋的次數。規定新的組屋在購買五年之內不得轉售,也不能用於商業性經營。如果確實需要在五年內出售,必須到政府機構登記,不得自行在市場上出售。一個家庭同時只能擁有一套組屋,如果要再購買新組屋,舊組屋必須退出來,以防投機多佔,更不允許以投資為目的買房等等。由於嚴格執行了上述一系列措施,新加坡政府有效地抑制了"炒房"行為,確保了組屋建設健康、有序地進行。
據建屋發展局的最新統計自1960年以來,建屋發展局共興建組屋990320套,目前約有82%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政府組屋中,組屋政策真正成為"普惠性的政策"。
4、教育福利
1989年6月,中央公積金局推出教育計劃。會員可動用其公積金戶頭里的存款,為自己或子女支付全日制大學學位或專業文憑課程的學費。可動用的款項是扣除最低存款額之後總公積金存款的80%。學習畢業後一年需還本付息,分期付款的最長年限為十年。這項計劃使公積金功能擴大到教育保障,有利於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新加坡教育事業的發展。
我們總結新加坡法定福利,可以概括出以下幾點:
首先,新加坡的制度很適合也只能適合新加坡這樣的城市國家。政府所謂的保障更多的是幫助公民進行金融理財,所以彈性特別大,細節特別多,差異性和個性化也很強。
其次,新加坡的意識形態還是偏向於自由主義,國民社會保障水平取決於個人的工作收入而非社會的再分配,也就是在以政府責任為主的傳統社會保障中強調更多的個人責任,新加坡政府主張"人民的事由人民自己掏錢",從保障資金的來源上強調個人對自己的福利保障承擔足夠的責任。這一點與西方國家盛行的福利型社會保障,即政府每年要提供大量補貼和撥款相比截然不同。
另外,新加坡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按照"效率優先,機會平等"的價值理念而設計的,在以關注公平為主的傳統社會保障模式中加入更多的效率機制。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協調社會發展的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關系。李光耀強調指出:"如果從工作和進步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益,沒有公平地讓全體人民分享,我們就不會得到他們全心全意的合作和參與。""不能聽任自由競爭造成社會不公引致局勢緊張",但同時又謹記效率是社會發展的根本,"重新分配不能過頭,以致造成浪費和濫用,卓越者不再奮發圖強"。正是抱著這一理念,新加坡政府雖然主張通過國家的力量給予低收入階層一些照顧,扶弱濟困,以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但卻反對實行歐洲福利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以避免"泛福利"現象的發生。
這一價值理念在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和住房保障制度中得到了鮮明的印證和體現。醫療保障制度通過實施"3M"計劃,不論公務員或私人企業雇員,不論富有者還是貧困者都有能力負擔自己和家庭的醫療保健費用,從而得到最基本的醫療保障,保證了社會公平。同時劃入個人醫療保健儲蓄賬戶的資金以會員的工資為基數,這使得醫療保健儲蓄與個人工作收入緊密相聯,會員越是努力工作,醫療保健儲蓄存款就越多,他所享受的醫療服務就更好,這又體現了效率原則。而住房保障制度在對社會較脆弱階層給予補貼、滿足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居住需求、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同時,也不是人人享受同樣的福利、買到同樣的房子,而是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購買大小、檔次、舒適程度不同因而造價也不同的住房。
最後我們要說,新加坡的制度特別強調家庭本位--強調家庭互助共濟,具有濃厚的儒家文化色彩,由於歷史原因,新加坡深受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儒家文化中的"孝悌"觀念在這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因此新加坡十分注重發揮家的社會功能,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維護社會穩定,要求國民充分履行對家庭和社會應盡的義務,鼓勵家庭成員互助共濟。這一理念充分反映在中央公積金制度中。多數公積金計劃都涉及到一家三代人,鼓勵全家人守望相助、互相支持。其中,"保健儲蓄計劃"是指會員儲蓄以保障個人、配偶、子女以及父母的醫療費用。會員不但可以保障自己,,而且惠及配偶、父母和子女,盡到孝道與責任。"最低存款填補計劃"和"家庭保障計劃"、"家屬保障計劃"的推行強化了家庭保障功能,使家庭成員之間的社會障利益相聯,增強了子女對父母、國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責任意識,從而密切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增強了家庭凝聚力,提高了社會穩定性。
H. 請問新加坡的移民局在那個地方
移民局在勞民達 lavendar
從章宜坐地鐵 綠線·還是蠻遠的·因為樟宜已經在新加坡邊上了
從機場去魚尾獅先坐地鐵到cityhall附近 在做巴士或走路都可以
I. 新加坡的房產類型有哪些
新加坡房產類型分為
政府組屋(HDB)
新加坡的組屋政策是政府給新加坡本地人的福利,由政府開發建造。1964年政府推出的「居者有其屋」計劃,80%以上的新加坡人都住在這里,作為福利當然對購買者的要求嚴格,新組屋(BTO)必須是夫妻雙方都是本地居民或者本地居民和永久居民組合或者年滿35歲以上的單身本地居民才能購買。
二手組屋政策相對較寬松,夫妻雙方只須有一人是本地居民就能購買,或者雙方都是永久居民(PR)且滿三年以上才能購買,對高收入者並無限制,可以立馬入住。
不管是新房還是二手的都只能購入一套組屋。五年後,可出租或轉售。地契通常是99年。
執行共管公寓(EC)
夫妻雙方本地居民或者夫妻是本地居民➕永久居民組合可以購買。EC是介於組屋和公寓之間的,由私人開發,設施配套和公寓幾乎一樣,五年後可以轉租,五年後也可以轉售給本地人或者永久居民,十年後徹底私有化,跟私人公寓沒區別,可以出售給本地人、永久居民、外國人。
私人公寓(Condominium)
本地人、外國人、永久居民、公司都可以購買。由於身份不同導致印花稅不同,購入價格也有區別。可以作為投資自住使用,買了不需要等待可以直接出租。地契有99、999和永久。公寓是由私人開發商開發的,配套設施更好,泳池健身房整體的設計都更加完善。
有地住宅(Landed)
有地住宅類似於別墅,入手價格相對較高。購買者一定要是新加坡本地居民,可以出租,轉賣。分為99、999和永久地契,購入有地住宅會更推薦永久地契。
其次永久居民(PR)必須向有關部門申請批准才可以購買。
J. 論述香港房產政策與新加坡房產政策的異同之處,最好詳細一點
一、相似點
經濟發展、文化背景相似,房地產業起點狀況相同;
土地管理制度、稅收制度相似;
政府在解決住宅緊缺問題上都發揮了主導作用;
對房地產的需求都經歷了從量到質的轉變;
房地產開發都經歷了從政府為主到公私兼有再到私人企業為主的發展過程;
都經歷了房地產集中過程,具備核心競爭能力的房產開發公司在這個過程中
規模迅速擴大,最後占據了相當市場份額;
內部市場有限,因此主要房地產企業都開始在國外尋求市場,以分散業務風險,增加業務增長點。
二、不同點
香港經歷的房地產周期經歷了比較大的起伏,而新加坡起伏較小;
新加坡住房公積金制度強制性與靈活性兼備,對香港及內地經濟發展有較好的借鑒作用;
新加坡房地產業的發展以政府為導向的傾向很強,因此房地產公司大多有國有股份,比如:如建屋發展局下屬全資子公司盛邦新業(GDB Corp)、房屋與城市開發公司(HUDC)等所開發房產就佔了大部分市場份額;而香港高度市場化特徵使其大的地產公司基本上都是公眾公司。
具體對比如下:
1、香港的經濟政策:採取"盡量扶助、減少干預"政策,政府不對經濟作任何強制性規劃,經濟高度自由化(美國傳統基金會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連續10年位列榜首)。
新加坡的經濟模式:「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政府是國家和社會利益的代表者,是經濟發展的計劃者、組織者和協調者。
2、香港的土地所有制度:沿襲英國土地制度,核心是土地所有權歸政府,政府出讓的只是土地若干年限的使用權(租期一般為75 年,期滿後可續租,但需補交地價),而土地或其地上建築物的轉讓也只是其使用期限的轉讓,這一點與我國土地制度類似。
新加坡土地制度:新加坡公共部門持有全國80%的土地。負責修建政府組屋的建屋發展局可以無償得到政府劃撥的土地,但私人房地產開發商必須通過土地批租來有償獲得土地的使用權。政府對組屋的開發成本進行嚴格控制,通過優化使用土地、節約設計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等手段來降低成本。
3、香港的土地管理、批租、交易、回收制度:香港土地法律體系健全,包括《房地產法》、《收回官地條例》、《土地徵用法令》、《地契條款》、《拍賣地產條例》等。政府只是依據這些法例進行管理。香港土地批租有嚴格的程序和要求,用地要求在《批地條款》中有詳細說明。批租的形式主要有公開拍賣、公開招標、私人協議和臨時租約四種,前兩種是主要形式。不論何種形式取得土地,獲得土地者都需與政府訂立《土地契約》。
香港政府在土地回收上的政策是:公平合理地賠償,使受影響的單位或個人不但可收回土地損失,也可收回商業損失。如果當事人仍有異議,可將爭議提交土地審裁處。
新加坡的土地徵用、交易制度:根據《土地徵用法》規定,凡為公共目的所需的土地,政府都可強制性徵用。為了防止濫用《土地徵用法》賦予的權力,政府詳細規定了征地程序、操作流程和土地補償標准。土地交易則採用拍賣、招標、有價劃拔和臨時出租等方式,將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權出售給使用者。出讓後的土地可以自由轉讓、買賣和租賃,但年限不變。使用期滿後,政府無償收回土地及其地上附著物;若要繼續使用,須經政府批准,再獲得一個規定年限的使用期,但須按當時的市價重估地價第二次買地。
4、香港房地產業稅收制度:直接或間接土地收入是港府重要而穩定的財政來源,拍賣土地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一般佔15%左右,有的財政年高達37%。具體稅種與稅率有:
對不動產交易徵收的印花稅(稅率為0.75%-2.75%);
對物業所有人徵收的物業稅(按出租物業所得收入扣除20%後的余額徵收,稅率為15%);
對物業使用人徵收的差餉費(一般按租金的一定比率徵收);
遺產稅(遺產稅稅率為6%-18%),其中價值200 萬港元以下的遺產免徵遺產利得稅;
在香港經營地產行業專業或兼業而獲得盈利的個人或公司均須繳納利得稅又稱溢利稅),稅率為16.5%。
新加坡房地產業稅收政策——主要有四項:
不動產稅:稅率23%,其計價的認定是以不動產每年所能獲得的租金總收入計算。空置土地按估計成本的5%計,旅館客房按年總收入的15%計,旅館餐飲按年總收入的5%計。
印花稅和律師費:不動產轉讓差價9萬元以下為1%,9—15萬元為2%,超過15萬元為3%。律師費的收取按律師費用條例,收費根據不動產的價值視不同種類,分別為0.15%—0.20%,標的價值在2000萬元及以上者,可協商確定。
開發收益費:變更使用分區、增加密集率或規劃比率等而使土地增值時,須繳納增值部分50%的開發收益費。
遺產稅:稅率按遺留不動產市價估定。不足50萬元免稅,1000萬元(扣除一切許可費用)以內5%,以上部分為10%,許可費上限為300萬元。
5、 香港房地產業金融政策:
對房地產企業來講,融資渠道暢通,既可從銀行獲得支持,也能以較低的成本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融資;
對購房者來說,政府提供法律保障,支持銀行或財務機構發放購房抵押貸款。首付l0%,其餘90%由銀行或財務機構一次用現金支付,把房契交給銀行或財務機構作抵押,並定期地將本息分期償還發放貸款單位。按香港慣例此種貸款按最優惠利率1.5厘左右,每三個月調整一次利率,還款期最長15年。
此外,政府公共資金的支持也是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20世紀70、80年代,房屋委員會建造的公屋資金有60%左右來自港府發展貸款基金。
新加坡房地產業金融政策:
住房資金來源構成:中央公積金局和郵政儲蓄銀行佔80%,商業銀行、金融公司、開發銀行、契約基金等機構佔20%。
房地產金融基本由政府控制,中央公積金局直接行使住房金融職能,郵政儲蓄銀行則為住房發展局以投資政府債券的形式籌集資金。這兩家政府機構成為解決住房資金問題的重要組織。
金融機構能夠密切配合政府房地產發展計劃,提供種種必要的金融服務,其經濟效益已遠遠超過住房金融范圍。不但促進了住房問題的盡快解決,還推動宏觀經濟形成了「高積累—高投資—高效益—高增長」的良性循環,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
住房資金良性循環的契機在於作為福利基金的中央公積金採取金融經營方式,資金運用有借有還(加利息),財政給予少量補貼或資助,把社會福利基金重點用於發展住房,使它具有發展基金的性質。
6、香港的住房福利政策:
從70年代開始,香港實行住房福利政策,大量投資建設公共住房,政府每年用於住房建設的投資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
(1)十年建屋計劃(始於1972年):建設可供150萬人居住的公共房屋,使公共房屋人均居住面積提高到3.5平方米;10年中,每年的建房速度在3萬單位以上,共建成40多個不同規格的居住小區;
10年建屋計劃沒有完全實現,但促進了公共房屋的建設速度,到1977年進住"廉租屋"的居民達到200萬人。
(2)居者有其屋計劃(1977-1985):使中下收入的家庭能以合理價格購房自居;
建成"居屋"屋村46個,共有6.6萬套,住進23萬人;
"居屋"樓宇質量較好,設施齊全,建築面積一般為50~60平方米,各項服務周到。屋村的管理和服務都收取一定的費用,但只維持基本費用開支,不盈利。
"居屋"樓宇的售價不計地價,比私人開發樓宇售價低25%左右;
必須符合下列條件者才允許購買"居屋":
a 家庭成員不少於兩名;
b 家庭總收入每月8500港元以下;
c 申請人最少有一名家庭成員為香港永久居民;
d 家庭成員不能擁有任何戰後樓宇和不受管制或業主自住的戰前住宅樓宇。
購買到"居屋"者應讓出其原來由政府補貼的廉租屋,重新由政府配置給更需要的家庭。原來租住私人樓宇的,則通過該計劃有了自己的住所。
(3)"八萬五"計劃(1997-1999):從1997年開始,每年建造八萬五千套公共居屋,以供中低收入者居住。該計劃的制定,對"居者有其屋"政策做出了貢獻,有效平擬了當時過高的房價;但是由於各種因素影響,導致房價在1999年前後暴跌,最後被迫宣布取消該計劃。
新加坡福利住房政策:民用住宅主要由政府組屋和商品房兩部分組成。
其中,類似於中國經濟適用房的政府組屋由政府投資修建,價格也由政府統一規定,以低價出售或出租給中低收入階層使用。包括共管公寓等高級公寓和私人住宅在內的商品房則是由私人投資修建,按市場價格發售。
政府組屋建成後,新加坡建屋發展局以國民的收入水平為依據,按照公平原則進行合理分配。
符合政府配房條件的住戶一律排隊等候政府分配住房,低收入者可以享受廉價租房待遇,中等收入者可以享受廉價購房待遇。組屋按地段與面積不同,每套的價格從15萬新加坡元(1美元約合1.52新元)到25萬新元不等。符合條件者,可以向建屋發展局申請優惠按揭貸款,而設立於1955年的中央公積金則是新加坡人購房的主要資金來源。在購買組屋時,公積金可以用來支付購房的首付款,也可以用於支付「月供」。此外,政府還以各種形式向國民提供大量的住房補貼,從而使組屋價格保持在普通百姓能夠承受的范圍內。
新加坡政府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嚴格監控,以防止房價劇烈波動。
新加坡福利住房政策主要包括「五年建屋計劃」和「居者有其屋政策」,其特點為:
設立專門機構,確立政府為住房建設和住房供給的主體地位;
公營房屋實行優惠的土地和金融政策;
按居民的不同收入水平,確定住房類別和價格政策;
實行公積金制度,保證建屋安民計劃的實施。
新加坡住房公積金制度:中央公積金局管理的公積金數額約600億新元,是新加坡的「最大財東」,每年公積金的運營都創造數億元利潤,但公積金局雇員實行的是類似公務員的工資制度,其工資收入不和公積金運營的經濟效益掛鉤,公積金局的每筆支出都要按規定計劃執行,避免了公積金局為追求利潤偏離為會員服務的宗旨,保證了公積金管理機構和隊伍的廉潔。
新加坡實行的公積金制度使得國家「建得起」住房,家庭「買得起」住房,從而新加坡在短時間內解決居民住房問題。